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的教学设计
古诗《舟过安仁》(第7课时)

师: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读第一、二行)
(3)师: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俩孩童心里想些什么?(引导感悟孩子的奇思妙想,感受孩子的淘气聪明。)
【预设】生:划船太累了,怎么才能省力?不如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风吹了伞,不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师:真是淘气聪明的孩子!
(4)师: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品味童趣)【预设】生:这俩个小孩居然能想到“张伞使风”,真是聪明,我真想到他们的船上体验体验这其中的乐趣!
生:看到他们做的这件有趣的事,我也想起曾经的一件趣事……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中情景。
教学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理解诗句意思及感情。
2.体会诗人的不泯童心和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初步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修改方案及教学随感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读诗句想想。
【预设】生:或许他对俩小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俩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生: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
生: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
舟过安仁教案范文

舟过安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过安仁》这首古诗;(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环保意识;(3)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舟过安仁》这首古诗;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2.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将古诗中的意境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一片美丽的湖泊,湖面上荡漾着轻轻的波纹,几只小船在湖面上飘荡。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谈谈自己对这幅画面的感受。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舟过安仁》,就是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2)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3)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义;(4)学生朗读古诗,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3. 理解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3)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 体会感情(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人的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3)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年级语文下册《舟过安仁杨万里》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诗句默写:要求学生当堂默写课文中的部分诗句,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情感体验: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句诗句,进行朗读或表演,感受诗句中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2.逐步引导: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首先,解决生字词问题;其次,分析诗句的表层意义;最后,探讨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诗人情感。
3.互动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比较分析等方式,共同探讨古诗的鉴赏技巧。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鉴赏能力。
3.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古风音乐,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美。
(二)讲授新知
1.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句的韵律、对仗、意象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生字词讲解: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舣舟”、“安仁”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其词义和用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道德养分,如尊重他人、关爱自然等,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内涵,把握诗人在舟过安仁时的所见所感。
3.鉴赏古诗: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学会从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分析、品味古诗,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4.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增强语感。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舟过安仁》 说课稿(精品)

