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与进口真空采血管检测血常规结果相关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产与进口真空采血管检测血常规结果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国产与进口两种不同EDTA真空采血管进行比对分析,探讨国产与进口EDTA真空采血管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积(HCT)、血小板(PLT)等主要血常规指标是否具有可比性。
方法在门诊患者中随机选取20位患者,空腹12 h抽取静脉血,分别置于国产、进口EDTA真空采血管,并立即检测WBC、RBC、HGB、HCT、PLT等指标。
结果两种真空采血管所采集标本的WBC、RBC、HGB、HCT、PLT等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9984、0.9978、0.9982、0.9969、0.9976,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用国产真空采血管代替进口真空采血管应用于血常规项目检测可以满足临床的需要。
【关键词】国产; 进口;真空采血管; 血常规
真空静脉血液样本的采集是对传统采血方式的一次重大改进。
由于是在全封闭系统下完成采血程序,因而从根本上排除了血液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并且因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因而易于普及和推广[1]。
目前临床应用的EDTA真空采血管多是进口产品。
考虑到经济价格的因素,本研究对国产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真空采血管进行了血常规5个主要指标的检测,并与进口真空采血管进行了比较, 对临床真空采血管的选择提供参考[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山东永康公司生产的EDTA-K2真空采血管,美国BD公司SSTⅡEDTA-K3真空采血管;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1.2 方法
1.2.1 标本来源随机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门诊就诊患者20例,年龄性别不限,分别采取静脉血样2.0 ml,置于进口与国产EDTA真空采血管中。
1.2.2 采血方法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打开双向采血针的外包装,摘掉双向采血针上的护针帽,进行静脉穿刺,达到需要血量后将试管退出,立即颠倒混匀6~8次,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待用。
1.2.3 分析方法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40份标本进行检测,每份重复测定2遍,结果取平均值。
测定前对仪器进行常规保养与校正,确保仪器性能稳定。
1.2.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进行配对资料的χ2检验和相关性(r)分析,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国产与进口真空采血管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见表1。
WBC、RBC、HGB、HCT、PLT五项指标的配对资料统计学处理分析,5项指标的结果相关性良好(P>0.05)。
3 讨论
真空静脉血液样本的采集是对传统采血方式的一次重大改进,与传统采血方法相比,真空采血管有以下优点:①操作简单方便,平均减少采血时间20%,实现了无菌操作并促进凝血,减少患者的不适,节省了时间;②采血量精确,因为试管内已经抽掉按所需要采血量的空气,而且血液与抗凝剂比例适当,不会因采血过量而出现凝块。
血量过多超过抗凝剂的抗凝能力使部分血细胞发生凝集。
血量过少则引起血细胞破裂,使血细胞与血浆电解质分布发生改变而影响检验结果;③全封闭系统,巧妙设计的安全头盖,给患者、护士及检验师以最大程度的保护的同时减少了抗凝剂的挥发所造成的检验误差;④应用钴60照射可保证试管内壁干净无菌,防止了因血液逆流而导致的感染;⑤减少了一次性注射器和塑料试管因聚合不全具有毒性而造成标本溶血的缺陷;⑥真空采血管的管帽颜色使用国际通用标记,不易出错。
真空采血管普遍应用于临床标本的采集,由于真空度、抗凝剂的量、管壁的质量对血常规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
根据美国病理家学会[4](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要求,如果使用不同厂商的真空采血管必须做新鲜全血对比,确保真空采血管的质量,结果有可比性才能应用于临床。
我们通过对20例新鲜全血的结果比较,山东永康公司与美国BD公司生产的真空采血管的血常规结果,WBC、RBC、HGB、HCT、PLT五项指标相关系数(r)分别是:0.9984、0.9978、0.9982、0.9969、0.9976,P值均>0.05。
众所周知,美国BD公司的真空采血管,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具有材质好、无菌、硅化内壁、添加剂与血液比例准确、国际通用颜色标记等,是国际公认高质量采血管。
山东永康公司与美国BD公司生产的真空采血管血常规结果相关性良好,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其可用于临床血常规标本的采集及检测。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王丁等编著,当代检验分析技术与临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546.
[2] 冯仁丰.临床检验管理技术基础.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Amonymous,Medicare.Medicaid and CLIA programs, regulationsimplementing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 of 1988(CLIA)-HCFA.Final rule with comment period.Fed Regist,1992, 57(40):7002-7186.
[4]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Limited service laboratory chech-list,2004,1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