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153区分层注水调剖试验及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调剖剂的分类

调剖剂的分类

当油田开发进入中晚期后,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或因为开采方式不当,使注入水及边水沿高渗透层及高渗透区不均匀地推进,在纵向上形成单层突进,在横向上形成舌进,造成注入水提前突破,致使油井过早出水,直至水淹,而低渗透层尚未发生作用,降低了原油的采收率。

因此,必须采用油井堵水或注水井调剖的方法来治理水害。

对于多数注水开发的油田,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使注入水沿高渗透层条带突进是油井水淹的主要原因。

对出水油井采取措施后,虽然可以降低含水量,但有效期短,仅单井受益,势必增加施工成本,且成功率不高,特别是非均质性严重的地层。

为此,解决油井过早水淹的问题,还必须从注水井着手。

在注水井上,采用分层注水及分层改造低渗透层是使水线能比较均匀推进的重要措施,但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比较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对注水井进行选择性封堵高渗透层大孔道的方法来调整和改善吸水剖面,即注水井调剖,是使水线较均匀地推进,防止油井过早水淹,降低原油含水,增加水驱油的面积,减少死油区,提高油层采收率较好方法。

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使用化学剂调剖,即通过化学手段调整吸水剖面,这类化学剂品种多,发展快,效果显著。

国外调剖技术发展现状国外调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己有近六十年的历史,注水井调剖技术是在油井封堵水层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期利用水基水泥和封隔器进行分层卡堵水。

20世纪50年代在油田应用原油、粘性油、憎水的油水乳化液,固态烃溶液和油基水泥等作堵水剂。

前苏联试验了叔丁基酚和甲醛合成树脂,环烷酸皂尿素甲醛树脂等化学剂。

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聚丙烯酰胺类高分子聚合物凝胶技术,这为化学调剖堵水技术打开了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以来,Needham等人指出利用聚丙烯酰胺在多孔介质中的吸附和机械捕集效应可有效地封堵高含水层,从而使化学堵水调剖技术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和前苏联都推出一批新型化学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水溶性聚合物凝胶类调剖技术,水玻璃类调剖技术和颗粒调剖技术等。

阳64—54注水井调剖效果分析

阳64—54注水井调剖效果分析

阳64—54注水井调剖效果分析作者:燕伟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07期【摘要】阳64-54井属于王盘山区学22井区,2009年投入规模开发,采用菱形反九点法井网,井距500m,排距120m,主要动用长4+5一套层系,建立超前注水区,该井在注水开发初期采取了强注措施,加之水井压裂排液后投注导致部份油井开始含水上升,油井见到注入水,甚至一些油井投产不久即水淹,从见水时间和速度上反映出储层有部分井存在着裂缝,油井见水窜流通道主要以裂缝型见水为主。

因此,为了提高油井产量,控制油井含水上升,改善油藏非均质性,应对该水井进行调剖,封堵裂缝或高渗层,提高水驱动用储量。

【关键词】注水开发;水淹;调剖1 注水井调剖实施要求1.1 区块地质特征1.1.1 储层特征王盘山区块延长组长4+5储层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其中长石含量44.1%,石英含量24.7%,岩屑含量9.7%,主要粒径在0.06-0.25mm之间,分选好,磨圆度为次棱,碎屑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岩屑组成。

从压汞资料分析该区孔隙属小孔微细喉型孔隙结构。

1.1.2 储层非均质性王盘山区长4+5储层物性差,平均分析孔隙度为11.22%,渗透率为0.69×10-3μm2,属于超低渗油层,成岩作用的强弱使长4+5物性差异较大,渗透率级差达14.2倍,层间、层内矛盾突出区域沉积相研究表明,长4+5期属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及远砂坝等微相类型。

王盘山区块长4+5砂体属于堡子湾三角洲前源朵状砂体。

微相的不同造成局部区域平面上的非均质性,再加上储层中含有天然裂缝和压裂形成人工裂缝,更使平面矛盾加剧。

1.2 地质方案要求该井为学22井区的一口注水井,于2008年5月20日完井,2009年8月10日对长4+5的2408.0-2414.0m射孔后挤活性水。

于2009年1月10日投注,初期配注30m3/d,实际注水29m3/d,到2009年5月30日,累计注水2594m3,目前在5.0MPa下配注15m3/d,实注15m3/d。

油田带压作业分层注水工艺技术研究

油田带压作业分层注水工艺技术研究
隔器n+油管至井口,其中凡为注水层数。配水
பைடு நூலகம்
关键技术
2.1封隔器及配水器 封隔器选用Y341—114改进型可反洗封隔 器¨…。封隔器承压35 MPa(未坐封),坐封力18
—20
器、封隔器的数量与注水层数相同,封隔器1一封 隔器n一1设计在注水层间夹层,封隔器n一般设 计在配水器扎以上1根油管处(防止此封隔器以上 至井口的套管结垢严重导致起钻困难),所有封隔 器和配水器设计时应避开套管接箍。以3层分层注 水管柱为例,其管柱结构如图1所示(文中均以
~4层。下面以其中1口井为例进行说明。该井为 2层分注井,井深1
948.1
m,油管压力14.2
MPa,
最大井斜180,实测井下温度73℃,注水层位长 6,完井管柱自下而上设计为:丝堵+筛管+多功 能双作用阀+预置工作筒+1根尾管+偏心配水器 I+3根油管+Y341封隔器I+2根油管+偏心配 水器Ⅱ+1根油管+Y341封隔器Ⅱ+油管至井口。 带压作业下钻过程中,多功能双作用阀密封可靠, 下钻至设计位置后安装注水井口,用水泥车从油管 加压,15 MPa时封隔器坐封,18.6 MPa时多功能 双作用阀顺利换向,调配后正常注水。再次起管 柱,实施调配8次,反洗井10次,均能正常配合
sa‘1sfy‘he requlrement d separate 1ayer
can
not
onlv
injection
technology,but also solve the problem of tubing plugging in snub—
blng operatlon・It proVides the conVenient conditions for smaU—diameter downhole tools to conduct tubing plugging in

