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胜壤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吴胜壤读
篇一:虎丘导游词
虎丘导游词
一、景区概况
虎丘,苏州人赞誉其为“吴中第一名胜”。

海拔约36米,总面积约18.9公顷,是距离苏州古城最近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传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墓就葬在其中。

墓中玄机重重,甚为传奇。

虎丘林木茂密,山石灵怪,古迹遍布,四时风景宜人。

古刹名寺趺坐山中,令人更添思古悠情。

游人到苏州必游虎丘。

宋代苏东坡就曾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明代文人李流芳则把虎丘景色归纳成“九宜”,即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意思说虎丘四季皆适宜游览。

虎丘景区分前山和后山,前山以人文胜迹著称,后山以自然景观取胜。

二、虎丘云岩寺大山门
大山门前横穿千年古街山塘街,虎丘即“七里山塘”的终点。

隔河可见云岩寺照壁上“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这说明虎丘原名就是“海涌”。

相传,虎丘地区乃远古时期大海中的一个岛屿,随着海水潮汐涨退,若沉若浮,故而得名。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葬于此山。

相传三日后,白虎蹲踞其墓上,因此改名为“虎丘”。

进山门抬头可见“虎阜禅寺”的门额。

为清朝时康熙皇帝的御笔亲题。

康熙皇帝曾六次巡幸虎丘,最后一次巡幸时留下了这一匾额。

三、断梁殿
断梁殿原为云岩寺的二山门,始建于唐朝。

重建于元朝至元四年(1338年)。

为三开间的木结构建筑。

因建筑正梁为两根一间半开间长度的圆木接成,代替了原来三根一开间长度的主梁,远看如同断梁,因此称为“断梁殿”。

房屋构建为框架结构,有“千年不倒断梁殿”的说法。

二山门南面悬挂着“大吴胜壤”的匾额。

意思是说“这里是吴中的名胜之地”。

北面悬挂着“含真藏古”匾额,为现代学者梁漱溟所题。

意在赞誉虎丘有真山真水的美景,又兼得人文古雅之韵。

(沿着石阶往上走,在山路的左侧,有一处泉眼,叫做“憨憨泉”。

四、憨憨泉
据说,憨憨原来是云岩寺里的一名小沙弥。

他自幼双眼失明,但仍和其他沙弥一样,天天起床下山去跳水。

一天,憨憨跳了两桶水,到了这附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两桶水都泼出来了。

憨憨坐在地上想,要是这附近有个泉眼就好了,自己也不用辛苦得下山跳水。

在恍惚间,他好像听见地下传来了车水马龙、水流不停的声音。

于是他开始向地下开挖,希望能够挖出一眼泉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憨憨挖到了湿漉漉的泥土。

