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力量建设与大国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support@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卓越网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11-5-1 23:09:11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将本站向您的朋友传递及介绍!


MiltyFceltanheWordPorPositon

iaroreDevopmendtlwei

内容提要:在当代国际体系中,大国地位对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
义。除传统意义上的人口、领土、资源、文化等要素外,大国地位的基

军事力量建设与大国地位
础还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近五百年来的国际政治史上,至今尚无
任何国家仅依靠经济力量就能取得大国地位的先例。基于历史经
验,建设强大的军事力量依然是一个国家赖以取得大国地位的基础。

关键词:大国地位军事力量建设
中图分类号:E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02—4
4492(2006)

04.
..0103—
——09
作者:陈锋,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少将,博士生导师

美国《外交》杂志主编、国际问题专家法利德.. ·扎卡利
亚认为,“国际政治的历史就是大国兴衰的历史”①。换言
之,国际政治史亦即民族国家追求大国地位的历史,或国际
政治的主旋律是追求大国地位。本文试图分析,大国地位
为何重要?军事力量与大国地位的关系如何?一个国家如
何才能打好强国基础?





大国地位的重要性



般而言,所谓“大国地位”就是指一国能够发挥比其
他绝大多数国家更大的政治影响力,这种影响不仅受国际
法的保障,并且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尊重。对有着重大
抱负的民族国家而言,取得“大国地位”的意义非同小可。

首先,“大国地位”是“合法的”大国特权。在1815年
维也纳会议上,国际社会首次明确承认“大国”(greatpow—..
er)地位。②此前,国家的排名顺序依照国家建国历史的长
短以及统治者名号的尊卑。维也纳会议改由英国、俄国、普
鲁士、奥地利、西班牙和战败国法国等“六个人口最多、影响
最大的大国”主导会议进程。虽然与会的众多中小国家对

口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的安排表示不满,但最后还是默认..



①法利德.. ·扎卡利亚:《从财富到权力》,16页,门洪华等译,新
锋.. 华出版社,2o01。
②.. GordonA.CraigandAlexanderL。GeorgeForceandState

—..
...

craft:DiplomaticProblemsofOurTimeOxford:Oxfod Unriversity

,..

Pres
ss,1995,P.3

·..

103 ·


中国军事科学.. 20
006年第4期第19卷第4期

大国的决定。1919年巴黎和会将会议参加国
分为“具有普遍利益的国家”和“具有有限利
益的国家”两类,前者就是所谓的“大国”,后
者为“次要国家”。其标准之一就是国家军事
力量的大小。和会还赋予大国国际联盟常任
理事国席位,“大国地位”首次得到国际法的
承认并确立下来。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
章》进一步提高了大国的国际地位,赋予联合
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国际和平与安全
问题上拥有否决权。

其次,大国地位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
展。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发展,提
高国民福利。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家莱斯特..

·

瑟罗认为,国家致富如同个人致富一样,必
须拥有比对手更多的自然资源、更广阔的市
场、更丰裕的资本和富有竞争力的劳动力
等。①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并非每一个
国家都能像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所主张的那样
可以平等地追求上述生产要素。由于国际政
治的典型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国家财富的积累
由于缺少国内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更具不
平等性。大国往往利用主导国际政治及其发
展的地位,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贸易、金融及相
关领域的规则。近现代国际经济史的发展也
表明了这一点,“国家强大会增进和保护国家
的财富..个人可能会非常富有,但是如果国
家没有力量保护他们,他们总有一天会丧失若
干代人所积累起来的财富,还会丧失权利、自
由和独立。”②英国靠国家的力量摧毁了荷兰
的海上霸权,大大提升了英国的航运业和海外
贸易。与英国近代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
国。在中世纪时,德意志地区是整个欧洲最发
达的地区之一。但是,由于政治分裂,各诸侯
国争相取悦外国,德国几度“被推到破产的边
缘”。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认
为,经过几次惨痛的经历之后,“德国因此获
得了教训,认识到目前的世界形势下,任何大
国要获得永久独立与富强的保障,首先要做到..

