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实践探索-精选教育文档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之路探究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3), 564-569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ces https:///10.12677/ces.2023.11309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之路探究陈 晔深圳大学教务部,广东 深圳收稿日期:2023年2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21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28日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经济社会需求侧不匹配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瓶颈。
只有通过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深度整合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紧密对接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需求、有效解决发展难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产教融合之路拥有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也具有内在的逻辑依据,体现于产教融合的跨界性、实践性和共生性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深圳大学通过构建对接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学科专业集群、探索多模态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载体、构筑“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生态、实施“全链式”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等,积极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The Exploration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llowing the Road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Ye ChenAcademic Affairs Department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Received: Feb. 9th , 2023; accepted: Mar. 21st , 2023; published: Mar. 28th , 2023AbstractSince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suppl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demand of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陈晔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only using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c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eply integrate industrial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closely connect the suppl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social demand, and effectively solve development problems. There is a good external policy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llowing the Roa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It also has internal logic basis,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trans-boundary, practical and symbiotic effect of the integ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enzhen University actively explores a new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by constructing a dis-ciplinary cluster connecting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exploring a multi-mod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ng a “four-in-one” integration ecology of “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mplementing a “full-cha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Key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Personnel Cultivation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已成为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和成败得失的大问题。
地方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年8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ug.,2023第41卷第4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Vol.41 No.4地方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任恒鑫,赵 宏,牟立婷(佳木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 要]现代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的高效载体和促进高校专业发展的有效抓手。
以佳木斯大学北药创制现代产业学院为例,学院坚持企业为主,基地为主,高校为辅,本着联合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与企业合作,带动技术转移,实现产学研平台建设和管理规范化,让学院与企业能够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于地方与区域经济及其理事单位发展,满足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23)04-0113-03 “双创”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与产业合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2]。
大学获取产业资源要通过校企合作使教育再升级、使企业扩大新资源、优化内部结构、扩大市场影响力、产业融合、教育转型。
大学通过与优秀企业合作,把产业学院打造成合作企业人才培训中心、营销中心和研究中心等。
产业学院已成为各合作院校产业研究基地、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3-5]。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6-7]等文件精神。
佳木斯大学在北药创制现代产业学院的基础上,对地方本科院校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以期达到药学专业人才的优质培养。
一、佳木斯大学北药创制现代产业学院成立背景佳木斯大学药学专业始建于1975年,1988年列为省重点专业,“北药与功能食品”在2018年获批准为省“双一流”特色学科。
学院依托“三江”,服务龙江,面向全国,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谋创新”的育人理念和产出导向,采用“通识基础+专业拓展+职业提升”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1.08.17•【字号】浙人社发[2011]274号•【施行日期】2011.08.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1〕274号)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各有关单位: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申报踊跃。
经专家评审,共有 277项被确定为立项课题,现将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立项单位按照申报材料的承诺,切实保证课题组的研究时间,在经费和其他方面给予支持,并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
各课题负责人要认真组织实施研究计划,按时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一般立项课题完成后,请于2012年6月30日前将课题成果一式三份报送,以L2011开头的立项课题报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以R2011开头的报送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当年没有完成课题和报送课题成果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鼓励课题成果公开发表并实现成果效果转换,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课题完成情况及成果质量将作为下一年立项的重要依据。
对资助立项课题,省厅将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有关事项进行统一布置和安排。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按立项渠道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45号西湖物资大楼8楼,邮编:310007联系人:徐红梅、黄佳莺联系电话:*************85119302传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73号金汇大厦12楼,邮编:310005联系人:童素娟吴玮联系电话:0571-******** 88399038传真:*************附件: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二○一一年八月十七日附件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综合(一般项目)L2011A001 加强劳动保障领域的社会管理与民生改善问题研究,王丁路,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1A00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刘骏,嘉兴学院二、就业与再就业(一般项目)L2011B001 杭州大学生创业园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崔万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2 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优化研究,周烁,温州医学院L2011B003 大学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创业问题研究,马小辉,浙江农林大学L2011B004 大学生就业预测分析的贝叶斯网决策评价体系研究,冯志林,浙江工业大学L2011B005 舟山国际海员回归创业研究,孙峰,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6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周秋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7 城乡统筹发展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政策研究,姜义平,湖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8 用工结构性短缺、经济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宋树理,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1B009 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吴玉霞,宁波工程学院L2011B010 "十二五"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研究,吴凯,绍兴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1 平等就业权的保障与反就业歧视研究--以宁波市为例,魏丽,宁波大学L2011B012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现状调查及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王燕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3 