调剖、堵水技术的新进展

调剖、堵水技术的新进展

数据处理系统
轻松表格 全屏编辑
数据库
其中数据库方式和轻松表格方式全部是在表格提示方 式下输入与修改的。
选层决策
单因素选井决策
渗透率
产液剖面
含水率测井 流量计测井 其它手段分析方法人工油井堵水选层决策。
堵剂决策
堵剂类型决策 堵剂用量决策
施工设计
根据前几项决策对堵水井进行施工参数设计及施 工要求设计。
调剖技术
含油污泥深部调剖技术
微生物调剖堵水技术 复合段塞调剖技术
精细化学调剖技术
堵水技术
堵水防砂一体化技术
中子寿命与地层测试找油堵水一体化技术
智能堵水技术
区块整体调剖堵水决策及施工设计软件
注水井调剖技术
含油污泥深部调剖技术
含油污泥 是原油脱水处理过程中伴生的
工业垃圾
泥 质
中子寿命与地层测试找油堵水一体化技术
作用:
两者的相互结合能省时高效地完成找油找水、 确定油水比、产能等多项工作。
地层测试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各种封隔器和 井下开、关井工具,构成一套临时的生产系统, 使地层进行短期生产,以确定地层流体的性质、 产能等数据。
通过分析确定出水层位后,下入封隔器或桥塞 进行堵水。
细菌及其代谢产出的生 物聚合物急剧扩张,孔 隙越大细菌和营养物积 聚滞留量越大,形成的 生物团块越大。
微生物调剖堵水技术
特点:
适应性强 见效快 施工简便 不伤害地层 不污染环境
无毒无害
使用安全
汇 报 提 纲
调剖技术
含油污泥深部调剖技术
微生物调剖堵水技术 复合段塞调剖技术
精细化学调剖技术
中子寿命与地层测试找油堵水一体化技术

堵水调剖技术发展现状

堵水调剖技术发展现状

堵水调剖技术发展现状油井出水是油田(特别是注水开发油田)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层原生及后生的非均质性、流体流度差异以及其他原因(如作业失败、生产措施错误等),在地层中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导致水锥、水窜、水指进,使一些油井过早见水或水淹,水驱低效或无效循环。

堵水调剖技术一直是油田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实现油藏稳产的有效手段。

我国堵水调剖技术已有几十年的研究与应用历史,在油田不同的开发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油田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后,油田水驱问题越来越复杂,堵水调剖等控水稳油技术难度及要求越来越高,推动着该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尤其在深部调剖(调驱)液流转向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多新的进展,在改善高含水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方面获得了显著效果。

1技术现状及最新进展1.1发展历程我国堵水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可追溯到 20 世纪50年代末,60至 70年代主要以油井堵水为主。

80年代初随着聚合物及其交联凝胶的出现,注水井调剖技术迅速发展,不论是堵水还是调剖,均以高强度堵剂为主,作用机理多为物理屏障式堵塞。

90年代,油田进入高含水期,调剖堵水技术也进入发展的鼎盛期,由单井处理发展到以调剖堵水措施为主的区块综合治理。

进入21世纪后,油田普遍高含水,油藏原生非均质及长期水驱使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油层中逐渐形成高渗通道或大孔道,使地层压力场、流线场形成定势,油水井间形成水流优势通道,造成水驱“短路”,严重影响油藏水驱开发效果。

加之对高含水油藏现状认识的局限性,常规调剖堵水技术无法满足油藏开发需要,因而,作用及影响效果更大的深部调剖(调驱)技术获得快速发展,改善水驱的理论认识及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分析我国堵水调剖技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规模,其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①50至70年代:油井堵水为主,堵剂材料主要是水泥、树脂、活性稠油、水玻璃/氯化钙等。

②70至80年代:随着聚合物及其交联凝胶的出现,堵水调剖剂研制得以迅速发展,以强凝胶堵剂为主,作用机理多为物理屏障式堵塞,以调整近井地层吸水剖面及产液剖面为目的。

白153区分层注水调剖试验及效果分析

白153区分层注水调剖试验及效果分析

白153区分层注水调剖试验及效果分析【摘要】白153区作为华庆油田典型的超低渗透油藏,存在油层小层多的特点,为了提高水驱动用程度采取精细分层注水工艺,改工艺克服了油层小层多,注采不对应、不均匀的缺点;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水淹井不断增多,为了提高采收率,就需要对水淹井进行治理,在对水淹井进行治理的各种措施中,调剖工艺无疑是其中的优选。

而该区目前绝大部分是分层注水井,如果采用合注调剖工艺管注的话就需要进行检串、放喷等,耗费时间长,造成地层能量的流失、环境保护等问题。

为此,在该区选取了1口分层注水井进行调剖。

【关键词】调剖工艺管柱施工1 具体试验情况如下1.1 选取注水井井号:关132-151井1.2 水井生产情况该井是华庆油田白153区的一口注水井,2008年11月完井。

2008年12月射孔长631:2191.0-2199.0m、2203.0-2206.0m,2009年1月投注,初期日注水15m3,油压7.5mpa,套压7.2mpa,目前日注水25 m3,油压13.0mpa,套压12.8mpa(表1)。

