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调研双份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下图中所示的实验方法、装置或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A.除杂B.稀释
C.制气D.称量
2.根据描述判断下列反应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A.1molN2和4molH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N2的转化率为13%
B.将SO3 加入一密闭容器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后容器中有SO3、SO2、O2
C.将装有NO2(红棕色)和N2O4(无色)混合气体的烧瓶浸入冰水中,气体颜色变浅
D.2molH2在1molO2中燃烧生成2molH2O,2molH2O电解生成2molH2和1molO2
3.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下列对酯化反应理解不正确
...的是()
A.酯化反应的产物只有酯B.酯化反应可看成取代反应的一种
C.酯化反应是有限度的D.浓硫酸可做酯化反应的催化剂
4.下表中:X、Y是主族元素,I为电离能,单位是kJ/mol。

元素I1I2I3I4
X 496 4562 6912 9543
Y 578 1817 2745 11575
下列根据表中所列数据的判断,错误的是
A.元素X是ⅠA族的元素
B.元素Y的常见化合价是+3价
C.元素X与氧形成化合物时,化学式可能是X2O2
D.若元素Y处于第三周期,它可与冷水剧烈反应
5.下列物质中,不能与SiO2反应的是
A.盐酸B.HF C.CaO D.NaOH
6.常温下,甲、乙两烧杯盛有同浓度同体积的稀硫酸将纯锌片和纯铜片分别按图示方式插入其中,以下有关实验现象或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甲杯溶液的c(H+)减小,乙杯溶液的c(H+)变大
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快
7.长征2号火箭承担运载神六”的使命,氕化锂、氘化锂、氚化锂可以作为启动长征2号火箭的优良炸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D、T之间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B.氕化锂、氘化锂、氚化锂都是强还原剂
C.LiH、LiD、LiT的摩尔质量之比为1∶2∶3
D.LiH易与水反应生成H2,且每生成1mol H2转移电子的是数目为2N A
8.下列物质不属于
...电解质的是
A.BaCl2B.KOH C.HNO3D.C2H5OH
9.下列对相应有机物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①甲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能发生取代反应
②乙烯:其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③苯:平面结构,每个分子中含有3个碳碳双键
④乙醇:可以用金属钠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⑤淀粉:属于糖类物质,遇碘元素变蓝色
⑥蛋白质:可通过烧焦的特殊气味进行鉴别,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⑤⑥D.①②⑥
10.下列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A.N2B.C O C.NO2、H2S D.SO2
11.在298 K、1.01×105 Pa,将22 g CO2通入0.75 L 1.0 mol·L-1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为a kJ。

已知该条件下1 mol CO2通入1 L 2.0 mol·L-1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为b kJ。

则CO2与NaOH 反应生成NaHCO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CO2(g)+NaOH(aq)NaHCO3(aq)ΔH=-(2b-a) kJ·mol-1
B.CO2(g)+NaOH(aq)NaHCO3(aq)ΔH=+(4a-b) kJ·mol-1
C.CO2(g)+NaOH(aq)NaHCO3(aq)ΔH=-(4a-b) kJ·mol-1
D.CO2(g)+NaOH(aq)NaHCO3(aq)ΔH=+(2b-a) kJ·mol-1
12.下列物质中既有共价键又有离子键的是( )
A.HCl B.CO2C.NaOH D.MgCl2
13.Cu2O是赤铜矿的主要成分,Cu2S是辉铜矿的主要成分。

