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知识龋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龋病
【龋病】(den tai caries)是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最终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1•概述:常见多发,发病率为三大疾病首位,发生硬组织缺损必须修补;
2•发展:病变可累及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并进一步发展为牙髓炎、牙周病、间隙感染、骨髓炎,发生在乳牙可影响幼儿牙颌系统生长发育;
3•好发:老年人和女性易感,好发于食物滞留,菌斑堆积而不易清洁的部位
(1)好发牙:恒牙为下颌第一、第二磨牙,乳牙为下颌第二乳磨牙和上颌第二乳磨牙;
(2)好发部位:咬合面窝沟点隙、邻面接触点下方、唇颊面近龈缘牙颈部和磨牙颊侧点隙。

第一节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三联(四联)因素学说
一、细菌和菌斑
(一)特异性致龋菌: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产酸、耐酸、产多糖、黏附)
(二)【菌斑】(bacteria plaque )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细菌、细菌的胞外多糖和唾液
糖蛋白组成的菌斑基质构成,是细菌在空间上排列有序的复杂生物膜,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

1•菌斑的结构层次:
(1)基底层:唾液糖蛋白构成的无细胞均质获得性薄膜;
(2 )中间层:紧靠基底层的致密微生物层(球菌)和其表面的菌斑体部(丝状菌垂直于牙面平行排列,球菌杆菌穿插其间形成栅栏状结构)构成;
(3 )表层:结构松散,由细菌(丝状菌形成谷穗样结构)、脱落细胞、细菌残渣构成。

2•菌斑的形成:
(1)获得性薄膜形成: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于牙面形成生物膜;
(2)细菌黏附聚集:主要微生物为链球菌;
(3)菌斑成熟:主要微生物为厌氧丝状菌。

3•致龋因素:菌斑处于酸相的频率和时间。

二、食物
1•影响方式:能量和营养素、底物(产酸);
2•食物状态:含糖量高,粘稠(附着)的食物致龋能力高,粗糙的纤维对牙面有自洁作用;
3•微量元素:硒致龋,氟钙磷抑龋。

三、宿主:易感性(唾液、牙形态)
四、时间:低pH的维持时间(龋病病程 1.5〜2年)
第二节龋病的病理变化
一、龋病的分类
(一)根据进展速度分类:
【静止性龋】(arrested caries):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牙隐蔽区变为暴露区,细菌及食物残渣易于清洁,并与唾液接触发生再矿化,使病变速度变慢,最终呈静止状态。

(1)大体形态:浅碟状,口大而浅,质硬;
(2)镜下结构:牙本质小管近表面处有整齐的断面,表面有再矿化,对应髓腔测有修复性牙本质生成。

(二)根据侵袭部位:平滑面龋、窝沟龋、根龋
(三)根据与治疗的关系:原发龋、继发龋(修复体边缘基底部缝隙渗漏)
(四)根据病变深度:
1•浅龋:无明显龋洞,无症状(冠釉质龋,根骨质龋、本质龋);
2•中龋:进展到牙本质浅层,病变进展快。

形成龋洞,可有激发痛,刺激去除后疼痛可消失;
3•深龋: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有深龋洞,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牙髓可出现病变,有明显刺激痛,刺激去除后疼痛可持续
二、釉质龋
【釉质龋】(enamel caries)发生在釉质的龋病病变,是一种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无细胞反
应,主要变化是矿化和再矿化。

(多利用釉质磨片观察)
(一)平滑面龋
1•好发部位:邻面接触区下方、颊舌面近龈缘牙颈部;
2•外观变化:
(1)早期:白垩色不透明(脱钙导致光折射率改变造成),釉质连续性未丧失,质硬光滑;(2)发展:病变区出现黄棕色色素沉着,并向周围扩展,表面粗糙;
(3 )最终:结构崩解,形成龋洞。

3•镜下结构:最早可见横纹和生长线明显,后可见色素沉着;由于釉柱呈放射状排列,故龋损呈三角形,顶端为病变最活跃的部位,向釉牙本质界,底部向表面。

可分为:
(1)透明层(translucent zone):最早发生病变,为釉质少量脱矿形成,进展性龋中明显;
磨片介质可进入脱矿形成的增大孔隙(正常0.1%),因其与釉质折光率相似,可导致光镜下
釉质结构消失,呈透明状,分界清楚。

(2)暗层(dark zone):为釉质同时脱矿再矿化形成,孔隙大小不一,慢性龋中明显;由于
较大空隙中发生矿物盐再沉积导致孔隙变小,介质不能进入而被空气充填,折光率改变故在
镜下呈黑色。

(3)病损体部(body of the lesion ):龋病主要部分,由严重脱矿造成(边缘轻中央重),进展性龋中明显,静止性龋中可被暗层取代;孔隙较大,可形成透明区域,横纹和生长线明显。

(4)表层(surface zone):为再矿化造成,理化结构与正常釉质相似,厚度恒定,在静止性龋中
较厚;扫描电镜可见釉柱头部晶体溶解。

4•病变过程:
(1)透明层出现:临床、x线不可见;
(2)暗层出现:再矿化发生;
(3)病损体部形成:牙面出现白垩色,可继发出现外源性色素沉着,呈棕色斑块;
(4)龋坏到达釉牙本质界:龋向侧方扩展,形成潜行性破坏,牙表面呈蓝白色;
(5)龋洞形成:矿物质丢失到临界点,结构崩解。