-

104.
的就是使自己的力量和资源能获得独立、全面
的发展。”⑧德国依靠“铁血”政策统一后,经济
迅速发展,20年左右即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
强国。

再次,大国地位也是一种极为珍贵的荣
誉,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



个国家如果只靠物质生活维持,其发展结果
可能是社会糜烂,腐化堕落,甚至走向灭亡。
盛极一时的古巴比伦的灭亡和古罗马的败落

就是前车之鉴。所以,一些近代西方伟大思想
家格外重视激发民族精神。黑格尔认为“战
争不应看成一种绝对罪恶和纯粹外在的偶然
性”④,原因在于战争可以激发民族热情;英国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为防止工商业发展
导致民族精神退化而极力倡导民族的尚武精
神。⑤与战争和尚武精神相比,大国地位更能
持久地激发民族精神。实践证明,“所有发展
兴旺的国家总有一天会唤起人们对它的忠
诚”⑥。这种忠诚反过来又会推动国家的经济
发展,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

由于大国地位可以为相关国家带来物质
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利益,因此,“世界历史最
引人注目的主题不是国际主义的发展,而是大
国接二连三地为谋取控制国际体系而进行的



系列尝试”⑦。即便是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

①莱斯特.. ·瑟罗:《二十一世纪的角逐》,20页,
周晓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②.. PeterParet,ed.,MakersofModemStrategy:..
FrmMahael
lloteNutae,eesePinc—
ocivithcerAgBwJry:retiesiyPes141P2.onUnvrtrs,9,.47

③.. PtrPrteMaesodmSrtgfro
eeae,d,.. krfMoetaey:.. m
MacaeotcerAhP27

hivl
llitheNulae,.. .4...

④黑格尔:《法哲学原理》,340页,范扬译,商务
印书馆,1961。..
⑤亚.. -·《,34
44页,
3

'斯密:国富论》下卷,王亚南
等译,商务印书馆,1974。..

⑥.. MatnWih,oeoiisLnoLietr
rigtPwrPltc,odn:.. ecseUnivrtes
ss178,.. .28、

esiyPr,9P

⑦.. lbid,P.30.

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大国地位依然是许多自信
有实力的国家追求的目标。①新近的联合国
改革就是典型例证。2005年.. 3月,联合国秘
书长安南正式提出联合国改革报告,内容涉及
反恐、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以及扩大安理
会成员国等多项事宜。在安南提出的改革计
划中,最能牵动各国政府神经的还是安理会改
革,因为进入安理会就意味着成为“大国俱乐
部”的成员,从而能更好地维护和拓展本国利
益。安南的报告提出后,国际政治领域就展开

了安理会新常任理事国席位争夺战:在欧洲,

德国自认为胜出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意大利不

甘于本国地位的相对下降,不同意德国成为安

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亚洲,印度与日本最踊跃,
但巴基斯坦与韩国坚决反对;在拉美,巴西势

头最劲,但墨西哥与阿根廷也要与其争夺;非

洲国家的席位也有尼日利亚、南非、埃及、肯尼

亚四国竞争。由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改革

引发的激烈政治角逐可以看出,当今世界大国

地位的吸引力并未因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

度的加深而有任何淡化。②


二、军事力量是大国地位的
基础:西方大国的经验..

“大国”地位的奠定必须以实力为基础。
根据经典现实主义大师汉斯.. ·摩根索的观点,
国家实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地缘位置、自然资
源、工业能力、战备状况、人口数量与素质、民
族性格、外交技巧、政府结构等。③在如此众
多的要素中到底哪些因素起关键作用呢?不
同的学者由于其出发点不同,所给出的答案也
相去甚远,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强调军事实力
的重要作用。英国著名外交史学家A.J.P.
泰勒的大国定义切中要旨。他认为,“大国,
正如其名称所暗示的那样,是谋求权力的组
织,亦即最终诉诸战争的组织。它们或许还有
其他目的——其居民的福利或者统治者的荣

