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
1.央视网消息:世界首条试验段光伏高速公路一山东济南南绕城高速,已于2018年3月28日正式通车。
这项交通行业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科技,引发脸书( Face Book)推特( Twitter)等境外社交平台上众多海外网友的关注,光伏电池的半导体材料高纯硅,可以利用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2)制得。
试回答:
①在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②在高温下,SiO2和碳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4 SiO2+2C 高温
Si+2CO↑
【解析】
【详解】
①在SiO2中,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
故填:+4。
②在高温下,SiO2和碳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iO2+2C 高温
Si+2CO↑。
故填:SiO2+2C 高温
Si+2CO↑。
2.海水是名符其实的液体矿产,平均每立方公里的海水中有3570万吨的矿物质,世界上已知的 100 多种元素中,80%已经在海水中找到。
海水是盐的“故乡”,海水中含有各种盐类,其中90%左右是氯化钠,也就是食盐。
另外还含有MgCl2、MgSO4、CaCl2、KI及NaBr 等各种盐类。
氯化镁是点豆腐用的卤水的主要成分,味道是苦的,因此,海水晒盐后所得的母液中含有较多的氯化镁,也叫“苦卤”。
根据上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海水中含有的阴离子包括Cl-、SO42-及_____(写出一种微粒符号即可)等;
(2)苦卤中的溶质主要有:氯化镁、金属溴化物和_______(写出一种物质);
(3)工业上把苦卤除钙后,再加入碱性沉淀剂可以制备氢氧化镁。
若海水中钙离子含量太高,氢氧化钙会存在于氢氧化镁颗粒中,从而影响氢氧化镁的纯净度。
某研究小组在控制反应温度是20~25℃和浓海水质量为1109g不变的条件下,进行下述对比实验,数据如下:
①该对比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进行实验a和b的目的是__________。
③该实验显示________(填实验因素)对钙的除去率的影响很小;
④搅拌速率越快,反应时间越长则消耗能源越多。
为了节约能源,获得较高的钙除去率,进一步优化“搅拌速率”和“反应时间”的反应条件。
在其他实验条件不变情况下,设计对比实验,你应选择的反应条件是_____(填选项)。
A 200r/min,3.5h
B 200r/min,4.5h
C 175 r/min,4h
D 225 r/min,4h
【答案】Br-/ I-(写出1个即可得分); NaCl/氯化钠;(或能写出阅读资料中提及的物质也可得分) CaCl2+Na2CO3=CaCO3↓ +2NaCl 探究其它条件相同时,碳酸钠加入量对钙除去率的影响反应时间 AC
【解析】
【详解】
⑴海水中90%左右是氯化钠,另外还含有MgCl2、MgSO4、CaCl2、KI及NaBr等,海水中含有的阴离子包括Cl-、SO42-及Br-(或 I-);
⑵苦卤是氯化钠析出后留下来中的,所以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主要有:氯化镁、金属溴化物和NaCl;
⑶①该对比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l2+Na2CO3=CaCO3↓ +2NaCl;②实验a和b,搅拌速度和反应时间都相同,加入碳酸钠的质量不同,故进行实验a和b的目的是探究其它条件相同时,碳酸钠加入量对钙除去率的影响;③对比b和d,实验显示反应时间对钙的除去率的影响很小;④搅拌速率越快,反应时间越长则消耗能源越多。
为了节约能源,获得较高的钙除去率,进一步优化“搅拌速率”和“反应时间”的反应条件。
在A
200r/min,3.5h、B 200r/min,4.5h中选择A;在C 175 r/min,4h 、D 225 r/min,4h中选择C。
故本小题应选择的反应条件是AC。
【点睛】
本题属于综合题,首先要读懂题中所给资料,然后根据问题回答。
3.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
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见表一和表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上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有删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_____.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除了CO2,,下列物质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甲烷(CH4) B氢气(H2) C一氧化碳(CO) D臭氧(O3)
(3)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
是_____.
A1900~1910 B1910~1940 C1940~1980 D1980以后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_____(写出一条即可)等.
