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及其当代启示——以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为视角
梁启超家风教育故事启示

梁启超家风教育故事启示历史上,诸如梁启超、曾国藩等很多名人的家风教育为世人所称道,其中,梁启超更是家风教育的成功典范,他在培养子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当今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关怀无微不至,虽然与家人聚少离多,但这并没有阻断他与子女间的亲情。
梁启超通过书信的方式时刻关心子女的学习与成长状况,从这些书信的内容中不难看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趣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寒士家风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培养独立能力五方面的内容。
一、以爱国主义作为家庭教育的永恒主题。
在梁启超经历坎坷、世事多变的一生中,爱国之心坚如磐石,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中。
他认为在子女小时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子女的爱国情怀是教育子女的重中之重。
子女们远在重洋之时,梁启超仍以书信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子女要努力学习,为将来能够报效祖国尽一份力。
梁启超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在其子女身上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扬。
在国外完成学业后,他们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将毕生所学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
二、以趣味教育引导子女好学。
身为趣味主义的倡导者,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将趣味作为学习的动力,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子女。
他始终强调趣味学习的重要性,极力反对对于子女未来不负责任的填鸭式、注射式教育。
梁启超一直教育子女要为学问而学问,所有的学问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只有这样,趣味才能够持久,才能够终身不忘。
他曾在其所著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开门见山地说道:“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
”由此可见,趣味学习及教育不仅只是梁启超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梁启超的学术追求。
在他看来对求知时刻保持兴趣就需要通过趣味教育来实现。
三、将寒士家风作为家庭教育的永远追求。
梁启超认为,人在不断的奋斗中,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财富和地位也都会随之而提升。
梁启超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梁启超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赵霞河北保定广播电视大学【摘要】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的九个子女个个成才。
更为重要的是,九个子女个个品德高尚、爱国敬业,这与梁启超的日常德育教育是分不开的。
本文以梁启超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吃苦的精神、培养敬业精神等内容的分析提炼,探究梁启超在子女德育教育方面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
【关键词】梁启超家庭教育德育教育启示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家庭教育家。
他不仅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而且还将它实施与家庭教育中。
他言传身教,精心培养,把自己一生治学处世为人的经验教给孩子们,使他们个个爱国,个个有出息。
这与他日常的德育教育是分不开的。
梁启超对子女的德育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非常成功的一部分。
尤其在独生子女为主的现代社会,梁启超成功的德育教育给今天的父母提供了厚重的借鉴。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内容1.热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梁启超教育子女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孩子们小时,他给他们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
他常常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地讲。
孩子们远渡重洋到海外求学后,他也从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
对学什么和学成后做什么,他都要结合国家的需要通盘考虑,精心策划,希望他们以自己的专长报效国家。
梁启超有九个孩子,有七个留学海外,成绩优异,学贯中西,他们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上流社会,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
但是,他们没有一人留在国外,学成后即回国以所学报效祖国。
2.吃苦的思想。
民国时期,梁家已进入了上层社会,但是梁启超希望子女们养成“寒土家风”。
他常常教育他们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
不要在意物质享受。
当他得知长女思顺抱怨加拿大的生活条件时,就写信告诫她“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
”梁思成夫妇回国后他就告诫他俩要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锻炼自己。
他教导思忠不要消磨志气。
教育论文: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摘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身为九个孩子的父亲,梁启超将爱国主义,吃苦耐劳的精神应用于家庭教育当中,研究探讨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本文将对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梁启超家庭教育爱国主义民主梁启超在家庭教育当中,很重视教育的方式方法,指导孩子灵活的运用学习方法,让孩子的学习循循渐进、劳逸结合。
能够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注重孩子毅力和吃苦精神的培养,使孩子更具有吃苦耐劳精神。
让他们在爱国主义事业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磨练自己,成为具有优秀品质的人。
主要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梁启超教育子女要做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自己的祖国就是自己的家,只有热爱自己的家和自己的家人才能让自己和祖国发展得更好。
梁启超总给他的子女讲爱国方面的故事,根据故事中的英雄事迹进行有关教育方面的思考,传达给孩子们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不局限于课本和历史,而是结合国家的现状对孩子进行合理的规划,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专长,他鼓励孩子出国深造,取长补短不断的提高自己。
他的九个孩子当中有七个是留学海外深造。
并且都有条件在西方国家过上优质的生活,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留在国外,学业有成之后都回到祖国,报效祖国。
这些举动都是与梁启超小时候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离不开的。