高技能人才“全程式”职业指导模式的构建,胡怡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4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黄晓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5 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研究,朱亚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6 农民工代际差异对浙江省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影响研究,孙玺慧,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7 高知识群体失业预警与城镇失业率预测研究,付艳茹,浙江警官职业学院L2011B018 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郑书莉,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1B019 大学教育模式对浙江省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影响研究,于永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L2011B020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平等就业问题研究,高林洲,浙江科技学院L2011B021 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石声波,浙江树人大学L2011B022 浙江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的优化研究,刘巧芝,嘉兴学院L2011B023 浙江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研究,唐林俊,嘉兴学院L2011B024 高职院校毕业生立体化就业渠道的实践探索,贾丽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B025 高职学生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一致性研究,张荣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26 浙江省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朱宇娟,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1B027 校企合作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实证研究---以园艺专业为例,吕伟德,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28 浙江省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研究,朱麟飞,浙江理工大学L2011B029 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贡献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姚海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1B030 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黄胜,浙江工业大学L2011B031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和实施模式研究,陈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32全程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体系研究,阮美飞,宁波大学L2011B033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邹非,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34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制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徐艳,浙江工业大学L2011B035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张龙,丽水学院L2011B036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视野下的诚信就业问题探析,张利军,温州人事局L2011F037 浙江省劳动力市场法制化与标准化研究, XXX,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L2011B038 优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大力促进微小型创业,黄小昶,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1B039 创建充分就业城区的路径和对策研究,马金德,杭州市余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三、社会保障(一般项目)L2011C001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探索--以浙江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为例,张建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L2011C002 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研究,覃闻铭,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03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博弈分析,李龙,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04 浙江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模式、发展道路和政策选择研究,王明霞,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05 社会保障的经济促进功能研究,张树新,浙江工商大学L2011C006“民工荒”倒逼机制下浙江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研究,王辉,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L2011C007 应对外来务工人员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以温州为例,刘芸,温州大学L2011C008 城乡统筹视角下浙江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骆勤,浙江财政学院L2011C009 浙江省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与转移支付问题研究,张雪平,浙江财政学院L2011C010 建筑业务工人员社会保障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宋晓刚,宁波大学L2011C011 浙江大中型企业完善企业年金的研究,宋洁,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12 中西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及其启示,王健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13 浙江省社会保障基金运作问题研究,徐冯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C014 浙江省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研究,李兵,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C015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运行与实践研究--以教师年金计划设计为例,朱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C016浙江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构成与影响因素研究,饶君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17 浙江省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模式研究,肖金萍,浙江师范大学L2011C018 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管理信息系统(一卡通)建设研究,曹涌,杭州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L2011C019 新《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沈瑜维,杭州市西湖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L2011C020 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的研究,卢纯佶,东阳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四、职业能力建设(一般项目)L2011D001 技师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培养模式研究--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王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2 现代汽车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张杰,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3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开发模式研究,殷锐,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4 高校后勤员工教育培训新体系的研究,陈先建,温州医学院L2011D005 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的研究,洪列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6 企业转型升级下技工培训创新研究,林海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7 浙江省退役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实践研究,姚光美,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8 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谢志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1D00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陈国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1D010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构研究,陈宇鹏,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1 基于校企合作体制创新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廖忠梅,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2 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陈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3 企业员工职业能力提升机理研究,卢兰万,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4 基于杭州汽车产业园的汽车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陈立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5 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皇甫姣,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1D016 失地农民可持续就业能力培育策略研究,杨扬,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7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吕杰林,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8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胜任特征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周佳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9 外贸职业能力开发与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王婧,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20 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唐小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21 