《舟过安仁》说课稿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舟过安仁》。
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1、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特点《舟过安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首古诗。
本组课文以“童年生活”为主题,这首诗所写的就是作者杨万里乘舟路过安仁县时所看到的一个充满童趣的情景。
此诗有作者的所见:水面上,两个孩童驶着一艘很小的渔船,他们放下撑船的竹竿和船桨,坐在船上。
也有作者的感悟: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童趣,短短的16个字却展示了孩童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以及从他们的行为中所透出的只有孩童所具有的奇思妙想。
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想象能力有所提高,并且学生在五年级之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诗歌的知识,对于诗歌的朗读、节奏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且学生已经接触过杨万里所写的诗歌,对诗人并不陌生,因此对于理解诗歌的含义不会过于困难。
3、教学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是新课标对五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
根据这些要求以及教材的内容特点,并结合学情,我设计了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并制定了如下目标:(1)认识“篙、棹”2个生字,会写“遮”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能边读边想象诗歌所呈现的情境。
(3)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
4、教学重难点其中,“理解诗歌的含义,能够边读边想象诗歌所呈现的情境,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是本课的重难点。
2、说教法与学法现在的学生的学习大多依赖于家长和老师,因此要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习古诗,首先要多吟诵,再根据诗词与吟诵去理解诗意。
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采取合作交流法和诵读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且多次的诵读,从而初步理解诗意。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 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古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文本、注释、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两首古诗的,《牧童》和《舟过安仁》,引导学生关注,猜测诗歌内容。
(2)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意。
2. 朗读感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停顿等。
(2)学生跟读、自主朗读,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3. 翻译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词、难点,解释诗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深入理解古诗意义。
4. 分析比较(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从意象、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5.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美,想象诗中的画面。
(2)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
6. 创意写作(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舟过安仁的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舟过安仁的教学设计导语:安仁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城,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独特的教育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以舟过安仁为主题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将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和视野。
一、活动一:安仁古镇文化导览1. 活动目标:通过导览安仁古镇,学生们了解安仁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基本知识,培养对古镇文化的兴趣,增强地方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
2. 活动过程:(1)学校组织学生们参观安仁古镇,并根据事先准备的导览问卷,引导学生们观察古镇的特色建筑、文化遗址、传统手工技艺等。
(2)学生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利用手机App或纸质地图进行地理定位和标注,了解安仁古镇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建筑景点。
(3)学生们将观察到的文化元素进行记录和拍照,回到学校后进行展示和分析。
二、活动二:古镇文化进校园1. 活动目标:将古镇文化引入校园,通过模拟古镇的环境和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2. 活动过程:(1)学校组织学生们利用校园的一片空地或者操场,按照古镇的布局和风格,搭建一个小型的古镇景区。
(2)学生们分别扮演古镇的不同角色,如摊贩、艺人、游客等,进行角色扮演,感受古镇的生活氛围。
(3)学生们分组进行手工制作,制作适合古镇主题的手工艺品,如扇子、刺绣、剪纸等,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三、活动三:古文化体验之民俗活动1. 活动目标:通过参与传统的民俗活动,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2. 活动过程:(1)学校组织学生们参与传统的民俗活动,如古装秀、舞狮表演、传统乐器演奏等,让学生们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
(2)学生们分组进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如剪纸、蜡染、陶艺等,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工艺流程和技巧。
(3)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结合学习到的知识,展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新。
四、活动四:古镇文化展览1. 活动目标:通过展览形式,展示学生们参与舟过安仁教学活动的成果,增强学生们对古镇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能够理解和感受《舟过安仁》的文学内涵,认识其中的主题和意义;2. 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3. 能够进行文本阅读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舟过安仁》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2. 文本分析:主要人物、情节走向、主题探讨等;3. 文本阅读与解读:逐段分析,深入探究文学细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舟过安仁》的主题和文学意义;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与解读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舟过安仁》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介绍《舟过安仁》的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所了解。
3. 文本分析: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走向,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4. 阅读训练:安排学生进行文本阅读与理解,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包括《舟过安仁》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源;2. 书籍:提供《舟过安仁》文本,供学生阅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2. 作业布置:下发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检验学生的文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课后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2. 组织相关活动或讨论,加深对《舟过安仁》的理解和思考。
以上是本节课《舟过安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文学作品,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谢谢。
赵红霞《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牧童》《舟过安仁》教学目标:1.理解生字“篙”“棹”,会写“牧童”,重点指导书写生字“蓑”。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能理解诗意。
4.感受两首古诗中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情趣。
体味“铺”“弄”字中表现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前画好一个田字格。
教学过程:一、单元提示导入1.学生默读第二组课文的学前导语,理解学习内容及目标。
2.生交流。
3.导入本课:本组课文就是围绕“童年”这个专题编排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描写的正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其中的《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单元导语中整体把握要学的内容及重点,有目标地进入课文阅读。
]二、学习《牧童》,指导学法(一)老师板书题目,学生书空学写“牧童”。
(二)作者简介。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牧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指名朗读,正字音,独好节奏。
3.指导“蓑”的写法。
4.学生齐声朗读。
(四)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1.学生默读古诗,结合注释、插图,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来。
2.学生交流,质疑。
(五)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能够同桌先互相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
先朗读诗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先分句指导,后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不要就词解词,要表达完整的意思。
] 学生交流后,老师小结。
(六)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1.学生小声齐读《牧童》,想象适中描绘的生活画面。
2.学生交流。
3.思考交流:诗人看到这样的画面,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4.感情朗读,读出感受。
(七)练习背诵。
三、总结学法,自主学习(一)总结学法:读通诗句——理解大意——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古诗诵读舟过安仁

