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贵生采矿毕业设计

合集下载

【精品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江铜武山铜矿开采设计_采矿工程专业

【精品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江铜武山铜矿开采设计_采矿工程专业

江西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江铜武山铜矿开采设计(采矿方法专题)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班级:采矿工程2004级(1)姓名:樊忠华指导教师:肖广哲赵奎完成时间:2008年05月28日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矿山概况 (1)1.2设计依据 (1)1.3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2)1.4矿山建设主要方案 (2)1.5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第二章矿山地质 (5)2.1矿区地理与气候条件 (5)2.2矿区地质构造 (6)2.3矿脉分布、产状及规模 (8)2.4矿区水文地质 (8)2.5矿区工程地质 (9)第三章矿山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10)3.1矿山年产量 (10)3.2矿山服务年限的计算 (10)3.3矿山工作制度 (11)第四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2)4.1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 (12)4.2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12)4.3有害的物质成份分析 (13)4.4矿床开采工业指标 (13)第五章矿床开拓 (14)5.1井田划分 (14)5.2岩体移动范围 (14)5.3阶段高度的确定 (14)5.4矿床开拓方法选择 (15)5.5阶段及矿块开采顺序 (19)5.6三级储量 (19)第六章矿山井巷工程 (21)6.1矿山基本井巷工程 (21)6.2井筒及阶段运输巷道断面设计 (21)6.3井底车场形式与马头门尺寸的确定 (28)6.4井筒及阶段运输平巷位置布置 (30)6.5井筒及阶段运输平巷施工要求 (31)第七章采矿方法(专题部分) (32)7.1矿床地质及开采地质条件 (32)7.2采矿方法选择 (33)7.3采矿方法设计 (37)第八章矿井运输与提升 (42)8.1运输任务、方式及线路 (42)8.2运输设备选型 (42)8.3轨道结构与选型 (49)8.4列车编组计算 (49)第九章矿井通风 (54)9.1矿井通风概述 (54)9.2矿井通风条件 (54)9.3风量计算 (54)9.4通风阻力计算 (57)9.5通风制度 (58)9.6通风设施 (58)9.7通风设备选型 (58)第十章矿井供风供水供电 (62)10.1矿井供风 (62)10.2矿山供水条件 (62)10.3矿井供配电 (63)第十一章矿井排水 (64)11.1矿井涌水量及其确定依据 (64)11.2排水系统及工程设施 (64)第十二章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66)12.1劳动安全 (66)12.2工业卫生 (69)第十三章矿山环境保护 (71)13.1矿山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71)13.2采矿车间环境及保护 (71)13.3其它污染源及环境保护 (72)第十四章总图 (73)14.1矿山地理位置及总图布置 (73)14.2矿区运输 (73)第十五章投资概算与技术经济 (75)15.1投资概算 (75)15.2技术经济 (76)附录 (79)参考文献 (80)致谢 (81)第一章总论1.1 矿山概况武山铜矿位于江西省瑞昌市白杨镇内,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东经'38115 ,北纬'29 ,瑞码公路横贯矿区西侧,南行8km到瑞昌市,转而东行35km到九江44市,北行12km至长江边瑞昌市码头镇。

地下金属矿毕业设计(最新整理)

地下金属矿毕业设计(最新整理)

第一周设计准备,熟悉地质资料;第二周完成第一章;第三周完成第二章;第四、五周完成第三章;
第六周完成第四章;第七、八、九周完成第五章;第十周完成第六章;第十一周完成第七章;第十
二周完成第八章;第十三周完成第九章;第十四周完成第十章;第十五周打辩。
六、与本设计题目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新知识)提要
文)规范化要求。
(论文)规范化要求。
能正确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概念清 回答问题基本正确,概念基本清
楚,对相关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有 楚,无原则性错误。
理论根据,有独立见解。
评分 答辩纪要:
龚小龙 分数范围 0—35 分 0—7 分 0—18 分 平均成绩
答辩组秘书(签字): 年月日
答辩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
注:本表一式二份,毕业生档案和《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手册》中各一份。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申报表
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时间:2009 年 2 月 23 日
教师姓名
陈世江 袁绍国
职称
讲师 教授
学位
硕士 硕士
题 目 固阳县宝丰金矿Ⅲ号矿体开采方案设计
题 目 专业方向 矿物资源工程

□√ 实际工程项目 □科研课题 □教学模拟题目 □其它 题目来源

题目类型 □√ 工程设计型 □科学研究型 □调研综述型 □其它类型
题目
固阳县宝丰金矿Ⅲ号矿体开采方案设计
学生姓名
评价指标 自述 资料 答辩 评委姓名
评价标准
优秀(≥分数上限 90%) 中等(分数上限 70%~80%)
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概念清 思路、语言表达、概念基本清楚,
楚,论点正确,分析归纳逻辑严密, 论点正确,分析归纳合理。

贵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说明书》正文内容提纲

贵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说明书》正文内容提纲

《毕业设计说明书》内容提纲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第一节矿区概述矿区的地理位置(附地理位置图)及行政隶属关系。

矿区地形地貌,矿区内有关的主要企业单位。

电源、水源及建筑材料的来源。

矿区内贸易中心、火车站及其他主要场地的位置。

矿区的气候特点;气温、风向、风速,雨期及降雨量,冻结期及冻结深度等,综述矿区的开发条件。

第二节井田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井田的地层层位关系、地质构造、含煤系及地层特征以井田地层柱状图说明,煤田的成因及生成年代、煤层的总数及可采层数,表土层及风化带的深度。