在泉水喷射而出的一刹那,泉水喷到了憨憨的眼睛里,原来黑暗的双眼重新见到了光明。

而附近的百姓对此也万分感激。

五、试剑石
眼前巨石中开,如同刀削斧劈一般。

相传,吴王阖闾命干将莫邪夫妇铸剑。

夫妇二人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精英”,在匠门外冶炼三月,终得一双雌雄宝剑。

吴王得雌剑后欲试验宝剑的锋利,于是举剑劈下,将这块巨石一劈为二。

其实,巨石为典型的火山凝灰岩,石缝是久经风化所致。

“试剑石”三字原为北宋吕升卿所写,今为僧人逸溪所补写。

石上刻有元代顾瑛一首诗:“试剑一痕秋,崖倾水断流。

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前两句描写了剑劈石开、崖倾水断的壮烈场面。

后面则感叹,为何这么锋利的宝剑,在百年后却不能杀了宦官赵高呢?
六、古真娘亭
眼前的古亭为一美丽女子所立。

真娘,原名胡瑞珍。

因唐代安史之乱南逃至此。

被骗流落阊门外的“乐云楼”妓院。

真娘才艺双绝,卖艺不卖身。

佳丽之名与杭州苏小小齐名。

书生王荫祥用重金贿赂鸨母,欲夜宿真娘处。

真娘不从,投缳自尽,以死守身。

王荫祥知道后大为震惊,方知看错了真娘性格。

于是厚葬真娘于虎丘,并立誓终身不娶。

自唐以来,诸多名士对此均有题咏。

七、千人石
虎丘千山最主要的景点之一。

千人石平坦如砥,广2亩。

石呈暗红色。

摩崖石刻遍布四周。

相传,吴王阖闾的墓室建成后,其子夫差害怕工匠们泄露墓室内机关,就以饮酒的名义,召集了参加筑造墓室的千余名工匠聚集在石上观看鹤舞。

趁机将
所有工匠杀死。

工匠们的献血渗入石头,日久不褪。

以后每逢阴雨天,就能见到千人石呈现暗红色。

其实,千人石之所以呈现暗红色,是因为它是海底火山凝灰岩的性质,呈酸性并且含有铁矿的缘故。

千人石得名的另外一个说法是。

相传,东晋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上聚石为徒,开讲《涅槃经》。

竺道生又称“生公”,曾是京城有名高僧,但他倡导顿悟成佛修习佛法,因此受到了佛教传统观念的抵触,被赶出京城。

竺道生云游四海后,见虎丘山景色幽静,云岩禅寺香火袅袅,于是就在这里开始传经说法。

因为他讲授的是修习佛法的新方法,因此前来听经的香客很少,于是生公就搬来各种大大小小的石头充当听众。

群石领会了他的意思,都点头。

百鸟也驻足静听。

千年白莲竟也在寒冬一齐开放。

因此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说法。

后来,来听生公讲经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了千人以上,因此后人就将这块讲经的石头称之为“千人石”或“千人坐”。

白莲池中有一块暗红色的石头刻有“点头”二字,就是源自“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

池边还留有“生公讲台”的摩崖石刻。

春秋时,吴国将军孙武受命于吴王阖闾,在千人石上操练由宫女组成的军队,小试兵法。

队长是吴王得两位宠姬,不听孙武号令。

几次三番嬉笑演兵场。

终被孙武斩首于军前。

从此留下了“三令五申”的典故和千人石东边的“孙武子亭”。

八、二仙亭
二仙亭坐落在千人石北侧,得名于陈抟和吕洞宾曾在此下棋的神话传说。

石亭原为宋代建筑,清嘉庆年间重建。

全部用花岗岩石材。

石亭雕刻精细,有二龙戏珠浮雕等艺术精品。

陈抟和吕洞宾都是中国道教中的人物。

石亭外侧有一对联“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日虎阜再留踪”。

吕洞宾云游四海时曾去过湖南的岳阳楼,现在又来到了虎丘。

石亭内侧对联写的是“梦里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并是元”。

上联说的是宋代道人陈抟老祖嗜睡。

他来到二仙亭和吕洞宾下棋时,不小心睡着了。

一个上山砍柴的樵夫看见他们两人在下棋就凑过来看。

陈抟醒来后就将身边的樵夫认为是梦里的人物,就对他说:“年轻人,你可以回去了”。

樵夫捡起斧头时,发现斧头柄已经烂掉,回家一看物是人非,才知人间已经过了60年,自己碰到的是
神仙。

下联的意思是说万事只要循着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能找到事物的本真。

二仙亭内石碑刻有陈抟和吕洞宾“二仙”的神像。

九、“虎丘剑池”摩崖石刻。

苏州民间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说法。

据说这四个字原来为唐代颜真卿所写,日久经风化,“虎丘”两字因剥落而模糊不清。

明万历四年(1576年)苏州时刻名家章钟玉补刻上去。

相对“剑池”两字的原版而言,“虎丘”两字有了假的嫌疑。

走进“别有洞天”圆洞门
剑池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其一,据说因阖闾生前酷爱宝剑,下葬时“鱼肠”等名剑3000柄一起葬于墓室中,因此有“剑池”之称。

其二,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秦始皇、孙权等都曾寻过阖闾墓,剑池可能是他们寻剑挖地而成。

