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3份集锦》上海市嘉定区2020-2021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验收物理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如果家庭电路中发生短路,会造成()
A.跳闸或保险丝熔断B.灯泡烧坏
C.灯泡亮度变暗一些D.用电器仍然正常工作
【答案】A
【详解】当家庭电路中发生短路时,电路中的电流过大,跳闸或保险丝会熔断,切断电路,所以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用电器都不能工作,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
C.“超声波清洁眼镜”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D.摩托车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B
【分析】(1)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不同;
(3)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4)防治噪声可以从声源处控制噪声、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在人耳处控制噪声,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详解】A.“震耳欲聋”是指声音非常大,即声音的响度大,故A项错误;
B.不同的人说话的音色不同,“听声识人”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项正确;
C.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洁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项错误;D.摩托车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D项错误。

故选B。

3.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如图所示,“辽宁”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
A.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
B.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防止次声波对人耳的伤害
D.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
【答案】B
【解析】“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4.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12.45cm、12.46cm、12.4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12.46cm B.12.457cm C.12.45cm D.12.5cm
【答案】A
【详解】为了减小误差,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但是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该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所以根据题意,需要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所以物体的长度应是:L═12.45cm+12.46cm+12.46cm/3≈12.46cm,故A正确,故选A.
5.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虚像
B.“水中月”比天空的月亮离我们更近
C.我们看到雨后空中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D.商业大楼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漫反射引起的
【答案】C
【详解】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故A错误;
B.“水中月”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时像距等于物距,则“水中月”和天空的月亮离我们的距离相等,故B错误;
C.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C正确;
D.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引起的,故D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15℃时空气中声速为3×108 m/s
D.声音在气体中比在固体中传播得快
【答案】A
【详解】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A正确;
B.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故B错误;
C.15℃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故C错误;
D.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较小,故D错误。

故选A。

7.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
B.物体靠近平面镜时像要变大
C.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D.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大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答案】C
【分析】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与物体大小相同、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详解】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则A错误;
BC.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和像大小相同,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大小无关,则B错误、C正确;D.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可知,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则D错误;
故选C。

8.下列的实例或实验,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a、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c、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
d、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

A.a b c B.b c d C.a b d D.a c d
【答案】C
【详解】a.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是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d.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说明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振动产生声音;
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a b d。

故选C。

9.暑假去植物园游玩,同学们的感受与物理知识的联系不正确
...的是()
A.在公园内散步时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
B.中午坐公园的椅子感觉很烫,是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C.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了更多的热量
D.同学们感觉植物园是避暑的好去处,是因为园内树木多且有人工湖,起到调温作用
【答案】B
【详解】A.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所以人们闻到花香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中午公园的椅子吸收太阳光的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是热传递改变了物体内能。

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微风吹过使汗液蒸发加快,液体蒸发从人体吸热,所以人感到凉爽。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石比较,吸收相同热量时,水的温度升高的少,而树木能遮挡烈日的照射,所以是避暑的好去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小明用装有滤色镜的照相机给株绿叶白花的郁金香拍照,在洗出来的照片上看到却是黑叶蓝花,那么滤色镜玻璃颜色可能是
A.绿色B.蓝色C.红色D.紫色
【答案】B
【详解】照片上的花为蓝花,说明只有蓝色光能通过,而其它色光被吸收,这样才会呈现黑叶蓝花,因此滤色镜玻璃的颜色是蓝色的。

故选B。

二、填空题
11.一列高铁列车车长200m,以32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5740m的高架桥需要_______s,当高铁通过高架桥时,列车上的旅客发现桥上的路灯向后“跑”,这是以_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答案】66高铁(合理即可)
【解析】列车完全通过该高架桥所行驶的路程:s=L车+L桥=200m+5740m=5940m;
列车的速度v=324km/h=90m/s,则列车全部通过赶高架桥所用时间:
5940m
=66s
90m/s
s
t
v
==。