井田中的地质变动,最主要的破坏及其形式——断层、褶曲、火成岩侵入等,区域变质及侵入等,区域变质及侵入变质的程度,它们的分布及位置。

水文情况:井田范围内的河流,流量及洪水位,流沙层,含水层的厚度及分布,含水系数及渗透系数,溶洞水的静储量及水力联系,断层的透水性质及水力联系。

第三节煤层及煤质特征井田的煤层及其埋藏条件:走向、倾向、倾角,可采层的厚度及层间距。

各煤层的性质,顶底板岩石的性质。

煤层的瓦斯性,自燃及煤尘爆炸性,含水性。

煤的牌号,工业分析及工业用途。

第四节井田的勘探程度及对对勘探的要求。

第二章井田境界及埋藏量第一节井田境界第二节叙述井田走向边界及倾斜方向上的边界,边界的方位或标高,井田走向及倾向尺寸,井田的面积,边界煤柱的留法及尺寸。

邻近井田的开发情况以及与本矿的关系。

论述所定边界的合理性。

第三节井田的埋藏量井田的工业储量,地质损失,永久煤柱损失。

井田的可采储量及开采损失。

第三章矿井的年产量、服务年限及一般工作制度第一节年产量及服务年限确定矿井生产能力并论证其依据。

根据井田可采储量计算矿井设计服务年限,阐明矿井生产能力与其服务年限的关系应符合设计规范和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的要求。

第二节矿井的一般工作制度矿井的年工作日,每昼夜工作班数,出煤班数,每班工作时数,每昼夜的提升时数等。

第四章井田开拓井田开拓方案的确定,一般应先提出两个以上比较合理可行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对比后,选择其中的最优方案作为本章的开拓方案。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新巨龙煤矿5.0Mt_a新井设计-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顶煤回收率提高途径研究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新巨龙煤矿5.0Mt_a新井设计-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顶煤回收率提高途径研究

附件3:
华北科技学院
2017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新巨龙煤矿5.0Mt/a新井设计
专题题目: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顶煤回收率提高途径研究
学生姓名:蔡先锋学号:201310014229
院(部):安全工程学院
专业:采矿工程班级:采矿B132
指导教师:高林生
2017年04 月01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前完成,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系(教研室)审查后生效;
2. 学生应按照统一要求(从教务处网站下载开题报告标准格式电子文档)填写开题报告,其中:字体小4号宋体,行距20磅,日期的填写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16年1月17日”或“2016-01-17”;
3. 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学生应查阅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不包括辞典、手册);
4. 完成后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2017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7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采矿工程专业矿区生态恢复与保护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采矿工程专业矿区生态恢复与保护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采矿工程专业矿区生态恢复与保护Title: Mine Sit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in Mining Engineering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engineer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mining areas has suffered severe degrad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 the eco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effective method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in mining engineering. This research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mine sit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pose practical 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areas.1. Introduction1.1 Background1.2 Research Objective2. Current Status of Mine Site Ecological Restoration2.1 Ecological Degradation in Mining Areas2.2 Challenges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2.3 Case Studies of Successfu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3.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3.1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inciples3.2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iques3.2.1 Soil Quality Improvement3.2.2 Reforestation and Habitat Rehabilitation3.2.3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3.2.4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4.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in Mining Engineering4.1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4.2 Mine Water Treatment and Recycling4.3 Dust and Noise Control4.4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5. Case Stud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in a Mining Area5.1 Project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5.2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5.3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sults5.4 Lessons Learned and Recommendations6. Conclusion6.1 Summary of Key Findings6.2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s6.3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Keywords: mining engineer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Introduction:1.1 Background:Mining activit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soil erosion, water pollution, habitat destruction, andreduced biodiversity. The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mine sites are essential to mitigate these adverse effects and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ining areas.1.2 Research Objective: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mine sit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pose practical 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areas. Through case studies and analysis, it intend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future mine site restoration projects.Current Status of Mine Site Ecological Restoration:2.1 Ecological Degradation in Mining Areas:Mining operations contribute to ecological degradation through land disturbance, deforestation, erosion, and water contamination. These activities often result in the loss of habitat for wildlife and the disruption of natural ecosystems.2.2 Challenges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The restoration of mine sites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contaminated soil and water, lack of suitable seed sources for reforestation, and difficulty in establishing self-sustaining ecosystems. Additionally,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limited technical expertise pose obstacles to effective restoration measures.2.3 Case Studies of Successfu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Several successfu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mining areas worldwide. These projects emphasize soil remediation, reforest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wetlandsto promot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recovery.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3.1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inciples:Principles such as comprehensive planning, stakeholder engagement, adaptive management, and native species utilization form the basis of successfu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se principles ensure the restoration goals are ecologically sound, socially acceptable, and economically feasible.3.2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iques:Various techniques are employed in mine site restoration, including soil quality improvement, reforestation, habitat rehabilitation,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These techniques aim to restore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services of the mining area.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in Mining Engineering:4.1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 thorough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crucial in identifying potential impacts of mining activities and proposing mitigation measures to minimize adverse effects. This assessment enables 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and ensures compliance with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4.2 Mine Water Treatment and Recycling:Mining often leads to the generation of large volumes of wastewater contaminated with heavy metals and chemicals. Propertreatment and recycling of mine water can reduce water pollution and minimize the demand for freshwater resources.4.3 Dust and Noise Control:Mining operations generate significant amounts of dust and noise, which can have detrimental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and nearby ecosystems. Effective measures such as dust suppression systems and noise barrier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minimize these impacts.4.4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Protecting and enhancing biodiversity within mining areas is vital for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resilience. Preserving habitats, promoting reforestation, and implementing wildlife conservation measures are essential in maintaining a balanced and diverse ecosystem.Case Stud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in a Mining Area:5.1 Project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This case study focuses on a specific mining area, highlighting the issues faced and the objectives set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5.2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The case study outlines the restoration techniques utilized, including soil remediation, reforestation, wetland establishment, and wildlife habitat rehabilitation.5.3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sults: Monitoring protocols are crucial in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toration measures over time. This section discusses 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uccess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5.4 Lessons Learned and Recommendations:Insights gained from the case study provide valuable less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mine site restoration projects. These could include improving stakeholder engagement, utilizing adap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investing in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maintenance.Conclusion:6.1 Summary of Key Findings: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mine sit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it. Successful restoration projects rely on the principles of comprehensive planning, stakeholder engagement, adaptive management, and native species utilization.6.2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s: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in mining engineering are critical for mitigating the advers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mining activities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ining areas. The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is stud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restoration strategies and initiatives.6.3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Further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and sustainable techniques for mine site restoration,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of restoration practices into the lifecycle of mining projects. Additionally,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involving mining engineering,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should be emphasized for holistic restoration efforts.Keywords: mining engineer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继续写相关内容2000字:在采矿工程的发展过程中,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采矿毕业设计论文 淮北矿业集团石台煤矿初步设计