1.3 对应油井生产状况该水井周围对应9口油井,其各井的生产情况如下表2所示:从上表2中可以看出,该井周围有3口高含水井。

1.4 施工参数设计(1)注入压力:小于地层破裂压力0.8倍。

(2)堵剂注入速度:2-6m3/h,实际速度4 m3/h;(3)堵剂用量:堵剂用量由v=πr2hф(1-sor)得到,处理半径取25米,调剖层厚度12.9米,平均孔隙度11.76%,剩余油饱和度取40%。

v=3.14×252×12.9×11.76%×(1-40%)≈1800m3。

本次调剖剂的用量设计为1800m3。

2 施工情况图1?关132-151井压力随注入量变化曲线本次施工共八段段塞对不同窜流通道进行封堵:2.1 预处理段塞30m3聚合物浓度0.2%,对井筒进行保护。

2.2 第一段塞500m3水驱流向改变剂(粒径3-5mm)对大孔道、裂缝进行填堵;从曲线上看,压力上升明显,填堵效果显著;2.3 第二段塞100m3低强度堵剂对裂缝+孔隙窜流通道进行封堵,防止后续堵剂窜入油井,提高近井地带的压力;从曲线上看,压力有所降低,效果较差;2.4 第三段塞100 m3多功能强凝胶封堵微裂缝、大孔道或高渗透层带,同时驱替孔隙中的剩余油,提高远井地带的压力;从曲线上看,压力有所回升,有一定效果;2.5 第四段塞400m3水驱流向改变剂(粒径1-3mm)对大孔道、裂缝进行填堵;从曲线上看,压力上升,有一定效果;2.6 第五段塞100m3低强度堵剂对裂缝+孔隙窜流通道进行封堵,防止后续堵剂窜入油井,提高近井地带的压力;曲线上看,压力下降,效果较差;2.7 第六段塞100 m3多功能强凝胶封堵微裂缝、大孔道或高渗透层带,同时驱替孔隙中的剩余油,提高远井地带的压力;曲线上看,压力上升,有一定效果;2.8 第七段塞400m3弱凝胶进一步对裂缝和孔隙进行充填,迫使注水水流改向,驱替孔隙中的剩余油,同时提高远井地带的堵剂对孔隙的充满程度;曲线上看,压力上升,有一定效果;2.9 第八段塞100m3高强度堵剂封堵近井地带裂缝,减弱后续注水对封堵段塞冲刷,延长调剖有效期。

分层注水工艺技术培训教材

分层注水工艺技术培训教材

分层注水工艺技术一、分层注水工艺的发展历程随着地质研究的进步和开发水平的提高,对注水工艺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为适应油田发展的需要,注水工艺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笼统注水、同心注水、偏心注水、集成式注水。

开发初期油田注水采取笼统注入方式,保持了地层压力,油井自喷能力旺盛。

但由于多油层非均质性产生的层间、层内、平面三大矛盾,出现了主力油层"单层突进",过早见水的现象,因此,油田提出了分层注水的技术要求。

六十年代初期,经过1018次试验,大庆油田首先研制成功了475-8水力扩张式封隔器和745-4固定式分层配水器,随后研究完善了与固定式分层配水技术相配套的不压井作业、验窜、验封、分层测试技术,通过"101-444"分层配水会战,形成一套745-4固定式分层注水配套技术。

推广应用后,对缓解层间矛盾效果十分显著。

但在应用中调配水量比较困难,必须经过作业施工,因此,又研制成功了655同心活动式分层配水器,该配水器可通过投捞调换水嘴来调整层段注水量,但无法进行分层测试。

七十年代,油田开发规模不断增大,注水井数不断增加,同时,油田含水也逐年增高,作业施工工作量难以满足水井调配水量的需要。

为简化分层配水工艺,提高分层注水合格率,72年5月大庆油田研制出了665-2偏心式分层注水技术,该技术不但可以通过投捞调配层段注水量,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封隔器验封和压力、流量测试等工艺,使注水井分层注水技术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

同时,封隔器也由水力扩张式发展到水力压缩式,有效地延长了配水管柱的使用寿命。

偏心式分层配水技术在大庆油田得到大面积应用,在油田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十年代,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由于长期注水,套损井数逐年增加,大庆油田又形成了一套小直径分层注水技术。

九十年代,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为适应油田细分注水的要求,又研究了"两小一防细分注水技术"、"测调集成式细分注水技术"和"偏心集成细分注水技术",使分层注水技术又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分层注水工艺及作业施工技术

分层注水工艺及作业施工技术

技术要求
现场调查达到地面设备、井场及交 通道路情况清楚,满足作业施工要求
地下情况调查达到井况、历次施 工情况清楚,各种资料数据准确无误
井下施工准备质量要求
➢作业机 ➢游动滑车 ➢穿大绳 ➢卡拉力表 ➢绷绳 ➢井架的立放
➢施工设备摆放 ➢井场用电 ➢油管摆放 ➢地面管线安装 ➢HSE要求 ➢注意事项

• 施工按设计要求进行,井口设备与流程与施工前保持一致 或按设计执行
• 采油树按施工前原样装正装平,闸门和手轮要求方向一致 或按设计执行
• 采油树及流程各连接部位清洁干净,用密封带或涂抹密封 脂密封。丝扣联接的部位上紧上满扣。各连接部位密封

入 现场验收(2)

• 卡箍连接的采油树各卡箍方向要求一致
井下作业现场施工准备质量要求
井下作业施工条件调查要求
地面调查
➢ 井位调查
A 对照井位图调查施工井的方位、区域、 井别 B 对照井位图和方案设计核实井号 C 调查施工井所归属的采油厂、矿、队
➢ 地面道路调查
A 调查通往井场的道路状况、运输距离 B 调查沿途道路上的障碍物、输电线路、通讯线路的 情况 C 调查沿途经过的桥梁、涵洞承载能力及桥涵的宽 度、允许的拖挂长度
管柱完井深度应根据丈量结果,由施工人员计算二次,质量 员计算一次,以三次计算结果一致为准
一般要求
起下作业(1)
✓ 按要求立好井架,并拉紧绷绳 ✓ 下井管柱必须冲洗干净、无弯曲、无损坏,并逐根用标准内径规通 过 ✓ 下井管柱螺纹应清洁,见到金属本色,螺纹连接处均匀涂上螺纹润 滑脂和密封脂
一般要求
以上各项井下作业施工准 备按相关规定执行
井下作业施工交接与验收质量要求
施工交接