需求分析视域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蒋景东,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22 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3 数字化环境中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电气行业为例,马羽安,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L2011D024 客车维修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金柏正,杭州长运运输集团有限公司L2011D025 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期高端翻译人员的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吕琳,浙江万里学院L2011D026 基于“和谐职业人”教育理念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俞步松,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7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效果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阮晓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8 经济转型背景下浙江省中小企业理财人员职业能力开发研究,任俊俏,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9“点面”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嘉兴学院为例,郝文静,嘉兴学院L2011D030 浙江会展业人力资源培育和管理研究,张万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3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陶宇,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2 基于关系匹配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选人标准的实证研究,陈芳,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33 基于企业用人标准匹配下的大学生就业力培育机制研究,王绍让,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34 经济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与高职教育融合问题的研究--以温州为例,李小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5 基于需求分析的企业员工培训模式的研究,王海杰,嘉兴学院L2011D036服务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职业能力开发路径研究朱文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7 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策略研究,张梓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8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和工资报酬的实证研究,俞玲,浙江财经学院L2011D039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型技能人才开发匹配研究--以宁波为例,唐雪莲,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1D040企业培训的管理评价及政策机制研究,周文婕,浙江万里学院L2011D041浙江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金迪,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1D042基于需求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傅剑,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4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储建军,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44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及对策研究,张东志,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45 浙江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问题研究,杨国强,杭州轻工技校L2011D046 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建设对策研究,张政,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五、收入分配(一般项目)L2011E001 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王一中,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1E002 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研究,吴慧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E003 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建设研究,罗美娟,宁波工程学院L2011E004 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周国胜,嘉兴学院L2011E005 当前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徐新清,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1E006 浙江大学生毕业起薪与职业成长关系研究,张铁墨,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1E007 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赵俊杰,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六、劳动关系(一般项目)L2011F001 民工荒背景下中小企业劳资双方责权关系新解构,贾昕昕,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02 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标准,金荣标,丽水广播电视大学L2011F003 工资集体协商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吴红列,浙江广播电视大学L2011F004 提高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路径研究,沈央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05 转型期浙江省劳资冲突的困境与应对,张永亮,浙江农林大学L2011F006 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与农民工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以浙江省建筑业为例,何兴,浙江工业大学L2011F007 合理利用劳务派遣资源问题研究,金献珍,浙江工业大学L2011F008 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中小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管理机制研究,李杰义,浙江师范大学L2011F009 劳动雇佣关系下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王宁,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1F010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用工荒”问题的解决策略研究--以员工援助计划角度,陈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1F011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设研究,吴红玲,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2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顶岗实习学生权益维护问题研究,潘美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3 劳务派遣现状与激活劳动力市场效用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夏天,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4 新生代农民工话语权建构与融入城市研究,徐建丽,金华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5 就业协议书的定性及制度完善,黄柯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6 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网络构建研究,叶家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7 劳务派遣用工法律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钱叶芳,温州大学L2011F018 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与公司价值研究--基于杭州上市公司的实证,任家华,浙江工商大学L2011F019 《劳动合同法》实施机制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张妮,中国计量学院L2011F020 转型期高校教师岗位聘任中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冯东红,中国计量学院L2011F021 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杭州评估,王朝霞,浙江大学L2011F022 “五大劳动关系”研究,胡晓东,杭州市江干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L2011F023 构建适应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的劳动关系研究,余青,义乌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L2011F024 司机劳动用工与劳动关系处理研究----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徐东明,宁波市北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L2011F025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虞争鸣,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七、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一般项目)R2011A00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郑晓哲,杭州市劳动保障咨询服务中心R2011A002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研究,黄纯,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R2011A00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研究,张帆,浙江工业大学R2011A004 推进人才工作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斯嘉平,临安市人事局R2011A005 浙江高层次人才专项保障房制度安排研究,马先标,南开大学R2011A006 基于电子政务视角的地区级人才网站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研究,康粟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07 高校创建人才工程的机制体制研究,冯剑,浙江工业大学R2011A008 基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SNS系统平台研发,尹志,宁波工程学院R2011A009 长三角城市群人才集聚、扩散机制及一体化政策研究,张海霞,浙江工商大学R2011A010 宁波创新型人才发展与交流平台的研究,李丽,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11 宁波人才创新载体研究,杨厦,宁波大学R2011A012 浙江省失地农民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社会生态视角,吴丽,中国计量学院R2011A013 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研究,徐文英,浙江工业大学R2011A014 国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彭兵,丽水学院R2011A015境外人员社区融入的社会机制和政策创新研究-以浙江义乌市为例,程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16 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胡洪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1A017 