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总结要点
2024年自然辩证法总结(2篇)
2024年自然辩证法总结____年自然辩证法总结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研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矛盾,探索万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在____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自然辩证法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对____年的自然辩证法进行总结。
一、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是自然界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物质的发展是通过内在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在____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越发深入,不仅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还发现了更多新的物质形态。
在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下,人们对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二、矛盾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力量。
在____年,人们对矛盾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和事物之间的矛盾,能够更加准确地提出并解决问题。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面临的矛盾也越发复杂和突出,现代社会已经意识到了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积极探索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
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变化的连续性、平缓性、渐进性,质变是事物变化的飞跃性、突变性、根本性。
在____年,人类对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既注重事物发展的平缓过程,也关注事物发展的突变点和飞跃点。
通过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人类成功实现了许多领域的质的飞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四、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整体是由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在____年,人类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不仅在自然领域,还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从环境保护到社会治理,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五、必然性与自由度的辩证关系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客观存在的规律和规定,自由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选择和创造。
在____年,人们对必然性和自由度的关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认识到必然性是自由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认识到必然性的基础上,人类才能通过科技的创新和社会实践的改革,发挥自由度的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 知识点总结
1比较中西方古代科技发展的异同,说明对中国现代科技发展有哪些启示?①研究领域: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性,缺乏对事物规律的探索;同时期的西方科技侧重的是理论研究。
②研究方法: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是采用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西方注重科学实验。
③科技使用: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与生产力没有实现相互促进提高;西方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明显。
④发展程度:16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技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由于西方国家选择了正确的科技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励精图治,迅速发展成世界强国.①切实加强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建设,要重视教育、培养精英, 重视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重视发展实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②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创新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积极构建基础研究同企业技术相结合的,加强产学研结合,构建双向作用机制.对引进的技术进行迅速消化、吸收和创新.③发展高科技和国防技术,同时重视与民用技术结合,加强具有相对优势领域和国家急需的关键技术的发展,重视传统产业技术的升级,重视发展适应国情的、有独创性优势的中、低技术,发挥自身优势,用科技改造民族企业,以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这种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特征和重大意义是什么?(1)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既包括生物和物理两个领域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③意识、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推动自然界运动、发展.⑥人类和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实践导致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辩证法规律.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包括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是人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 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⑴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⑵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⑶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⑷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前提.3 为何说自然是进化和退化的统一?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演化中存在的两种趋势和过程。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它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的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由某种基本元素构成,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的“水、火、土、气”四元素说。
这种自然观直观、朴素,但缺乏科学依据。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则将自然界视为一部机器,按照严格的机械规律运行。
它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可还原性,但忽视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自然观是对以往自然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为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科学观科学观是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结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看法。
科学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认识形式。
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创新性等特征。
科学的结构包括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社会建制三个方面。
科学知识体系由概念、定律、原理等组成;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假说、推理等;社会建制包括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科研管理等。
科学发展的模式有多种,如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等。
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创新和革命的过程。
三、技术观技术观是对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以及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看法。
技术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手工技术、近代机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等阶段。
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需求、科学进步、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总结
绪论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研究对象: 1自然界2.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3.科学技术学科内容: 1.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3.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学科性质:属于哲学学科, 二级学科, 介于纯哲学理论与科学之间, 主要以探讨科学思想理论的哲学层面为目的。
第一章2.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第二章学习的必要性: 近年来, 在我国一些迷信、愚昧活动日益泛滥, 伪科学、伪科学活动频频发生。
再者,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 一方面导致了许多积极结果, 实现着人们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于社会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
以上都说明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自然辩证法是当务之急。
第三章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自然辩证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学习自然辩证法是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重要保证。
第四章学习的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掌握辩证唯物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及其内在的联系, 又要注意结合自身的思想情况、专业内容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学习。
第五章自然观的历史发展1、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2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 具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为什么会形成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原因: 首先,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与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其次,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还受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研究方法的影响。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这种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后期的理论综合:自然科学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 在各个领域向形而上学自然观发起了进攻, 也为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现代科技革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简介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对这一任务主题展开探讨。
