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习困难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学习困难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作者:陶玉芳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16期
摘要:在《高职学习困难学生非智力因素分析报告》中对问卷的背景、目的及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特征、意志品质和性格因素这五个主观性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程度。

并对涉及到的几个客观性的非智力因素因也做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调查背景;调查目的;问卷分析方法;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09-02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其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学习效果也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智力因素的作用已经被世界所公认。

非智力因素指的是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笔者在研究中将其分为主观智力因素和非主观智力因素。

主观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特征、意志品质、性格因素五個方面。

客观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家庭因素、任课教师以及学校氛围三个方面。

本次问卷调查就是把以上主、客观非智力因素为维度编制的一份调查问卷(《高职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以期较全面地了解各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给“高职学习困难学生非智力因素研究”课题研究提供数据和材料的支持。

本问卷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了高职不同专业的一到四年级12个班共520名学生做了此次调查问卷,现将此调查问卷作以下具体分析。

一、调查问卷背景
在2011年5月,德育组的课题小组申报了《学习困难学生非智力因素研究》,为了促进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为本课题提供有力的材料和数据支撑,本课题组制定了《高职学习困难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在全校范围内选择520名学生做了这次调查问卷。

二、调查问卷的目的
为了研究各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各种非智力因素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另外,也想通过本调查问卷的深入分析,
提出实际可行的应对方法和合理化建议,减少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干扰,并试图给老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建议。

三、调查问卷总体状况描述
本调查问卷一份,共四页。

内容涉及到非智力因素中的动机、兴趣爱好、意志、情感及性格五个主观方面,还涉及到了外部的一些客观因素:教师、学校的环境、家庭因素。

另外,还将完善非智力因素的调查也涵盖其中。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了520份,收回506份,回收率较高(达97%),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此次调查问卷涉及的对象是在校的一到四年级,涵盖了本校五个系的造价、公交、园林、建工、监理、环境、智能化、城规等八个专业。

被调查中男生占307名,比例为59%,女生为213名。

比例为41%。

留下有效电话的有391名同学,占到回收的调查问卷总数目的77.2%,说明参与调查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同此次调查问卷。

四、调查问卷分析方法
本调查问卷涉及到非智力因素的八个(主客观)方面,因此在做分析的时候是将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问题归类的,也就是分为几个维度,针对维度进行具体的分析。

此外还用到了样本对比分析法,即将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学生的问卷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总体作用和影响。

调查结果分析:在回收的506分问卷中,通过进行统计和汇总,对涉及到的主观非智力因素和客观非智力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主观因素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程度
1.学习动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程度。

在本次问卷的动机调查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明确指向个人功利需要,占调查者的比重是44%,将近一半。

令人遗憾的是在学生学习的目标为了社会服务的需要这方面,只占到调查者比重的5%。

说明在学习困难学生中,动机水平相对较低,找不到自己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这给我们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加强对学生的动机教育,或者说价值观教育是引领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找到学习动力的重要方向。

2.学习兴趣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程度。

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

只有15%的问卷者认为自己对学习有兴趣,愿意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上。

而85%的被调查者明确承认自己对学习没什么兴趣,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不愿花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而愿意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课外读物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改进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作为这个选题设置了一个相对应的选项:“你进入目前这所就读的学校的原因”,有85%的学生是由别人推荐或者父母的意愿上的这个学校,只有15%的学生是自己的选择。

这个数据提醒我们:如何加强学生进校后的专业引领和目标定位提出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3.情感特征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

情感因素也是非智力因素之一,本次调查问卷中也将其作为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调查发现,情感因素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有43%的同学认为:在情绪不佳时(是由生活或者学习带来的),他们无心学习,有12%的同学甚至有绝望感,有24%的同学选择了将不佳的情绪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以取得的成绩来转移不良情绪。

这一方面说明了情感因素对这些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很多学习困难学生不善于调整或者把控自己的情绪。

同时也向被调查者传递了一个信息:如何进行不良情绪的转化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4.意志品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程度。

在这次调查问卷中,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次具有鼓舞性的调查结果。

在面对这样问题是:你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能克服一切困难吗?有90%的同学选择了“能”,只有10%的同学选了“不能”。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了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意志品质不坚定。

这个数据和前面的调查结果也是切合的:因为绝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不是自己选择的这个学校和现在所读专业,因此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导致他们学习困难重要的因素。

5.性格因素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程度。

性格因素在本次调查问卷中不是作为重点内容来突出的,调查得来的数据反映性格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中比较模糊,调查数据也并不明显支持不同性格会对学习有显著影响。

这就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假设:性格在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可以部分忽略不计。

(二)客观因素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程度
本次问卷调查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家庭、任课教师、学校氛围这三个因素。

1.家庭因素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響程度。

在谈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是否过问的时候,有75%的问卷同学选择了经常过问,只有25%的同学选择的是偶尔过问。

而“父母从来不过问”选项竟然没有一次被选择。

这个数据说明了绝大多数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问卷内容却让人觉得有点诧异:问卷学生在被问到在学习上有困难时是否希望能得到家长的帮助时,有将近50%的同学选了无所谓,另外50%的同学选了希望能得到家长的帮助。

这组数据和前面的那个数据是不对称的。

这说明:一方面是家长很在意孩子在校的表现,另一方面可能是方式方法的问题,学生对家长的过问与否不是特别的在意。

这向我们的调查提供了两方面的信号:家庭在帮助、扭转学习困难学生的过程中是一个很有利的因素,目前这个因素可能还处在“沉睡”状态,学校如何利用好这个因素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到这些学习困难学生。

同时,也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任务:应该引导家长寻找有效的帮助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方法和渠道。

2.任课教师因素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程度。

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的客观性的非智力因素就是任课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

在问及“你是否会因为喜欢某一任课老师而更认真学习该科目”时,64%的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这说明了教师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与此相对应的一个调查数据却让人觉得很遗憾:在调查“你的任
课老师过问过你的学习情况吗”这个问题时,有将近80%的学生选了“偶尔过问”,这说明了我们的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够,任课教师是一个对学习困难学生很有帮助的一个因素,任课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学习上多关心、多鼓励学生,在情感上和这些学生搭起沟通的桥梁。

3.学校氛围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程度。

学校氛围在这次的调查中也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客观非智力因素存在的。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有: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有将近73%的学生认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他们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认为处在一个乐观向上的、刻苦努力的学习氛围内会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教师严谨的教风也会给他们很大的影响,这与前面的任课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是一致的。

这个调查的结果也说明了学校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五、结束语
本次的调查问卷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调查的数据和信息给进一步对学习困难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提拱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以此为基础,本课题组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与部分需要且有进一步联系倾向的被调查者保持联系,进行适当的访谈;二是提出相关的帮助或者改进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提供给学校的相关部门和任课教师作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考。

作者简介:陶玉芳(1970-),安徽舒城人,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部德育教师,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