其三,宋代有人认为,剑池是古人淬剑之池,出于自然。

明代时,剑池水曾一度干涸。

1505年,王鳌和他的学生唐寅等人来到虎丘,踏入干涸的剑池,在一个疑似墓门的洞穴前留下了“弘治乙丑侍郎王鳌来游,诸子唐寅侍从”的字迹。

1955年,景区清理剑池时,发现池底北端有一个“人”字形洞穴。

高两三米,可容一人进出。

洞底横置三块石板成品字形,一块石板垫在底部。

石板间有铁钉钉住。

由此可见,此洞明显为人工所建,极有可能为阖闾墓墓门。

1978年10月,池水再次被抽干,景区派人进入洞底。

摸到石板厚16-18厘米,但两次清淤都没有能搬动石块。

后为保护山顶倾斜的虎丘古塔,最终也没有挖掘此洞。

洞穴内究竟是什么,至今不得而知。

阖闾墓是否真在虎丘,因剑池未开挖而成为千年之谜。

“风壑云泉”四字据说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写。

此人爱石成癖。

这四字将剑池幽谷生风,云锁清泉的空间环境描述得十分传神。

十、云岩寺塔
俗称“虎丘塔”。

塔八面七层,是江南现存唯一的砖结构古塔。

塔中出土的文物印证了古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完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
年)。

古塔塔高47.7米,塔尖偏离塔基中心点为2.43米。

水平差距为48厘米。

古塔因身姿独特,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据勘测,古塔倾斜是因为塔基松软,加之苏州雨水偏多,致使古塔顺山势向后山倾斜。

文献记载,明代虎丘塔就已经明显倾斜。

明末崇祯十一年,在修葺第七层时,采用了纠偏措施,所以真题向后山倾斜的虎丘塔,塔尖趋势向前山偏的。

虎丘塔是姑苏城的象征。

古有“未进苏州城,先见虎丘塔”的说法。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象征,苏州人民政府在1956年、1981年两次对其进行维修。

1956年采用了铁箍灌浆法。

像箍桶一样,每层塔内用铁箍绑紧,地基浇灌水泥,有效地消除了塔身的裂缝。

1981年起,耗费5年时间对塔基进行加固。

在塔基下人工打了44个孔。

灌钢筋水泥做成水泥壳体。

以起到地下放水的作用。

又更换了部分砖,有效地制止了塔身的继续倾斜。

篇二:东南奇观虎丘山
宋代的苏东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千年以来,虎丘山依托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着“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

我们到苏州,朋友理所当然要带我们去虎丘,停车场旁的义士情园正举办虎丘艺术花会,我们都没有兴趣,直奔主题的虎丘山,想在外边找位导游,南京来的司机大声地说,“导游都不美啊!”气得一群姑娘组成的导游中有人悻悻道:“又不是选美,挑什么相貌。

”也许是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的西施的美太有名了,到苏州来的人,对苏州姑娘的相貌期待值实在也太高,不能惊于沉鱼之艳,则失望至极。

美人既求不到,退而找了一个国营旅行社的导游,身材好似杨贵妃,走不上几步,就气喘吁吁。

所以有时我们走得快,把导游甩在后面,也就自己看景,不用听讲解了。

虎丘山,位于苏州城西七公里,海拔三十四点三米,面积二百八十二点三亩。

“虎丘”一名来历已近二千五百年,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吴王阖闾犯破伤风死,葬于此山,入穴三日后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

虎丘山有着“前山美、后山幽”的说法,后山脚下清清河水环绕,河中水
菱浮面、河旁古木参天,大量的古树名木,樟、杉、柏、松、银杏、玉兰长势茂盛。

掩映在丛林中有分翠亭、玉兰山房、揽月榭等景点。

“平坐游览遍天下,游之不厌惟虎丘”,就是人们对虎丘山之美的赞叹。

明代《虎丘有九宜》中说“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

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致趣,任何时候都有美景可看,都属于正当时。

有前山十八景,后山十八景之称。

头山门、海涌桥、断梁殿是虎丘山的入门三景。

虎丘原名海涌山,远古时这儿是一片汪洋,几个绿色的岛屿随潮涨潮落而时隐时陷,当时称为海涌山的虎丘最矮小,却美丽,如浩淼碧波中闪烁的明珠流辉至今,所以虎丘山门就叫“海涌潮辉”。

