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问题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问题初探
处理突发事件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校园突发事件不仅对个人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还会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作为高校管理者的辅导员,必须严肃对待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干预问题,使校园突发事件的影响最小化。

对高校突发事件中心理干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对现有的突发事件处理方式做有益的补充。

标签: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虽然被人称之为“象牙塔”,但却难以摆脱社会的影响。

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范围都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处理校园突发事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必须对突发事件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干预,作为高校教育的管理者,辅导员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突发事件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症状
大学生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尚未真正成熟,当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常常会产生比成年人更加强烈的应激反应。

这种因应激而产生的个体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变化,被称之为突发灾难事故应激反应。

一般性应激反应可以分为躯体性、心理性和行为性三类,在突发事件的影响下,这三者不是依次产生,而往往是共同发生的,同时又是相互影响的[1]。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应激反应,都是一种综合反应。

应激反应共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又称第三健康状态,指的是人的身体和心理处于完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校园突发事件发生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群体,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在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常常会表现出慢性疲劳和精力低下的状况,这就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它不是人的身体亚健康,而是心理的亚健康。

虽然每个人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不一,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不一,但形式是基本相似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失眠、不安和焦虑;第二阶段有慢性的疏懒,持久的疲劳现象;第三阶段会产生抑郁、心身疲惫、孤独等症状,极端的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

(二)延缓应激障碍
人在高度紧张的时候,往往并不表现出应激反应的现象,反倒是在事件结束后,一些人才会出现应激反应的特征。

突发事件会对人产生后期效应,这些效应往往要比突发事件发生时要严重很多。

这种在突发事件已经发生,经过一段时间
之后发生的系列应激反应症状,即为延缓应激障碍。

延缓应激障碍常常发生于强烈的刺激和持久处于某种压抑情境时。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产生应激的反应,而是在突发事件过去后数天或数月之后,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延缓应激反应。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讲,可能只有少数人会出现上面的三种情况,对于一般的同学而言,轻微的紧张和疑虑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这样,作为辅导员也不能够轻视,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有正确的认识,对学生的心理有正确的干预。

二、高校突发事件中心理干预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访谈,对象为黑龙江某大学的50名学生干部及辅导员,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心理干预效果不佳
校园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危机问题得到了各大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但干预的效果并不理想。

许多高校都会把校园突发事件当做突出工作来抓,针对突发事件成立工作小组,协调处理这些问题。

有的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产生,对事件中涉及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心理干预都没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心理干预预防机制
大多高校处理突发事件往往都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原则,在事件发生之后临时组成工作小组,被动应对事件,对各类突发事件没有相关的预案,因此缺乏对突发事件的系统性研究,很难全面了解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无法做到规避和预防突发事件,因此在进行心理干预是总是捉襟见肘。

(三)心理干预者专业素质不强
在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的绝大多数是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这些人多数都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的学习经历,处理突发事件完全依靠个人经验,他们对学生是了解的,但是心理干预的专业性不强。

即便是有一些校外聘请的心理专家,虽然专业知识和心理干预的经验很丰富,但是缺乏和学生沟通的经历,对学生并不了解。

(四)高校不能正确对待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适当的透明性有助于缓和学生情绪,阻断谣言传播途径,使事情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

但大部分高校都不能正确对待突发事件,一旦有事情发生,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样把消息封锁住,如何隐瞒家长和社会舆论等,并未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心理干预上。

例如对于学生自杀事件,学校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隐瞒,如果摆脱自身的责任,结果就会有各种版本的谣言在传播,反倒
导致气氛异常紧张。

三、多措并举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机制
(一)建立心理干预早期预警机制
辅导员平时的工作应该是有所侧重的,对于那些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辅导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辅导员要详细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做到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防止和尽量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2]。

辅导员的工作是要求细致和耐心的,要对学生的自然情况以及动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辅导员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捕捉带有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并能够针对这些问题深入调查,从而确定心理干预的对象,有的放矢地确定心理干预方案并有效地实施。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也要对突发事件心理干预预警机制有足够的重视,对校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充分的准备,通过一定的活动和机构实施突发事件心理干预,如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制度、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定期汇报制度、学生心理健康信息跟踪反馈制度等,以便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二)建立心理干预处理机制
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学校应立即成立以学生辅导员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突发事件心理干预小组,并全程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小组成员不仅要分析心理干预的实施范围,明确心理干预的方法,而且还要制定和实施控制突发事件进一步发展的应急方案。

突发事件心理干预的介入,可以有效减轻事件相关人员产生的恐惧和烦躁心理,减轻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应激反应现象,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学校秩序可能会暂时性的发生混乱,学生心理可能会产生系列的复杂反应,不明真相的其他人也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心理,因此,学校应该在第一时间召开情况通报会,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干预和辅导。

作为在校期间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来说,要第一时间深入事件发生地,迅速掌握相关情况,及时开展心理咨询,使接受心理干预的学生个体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心理免疫能力,真正得到心理上的安抚。

(三)建立心理干预善后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和影响的深刻性,非常容易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

突发事件结束后,学校应建立起突发事件的恢复系统,进行相关事宜的善后处理,以帮助师生员工从低落、惊惧、焦虑的情绪中走出来,开始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

首先要帮助突发事件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

在相关心理机构辅助治疗的同时,要引导受救助者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

通过表达理解、支持、安慰,传递希望和乐观的精神,提高被救助者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增强自我个性修养。

其次要建立心理干预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调适是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

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受害者如得不到足够的理解支持,会增加创伤后心理障碍的发生几率;相反,个体受到社会支持的程度越高,创伤后心理障碍发生的危险性就越小。

对受害者来说,来自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学校师生的鼓励、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这些都可极大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四、对完善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机制的几点设想
目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能力还比较薄弱,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机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建立相关辅助机制,脚踏实地地开展更为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一)开展心理危机预防教育
分析众多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从发生概率大小来看,绝大多数是属于个人危机,从事件内容来看,基本上以学生个人成长危机为主。

作为辅导员,要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多层次、多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进行渗透教育,以课堂教学为平台进行理论上的教育,以校园网络为阵地进行深入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能动作用,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够接受到相应的教育。

辅导员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优秀的心理品质。

学校应重视突发事件心理干预长效机制的建设,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二)完善危机干预组织体系
高校辅导员日常事务繁杂,工作量大,而突发事件心理干预体制的建立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精力。

但是,在现有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来不断完善心理干预组织建设:通过构筑学校、学院、学生三个层面的危机干预工作框架,延伸各层面工作职能,扩大心理干预覆盖面;在校内外,发挥学生会、学生干部和相关部门的作用,组建社区信息员队伍,及时和有针对性地收集后勤、保卫部门掌握的情况,以及网吧、餐馆、宿舍内等学生活动场所的信息情况,实现校内与校外、学生工作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有机结合,保证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危机信息。

此外,还需要对辅导员等心理干预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化解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尧新瑜.高校大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的三种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
[2]程明莲.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