油田注水工作指导意见

油田注水工作指导意见

油田注水工作指导意见(试行)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二〇〇九年四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强化油田注水工作管理,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水平,特制定《油田注水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第二条油田注水开发要把“注好水、注够水、精细注水、有效注水”的理念贯穿始终,努力控制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和产量递减,夯实油田稳产基础,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水平和水驱采收率,培养一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开发技术队伍。

第三条油田注水是一项系统工程。

油藏工程、采油工程和地面工程要相互结合,系统考虑,充分发挥各专业协同的系统优势。

要科学制定注水技术政策、优化注水调控对策、强化注水过程管理和注水效果分析与评价、注重技术创新与新技术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注水效率,节能降耗,实现油田注水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生产工作。

油田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管理中的各项活动,都要有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措施,符合健康、安全、环境(HSE)体系的有关规定,积极创造能源与自然的和谐。

第五条油田开发注水工作必须遵守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股份公司的规章制度,贯彻执行中石油的发展战略。

第六条《指导意见》适用于股份公司及所属油(气)田分公司、全资子公司(以下简称油田公司)的国内油田开发。

控股、参股公司和国内合作的油田开发活动参照执行。

第二章注水技术政策第七条注水技术政策是指导油田注水工作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油田开发层系划分与注采井网部署、注水时机、细分注水、注水压力确定、水质要求等。

第八条开发层系划分和注采井网部署。

将性质相近的油层组合成一套层系,采用一套独立井网进行开发,使每套井网的开采对象渗透率级差控制在5以内,各小层间吸水相对均匀。

开发井网要具有较高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中高渗透油藏一般要达到 80%以上,低渗透油藏达到70%以上,断块油藏达到60%以上。

要充分考虑储层砂体形状及断层发育状况、断块大小及形态、裂缝发育状况等,确定井网几何形态、油水井井别、注采井排方向和井排距,井网部署要有利于后期调整。

孤岛油田剖面调整的主要做法

孤岛油田剖面调整的主要做法

不可 洗井 管柱 1 8井 次 。 双 管 分 层 注 聚 工 艺 的 实 施 有 效 改 善 了 注 聚 井 注 聚 剖 面 ,部 分 井 组 见 到 增 油 效 果 。
统计 3 O个 井 组 ,其 中 2 2个 井 组 见 到 增 油 效 果 ;2 2个 井 组 ,对 应 油 井 8 3口 ,有 效 期 内 l 油 1 1 5 , a增 0.t 截止 21 0 0年 1 2月 累 积 增 油 2 5 2 。 0 4 t 1 3 水 井 调 剖 技 术 .
1 1 分 层 注 水 技 术 .
孤 岛油 田属 高渗透 疏松砂 岩油藏 ,由于储层 的非 均质性较 强 ,多层段笼统 注水 时 ,易导致 储量动用 不 均衡 ,主力层水 淹较 快 ,部 分井组 综合含水 上升 。为克服这 一矛盾 ,根据现 场实 际情况 ,形 成了以偏 心分 注为主 ,空芯分 注及 特殊分 注管柱 为辅 的的细分 注水 工艺技 术 。 目前 防返 吐偏 心分层 注水管 柱在 井 3 8井 次 ,下井 当年分 注井 测试 成功 率 8 . ,测试 层段 合 格 4 78 率 7. % ,封隔器 密封 良好率 9 . 。防 返 吐偏 心分 层 注水 管 柱 能够 有效 防止地 层 返吐 及地 层 出砂 , 88 18 能 够实现 有效分 层注水 ,管 柱下井有 效期在 3年左 右 。 截止 2 1 0 0年 l 2月 ,在孤 岛油 田水驱油 藏现场实施 强密 闭可试压 分层注水 管柱 8 次 ,作业完 工后 井 测试 8井次 ,测试 成功 率 10 ,测试层段 合格率 8 . 。 0 A 0 75
吐聚严 重 ,加 之污水 水质 较差 ,导 致单管 分层注 聚管柱后 期测调成 功率较 低 , 目前 单管分 层注聚管 柱在
井 4井 次 。 双 管 分 层 注 聚 管 柱 采 用 3n ( i 一 2 5 c i 1n . 4 m) 油 管 套 1 i 管 ,形 成 小 管 和 双 管 环 空 两 个 注 聚 系 n油 统 ,实 现 分 层 注 聚 。 双 管 分 层 注 聚 管 柱 特 点 :① 两 套 独 立 的 注 聚 系 统 能 够 有 效 解 决 高 低 压 注 聚 层 的 层 间

注水井调剖工艺及效果评价

注水井调剖工艺及效果评价

注水井调剖工艺及效果评价引言:注水井调剖工艺是一种常用的油田增产措施,通过合理的注水井调剖工艺,可以有效改善油藏渗透性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高注水效果,进而提高油田的产能。

本文将介绍注水井调剖工艺的基本原理以及工艺流程,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一、注水井调剖工艺的基本原理注水井调剖工艺是通过选择合适的调剖剂,通过调整注入浓度和注入量来改变油层渗透性分布,从而达到优化油藏物理性质的目的。

常见的调剖剂有聚合物、微粒和化学药剂等。

二、注水井调剖工艺的工艺流程1. 调剖剂选择: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和已有的实验数据,选择合适的调剖剂,例如,聚合物调剖剂可以改变油藏渗透性和深层水驱效果,微粒调剖剂可以填塞裂缝和孔隙,提高油层渗透性。

2. 调剖剂浓度和注入量确定:根据油藏的具体情况和预计效果,确定调剖剂的浓度和注入量。

通常需要进行实验室小尺度试验和地面中尺度试验来确定最佳参数。

3. 施工方案设计: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开槽、封堵和注入等操作步骤。

4. 施工操作: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施工操作,确保调剖剂能够均匀注入油层,并达到预期效果。