陈锋:军事力量建设与大国地位世界军事

耀,但是对它们作为强国最基本的考验是看其
是否有能力进行战争0”④既然大国的一个基
本检验标准是战争,这就意味着军事力量是大
国赖以保持其地位的基础,国家只有凭借强大
的军事力量才能取得大国地位,失去军事上的
优势也意味着大国地位的丧失。可能有人不

同意泰勒的这一结论,但五百年国际政治史上
大国的兴衰沉浮确实为泰勒的大国定义作了
令人信服的注脚。荷兰、英国、德国和美国的
兴衰沉浮无不与军事力量建设息息相关。

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人口不到200
万的蕞尔小国荷兰兴起。荷兰兴起的基础是
拥有庞大的海军舰队。在荷兰兴起的年代,海
上商业,尤其是海运业与海军力量有着密切关
系。荷兰的海运业极为发达,它拥有.. 16000多
艘商船,而法国只有10
000多艘。对此,法国财
政总监柯尔贝尔说,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
毫无疑问地完全为荷兰人所掌握。荷兰共和
国的三级会议也承认,在阿尔汉格尔斯克,荷
兰的船舶及其运输的各种商品比所有其他各
国的加起来还要多。据统计,当时绕过日德兰
半岛进入波罗的海的船舶,有70%属于荷兰
人。⑤以发达的海运业为基础,荷兰建立了庞
大的海军舰队,其海军舰船数量比英、法两国
海军的总和还要多。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荷..

①.. SmulP.Hu tntn,.. Whnetoar—
aenigo“yItmainlPimaces9”,Itrtoaecry,Noprn

yMat
ttr... nenainlSuit.4,S ig

1993...

②.. Rb~ evs“netoarmay:I h
oeJri,.. ItmainlPicste
Garhtade”,nenainlScrtNo4,

meWotheCnl?Itrtoaeuiy,.. .
Sping19.

r93
③[美]汉斯.. ·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第三
部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④A... ... alreSrloseyiu—
JP.Tyo,Th tug
ggefrMatrnEroe,148—18,Oxod:OxordUiesitr.

p891frfnvryPes
ss1954,P

.x
xxiv...

⑤滕藤主编:《海上霸权的今昔:西班牙、葡萄
牙、荷兰百年强国历程》,277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

105·..


中目军1.|科学.. 20
006年第4期第19卷第4期

兰每次参战的战船都在.. 200艘以上,配备..
5000~8000门大炮,参战人数达.. 2—3万人。
第二次英荷战争期间,荷兰海军更是冲入泰晤
士河,直逼伦敦。因为拥有强大的军队,荷兰
取得了大国地位。不过,在登上大国地位之后
不久,由于忽视军队建设,荷兰很快从大国地
位上跌落下来。荷兰在鼎盛时期,四处放贷,
投资于欧洲、东印度和美洲的外国证券的资金
多达3.4亿荷兰盾,每年从英国和法国各收取..
2500万盾股息,从西班牙、俄罗斯、瑞典和德
意志人地区收取.. 3000万盾股息。①由于荷兰
的债务人遍布世界各地,不管它卷入与哪一个
国家的战争都意味着与自己的资本作战。为
了使自己眼前的经济利益免受战争破坏,荷兰
往往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并长期疏于军队
建设。据记载,荷兰军事优势的丧失,在时间
和规模上都是非常惊人的。17世纪末期,它
拥有.. 120艘战舰,其中90艘是装有74门以上
大炮的主力舰。50年之后,荷兰舰队只剩下..
50艘,其中只有.. 10余艘能投入作战。海军官
兵由于没有升迁的机会,甚至连固定的薪水也
不能得到保证,海军职业无人问津甚至受到国

民的鄙视。军事力量的衰落对荷兰的国运是
灾难性的打击,“大西洋上的荷兰商船和北海
的荷兰渔船面临谁要是费心去拦截它们都可
以进行搜查和捕获的局面”,至此,“即便共和
国的商人有通天彻地之能,也无力保住市