采矿毕业设计论文 淮北矿业集团石台煤矿初步设计

淮北矿业集团石台煤矿初步设计摘要本设计的井田面积为20.1平方千米,年产量120万吨。

井田内煤层赋存比较稳定,煤层倾角8-22°,平均煤厚3.48m,整体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在井田范围南部和中央均有断层发育。

瓦斯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不高,涌水量也不大。

根据实际的地质资料情况进行井田开拓和准备方式的初步设计,该矿井决定采用三立井上山开采,煤层分采区上山联合布置的开拓方式,设计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回采工艺,走向长壁采煤法,用全部跨落法处理采空区。

并对矿井运输、矿井提升、矿井排水和矿井通风等各个生产系统的设备选型计算,以及对矿井安全技术措施和环境保护提出要求,完成整个矿井的初步设计。

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采用先进技术和借鉴已实现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的经验,实现一矿一面高产高效矿井从而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立井、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高产高效AbstractThese designed allotment area for 20.1 square kilometers,Yearly Output 120 trillion. Allotment intrinsically ocurrence of coal seam compare stabilize,coal seam pitch 8-22acid,average coal thick 3.48m,integrally nature condition compare simplicity,at allotment scope east normalizing function of the stomach and pleen center equal have got dislocation upgrowth. Both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content relatively do not high, and neither do inflow of water no large either. On the basis of Preliminary Design,said shaft opt in adopt three vertical shaft fluctuate mountain exploitation,coal seam grouping band region fluctuate mountain co- disposal 'mode of opening,design adopt comprehensive mechanization full-seam mining stopper art,Alignment longwall method,treat goaf with whole straddle alight law from actual geologic information instance proceed allotment exploit and stand-by mode. The Preliminary Design of the both combine versus mine haul, shaft exaltation, shaft drain and ventilation of mines isopuant systemic equipment lectotype count,as well as versus shaft technical safety measur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laim,complete wholly shaft. Both shaft whole realize mechanization,adopt advanced techniques and use for reference afterwards realize high yield highly active modernization shaft 'experience,realize one mine not both high yield highly active shaft thereby run up to favorable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Keywords: Vertical shaft, Alignment long wall , full-seam mining, comprehensive mechanization, high yield highly active.前言本次毕业设计是据在淮北矿业集团石台煤矿进行的毕业实习中所收集的矿井生产图纸和资料,并作了一些改动以后,对矿井进行的初步设计。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

前言羊市塔三矿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西南部,行政区划隶属于准格尔旗羊市塔乡。

为设计生产能力1.2Mt/a的新建矿井。

矿井由内蒙古汇能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承建。

承建单位为股份制企业,公司成立于2001年,公司业务以煤炭及电力的生产、销售以及商品公路建设、经营为主。

公司现拥有中型煤炭生产、销售企业六个。

(分别为布尔洞沟、宝平湾、富安、猪亥门、公沟及泰山煤矿)。

商品公路85公里。

公司投资建设的蒙南火力发电厂2×60MW一期工程目前已基本具备并网发电条件。

一、矿井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内蒙古汇能煤电集团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扶持的20家大型煤炭企业之一,未来几年要形成年产千万吨规模。

羊市塔三矿是汇能公司规划建设的大中型矿井之一。

2003年5月27日经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准汇能煤电集团获得矿井探矿权。

证号:1500000310230;2004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对《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山不拉东部矿区煤炭详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进行了评审(文件编号:内国土资储审字[2004]057号);之后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对矿井资源储量进行了备案,文件编号内国土资储备字〔2004〕119号。

2005年9月,汇能煤电集团取得羊市塔三矿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矿许可证,证号:1500000510817。

2005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组织有关部门与专家对羊市塔三矿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审查,并以内煤局字[2005]144号文进行了批复。

2、根据鄂尔多斯市煤炭工业“十五”计划中《关于在东胜煤田南部精煤产区重点开发低硫、低灰煤炭深加工工业的规划》为实现煤炭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升经济、社会效益。

以煤产品就地深加工转化延长东胜煤炭工业的产业链。

汇能煤电集团有限责任有限公司规划了鄂而多斯市悖牛川煤电、煤化工基地。

基地位于伊金霍洛旗新庙镇境内的布尔洞门村和新庙村之悖牛川东岸,悖牛川大桥以南延伸5公里的区域内。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李家壕煤矿3.0Mta新井设计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李家壕煤矿3.0Mta新井设计

目录1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 矿区概况 (1)1.1.1 位置及交通 (1)1.1.2 地形地貌 (1)1.1.3 水系及主要河流 (1)1.1.4 气象及地震情况 (2)1.1.5 区域经济概况 (2)1.1.6 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1.2 矿井外部条件及评价 (2)1.2.1 运输条件 (2)1.2.2 电源条件 (3)1.2.3 水源条件 (3)1.2.4 通信条件 (3)1.2.5 外部建设条件综合评价 (3)1.3 矿井资源条件 (3)1.3.1 区域地层 (3)1.3.2 井田地层 (4)1.3.3 区域构造 (6)1.3.4 井田构造 (7)1.4 煤层及煤质 (7)1.4.1 含煤地层 (7)1.4.2 可采煤层特征 (7)1.4.3 煤类、煤质与煤的用途 (7)1.4.4 瓦斯 (8)1.4.5 煤尘 (8)1.4.6 煤的自燃 (8)1.4.7 地温 (9)1.4.8 水文地质条件 (9)1.4.9 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9)1.4.10 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9)2 矿井资源和储量 (12)2.1 井田境界 (12)2.1.2 井田面积 (12)2.2 矿井工业储量 (14)2.2.1 井田勘探类型 (14)2.2.2 矿井资源储量 (14)2.3 矿井可采储量 (15)2.3.1 矿井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 (15)2.3.2 矿井可采储量 (17)3.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9)3.1 矿井工作制度 (19)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9)3.2.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19)3.2.2 矿井服务年限 (19)3.2.3 井型校核 (19)4. 井田开拓 (21)4.1 井田开拓方式及井口位置 (21)4.1.1 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 (21)4.1.2 工业广场的位置、形状和面积的确定 (22)4.1.3 开采水平的确定 (23)4.1.4 风井井口位置及井筒形式的确定 (23)4.1.5开拓方案比较 (23)4.2 矿井基本巷道 (27)4.2.1 井筒 (27)4.2.2 井底车场及硐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煤矿开采技术毕业设计