5. 效果评价:通过生产数据监测和实验室测试,评价注水井调剖工艺的效果。

三、注水井调剖工艺的效果评价评价注水井调剖工艺的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评价方法:1. 油田产量变化:通过记录油田产量的变化,比较调剖前后的产量差异,评估调剖工艺的效果。

2. 油水比变化:注水井调剖工艺的目的是提高油藏渗透性,从而提高采出的原油量,因此观察油水比的变化,可以间接评价调剖工艺的效果。

3. 储量评估:通过统计采出的原油量和油藏的产量数据,结合调剖前后的渗透性变化情况,对储量进行评估。

4. 封堵效果评估:调剖剂注入后,会对油藏中的裂缝和孔隙进行封堵,通过测量注入前后的渗透率变化,评估封堵效果。

结论:注水井调剖工艺是一项常用的油田增产技术,通过合理的调剖剂选择和工艺流程设计,可以改善油藏渗透性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高油田的产能。

ProGRP、CEA、CA153联合检验在乳腺癌初诊者中的表达意义分析

ProGRP、CEA、CA153联合检验在乳腺癌初诊者中的表达意义分析

DOI:10.19368/ki.2096-1782.2024.05.171ProGRP、CEA、CA153联合检验在乳腺癌初诊者中的表达意义分析李高堂东明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菏泽274500[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ProGR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以及糖类蛋白153(Carbohydrate Antigen-153, CA153)在乳腺癌初诊中的表达意义。

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11月东明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收治的90例乳腺癌初诊者(病理确诊为乳腺癌,为乳腺癌组)与90例良性肿瘤者(同期收治,为良性肿瘤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验其血清中ProGRP、CEA、CA153指标表达水平,评估其临床表达意义、分析其疾病诊断价值。

结果乳腺癌组的ProGRP、CEA及CA153指标水平均高于良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CEA、CA153指标水平相比,ProGRP指标水平的灵敏度、特异度均更高;同时3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度均更高。

结论在乳腺癌初诊者临床诊断过程中采取ProGRP、CEA、CA153联合检验方式,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同时ProGRP、CEA、CA153指标水平在乳腺癌患者表达上调。

[关键词]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癌胚抗原;糖类蛋白153;联合检验;乳腺癌;表达意义[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4)03(a)-0171-04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pression of Program, CEA, and CA153 Combined Tests in First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LI Gaotang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Dongm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Heze, Shandong Province, 2745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serum 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ProGRP),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and carbohydrate antigen-153 in the initial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Methods The 90 cases pri⁃mary diagnosed breast cancer patients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breast cancer, regarded as breast cancer group) and 90 cases benigh tumor patients (regarded as benigh tumor group)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of Dongm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9 to Nov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Their serum lev⁃els of ProGRP, CEA and CA153 were examined respectively to assess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analyze their di⁃agnostic value. Results The levels of ProGRP, CEA and CA153 in breast cancer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be⁃nign tumor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0.05).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ProGR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EA and CA153. At the same time,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the three combined tests were higher.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process of primar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ProGRP, CEA and CA153 combined assay has high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Meanwhile, ProGRP, CEA and CA153 indicators are mainly expressed in the above levels.[Key words] 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arbohydrate antigen-153; Combined test; Breast cancer; Expression meaning乳腺癌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我国作为一个癌症高发国家,乳腺癌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作者简介] 李高堂(1979-),男,本科,副主任技师,研究方向为生化免疫实验诊断。

应用动态监测资料指导华庆油田有效开发

应用动态监测资料指导华庆油田有效开发

应用动态监测资料指导华庆油田有效开发【摘要】华庆油田是典型的致密油藏,开发初期表现出剖面动用程度低且吸水不均、局部油井见水关系复杂、地层压力下降、单井产能低等现象,调整难度越来越大。

生产过程中利用动态监测资料,研究油井含水变化与注水的关系、平面及纵向上的油水分布规律、储层裂缝与水线推进关系研究、油层污染程度以及油层改造效果评价等。

应用这些研究成果指导开展油藏精细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注采调整,提高油藏开发水平。

【关键词】动态监测注采调整华庆油田1 油田概况1.1 地质概况华庆油田发育有长8、长6、y9油藏,开发主要以长63油藏为主。

长63油藏总体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倾角不足1度,在局部形成起伏较小的鼻状隆起,砂体以砂质碎屑流、浊流沉积为主;平均孔隙度11.9%,渗透率0.38md。

长63油藏主要受岩性控制,原始驱动类型为弹性溶解气驱,平均油层厚度25.7m,层间夹层发育,非均质性较强。

1.2 生产概况1.2.1 开发矛盾(1)非均质性强水驱动用程度低受沉积环境影响,相对于三角洲前缘沉积,滑塌浊流沉积平面上储层连通性较差,隔夹层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水驱动用程度低。

(2)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较低通过2011-2012年油井压力监测,压力保持水平由2011年的82.1%↓81.4%。

压力保持水平低,有效压力躯体系统尚未完全建立。

(3)裂缝发育,开发难度加大从成像测试、岩心来看,华庆油田长6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高角度构造缝为主,具有剪切特征。

2 动态监测资料指导油田有效开发2.1 试井资料应用2.1.1 精细注水调整利用试井资料大力开展精细注采调控,优化注水强度和注采比,精细油藏注水,缓解油藏开发矛盾。

2012年在华庆油田共计对低压区加强注水112井次1201m3/d,高压区控制注水33井次185m3/d;新增见效井76口,平均单井日增0.36t,累计增油1316t。

2.1.2 依据试井成果优选措施井,提高措施有效率2012年应用试井解释资料(表皮系数s、井底完善系数、裂缝半长xf),结合油井的生产动态情况,在选择油井压裂措施时,选择地层压力高、油层厚度相对较大、产液量低、井底完善程度低、裂缝导流能力变差、有效支撑裂缝失效、近井地带裂缝堵塞的井实施进攻性措施。

浅谈杏北区“13331精细分层注水管理法”

浅谈杏北区“13331精细分层注水管理法”