场了。”②
取代荷兰大国地位的是英国。早在伊丽

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就开始重视海军建设。在
护国主克伦威尔执政时期,英国海军建设取得
突破性进展。克伦威尔为打击荷兰的海上实
力,1650年和1651年两次颁布《航海条例》。..
1650的《航海条例》规定,非经英国允许外国
商人不得与英国殖民地通商。1651年《航海
条例》进一步规定,进15到英国的产品只准使
用英国船只,或生产国的船只进行运输,从英
国出口的产品只准使用英国船只运输,否则连..

·..

106 ·

船带货一并没收。克伦威尔以海运业促进海
军发展的战略取得成功,英国建立起强大的海
军力量,这样,英国不仅成为欧洲大陆政治中
的主要力量和地中海强国,而且可以与法国在
海外进行争夺。③英国的海军力量建设与荷
兰不同。后者采取的是护航制度,即用舰队为
商船队护航,而前者是在全球建立殖民地,然
后控制英国通往殖民地

的交通线上的战略要
地。英国的这一战略是成功的。正如李斯特

所言,“英国掌握了每一个海洋的锁钥,对每



个国家都安置了步哨,它安置步哨的所在,
对德国是赫尔果兰岛,对法国是格恩济岛和哲
尔济岛,对北美洲是新斯科舍半岛和百慕大群
岛,对中美洲是牙买加,对沿地中海各国是直
布罗陀、马尔他和爱奥尼亚群岛。它在通往印
度的两条航线上据有了每一个战略要点,只有
苏伊士地峡在外,然而也正在竭力争取;它以
直布罗陀控制地中海,以亚丁控制红海,以布
什尔和卡拉克控制波斯湾。它只需再把达达
尼尔和松德海峡、苏伊士和巴拿马地峡拿到
手,对于世界上不论哪个海洋,哪处主要航线,
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开放或封锁。”④在.. 1689年..
“光荣革命”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英国政府



直把建立强大的武装力量,尤其是海上力量
作为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持大国地位的基石。..
19世纪末期,英国为确保海上霸权,确定了海
军发展的“双强标准”,保证海军实力超过任
何其他两个海军强国实力的总和。对军事力
量的苦心经营为英国带来了两百年的霸权。
英国从世界大国地位上跌落下来也是因为军
事力量后来的相对衰落。由于在第一次世界..

①房龙:《荷兰共和国的衰亡》,36页,朱子仪
译,北京出版社.2001。..
②房龙:《荷兰共和国的衰亡》,第58、56页。..
③肯尼思.. ·0.摩根:《牛津英国通史》,376—
37
77页,王觉非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
④.. PeterParet,ed.,MakersofModernStrategy.P,..
251.

大战中英国伤亡惨重,英国国内民众不愿再把
大量金钱投入军备建设之中,政府也对发展军
备迟疑不决。如.. 1934年.. 3月,英国国防军需
品委员会建议政府在未来五年花费7100万英
镑更新武器装备。这一建议在“耗去了八个
月的时间,经历了数不清的讨论,制造了一大
堆文件”之后方得到内阁同意对其修改后通
过。④麦克唐纳一鲍德温时代对军备建设的
勉强态度由此可见一斑。英国疏于军备建设
的后果同样是灾难性的。美国学者威廉森.. ·
默里对此评论道:“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动
摇了英国的地位和信心,那么此后的三十年证
明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为糟糕。在这一时
期,英国失去了作为大国的经济和政治

地位。”②

近代德国崛起并获得大国地位,同样是依
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和勃
兰登堡,十七世纪还被人讥讽为“神圣罗马帝
国的沙箱”。⑧没有人会预测到勃兰登堡一普
鲁士能够崛起,但.. 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
改变了历史,战时