2 吃苦耐劳的教育思想在民国时期,梁启超可谓是上层社会的人家,但是梁启超教育子女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
当他的子女出国留学条件艰苦时,梁启超并不是给子女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而是教育他们自己在国外更需要锻炼自己,要能够吃苦耐劳,才能在异乡更好的生活下去,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教育子女在舒服的环境下就会消灭志气,在困苦和沮丧当中会消磨志气。
只有在坎坷的环境,又具备良好的心态才能提高自己的志气。
梁启超子女教育的实践

摘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在子女教育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实践。
本文通过对梁启超子女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其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借鉴。
一、梁启超子女教育背景梁启超生于清朝末年,正值我国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深感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救国、强国之根本。
因此,他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二、梁启超子女教育理念1. 教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子女教育更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
他强调,教育要培养具有爱国心、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2.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梁启超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要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
同时,他还强调子女的全面发展,既要关注智力培养,又要关注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培养。
3. 因材施教,激发潜能梁启超认为,每个子女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教育要因材施教,激发子女的潜能,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就。
4. 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梁启超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鼓励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梁启超子女教育实践1. 家风传承梁启超重视家风传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要求子女遵守家规家训,注重品德修养,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2. 严格管教,注重德育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尤其是德育方面。
他要求子女尊敬师长,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好学。
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子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因材施教,激发潜能梁启超根据子女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方案。
例如,长子梁思成对建筑艺术感兴趣,梁启超便鼓励他学习建筑知识,最终使他成为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4. 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梁启超鼓励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等。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族危 机孕育 了梁启 超教 育思 想 的产 生 ,作为 中国近代教育先驱之一 的梁启超 , 在 面临 国家衰落 ,民族 危亡 的时代 背景 之 下 ,使其充分的认识 到,在半殖 民地半封 建 社会 的中国, 要实现 民族 的独立 ,就必须 开 启 民智 ,倡导教育救 国、教育兴国 , 改革 现 行 的不合理 的教育制度 , 要 提倡 实现教育 国 民的普及化 , 树立起全 民学 习的意识 , 尤其 还提 出了要实现教育的平 等,主张妇女教 育 的重要性等重要教育理念 , 对于我们 当代 所 提倡 的教育兴国 、 强 国,以及大化的教育理 念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女子教育 ,创办女子学堂 。
大繁荣 、大发展 。 2 . 梁启 超 的教 育 思想还 蕴含 着男 女平 等 、妇女解放的色彩 , 这就打破了传统家庭 伦 常中男尊女卑 的不平等格局 , 对于当代 构 建 和谐 的家庭具有重要 的启示作用。当前 。 男女平等作 为家庭美德 的重要因素, 是一项 基本 的道德规范 , 并且从法律层面上得 到了 保 障,我 国宪法 明确规定 “ 中华人民共 和国 妇女在政治 的、经济的 、文化 的、社会的和 家 庭 的生活 等各个 方面享 有同男 子平等 的 权 利” ,男女平 等已经演变为我 国的一项基 本 国策。在家庭生活中 , 夫妻关系的男尊女 卑, 子女问题的重男轻女等落后的道德 观念 逐渐 没落 ,取而代 之的是夫妻双方在权利 、 义 务上 的平 等 以及 对待子 女问题 的一视 同 仁。 总之 , 梁启超 的教育思想丰富而广泛 。 他不仅 以其 维新变法活动 的政治家、思想 家
大的影响。
、
梁 启超 的教育 思想
1 . 开启 民智 ,倡导教育救 国、兴 国的理
浅谈梁启超的家教成功之道

浅谈梁启超的家教成功之道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一生波澜壮阔。
他领导戊戌变法运动,推动旧中国的社会变革;他通过报纸、文章和书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介绍西方文化,启智社会,对旧中国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他教书育人,培养新民,宣传爱国、勤学和以天下为己任思想,造就了一代英才。
除此之外,他还极为关爱自己的子女,讲究家教之道,九个子女不仅个个成才,而且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创造出一门三院士的惊人奇迹。
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上是如此的成功,那么他家教成功的秘籍又在哪里?一、秉持家风传统梁启超祖上是在宋末由福州迁至粤北南雄,到明末再由南雄迁到新会定居的,世代农耕。
到了他爷爷梁维清时,终于靠读书科举博得功名,成就梁氏家族第一个秀才。
自此之后,梁家开始过上半耕半读的生活。
梁维清名头誉满乡里,他所留下的勤奋、俭朴、自尊、自信、严己、宽人的精神品格,也成为梁家的家风传统。
父亲梁宝瑛,尽管苦读而没有获取功名,但其终生信守儒家传统道德,洁身自爱,在教书和躬耕的同时,热心村中公共事务,义务管事三十多年,同样深得乡人爱戴。
母亲赵氏,出身书香门第,能诗能文,家教严格。
正是他们共同的努力之下,一个以读书、勤奋、明礼、守信、爱国、勤俭、乐助为核心的梁家家道之风蔚然形成。
它不仅深深地影响和教育了梁启超,梁启超也继承这些家风传统,并在教育子女时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爱国,梁启超很小的时候,家人就给他讲爱国故事和道理。
每年清明时节,爷爷梁维清都会带他到当地崖门南宋灭亡之地去凭吊,让他背诵“海水有门分上下,关山无界限华夷”的诗句。
每年元宵节,爷爷还会带他到村中绘有二十四忠臣和二十四孝子图像的北帝庙参观,给他讲解忠臣孝子的故事。
正是受这种影响,爱国情怀早已根植于梁启超心中。
他不仅自己爱国一生,也教育子女传承“爱国”家风传统。
他的子女国外学成后,全部回国报效国家,尽管他们文革受到极大迫害,但爱国之心从未改变。
二、德、智、情全面培养梁启超很关心子女的学业和成长,这有目共睹。
梁启超家庭教育对当代的启示

梁启超家庭教育对当代的启示咱中国人都知道,梁启超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呀!他不仅自己厉害,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有一手呢!这对咱当代人来说,可有着好多好多的启示哟!你想想看,梁启超对子女那真是满满的爱呀!他会耐心地和孩子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梦想。