古诗诵读舟过安仁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舟过安仁优质课教案

舟过安仁优质课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舟过安仁的主题活动,设计一堂优质课,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通过参与舟过安仁活动,学生将能够开拓视野,增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舟过安仁活动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掌握相关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15分钟)-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通过给学生展示舟过安仁的图片和视频,唤起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 导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提问:“你了解舟过安仁吗?它有什么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回想之前的经历并表达个人观点。
2. 探究与学习(35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
把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根据之前导入问题的讨论结果,进一步探究舟过安仁的背景和内涵。
- 小组展示与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3. 知识拓展(30分钟)- 教师进行知识讲解。
以PPT形式给学生介绍舟过安仁活动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对该活动有更深入的了解。
- 学生课堂笔记。
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记下重点内容并进行思考记录。
4. 问题解决(30分钟)-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与舟过安仁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
- 小组展示与总结。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并进行全班总结。
5. 活动体验(30分钟)- 学生参与模拟活动。
组织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模拟舟过安仁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挑战。
- 活动总结与反思。
学生回顾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表现,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自己的感想和建议。
四、教学评估1. 学生讨论表现评估。
古诗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1 自读 自述 。 .
将课 前收集 的有关 《 童》 首 牧 这
学 生 结 合 课 后 注 释 、工 具 书 自
【 学流程 与设计 意 图 】 教
单元导入
古 诗 的 资 料 拿 出来 。 比一 比 ( 谁 收 读 自悟 全 诗 的 意 思 。在 理 解 的 基 础 看 集 的 多 ) 说 一 说 ( 同 学 介 绍 一 下 上 对 《 童 》 表 现 的 景 致 和 情 感 进 、 向 牧 所
现 “自主 、 作 、 究 ”, 情 感 的 达 内 容 和 要 求 或 作 介 绍 或 作 提 示 ( 合 探 在 三
浓 烈 的 天 人 合 一 的 氛 围 , 学 者 、 式 与 内容 的 系统 性 , 又 有 利 于 学 生 使 教
1指 导 学 生 观 察 书 中 ( 者 投 . 或
者 、 者 融 为 一 体 。 在 自读 自悟 、 学 习 的 针 对 性 。 作 合 作 交 流 中训 练学 生 的 理解 能 力 , 在 学 生 吸 纳 、积 淀 丰 富 的 文 化 素 养 的
同时 , 冶学生 的情 操 。 陶 【 学 目标 】 教
二 、 文导入 课
作 如 下 预设 ,老 师 可 根 据 实 际
2 学 生 试 着 读 读 《 童 》, 意 . 牧 注 准确地认 读 “ ”蓑 ” 生 字 。 牧 “ 等 3范 读 。 .
成 上 , 通 过 读 、 、 , 造 出 一 种 两 分 钟 、 句 话 ) 既 体 现 了 教 材 形 影 ) 则 思 议 营 几 , 的插 图 , 后 谈 谈 感 想 。 然
5 在 朗 读 、 解 中 感 悟 诗 与 词 导 学 生 发 表 自 己 的 观 点 ) . 理 【 前准 备 】 课 1教 师 准 备 : 作 有 关 课 件 , . 制 反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13篇)《舟过安仁》篇1【教学内容】《舟过安仁》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有趣的一幕:诗人闲来一瞥,被“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 的情景所吸引,为什么?因为他们虽无忧无虑的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也收了起来,船桨也停在那儿,这不是很奇怪吗?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作者疑窦顿解,恍然大悟后,不禁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啧啧称赞,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
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
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舟过安仁优质课教案五年级下册《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4篇)

舟过安仁优质课教案五年级下册《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五年级下册《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精选4篇】,仅供借鉴。
五年级下册《舟过安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较准,较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
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古诗舟过安仁教案

古诗舟过安仁教案【篇一:古诗舟过安仁教案】下册教学分析【篇二:古诗舟过安仁教案】《舟过安仁》教学设计及反思舟过安仁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图画及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图画中两个小孩的聪慧、顽皮,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把古诗编成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牧童》,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顾。
(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过度:童年捕蝉的经历是那样的有趣,也勾起了老师对另一首描写儿童生活诗的回忆。
(教师背诵:《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是伟大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有关儿童生活的诗作。
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个童心不泯的诗人,他的诗以写田园生活为主,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陆游、范成大)。
今天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做了一首诗,是什么情景呢?我们一起看图画。
二、学习古诗1、看图,说图意。
打开书,看到这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生自由汇报,教师梳理学生一两个关键问题,留在理解诗意时解决)2、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舟过安仁》,要求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2个)——男、女读——齐读(重点指导“篙”、“棹”的读音及“遮”的写法)3、学习古诗: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
2、借助插图。
3、发挥想象)(1)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a、理解诗题、词语、诗句。
“舟”、“安仁”指什么、(谁的舟?)“一叶”、“篙”、“棹”、“怪生”什么意思?学生据诗句说——两个小孩坐在一艘船中,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船浆,却坐在船的中央撑起了一把伞。
《舟过安仁》教案