备受欺凌的经历促使其坚定
不移地发展军事力量。弗里德里希.. ·威廉一
世统治时期(1713—1740年),普鲁士的军队
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威廉一世极为节俭,但
对于花在军队上的钱却从不犹豫,他爱护军
队,所制定的全部政策都是为军队服务的。在
他继位之初,普鲁士的军队人数为.. 4万,到他
去世时普鲁士的军队人数达到.. 83000人。④
威廉一世的继承人弗里德里希二世更是醉心
于军队建设。在他统治期间.. (1740—1786
年),普鲁士的军队人数增加到2O万,军人在
国民中的比例之高居欧洲之冠。⑤由于军队
人数众多并且英勇善战,普鲁士通过两次西里
西亚战争,占领了奥地利的西里西亚,奠定了
德意志地区的两强格局,普鲁士成为欧洲均势
的重要力量,并最终在.. 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
取得大国地位。⑥

美国崛起为世界大国,也是以强大的军事

陈锋:军事力量建设与大国地位世界军事

力量建设为基础的。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
美国经济开始起飞。1865—1898年,美国小
麦产量增长256%,玉米产量增长.. 2
222%,糖产
量增长460%,煤产量增长80
00%,钢产量增长..
523%。在一些新兴行业,产量的“增长幅度

使得百分比都没有意义了”,如石油产量从..
1865年的300万桶增加到.. 1898年的.. 5500多
万桶。⑦与强大的经济力量相比,美国的军事
力量却不值一提。1890年时,美国军队人数
只有2500
00人,排在保加利亚之后居世界第..
14位;美国海军力量排在欧洲海军力量最小
的国家意大利之后——后者的军队人数是美
国的8倍,但美国的经济实力是意大利的.. 13
倍。⑧由于军事力量弱小,美国与那些远逊于
美国经济力量的国家一样“被当作二流国家
来对待”⑨。1889年,美国海军部长本杰明.. ·
特雷西在海军年度报告中建议政府成立大西
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特雷西的建议促成了

美国的强军计划,美国从此走上扩军道路。美

国军事建设取得的成就,在.. 1898年美西战争

中得到充分体现。由于美国在军事力量上远..

①.. Wil
lliamsonMur
rrayeta1.eds..,rheMakingof
Staey:Rues,Sae,a rardgm—
rtglrttsndWa,C mbie:Ca
bridgeUniversityPres
ss,1994,P.399...

②.. Ibid,P.393...
③佩里.. ·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251
页,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
001。..
④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291页,孙福生
等译,商务印书馆,198
88。..
⑤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280页。..
⑥.. Leplvone.“OnGraoes”.i
oodnRaketPwrn
LeopoldvonRanke,TheTheoryandPracticeofHistory,..
Indianapolis:TheBobbs—Mer
rril
llCom

pany,Ine,1973

,..

pp.65—101...

⑦扎卡利亚:《从财富到权力》,6
66页。..
⑧.. Puendh eRieadFal
lloet
alM.K ney.T snfGrarcnmingndMiayCoftfo

Powes:E oocChaealitrnlicrm
1500to2000,NewYork:Random House,1988,PP.202

—..

203...
⑨扎卡利亚:《从财富到权力》,69页。..
·..

107·..


中目军事科学.. 20
006年第4期第19卷第4期

远超过西班牙,同西班牙打仗“像是在集市散

后的夜晚,在空地上抢劫一个吉卜赛老妇”④。

这样,美国通过美西战争一举取得大国地位,

此后再无任何国家敢于怀疑美国的国际地位。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
国。但美国并未因此放松军事建设。据斯德
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布的数字,美国..
2004年军费开支比2003年增加.. 12%,达到..
455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开支的47%,超过
了排名在它之后的.. 32个军费开支大国的总
和,也超过了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军费开支总
和。②据美国国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字,美
国为维护其大国地位,其军费开支还将继续增
长,到2010年将达到5020亿美元⑨,其军事优