浅谈杏北区“13331精细分层注水管理法”摘要:杏北区目前主要开采长2,长4+5和长6油藏,采用注水开发方式,但随着开发时间的不断延长,区块综合含水呈现上升趋势,油层的非均质性逐渐体现出来,注水开发中“突进”和“窜流”现象越来越明显,水驱不均的现象日益突显,严重制约着区块的高效开发。

而且多油层叠合并同时动用是杏北区的最显著特征,做好有效分层注水是确保区块稳产的重要手段,精细注水管理是保持区块稳产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杏北区近几年对精细油田注水现场做法进行总结,研究与应用“13331精细分层注水管理办法”,评价取得的成效,提出下步攻关方向,为区块长期稳产夯实基础。

关键词:多油层开发分层注水 13331精细注水成效评价攻关方向引言作为安塞油田主力产油作业区之一,杏北区块位于陕北斜坡中部,储层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为主,砂体展布呈北东-南西向,多油层叠合发育,油藏主要受岩性控制,天然裂缝不发育。

目前油藏进入中高含水阶段,稳产难度增大。

随着开发深入,水驱不均矛盾日益凸显;注采比高、存水率低,存在无效注水;动态裂缝逐步开启、优势通道不断延伸,水驱波及系数降低;剖面上,水驱状况逐年变差,需加大治理力度等特点;紧密围绕原油生产任务,树立“注水稳产”的理念,通过“深化三项研究”、“落实三项实验”“从严三项管理”的“13331精细分层注水管理法”,确保了精细注水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为区块长期稳产夯实基础,为安塞油田注水稳产做出应有的贡献。

1区块概况1.1储层特征一是孔喉结构复杂。

压汞资料显示,三杏中杏北中值压力最大、排驱压力(指油驱水时启动压力)最大、说明迂曲度高,最大喉道半径最小,为小孔微细喉型,渗透率最小。

跟塞6比,杏北残余油饱和度高,油水两相共渗区窄,等渗点偏左且过等渗点后油相渗透率急剧下降,水相渗透率快速上升。

二是是剖面物性、含油性差异大。

15口取心井资料表明,渗透率、含油饱和度长4+52 、长611-2 、长612较高,是区块的主力产油层位。

调剖剂的分类

调剖剂的分类

当油田开发进入中晚期后,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或因为开采方式不当,使注入水及边水沿高渗透层及高渗透区不均匀地推进,在纵向上形成单层突进,在横向上形成舌进,造成注入水提前突破,致使油井过早出水,直至水淹,而低渗透层尚未发生作用,降低了原油的采收率。

因此,必须采用油井堵水或注水井调剖的方法来治理水害。

对于多数注水开发的油田,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使注入水沿高渗透层条带突进是油井水淹的主要原因。

对出水油井采取措施后,虽然可以降低含水量,但有效期短,仅单井受益,势必增加施工成本,且成功率不高,特别是非均质性严重的地层。

为此,解决油井过早水淹的问题,还必须从注水井着手。

在注水井上,采用分层注水及分层改造低渗透层是使水线能比较均匀推进的重要措施,但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比较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对注水井进行选择性封堵高渗透层大孔道的方法来调整和改善吸水剖面,即注水井调剖,是使水线较均匀地推进,防止油井过早水淹,降低原油含水,增加水驱油的面积,减少死油区,提高油层采收率较好方法。

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使用化学剂调剖,即通过化学手段调整吸水剖面,这类化学剂品种多,发展快,效果显著。

国外调剖技术发展现状国外调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己有近六十年的历史,注水井调剖技术是在油井封堵水层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期利用水基水泥和封隔器进行分层卡堵水。

20世纪50年代在油田应用原油、粘性油、憎水的油水乳化液,固态烃溶液和油基水泥等作堵水剂。

前苏联试验了叔丁基酚和甲醛合成树脂,环烷酸皂尿素甲醛树脂等化学剂。

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聚丙烯酰胺类高分子聚合物凝胶技术,这为化学调剖堵水技术打开了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以来,Needham等人指出利用聚丙烯酰胺在多孔介质中的吸附和机械捕集效应可有效地封堵高含水层,从而使化学堵水调剖技术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和前苏联都推出一批新型化学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水溶性聚合物凝胶类调剖技术,水玻璃类调剖技术和颗粒调剖技术等。

深度化学调剖技术的优化实施

深度化学调剖技术的优化实施
3 . 1注 水 井 注水 压 力提 高
为了提高措施效果 . 扩 大注 水 波 及 体 积 , 现 场 开 展 了对 应 井 组 调 剖 和 堵 水 工作 。在 调 剖 的 对应 井 组 中选 择 含 水 上 升 快 , 产 量 递 减 大 的油 井 进 行 堵 水 。共 实 施 9井 次 ,有 效 7井 次 ,有效 率 8 7 . 5 %, 平 均 日产 油 对 比措 施 前 提 高 1 3 . 2 t , 日产 水 降 低 1 6 1 . 1 m3 , 含水 下降 8 . 9 %, 增油 1 7 1 6 t , 降水 9 2 8 5 m 3 , 取得 较好效果 , 实 现 深 度 调 剖 与 化 学 堵水 相 结 合 。
果。
1 . 2 由 笼 统 调 剖 转 向 选 层 调 剖
对 多 次 进 行 过 调 剖 的水 井 ,考 虑 水 井 近井 地 带 剩 余 油 分 布 少, 使 用过量顶替 的办法施工 , 不 仅 减 少 了对 近 井 地 带 的伤 害 . 同 时加 大 了调 剖 处 理 半 径 , 一般顶替量为 4 0 — 1 0 0 m 3 。 顶 替 半 径
盾。 1 . 3深 度 调剖 与化 学堵 水 相 结 合
根 据 注 水 井 配 注 量 和 注 水 压 力 进 行 施 工 排 量 优 化 。 利 用 T D B液 压 调 剖 堵 水 泵 的 变 频 作 用 . 使施工排量在 1 3 m3 / h ~ 7 m3 / h 之 间 进行 调整 , 防 止 污 染 低 渗 透 层 。通 过 优 化 施 工 . 从 吸 水 剖 面 的对 比来 看 , 受 污染 的层 数 由 1 2 . 7 %, 下降到 5 . 7 %。 3深 度 调 剖 技 术 应 用效 果 评 价 在海 外 河 油 田累 计 实施 水 井 深 剖 调 剖 试 验 5 1井 次 . 有效 4 4 井次 , 有效率 8 6 . 3 %。 累计 增 油 3 9 9 4 9 t 。