基于杭州经验的浙江省领导干部甄选培养机制研究,张建伟,浙江理工大学R2011A018 政府公共部门组织沉默行为的研究,张锦平,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19 创新社会管理视域下“老娘舅式”社会调解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胡行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20 谣言的社会心理分析及政府应对策略,叶星,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21 浙江农村空巢老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王占坤,温州医学院R2011A022 地方慈善事业发展与政府角色探讨,缪立懿,温州医学院八、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一般项目)R2011B001 国际化平台“英-中-澳”高端文创人才开发中心的研究与实践,丁继军,浙江理工大学R2011B002海外人才引进、开发与交流研究--以湖州南太湖精英计划为例,沈国琪,湖州师范学院R2011B003高职院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及评价体系研究--以在杭高职院校为例,王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04浙江省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研究,孙春媛,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05信息化管理在人才引进中的应用研究,陈国海,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06浙江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研究,王佳,浙江万里学院R2011B007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人才结构研究,刘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08有效人力资源结构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适配度研究,孙惠敏,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09企业家人力资本投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对策研究,方阳春,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10基于WSR系统方法论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宁波市中小企业为例,佟雪铭,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11依托技术联盟构建人才平台的机制与政策研究,周欢怀,温州大学R2011B012浙江省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实证研究,王璟,中国计量学院R2011B0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与使用问题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董玉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1B014浙江涉外法律人才开发政策研究,孔德民,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15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复合型涉外人才的培养,周明宝,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1B016基于浙江外贸转型的国际化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贺华丽,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1B017欠发达地区商务英语人才职业适应性研究-以衢州为例,何雪莲,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18长三角会展人才需求特征分析及开发研究,张素,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1B019浙江省先进制造业研发人才开发对策研究,郑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1B020杭州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郑健波,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1B021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机制研究,罗润峰,绍兴文理学院R2011B022地方高校高级人才评价研究,夏志芳,浙江海洋学院R2011B023边缘地区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研究,许妍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24温州市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流失情况调研,刘贤奎,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1B025浙江民企“走出去”跨国经营人才开发研究,郝新蓉,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26基于浙江民营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特点的人力资源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王丽辉,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27义乌市场经营户国际化经营素质提升策略研究--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XXX晶,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28温州中小企业商贸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李永宇,温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29浙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政策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与启示,吴后宽,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0校企联合培养BPO技能人才的优势及对策研究,沈音乐,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1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研究--以宁波为例,李书彦,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32产业转型过程中海洋经济价值链前端人才体系及技术创新联盟构建模式研究,曾琻宁,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33杭州市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蒋淑丽,浙江财经学院R2011B034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饭店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研究,陆宇荣,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5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问题研究,王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6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培训的实证研究--以绍兴市为例,XXX祥,绍兴广播电视大学R2011B037城市社区管理人员胜任力状况与对策研究,许琦,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8高校管理队伍培训机制研究,戈芝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R2011B039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省经济转型背景下人才需求的视角,沈洁颖,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九、人事工作与人事制度改革(一般项目)R2011C001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及其发展研究,吴斌,浙江工业大学R2011C002 我国高职院校薪酬管理的研究,王慧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1C003在浙江省高校设岗聘任后绩效工资改革的研究,任梅,浙江工业大学R2011C004 基于分层分类的高职教师激励问题研究,杨俊杰,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1C005 浙江省普通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深化改革研究,王瑜,中国计量学院R2011C006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视角下的高校职员制度研究,赵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1C007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体系研究,郝海涛,中国计量学院R2011C008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问题研究,毛建青,浙江工业大学。
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精选教育文档
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活动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活动,它可以全方位地锻炼创业者的智慧与能力。
一个人想要创业成功,就必须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如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
创业成功是长期准备的结果,成功是属于那些有思想准备的人。
所以想要创业成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
一、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创业目标,然后根据制订的目标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以此更好地完成并实现既定目标。
只有制订明确的目标,才能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集中于实现目标的过程上。
创业者想要创业成功,实现人生价值,就要在确立目标之后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二、创业要有激情,也要有风险意识大学生由于刚刚毕业,缺乏市场经验与管理能力,因此创业初期需要踏实肯干、努力学习。
因此,大学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强化风险意识,务必虚心求教、放低身段,磨炼成为合格创业者的心智。
三、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大学生刚刚毕业进行自我创业时需要进行一些模仿,从而使自己掌握一些知识与技能。
创业成功者确实有一些值得模仿的地方,但是这种模仿并不是长期的,这种模仿只是在大学生创业初期创业意识淡薄的前提下,为了过渡而模仿的。
因此,当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就应该尝试突出自己的特色。
所以在创业中后期,大学生应该发挥自己的创业特点,这样才可以持续地进行创业活动。
四、要有爱心与魄力创业往往风险与机遇并存。
创业者必须善于发现新生事物,并且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要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就算在没有十足把握的前提下,也需要具备冒险精神。
这种冒险并不是创业者的一时冲动,而是在一定的市场背景下进行的合理推断,认为这种冒险是可行的,从而采取的措施。
企业生存要求创业者要富有爱心,这也是构建良好的商业氛围的前提。
只有具备良好的商业氛围,企业才能平稳发展。
五、要有自信和创新精神对于创业者来说,信心是创造企业的动力,只有具备坚持与自信,才可以成就人生的辉煌,所以大学生创业者要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对未来有信心,并且要坚信自己通过努力创业终究能获得成功,坚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研究--以武夷学院为例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研究黎恒杆1,2,林丹萍1,王玉林1,2,朱德良1,2,苏晴微1(1.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2.闽北山地地质灾害防治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武夷山354300)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行深层次调整和巨大历史变革,我国正逐渐从资源驱动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驱动力和永恒主题。