断梁殿是寺庙的二山门,上面有楹联:“塔影水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

”匾额为曾寿于一八七七年书补的“大吴胜壤。


断梁殿建于公元一三三八年。

它的主梁是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在两端设计了一排造型优美的斗拱来托住悬挑出的大梁,解决了受力的问题。

民间传说是元朝一位皇帝故意出难题,下了一道圣旨,规定只能用专门配备的材料建造,不许使用铁钉。

但苏州工匠们没有被难倒,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匠师赛鲁班的精心建成了独具一格的殿门。

朝北挂着由现代学者梁漱溟所书横匾“含真藏古”,这四个字出自顾恺之一千六百多年前写的《虎丘序略》,对联云:“翠竹苍松全寺相,清泉白石养天和。

”讲到虎丘,每个苏州人都可以说出许多有关的带有神奇色彩的民间传说,也由此可以看出苏州的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原貌,因此,这个“古”字“真”字向我们揭示了虎丘的真实价值。

虎丘是苏州著名的名胜古迹,在虎丘理应保存有许多原汁原味的建筑。

但实际上,除了虎丘塔外,就是这座维修过多次的断梁殿还可称原物,其余建筑均不到百年。

有一口古井,叫憨憨泉。

憨憨是梁代一位和尚的名字。

相传他是个双目失明的孤儿,到虎丘寺当小和尚。

每天下山挑水,有一次在这里因满地青苔滑了一咬。

他想既有青苔一定潮湿,或许就有泉眼,便用扁担在地上挖,终于找到了泉眼,并用泉水治好了眼疾。

从此取名憨憨泉。

千百年来,憨憨泉水沏虎丘白云茶一直是虎丘寺僧侣侍奉贵宾的佳品。

有人在此弹奏古筝,十分悠闲,可惜我们无暇细细欣赏。

一块中间裂开的巨石叫试剑石,有远溪题的字。

相传两千五百年前,吴王
阖闾为了争天下,召吴国铸剑高手干将、莫邪采“五山之精华、六合之精英”,在苏州相门外开炉生火,冶
炼三月,始终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莫邪奋勇纵身火中,炉中金铁销熔,终于铸成了一对雌雄双剑。

也有说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寻觅吴王随葬的三千把宝剑,得到一剑后,随手向一块巨石砍去,巨石当即裂成两半。

事实上锋利的剑未必真能劈开巨石,试剑石是典型的火山喷出的凝灰岩久经风化后沿着裂隙形成的大缝,酷似剑劈。

但人们仍然热衷于用剑劈开的传说,吴王也乐得人们这样说。

因为,在战事频频的春秋战国年代,吴国有如此锋利之宝剑,无疑是吴国强大的见证,慑于吴国的坚兵利器,小国不战自降。

所以,这块试剑石说不定就是当年政治骗局的见证。

在试剑石旁刻有元代顾瑛的诗句:“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

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另有一石,果严书“石桃”二字,却是孙悟空的典故,一部《西游记》,不知成就了多少景点。