(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答案】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AC AC 将碳封存起来 BC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详解】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除了CO2下列物质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甲烷(CH4)、一氧化碳(CO)等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选AC。
(3)1900~191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但温度呈下降趋势,1940~198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速增大,但温度变化不明显,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AC。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将碳封存起来。
(5)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故A不正确;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时至关重要的,故B正确;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平衡,故C正确;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不能完全具有自我修复,超过大自然自我修复的能力,就会引发自然灾害,故D不正确。
故选BC。
【点睛】
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将碳封存起来,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4.酸性土壤上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养分有效性低,而且所涉及的养分种类也比较多。
例如酸性土壤普遍缺氮、磷和钾;很多土壤缺钙和镁;有些土壤缺钼。
这些养分的缺乏主要是由酸性土壤组成的特性及气候特点所决定的。
酸性土壤中铁、铝活性高,与磷形成难溶性的铁磷和铝磷,甚至有效性更低的闭蓄态磷,使土壤磷和施入土壤中的肥料磷绝大部分转化为固定态磷,致使绝大多数的酸酸性土壤与植物性土壤都严重缺磷。
由于酸性土壤风化比较彻
底,黏土矿物又以1:1型的高岭石为主,因而阳离子交换量低,对阳离子的吸附能力弱。
在湿润条件下,使土壤发生强烈淋溶作用,造成K+,Ca2+,Mg2+等矿质养分离子的大量淋失,其中一价离子K+尤为严重。
这是我国南方酸性土壤地区严重缺钾的主要原因。
由于强烈的淋溶作用,酸性土壤的钙镁含量普遍较低,其结果,一方面可使作物因缺乏钙、镁而限制其生长;另一方面又会因盐基离子的淋失而增加土壤的酸度,提高铝的溶解度,从而造成铝毒等次生不良影响。
酸性土壤上很多作物常出现缺镁现象,森林死亡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大生态危机。
据研究,植物缺镁是造成森林植物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酸性土壤上的许多作物易出现缺钼。
因为在低pH值土壤条件下,对植物有效的水溶性钼易于转化为溶解度很低的氧化态钼,使得钼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因而,酸性土壤上施钼常能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依据短文回答问题:
(1)为了弥补我国南方酸性土壤地区严重缺钾的情况,你所施的肥料是________ A.KCl B.CO(NH2)2 C.NH4Cl D.Ca3(PO4)2
(2)“酸性土壤中铁、铝活性高”中铁、铝指_________(原子、离子、元素)
(3)测定土壤的酸碱性
取10 g湿润土壤放入烧杯中,接着要取50 mL蒸馏水,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
将10 g 湿润土壤和50 mL蒸馏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接下来的操作是___,然后用玻璃棒蘸土壤溶液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得出pH=5.6,则土壤显__性。
【答案】A 元素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静置酸
【解析】
【详解】
(1)A、KCl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正确;
B、CO(NH2)2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错误;
C、NH4Cl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错误;
D、Ca3(PO4)2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错误;
(2)“酸性土壤中铁、铝活性高”中铁、铝指铁元素、铝元素;
(3)取10g湿润土壤放入烧杯中,接着要取50mL蒸馏水,用到仪器是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其中的玻璃仪器是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将10g湿润土壤和50mL蒸馏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用玻璃棒蘸土壤溶液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得出pH=5.6,则溶液显酸性。
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人类目前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化石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一些物质。
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氮的氧化物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主要含有碳和氢组成的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不同地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有较大差异,我国部分地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如下表所示:
CH 4 C 2H 6 C 3H 8 CO 2 N 2 H 2S 西南油田
93.1098 3.8914 0.1447 1.3092 0.5341 — 华北油田
80.8430 9.7326 5.7538 0.9288 0.3200 — 陕甘宁油田 95.9500 0.9675 0.1367 1.5038 — 0.0002
注:1.表中数据均表示体积分数。
2.“—”表示含量过低,当前所用仪器未检出。
天然气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作为燃料直接使用。
天然气在不同设备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的含量也不尽相同,几种常见设备中天然气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kg/Mm 3)如图所示:
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化石燃料日渐枯竭,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能源。
这些能源的利用,可以部分解决化石燃料面临耗尽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耗尽的污染。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燃料是___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______、