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CA153、IL—8、MMP—2和TIMP—2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CA153、IL—8、MMP—2和TIMP—2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CA153、IL—8、MMP—2和TIMP—2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白细胞介素-8(IL-8)、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TIMP-2)的含量及临床价值。

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法对34例乳腺癌患者(观察组)进行手术治疗前后血清CA153、IL-8和MMP-2、TIMP-2水平的检测,并与35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

结果观察组在手术前血清CA153、IL-8、MMP-2、TIMP-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3个月未复发的29例其血清CA153、IL-8和MMP-2、TIMP-2水平下降或接近正常,而复发的5例其血清水平又回升到手术前的水平(P<0.01);且血清CA153水平与IL-8、MMP-2、TIMP-2测定显著相关(r=0.5784、0.4926、0.6011,P<0.01)。

结论检测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CA153、IL-8、MMP-2、TIMP-2水平的变化可作为乳腺癌患者诊断和疗效观察的参数。

标签:乳腺癌;糖类抗原-153;白细胞介素-8;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有文献证实[1],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水平的变化对乳腺癌的诊断已被临床所公认。

白细胞介素-8(IL-8)对肿瘤的诊断价值国外早已见文献报道[2]。

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TIMP-2)水平的变化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3]。

国内尚少见有乳腺癌手术前后血清CA153、IL-8、MMP-2、TIMP-2含量变化的报道。

本研究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CA153、IL-8、MMP-2、TIMP-2的含量及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普外科2010年8月~2012年10月经临床明确诊断的乳腺癌并手术后病理切片证实的患者34例为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35~46岁,平均40.5岁。

胡尖山油田胡154区精细分层注水效果分析

胡尖山油田胡154区精细分层注水效果分析

胡尖山油田胡154区精细分层注水效果分析路向伟;张翠萍;李超;苟永俊【摘要】胡154区长4+5油藏自2007年投入开发,自上而下发育长4+51、长4+52层,其中长4+52层开发层位多,层间非均质性强,在开发过程中出现部分注采层位不对应,注水效果差,油井见水方向多,层间压力分布不均,多层合注的注水方式注采调整难度大,合理的注水方法难以确定等问题制约着区域高效开发.在多年的注水开发过程中,通过补孔、精细注采调整和精细分层注水各种措施,水驱控制程度由90.2%上升至92.4%,油藏递减下降3.8%,地层能量提高0.3 MPa,油井单井产能提高0.54 t,水驱动用程度提高4.1%,改善胡154区整体注水效果.【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3(035)002【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分层注水;注水效果;非均质性;动用程度【作者】路向伟;张翠萍;李超;苟永俊【作者单位】长庆油田第六采油厂地质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21;长庆油田第六采油厂地质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21;长庆油田第六采油厂地质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21;长庆油田第六采油厂地质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6胡154区长4+5油藏属湖泊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原始驱动类型为弹性溶解气驱,构造类型为东高西低的单斜构造[1],储层层间隔层发育(图1),各小层之间的隔层厚度平均值为7.25 m,小层内出现的夹层密度平均50.4%,夹层频率为平均为0.11条/m,层内夹层较为发育。

储层孔隙结构复杂,以小孔细喉为主,孔隙度为 11.1%,渗透率为0.36 ×10-3μm2,原油粘度2.3 mPa·s,饱和压力7.65 MPa,体积系数1.211,气油比71.1m3/t,地层原油密度0.759 g/cm3。

原油性质较好。

区块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开发,井距520 m,排距130 m,共有油井总数585口,开井567口,平均单井日产油1.54t,综合含水42.4%,动液面1 747 m;注水井总井数202口,注水井开井202口,平均单井日注25 m3;地质储量采油速度1.12% ,采出程度 3.66% 。

注水井调剖措施效果预测

注水井调剖措施效果预测

注水井调剖措施效果预测
田锦秀
【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
【年(卷),期】2012(031)009
【摘要】在分析影响注水井调剖效果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正交设计原则,选择
L16(45)表,将各参数优化组合成不同的方案,建立措施样本库.对调剖措施样板库中16口注水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出调剖效果与各影响因素间的预测模型.经过19 663次训练后,该模型的误差小于0.001.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对大庆油田采油一厂某开发单元的水井调剖效果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优化了措施井位,筛选了2口预测效果较好的油井实施调剖措施.
【总页数】1页(P41)
【作者】田锦秀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采油一厂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氮气泡沫调剖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及措施效果预测 [J], 王显;刘梦颖
2.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调剖措施效果预测模型研究 [J], 巫祥阳
3.龙虎泡油田注水井调剖措施评价方法的建立 [J], 杨阳
4.注水井调剖效果预测统计方法研究 [J], 冯其红;陈耀武;郭京来
5.应用试井方法评价注水井调剖措施效果 [J], 郭建国;李新华;刘曰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化学浅调剖技术效果分析

