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百校联嬴名校中考历史联考试卷(一)(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安徽省百校联嬴名校中考历史联考试卷(一)
1. 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如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A. 土地制度
B. 农耕生活
C. 分封制度
D. 天文历法
2. 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
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
苻坚这一举措()
A. 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 体现“无为而治”
C. 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 有利于民族交融
3. 一位初中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
这些材料体现了()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A. 南宋时期南方手工业兴盛
B. 南宋时期南方商业贸易繁荣
C. 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 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
禅共同选任,“事无大小,均应禀知驻藏大臣办理。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B.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 驻藏大臣成为管理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D. 密切了中央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5. 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
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
一致。
这种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 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6. 1943年春,在延安劳动竞赛中,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
天开荒6.3亩的好成绩,毛主席接见他时说:“你的功劳很大,一天开荒六亩多地,称得起
劳动英雄。
大家都叫你‘气死牛’,我看你还是气死人,气死蒋介石。
”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封锁解放区失败
B. 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坚持抗战
C. 陕甘宁边区自然灾荒严重
D. 减租减息政策激发生产积极性
7. 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出现了一位女拖拉机手的形象,她的原型是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一元纸币正面场景反映了当时()
A. 人们参与恢复国民经济的热情
B. 妇女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主力军
C. 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D. “双百”方针对文人画的深刻影响
8.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20世纪末,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中央政府在港澳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
上述两类地区最大的区别是()
A. 法律体系和对外关系不同
B. 享有的自治权限不同
C. 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
D. 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9. 11世纪以来,伴随着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佛罗伦萨工商业城市兴起,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原稿的发现,引起法学家们的普遍关注。
博洛尼亚大学率先开展研究并进行注释,由此形成注释法学派,他们致力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相结合,以便为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
这()
A.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 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C. 推动了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D. 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发展
10. 研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图《列强在亚洲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反映的时间大致是()
A. 15-16世纪
B. 17-18世纪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20世纪50、60年代
11. 法国的启蒙先驱笛卡尔既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又是哲学家;伏尔泰不仅对牛顿推崇备至,还亲自做了大量科学实验;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
由此可见启蒙运动()A. 推动了科学观念的普及 B. 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C. 摆脱了神学思想的束缚
D. 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12. 《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
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这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
B. 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
C. 欧洲因一战失去国际政治话语权
D. 美国、苏联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
13. 1993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的设想。
同年9月,德国政府提出“新亚洲政策”,积极进军亚洲。
在此之前,澳大利亚政府已提出“面向亚洲”的新方案。
这说明()
A. 世界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B.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滞胀
C. 亚洲经济政治影响力扩大
D.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4. 对如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 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B.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C. 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D. 信息化贯穿全过程
15.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16. 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判断:。
改正:。
17.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一场伟大革命。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18. 从日内瓦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判断:。
改正:。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印刷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提高,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
宋朝政府把出版书籍看作是振兴文教和巩固统治、宣扬国力的一项措施。
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刊印书籍质量精良,不以营利为目的,只收墨工本费。
宋朝还有大量民间书坊和书店,出版的书籍种类多,数量大,但因节约成本,质量不如政府所印。
——摘编自潘吉星《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等
(1) 根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能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A”;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B”;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0”。
①活字印刷技术出现在宋朝。
②宋朝政府重视书籍的印刷和出版。
③活字印刷成为宋朝印制书籍的主要方式。
④宋朝民间刻印的书籍质量好于政府印制。
材料二:1900-1911年,中国翻译西方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翻译书籍总数的两倍。
晚清时期翻译西方各类书籍比例如下:
化的原因。
材料三:近年来,随着网络在线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流行,传统阅读方式正在受到挑战。
网络媒体带来大量信息,搜索更加方便;数字化阅读以文字、音像、视频满足着人们的多元阅读需求,但以快餐式、碎片化、跳跃式为特征的“浅阅读”可能减弱阅读者深入思考和科学思辨的能力,造成读写、表达能力的下降,引起人们的担忧。
——摘编自刘艳妮《数字化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影响研究》等(3) 根据材料三,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对阅读方式变化的看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
(1) 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代尺,哪一历史事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材料中选择一则史实来说明团结协作如何推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材料二:反抗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是20世纪的最强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掀起了空前高涨的民族民主运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
截止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
——摘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2) 根据材料二,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阶段历史现象
第一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50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戎交”的局面。
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①。
第二寒冷期(公元初年-公元600年)“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出现五族内迁局面,继而有孝文帝改革。
第三寒冷期(公元1000年-公元1200年)北方少数民族契丹、②、女真、蒙古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宋长期对峙……1279年,元统一全国。
第四寒冷期(公元1400年-公元1900年)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位,国号“大清”。
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帝国。
(1) 表格中①②两处分别应填写(地名)和(少数民族名)。
(2) 从表格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图片中的甲骨文马、犬、牛,反映了商周时期的畜牧业发展,可以印证当时的农耕生活。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甲骨文,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D
【解析】“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反映了苻坚接受儒家思想的行为,这缩小了与汉族的区别,有利于民族交融。
材料反映的不是官员选拔制度,也不能完善儒家思想体系,排除AC,无为而治是首家思想的主张。
故选:D。
本题考查苻坚的事迹。
苻坚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掌握苻坚的事迹和影响。
3.【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南宋手工业发展,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南宋时期南方商业贸易,排除B项;
材料主要体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与唐代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宋江南地区农业发达,“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当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答案】B