铜的冶炼过程通常发生反应:
Cu2S+2Cu2O=6Cu+SO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有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B.每生成0.1molCu,转移0.2mol电子
C.Cu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D.Cu2S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14.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关于下图所示原电池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Cu为正极,Zn为负极B.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
C.正极反应式为2H+ + 2e- H 2↑D.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D2互为同位素
B.CH3CH2CH2CH2CH3和CH3CH2CH(CH3)2互为同素异形体
C.和为同一物质
D.CH3CH2OH和CH2OHCHOHCH2OH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互为同系物
16.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A.次氯酸钙B.氯化钙
C.次氯酸D.次氯酸钙与氯化钙
17.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第114号元素的原子,该原子的质量数为289,存在时间达到30秒,这项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该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是()
A.175 B.114 C.61 D.289
18.下列有关苯、乙酸、乙醇说法正确的是
A.都不易溶于水
B.除乙酸外,其余都不能与金属钠反应
C.苯能与溴水在铁作催化剂下发生取代反应
D.乙醇与乙酸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19.(6分)下列过程的能量变化符合下图所示的是
A.酸碱中和反应
B.CH4在O2中燃烧
C.NH4Cl晶体与Ba(OH)2・8H2O晶体混合搅拌
D.CaO溶于水生成Ca(OH)2
20.(6分)苯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下列有关苯乙烯的说法错误的是()A.所有原子均可能处于同一平面B.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与液溴混合后加入铁粉可发生取代反应D.生成C8H16至少需要3molH2
二、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1.(6分)将9.6 g铜单质置于200 mL一定浓度的稀硝酸中,两者恰好
..完全反应。

假定溶液体积不变,请回答下列问题:(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1)反应生成的气体的体积(标况下);
(2)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3)参加反应的稀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2.(8分)为验证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某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装置B和装置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装置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A中发生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的溶液中NaBr完全被氧化,则消耗Cl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

(4)为验证溴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碘元素,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

四、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3.(8分)A、B、C、D、E、F六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未标出)。

⑴若A为短周期金属单质,D为短周期非金属单质,且所含元素的原子序数A是D的2倍,所含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D是A的2倍;F的浓溶液与A、D反应都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则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A为常见的金属单质,D、F是气态单质,反应①在水溶液中进行,则反应②(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若A、D、F都是由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且A、D所含元素同主族,A、F所含元素同周期,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4.(10分)在2 L密闭容器内,800 ℃时反应2NO(g)+O2(g) ⇌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在第5 s时,NO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中表示NO2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O2表示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
【解析】分析:A.气体进出方向错误;
B.不能在量筒中稀释浓硫酸;
C.实验室可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氨气;
D.氢氧化钠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

详解:A.洗气时,气体应从长导管进入,否则导致洗气瓶内压强过大而将液体排出,A错误;
B.量筒只能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且在常温下使用,不能在量筒中稀释浓硫酸,B错误;
C.实验室可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氨气,且氨气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法收集,C
正确;
D.氢氧化钠易潮解,且易变质,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物质的分离、提纯、溶液的稀释、气体的制备以及天平的使用,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相关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题目难度不大。

2.D
【解析】
【详解】
A.N2与H2反应的物质的量的比是1:3,若将1molN2和4molH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氢气过量,N2的转化率为13%,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A不符合题意;
B.将SO3 加入一密闭容器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若反应完全,反应后容器中将不再含有SO3,但事实上反应后容器中有SO3、SO2、O2,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A不符合题意;
C.将装有NO2(红棕色)和N2O4(无色)混合气体的烧瓶浸入冰水中,气体颜色变浅,说明具备NO2(红棕色)转化为N2O4(无色)的反应条件,但物质未反应反应,证明NO2与N2O4存在反应:2NO2[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http://192.168.0.10:8086/QBM/2019/7/13/2245969899560960/2261668607279104/EXPLANATION/6d655e921cc 34f9b9efd266518634f58.png]N2O4,该反应为可逆反应,C不符合题意;
D. 2molH2在1molO2中燃烧生成2molH2O,2molH2O电解生成2molH2和1molO2,说明H2O分解反应是完全彻底的反应,不是可逆反应,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D。

3.A
【解析】
【详解】
A、酯化反应的产物有酯和水,错误;
B、酯化反应可看成取代反应的一种,正确;
C、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是有一定的限度,正确;
D、浓硫酸可作酯化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故答案选A。