这不就像咱现在的家长和孩子相处一样吗?咱可不能总是端着架子,要多和孩子平等地交流,了解他们心里在想啥。
他还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
可不是嘛,一个人要是品德不好,就算再有才华又能咋样呢?就像一棵树,长得再高再大,如果根基不牢,那一阵风过来不就倒了嘛!咱得让孩子知道啥是对,啥是错,让他们做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梁启超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这个时代,知识更新得那叫一个快呀!要是孩子不学习,那不就落后啦?就好比人家都开汽车了,你还在骑自行车,能追得上吗?所以呀,咱得让孩子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他还让孩子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哎呀呀,这多重要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如果因为害怕困难就不敢去追,那多可惜呀!就像那只想飞却不敢飞的小鸟,永远也看不到天空的广阔。
咱得鼓励孩子,别怕失败,勇敢地去闯,去尝试。
再看看咱现在有些家长,老是逼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也不管孩子喜不喜欢。
这能行吗?这就好比给孩子穿上一双不合脚的鞋,他能走得舒服吗?梁启超就不会这样,他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去发展。
还有啊,梁启超自己就是个很好的榜样。
他勤奋努力,爱国爱民,这些品质都深深影响了他的孩子们。
咱当家长的也得给孩子做好榜样呀,要是咱自己都整天懒懒散散,不务正业,还怎么要求孩子呢?想想看,如果咱都能像梁启超那样教育孩子,咱的孩子能不优秀吗?咱的家庭能不幸福吗?咱的社会能不进步吗?所以呀,咱可得好好学学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咱的孩子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呀,这是关乎咱国家未来的大事呢!咱可不能马虎,要认真对待,用心去做。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初探

四、结论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理 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他的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应该充 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实际操作,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 题。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和教育事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感谢观看
3、实现“为学和做人的贯通”
梁启超认为,“为学和做人的贯通”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主张在 家庭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他认为,只有将学习和做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子女。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长往往只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因此,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处事 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注重能力培养
除了品德和知识教育外,梁启超还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认为,能力是 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保障。他主张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能力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三、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实践 价值
1、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感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提醒我们,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更是 一种社会责任。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承担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
2、孩子的全面发展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 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孩子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 人才。
3、注重家庭教育的实际操作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不仅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也注重实际操作。他主张家 长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教育孩子,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 该注重实际操作,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梁启超家风教育故事启示

梁启超家风教育故事启示历史上,诸如梁启超、曾国藩等很多名人的家风教育为世人所称道,其中,梁启超更是家风教育的成功典范,他在培养子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当今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关怀无微不至,虽然与家人聚少离多,但这并没有阻断他与子女间的亲情。
梁启超通过书信的方式时刻关心子女的学习与成长状况,从这些书信的内容中不难看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趣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寒士家风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培养独立能力五方面的内容。
一、以爱国主义作为家庭教育的永恒主题。
在梁启超经历坎坷、世事多变的一生中,爱国之心坚如磐石,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中。
他认为在子女小时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子女的爱国情怀是教育子女的重中之重。
子女们远在重洋之时,梁启超仍以书信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子女要努力学习,为将来能够报效祖国尽一份力。
梁启超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在其子女身上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扬。
在国外完成学业后,他们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将毕生所学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
二、以趣味教育引导子女好学。
身为趣味主义的倡导者,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将趣味作为学习的动力,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子女。
他始终强调趣味学习的重要性,极力反对对于子女未来不负责任的填鸭式、注射式教育。
梁启超一直教育子女要为学问而学问,所有的学问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只有这样,趣味才能够持久,才能够终身不忘。