在此背景下,众多高校教师提出了“双创”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思路,其中王红等人进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情况,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思路,值得各高校借鉴。
然而,对于多数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刚升本十年左右,正处于应用型本科转型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刚起步,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驱动力,因此探索一种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的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1.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引入学分学程的理念,能较好地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
本质上“学分学程”是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的一系列跨专业课程组合,根据需要(如培养学生某些特定的技能)选择与这些技能相关的课程让学生进行选择,明显的优势在于跨专业跨领域,突破原来专业的限制。
依照“学分学程”的原则,要取得某个“学分学程”,需要完成4~6门课程的研修,大约需要8~15学分。
2.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内容。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整合各种资源。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涉及专业多、受众面广,为促使创新创业教育达到较好成效,需要借以并发挥各种软硬件资源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更高效地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和学科竞赛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和师资支持。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精品文档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目标人群具体化,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精神和技能,不断适应我们新时代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技能实际需求的教育。
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 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认知不清晰一是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功利主义价值倾向”普遍,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意义认知的不清晰,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被许多人视为培养企业家的教育,这一现象极大的扭曲了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初衷和意义。
二是“技术创新倾向”观念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普遍推行,许多的高校都积极的参与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队伍中。
将创新创业的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创业教育和对于学生高新技术应用的培育,对于“创意型”创业和理论创新创业教育则比较忽略。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内在问题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这类课程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形成的,并非高校固有的课程,这就导致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并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可供参考,从而出现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与课程设置不匹配的状况,使得创新创业的教育没有一个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
其次,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仍然很薄弱,师资水平不均衡,有的甚至不是专业教师。
这就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说教理论和实践脱节,从而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回归实践,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外在问题一是可以成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社会实业较少。
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及其成果的高?L险性,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难以取得社会实业界的信任为其提供实践基地。
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培养体 系 为 出发点 : 2 . 以 绝 大 多 数 高 校 在 校 生 为 培 养 对象 : 3 . 以 提 升 大 学 生 就 业 竞 争 力 和 创 业 能 力 为 教 育 目标 。 以 岗 位 创 业 为 导 向 的 创 业 教 育 体 系 将 突 破 传 统创业 教育 的模 式 . 把 当 前 高 等 教 育 面 临 的 创 业 教 育和专 业人 才培 养两个 热点 问题 紧密 结合 , 紧 扣 大 学生成 长成 才 的特点 和规律 . 通Z g ] 1 业 类 通 识 课 程 培养 、 专 业 类 创 业 课 程 创 新 与 渗 透 以 及 岗位 创 业 实 践教学 衔接 等方 面进行 创业 教育 的整 体构 建 . 推 动 创业 教育 的深入 发展 . 提 升 高 校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的 质 量 和效 果 。 以 岗 位 创 业 为 导 向 的 创 业 教 育 的 实 施 是 一 项 系统 工程 . 涉及学 生 、 教师 、 学 校 甚 至 学 校 外 部 多 方 面 利 益 关 系 作 者 在 借 鉴 当 前 已 有 的 高 校 创 业 教 育 经验 的基 础上 . 提 出 在 创 业 教 育 的 实 施 过 程 中 要 注 重 四个 方 面 : 1 . 满 足 不 同类 别 学 生 需 求 的 多 样 性 设 计 : 2 . 使 创业 教育融 入专 业教 育 的持续性 设 计 ; 3 . 推 动创 业 教 育机 制创 新 的长效 性 设计 : 4 . 形 成 专 业 教 师 内源性 支持 的引 导性设 计 。
教 育 发 展 模 式 的 新 思 考 传 统 意义 上讲 . 创 业是 指 创 办新 企业 , 创 业 者 必须 是 企业 所 有者 。1 9 8 5年 . P i n e h o t t 首 次 在 其 著 作《 创新 者 与 企业 革 命 》 中 提 出 了 在 已 建 立 的 大 型 组 织 内进 行 创 业 的理 论 . 即 内创 业 理 论 。 这 里 所 说 的内创业 . 即指 岗位 创 业 。 基 于 高校创 业教育 视 角 , “ 岗 位 创 业 ”一 词 更 能 明确 体 现 创 业 教 育 的 目标 取 向 开 展 创 业 教 育 . 既 要 培 养 自主 创 业 者 , 又 要 培 养 岗位 创 业 者 目前 . 很 多 高 校 的 创 业 教 育 项 目 还 只 是侧 重 于 自主创业 者 的培养 . 这 是 创 业 教 育 的 一 个 误 区 。 以 岗 位 创 业 为 导 向 的 创 业 教 育 将 不 仅 仅 以 培 养 自主 创 业 者 为 目标 . 更 是 要 在 高 校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过程中 。 通 过融 入 创业 意 识 、 了 解 创 业 知 识 和 体 验 创 业过程 . 使 大 学 生 掌 握 从 事 未 来 职 业 所 需 的 知 识 和技能 。它具有 以下基 本 特征 : l | 以 融 入 现 有 人 才
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考和实践-精品教育文档
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考和实践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追求在于实现“公平、公正”,而其中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因此,任何一位校长都有必要在实践中探索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来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同步发展。
为此,笔者在学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上作了如下的思考和实践。
何谓“均衡”?为什么提出“优质”“均衡”?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
综观已有的相关研究,一般认为“均衡”就是各种力量在相互作用或“博弈”中形成相对“均势”或“平衡”的状态。
而关于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指教育资源(如教育经费、师资等)配置的均衡,二是教育系统内部要素(如不同类别或层次的学校之间的资源)占有的均衡,三是教育机会(如入学机会)的均等。
在前两种观点看来,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尽管学校自身也可以发挥相当的作用,但它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基本上是被动的;而就最后一个观点来看,教育均衡发展的承担者虽然也涉及政府,但是其重点已转向了学校内部,转向了教师,转向了教育的全过程,因而这种“均衡”是一种更为实质的面向学生发展的均衡。
只有实现了学校内部的均衡,即学生在享用学校教育资源方面达到了均衡,学校本身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才能得到体现,才能对其他学校及其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我们所强调的“优质”“均衡”,其主旨就在于从外部的教育资源配置均衡走向内部的资源占有或享用的均衡。
外部的资源支持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内部的制度安排更具有根本性和能动性。
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育管理者认为均衡化就是平均化,把“三好学生”名额平均分给各级各类学校,把“推优生”名额平均分给层次不一的学校,把各种奖励平均分给办学质量有差异的学校。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主动的教育均衡发展,即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学校的内涵发展、主动发展,去实现教育发展的均衡化。
在思考和实践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最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精品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一创业教育认识和定位的偏差美国等西方国家盛行的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兴起,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1999年后,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激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最直接、主要的原因,因而打上了被动、救急的烙印。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注重了对西方创业教育外在表现形式的模仿学习,但忽视了对创业教育内涵和价值的挖掘与探究。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亟待完善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只有拥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托起一流的教育。
创业教育的学科特性要求创业教育的师资既是课堂教学的理论传播者,也是创业管理的实践战将。
在目前的总体环境下,高校教师往往就是创业意识和能力不太强的群体,其自身在创业方面的素质就注定了其很难给学生传递真正适用的创业经验与理论,也很难传递给学生真正的创新创业精神。
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教学内容和模式很难脱离理论层面上的纸上谈兵。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就必然体现为单纯的讲授过多,实际商业计划的构想、写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案例分析等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的教学方法运用过少。
