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常见名词(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常见名词(上)
1. 井干式木构架
最初由井壁发展而来。

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2. 抬梁式木构架
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立柱,立柱上架梁。

然后,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至上而下,逐层缩短,逐层加高,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形成坡屋顶的斜面。

3. 穿斗式木构架
明清时期,用于坡屋顶建筑的木构架的一种基本形式。

穿斗式又称立贴式,是檩柱支承体系。

有疏檩和密檩两种做法。

主要特点是:(1)尽量以竖向的木柱取代横向的木梁,(2)尽量以小材取代大材(3)简化屋面构造(4)简化悬挑结构(5)增加构件灵活性。

穿斗式在南方建筑中广为流行。

但它不能适应较大跨度的殿屋空间,因而没用在宫式建筑。

可以说它与抬梁式构成了一种良好的互补机制。

4. 间
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量榀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

5. 面阔
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

各开间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

6. 进深
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

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8. 次间
明间两侧的叫做次间。

9. 稍间
开间为奇数的木构建筑中,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其左右侧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

10. 一明两暗
即“一明两暗”,是古代单体建筑平面的典型的基本型,由一个“堂”(明间)和两个“内”(次间)构成,有良好的空间流线,主次分明;良好的采光、通风、标准的三开间,符合传统的梁架组合形式。

11. 正式建筑
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

12. 杂式建筑
非正式的其他形式。

13. 宋式须弥座
层次多,每层相对小,主次分明,雕刻细腻。

不合理的线脚,仿木的痕迹,苗条,清秀,秀美,女性美。

14. 清式须弥座
层次少每层较粗大,主次模糊,纹样较大,实用,石材粗壮、厚重、敦实、壮美、男性美。

15. 正阶踏跺
侧面称抄手踏跺。

16. 垂手踏跺
台阶由于所处的位置不通,分为正面踏跺、垂手踏跺、抄手踏跺。

台阶在建筑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17. 抄手踏跺
侧面称抄手踏跺。

18. 垂带踏跺
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

19. 如意踏跺
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

20. 抱鼓石
与石栏杆配套,采用“抱鼓”的形象,可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地栿坡度。

用于石栏杆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21. 大木大式建筑
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坛庙、宫殿、陵寝、城楼、府邸中的主要、次要殿堂。

属高等级建筑。

可以有斗拱货无斗拱,可用各种出廊,规模可达到九、十一檩、九、十一间,节点构造复杂,有飞椽、扶脊木、角背、随梁仿,可以用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和琉璃瓦
件,以斗栱为模数。

22. 大木小式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23. 生起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

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24. 侧脚
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25. 金箱斗底槽
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26. 副阶周匝
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27. 单槽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28. 双槽
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

29. 分心槽
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如独乐寺观音阁山门。

30. 叉柱造
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31. 缠柱造
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

32. 明栿
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

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33. 草栿
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草栿,是和天花下的明栿相对而言的。

34. 卷杀
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将栱端切削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现或曲线组成。


35. 月梁
天花下面的明栿。

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两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

汉代称为虹梁,宋称月梁。

明代以后南方建筑中保留此法,而北方已不用。

36. 阑额
联络檐柱(或副阶柱),上承补间铺作之枋料。

清代称为额枋。

如位于室内柱头上,则称内额,若于阑额下,再加一层枋料,则称由额。

如不穿入柱头而在柱顶上放一根通长达整个建筑物立面的硕大枋料,则称为檐额,檐额下用绰幕枋承托。

37. 由额
清式大木作构件名称,位于大额枋和小额枋之间,三者共同构成固定的构件单元。

由额垫板的高度为二斗口,宽度为一斗口。

38. 撩檐枋
宋代斗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之枋料,此枋荷载大,故断面高度为其他枋之1倍。

如用圆料,则称撩风槫,其下以小枋料或替木托之,此法多见于北方之唐、辽建筑。

39. 正心枋
万拱之上就是枋子,在正心的枋子就是挑檐枋。

40. 檐椽
在檐下使用的,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41. 飞椽
附着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挑出部分的椽头,头长为檐总平出的1/3,加尾长(如三尾或二尾半),再乘举架系数三五举增高加斜为长度,椽径同檐椽。

42. 小连檐
“连檐”是固定檐椽头和飞椽头的连接横木。

连接檐椽的称为“小连檐”,一般为扁方形断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