势将进一步凸显出来。

历史经验表明,单凭强大的经济力量不足

以取得大国地位。1898年之前,美国的经济

总量已领先于世界,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却微

不足道。荷兰在军事优势丧失之初,其经济实

力依然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随着军事优势

的丧失,荷兰的大国地位也随之没落。当然,

目前国际政治的基础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

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伤性武器(WMD)大大

提高了战争代价,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使主权国

家在绝对获益的诱使下积极展开合作,但是,

这并不足以改变大国地位必须以强大的军事

力量为基础的现实。

三、大国军事力量建设的共
性规律

西方一些国家成为世界大国的历史经验,

对后进国家走向强军之路和实现国家兴起有

着重要的启示。从军队建设上说,在当代条件

下,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坚持军事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新军

事变革。综观世界军事史,最能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的,是军事技术在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越..

·..

108 ·

来越重要。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战争形态
基本上是“有限战争”,只要达到战前预想目
标,战争即告结束。工业革命之后,武器技术
取得突破性发展。以火力为例,17世纪的滑
膛枪火力比中世纪的弩或长弓好不了多少。..
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后装线膛枪的火力则
大大增强,其性能比前装滑膛枪提高了60
倍。④1883年时,机关枪每分钟发射的子弹多
达650

发;1914年,欧洲国家进一步出现了可
以发射重达.. 1吨多炮弹的火炮。⑤战争工业
化的逻辑结果是“大规模摧毁”,其作战方式
强调集结兵力对敌方实施“快速的和决定性”
打击,粉碎其抵抗能力和抵抗意志。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原子弹甚至能够在瞬间摧毁包括部
队及其指挥中心和后勤供应在内的整个城市
或地区。但是,从..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
微电子技术、隐形技术、数字压缩技术和数据
高速传输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目的,“武器正
在转变为‘活动数据链’——通过数据流来操
纵、调动和瞄准,这些数据流从设置在远方战
场上的传感器或卫星大量涌人随车携带的计
算机上。”⑥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武器系统的
效力开始由“大规模杀伤”转向精确打击,第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地毯式”轰炸模式将淡

出历史舞台。数字技术运用于战争的革命性
效用正在逐步显现:(1)作战效费比大大提
高。精确制导武器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实现..

①托马斯.. ·帕特森等:《美国外交政策》,上册,..
263页,李庆余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②.. ht
ttp://www.sipri... org/contents/publications~'
pocket/pocketyb.htm1...
_

③.. ht
ttp://www.dod.mil/comptrol
ller/defbudget//..
fy2006/fy2006 greenbood.pdf...
④克雷格.. ·A.斯奈德等:《当代安全与战略》,24
44页,徐纬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
001。..
⑤巴里.. ·布赞等:《世界政治中的军备动力》,..
17页,薛利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
001。..
⑥克雷格.. ·A.斯奈德等:《当代安全与战略》,..
24
44页

了发现即发射、发射即命中、命中即摧毁的战
争理想,使攻击目标的附带杀伤、破坏比率明
显降低。据估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
期间,飞机投弹的圆周概率误差分别为千米和
百米级,而海湾战争期间,激光制导炸弹的圆
周概率误差下降至一米以内。从冷战结束后
爆发的几次局部战争看,由于美国动用精确制
导武器,飞机空袭架次和投弹量大为减少,也
没有出现过狂轰滥炸的场面,但其作战效能却
是传统空袭战所无法比拟的。据报道,美国为
进一步提高武器的精确性,正在研制开发第四
代、第五代具有人工智能的精确制导武器。这
些武器除能自动寻找攻击目标外,还具有一定
的逻辑判断、推理和识别能力。在实施攻击
时,不仅可以准确地命中目标,而且还可以进
行协助判断、多目标选择和自适应抗干扰;在
选择命中点时,能自动寻找目标最易损、最薄
弱或最关键的部位。(2)实现了战场的实时