乘客觉得两侧的路灯向后“跑”,说明高铁外的路灯相对于高铁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高铁为参照物,高铁外的路灯是运动的。

12.一块金属的体积是1.5m3,质量是1.335×107g,则它的密度是______,这种金属可能是______;若将
金属块截去2
3
,剩余部分的密度是______。

【答案】8.9×103kg/m3铜8.9×103kg/m3【详解】[1][2]金属块的质量:
m=1.335×107g=1.335×104kg,
这种金属的密度:
ρ=m
V
=
4
3
1.33510kg
1.5m

=8.9×103kg/m3,
查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可能是铜;
[3]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无关,所以如果将它截去2
3
,剩余部分的密度不变,
仍为8.9×103kg/m3。

13.如下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_____cm。

【答案】3.15
【详解】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起始刻度为2.00cm,末刻度为5.15cm,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5.15cm 2.00cm 3.15cm
L=-=
14.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_,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登月的字航员靠无线电交谈,说明________________中不能传声。

【答案】振动介质真空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真空不能传声。

15.给下列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
(1)小华同学的质量是50________;
(2)小勇同学正常步行的速度是4________。

【答案】kg km/h
【详解】(1)[1]中学生质量约50kg,所以小华同学的质量是50kg。

(2)[2]步行的速度约1.1m/s,即3.96km/h,所以小勇同学正常步行的速度是4km/h。

16.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喜欢喝冰镇饮料。

将瓶装饮料放入冰柜,有时却忘记及时取出:当取出时,会出现玻璃瓶已经冻裂的现象,这是因为饮料在凝固的过程中,其质量_____,体积变大造成的,由此可以判断饮料凝固时密度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答案】不变;变小。

【详解】[1]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状态无关,所以饮料在凝固后其质量不变;
[2]饮料在凝固的过程中,其体积变大,由
m
V
ρ=知道,其密度会变小。

17.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

【答案】37.3
【详解】由图可知,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体温计的读数为37.3℃。

18.如图所示为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发生折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折射光线是_______,入射角是________
度.界面的________(选填“上”、“下”“左”“右”)侧是空气.
【答案】OB 60 左
【分析】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具有对称性,在界面的同侧,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不对称,分别在界面的两侧.
【详解】由于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故OC、OA中应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则PQ为法线,MN为界面,而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故OB是折射光线,CO是入射光线,由于∠COM=30°,故入射角为
∠COP=60°,折射角为∠BOQ=30°,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界面的左侧是空气,右侧是玻璃.
19.赣州展开社会文明大行动,规定汽车礼让行人,在斑马线处安装摄像头,抓拍违规车辆,摄像机的镜头是_____镜头,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_____像(填“实”或“虚”)
【答案】凸实
【详解】[1]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 摄像机的成像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三、作图题
20.如图所示,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凸透镜的焦点F射向凸透镜。

请在图中画出射向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答案】
【详解】过平面镜的反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因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角为
90°﹣30°=60°
则入射角也为60°,根据入射角等于60°在法线右侧作出入射光线。

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1.如图所示,小明将小灯泡放在一凸透镜的焦点位置,试画出图中三束光经凸透镜后的光路。

【答案】
【详解】经过凸透镜中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经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2.小新和小乐同学在实验室里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牛奶的密度。

请你完成下列内容。

(1)小新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牛奶,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m2,然后将烧杯中的牛奶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为V,牛奶密度的表达式为_____ (用字母表示);这种方案测得的牛奶密度比真实值偏____________。

(2)小乐对小新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过程如下:
①在空烧杯中倒入牛奶,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上,测得总质量为123.8 g;
②把烧杯中的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其示数如图所示;
③测烧杯和剩余牛奶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

