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伍子胥、文种和和范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伍子胥、文种和和范蠡
金星
《越绝书》中对伍子胥、文种和范蠡这几个人的言行和遭际都有颇为具体的记述。
有道是:性格即命运。
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各自的最终结局,可以说是对此语所作的极其生动的注释。
伍子胥:明知会死仍慨然面死
伍子胥的父亲伍子奢给荆平王找了一个秦国美女做儿媳,大概是这名女子实在太迷人了,荆平王不由得垂涎三尺,竟欲据为己有。
伍子奢强烈反对并屡次进谏,这就惹恼了荆平王,招来杀身之祸。
伍子奢的两个儿子伍子尚和伍子胥因而一个逃往吴国,一个逃往郑国。
荆平王要伍子奢把两个儿子召回来,说你把儿子召回来我就免了你的死罪。
知子莫若父的伍子奢就告诉荆平王说,我的大儿子伍子尚宅心仁厚,肯定会回来,但小儿子伍子胥智勇双全,绝对不会回来的,日后一定会来找你算账。
事实也果真如此:逃到吴国的伍子尚跟着荆平王派出的使者回到楚国,结果就与父亲一同被杀了。
先是逃到郑国的伍子胥得知父兄被杀的消息后,就逃离郑国前往吴国。
吴王阖庐对他极为信任,可谓言听计从,主动表示愿意出兵为他报仇雪恨。
伍子胥认为吴王不该为了他的个人恩怨而用兵,这样做名不正言不顺,没有答应。
后来他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即在得知楚国要前去攻打蔡国时,借吴国的军队以救蔡国的名义前去讨伐楚国,结果十五战全胜,最终给父兄报了仇。
正因为如此,在他的内心里,吴国对他是恩重如山,他宁愿吴国负他,而绝不愿自己有负于吴国!
实际上,在夫差还未接阖庐之班的时候,伍子胥就已经看得清清楚楚:夫差这个人不堪大任,他手下又会有谄佞之臣惑乱于他,而邻国越国迟早会滋生事端,吴国终将败在夫差的手上,他自己迟早也会死于夫差手中。
在阖庐死之前,伍子胥就跟阖庐说过自己的这个担忧。
可在阖庐死了之后,他仍然选择留在吴国,留在夫差身边,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为了报阖庐之恩,他还试图力挽狂澜,使吴国免遭灭
亡。
遗憾的是,他最终未能如愿!正如《越绝书》中所言:“夫差下愚不移,终不可奈何。
言不用,策不从,昭然知吴将亡也。
受阖庐厚恩,不忍去而自存……故先吴败而杀也。
”伍子胥明知会死仍慨然面死,这是他讲求忠信、知恩图报的必然选择和结果。
《越绝书》中对他的评说是“非义不为,非义不死”,可谓非常到位。
文种:不信会死终究难逃一死
文种很有才干,是个实干家,也很有眼光,颇能识别人才,可惜就是缺乏政治头脑,显得过于厚道甚至有点天真。
他其实就是范蠡的伯乐。
文种在楚国做大夫的时候,按现在的话来说,是在下乡的时候发现的范蠡。
那个时候的范蠡虽胸怀天下,但一直佯装痴狂。
文种与范蠡交谈后,觉得这真是个人才,就拉他出来做官。
范蠡也确实不一般,一出来就是劝文种与他一起离开楚国去干一番大事业。
文种应该是对范蠡满怀信心,所以才毫不犹豫地听从范蠡的建议,弃官与他一同离开楚国。
两人先是来到吴国,只因当时吴国已有伍子胥在,阖庐对他又是完全信任,两人觉得在吴国当官恐怕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才来到越国,开始一心辅佐越王勾践。
勾践一开始对范蠡还是比较信任的,但他手下手握大权的大臣石买几次三番在他面前对范蠡说三道四,说范蠡到越国不过是想混口饭吃而已,不可太过信任,弄得勾践一度疏远了范蠡。
后来石买因带兵无方,对属下又是凶暴严酷,结果被手下的军士所杀。
深得勾践器重的文种不失时机地劝勾践重用范蠡,范蠡这才重新回到勾践身边。
文种大概由此以为,相比于范蠡,勾践更信任他,也听得进他的话。
他向勾践举荐了范蠡这样得力的人才,又向勾践献上了伐吴九术并得到采用;在勾践入吴为奴时,他尽心竭力帮着勾践治理国政,勾践但凡遇到什么难事时,也是由他出面全权处理并最终摆平。