性。《孙子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数千年来军队指挥官

的“知彼”梦想,做到了战场“透明化”。通过

利用天基通信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机载预警

和控制系统以及联合监视目标攻击的雷达系

统,战场指挥官可以即时了解敌方兵力动态,

驱散了自古以来困扰军队指挥人员的“战争
迷雾”。将军事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看做是“技
术密集型”战争的基础,虽有“技术崇拜”之
嫌,但还是比较接近实际的。由于资金投入和
科研体制方面的原因,后进国家的军事技术与
西方发达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加大
军事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
字鸿沟”还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因此,要始终
坚持军事技术创新,一方面努力提高军队信息
化水平,另一方面继续加强机械化作战

能力。①

第二,实现军事理论的创新。加强军队力
量建设必须以正确的军事理论为指导。俗话
说,如网在纲,紊而不乱。军事理论就是军队

陈锋:军事力量建设与大国地位世界军事

建设这张网上的“纲”,纲举则目张。西方国
家,尤其是美国格外重视军事战略问题与作战
理论的研究。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各大智库和
军方研究机构更是提出了不计其数的军事战
略和作战理论,其中最为著名、也被美国军方
运用于实战的理论是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
研究中心研究员、海军退役四星上将哈伦.. ·乌
尔曼等人提出的“震慑理论”。该理论既是一
种军事战略理论,也是一种作战构想。作为军
事战略理论,其要旨在于通过大规模的、迅雷
不及掩耳的快速打击摧毁敌人的意志,达到..
“震慑”效果;作为作战构想,其核心是借助军
事技术革命,把美军建成一支在任何时刻都能
采取军事行动并迅速实现美国的战略和政治

目标的“快速主导”部队。②冷战结束后的几
次局部战争,尤其是2o03年的伊拉克战争表
明,“震慑”理论的实践效果还是令美军比较
满意的。当然,由于军事力量和面临的安全威
胁不同,后进国家军队不能盲目套搬美国的军
事战略思想和作战理论。但是,面对冷战结束
后军事技术的发展、国家安全威胁多样化和美
国军事实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现实,也应
对冷战时期形成的作战理论进行及时调整和
创新。

第三,进行军队规模和编制体制的适度调

整和适时创新。国防力量的强大还有赖于创

建合理的军队编制体制。如果体制编制落后

于现状,经济力量转化为军事力量的效率就会

大大降低。l9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就曾以..

“四倍(于奥地利)的开支

维持着一个只有奥

地利那样效率的海军”⑧。在军事发展史上,

每一次经济形态的转型和军事变革,都会带来..

①杨晖:《对新军事变革的再认识》,载《外国军
事学术》,20
005(10)。..
②参见刘宗和、薛洲堂主编:《震慑理论与伊拉
克战争》,19~123页,军事谊文出版社,20
003。..
⑧扎卡利亚:《从财富到权力》,185页。..
·..

109·..


中目军事科学.. 20
006年第4期第19卷第4期

军队编制体制的革新。在工业化时代,军队建
设强调集中兵力进行大集团军群作战。法国

大革命后,西方国家的军队规模由数以千计发
展到数以百万计。但是,随着军事技术不断取
得突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军队建制开始出现由
人力向技术和由征兵制向职业化军队的转变,