请你帮小乐将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在下表中。

(_______)
烧杯和牛奶的质量m1/g 烧杯和剩余牛奶的
质量m2/g
量筒中牛奶的质量
m/g
量筒中牛奶的体积
V/cm3
牛奶的密度ρ/
(g·cm-3 )
123.8
【答案】21
V
ρ=大
烧杯和牛奶的质量m1/g 烧杯和剩余牛奶的质量
m2/g
量筒中牛奶的质量
m/g
量筒中牛奶的体积
V/cm3
牛奶的密度ρ/
(g·cm-3 )
123.8 62 61.8 60 1.03
【详解】(1)[1]小雨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在烧杯中再倒入适量的牛奶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则牛奶的质量
21
m m m
=-,
然后将烧杯中的牛奶全部倒入量筒中测牛奶的体积V。

则牛奶密度
21
m m
m
V V
ρ
-
==;
[2]由于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时会残留在烧杯壁上少量的牛奶,这样倒在量筒中的牛奶的体积就会偏小,由公式式
m
V
ρ=得质量一定,体积偏小时算出的密度会偏大。

(2)[3]由乙图知烧杯和剩余牛奶的质量
2
50g+10g+2g=62g
m=,
因此量筒中牛奶的质量为
12
123.8g-62g=61.8g
m m m
=-=,
量筒中牛奶的体积由甲图读得3
=60cm
V,根据公式
m
V
ρ=得牛奶的密度为:
3
3
61.8g
=1.03g/cm
60cm
m
V
ρ==
23.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的密度,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

(1)在使用天平前要对其进行调节,步骤如下,正确的顺序是______;
A.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B.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C.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

(2)本实验的实验原理(也就是实验依据的所学的公式)是______;
(3)实验过程如下:
①在玻璃杯中盛入盐水,放在调节好的天平的左盘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记下砝码和游码的总读数为132.2g (已填入表中)。

②把玻璃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并填入表中。

③把玻璃杯和剩余盐水放在左盘中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所用砝码、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将读数记下,填入表中。

④计算出盐水的质量和密度,填入表中。

【答案】BCA m V
ρ= 82.2 50 40 1.25 【详解】(1)[1]天平的使用和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置于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故正确顺序为BCA 。

(2)[2]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的密度的原理是m V
ρ=。

(3)[3][4][5][6]量筒的分度值为2mL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340mL 40cm V ==
把玻璃杯和剩余盐水放在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读出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250g+20g+10g+2.2g 82.2g m ==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
12132.2g 82.2g 50g m m m =﹣=
﹣= 盐水的密度
3350g ==1.25g/cm 40cm
m V ρ= 五、计算题
24.【答案】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根据响度可以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
C.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
D.禁止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C
【详解】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根据音色可以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故B错误;
C.声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C正确;
D.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D.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答案】B
【详解】A.认真细致地测量只可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故A项错误;
B.根据误差的概念可知,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不可避免,故B项正确;
C.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测量错误,而不是我们所说的误差,故C项错误;
D.测量的错误和误差是本质上的区别,而不是偏差的大小,因此D项错误。

故选B。

3.将两个分别标有“6.3V 0.3A”和“2.5 V 0.3A”字样的小灯泡L1、L2并联接入电路中,L2正常发光.若不计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L1、L2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1:1 B.通过L1、L2的电流之比为1: 1
C.L1、L2两端电压之比为63:25 D.L1、L2的电阻之比为63: 25
【答案】D
【解析】(1)两灯泡的电阻分别为:
R1=1
16.3V
21 0.3A
U
I
==Ω,
222 2.5V
2530.3A
U R I ===Ω; R 1∶R 2=21Ω∶253
Ω=63∶25; (2)∵L 1、L 2并连,
∴灯泡L 1、L 2两端的电压相等,即两端电压之比为1∶1;
∵I=U/R ,
∴通过L 1、L 2的电流之比:
I 1∶I 2=R 2∶R 1=25∶63;
∵P=2U R
, ∴L 1、L 2消耗的电功率之比:
P 1∶P 2=R 2∶R 1=25∶63。