_______和天然气。
(2)________油田的天然气中丙烷(C 3H 8)含量最高,写出丙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3)氮的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可形成酸雨,酸雨是pH<_______的降雨。
(4)在电厂、工业锅炉和民用采暖设备中天然气燃烧效率最低的是___________。
A 电厂
B 工业锅炉
C 民用采暖设备
(5)甲烷除用作燃料外,在工业上也有这样的用途。
科学家探索出在一定条件下用甲烷为原料制成了金刚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可再生 煤 石油 华北 38222C H +5O 3CO +4H O 点燃 5.6 C
42CH C+2H 一定条件
【解析】
【分析】
【详解】
(1)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故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
生能源;
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由表中数据可知,华北油田的天然气中丙烷(C 3H 8)含量最高;
丙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8222C H +5O 3CO +4H O 点燃;
(3)酸雨是pH<5.6的降雨;
(4)由图可知,民用采暖设备生成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含量最高,生成的氮的氧化物的含量最少,说明民用采暖设备燃烧效率最低。
故选C 。
(5)在一定条件下用甲烷为原料制成了金刚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C 、H ,生成物中含C ,故生成物中还应含氢,故还生成了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2CH C+2H 一定条件。
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灭火弹”是一种常见的灭火器材,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目前市场上的灭火弹主要以干粉为主。
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外已查明的灭火剂中,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
超细干粉灭火剂单位容积灭火效率是哈龙灭火剂的2-3倍,是普通干粉灭火剂的6-10倍,是七氟丙烷灭火剂的10倍以上,是二氧化碳的15倍;超细干粉灭火剂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ODP)为零,温室效应潜能值(GWP)为零,对人体皮肤无刺激对保护物无腐蚀,无毒无害;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同时,超细干粉灭火剂储存期限可达10年,不需频繁更换及维护。
“灭火弹”具有两种引爆方式供使用者选择,一种是拉发式(又称主动式),用力拉出拉索后延时七秒钟即爆炸;另一种是引燃式(又称被动式),使用时只须撕开封皮掏出超导热敏线用力投入火场即可。
在扑灭森林大火时,由于人员多,接受灭火弹使用方法培训的专业人员少,因而应该选用引燃式超细干粉灭火弹,这种灭火弹只要投入火场,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能显著减少扑救人员的伤亡。
而在应用于其它方面的灭火,则可根据现场情况选用,比如一些狭小场所或投挪不准的失火点、火灾场所会导致灭火弹滚动而不易被火苗点燃灭火弹的情况,适宜于使用拉发式灭火弹。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灭火弹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____
(2)下列关于超细干粉灭火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 是灭火效能最高的一种灭火剂
B 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为零
C 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
D 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3)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NaHCO 3,遇热时NaHCO 3会分解生成Na 2CO 3并放出CO 2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4)狭小场所或投掷不准的失火点灭火时,适用于使用____(填“拉发式”或“引燃式”)灭火弹
(5)“森林防火,人人有责”。
请你对预防森林火灾提一条建设性意见____
【答案】干粉灭火弹 ABC 3
23222NaHCO Na CO +H O+CO Δ↑ 拉发式 禁止火种(严
禁烟火)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短文可知,常见灭火弹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
(2)A 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外已查明的灭火剂中,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故选项正确;
B 超细干粉灭火剂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ODP)为零,温室效应潜能值(GWP)为零,故选项正确;
C 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故选项正确;
D 超细干粉灭火剂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故选项错误;
故选ABC 。
(3)碳酸氢钠遇热会分解成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323222NaHCO Na CO +H O+CO Δ↑;
(4)狭小场所或投掷不准的失火点灭火时,适用于使用拉发式灭火弹,引燃式灭火弹需要用力投入火场;
(5)“森林防火,人人有责”,预防森林火灾最主要的就是禁止火种(严禁烟火),还可以建立防火隔离带,建立森林火灾的预警网络系统等。
7.完成下列探究实验.
(1)小然同学设计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如图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滴入适量浓氨水后,观察到酚酞试纸__________,原因是____.
②放入少量生石灰的作用是____,试写出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
(2)有一袋白色粉末,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丁同学认为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为了探究该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观察到____,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②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等质量的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的盐酸,记录如下表:
(解释与结论)
③实验I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④表中V1___V2(填“>”、“<”或“=”);
⑤若V1>V3>V2则白色粉末物质为_____
【答案】变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遇到湿润的酚酞试纸生成氨水显碱性,酚酞遇碱性物质变红加快氨分子的运动速率 CaO+H2O═Ca(OH)2固体全部溶解
NaHCO3+HCl=NaCl+H2O+CO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解析】
【详解】
(1)①滴入适量浓氨水后,观察到酚酞试纸;原因是:氨分子不断运动,遇到湿润的酚酞试纸生成氨水显碱性,酚酞遇碱性物质变红;