4.D
【解析】
【分析】
根据电离能数据分析:X和Y都是主族元素,I是电离能,X第一电离能和第二电离能相差较大,则X为第IA族元素;Y元素第三电离能和第四电离能相差较大,则Y是第IIIA族元素,X第一电离能小于Y,说明X 活泼性大于Y。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知,X属于第IA族元素,故A选项是正确的;
B.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但O、F元素除外,Y为第IIIA族元素,则Y常见化合价为+3价,故B选项是正确的;
C.X为第IA族元素,和O元素化合时可能形成过氧化物,如H2O2、Na2O2,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如果Y是第三周期元素,则为Al,Al和冷水不反应,能和酸和强碱溶液反应,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点睛】
本题考查元素的位构性的知识。

根据电离能数据判断X和Y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而判断相关的性质,根据电离能的大小,判断元素的活泼性即可。

5.A
【解析】
【详解】
A项、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不能与盐酸反应,故A正确;
B项、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故B错误;
C项、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性氧化物氧化钙反应生成硅酸钙,故C错误;
D项、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故D错误;
故选A。

6.D
【解析】
分析:甲中形成铜锌原电池,锌作负极,失电子,铜作正极, H+在铜极上得电子,生成氢气,总反应式
为:Zn+H2SO4=ZnSO4+H2↑,乙装置中只是锌片与稀硫酸间发生了置换反应: Zn+H2SO4=ZnSO4+H2↑,没有电流产生,以此进行分析。

详解:甲中形成铜锌原电池,锌作负极,失电子,铜作正极, H+在铜极上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甲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A错误;乙中不构成原电池,铜片不是电极,B错误;甲中铜片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乙中锌和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所以两烧杯的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均减小,溶液的pH值都增大,C错误;甲能形成原电池,乙不能构成原电池,所以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快,D正确;正确选项D。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A、H、D、T是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属于同位素,故A错误;
B、氢化锂、氘化锂、氚化锂中H、D、T均为-1价,处于最低价态,具有强还原性,是还原剂,故B正确;
C、LiH、Li
D、LiT的摩尔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应为8:9:10,故C错误;
D、LiH中,H为-1价,在H2O中,H为+1价,所以:1mol 氢气生成是一个-1价H和一个+1价H结合,所以只有1mol转移电子数目,故D错误;
故选B。

8.D
【解析】
【详解】
A.BaCl2为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电解质,故A不选;
B.KOH为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电解质,故B不选;
C.HNO3能电离出H+和NO3-在水溶液中能导电,属于电解质,故C不选;
D.C2H5OH是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不导电,属非电解质,故D选;
故选D。

【点睛】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蔗糖、乙醇等都是非电解质。

大多数的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9.D
【解析】
①甲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能与氯气光照发生取代反应,故①正确;②乙烯含有碳碳双键,可以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故②正确;③苯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故③错误;④乙醇、水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不能用金属钠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故④错误;⑤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故⑤错误;⑥蛋白质烧焦有特殊烧羽毛的气味,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故⑥正确。

选D。

10.A
【解析】
【详解】
A.N2不是污染物,选项A符合;
B.CO是有害气体,对人体有害,为污染物,选项B不符合;
C.NO2、H2S都是有害气体,对人体有害,为污染物,选项C不符合;
D.SO2是有害气体,对人体有害,为污染物,选项D不符合;
答案选A。

11.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22gCO2通入1mol•L-1NaOH溶液750mL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放出akJ的热量,写出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再利用1mol CO2通入2mol•L-1NaOH溶液1L中充分反应放出b kJ的热量写出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最后利用盖斯定律来书写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HCO3的热化学方程式。