可以预计,如果当前创业教育有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处境不能得到较好改善,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缺乏科学规范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创业课程如何组织,如何适应不同学科背景的需要,如何满足引导学生创业规划的需求,都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需要考虑的问题。
无论是其教材,还是创业案例库,都立足本土、贴近现实。
其中,百森学院通过专门设计的创业课程教学大纲、独一无二的外延拓展计划以及共同资助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个学术研究会来支撑其创业教育。
可以说,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都得益于其遍及高校的创业课程设计。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社会支持
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增 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鼓励行业协会参与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为院校提供行业动 态、职业标准等方面的支持。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通过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认识和支 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经费保障
设立专项资金
01
设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专项资金,确保转型发展过程中
各项工作的经费投入。
多渠道筹措资金
02
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为地方本科
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加强经费管理
03
建立科学的经费管理制度,确保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益,提
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源保障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传 统学科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 需求,地方本科院校需要适应市 场需求,加强应用型专业的建设
。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
转型发展的探索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开始了 转型发展的探索,开设了一些 新兴专业,加强了实践教学,
开展了校企合作等。
师资队伍的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引进了不少高 层次人才,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培养 和管理。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2023-11-10
目录
• 引言 •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保障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 量人才。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ISSN 1002-4956 CN11-2034/T实验技术与管理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第37卷第12期2020年12月Vol.37 No. 12 Dec. 2020DOI: 10.16791/ki.sjg.2020.12.005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张净1,李明2,高航2(1.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办公室,山西太原030024; 2.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太原理工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秉承“自由探索,兴趣驱动”的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了“五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基于该模式构建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和生态育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创了新书院制的生态育人试验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新书院制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4956(2020)12-0017-04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ZHANG Cheng1, LI Ming2, GAO Hang2(1. Party Committee Offic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2. Big Data Colleg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Abstract: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gard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s a breakthrough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Free exploration and interest driving”, the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Five innovation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model.Based on this model,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talent training system for the curriculum education, culture educ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education has been constructed, the ecological education experimental field of the new academy system has been created, and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system; new academy system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校企合作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查工程学院为例
2020年第19卷第19期校企合作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查工程学院为例□常虹谷复光【内容摘要】聚焦如何提升工科院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以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专业为例,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设置、加强产学合作实现开放式办学及加强政策激励等方面为切入点,对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创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式办学【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G H180370)和吉林建筑大学专项课题(编号:X C C18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常虹(1973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查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实践教学改革 谷复光,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查工程学院2014年,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引导一批普通 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迅 速掀起了部分高校转型的潮流,尤其是地方普通高等学校。
加强与政府、企业等部门的合作,实现开放式办学,加强产学 合作基地建设,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高学生 创业和就业的几率,是应用型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确保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武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和十九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并出台了各项激励政策,为广大青年 学生开展创业提供充分的便利条件[1吉林建筑大学测 绘与勘查工程学院作为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二级 学院,创新实行“2 + 1 + 1”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教学模块 中融人相应创业案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创新创业体验,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真正的参与企业各项生产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体验创业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 手能力。
宽红色资源的广度,挖掘红色资源的深度,提升红色旅游资 源的多功能立体化效应。
第一,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政 治导向作用,集中表现在鲜明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主题上,是否能让旅游者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是红色旅游资源的 重中之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政策逻辑及推进策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政策逻辑及推进策略作者:靳晓光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05期摘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在外部、宏观上沿着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和“以创新引领创业”的战略主线演进,两条主线交汇、融合,不断升级。
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来看,其发展经历了自发探索、多元探索、全面推进、深入推进以及不断升级等阶段。
国家在政策方面则是遵循着转型发展、办学引导、渐进发展以及多元治理等逻辑持续引领推动。
展望未来,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支持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既定战略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朝着教育现代化、打造生态系统、自觉形成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打磨特色。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政策逻辑;推进策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
近些年来,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出台了系列政策来进行推进。
这些政策有的内嵌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主题中,有的专门聚焦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既分散于党的纲领性文件、政府的发展规划及综合性改革文件之中,也集中见于系统性的专门政策文本之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演进有着清晰的逻辑,认真对其进行梳理、分析,把握政策发展脉络,对高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自发探索阶段(1997-2002)创业教育发端于美国,学术界普遍把1947年2月哈佛大学迈尔斯·梅斯在商学院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课作为创业教育在大学中首次出现的标志。
1997年,清华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标志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始。
由此,复旦大学、华东师大、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也纷纷进行了自发性的探索。
