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新课程阶段性检测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池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新课程阶段性检测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一下·六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专指儒家文化。
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诸子百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
史,便是史书。
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
子部,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
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鲜活有力。
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________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________的殿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 .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 .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 . “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中流砥柱栩栩如生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B . 擎天之柱生生不息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C . 中流砥柱生生不息高耸入云美轮美奂
D . 擎天之柱栩栩如生高耸入云古色古香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既非常庞大,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 . 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 . 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D . 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
2. (16分) (2019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尽管不偏不倚的中和美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平庸和单调却是艺术的敌人。
“中和”并不是简单的缺少变化的“同”,而是各种丰富的情感糅杂形成的冲淡含蓄的审美境界。
在整体的和谐中蕴藏着变化,变化中又体现着统一。
钱钟书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谈论文学艺术的时候始终贯穿着“和而不同”、一与多彼此统一的思想。
如果把事物比做一,那么,这个一中包含着无限的多。
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曾参透过这个上帝创造世界的秘密。
为了能让我们有更清晣的认识,钱先生在《管锥编》里把古希謄和古中国放在一起,显示了他广泛搜罗中外例证的眼界和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说:“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和谐的……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象。
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低、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
”“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协调的,又不是协调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左传》里说,声音妤比味道,有“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彼此配合而成,“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融合在一起,如果只有琴或瑟的一种声音,谁还愿意去听呢?古希腊的诗人还概括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争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善相争,一种是两恶相争,前者可以互补互利,后者则是互相残杀。
钱先生解释说,两善相争与“和”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古人说:“和而不同”,“和”就是有差别的统一。
清朝人刘熙载写过一本文学评论方面的书叫《艺概》,谈到对文学的看法,作者和前人颇有同感。
前人曾说,不同的事物互相交织才产生花纹,又说,两个不同的事物彼此对峙,才有文产生,如果失去一个,就不能成文了(在文字
学里,“文”和“纹”相通,“文”最初的意思就是乌兽身体上的花纹)。
写文章的人可曾考虑过文章是怎样写出的吗?刘煕载继续解释说,虽然大家都明白“物一无文”,事物没有差异就没有“文”的诞生,但更应当明白“物无一”也无文,统一是文章真正的主宰,必须得有一个统一的东西贯穿其中,各个有差异的部分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钱钟书认为,刘熙载提出的“物无一也无文”是十分精妙的道理,这与古希腊人所说的“一贯于万殊”正是一个意思。
一与多的统一,在一致中见出变化,是生活和艺术共同的辩证法。
前人谈论杜甫的诗歌时说,杜甫的诗每一篇都是朴拙和工巧相结合。
如果完全朴拙当然无所取,如果全诗都写得工巧,那么又会过于新奇而少了浑厚的古风,古人的文章大多是这样的。
有人想删掉苏轼的诗歌里不够精湛的部分,被别人劝住说,在不整齐的诗句中经常有高妙的意思显现不是更好吗?对这种情况,钱忡书解释说,满眼的繁花似锦,络绎不绝,会让人得疲惫,大鹏搏击九万里长空,每年都要休息六个月,就是一张一弛之道啊!