煤矿开采技术毕业设计

湘潭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题目:采区设计院系:职业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专业:煤矿开采技术学号: 20089214124姓名:王琪钱指导老师:徐养平完成日期:2011-5-15毕业设计任务书专业班级姓名设计题目设计条件及要求:设计时间:自月日至月日设计指导人:专业科主任:年月日指导人语:指导人年月日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书专业班级姓名毕业设计题目经毕业设计答辩,评定同学的毕业设计成绩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主任(组长)副主任(副组长)日期年月日前言目录前言………………………………………………………...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二章采区地质情况………………………………………第一节采区概况…………………………………………第二节采区地质情况…………………………………….第三章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第一节采区储量………………………………………….第二节采取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第四章采区方案设计………………………………第一节采煤方法选择…………………………………….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第三节开采顺序………………………………………….第四节采区车场与硐室………………………………….第五章回采工艺与技术管理…………………………第一节回采工艺……………………………………………第二节回采工作面技术管理………………………………第三节回采工作面技术经济指标……………………………第六章采区生产系统……………………………………. 第一节采区运输系统…………………………………………第二节采区通风………………………………………………第三节采区供电………………………………………………第七章采区车场与硐室……………………………………. 第一节采区上部车场………………………………………….第二节采区中部车场……………………………………………第三节采区下部车场……………………………………………. 第四节采区硐室………………………………………………….. 第八章安全技术措施…………………………………………第九章采区施工准备与采掘交替计划…………………………淝江煤矿交通位置图耒阳市淝江煤矿注第一章矿井概况一、矿井名称、位置、交通概况淝江井田位于郴耒煤田白沙向斜东翼,位于耒阳市东南约 14公里,属于南阳镇管辖。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采矿工程专业生产调度与优化方法研究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采矿工程专业生产调度与优化方法研究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采矿工程专业生产调度与优化方法研究采矿工程专业生产调度与优化方法研究摘要:随着现代采矿技术的进步和煤矿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对采矿工程专业生产调度和优化方法的研究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本论文主要研究采矿工程专业生产调度与优化方法,总结了目前常用的生产调度方法,并对其进行了评价和比较。

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采矿生产调度与优化方法,并进行了算法设计和实例分析。

1. 引言采矿工程是一门涉及地质学、地质力学、矿山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工程学科,其核心任务是有效率地开采矿产资源。

生产调度与优化方法是指在矿井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作业安排,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方法。

2. 常见的生产调度方法2.1 传统的生产调度方法传统的生产调度方法主要基于经验和直觉,通过人工调度和手动计划来安排矿井的生产活动。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缺点也很明显,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调度效果不稳定,不适应大规模的矿山生产。

2.2 数学规划方法数学规划方法是指借助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建模和求解,得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和作业安排方案。

常见的数学规划方法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调度方案,但其缺点是计算复杂度高,对问题的假设前提要求高。

3. 基于智能算法的生产调度与优化方法为了克服传统方法的缺点,近年来,基于智能算法的生产调度与优化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智能算法是指模仿自然界智能生物行为的计算方法,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禁忌搜索算法等。

这些算法通过优化搜索和模拟演化的方式,来获得最优的调度方案。

4. 算法设计与实例分析以遗传算法为例,进行算法设计和实例分析。

首先,建立适应度函数,将矿井生产调度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

然后,设计遗传算法的编码方式、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变异算子等。

最后,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数据的输入和模拟计算的输出,评估该算法的效果和优点。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鹤煤十矿6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管理资料]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鹤煤十矿6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管理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说明书姓名:学号: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采矿本10-1班设计题目:鹤煤十矿6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二〇一二年六月前言毕业设计是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它让我们对大学几年学过的东西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再巩固,从而为后面马上要参加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次设计的题目是《鹤煤十矿6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设计所用资料均收集于毕业实习矿井,在指导老师的精心帮助下,经过三个月的设计终于完成了对整个矿井的专项初步设计。

,年产量60万吨。

井田内主采煤层二1煤赋存比较稳定,煤层平均倾角27°,,整体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在井田范围中部有断层发育。

沼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高,涌水量大。

该矿井二1煤有煤尘爆炸危险性,不易自燃,自燃发火周期为6个月。

根据实际的地质资料情况进行井田开拓和准备方式的初步设计,该矿井决定采用立井多水平(暗斜井延伸)上山开采的开拓方式,为降低巷道的掘进率、维护率及充分利用巷道的断面,-300运输大巷采用机轨合一巷的方式。

设计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回采工艺,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

对矿井运输和矿井通风等各个生产系统的设备选型计算,并对矿井安全技术措施作出了简单的论述,完成整个矿井的专项初步设计。

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采用先进技术并借鉴现代化矿井的经验,实现一矿一面高产高效矿井,从而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三个月的设计里,指导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这里我衷心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陈晓祥,同时也感谢关心我们设计的学校领导以及给予我帮助的同学们。

由于自己所学知识有限,以及采矿专业本身的严谨性和时间的有限,在编写过程中难免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正并原谅。