《舟过安仁》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遮”。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形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形象。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学习重点:读背这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欢乐。
教学预备:老师制作课件。
学习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向往的境域。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画,谁能够说说你从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2、说的真好,这幅画确实是依照宋代作家杨万里的诗《舟过安仁》画的。
同学们,你们认为童年是什么呢?师小结:童年,是一个个精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漂亮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古代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
(课件出示古诗)二、初读1、谁有勇气单独为大伙儿朗读这首诗。
(评判、正音。
指导书写“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
)(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2、谁能够告诉老师学习古诗的差不多方法?(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补充。
)3、课件出示:知作者、解诗题、解诗意、诵诗情三、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正确读通了古诗,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明白。
如何样才能够又快又准确的明白得古诗的意思呢?2、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爱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依照学习古诗的差不多方法。
来证实一下自己的明白得,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明白得的地点。
能够观看图片,能够找资料,能够相互讨论。
分小组自由学习。
(1)知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吉水人,有“诚斋集”。
南宋时所推重的“中兴四大诗人”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四位。
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晓畅,自成一家。
终生诗作有两万多首,今存四千两百多首。
(2)解诗题: 诗人乘舟路过安仁。
(3)解诗意(学生边讲解诗意,边向其他同学介绍明白得诗意的方法。
)(课件出示重点字词的说明)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舟过安仁》这首字词古典诗。
(2)了解诗词的韵律结构和修辞手法。
(3)学习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审美能力。
(2)学会欣赏并理解古代文化,培养尊重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舟过安仁》的意义和情感。
(2)理解和运用诗的韵律结构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并创造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2)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理解古诗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通过图片展示舟过安仁的风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
(2)先导读几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
2.学习课文(1)教师先读一遍诗,学生跟读,帮助学生熟悉诗的整体感觉。
(2)教师解读课文,讲解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3)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学习模仿古诗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
(4)学生分组讨论,挖掘诗的意象和比喻,提取和总结修辞手法。
3.情感体验与创作(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理解。
(2)学生以《舟过安仁》为题,运用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进行创作,可以是续写、改写或抒发自己的情感。
(3)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展示各自的创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与总结1.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朗读表现,创作的独特性。
(2)作业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理解古诗和创作。
2.教学总结(1)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激发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拓展延伸1.学习其他类似的古诗,进行比较和分析。
2.学生可以用现代的表达方式演绎《舟过安仁》,写成散文、小说或歌曲等形式。
3.班级可以组织读诗比赛或创作比赛,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古诗学习与创作。
人教版语文五下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意,通过诵读体会童趣,凭借比读体悟童真,发挥想象品味童心,在与“牧童”、“渔童”的对话中,感悟诗人的心中真情真意,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教学过程:(一)看图诵读,交流感受1.猜诗: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是我们班的背诗小高手,怎么背呢?咱们看图猜古诗、背古诗,大家看图猜出了诗,就可以站起背给大家听,谁猜得快、背得多,谁就是背诗小高手。
(点击课件:《所见》、《宿新市徐公店》、《村居》、《夜书所见》、《小儿垂钓》)。
3.交流:大家可真棒!这几首诗可没难倒大家,不过大家背诵后,大家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都是表现童趣的诗)这些古诗让你想到了什么?(童年是快乐、有趣的)〔人教社小语教材所选编的古诗中有较大比重反映童真童趣的诗,利用这一课程资源优势,借助看图猜诗、背诵交流,锁定“童趣”形成主题整合,并唤醒学生对童年生活的遐想与向往,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调。
〕(二)导入新课,自学理解1.导入:是的,童年是快乐的,是有趣的,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唐朝的吕岩、宋朝的杨万里写的两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
(点课点击课件,出示这两首古诗)2.简介:请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诗人吕岩及杨万里。
3.试读:师先有感情地诵读,然后让学生试读,并提醒学生读准“蓑”“篙”“棹”等生字。
4.自学:学生依据课文的注释试着理解诗的大意。
〔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积累的一定数量的古诗及理解诗意的方法,利用注释进行自学理解,是能做到的,这也是将两首古诗同时呈现,整合教学的前提。
值得说明的是教师在诵读时,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对学生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以情激情,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赛读体会,感受情趣1.朗读:自由读,同桌对读,小组读。
2.赛读:请几位同学自选取其中的一首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学生评价。
3.交流:(1)对读得有感情的同学,教师可接追问,读时你看到“牧童”、“渔童”在做什么?(2)赛读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说“牧童”、“渔童”所做的事有趣在哪?〔这一环节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意图在于,一是体会古诗的节奏与韵律,二让学生读中自悟,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时的读更多的指向对诗意的理解与把握。
2024年《舟过安仁》教案及反思

