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下册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
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方面是: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
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教学难点 :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笛卡尔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本节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二)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目的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等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讲述亚里士多德,马不拉车,车就不动的观点,提问学生是否正确?
2.要让静止的书运动,该怎么办?
3.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文具盒,小车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
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对物体受力分析,得出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
第一步:用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笛卡尔的观点是正确的。
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演示,使学生对笛卡尔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木板,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木板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
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即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运动之所以会停止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
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法制教育: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
的结论,即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课件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
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总结出:不受力时,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用冰壶比赛视频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绝对光滑的表面。
第六环节:知识迁移,理解惯性
根据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引出惯性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带领学生理解惯性: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是否受力,速度的大小等外界条件无关。
2. 惯性不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3.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书上想想议议两个问题,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
实验,得出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由生活实例汽车刹车时,人会
前倾。
当汽车加速时,人会后仰。
加强学生对惯性的理解。
PPT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投篮、掷铅球、跳远、紧固锤头等,使学生学会用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相关现象。
对学生讲述除了要利用惯性,还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知道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作用,并能分清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这两个概念。
(渗透安全教育:坐车要系安全带)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强化理解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八环节:当堂检测
PPT播放习题,引导学生完成答题,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知识。
九、板书设计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3.笛卡尔观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理解:(1)“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总保持”是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只有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或”指两种状态必有其一,不同时存在。
(2)不受力时,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三、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理解:(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惯性不是力。
(3)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
3.惯性的利用和防止。
十、布置作业
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