目录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 (1)交通位置 (1)、地势及地貌特征 (2)气象 (2)区域经济概况 (3)煤矿开采情况 (3) (3) (4)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5) (6) (8)地温和地压 (8)井田煤层特征 (9)煤质 (9)矿井瓦斯 (11)煤尘爆炸性和煤的自燃倾向性 (11)2 井田开拓 (12) (12)井田划分的原则 (12)划分井田的方法 (12)井田境界 (12)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12)矿井可采储量 (15)矿井的设计可采储量 (17)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8)矿井工作制度 (18)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18)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19)井田开拓方案比选 (20)影响设计矿井开拓的主要因素分析 (20) (21)比较开拓方案 (24) (29) (29) (29) (30) (31)井底车场及硐室 (32)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 (32)线路总平面布置 (33)马头门线路长度 (35)道岔及弯道的连接尺寸计算 (36)井底车场线路总平面布置 (40)井底车场通过能力计算 (40)确定井底车场主要巷道断面 (42)井底车场硐室 (43)其他硐室 (45)3 大巷运输及设备 (45)运输方式的选择 (45) (46) (46)矿车 (47)运输设备选型 (47) (48) (52)4 采区布置及装备 (54) (55) (55) (55) (55) (56) (57) (59) (62) (62) (62) (63) (65)、采区掘进出煤率及采区回采率 (66) (67) (68)同采采区数和工作面数 (69)采掘设备选型 (72) (72) (73) (75) (76) (77) (77) (78) (80)道岔及竖曲线计算 (80)起坡点位置确定 (82)绕道线路计算 (83)高低道高差闭合计算 (85)5 通风和安全 (86)概况 (86) (86)矿井通风系统的要求 (86) (87)矿井风量计算 (88) (88)风速验算 (93)全矿通风阻力的计算 (93)矿井通风设备选型 (98) (98) (101)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102) (102) (102) (103) (103)6 矿井建设工期 (105) (105) (105) (107)参考文献 (108)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交通位置鹤煤集团十矿位于鹤壁市老区最南部,距市区中心约9公里。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鸡西矿业集团盛和煤矿1.5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鸡西矿业集团盛和煤矿1.5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

摘要本设计矿井为鸡西矿业集团盛和煤矿1.5Mt/a新井设计。

此矿区内有四层煤全区可采,分别是23#、34-2#、48#和54#,平均总厚度8.4米。

煤层工业牌号为1/3焦煤和焦煤,煤层倾角为20°,地质构造条件简单。

设计井田的工业储量为169.83Mt,可采储量为123.9Mt,矿井服务年限为59年,本矿井设计采用立井开拓方案,划分三个水平,采用上山开采,一个工作面达产。

采用集中布置,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采煤,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

工作面采用刮板输送机运输;区段运输平巷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大巷采用14t架线式电机车牵引,3t底卸式矿车运输,采用1.5t固定式矿车作为辅助运输。

通风方式为分区抽出式通风。

工作面长度为220m,年工作日为330d,提升方式采用1对16t箕斗提升,净提升时间为16h,采用〝三八〞工作制。

关键词可采储量分区抽出式走向长壁由于本设计时间有限,本人的工作能力及现场经验也有限,因此在本设计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请各位专家及老师批评指正。