(二)窝沟龋
1. 好发部位:窝沟点隙是食物、菌斑滞留区,是龋病最好发的部位。

2. 大体结构:早期可见窝沟呈棕黑色,卡探针;病变严重时应潜行性龋损出现而使牙表面变为兰白不透明状。

3. 龋变结构:病变环状围绕窝沟侧壁沿釉柱长轴进展为三角形,底面朝釉牙本质界,顶部向窝沟壁;超过窝沟底部后互相融合。

4. 病变发展:较快蔓延到釉牙本质界,且累计范围大,很易造成严重的牙本质龋损。

(三)釉质龋的晶体结构变化
1. 病变过程:
(1)菌斑作用蔗糖产酸,氢离子顺有机部分渗透侵袭羟基磷灰石晶体;
(2)晶体中的含杂元素(碳酸根、镁离子)部位:釉柱中央、釉柱间首先溶解;
(3)溶解沿晶体中央长轴进行,造成晶体间距离增大,相邻晶体溶解区融合造成大面积组织结构崩解;足够大时引起细菌侵入。

此时菌斑位于龋洞内,难清除,病变易进展。

2•脱矿与再矿化:由pH、钙、磷、氟浓度决定
(1)脱矿:菌斑产酸导致局部pH 下降;
(2)再矿化:酸沿晶体间隙扩散或被唾液缓冲,局部pH 回升,钙磷过饱和后重新结晶。

3.氟离子抗龋的分子机制:由于氟原子半径小于羟基,其可进入羟基磷灰石晶体中的钙三角平面,将羟基置换出来形成晶格结构更加稳固的氟磷灰石。

三、牙本质龋(dentin caries )
(一)概述
1. 来源:釉质龋或根部牙骨质龋发展而来,形成顶指向髓腔的三角形病变;
2. 特点:
(1)除无机晶体溶解外尚有有机基质的分解破坏;(2)龋病可延牙本质小管发展,进展较快;
(3)龋病发生时牙髓可发生防御反应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减缓进展。

3. 发展过程:(1)病变可同时沿釉牙本质界、牙骨质牙本质界或沿牙本质小管发展;
(2)细菌产酸首先使病损前沿部脱矿;
(3)脱矿释放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产生的钙磷离子扩散到下方pH 较高的区域可发生再矿化,形成牙本质小管内矿化,发展较慢时可阻止病变进展;
(4)细菌侵入牙本质小管并沿侧支扩散,进一步产酸使管周、管间牙本质破坏,有机物溶解,小管结构破坏,组织破坏形成坏死灶;
(5)坏死灶扩大可造成大片结构崩解,形成龋洞。

(二)分层结构
1•透明层(translucent zone):又称硬化层,出现于病变的底部和侧面,透射光下呈透明状(1)该区牙本质小管内发生再矿化,管腔狭窄导致折光率与周围组织相似造成透明;
(2)该区管间、管周牙本质发生脱矿,整体硬度降低;
(3)有时成牙本质的突起可在细菌酶作用下发生脂肪变,光镜下呈云雾状,所以亦将该区称为脂肪变性层;脂肪变性的基础上亦可发生矿物沉积。

2. 脱矿层(zone of demineralization ):为细菌侵入之前酶的扩散造成的脱矿(亦有再矿化)改变,牙本质小管完整,软化但无细菌侵入
(1)此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可在细菌作用下发生变性坏死,小管内充满空气和细胞突起参与,透射光下空气进入该层引起折射率改变可呈黑色,称死区;
(2)死区实际为细菌侵入的通道,但其末端可由牙髓细胞形成一层玻璃样钙化物封闭;
(3)细菌产物与牙本质蛋白质互相作用可使其易发生色素沉着,可染为黄棕色。

3. 细菌侵入层(zone of bacteria invasion ):有细菌侵入,向下延伸并繁殖,临床窝洞预备必须全部清除。

(1)侵入细菌变化:
①早期:产酸菌为主,产酸扩散到脱矿层;
②后期:产酸菌和蛋白溶解菌混合,破坏脱矿后的基质;
③主要部位:菌群构成复杂;
④深层:主要以厌氧菌为主,乳杆菌数量最多。

(2)结构变化:
①管壁由于脱矿和晶体溶解发生软化,晶体由针形变为多边形片状;
②细菌团快导致管壁肿胀压迫管周、管间牙本质;
③管壁、管间牙本质脱矿加剧,有机质变性分解,管周牙本质破坏导致相邻牙本质小管融合形成串珠样外观;
④破坏的小管进一步融合形成椭圆形液化坏死灶,与小管平行,可呈多灶样外观,并可形成
垂直的横向裂隙。

4•坏死崩解层(zone of destruction):细菌不再局限于小管内,侵入管间、管周牙本质,牙本质完全崩解破坏,无正常结构残留,在釉牙本质界形成龋洞。

(三)牙本质龋时的牙髓反应
1•刺激温和:分化形成新成牙本质或原成牙本质合成分泌牙本质基质,在牙髓腔侧形成牙本质小管较少,排列不整齐的反应性牙本质,功能有:
(1)增加龋坏组织与牙髓腔的深度,延缓累及牙髓时间;
(2)牙本质小管数目少,阻遏龋坏进展。

2•刺激强烈:牙髓组织充血继发牙髓炎症坏死,成牙本质细胞亦出现变性坏死表现。

四、牙骨质龋(cementum caries)
1•好发部位:多发生于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根表面菌斑沉积的情况,多见于老年人。

2•特点:
( 1 )晶体溶解、有机质分解并存;
(2)病变早期可见表面相对过矿化,表面下脱矿形成潜行龋;
(3)牙骨质矿化程度低,龋损可延穿通纤维向深面扩展,进展很快;
(4)病变可沿生长线和板层状结构向上下扩展,围绕牙根发生龋损;
(5)深面可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6)发病主要与放线菌、乳杆菌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