枕石是一块巨大的蜒蚰石,因形如枕,故名。

关于枕石,有说因为晋代高僧生公常在此阅读经书,倦了便枕石而眠,故得名。

也有说明朝才子唐伯虎在此休憩,并与祝枝山调侃,由枕石而眠想到夫妇共眠,再联想到生儿育女的游戏。

因为和唐伯虎有关,因而又有人把三笑姻缘与枕石联系了起来,称二笑是唐伯虎在枕石上等秋香来时,见秋香来了,急急忙忙佯装看书,把书拿颠倒了,引出了秋香的第二笑。

导游介绍,年轻人在这里可以往枕石上扔小石头,掉下来是生女孩,不掉下来则生男,也不过是个游戏。

虎丘前山上山道路的尽头,是“古真娘墓”。

真娘,也称贞娘,本名为胡瑞珍,北方人。

唐代安史之乱时,逃难来到苏州,无依无靠,被迫堕入妓院。

她善歌能诗,才貌出众,是当时苏州的一位绝色佳丽。

当时有一位青年王荫祥重金贿赠鸨母,欲留宿于真娘处。

真娘投缳自尽,以死守身。

王荫祥大为震惊,厚葬真娘于虎丘山,并于墓上建亭纪念,当时的苏州刺史白居易为其写了墓志铭。

“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是游客拍照集中的地方,排着长长的队伍,一是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二是属于虎丘标志性字迹。

这四个大字相传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岁月久远,虎丘二字的石刻湮没,到明万历年间,石刻名家章仲玉补刻,新旧二方石刻似一气呵成,难辩真伪,因此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

有块暗紫色的盘陀大石是虎丘的中心,远处的篆刻为“生公讲台千人座”。

因石平坦如砥,广二亩,可容千人,故名之。

相传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吴王墓建成后,赐鸠酒于此,设鹤舞助兴,千余名修墓者在此饮酒,鸠毒发作,惨死在这块巨石上。

到了晋代,高僧竺道生在此说法,虽然生公满腹经纶,口吐莲花,吸引“千人座”,但信者寥寥。

据史书记载:“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于是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

”这就是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

旁边白莲池中的石上刻着“顽石”二字,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

二仙亭是一座完全用石头雕琢的亭子。

相传是吕洞宾和陈抟下棋的地方。

二仙在此下棋,一樵夫挑着一担柴路过,见状便停下观棋,将扁担往地上一插,一盘棋还未看完,回到村里,已无人认识他,因为已隔了好几代。

这是“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的缘故。

陈抟老祖以睡功著称。

一觉醒来遇见樵夫,樵夫和他说的话他不信,并把樵夫当作梦中人,这就是对联中的上联:“梦中说梦原非梦”,下联就有点玄乎,叫做:“元里求元便是元”,讲的是道的道理。

元就是玄,也就是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又九九归一。

从道出发,研究道的理论,便得道,有陈抟的“点头书”为证。

另一幅对联“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日虎阜再留踪”,讲的则是八仙中吕洞宾的行踪。

剑池在“别有洞天”圆月洞内,“别有洞天”出自苏东坡诗句“落花流水窅然去,别有洞天非人间”,意思是,圆月洞内是神仙世界,是苏州百姓的老祖宗居住的地方。

“别有洞天”是人工砌成的一道墙,由于这堵墙的阻隔,把平坦如砥的千人石与绝崖石劈成两个世界。

一走入圆洞门,“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氛决然不同,清池,如一把宝剑。

因为吴王阖闾墓中藏剑三千,故名剑池。

崖左壁“剑池”二字为元周伯琦所书。

但民间相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

传说虎丘寺僧人以两只鹅易王羲之“剑池”二字,王羲之书就后,到手的两只鹅化作龙虎回到虎丘山头,这就是“神鹅易字”的传说。

剑池广约六十多步,深约二丈,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

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

据方志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

之所以名为剑池,据说还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

但《元和郡县志》却记载:“秦皇凿山以求珍
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

”后来演变而为剑池。

总之,剑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吴王墓是否在剑池下面。

说法颇多,莫衷一是。

一九五五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

当时曾刷洗苔藓,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一五一二年)剑池水干,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

后来又戽干池水,出清污泥,又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

池南有土坝一个,与石壁三面相连,面积约四只八仙桌大小,低于平时水面三尺,是人工筑成用作蓄水的。

由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个洞穴和向北延伸约一丈多长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单独出入,举手可摸到顶,从上到下方正笔直。