【详解】
根据题意,22gCO2通入1mol•L-1NaOH溶液750mL中充分反应,n(CO2)=
22g
44g/mol
=0.5mol,n(NaOH)
=1mol•L-1×0.75L=0.75mol,该反应既生成碳酸钠又生成碳酸氢钠,方程式为
2CO2+3NaOH═NaHCO3+Na2CO3+H2O,由0.5molCO2反应放出热量为aKJ,则2molCO2反应放出热量为4aKJ,即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O2(g)+3NaOH(aq)═NaHCO3(aq)+Na2CO3(aq)+H2O(l)△H=-4aKJ/mol①。

又1mol CO2通入2mol•L-1NaOH溶液1L中充分反应放出bkJ的热量,则热化学方程式为 2NaOH(aq)+CO2(g)═Na2CO3(aq)+H2O(l)△H=-bKJ/mol②,由盖斯定律可知,①-②可得,CO2(g)+NaOH(aq)NaHCO3(aq)ΔH=-(4a-b) kJ·mol-1,故C正确;
答案选C。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A.HCl中只含H-Cl共价键,故A错误;
B.CO2中只含碳氧共价键,故B错误;
C.NaOH中含离子键和O-H共价键,故C正确;
D.MgCl2中只含离子键,故D错误。

故合理选项为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化学键的判断,注意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离子键,非金属之间形成共价键。

13.D
【解析】
【分析】
反应中Cu元素化合价降低,S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反应中Cu2S和Cu2O都表现为氧化性,而Cu2S还表现为还原性。

【详解】
A. 该反应中Cu元素化合价降低,S元素化合价升高,所以有两种元素化合价变化,故A错误;
B. 每生成0.1mol Cu,转移电子=0.1 mol×(1-0)=0.1mol,故B错误;
C. 该反应中铜元素化合价降低,所以铜是还原产物,故C错误;
D. 该反应中Cu元素化合价降低,S元素化合价升高,则Cu2S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D正确;
答案选D。

14.B
【解析】分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判断。

详解:A. 金属性Zn>Cu,因此Cu为正极,Zn为负极,A正确;
B. Cu为正极,Zn为负极,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B错误;
C. 氢离子在正极放电,正极反应式为2H+ +2e-=H2↑,C正确;
D. 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答案选B。

15.C
【解析】
分析:A.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B.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C.根据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分析;
D.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互为同系物。

详解:A.H2、D2均表示氢气分子,不能互为同位素,A错误;
B.CH3CH2CH2CH2CH3和CH3CH2CH(CH3)2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B错误;
C.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分子中的四个氢原子完全相同,所以和为同一物质,C正确;
D.CH3CH2OH和CH2OHCHOHCH2OH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但羟基个数不同,不能互为同系物,D错误。

答案选C。

16.A
【解析】
【分析】
【详解】
工业上用氯气和冷的消石灰反应生产漂白粉,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答案选A。

17.C
【解析】试题分析:在数值上,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据此分析解答.解:114号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14,所以该元素的核内质子数是114,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89﹣
114=175,该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175﹣114=61,故选C.
18.D
【解析】苯不溶于水,乙酸、乙醇都溶于水,A错误;乙醇也能和金属钠反应,B错误;苯与纯溴在铁作催化剂下发生取代反应,与溴水发生萃取过程,C错误;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酯和水,都是相互发生取代反应,D正确;正确选项D。

19.C
【解析】
【分析】
熟记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若为吸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应该高于反应物总能量,若为放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应该低于反应物总能量,结合能量变化图,据此回答本题。

【详解】
A.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应该低于反应物总能量,故A错误;
B.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应该低于反应物总能量,故B错误;
C.NH4Cl晶体与Ba(OH)2・8H2O晶体反应为吸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应该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符合图示,故C正确;
D. CaO溶于水生成Ca(OH)2为放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应该低于反应物总能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0.D
【解析】A、苯分子和乙烯分子均为平面型分子,因此苯乙烯相当于乙烯基取代了苯分子上的一个氢原子,所以所有原子均可能处于同一平面。