【解析】清政府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规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相关内容。
清朝时期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理解并识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解析】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
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据“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
”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及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理解并识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43年春,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6.3亩的好成绩”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组织的大生产运动是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坚持抗战的表现,有利于打破敌人的封锁,B项正确;此时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杜林森开荒多,没有体现陕甘宁边区自然灾荒严重,排除C项;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但又不改变地主对土地所有权的政策,排除D 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等知识,重点掌握敌后战场的大生产运动。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理解并识记敌后战场的大生产运动。
7.【答案】C
【解析】结合发行时间“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出现了一位女拖拉机手的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正处于十年探索时期,人民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图片中的女拖拉机手梁军,情绪饱满,面容坚毅,表现出了献身祖国建设的高昂精神,C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A项;妇女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主力军的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双百”方针对文人画的深刻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明确人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经济特区是在大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上述两类地区最大的区别是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D项正确;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在外交中均服从中央政府,排除A项;特别行政区有一定自治权,经济特区没有自治权,排除B项;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是重要区别,不是最大区别,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等知识。
9.【答案】D
【解析】据题干“11世纪以来,伴随着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佛罗伦萨工商业城市兴起”和“博洛尼亚大学致力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相结合,以便为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可知,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欧城市法规的制定,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发展,D项正确;14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与“11世纪以来”不符,排除A项;14-16世纪,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传播人文主义,排除B项;2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体系,排除C 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罗马法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解析】观察图示部分可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日本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占据大部分,结合所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由此可以判断,该图反映的时间大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正确;1776年美国诞生,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美国赢得真正的独立,故15-16世纪美国还未建立,排除A项;17-18世纪日本还没有殖民地,排除B项;20世
纪50、60年代殖民体系已经基本崩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治维新的影响,注意识读图片《列强在亚洲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侵略扩张。
11.【答案】B
【解析】启蒙运动推动了科学进一步发展,A选项“普及”一词不准确,排除A项;
根据材料可知,启蒙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对科学推崇备至,并且亲自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著述,体现了运用科学精神和方法即理性思考的精神,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运用了科学精神和方法,无法体现摆脱了神学思想的束缚,排除C项;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启蒙运动之前,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启蒙运动以及核心思想,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启蒙运动以及影响。
12.【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
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
”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国家实力下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开始改变,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排除;C项说法不准确,实力只是受到削弱,但话语权没有失去,排除;D项美国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俄国在一战中损失巨大,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重点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知识。
重点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C
【解析】世界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
1993年欧盟成立,其GDP就达到6.76万亿美元,能与美国一较高下,是中国的15.2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滞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根据材料“亚洲政策”“太平洋共同体”“面向亚洲”表明亚洲经济政治影响力扩大,C项正确;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发生在1991年,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当今世界的世界格局的发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目前亚洲经济政治影响力的扩大。
14.【答案】C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及图片中的文字可知,材料侧重体现生产技术的改变,而不是劳动者劳动强度的增强。
选项A表述不正确;材料侧重讲的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技术的进步,而材料没有涉及到科技的负面影响。
选项B表述不正确;材料主要是列举四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对生产方式产生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器生产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推动机器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电子类技术控制工业生产,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生产,由此可知,每一次科技发展都对人类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选项C表述正确;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都没有出现信息化,选项D表述不正确。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要求学生从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回答本题是学生要知道,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社会现实的要求,反过来,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又大大的改变社会现实,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5.【答案】×;将《齐民要术》改为《天工开物》
【解析】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
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将《齐民要术》改为《天工开物》。
本题主要考查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
《天工开物》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
16.【答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改为“内蒙古自治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1955年10月1日成立,所以本题表述错误,应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改为“内蒙古自治区”。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改为“内蒙古自治区”。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民族自治区的设置,重点掌握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
理解并识记我国民族自治区的设立。
17.【答案】√,√
【解析】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出版了,他提出的“进化论”思想,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流言,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权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
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
本题考查达尔文。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近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8.【答案】错误,万隆会议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从1955年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
故本题表述错误,应将“日内瓦会议”改为“万隆会议”。
故答案为:
错误;将“日内瓦会议”改为“万隆会议”。
本题考查万隆会议,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9.【答案】【小题1】A,A,0,B
【小题2】略
【小题3】略
【解析】(1)①根据材料“宋朝印刷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提高,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联系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技术出现在宋朝,能直接从材料得出,所以①填A。
②根据材料“宋朝政府把出版书籍看作是振兴文教和巩固统治、宣扬国力的一项措施。
”可知,宋朝政府重视书籍的印刷和出版,能直接从材料得出,所以②填A。
③活字印刷成为宋朝印制书籍的主要方式材料没有涉及,故③填0。
④根据材料“宋朝还有大量民间书坊和书店,出版的书籍种类多,数量大,但因节约成本,质量不如政府所印。
”可知,④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故填B。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1900-1911年,中国翻译西方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翻译书籍总数的两倍”以及表格中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数量的变化可知,1900年后中国翻译西方书籍发生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