他曾在其所著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开门见山地说道:“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
”由此可见,趣味学习及教育不仅只是梁启超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梁启超的学术追求。
在他看来对求知时刻保持兴趣就需要通过趣味教育来实现。
三、将寒士家风作为家庭教育的永远追求。
梁启超认为,人在不断的奋斗中,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财富和地位也都会随之而提升。
浅谈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及对当代的启示

浅谈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及对当代的启示摘要:作为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除了在政治、文学和史学上影响非凡,在教育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他的家庭教育可谓是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成功典范。
在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道路指导和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体现出四大核心理念:家庭教育的综合视野,家庭教育的民主性,家庭教育的生活性,家庭教育的互动交流。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给当代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梁启超;家庭教育;内容;理念梁启超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都有精彩的论述,是“新国民”的典型代表。
《梁启超家书》一书中记录了不少梁启超对子女的教导与训诫,成为了研究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文本。
在梁启超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子女都成长为国家各领域的栋梁,这成为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佳话。
家庭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的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成为家庭教育领域中的成功典范,存在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对当代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和教育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一、梁启超教育子女的内容聚焦梁门子女的成就分布于各个领域,对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影响深远。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梁启超对孩子们长期的言传身教。
梁启超教育子女时,涉及到的教育内容全面而又恰当,并且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些都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借鉴内容。
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梁启超,拥有着博学的知识,长远的见识,丰富的阅历。
他实施的家庭教育与同时代很多家庭相比都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就内容上来说,梁启超首先强调的是爱国主义,并将其作为教育子女的根本性内容,成为孩子们一路求学的目标及未来工作选择的重要的精神陶冶。
在子女的学习方法上,言传身教,自我心得倾囊相授;在子女面对人生方向选择之际,给予建议,但始终不会剥夺子女的决定权。
他将“爱国者”、“学者”和“父亲”的角色相互融合,其高度融合在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中高度地呈现了出来。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目录1.1 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1.2 培养孩子的爱国之心 (4)1.3 重视学习中的趣味教育 (6)1.4 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 (9)家庭教育是人类接受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家庭是个人,生中最旱参与的群体,也是个人一生中参与时间最长的群体。
家庭给予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安抚,社会知识的灌输,社会规范的熏陶,为以后的个性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许多科学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还有其可取之处,古人流传至今的教育理念还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
近代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适、傅雷等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在子女教育方而取得成果。
梁启超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不仅文笔出众,著作等身,而且教子有方,满门俊秀,是近代家庭教育成功的典范。
进入21 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中国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如何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是许多父母十分关心的问题。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1.1 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既是社会的细胞,人生的归宿,又是生活的港湾,它构成了孩子活动的重要舞台。
现代的家庭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生存与生活功能的单位,而应是向教育、生活和娱乐一体化的方向转化。
创造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梁启超的九个儿女,之所以个个成才,与梁启超为他们所营造的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
梁启超平易近人,性格温和,第一夫人李蕙仙办事果断,意志坚强,第二夫人王桂荃通情达理,聪明能干。
梁启超与这两位夫人的感情十分融洽,与几位兄弟之间的感情也十分深厚。
一家人和睦团结,相亲相爱,而且都喜欢读书。
梁家儿女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对日后的人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很抽象,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可以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
梁启超家教助成长家风家教书信作文

梁启超家教助成长家风家教书信作文梁启超家教助成长家风家教书信作文梁启超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他是怎样教育子女的呢。
看看下面的书信作文吧。
梁启超家教助成长家风家教书信作文篇1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
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
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
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
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
梁启超教育子女给我们的启示