正确;B、苯乙烯中含有C=C,所以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正确;C、苯乙烯与液溴混合后加入铁粉,溴单质与苯环上的氢原子发生取代反应。

正确;D、苯乙烯催化加氢时,每生成1mol C8H16至少需要4molH2。

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苯和乙烯的性质。

苯和乙烯均为平面型分子。

苯分子中碳原子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C-C和C=C之间的特殊共价键。

苯分子易取代,难加成。

苯分子中不含C=C,所以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

乙烯分子中含有C=C,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

二、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1.(1)2.24L (2)0.3mol (3)2mol/L
【解析】
试题分析:(1)9.6g铜的物质的量是9.6g÷64g/mol=0.15mol
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
3Cu+8HNO3(稀)=3Cu(NO3)2 +2NO↑+4H2O~6e-
3mol 8mol 2mol 6mol
0.15mol 0.4mol 0.1mol 0.3mol
所以反应生成的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1mol×22.4L/mol=2.24L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3mol
(3)硝酸的浓度是0.4mol÷0.2L=2mol/L
考点:考查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有关计算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2.吸收逸出的Cl2,防止污染环境Cl2+2KI=I2+2KCl0.005mol打开活塞b,将装置C中的少量溶液滴入装置D中,然后关闭活塞b,取下装置D振荡,静置后CCl4层变为紫红色
【解析】
【分析】
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装置A中高锰酸钾溶液和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锰、氯化钾、氯气和水,氯气具有强氧化性,烧瓶上端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色,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装置B中盛有溴化钠,氯气进入装置B中,氯气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溶液呈橙红色,验证氯的氧化性强于溴,氯气有毒,能被氢氧化钠吸收,浸有氢氧化钠的棉花防止氯气污染空气,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实验时应避免氯气的干扰,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说明有大量的溴生成,此时应关闭活塞a,否则氯气过量,影响实验结论,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1)氯气有毒需要尾气处理,则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吸收逸出的Cl2,防止污染环境;
(2)氯气具有氧化性,与碘化钾发生置换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KI=I2+2KCl;
(3)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将氯气通入NaBr溶液中会有单质溴生成,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Cl2+2NaBr=
Br2+2NaCl。

溴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01L×1mol/L=0.01mol,根据方程式可知消耗氯气是0.005mol;(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应将C中生成的溴加入到盛有KI溶液的D中,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静至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即实验操作为:打开活塞b,将装置C中的少量溶液滴入装置D中,然后关闭活塞b,取下装置D振荡,静置后CCl4层变为紫红色。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的验证,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根据实验现象并用卤素性质进行解释是解答关键,注意要排除干扰因素的存在,题目难度中等。

四、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3.C+4HNO 3(浓)CO2↑+4NO2↑+2H2O2Fe2++Cl22Fe3++2Cl-2C+
SiO22CO↑+Si
【解析】分析:(1)若A为短周期金属单质,D为短周期非金属单质,且所含元素的原子序数A是D的2倍,则A原子序数是偶数,所含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D是A的2倍,A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且为偶数,D位于第二周期、A位于第三周期,则A是Mg、D是C元素;F的浓溶液与A、D反应都有红棕色气体生成,红棕色气体是NO2,则F是HNO3,C和HNO3浓溶液反应生成CO2、NO2和H2O,B能和Mg反应生成碳单质,则B是CO2,C是MgO,MgO和硝酸反应生成Mg(NO3)2和H2O,Mg和硝酸反应生成Mg(NO3)2,则E是Mg(NO3)2;
(2)若A是常见的金属的单质,D、F是气态单质,D和F反应生成B,B能够与金属A反应,则B为酸,为HCl,因此D为氢气,F为氯气,C为金属氯化物,能够与氯气反应,说明A具有变价,则A是Fe;因此C 是FeCl2、E是FeCl3;
(3)A、D、F都是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单质,且A、D所含元素同主族,A、F所含元素同周期,则A为C,D 为Si,F为O2,B为SiO2,反应①为C与二氧化硅的反应,C是CO,E为CO2。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A是M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反应④为碳与浓硝酸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4HNO3(浓)CO2↑+4NO2↑+2H2O,故答案为:;
C+4HNO3(浓)CO2↑+4NO2↑+2H2O;
(2)根据上述分析,反应②为氯气氧化氯化亚铁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Fe2++Cl2═2Fe3++2Cl-,故答案为:2Fe2++Cl2═2Fe3++2Cl-;
(3)根据上述分析,A为C,D为Si,F为O2,B为SiO2,C是CO,E为CO2,反应①为C与二氧化硅的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C+SiO2Si+2CO↑,故答案为:2C+SiO2Si+2CO。

