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报纸的故事_北师大版-word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纸的故事》教学反思
《报纸的故事》讲述了作者失业后居家订报纸、看报纸的的一段经历。

文章非常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比如课文中的16自然段。

在作者与妻子的一段对话之后,由作者向妻子借钱订报纸却遭到拒绝而引出了一连串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失业在家的男子汉的那种自责、无奈和惭愧的心理。

而除了运用心理描写的的手法之外,作者还十分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出来。

教学时,我把人物“通过语言表达人物心理”作为重点学习内容之一,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发现和分析人物的心理现象。

这一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的分析入木三分,令人欣喜。

比如,在学习作者与父亲的对话时,学生有很精辟的分析。

作者在妻子那里要钱订报纸,结果碰了个钉子,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

父亲沉吟了一下,说:“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并联系上下文和重点词句,读出了父亲这句话蕴含的心理活动。

一、“沉吟”了一会儿才说,,说明父亲嫌《大公报》太贵,不舍得,一时拿不定主意。

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境并不是很富裕。

二、父亲又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不忍心看到儿子失望的样子。

所以希望儿子订一份便宜点的小报,这样既满足了儿子读报的欲望,又不会过于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父亲既不忍心拒绝儿子,又不能完全满足儿子的愿望,心里感到愧疚不安,所以用的是商量的语气与儿子说话。

至此,一个朴实、敦厚、慈爱的父亲形象便通过这短短的一句话跃然纸上。

再如作者与妻子的几句对话,学生也分析得头头是道。

作者想订份报纸,妻子说:“订那个干啥?”从这里可以看出妻子文化水平低,不理解丈夫的心愿。

当知道丈夫在家很闷,想通过读报纸打发日子时,她又说:“你去订吧。

”从中又看出妻子虽然不理解,但还是关心、体贴丈夫,希望丈夫过得快乐。

当听到丈夫说订一个月报纸要三元钱时,她“啊”了一声。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个“啊”的含意,我设计了三种读法让学生倾听、感受、分析、判断。

一、第四声,拖长。

二、第二声,短促。

三、第三声,拖长。

学生经过辨别,很快品出了言外之意。

第一种读法表示“这么便宜啊。

”第二种读法表示“这么贵啊。

”第三种读法表示“我听明白了。

”再通过联系上下文,这个“啊”的含意就不言而喻了——妻子嫌订报纸太贵了。

所以当丈夫向她提出借三元钱时,她才会说出“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来的钱啊”这样的话,从中看出妻子既体贴丈夫,又不舍得出钱的矛盾心理。

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在学习中提高了。

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同学们都体会到了“言为心声”,语言就像一面心灵的镜子,不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都能让人通过阅读和分析感受到人物内心思想的折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