梁启超教育子女给我们的启示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而梁启超教育子女也很成功。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到底是怎么培养他的儿女的呢?梁启超教育子女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梁启超出生于清朝晚期一个农村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他们的文化修养对梁启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祖父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给他讲了许多爱国故事,让梁启超从小就培养出爱国情怀。
梁启超天赋很高,学习也很刻苦,十七岁就考中了举人。
第二年梁启超结识了康有为,并拜他为师。
当时中国民生困苦,外国列强虎视眈眈。
梁启超非常赞成康有为的政治观点,和他一起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
到这时,梁启超的收入就非常可观了。
当时一般工人的工资是每月八元左右,而梁启超的工资达到了每月三千元。
除了工资,他还有不菲的稿费收入,演讲和讲课收入,股票和投资收入,在当时绝对是衣食无忧了。
但梁启超的可贵之处就是他所提倡的“寒士家风”。
他希望自己的儿女保持贫寒人家的家风,勤俭持家,艰苦朴素。
梁启超尤其重视逆境教育,他曾说“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就是因为这种寒士家风,梁启超的儿女个个都在品行上得到了磨练和提高,他们从来不利用父亲的名望来获取利益,也从不把金钱拿来吃喝玩乐,而是用在学习和研究等自我提高的正当用途。
虽然梁启超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但是也不缺乏亲切和慈爱。
他给子女写下了两千多封书信,这些信中语言温柔和煦,都是循循善诱的教导。
梁启超还非常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也很尊重孩子们的自愿选择。
他不仅是孩子们的好父亲,还是孩子们的好朋友。
梁启超一生跌宕起伏,他不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影响了整个中国,还通过对儿女的培养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曾在清华大学演讲,提倡要做君子。
我们看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寒士家风的吃苦教育就是自强不息的一面,而亲切慈爱的家风是厚德载物的一面。
满门俊秀,梁启超的教子方

满门俊秀,梁启超的教子方梁启超和儿女们对于梁启超,许多人都不陌生。
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因为推动戊戌变法,和康有为一起被写进了教科书。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除了是一位文采兼备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梁启超还有一个身份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家。
梁思成的九个孩子各个有所成:从这些梁家子女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继承其父亲学术和政治活动家身份的子女寥寥,但却在个人选择的领域里都有所成。
子女偶有成才,或许是个人天赋,但满门俊秀,其中一定倾注了父母的心血。
今天我们就从梁启超给子女的众多家书中挑选一篇,窥探窥探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吧!孩子们:思成和思永同走一条路,将来互得联络观摩之益,真是最好没有了。
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思成所当自策厉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
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去做便对了。
长子梁思成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负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
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喜欢极了。
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圆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见。
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之后,乃愈益其巧耳。
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你的天才到底怎么样,我想你自己现在也未能测定,因为终日在师长指定的范围与条件内用功,还没有自由发掘自己性灵的余地。
况且凡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与其附带学问的帮助。
浅析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

32浅析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娄林松(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摘 要】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史璀璨的星空中一颗闪亮的星,一方面,他是引领当时社会潮流的时代巨擘,是学贯中西的业界泰斗。
另一方面,梁启超还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父亲,九位儿女在他的悉心爱护下,书写了让万人称叹的家族传奇。
梁先生将风云变幻社会际遇和亲身感悟相结合,用自己的举止言行感化和教育子女。
文章试图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从中梳理出既是父亲也是教育家的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以示后人。
【关键词】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1873年诞生在广东新会茶坑村,中国近代社会中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学术大师,他的一生囊括的晚清与民国两个差异如此之大的社会阶段,对当时和现在的学术潮流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一)循循善诱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善于引导孩子去关注实际生活中的学问。
他同时也把自己平时做学问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们。
他认为孩子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将会与他们如影随形。
所以在孩子们初长成时,他就鼓励孩子们勤于读书,努力探索未知世界。
梁启超尤其致力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为了尽加强对孩子们的国学、史学方面知识的熏陶培养,梁启超还聘请了当时很有名望的国学大家做家庭教师,在家中教授孩子们各种国学经典如左传等等,孩子们每天都浸染在国学文化十分强烈的氛围之中,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也加强了孩子们对祖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的欣赏与崇敬,当然这也是梁先生一开始最朴素的初衷。
孩子们在如此既严肃又活泼,既紧张又欢乐的情境中生活学习,为他们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品质修养在教育子女在学习风气方面,梁启超认为“简以养德”四个字是一定要坚持的原则。
他时刻警示孩子们要厉行勤俭之道,要把寒士弟子风范贯彻到自己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
当女儿思顺埋怨在国外生活条件不如意时,梁先生在家书中用关心的语气叮嘱说:“你是寒士家风出生,总不要破坏自己家门本色。
《梁启超家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梁启超家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借鉴意义作者:葛文莹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8期[摘要]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也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家。