更加强调人的灵活性。美国军事专家马丁.. ·

休就此指出:“20世纪前50年,人们目睹了民

众直接介入战争,从而打破了两个半世纪前有

限战争同社会的隔绝。核时代,人们再次目睹

了个人化的精英战争。”①随着.. 20世纪.. 70年

代以来军队信息化技术的推进,西方国家的军

事体制开始逐步打破工业化战争时代的集中

指挥模式。传统的军事体制是逐级指挥和部

队的专业化分工。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分

散性的特点,传统的指挥体制已不能满足战场

需要。美国军事专家阿奎拉和伦菲尔德认为,

新军事技术的发展“要求编制体制方面的重

大变革,尤其需要由逐级指挥向网状指挥转

变。为了赋予部队更大的灵活性、更多的横向

联络和作战区间的集体行动,可能不得不对传

统的逐级指挥体制加改进,使之朝着网络化的

横向指挥体制方向发展。传统上对指挥控制

体制的强调—.. —逐级指挥体制的关键,可能不

得不让位于对磋商和协同的强调—.. —网状指

挥体制的基石。”②为了实现这种转变,美国从

上个世纪.. 90年代开始陆续设置了一些陆军战

斗实验室,为改革军、师、旅、营的传统编制探

索道路,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威

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军队体制编制

如果还基本停留在工业化战争时期,就难以适

应高技术战争的需要。为此,作为后进者,也

应逐步探索,在军队规模和编制体制方面,找

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战争
需要的新模式。

第四,加强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创新。
人、武器、人与武器的结合是构成军事力量的
三大基本要素。因此,培养军事人才是强军建..

·..

110.
设的支柱之一。特别是随着军事技术的突飞
猛进,军队对军事人才

的需求更为迫切。海湾
战争、“沙漠之狐”行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
战争以及最近一次的伊拉克战争,这些高技术
局部战争向世人昭示,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
术条件下,军队建设和军队作战所需要的知识

和技术高度密集。为了适应高技术战争的需
要,西方各国十分注意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
美军现役军官基本都接受过本科以上教育,其

中研究生达到了43%。俄军、印军、日本自卫

队军官具有本科学历的分别达到了.. 90%、..
98%、50%,研究生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在现

代战争条件下,一支军队如果科学文化素质偏
低,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紧缺,就会严重影响军队建设和发展。因此,

加快军事院校的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强军的重大战略

举措。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

工程。在世界范围内新军事变革的激流中,一

个国家如果不想落伍,就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带

来的机遇,勇于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在实现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实施

创新和改革,建立一支足以保障国家安危的新

型军队

主要参考文献:
1法利德.. ·扎卡利亚.从财富到权力.门
洪华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613亚当.. ·斯密.国富论.王亚南等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74 (下转第.. 134页)

①.. 克雷格.. ·A.斯奈德等:《当代安全与战略》,254页。..
②.. 克雷格.. ·A.斯奈德等:《当代安全与战略》,264页。

中国军事科学.. 20
006年第4期第19卷第4期

军在制胜问题上特有的“根”和“魂”。其中,
除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还有善

于斗争、善于胜利的科学精神。用毛泽东的话
说:“他们不但要有压倒敌人的勇气,而且要
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而这一

切,岂是“强胜弱败是战争普遍规律”那样一

句话所能说清楚的。道理很明显,决定战争的
胜负,力量固然重要,但力量不是唯一因素。
不讲力量,不是我军的制胜传统;只看力量,也

不是我军的制胜传统。

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信息化军事
已经叩响中国国防之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
为我军的主导思想和实践之际,我们的军事斗
争准备既要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又不应
迷失自己的“根”和“魂”。当务之急,是要科
学认识自己的“根”和“魂”,科学认识中国特
色的应有之义,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北


(上接第ll0页)

4汉斯.. ·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5肯尼思.. ·0.摩根.牛津英国通史.王

觉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6佩里.. ·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托马斯.. ·帕特森等.美国外交政策.李

庆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8克雷格.. ·A.斯奈德等.当代安全与战
略.徐纬地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9巴里.. ·布赞等.世界政治中的军备动
力.薛利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

134 ·..

京:战士出版社,198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2版.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35粟裕战争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
社,1988

6 (苏)塔布诺夫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
义哲学和军事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论.北京:中
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收稿日期:2006—04—12
责任编辑:夏征难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478页。..

10 GordonA... CraigandAlexanderL...
George,ForceandStatecraft:DiplomaticProb—..

lefOume,OxfrfodUnvriy

msorTiod:Ox riest

Press,1995

11 Puney.TheRieadFal
ll

alM.Ke ndsnofGraorEcnmiagndMiiay

etPwes:.. oocChnealtrConlitfo50t00,Ne rno

fcrm10o20wYok:Ra dm

House,1988

收稿日期:2006—05—23
责任编辑:程亚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