全套图纸,加153893706AbstractThis design mine pit is abundant and the coal mine 1.5Mt/a newwell design for the Jixi mining industry group. In this mining area has four coals entire areas to be possible topick, respectively is 23#, 34-2#, 48# and 54#, the average totalthickness 8.4 meters. The coal bed industry trademark is 1/3 cokingcoal and the coking coal, the coal bed inclination angle is 20°, thegeologic structure condition is simple. The design well fieldcommercial production is 169.83Mt, the recoverable resources is123.9Mt, the mine pit service life is 59 years, this mine pit designuses the vertical shaft development plan, divides three levels, usesclimbs mountains mining, a working surface reaches produces. Uses thecentralism arrangement, moves towards the long wall backlash type topick mining coal, the synthesis mechanization picks the craft.The working surface uses the scraper conveyer transportation; Thesector transports the even lane to use the belt type conveyertransportation; The big lane uses the 14t wire laying type electriclocomotive to tow, the 3t mine car transportation, uses the1.5t stationary type mine car to take the assistance transportation.Ventilates the way to extract the type for the district to ventilate.The working surface length is 220m, the year working day is 330d, thepromotion way uses1pairof16tpromotion, promotes the timeis only 16h,uses 38 work systems. The key word recoverable resources district extracts the type to movetowards the long wall Because this design time limited, myself working ability andscene experience also limited, therefore in this design has someproblems to be againunavoidable, asks fellow experts teacher tocriticize points out mistake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1)绪论 (1)第1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2)1.1 井田概况 (2)1.1.1 交通位置 (2)1.1.2 地形地势 (2)1.1.3 气象地震 (3)1.1.4 水文地质情况 (3)1.1.5 煤田开发史 (3)1.1.6 工农业及原料供应状况 (3)1.1.7 水源及电源 (3)1.2 地质特征 (3)1.2.1 矿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 (3)1.2.3 煤层赋存状况及可采煤层特征 (5)1.2.4 岩石性质、厚度特征 (6)1.2.5 井田内水文地质情况 (6)1.2.6 沼气、煤尘及煤的自燃性 (7)1.2.7 煤质、牌号及用途 (7)1.3 勘探程度及可靠性 (7)第2章井田境界、储量、服务年限 (8)2.1 井田境界 (8)2.1.1. 确定井田的依据 (8)2.1.2. 井田境界 (8)2.1.3.井田未来发展情况 (8)2.2 井田储量 (8)2.2.1 井田储量计算 (8)2.2.2 保安煤柱的设计方法 (8)2.2.3 储量计算方法 (9)2.2.4 储量计算评价 (10)2.3 矿井工作制度、生产能力、服务年限 (11)2.3.1 矿井工作制度 (11)2.3.2 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 (11)2.3.3 矿井服务年限的确定 (11)第3章井田开拓 (13)3.1 概述 (13)3.1.1 井田内外及附近生产矿井开拓方式概述 (13)3.1.2 影响本设计矿井开拓方式的因素及具体情况 (13)3.1.3 确定井田开拓方式的原则 (13)3.2 矿井开拓方案的选择 (13)3.2.1 井硐形式和井口位置 (13)3.2.2 开采水平数目和标高 (17)3.2.3 开拓巷道的布置 (19)3.3 选定开拓方案的系统描述 (20)3.3.1 井硐形式和数目 (20)3.3.2 井筒位置及坐标 (20)3.3.3 水平数目及高度 (20)3.3.4 石门、大巷的布置 (20)3.3.5 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 (20)3.3.6 煤层群的联系 (23)3.3.7 采区划分 (23)3.4 井筒布置和施工 (24)3.4.1 井硐穿过的岩石性质及井硐支护 (24)3.4.2 布置及装备 (24)3.4.3 井筒施工 (28)3.4.4 延深意见 (28)3.5 井底车场及硐室 (28)3.5.1 井底车场形式的确定及论证 (28)3.5.3 存车线长度的确定 (29)3.5.4 井底车场设计 (30)3.6 开采顺序 (35)3.6.1 井田开采顺序 (35)3.6.2 沿井田走向的开采顺序 (36)3.6.3 沿煤层垂直方向的开采顺序 (36)3.6.4 采区接替计划 (36)第4章采区巷道布置及采区生产系统 (40)4.1 采区概述 (40)4.1.1 采区位置、范围及采区煤柱 (40)4.1.2 采区地质、煤层情况 (40)4.1.3 采区生产能力、储量及服务年限 (40)4.2 采区巷道布置 (42)4.2.1 区段划分 (42)4.2.2 采区上山布置 (42)4.2.3 采区车场布置 (42)4.2.4 采区煤仓形式、容量及支护 (48)4.2.5 采区硐室简介 (49)4.2.6 采区工作面接续 (49)4.3 采区准备 (49)4.3.1 采区巷道的准备顺序 (49)4.3.2 采区巷道的断面图及支护方式 (50)第5章采煤方法 (51)5.1 采煤方法的选择 (51)5.2 回采工艺 (51)5.2.1 回采工艺的选择及使用设备 (51)5.2.2 回采工作面的循环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 (52)第6章井下运输和矿井提升 (55)6.1 矿井井下运输 (55)6.1.1 运输方式和运输系统的确定 (55)6.1.2 矿车的选型与数量 (55)6.1.3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56)6.2 矿井提升系统 (57)第7章矿井通风与安全 (61)7.1 通风系统的确定 (61)7.1.1 概述 (61)7.1.2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61)7.1.3 主扇工作方式的确定 (61)7.2 风量计算和风量分配 (62)7.2.1 矿井风量计算的规定 (62)7.2.2 采掘工作面及硐室所需风量的计算 (63)7.2.3 矿井总供风量 (67)7.2.4 风量分配 (67)7.2.5 风量的调节方法与措施 (68)7.2.6 风速验算 (68)7.3 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 (70)7.3.1 确定全矿井最大通风阻力和最小通风阻力 (70)7.3.2 矿井等积孔的计算 (71)7.4 通风设备的选择 (72)7.4.1 主扇的选择计算 (72)7.4.2 电动机的选择 (73)7.4.3 反风措施 (73)7.5 矿井安全技术措施 (73)7.5.1 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 (73)7.5.2 预防井下火灾 (74)7.5.3 预防水灾措施 (74)7.5.4 其它事故预防 (74)7.5.5 避灾路线及自救 (75)第8章矿井排水 (76)8.1 概述 (76)8.1.1 矿井水来源及涌水量 (76)8.1.2 对排水设备的要求 (76)8.2 矿井主要排水设备 (76)8.2.1 排水方式和排水系统简介 (77)8.2.2 主排水设备及管路选择计算 (77)第9章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81)结论 (83)致谢 (84)参考文献 (85)附录一 (86)附录二 (91)绪论通过大学四年对采矿工程基础课的学习,让我们对矿井的主要生产系统:运输、排矸、通风和运料,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整个矿井的开拓方式、准备方式和回采方式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紫金山露天采矿毕业设计

紫金山露天采矿毕业设计

2.1 矿区
2.1.1 矿区地理及行政概况
紫金山金铜矿区坐落于福建省上杭县境内,南距上杭县城约14.6km。矿区地理座标为东经116°24′00″~116°25′22″,北纬25°10′41″~25°11′41″; 东西长2.286km, 南北宽2.187km, 面积4.494km2。
矿区交通方便,205国道通过矿区在东侧的石圳村,石圳村西北约10km有到达矿区的公路,石圳村距离上杭县约15km。上杭城通过205国道向东北通至永安,向西南通至广东梅州,通过319国道东可达龙岩,距离最近码头厦门港约283km,距最近民航站梅州约123km。由矿区到龙岩—赣州铁路线(上杭站〔蛟洋镇〕)约40km。蛟城高速公路总长度约为36公里,起于上杭县蛟洋乡下道湖村,通止临城镇古石村,途中经过蛟洋乡、白砂镇、临城镇。蛟城高速公路2009年7月开始正式建设,是福建省内第一个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历时3年5个月完成验收,有下道湖枢纽互通、白砂互通、古石枢纽半互通3个高速互通,预留蛟洋工业区互通。永武高速公路上杭到武平段(闽粤界)建成通车。上杭到武平段是中国高速公路网G25长春到深圳线的一部分,也是福建省“三纵八横”高速公路规划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尚在规划的杭广高速铁路也将从上杭通过,届时矿区对外交通将更加便利,交通图见图2-1。
设计的重点在于开拓方法的选择,采掘运输系统的布置,采剥进度计划表的编制等。设计题目来自实际工程,因此,设计的过程中,本人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国内外矿业露天开采的最新信息,选择适合的采矿设计方法,并对各个系统的设备进行选型和计算,确定设备工况,然后通过对各个系统生产作业能力的校验,对设备效率的比较,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最后再进行经济核算以确定方案的合理性。
This design is focused on the internal mining stop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rrangement, and explore the methods of choice, stripping the progress schedule compiled, etc. This design topic is derived from the actual project,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grasp the latest information of the open pit mining at home and abroad, choose the appropriate design of mining and related equipment selection and calculation of the system, determine the working condition of equipment, and then through the check of production capacity of each system and the comparison of equipment efficiency, choose the optimal solution, and then economic calculation a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cheme.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七台河精煤集团公司龙湖七矿0.9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 模板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七台河精煤集团公司龙湖七矿0.9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 模板