五、综合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4.65%b1.5×10-3 mol·(L·s)-1b、c
【解析】(1)在第5 s时,NO的转化率为0.0200.007
0.020
-
×100%=65%;(2)(2)由平衡体系2NO(g)+O2(g)
⇌2NO2(g)知,NO2为生成物,n(NO2)=Δn(NO)=0.020mol-0.007mol=0.013mol
c(NO2)=0.0013mol
2L
=0.006 5mol·L-1,故表示NO2变化曲线的为b;v(NO)=
0.0200.008
22
mol mol
L s
-

=0.003mol·(L·s)-1,
则v(O2)=1
2
v(NO)=0.001 5mol·(L·s)-1;(3)a项中未指明正、逆反应速率,故无法说明该反
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由于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反应,当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时,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b项正确;c项中已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由于气体总质量不变,气体总体积也不变,因此,无论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故d 项无法说明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选bc。

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化学键未被破坏的是
A .冰融化
B .NaC1固体熔化
C .NO 2溶于水
D .H 2与Cl 2反应
2.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当下哪些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下述反应:A (s )+2B (g )⇌C (g )+D (g )已达到平衡状态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
③B 的物质的量浓度
④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⑥物质C 的百分含量
⑦各气体的物质的量
A .②③⑤⑥⑦
B .①②③⑥⑦
C .②③④⑤⑥
D .①③④⑤⑦
3.常温下,pH 均为2、体积均为V 0的HA 、HB 、HC 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为V ,溶液pH 随
lg 0V V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常温下:K a (H
B )>K a (H
C )
B .H
C 的电离度:a 点<b 点
C .当lg 0V V =4时,三种溶液同时升高温度,c(A )c(C )
--减小 D .当lg 0
V V =5时,HA 溶液的pH 为7 4.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 1<P 2)下,可逆反应2X(g)
2Y(g)+Z(g)中,生成物Z 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
数(φ)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B.
C.D.
5.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限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B.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可以改变的
C.化学反应的限度与反应进行时间的长短有关
D.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6.下列化合物中存在离子键的是:
A.CO2 B.CH4 C.H2O D.NaCl
7.请预测有机物丙烯酸(CH2=CH-COOH)的发生的反应类型可能有()
①加成反应②水解反应③酯化反应④中和反应⑤氧化反应.
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③④C.①②③④⑤D.只有①③④⑤
8.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
A.可溶于水B.具有较高的熔点C.水溶液能导电D.熔融状态能导电
9.下列关于反应热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H=-57.3kJ/mol,则H2SO4和Ba(OH)2反应生成1molH2O时会放出57.3kJ的热量
B.由C(石墨,s)——C(金刚石,s)△H=+1.9 kJ•mol-1可知,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C.在500℃、MPa下,将0.5 mol N2和l.5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放热19.3kJ,则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H=-38.6 kJ•mol-1
D.甲烷的燃烧热(△H)为-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
CO2(g)+2H2O(g) △H=-890.3 kJ•mol-1
10.为消除目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环境污染,同时缓解能源危机,有关专家提出了利用太阳能制取氢能的构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