本文通过解读了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家书,从各个方面再现了梁启超作为一个父亲的家庭教育思想。
[关键词]梁启超家书;家庭教育;特征;现实借鉴[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用自己的才情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子女受其影响颇大,功勋卓著,其中三人当选为院士。
《梁启超家书》一书中记录了不少梁启超对子女的教导与训诫,所以《梁启超家书》就成了研究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文本。
1 《梁启超家书》中的主要教育观念1.1 全面丰富的个人品德修养内容梁启超时刻心怀祖国。
他教导子女“人生天地间,各有责任”,所以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疗治中国的积患,就好过那些“最可恶、可憎、可鄙”的旁观者。
梁启超时常教育子女,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有身处忧患的时候,那么培养直面忧患的乐观态度就成了人生取胜的关键。
除了此之外,在舒适的环境下不要迷失自己也是梁启超教育子女的一个方面。
他认为“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
“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的路上走”。
梁启超教导子女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却自己寒士子弟的本色,培养自己俭以养德的寒士之风。
他认为“使汝等常长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
与此同时,梁启超也认为,“寒士”与“寒酸”不同,必须花的钱就不必省。
他相信孩子们“都是很规矩的孩子,不会乱花钱”,但是也不必太苦。
1.2 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梁启超提倡因材施教。
他不是要孩子们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而是要孩子们“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如何,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
梁启超认真分析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教育培养他们。
梁启超育儿教子对家庭教育的启思

梁启超育儿教子对家庭教育的启思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既有中国传统儒学根基,又有开创了现当代教育风气之先河;既融合了西方近现代科学、民主精神,又充分体现出他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不同寻常的一面。
这些均能引起我们思考,对我们今天如何育儿教子,也有很多的启发。
他有九个儿女,分别是: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忠、梁思庄、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
其中梁思顺、梁思成、梁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梁思永、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
他们中三人成为院士,其他的几位也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被称为“满门俊秀”:长女梁思顺(令娴)(1893-1966),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林徽因。
次子梁思永(1904-1954),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三子梁思忠(1907-1932),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次女梁思庄(1908-1986),著名图书馆学家。
四子梁思达(1912-2001),长期从事经济研究。
三女梁思懿(1914-1988),从事社会活动。
四女梁思宁(1916-2006),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五子梁思礼(1924-2016),火箭系统控制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家一门,九朵奇葩,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实属罕见。
《三字经》中窦燕山,那毕竟是“因果报应”的故事传说,与梁启超有意识、讲方法的教育子女,在思想、方法和途径上,不可同日而语。
他从祖父辈承继了传统的“义理”“名节”为立足之本的家风家教,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精神陶冶和人格培育;却又有别于祖父与父亲,他赶上西风东渐的时代,他的眼界和心胸得到扩展。
西方近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个性、启发式教育等理念,不仅让他感到惊讶、新奇、别开生面,也让他看到了开启民智、改造国民、培育新人的可能。
近代史上"最强老爸"的家教之道

近代史上"最强老爸"的家教之道若以结果导向而论,梁启超的家庭堪称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传奇:梁启超出身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寒素之家,他不仅自身成就非凡,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风云人物、学术大师,而且教子有方,“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传为佳话。
1948年中国首次设立院士制度时,梁家的两个儿子思成、思永同时当选,思礼则于1987年、1993年分别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甚至,他的弟弟梁启勋、梁启雄和侄子梁廷灿在其引导和指点下也成为了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之道同济大学教授张文江在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秉元对谈时表示,家庭教育有上中下“三策”:下策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这也是现代家庭教育最常见的方式;中策是以身作则,即古人说的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做儿女的表率,侧重于德育;上策是提升家庭的天花板,最好还能开一扇天窗,引领子女走上一条精神的超越之路。
梁启超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意识地走了上策之路,所谓“九子皆才俊”的根本在精神层面,这也促成了后代各自在知识技能方面成为了专门人才。
情感热烈的父亲即使忽略梁启超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从他寄给孩子们的“超大量书信”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他对子女毫不掩饰的关心与爱。
他写给居住在各地的儿女的信仅目前所见就有400多封,写信的频率经常是前信刚发出,就开始写下一封。
信中除了嘘寒问暖以外,他还不厌其详地与儿女们谈论自己的近况、经历的大小事情、自己的所思所感,如同亲密朋友之间的谈心,甚至还不时夹杂着诙谐的玩笑。
梁启超写给长女思顺的家书手迹梁启超晚年因病住院,依然忍不住要写信给远在国外的孩子们:“你们这些孩子真是养得娇,三个礼拜不接到我的信就噘嘴了,想外面留学生两三个月不接家信不算奇怪。
我进医院有三个礼拜了,再不写信,你们又不知道怎么抱怨了……”他的孩子们愿意亲近父亲,是因为梁启超首先对他们给予了关注和爱。
与一部分中国传统的、内敛的“严父”形象相反,梁启超思想现代,情感热烈,擅长表达且毫不含蓄。
梁启超家风家教

家风家训:梁启超家风家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梁启超是个开明的父亲,也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他在性情、品格,以及眼界、胸怀等诸多方面都高人一筹。