(摘编自李莫谦《听钱钟书讲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和美能够形成冲淡含蓄的审美境界,是因为在整体和谐中蕴藏着变化,丰富情感中体现着统一。
B .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自然是通过联合对立物达到整体和谐的,这体现出他对“一包含多”奥秘的领悟。
C . “两善相争”与“两恶相争”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互补互利的和谐统一,后者是互相残杀的矛盾对立。
D . 虽然“文”的诞生是由于不同事物彼此对峙,但刘熙载认为只有差异而没有统一也无法真正成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引述赫拉克利特的见解及《左传》中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古希腊和古中国对“一包含多”存有共同认识。
B . 文章通过古中国与古希腊文艺观点之间的对比论证,得出了“和而不同”“一与多统一”在古今中外都相通的结论。
C . 作者使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阐述了“一”因为“多”丰富且不单调,“多”也因为“一”统一而不杂乱的文艺观。
D . 末段引用钱钟书对大鹏搏击高空需要一张一弛的观点,来类比对杜甫诗歌的鉴赏也应遵循朴拙和工巧结合的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只有统一差别且在一致中见出变化,才可以避免艺术上的平庸单调,达到中国传统艺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B . 只要具有广泛搜罗中外例证的眼界和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中国传统艺术观就能够和西方文艺理论展开广泛对话。
C . 钱钟书认为刘熙载提出的“物无一也无文”与古希腊人“一贯于万殊”的观点如出一辙,都揭示了统一的主宰作用。
D . 文中前人对杜甫、苏轼诗歌的评论启示我们,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可以彻底消解追求工巧精湛带来的审美疲劳。
3. (14分) (2020高一上·丽水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1946 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
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
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
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
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
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
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
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
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
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
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
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
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
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
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
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
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
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
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
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在家时你干什么?”“帮人拖毛竹。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
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
……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我又问:“你多大了?”“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
不过我还是禁不住地要问。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
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节选自茹志娟的《百合花》)
乙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
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
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是哪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
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坐了下来。
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
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汗衫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
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
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
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
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
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香雪也要赶路了,
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
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
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节选自铁凝的《哦,香雪》)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文虽没有正面写战争,但小说开头直接交代了故事的战争背景;乙文通过群山间的火车、铁轨及铅笔盒等细节暗示出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印迹。
B . 甲文枪筒里“插了几根树枝”的细节表现通讯员的纯真和对生活的热爱;乙文借助铅笔盒这个意象表现香雪对知识、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渴望和追求。
C . 甲文通过对通讯员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来表现他的个性;乙文则着重借助心理和动作描写的方法来刻画香雪的形象。
D . 选文中的通讯员和香雪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但都展现出了纯真、朴实的个性和独特的青春风采,都体现了作者对青春及理想人格的赞美。
(2)同为环境描写,甲乙两文画线处文字对表现人物形象各有什么作用?
(3)甲乙两文叙述人称不同,请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4. (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朝右皆惮之。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
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 .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 .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 .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 .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
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 . 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
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 . 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
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 .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
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②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5. (7分) (2019高三下·北仑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以“紫袖红弦明月中”一句为例分析这首诗歌的扣题艺术。
(2)在《琵琶行》中,他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境界作了铺排的描写,而在这首绝句中,则用简洁的笔法作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暗示。
请结合本诗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6. (3分)(2020·天津模拟) 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贾谊《过秦论》
(3)淇则有岸,________。
(《诗经·卫风·氓》)
(4) ________,訇然中开。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从反面阐述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浮气躁的道理。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7. (5分) (2019高二上·南宁月考) 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
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彩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
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8. (5分) (2019高二下·大庆期中)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符合逻辑,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吟诵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不断探索。
材料:视死如归舍弃小我心忧天下
林则徐范仲淹谭嗣同
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我自横刀向天笑
后天下之乐而乐去留肝胆两昆仑苟利国家生死以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9. (5分)(2020·芜湖模拟) 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❶❷❸
❹
(《小林漫画》)
面四幅漫画带给你哪些感受和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两幅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漫画中的文字,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答案:1-1、
答案:1-2、
答案:1-3、
考点:
解析: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
答案:2-1、答案:2-2、答案:2-3、考点:
解析:
答案:3-1、答案:3-2、
答案:3-3、
考点:
解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答案:4-1、
答案:4-2、
答案:4-3、答案:4-4、
考点:
解析: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答案:5-1、
答案:5-2、
考点:
解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答案:6-1、
答案:6-2、
答案:6-3、
答案:6-4、
答案:6-5、
考点:
解析: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答案:7-1、
考点:
解析:
答案:8-1、
考点:
解析: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9-1、
考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