复旦传授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华东师大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武汉大学实施“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科技园为平台对学生的创业给予支持等[1]。
河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需求为例
2018年 3月 第 33卷第 1期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ENGINEERING(SOCIALSCIENCEEDITION)
Mar.2018 Vol.33No.1
河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
———以郑州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也是引导河南高校合 理布局有序发展、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速度与质量、助推河南经济社会加量提速的重要途径。目 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亟待河南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的双提升。为此,从经验借鉴、人 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和机制创新等方面构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河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路径就成 为必然。
清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创新创业人 才需求状况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 河南高校创 新 创 业 教 育 提 供 的 资 源 状 况,精 准 把 握河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 实验 区 建 设 的 供 需 状 况,构 建 二 者 协 同 发 展 的 路径。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河南高 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机理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18)01-0078-06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分析创新创业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国家大力支持和倡导的实践活动。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之一。
大学生风华正茂,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因应了国家的期望和社会的需求。
然而,我国大学生无论创业的意愿,还是创业的能力,与期望和需求相比有明显的差距[1],因此本文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1、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765万,比2001年多出5.7倍。
与之相关的情况是,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2014年达到顶峰后,近两年来有所回落。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停滞不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就业渠道变窄,创业就成为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
王宁[2]认为大学生创业分为独立创业和企业内创业两种类型。
前者是指创业者个人或团体白手起家创业,即自主创业;后者是指大企业内部创业。
但对于缺乏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难度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高校有责任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r,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准备。
而且笔者还认为与自主创业不同的另一种创业形式,从事与自身专业不对口的其他行业或专业,这个难度比自主创业小,但也需要创新意识。
总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展就业渠道会有很大帮助。
2、适应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传统高校教育偏重于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对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生活技能素质等不够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足,按照“木桶理论”就可能成为“瘸腿人才”,不仅难以成为合格有用的人才,其就业前景也存在隐忧,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职场适应能力弱,在就业时就会遇到很大障碍。
促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路径发展的策
随着大量本科高等院校的建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普通大众高等教育过渡[1]。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毕业及就业问题成为了日前高等教育培训的热门话题[2]。
大量毕业生毕业“未就业”、“待就业”、“懒就业”、“慢就业”的问题日渐凸显。
黑龙江省大庆市由于区位影响,所属高校本身具有天然的招生及就业劣势,一方面很多企业不愿意来大庆市进行招聘,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发展单一也制约了大学的发展。
因此,面对现实状态,如何在大庆市高校中推广开展创业教育,如何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大庆城市转型接轨,如何提升高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大庆市各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从分散向整体转变,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课程[3]。
因此,通过建立创新型的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大庆市高校目前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设计系统、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是重中之重。
各高校应该在坚持做好教育部要求的基础课程之外,结合地方高校特点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大庆市高等教育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之时,应当注意提高人文教学和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
例如,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应用心理学、法律等课程,丰富学生知识,加强文化传承,为学生形成创业知识结构提供理论武器。
另外,学校应注重专科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出专科类型的创新教育课程,努力培养行业内的创业家或创业者中的行家里手。
同时,还要注重专业前沿知识的补充,把最新的专业发展、科研结果引入创业课堂,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努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完善课程绩效评估系统。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升综合表现能力。
学生在创业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绝不仅仅是创业的知识,更是创新创业的思维,也是坚持到底的做事态度。
除此之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也尤为关键。
地方高校教师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地方高校教师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目前对高校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培养研究的内容较多,而有关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不多,多集中于对所有教师的总体研究,结合学科、学历、职称、年龄的不同进行交叉分布的研究尚没有。
地方高校教师不仅作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而且还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只有培养了符合经济和教育发展需要的高校教师,才能切实保障和提高学生的质量。
本课题根据高校教师发展理论设计调查问卷,对高校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学科、学历、职称、年龄对每一项内容进行交叉分布统计分析。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调研对象为某地方高校教师,共发放问卷238份,回收190份,无效问卷19份,有效问卷共计171份,回收率79.8%,有效率90%。
有效问卷中理科49份,工科61份,人文社科61份,用于进行学科间的分布差异比较。
为统计分析教师发展的差异,分别从年龄、学科、学历和职称四个方面进行交叉分布分析。
二、教师发展现状统计分析教师发展分为个人发展、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四方面内容,[1]分别调查了教师总体发展和具体内容发展现状。
1、教师发展总体情况统计分析分别从职业满意度、发展满意度、主要问题或压力、教师发展内容了解、教师发展规划制定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1)职业满意度。
从统计数据来看,高校大部分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对教师职业满意比例较高,不满意的比例仅为7.6%。
而且,职称越高,职业满意度越高;工科和人文社科教师的职业满意度略高于理科;30~35岁和50岁以上的教师职业满意度最高,30~35岁教师学历高,科研成果突出,50岁以上教授职称高,收入高。
30岁以下满意度最低为46.2%,属于新入职教师,对教师职业尚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2)发展现状满意度。
高校教师对目前的发展现状满意度不高,满意的教师约占1/3,说不清的教师约占1/3,不满意的教师占1/3。
不满意比例理科和人文社科明显高于工科,轻工是学校的特色学科,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性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实践探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自主创业能创造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面,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社会财富增量经过二十余年的[1] 。
发展,国内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如火如荼,从期初国外借鉴简单模仿到当前政府引导下实践探索,创业教育不同发展模式的出现,无不向我们展示了高等教育内部转型发展变革过程。
不难发现,与二十年前相比,地方性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认可度与支持力度显著增强,地方性高校创业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创业教育指导理念、发展模式、实施路径。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五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创业工作,设立创业园和创业基金;大力实施“创业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实践并不断完善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论坛、创业孵化、创业和创业联盟“五位一体”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成立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式、相互渗透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多年来,近200家学生创办的企业经学校创业孵化成功走向社会,创业与专业关联度高,创业教育已成为专业教育的应用和延伸,创业项目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已从粗放型创业实践教育向培养“专业 +创业” 结合复合型人才战略转变,实现学生“专业实践”与“创新创 业”的有机耦合。
通过多层次、立体化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为 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一)创业组织联盟创业者联盟是指准备创业和已在创业的学生与成功创业人 士组成的联盟、旨在分享创业经验、启发创业灵感、共享创业资 源、推动创业实践。