他的家风与家教,也往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近些年来,梁启超的教子之道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便是,梁氏一门何以能出三个院士,而其他几个子女也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
这种情形在今天确实能引起很多父母的兴趣。
要谈梁氏的家风与家教,不能不从梁启超的早期教育谈起。
至少有三个至亲的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他的祖父,二是他的父亲,还有一位是他的母亲。
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为梁氏家风与家教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氏,1873年2月23日(清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生于新会之熊子乡茶坑村。
梁启超出生时,梁氏一族迁居此地已有240多年了。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的高祖、曾祖都是中国乡村中最常见的普通农民,地位、财富、学识都微不足道。
到了他祖父这一代,“始肆志于学”。
祖父一边种地,一边攻读诗书,终于考取了“生员”,俗称秀才,才使得梁家跻身于士绅阶层,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乡绅。
梁启超四五岁开始读书,便由祖父悉心指导。
他提到祖父当时曾经教他读过两部书,一部是《四子书》,另一部是《诗经》。
后者既为五经之一,而前者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内的合集。
梁启超的禀赋以及儿童时代所受到的教育,得自其祖父之处固多,得自其父母之处亦不少。
母亲是第一个教他识字的人,然而我们所知道的她对梁启超的教育,只有六岁时责打一事。
据梁启超回忆,他六岁时,记不得因为什么,说了谎话。
母亲发觉后,十分生气,把他叫到卧房,严加盘问。
母亲本来是慈祥的,终日含笑,很疼爱自己的孩子,但这时却是一副盛怒的样子。
她命令梁启超跪在地上,竟“力鞭十数”,同时警告伏在膝下的儿子,如果再说谎,将来只能做盗贼或乞丐。
他的父亲梁宝瑛,字莲涧,人称莲涧先生。
虽然不曾博得半点功名,但他退居乡里,教书育人,也深得乡民的爱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1期(总第219期)No.1,2018General,No.219 THE MODERN EDUCA梁启超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都有精彩的论述,是“新国民”的典型代表。
与此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梁启超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教育实践,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五子四女都成长为国家各领域的栋梁,成为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佳话。
家庭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除学校之外的另一个可以施加教育影响的关键场所。
分析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对当代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和教育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一、梁门子女的成就概述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梁启超一生先后有两位妻子——李蕙仙和王桂荃,除去幼年夭折的孩子,共有九个子女长大成人。
李蕙仙生下长女思顺,长子思成,次女思庄,王桂荃生下次子思永、三子思忠、四子思达、五子思礼、三女思懿和四女思宁。
九个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梁启超的深刻影响,他们也没有辜负梁启超的厚望,最终都在我国某一领域取得非凡成绩,成就了梁氏一门满堂俊秀的美名。
长女梁思顺自幼受到过良好家教,更是蒙受梁启超亲自教导多年,具有很扎实的国学功底,在古诗词方面造诣很深且颇有研究,曾编写《艺蘅馆词选》一书,被国内读者广泛传阅。
随梁启超逃亡日本期间,思顺在日本的师范学校学得一·教育史·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及其当代启示——以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为视角沈 杰摘 要:作为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除了在政治、文学和史学上影响非凡,在教育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其九个子女无一例外地成为国家各领域的栋梁,成就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在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道路指导和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体现出三大核心理念:立足国粹,兼融西学;互相尊重,自由平等;俯仰皆乐,不失趣味。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为当前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提供了启示:从单一视野走向综合视野,从家长权力性走向家庭民主性,从教育功利性走向教育生活性,从情感传递走向互动交流。
关键词:梁启超;家庭教育;理念选择;启示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762(2018)01-0079-06收稿日期:2018-01-25作者简介:沈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口流利的日语,成为梁启超的得力助手。
梁思顺后来与外交官周希哲结婚,在北美生活多年,同时照看留学的弟妹们,最终于1919年举家回国。
在抗日战争期间,梁思顺曾在燕京大学任中文教员。
长子梁思成是我国建筑业的奠基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学成归国后,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执教于东北大学,后来又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夫妇二人曾经参与了联合国大厦、新中国国旗、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谱写了引为传奇的“固定音符”。
在新中国初期,梁思成在保护古建筑和研究古建筑理论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建筑事业奔波一生。
次子梁思永是中国现代考古界的奠基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考古专业,在山西和河南等地进行了多次考古实践,帮助中国考古事业取得重要成果。
在抗战期间,他常年带病工作,身体受到极大损害,最终在未及知命之年离开了人世。
1948年,梁思成和梁思永两兄弟共同登上中国研究院院士榜单。
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先后就读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学成归国后,一直致力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被称为“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1]。
三子梁思忠先后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回国后任炮兵校官,不幸染疾,英年早逝。
四子梁思达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曾参与《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的编写工作。
三女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政协委员,曾就读于燕京大学,被称为“燕京三杰”之一,是“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骨干。
她常年奔走于爱国救国活动,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
四女梁思宁曾就读于南开大学,在抗战期间参加新四军队伍,于194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