摘要本设计为七台河精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龙湖七矿0.9Mt/a新井设计,共有7层可采煤层,煤层总厚度为17.2m,煤层工业牌号为焦煤、1/3焦煤。

设计井田的可采储量98.21Mt,服务年限为77.94年。

本设计矿井采用双立井开拓方式,划分三个开采水平,采用集中大巷布置,大巷采用10t架线式电机车牵引3.0t底卸式矿车运煤、1t固定矿车辅助运输。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为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采空区处理方法为全部垮落法。

主井采用钢丝绳罐道多绳摩擦箕斗提升,副井采用刚性组合罐道罐笼提升。

关键词:开拓水平集中大巷走向长壁全套图纸,加153893706AbstractThis is a new design of 0.9Mt/a for longhu seven mine of Qitaihe coal mining Group,which has seven workable coal seams ,total thickness of coal seam is 17.2m ,The coal seam industry trademark is coking coal、1/3 coking coal.The mining filed workable is 98.21 Mt, the service life limit is 77.94 a.The mine pit design uses the double vertical shaft development, this shaft as three levels,Adoption concentrated big lane decoration, the main funnel adopts 10t electrical haulage motor to lead the 3.0 t bottom–dump bogie, 1t station bogie ,Coal winning technelegy is strike longwall working.is conventional machinery mining,the goaf is caving method roof control.The hoist uses the multiropes to rub the ore basket promotion, the chippy hoist uses the rigid combination pot cage promotion.Keywords: Development mode level Grouping centralismStrike long wall mining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第1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2)1.1 井田概况 (2)1.1.1 交通位置 (2)1.1.2 地形地势 (2)1.1.3 气候、温度、雨量、风向、风速 (3)1.1.4水系 (3)1.1.5地震史 (3)1.1.6现有生产、在建矿井及小窑生产情况 (3)1.1.7 水源和电源 (4)1.2 地质特征 (4)1.2.1 矿区范围内的地层情况 (4)1.2.2 井田范围内和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 (6)1.2.3 煤层赋存状况及可采煤层特征 (7)1.2.4 岩石性质、厚度特征 (8)1.2.6 瓦斯、煤尘爆炸性及煤的自然性 (9)1.2.7煤质、牌号及用途 (9)1.3 地质勘探程度及可靠性 (10)第2章井田境界储量服务年限 (11)2.1 井田境界 (11)2.1.1 井田周边状况 (11)2.1.2 井田境界确定的依据 (11)2.1.3 井田境界未来发展情况 (11)2.2 井田储量 (11)2.2.1 储量计算范围 (11)2.2.2 保安煤柱 (11)2.2.3 储量计算方法 (11)2.2.4 储量计算的评价 (12)2.3 矿井工作制度生产能力服务年限 (14)第3章井田开拓 (15)3.1 概述 (15)3.1.1 井田内外及附近生产矿井开拓方式概述 (15)3.1.2 影响本设计矿井开拓方式的因素及具体情况 (15)3.2 矿井开拓方案的选择 (15)3.2.1 井硐形式和井口位置 (15)3.2.2 水平划分及水平标高确定 (19)3.2.3 开拓巷道的布置 (20)3.3 选定开拓方案的系统描述 (21)3.3.1 井筒形式和数目 (21)3.3.2 井筒位置及坐标 (21)3.3.3 水平数目及标高 (21)3.3.4 石门、大巷数目及布置 (22)3.3.5 井底车场的形式及选择 (24)3.3.6 煤层群的联系 (24)3.3.7 采区划分 (24)3.4 井筒布置和施工 (25)3.4.1 井筒穿过的岩层性质及井硐支护 (25)3.4.2 井硐布置及装备 (25)3.4.3 井硐延深的初步意见 (26)3.5 井底车场及硐室 (29)3.5.1 井底车场形式的确定及论证 (29)3.5.2 井底车场的布置、存储线路、行车线路布置长度 (29)3.5.3 通过能力计算 (30)3.5.4 井底车场主要硐室 (31)3.6 开采顺序 (33)3.6.1 沿井田走向的开采顺序 (33)3.6.2 沿井田倾向的开采顺序 (34)3.6.3 采区接续计划 (34)3.6.4 “三量”控制情况 (34)第4章采区巷道布置 (37)4.1 采区概述 (37)4.1.1 设计采区的位置、边界、范围、采区煤柱 (37)4.1.2 采区的地质和煤层情况 (37)4.1.3 采区的生产能力、储量及服务年限 (37)4.2 采区巷道布置 (38)4.2.1 区段划分 (38)4.2.2 采区上山布置 (39)4.2.3 采区车场布置 (39)4.2.4 采区煤仓形式、容量及支护 (44)4.2.5 采区硐室简介 (46)4.2.6采区工作面接续 (46)4.3 采区准备 (48)4.3.1 采区巷道的准备顺序 (48)4.3.2 采区主要巷道的断面示意图及支护方式 (48)第5章采煤工艺 (53)5.1 采煤方法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同家梁矿井设计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同家梁矿井设计

前言同家梁矿区位于大同市西南约20km处,矿区对外交通便利。

井田走向长度3.00公里,倾斜方向长5.50公里,面积为13.43平方公里。

本井田内有多层煤,但此次设计只考虑1、2号煤层,厚度分别为3.2米、3.5米,1号与2号煤层相距11.26米。

煤层倾角平均为4度。

井田可采储量为8458万吨,新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50万吨/年,服务年限为79年。

同家梁煤矿矿井工作制度为“三八”制,一面达产。

开拓方式为立井单水平开拓,水平标高为850米。

矿井主井采用箕斗提煤,副井采用罐笼作为辅助提升。

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采用集中布置,采煤工艺为综采一次采全高煤。

矿井运煤在大巷中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辅助运输采用1.5吨固定式矿车运输。

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主扇工作方式为抽出式。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同家梁矿井田位于大同煤田向斜中段东南侧,地理位置在大同市西南约20km处,行政隶属大同市南郊区所辖。