化学浅调剖技术效果分析

化学浅调剖技术效果分析
迟雪飞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8(000)008
【摘要】采取了分层注水,没有波及到整个油层厚度,剩余油采用常规的水驱开采方法挖潜难度越来越大,因而提出考虑引进注水井浅调剖技术,结合精细地质研究成果挖潜剩余油,提高油田采收率.
【总页数】1页(P29)
【作者】迟雪飞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第一油矿九区三队,黑龙江,大庆,1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注水井多轮次化学浅调剖技术研究及应用 [J], 韩志中
2.差油层浅调剖效果分析 [J], 李超
3.化学浅调剖与周期注水结合应用效果分析 [J], 王贵友
4.分层注水井化学浅调剖密封技术的研究 [J], 张艳鸣;颜凡全;刘卫庆
5.化学调剖和小球物理调剖技术在奈曼油田的研究与应用 [J], 钱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153区分层注水调剖试验及效果分析
【摘要】白153区作为华庆油田典型的超低渗透油藏,存在油层小层多的特点,为了提高水驱动用程度采取精细分层注水工艺,改工艺克服了油层小层多,注采不对应、不均匀的缺点;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水淹井不断增多,为了提高采收率,就需要对水淹井进行治理,在对水淹井进行治理的各种措施中,调剖工艺无疑是其中的优选。

而该区目前绝大部分是分层注水井,如果采用合注调剖工艺管注的话就需要进行检串、放喷等,耗费时间长,造成地层能量的流失、环境保护等问题。

为此,在该区选取了1口分层注水井进行调剖。

【关键词】调剖工艺管柱施工
1 具体试验情况如下
1.1 选取注水井井号:关132-151井1.2 水井生产情况
该井是华庆油田白153区的一口注水井,2008年11月完井。

2008年12月射孔长631:2191.0-2199.0m、2203.0-2206.0m,2009年1月投注,初期日注水15m3,油压7.5MPa,套压7.2MPa,目前日注水25 m3,油压13.0MPa,套压12.8MPa (表1)。

1.3 对应油井生产状况
该水井周围对应9口油井,其各井的生产情况如下表2所示:
从上表2中可以看出,该井周围有3口高含水井。

1.4 施工参数设计
(1)注入压力:小于地层破裂压力0.8倍。

(2)堵剂注入速度:2-6m3/h,实际速度4 m3/h;
(3)堵剂用量:堵剂用量由V=πR2Hф(1-Sor)得到,处理半径取25米,调剖层厚度12.9米,平均孔隙度11.76%,剩余油饱和度取40%。

V=3.14×252×12.9×11.76%×(1-40%)≈1800m3。

本次调剖剂的用量设计为1800m3。

2 施工情况图1?关132-151井压力随注入量变化曲线
本次施工共八段段塞对不同窜流通道进行封堵:
2.1 预处理段塞
30m3聚合物浓度0.2%,对井筒进行保护。

2.2 第一段塞
500m3水驱流向改变剂(粒径3-5mm)对大孔道、裂缝进行填堵;从曲线上看,压力上升明显,填堵效果显著;
2.3 第二段塞
100m3低强度堵剂对裂缝+孔隙窜流通道进行封堵,防止后续堵剂窜入油井,提高近井地带的压力;从曲线上看,压力有所降低,效果较差;
2.4 第三段塞
100 m3多功能强凝胶封堵微裂缝、大孔道或高渗透层带,同时驱替孔隙中的剩余油,提高远井地带的压力;从曲线上看,压力有所回升,有一定效果;
2.5 第四段塞
400m3水驱流向改变剂(粒径1-3mm)对大孔道、裂缝进行填堵;从曲线上看,压力上升,有一定效果;
2.6 第五段塞
100m3低强度堵剂对裂缝+孔隙窜流通道进行封堵,防止后续堵剂窜入油井,提高近井地带的压力;曲线上看,压力下降,效果较差;2.7 第六段塞
100 m3多功能强凝胶封堵微裂缝、大孔道或高渗透层带,同时驱替孔隙中的剩余油,提高远井地带的压力;曲线上看,压力上升,有一定效果;
2.8 第七段塞
400m3弱凝胶进一步对裂缝和孔隙进行充填,迫使注水水流改向,驱替孔隙中的剩余油,同时提高远井地带的堵剂对孔隙的充满程度;曲线上看,压力上升,有一定效果;2.9 第八段塞
100m3高强度堵剂封堵近井地带裂缝,减弱后续注水对封堵段塞冲刷,延长调剖有效期。

曲线上看,压力上升,有一定效果;
对施工过程的认识:施工过程除第二段塞和第五段塞外,其余段塞压力均有所上升,调剖堵塞孔道的效果显著;
3 施工效果
从注水井曲线上看,调剖后注水压力有所上升,调剖前的12.4MPa上升到调剖后的14.2 MPa,目前14.1 MPa,压力上升证明堵剂能够有效的堵塞水流通道;
从对应油井的采油曲线上看,注水井调剖后,采油井液量降低,含水下降,动液面下降,具体的是液量由调剖前的4.1方下降到调剖后的3.33方,含水由调剖前的100%下降到调剖后的47.3%,目前是65.6;动液面由调
图2?关131-151井采油油线
4 结论及认识
(1)此次调剖方案和用料基本符合该区地层的特征,达到了预期目的,试验取得成功;
(2)从调剖曲线上看出,第一段塞注入后压力上升较快,而在注入第二段塞是压力有所下降。

我们认为第一段塞可以堵塞渗流大孔道,且第一段塞的用量可以适当增加,堵剂的强度也应当适当的增加,以防止在注入较小颗粒度的第二段塞时破坏第一段塞;可以考虑第一段塞在提高用量和强度注完后,侯凝一段时间再注入第二段塞;
(3)从调剖曲线上看,第三、四段塞压力上升,第五段塞(即注入第一和第二段塞)压力下降。

我们认为第四段塞的用量和强度可以适当加大,且注完之后用清水顶替可以侯凝一段时间再注入第五段塞;
(4)本次调剖是施工工艺管柱,适合于本次调剖的调剖工艺,以后再改区块进行再次调剖时,可以同样采用这种管柱;
(5)调剖成功的关键一个还在于,调剖前要认真验证、研究和确定水淹油井对应的注水井,本次调剖验证对应注水井明确;
(6)本次分注调剖工艺的成功,为以后该区块的调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