幼子梁思礼是我国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在美国普渡大学、辛辛那提大学修完学业后于1949年回国效力。
他是我国著名航天专家,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
梁思礼一生荣誉无数,先后获得多个奖项,并于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可以看到,梁启超的九个子女均各有所长,且皆成就斐然,甚至出现“一门三院士”的盛况,真可谓满堂俊秀。
梁氏子女们不仅才学高超,而且人格高尚,都饱含拳拳报国之心,这与梁启超先生卓越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梁启超的教子之道梁门子女能够取得此等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梁启超对孩子们长期的言传身教。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的关键在于其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教育子女所遵循的科学理念。
(一)梁启超教育子女的内容聚焦作为一个闻名于世的大文豪,梁启超实施的家庭教育与同时代很多家庭相比都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就内容上来说,梁启超始终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子女的根本性内容,强调孩子们的精神陶冶;在孩子们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以丰富的人生经验进行指导;在子女的学习方法上,将自我的心得体会倾囊相授。
总而言之,梁启超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将爱国者、学者和父亲的角色相互融合,达到一种高度和谐的状态。
1.爱国主义教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大家,在政治观点上虽有“善变”之名,但不变的是他满腔报国的志向和忧国忧民的个性特征。
尽管热衷于向国内引介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思想,但其落脚点最终仍然回归到中国的国计民生和前途命运上。
梁启超对子女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具体的言行中。
在变法失败逃亡日本期间,梁启超并没有自甘堕落,而是积极关注国内斗争形势和国家命运。
他与友人创办了《清议报》,以犀利的笔尖直指腐朽的清政府,并积极开展救国运动,在实践中为子女们树立了为祖国奔波的高大形象。
此外,梁启超还利用每天的晚餐时间,给满桌的孩子讲爱国英雄故事,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投海就义的抗元英雄陆秀夫和驱除倭寇的戚继光等。
梁启超告诉子女:“中国病太深了,症候天天变,每变一症,病深一度,将来能否在我们手上救活转来,真不敢说。
但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事,成败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
”[2]可见,梁启超希望子女把爱国、报效国家当作自己分内的事,只管去做而不顾其他。
这些话深深地刻在了儿女们的脑海中,在塑造孩子们坚韧的性格和浓厚的民族情感上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日本侵华期间,子女们都表现出坚贞不屈的品格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梁氏子女先后共有八人在国外求学,在学成后都无一例外地回到了祖国,为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作贡献。
2.人生道路指导梁启超异常关注孩子们的受教育状况,考虑到中西方教育发展的悬殊,他极力主张孩子们走出国门,远赴海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在孩子的专业选择、实习情况和人生道路的走向上梁启超都尽力给予一定指导。
当次女梁思庄留学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时,在专业选择上感到特别困惑和迷茫。
一直在幕后密切关注女儿就学动态的梁启超经过详细思考后,给思庄寄去了一封建议信。
他认为国内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女性研究者更是难寻一个,况且生物学工作“极有趣而不须粗重的工作,于女孩子极为合宜”[3]。
他鼓励思庄学成后可以回国做他的助手,父女俩一同研究学习。
建议中肯而具体,既考虑了国家需要、就业前景,又照顾了孩子的个人条件,使思庄大为感动并备受鼓励。
次子梁思永在哈佛大学学习考古专业时,非常想回国收集资料。
获悉这件事后,梁启超对儿子重视实践的想法非常支持,并积极寻找国内适宜的实习机会。
在多方努力后,梁启超为思永争取到跟随李济之去山西考察的实习项目和与瑞典学者考察新疆地区的项目。
在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学成即将归国时,鉴于当时张学良正力主将东北大学建成一流高校,梁启超建议他们去东北大学任教,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建设出力。
可以说,在人生道路的指导方面,梁启超对子女给予的家庭教育是充满智慧和温度的。
3.学习经验的交流作为学贯中西的高级知识分子,梁启超自然有一套对学习的真知灼见。
在与孩子们的通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两代人对学习的探讨和交流。
根据自己多年的学习经验,梁启超在学习上给了子女很多实用的建议:不要太着眼于收获、文凭,只需要自己努力耕耘,学习只求真学问;做学问除了“猛火熬”外,还要“慢火炖”,在着紧用力后要留时间慢慢消化;生活和学习都不可丧失了趣味,学习不能过于专一化,还要培养生活情趣;自然科学要真正学得好,必须有社会科学、国学做基础。
这些学习经验对孩子们的学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梁思成曾经写信告诉父亲,美国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担心自己学成画匠式的人,没有自己的设计灵魂。
梁启超在回信中表扬了儿子的反思思维,但他告诉思成: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无外乎规矩方面的事,如果想学得巧,必须离开了学校才能看到。
他教导梁思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所以,梁思成在回国工作后,走访了中国大大小小的县城不下百个,考察的古建筑更是不计其数。
正是始终铭记着父亲的告诫,梁思成在实践中获益颇丰,在建筑学理论和设计创新上都取得卓越的成绩。
(二)梁启超教育子女的核心理念在中国数千年的家庭教育史中,家长与孩子在地位上长期处于不对等的状态。
尽管存在如颜之推、王阳明等人倡导的顺应儿童天性的理念,但中国大部分家庭仍然选择一种极其局限的家庭教育理念、权威专制的教育方式和枯燥的家庭相处形式。
然而,梁启超却超越了封建家庭教育的束缚,选择开阔的家庭教育视野、自由平等的家庭关系,追求趣味的家庭教育观,在教育子女的理念选择上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1.立足国粹,兼融西学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梁启超遵循中西结合的教育理念,将根本立足点放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上,同时主张子女广泛涉猎西学,开阔眼界。
作为学贯中西的高级知识分子,梁启超一方面扎根于国学传统,另一方面不抑制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梁启超认为要培养子女的爱国情感,必先让子女受到祖国文化精髓的熏陶。
除了直接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人物外,梁启超极为重视孩子们国学功底的培养。
梁启超对爱女思顺的国学教育一直未曾放松,甚至思顺在国外生活时,他仍不忘寄些《资治通鉴》之类的古书过去。
他担心孩子们的国学功底不够,就利用暑假时间,在“饮冰室”办起了国学补习班。
对出生较晚的思达、思懿和思宁几个孩子,梁启超专门请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做家庭教师,开设唐诗和书法课程,并学习《论语》、《左传》和《古文观止》等古籍。
在梁思成留美期间,梁启超专门寄去一本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的著作《营造法式》。
书中神秘的古建筑理论深深地吸引了梁思成,极大助益了其在建筑学上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