其次,校企联盟,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构建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校企合作 育人机制。
使学生亲身参与企业各方面运作, 体验和经历创业的 真实过程,为毕业后自主创业积累经验。
再者,社会服务联盟, 通过“社会服务大平台”, 为学生创业提供社会服务平台。
学生 可以以专业工作室和实训基地为基础,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二)创业课程整合创业课程整合是指获得与创业关联的专门知识和创业实训。
首先,学科课程要从创业教育具体目标和实施路径出发, 特别要注重第二课堂外创业隐性课程的开发。
其次要注重创业实训课程 研究与开发, 创业实训教学是创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实训教学分为创业模拟实验和创业实践教学两类,如建设 心”、“网络创业实验室”等开展创业教育模拟实验活动, 使学 生熟悉创业各环节 [2] 。
(三)创业活动开展 创业活动开展是指通过创业活动使学生养成创业意识、 创业 精神等素质的目的。
首先,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论坛。
在课堂和 校园网进行创业讲论,学报上开辟创业论坛专栏, 组织学生参加 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创业辩论。
学生在创业论坛中进行信息交流、 评论和探讨。
其次,开展创业专题研讨。
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内外 部创业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时,采取专题研讨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创 业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最后,开展创业讲座。
定期举办全校性创 业讲座,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官员、创业成功校友来学校开设创业类专题讲座, 向学生传授 相创业业模拟实训室”、“企业沙盘对抗模拟中心”、EPR 实验中关创业经验和技能。
(四)创业项目孵化创业项目孵化是指创业的基本条件保障。
首先,学校要出台相关创业政策支持制度。
其中,特别要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创业资金方面支持政策,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其次,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学校在建设创业教育师资时,考虑到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如经管、工程技术、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的教师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官员、企业家、孵化器管理专家等人员构成。
最后,经费保障。
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给优秀的创业项目提供启动资金扶持。
(五)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指学生创业内容和方向及获取他人创业经验。
首先,学校建立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负责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创业指导和专题讲座,推广创业成功经验。
其次,创新项目研究,学校根据学生提交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具体情况,对有市场前景、切实可行、具有较好赢利模式的创新创业项目特别关注,直接帮其孵化与升级。
再者,大学生个体特征研究。
研究大学生个性特征与创业行为动机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3] 。
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识别机会、风险偏好等都有所不同,具有怎样的个体特征的学生更能取得创业成功,值得思考与研究。
最后是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学校相关学术团队一直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学校教学部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转型发展历程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通过多年的努力,创业教育的认可度与支持力度显著增强,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经历了以下三个转型发展历程。
一)起步探索阶段从2001 年9 月起,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创业教育工作,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开展创业孵化。
该阶段申请创业的学生以模拟公司、个人工作室、个体工商户、企业法人公司等多种形式开展创业实践。
在学生不断的创业实践过程中,学校逐步完善创业管理制度、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办公室,专门设立“创业基金”,各创业实体也由个人创业到团队创业发展,创办学生公司紧密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创业,创业与专业关联度高,创业教育亦成为学校专业教育的应用与延伸,教育部创业教育调研组专程来校调研指导。
二)稳定发展阶段该阶段以学生“个体型”创业逐步过渡到“群体型”创业。
截止到2012年12 月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已有78 家自主创办学生法人公司,经学校创业中心和创新园孵化后成功走向社会,学生自主创办公司注册资金1827 万元,年产值超过6000 多万元,吸纳了1000 多名大学毕业生就业。
2009 年,学校创业中心被授予首批“绍兴市大学生创业园”。
创业学生典型先后被评为“浙江教育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绍兴市创新创业明星”等。
创业教育实践成果学校获浙江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 。
三)拓展延伸阶段在前两阶段发展的基础上,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工作进入了拓展延伸阶段。
学校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力求增创新优势、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不断挖掘自身优势,探索创业教育教学实践的创新模式。
开设“创新创意工场”,园区建筑面积6000 平方米,现有入驻企业28 家。
2014年,经贸管理学院(范蠡商学院)试点成立创业学院。
2016 年初正式成立“范蠡创业学院”。
是学生真正实现“教学”与“创新创业”的有机耦合。
随着该阶段创业和创业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学生“大众型”创业现象开始显现[3] 。
三、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转型的两个维度一)理念层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创业教育,把创业和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业教育渗透和融合到专业教育中。
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渗透和融合其实是互相促进的过程,学校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就业、职业转变和创业能力,同时改革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内容,使其更好地为创业和创业教育服务,使创业教育的开展与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经过多年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创业与创业组织联盟、创业课程整合、创业活动开展、创业项目孵化、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五位一体、创学结合”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由于创业教育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较早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高职院校之一。
二)实践操作层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创业教育不同发展阶段要求,创设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工场”,为创业学生提供“孵化”,学生在两个温暖的“孵化器”里不断成长[3] 。
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是在校学生创业的实战基地,是在校学生创业的孵化”重要场所,学生依托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积累创业经验。
为实习和毕业后进驻创新工场做好准备。
大学生创新工场秉承“企业家进驻、工作室入驻,虚案实做、旧案新做、真案真做,课堂与工作室结合、师生作品与企业产品结合、教学与技术服务结合”的方式,创新工场已成为学生与企业互通“耦合”的创新载体,其组成结构单元是:毕业学生为主体、在校学生为补充、教师为指导的“虚拟项目” 和社会真实项目。
在创新工场中,在校学生“虚拟公司”的创业实践可以和学业学分挂钩,创业实训项目的学生可以相应免修课程资格,实现“教学”与“创新创业”有机耦合[3] 。
四、地方性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路径探索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十分明确,创业教育开展的领域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育、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有着既定目标和具体推进策略。
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于学校层面对于创业教育的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内生性”和“本土性” [4] 。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业教育是一个涉及知识广泛的系统化教育工程,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体系,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一门专业的知识,如何将创业的内容纳入学校的课程当中,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本质上是创业教育应贯彻教育全过程,这种融合应该回归到“人”的层面和“教”的层面。
创业教育必需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可以结合专业实践;反过来,专业教育不能只是教专业和技能,要回归到人的培养和心智塑造层面。
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如同一个事物的两面,最终都要统一到教育大道,服务于人的培养。
(二)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创业教育是一个涉及知识广泛的系统化教育工程,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体系,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一门专业的知识,如何将创业的内容纳入学校的课程当中,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高职院校要借鉴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路,参考成功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网络课程和创业模拟课程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
(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育加强高职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对推进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作为重要保障,这也是是培养高质量创业人才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创业实践经历,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可以整合与创业教育有关的教师成为骨干教师队伍,专门从事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并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各行业的创业实践,逐步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学校还可以从社会各界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专家以及政府人员等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立起一支校企互补的复合型创业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