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必修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
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2.下述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
A.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以生存
B.长的前肢和颈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积累
C.长颈鹿的长颈和长前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的前肢和颈是经常伸长颈和前肢的结果
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错误的是()
A.变异是不定向的B.遗传和变异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4.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
A.个体发展到群体B.微观发展到宏观
C.低等发展到高等D.以个体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5.下列哪一项与自然选择学说无关()
A.达尔文B.《物种起源》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D.优胜劣汰
6.云南某旅游区有8群猕猴共240只,我们称这群弥猴为()
A.8个种群B.一个种群
C.8个种族D.一个群落
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
D.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8.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地把其分隔成A、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的生活环境
发生变化而B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
A.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快B.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慢
C.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D.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
9.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D.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
10.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有多种理论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
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综合利用B.突变、选择和生存斗争的综合利用
C.变异、选择和遗传的综合利用D.变异、淘汰和遗传的综合利用
11.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为()
A.18 % 82 % B.36 % 64 %
C.57 % 43 % D.92 % 8 %
12.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则()
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B.会降低隐性基因的比例
C.会使隐性基因完全灭绝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
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14.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A.这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
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
15.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
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二、非选择题
1.达尔文学说认为_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_________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
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在19世纪中期以前,体色几乎都是浅色的,在20 世纪中期,由于环境污染,黑色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s)是显性。
在19世纪以前,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而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了95%,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发生这种变化的正确解释是:
(1)在19 世纪时,环境未被煤烟熏黑,适应环境的_______色个体得以生存繁衍,故种群中_____基因频率在这时较高。
(2)在20世纪中期,工厂排出的黑烟使环境发生变化,更适于_______色个体生存繁衍,故_______基因频率不断增高。
(3)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的变异是________的,________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朝着_______方向进行。
(4)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种群中浅色个体不断减少,黑色突变个体类型迅速发展,整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并没有新的物种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加拉帕戈斯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
图中上方为甲岛,下方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
请看图后,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回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内部条件是__________不同,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
4.在一个可自由交配的种群中,如AA个体占18 %,Aa个体占82 %,假定隐性纯合子全部淘汰:
(1)请计算该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
A =____________,a =____________。
(2)试计算该种群下代AA和Aa个体的比例。
AA =___________,Aa =___________。
(3)试计算下下代AA和Aa个体的比例。
AA =___________,Aa =______________。
(4)证明下下代隐性类型的频率将从0.17降到大约0.08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
解析:拉马克主要观点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
2. D
解析:经常伸长颈和前肢并不能改变颈和前肢长短的遗传特性。
3. B
解析:遗传是确定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自然能从中选择有利的变异,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 D
解析:常识题。
5. C
解析:种群进化的观点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发展,不属于它本身。
6. B
解析:尽管猕猴有8群,但它们生活在同一地区,彼此可以交配。
7. B
解析: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隔离的两种形态,两者无必然因果关系。
8. A
解析:由于A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自然选择加快了A种群的进化。
而B种群生活环境保持不变,由于它已适应该环境,进化进程将较慢。
9. B
解析:本题为物种间生存斗争,A无关;高、低并不是进化上、结构上的特点,故排除C、D。
10. C
解析:概念题。
11. C
解析:A 的频率为18 % +7821⨯% = 57 %,a 的频率为4 % + %782
1⨯ = 43 %。
12. B
解析:隐性基因型个体不育,而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产生可育后代,因此显性纯合子和显性基因比例逐代增加,但总有少量杂合子,故隐性基因很难完全灭绝。
13. B
解析:A 、C 正确;多倍体植物是染色体变异所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正确;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B 错误。
14. A
解析:只要基因出现的频率一定,性状出现的频率也保持稳定,故B 、D 错;环境变化并不能凭空产生性状,C 错;一个性状对环境适应性强,就会在自然选择中得到发展,A 正确。
15. D
解析:昆虫与天敌的进化就是自然选择的作用,A 错;进化是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种群时客观产生的,并不是生物为生存而进行的“主动”行为,B 错。
二、非选择题
1. 遗传和变异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2. (1)浅 s
(2)黑 S
解析:环境的选择作用表现在基因上,即S 型基因逐渐取代了s 型基因。
(3)不定向 自然选择 一定
(4)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解析:没有生殖隔离,个体间的基因就能不断交流,从而不会产生新物种。
3. (1)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解析:自然选择促进了基因的改变,而地理隔离阻止了基因的交流。
(2)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
解析:种群间差异本质是基因频率不同,外在现象是不能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4. (1)A = 18% +21×82% = 59% a =2
1×82%= 41% (2) 42% 58%
解析:由于随机交配,基因A 与a 的组合是随机的,全部个体中AA =(59%)2 = 34.81%,Aa = 2×59%×41% = 48.38%,aa =(41%)2 = 16.81%,而aa 被淘汰,故剩余个体中AA =
=⨯⨯+%
41%592%)59(%)59(22
42%,Aa = 1 - AA = 58%。
(3) 55% 45%
解析:下下代同理,A = 42% +582
1⨯% = 71%,a = 1 - A = 29%, 故AA ==⨯⨯+%
29%712%)71(%)71(2255%,Aa = 1 - AA = 45%。
(4)下下代中隐性aa 型个体有(29%)2 = 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