故选D 。

4.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 、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详解】AB.由题意知甲乙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与乙的速度保持不变,在相等时间内,s甲<s乙,由v=s/t可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因为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则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小于乙通过的路程,故A错误,B正确;
C.因为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C错误;
D.速度和时间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故D错误.
5.以下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雨后彩虹,搭起天桥B.水面鸟儿,顾影成双
C.海市蜃楼,空中楼阁D.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答案】A
【详解】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A符合题意;水面鸟儿,顾影成双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属于光的色散.B不符合题意;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不属于光的色散.C选项不符合题意;坐井观天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

6.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答案】D
【详解】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错;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的,故C错;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故D正确;
7.如图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B.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C.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D.乙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强
【答案】B
【详解】A.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造成的,所以甲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需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故A选项错误;
B.由A选项可知,甲图是远视眼,折光能力比较弱,故带凸透镜矫正,故B选项正确;
C.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造成的,所以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需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故C选项错误;
D.乙图是近视眼,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8.某钢瓶中装有氧气,在一次急救中用去了其中的1
2
,则钢瓶内剩余的氧气( )
A.质量和体积都只有原来的一半B.质量和密度都只有原来的一半C.密度和体积都只有原来的一半D.质量、密度和体积都只有原来的一半【答案】B
【详解】在一次急救中用去了其中的1
2
,指的是用去了质量的一半,钢瓶的体积不变,氧气会充满整个钢
瓶,氧气的体积还是不变,根据
m
V
ρ=可知,密度也减小一半,即质量和密度都只有原来的一半,故选B。

9.“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剧院放映的“电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留下美好记忆的照片“摄影”等,下列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B.摄影──光的反射
C.电影──凸透镜成像D.倒影──平面镜成像
【答案】B
【详解】A. 手影是影子,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叫影子,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 摄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 电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 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水面对称,光的反射形成的,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初中学生步行的速度一般约为5m/s
B.学生课桌的高度大约是1.5m左右
C.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0s
D.学生考试用的2B铅笔的长约为18cm
【答案】D
【详解】A.初中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0.8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C.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C不符合实际;D.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5cm,学生考试用的2B铅笔的长略大于此数值,约为18cm,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二、填空题
11.(1)如图所示,物体A长度的测量值为______cm。

(2)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

【答案】3.20 3.6
【解析】(1)[1]物体A左端对准零刻度线,右端对准3.20cm刻度,所以物体A长度的测量值为
L==;
3.20cm-0cm 3.20cm
(2)[2]从图中可以看到,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它的读数是3.6N。

12.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应用这一原理可制成_______;再将蜡烛远离透镜,同时将光屏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再次成一个清晰的像.
【答案】投影仪靠近
【详解】由图知,物距小于像距,此条件下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幻灯机或电影机;
再将蜡烛远离透镜,即物距增大,则像距应减小,所以需要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再次成一个清晰的像.
【点睛】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是常考试的内容,要掌握成像时物距和像距变化的特点,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像也会变小,这里的像变小,是与之前比变小,要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要看像距和物距的比较,像距大于物距,像就放大.
13.清晨,小明在南湖边借助仪器测量出阳光与平静的湖面成25°入射,则此时的入射角为_____°;过1小时后,太阳光的反射角将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若正午时分太阳光垂直射到湖面,则湖水中的折射角为_____°。

【答案】65 减小0
【详解】[1]太阳光与水平面成25°角,所以入射角为
﹣=
902565
︒︒︒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65°。

[2]过1小时后,太阳越升越高,阳光与地面间的夹角越来越大,则入射角逐渐减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将逐渐减小。

[3]若太阳光垂直射到湖面,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合为一线,则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此时折射角也为0°。

14.质量为10kg的水,温度升高20℃,吸收的热量是______J。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答案】8.4×105
【详解】质量为10kg,升高的温度为20℃,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则吸收的热量为
()
35
==⨯⋅⨯⨯⨯
Q cm t
Δ 4.210J/kg10kg20=8.410J
℃℃

15.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

一位同学很粗心地仅画了三根光线,没有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请帮助判断,其中入射光线是_____,折射光线是_____,反射角大小为_____,折射角大小为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