②放入少量生石灰的作用是加快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因为生石灰遇水放热,试管内温度升高,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生石灰遇水放热反应原理:CaO+H2O═Ca(OH)2;
(2)①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物质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原理:NaHCO3+HCl=NaCl+H2O+CO2↑;
④等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质量较大的是碳酸氢钠,
设碳酸氢钠和碳酸钠质量为m,对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分别为x和y。
则对应关系如下
32
NaHCO CO
8444
m x
84 m =
44
x
x=
44
84
m
23
2Na CO CO 106
44m y
106m =44y y =44106
m x >y ,则碳酸氢钠产生的气体质量大于碳酸钠产生的气体质量,二氧化碳密度相等,则碳酸钠产生的气体体积大于碳酸钠产生的气体体积,V 1>V 2;
④若V 1>V 3>V 2,白色样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大于碳酸钠产生气体,小于碳酸氢钠产生的气体,则说明白色样品中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固体
8.干粉灭火器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常见的一种ABC 型灭火器内充装物的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铵(NH 4H 2PO 4),使用时,磷酸二氢铵受热分解,产生有剌激性气味的氨气(NH 3),同时生成两种常见的氧化物,试写出磷酸二氢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2NH 4H 2PO 4
加热P 2O 5+2NH 3↑+3H 2O 【解析】
【详解】
磷酸二氢铵受热分解,产生有剌激性气味的氨气(NH 3),同时生成两种常见的氧化物,由质量守恒定律,两种常见的氧化物是水和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 4H 2PO 4加热P 2O 5+2NH 3↑+3H 2O
故答案为:2NH 4H 2PO 4
加热P 2O 5+2NH 3↑+3H 2O
+3H 2O
9.村料一:人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
氨基酸的种类很多,如:乙氨酸(C 2H 5O 2N )、丙氨酸(X )、丁氨酸(C 4H 9O 2N )、戊氨酸(C 5H 11O 2N )等。
材料二:乙氨酸的化学式也可写成NH 2CH 2COOH .乙氨酸的某些性质与醋酸类似,如都能与NaOH 溶液反应。
已知醋酸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3COOH+NaOH =CH 3COONa+H 2O 。
(1)根据材料一,推测丙氨酸的化学式X 为_____。
(2)根据材料二,写出乙氨酸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C 3H 7O 2N 22222NH CH COOH+NaOH NH CH COONa+H O =
【解析】
【分析】
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推测丙氨酸的化学式X 为C 3H 7O 2N 。
故填:C 3H 7O 2N 。
(2)根据材料二,乙氨酸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222NH CH COOH+NaOH NH CH COONa+H O =。
故填:22222NH CH COOH+NaOH NH CH COONa+H O =。
【点睛】
掌握酸的化学性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氦 气
氦气(He )在空气中含量甚微。
通常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的密度为0.1785克/升, 大约氢气的2倍,空气的七分之一。
氦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燃不易爆,使用十分安全。
近年来在塑料及合成纤维工业上,诞生了一种特殊的生产工艺,是氦气的微泡摻入塑料或合成纤维。
制成特别轻盈的泡沫塑料或纤维,例如,风靡一时的“太空服”轻巧,保暖性好,就是因为它的纤维中含有氮气微泡。
氦气也可作为焊接金属和冶炼金属时的保护气。
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氮的沸点是-268.9℃,固态氮的熔点为-272.3℃,它与“绝对零度” (-273.15℃)仅一步之遥,因此,液氮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冷的液体”了。
液氮的这种超低温特性,在生产与科学研究上有很重要的应用。
依据短文回答问题:
(1)氦气代替氢气灌充飞艇,利用氮气的物理性质是 ,化学性质是 。
(2)摻入氦气微泡的泡沫塑料属于 材料,区分羊毛和制作“太空服”的合成纤维,方法是 。
(3)通过阅读你已经了解了氦气的一些用途,除此之外,请再举一例氦气的可能用途 。
【答案】(1)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稳定,不易燃不易爆 (2)有机合成;点燃灼烧,闻气味 (3)可做霓虹灯(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1)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物理变化如颜色、状态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示出来的性质属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等。
氦气代替氢气灌充飞艇,利用的物理性质是: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利用的氦气的化学性质是:稳定,不易燃不易爆;(2)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羊毛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燃烧时没有,故可用点燃灼烧,闻气味的方法进行鉴别;(3)氦气属稀有气体,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做霓虹灯。
1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渊琳、孙小凡等,原文有删改)。
方便面是很受欢迎的速食品,关于它的传闻有很多。
传闻1:方便面含盐超标
我们知道,常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不宜超过6g,长期过多摄入可能引发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
经检测,每包方便面评价含食盐约3g。
传闻2:方便面的面饼五分之一以上都是油
专家建议常人每天摄入油量不宜超过25g,长期高油脂摄入会导致高脂血症等疾病。
研究人员将90g油炸型方便面面饼研碎,在加热条件下,用乙醚(C2H5OC2H5)作溶剂浸泡、提取、分离,得到的油约20g。
传闻3:吃方便面胃里面会形成一层蜡模
有传闻称碗装方便面的面碗内有一层蜡,会随食物进入人体产生危害。
事实上,面碗内的耐热防水材料是聚苯乙烯,不是蜡。
泡面时,聚苯乙烯的释放量远低于每天每千克体重0.04mg的安全摄入量。
传闻4:吃一包方便面要解毒32天
人们担心面饼中食品添加剂BHT(油脂抗氧化剂)危害健康。
BHT每天的最大可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3mg。
我国相关标准规定,食品中每千克油脂中BHT的添加量不超过0.2g。
因此,就算每天吃5包方便面,摄入的BHT也不会超标。
传闻5:面饼不会变质
事实上,面饼中的油会发生酸败而变质,产生“哈喇味”。
过氧化物是酸败过程的一种中间产物,会加速面饼的变质。
下图是不同条件下,某品牌方便面中过氧化值(与过氧化物含量成正比)的测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