不难推断,也是人工开凿而成。

尽头处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多隙地,可容四人并立,而无回旋余地。

前面有用麻砾石人工琢成的长方石板四块,一块平铺土中作底座,三块横砌叠放着,好似一大碑石。

每块石板的面积约二尺半高,三尺多宽。

第一块已脱位,斜倚在第二块上。

第二块石板门的石质不同于虎丘本山的火成岩,表面平整。

由于长期受池水侵蚀,显露出横斜稀疏的石筋。

根据形制分析,这是一种洞室墓的墓门。

剑池是竖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通路,这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墓制形式是完全相符的。

据记载,“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倾水银为池六尺,黄金珍玉为凫雁。

”这样的描写,现代人虽然不一定全信,但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之墓,建筑规模很大是肯定的,墓室设计也必然会相当精密和隐蔽。

从虎丘后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种种迹象分析,剑池很可能是为了掩护吴王墓而设计开凿的。

墓门后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种秘密。

但是吴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之前,尚是千古之谜。

过“风壑云泉”、“可中亭”、“解脱门”、“致爽阁”、“双吊桶”等景观,双吊桶据说是西施照镜处,可惜我们一行皆为男士,否则有女士照一照,能变得更漂亮一些也说不定。

这时我们看到了国务院一九六一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云岩寺塔”,也是苏州的标志性建筑。

云岩寺塔,也叫虎丘塔,在整修云岩寺塔的过程中,考古人员曾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如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

特别是楠木经箱底部,写着建塔的年代,从而
确切地解决了关于该塔建筑的时间问题。

该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九五九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九六一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看到的宝塔,是经过七次火烧而遗留下来的塔心部分,平面八角形,七层,高四十七点七米。

云岩寺塔是一座有名的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二点三四米,倾斜角为2…#176;48’(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其塔顶偏离四点四米)。

偏斜的原因,是塔基不均匀引起的。

因为,塔基建在阖闾墓的封土堆上,地基比较松软,塔身约六千多吨,由于地下水、地表雨雪渗透等自然影响,促成塔身向东北倾斜。

据说该塔从元代开始就逐步倾斜了。

为了保护这座古塔,采用铁箍喷浆、盖板置换、围桩灌浆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塔身的开裂和地基的松软问题,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这座千年古塔。

但游人却只能远看、拍照,而不许攀登了。

山上有苏州的市树朴树。

过花雨亭,到了万景山庄。

万景山庄在虎丘东侧,建在沿山坡堆起的黄石假山上。

经二十年风风雨雨,黄石假山已与虎丘山体连为一体,陡生许多野趣,令人疑为山之余脉。

数百盆精品盆景高低错落在山坡目,站在高处一目了然,极富气势。

所有盆景都与转墙外虎丘塔遥相呼应,两者似乎在历史与文化中可以找到互补与契合。

苏派盆景是我国盆景的一个重要
流派。

苏派盆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近代又有较大的发展。

苏派盆景以树桩盆景为主。

传统的树桩盆景讲究六台、三托、一顶。

即左右两个枝条,加上后面一个枝条,由下而上,形成三个层次,最后在顶上再形成一片,所有的叶片均呈馒头状。

这类盆景以扎为主,以剪为辅,工整、华贵,苏派盆景一反传统,注重创新,以剪为主,以扎为辅,注重盆景的天然情趣,保持其自然状态,并用中国画的原理,调理主干与支干的对比、变化,引发人们审视的美的联想。

万景山庄为我国最大的盆景园之一。

集中了苏州的大部分盆景精品。

其中雀梅王“虎踞龙盘”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它高一点八米,冠幅高二点五米,是为数不多的特大型桩景。

从南向下面看,主干横斜,形若猛虎蹲伏;从北向反面观之,主枝自然弯曲,如蛟龙腾起,是元代石墩、明代盆、清代树,导游说价值数亿元,我们不懂盆景,只有用耳朵听的份儿。

盆景精品不可多得,不可再生,因为它有生命。

为了一个精品,往往倾注了园艺专家毕生的时间和精力。

在欣赏盆景时,不仅要从外形上看,更须了解整棵树的布局,园艺专家的意图、工夫,以及他要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