这一切,使得文种心里一厢情愿地以为,对于勾践和越国,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怎么着,勾践也不至于会要他的性命,最多也就是不让他享受荣华富贵罢了。
也正因为内心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吴国败亡后,他还出面为吴国和吴国的一些人说话,以为勾践多少总会听他几句。
《越绝书》中是这样记的,“种为吴通越,称:'君子不危穷,不灭服。
’以
忠告,句践非之,见乎颜色。
”意思就是文种劝勾践既已得胜,就不要做赶尽杀绝之事。
然而勾践听了文种的话,当即变了脸。
文种肯定没有这样想过:他永远只不过是勾践这位老板的手下,他所做的一切,哪怕做得再好,都应归功于勾践。
历来臣下功高,都是犯大忌之事,最终都难有好下场。
更何况,文种居然还要为昔日曾羞辱勾践的吴国出面,说些他不爱听的话。
文种更不会想到:他所说和所做的,只有得到勾践的肯定才有价值,否则就一文不值!文种恐怕就是因为太过自信,同时又贪恋已得到的荣华富贵,所以当然会听不进范蠡的劝,最终难逃一死,也属必然之事。
范蠡:确信会死故能全身而退
从《越绝书》的记载来看,范蠡实在是个人精。
尚未出仕时,他装疯卖傻,隐身于乡野;文种找到他后,也许是因为他觉得文种这个人确实厚道、实诚,所以就向他敞开胸怀,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
是他鼓动文种一起离开楚国来到越国,与勾践一起忍辱负重、共举大事的。
要知道,范蠡和文种初到越国的时候,勾践和越国正处于岌岌乎殆哉的形势下。
面对这样的情势,范蠡依然与文种一起全心全意辅佐勾践,足见其对时势和人物研判的精准,以及所具的那种无与伦比的远见和定力。
或许是因为陪勾践一起入吴为奴、长时间与勾践朝夕相处的缘故,范蠡对勾践的品性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当然以范蠡的聪明,更有可能的是,他洞察世事人心。
对于勾践而言,他所忌惮的恐怕不仅仅是范蠡和文种的功劳和才干,还有他入吴为奴时诸如为夫差尝便辨病之类的糗事。
此类糗事一旦传扬出去,岂不大大有损于勾践作为一国之君的形象?因此对于勾践而言,像范蠡和文种这样的知情者,功劳再大,能力再强,也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
范蠡劝文种说的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只不过是可以摆到台面上的说辞而已。
勾践怕自己的糗事一旦为世人知晓、使得自己颜面扫地的担忧,只能是一种猜想,是只可意会不可明说的。
只是文种绝对不会想得像范蠡那么深,所以他会听不进范蠡的劝。
《越绝书》中对夫差被擒后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述,“越王扶步光之剑,杖屈卢之弓,瞋目谓范蠡曰:'子何不早图之乎?’”意思就
是勾践一手持名为“步光”的宝剑,一手握名为“屈卢”的弓弩,怒目而视地问范蠡为何不动手杀了夫差?他要范蠡立即杀了夫差,范蠡拒绝了,于是又退而叫范蠡来对夫差执行刑罚,范蠡还是不答应!理由很明确:他对自己的主人下不了这个手!于是勾践只好自己做审判官,给夫差列了不好好治理国家、错杀无罪的伍子胥、听信谗佞之徒而杀害忠信之士三大罪状,拿剑让夫差自己了断。
据《越绝书》所记,夫差并没有立即自刎,而是过了十天后才自杀身亡。
以范蠡的心智,他当然知道,他仍然视夫差为主人,那勾践心里会有多不爽!他不听勾践之令杀了夫差,勾践心里肯定会记恨于他。
确信会死的范蠡,正是因为其对世事人心的洞察,再加上他但求成事不贪功名的心性,所以才能够在事成之后全身而退。
从伍子胥的明知会死仍慨然面死、文种的不信会死终究难逃一死、范蠡的确信会死故能全身而退来看,我们难道不可以说,这都是他们各自的性格使然么?
2020年2月17草, 2月19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