其地理坐标:东经112°58′29″-113°06′41″;北纬40界;东北部与白洞矿毗邻。

铁路:口泉铁路支线从同家梁矿东南部穿过,并设有同家梁车站,自此向西沿口泉沟可达乔村,向东北经平旺车站而交汇于北同蒲线及大秦线,南可达太原,东可至秦皇岛,并可经大同北抵集宁、呼市、二连;东达北京等地。

大同地区在口泉、西韩岭、湖东三地设编组站,煤炭货运及客运十分便利。

公路:井田内主要有口泉至王村公路通过,向东北可经口泉至大同市而通往内蒙、北京、河北各地,亦可自口泉向东交于大(同)-运(城)公路干线,直达太原等地,区内尚有若干简易公路,公路交通亦十分方便。

二、地形地貌及河流井田位于太岳山系霍山东麓南段,地形复杂,山岭起伏,沟谷纵限。

沟谷多为“V”字型,区内基岩裸露,多植被覆盖,黄土零星分布,纵观全井田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其最高点位于井田北部边界附近的关山圪塔,海拔1389.0米,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部的沟谷,海拔1157.0米,相对高差232米,属中低山区。

首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获奖作品公示

首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获奖作品公示

首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获奖作品公示2011年10月29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和中南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工作会”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

出席本次会议有来自中南大学、重庆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湘潭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河北联合大学、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南华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新疆大学、华北科技学院、贵州大学、毕节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广西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攀枝花学院等近30所大学的代表80多位,会议期间评选出了参加首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的作品。

本次参赛作品有来自武汉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北联合大学、新疆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广西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河北工程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南华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22所大学的400多名学生,他们提供参赛的作品主要为实体模型、数字模型、毕业设计(论文)三类,很多作品构思新颖、美观达意、技术含量很高,充分展示了近年我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达到了很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经评审,获得本届大赛的一等奖作品有17件、二等奖作品30件、优秀奖(3等奖)68件,见附件。

会议还推荐了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中南大学为本届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大赛主办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大赛承办单位:中南大学首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获奖作品公示。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 宝山矿井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  宝山矿井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宝山矿井本文的毕业设计题目为“宝山矿井采矿工程设计”,旨在对宝山矿井进行采矿工程设计。

作为一个大型矿井,宝山矿井拥有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采矿条件,本文将从矿井的地质条件、采矿方法、采矿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设计,以达到合理利用矿井资源的目的。

一、矿井地质条件的分析宝山矿井位于神华集团公司所属的大同市宁武县北部,总面积为109平方公里,矿区主要由长白山组煤系页岩和煤层组成。

矿井地质构造复杂,沉降中心位于宁武县城东南方向,矿区主要为半坡地形和阶地地形,煤层倾角为18度,采煤容易出现地压事故。

针对以上地质条件,本文选择采用开采倾角煤层的方式,避免出现地压事故。

同时,在采矿过程中,还需进行地质预报和地质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煤层变形和地压事故。

二、采矿方法的选择宝山矿井是一座大型煤矿,目前采用的采矿方法为综采工艺。

但是,受地质条件的影响,综采工艺在宝山矿井的开采过程中易产生地压事故。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本文选择改采工作面支护采煤法。

改采工作面支护采煤法是利用钢架支护和底板石灰土加固来控制开采区域的稳定性和保障采煤安全的方法,同时能够提高回收率。

但是,要想使支护系统的性能得到全面发挥,必须采用适当的采煤方法,如:光面采高、弱化煤层运动等。

三、采矿过程的设计针对宝山矿井的采矿特点,本文设计了如下采矿过程:(一)传统掘进法传统掘进法是最早的掘进方法,适用于适应控制岩层,在低强度的条件下实现高产量的目标。

本文将传统掘进法作为宝山矿井的采矿初期和结束时的开采方式。

(二)木工带随着采矿的深入,煤层的倾角加大,传统掘进法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为此,本文选择采用木工带的采矿方式。

木工带又称长壁挖煤法,它是以回采为主的一种采煤方法。

本文采用木工带的开采方法为:木工带向下开采,采煤工作面向上前进,最终与头继支筑脚部形成闭合势力煤柱。

(三)岩石带随着煤层倾角的加大,木工带的采矿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此,本文选择采用岩石带的采矿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矿工程(煤矿开采)专业(专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指导书
设计人胡贵生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1
第一节矿井开采范围及井田划分1第二节矿井开采煤层情况3第二章矿井初步设计7第一节矿井生产能力确定7第三章采区生产能力与区段划分23第一节采区煤层条件23第二节采区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24第三节采区区段数目划分26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设计31
第一节采区下山布置方案31 第二节采区车场形式选择设计35 第三节采区主要硐室35 第四节采区通风设计35 第六节采区主要生产系统39
第五章采煤工工作面回采工艺设计42
第一节工作面基本条件42 第二节工作面回采工艺方式44
第六章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49
第一节采煤工作面生产技术组织管理49 第二节掘进工作面生产组织53
第七章安全技术管理措施58
第一节采煤工作面安全技术管理58 第二节灾害防治措施与避灾路线90
致谢91参考文献92
摘要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全部教学进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对学生成绩的最终考核,其目的是使学生深入认识矿井各个生产系统和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采矿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科技资料和生产技术经验的能力;进一步训练撰写技术文件和绘制工程图件的基本技能。

矿井设计是一个涉及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矿山机械、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环保等诸多技术科学的系统工程,虽然本次设计题目中存在一些理想化的条件,但是通过这次设计,我已经基本掌握了矿井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培养了搜集、整理、运用科技资料和生产技术经验的能力,提高了撰写技术文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了良好的铺垫。

本次设计的参照矿井是平宝公司首山一矿,本次设计就是在平宝公司首山一矿实际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收集到的矿井生产图纸和数据,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作了一些改动后,对矿井做出的初步设计。

其主要内容包括: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年产量及服务年限;井田开拓;准备方式;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等六个方面。

本设计以《毕业设计论文大纲》为依据,按照《安全规程》的要求,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老师的精心指导而完成,由于本人知识结构的限制和设计能力有限,设计中难免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恳请审阅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