2024年《舟过安仁》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舟过安仁》的诗句。
分析并欣赏杨万里的写作风格和意境。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课文《舟过安仁》的阅读与理解。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诗人的生平背景介绍。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中的意境。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杨万里的生平背景。
第二步: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意。
第三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四步:讨论诗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工具3.1 教学资源课文《舟过安仁》的文本。
杨万里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资料和板书。
教学PPT,用于呈现问题和讨论话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诗中道理的思考和价值观的体现。
4.2 教学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思考如何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第五章:教学设计与实施5.1 教学设计设计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诗中的意象意义等。
设计作业,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诗中道理的文章。
5.2 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
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六章:教学难点与策略6.1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背景的理解。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剖析。
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的领悟。
6.2 教学策略提供词汇表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使用比喻和实例,简化修辞手法的解释。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逐步领悟诗中的道理。
第七章:课堂活动与互动7.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诗中的情景。
舟过安仁古诗教案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舟过安仁古诗教案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4f04f94a7302768f9939a9.png)
《舟过安仁古诗教案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摘要: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诗,.由诗边边脑海想象诗歌描绘了幅怎样画面,.感情朗带着顽皮、喜爱情感由朗古诗◆现正《舟安仁》教学设计容由收集, 请记住以便下次访问!将提供更多精品教学!《舟安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全诗背诵古诗.能借助释结合相关理诗句思感受童形象3.想象诗所描绘情景能体会作者对儿童赞赏、喜爱情也感受诗人不泯童心.用画方式由表达所想象诗冲情景教学难以以画悟情教学课课教学程()激趣导入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首写儿童诗和《牧童》这首诗有所不是《牧童》只写了孩子而这首诗写了两十分顽皮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起学习这首杨万里写《舟安仁》(板课题)(二)感知理诗句.由朗借助拼音准音通、正确这首诗(强调准音篙、棹).组赛看谁把这首诗得准流利3.理借助课释或结合插图理诗句思划出不理词语、句子.组合作学习交流已懂诗句、不理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力量5.汇报交流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思(只渔船里坐着两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篙和桨而撑开了把伞难怪他们会没有下雨候打伞原是想借助风力量驶船)(三)再感悟以画悟情.由诗边边脑海想象诗歌描绘了幅怎样画面.组交流相说说你所想象画面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画面说具体、说生动.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画面画出再把想对两顽皮孩子说话写下面(诗两孩子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老师加以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画并让学生加以说(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孩子聪明和顽皮诗人对两顽皮孩子喜爱和赞赏)(四)感情朗背诵古诗.感情朗带着顽皮、喜爱情感由朗古诗.通赛、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这首诗3.诵古诗(五)拓展活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诗请给听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过安仁》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有趣的一幕:诗人闲来一瞥,被“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的情景所吸引,为什么?因为他们虽无忧无虑的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也收了起来,船桨也停在那儿,这不是很奇怪吗?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作者疑窦顿解,恍然大悟后,不禁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啧啧称赞,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
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
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童趣:
1、游戏“对诗”,激童趣:
(1)师: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
(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
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对:“忙趁东风放纸鸢。
”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
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2、师小结,引童趣:
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预设】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
2、全班交流:
师: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哪些诗句结合注解和插图就能读懂?
【预设】
生: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解疑?
生:“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
(可指多人交流)
生: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
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品读,享童趣:
(一) 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伴着明媚春光,诗人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他。
)
1、课件边呈现相关画面,师边伴着音乐,深情叙述,引学生入情入境:
师:看,波光粼粼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
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
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俩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
学生伴着音乐静心细想画面。
)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感受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
(1)师: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
【预设】生:一天,诗人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
河边长着的深绿色的芦苇上,偶尔停歇着一两只翠鸟,它们喳喳地叫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
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
这时,他看见了另一只小船在行驶,船上悠然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可爱的小男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
他俩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
划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坐在船上,继续说说笑笑。
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
3、品读诗句,引导感悟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感受童真童趣。
(1)师:噢!是被渔船中孩童的特别举动吸引了。
那诗人杨万里又是通过哪些精练之语描绘的呢?
生:“一叶渔船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指读)
(2)师: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导读(引导感悟孩子的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预设】
生:“收篙、停棹、坐船”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因为,划船出行的他们把船划到河中时,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师: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读第一、二行)
(其他预设学生活动略)
(3)师: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俩孩童心里想些什么?(引导感悟孩子的奇思妙想,感受孩子的淘气聪明。
)
【预设】
生:划船太累了,怎么才能省力?不如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风吹了伞,不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师:真是淘气聪明的孩子!
生:……
(4)师: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品味童趣)
【预设】
生:这俩个小孩居然能想到“张伞使风”,真是聪明,我真想到他们的船上体验体验这其中的乐趣!
生:看到他们做的这件有趣的事,我也想起曾经的一件趣事……
(5)师小结:这真是“童心无处不显,童乐无处不在”呀!让我们再次读一读,感受孩子的天真无邪、淘气聪明吧!(生读第1、2、4行,师读第3行。
)
(二)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
1、(伴着音乐,课件再次呈现静态画面——渔船上的孩童收篙停棹,撑开小伞放船上。
诗人立在船头观望。
师再次动情叙述,引学生入境。
)
师: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收起桨儿,放下篙,撑开小伞船中放,渔舟小童笑声声,任尔小船水中荡。
是啊,晴空之下,碧波之上,河中之景,孩童之举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着他——杨万里。
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预设】生: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
2、师: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想象一下。
【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