科技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挑战1.科技对自然观的颠覆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面临着挑战。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能够深入研究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奥秘,这些新的发现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了新的问题。
2.科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改变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
然而,这种控制力是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原则,是否对自然界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现代科技革命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融合1.科技反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革命的发展使人们开始反思科技的价值和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科技发展也应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关注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幸福。
2.科技的社会作用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科技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实践需要与科技的社会作用相结合。
科技应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同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3.科技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启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新的启示。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自然的宝贵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结论现代科技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我们应该在科技的发展中保持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原则融入到科技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美好的前景。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导论第一讲科学与技术一、什么是科学1、概念:(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2、基本特征:(1)解释性和预见性(2)科学的精确性(3)科学的可检验性(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5)科学的系统性(6)科学的主体际性:主体间相互理解、交流、探讨*伪科学:冒充科学* 非科学:不具备科学性质,不是科学3、自然科学分类:(1)基础科学:研究自然界一切基本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2)技术科学: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应用方面(3)工程科学:综合运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等形成一类高级科学二、什么是技术1、概念:技术一般指认为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三个派别:技术工具论、技术知识论、技术文化论“三相”结构:实体型、经验型(默会性,难言)、知识型2、基本特征:(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主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的统一;(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4)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3、技术分类:机械性技术、物理性技术、化学性技术、生物性技术三、什么是工程1、概念:最初是“创造”,特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2、基本特征:(1)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2)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对科学技术、社会的整合;(3)通过技术集成形成创新过程;(4)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四、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一)区别1、三者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创造科学:是什么、为什么,认识世界、揭示规律技术:做什么,怎么做工程:观念转化为现实2、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追求精确数据和完备的理论,从经验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技术:追求确定的应用目标,利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上升到实践工程:实行目标的确定、方案设计、项目决策的复杂过程3、从成果的性质和评价标准科学:以只是理论体系形态呈现,科学成果具有共享性,以真理为标准技术:以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呈现,以效用为标准工程:计划、实施、观测、反馈、修正,以预期目标是否实现为标准4、从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科学:源起好奇心、中立技术:任务取向、负荷价值(正向、负向)工程:任务取向、好和坏5、研究规范科学:普遍性、公有、无私、创造,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技术:以获取经济和物质利益为目标,涉及到保密、专利等工程: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二)联系科学与技术、工程“一体化”1、科学技术化2、技术科学化第二讲科学技术发展史一、科学发展史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一)古代科学1、古代科学起源于神话2、古代常识是古代科学的基础(1)低级:用常识解释常识(2)高级:用非常识解释常识3、特征:(1)直观性(2)同质性(3)公有性(4)表象性(5)非系统性(6)易接受性(7)公认性(8)可解释性(9)多种解释性4、两类问题:解释性、探讨性亚里士多德:(1)定义科学知识——概念、命题(2)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三段论(理性)(二)近代科学16、17世纪——19世纪末1、常规发展:16、17世纪——19世纪末2、繁荣发展:19世纪——20世纪初牛顿:(1)力学认识模式(理性)(2)机械力学认识模式(形而上学)(三)现代科学爱因斯坦:研究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推理法、理性非理性总和之后产生——科学哲学家二、技术发展史古代技术——近代技术——现代技术(一)古代技术技艺、经验“火”的使用——制陶技术——冶炼技术(化学科学)文字——信息技术石器——青铜器——铁器“实用性”技术古罗马(二)近代技术欧洲由“停滞”——飞速发展(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两次技术革命:1、蒸汽动力技术(机器系统)工具机一>动力机“车床”技术体系:任何技术上的发明和应用总是和其他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相关联,一类技术和各类技术之间依照社会目的和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总结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学科体系分三部分:自然观、方法论、科技与社会。
1、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1一、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
二、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不仅不是单值的,而且也不是单向的。
自然系统的功能和其结构相比,功能是相对活跃的因素,由于系统和环境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因而功能的变化总是不断发生的。
于此相比,结构则是显得相对稳定的因素。
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
3、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
本质特征:一、整体性。
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二、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动态性。
自然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实质上是按空间划分的物质系统随时间变化而铺展的性质。
四、层次性。
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或层次大小相互包含,或处于同级、不同级的不相包含的层次)的性质。
4、演化的方向:进化、退化所谓进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进化与退化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形式,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门重要理论学科,它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是指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认识和把握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辩证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总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指的是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则强调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变化。
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自然辩证法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首先,自然辩证法通过辩证逻辑的方法指导科学研究,帮助科学家们认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其次,自然辩证法提供了科技创新的思想基础。
科技创新需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事物看作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这时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就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当科学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时,只有借助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才能够找到突破口。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可以推动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技发展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到对于事物规律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正是通过研究和总结规律,为科技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三、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
首先,科技发展越来越注重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这正是自然辩证法所提倡的。
自然辩证法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应用,促进了科技发展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
其次,自然辩证法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再将自然界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以整体性的观念来理解自然界。
另外,自然辩证法还对科技发展模式的转变产生了影响。
在传统的科技发展模式中,往往只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而自然辩证法提醒人们,科技发展需要考虑到整体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2014-4-15)1.自然辩证法包含: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论。
2.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三个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承认了相对静止,但夸大了绝对运动。
“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错误,仅承认绝对运动,但否认相对静止。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优缺点优点: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在中世纪神学自然统治长达千年之久,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②它首次把哲学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③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缺点: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不彻底性;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什么);(质的突破,吸取了其他自然观的优点,克服了其他自然观的缺点;加进了自然的特点;贯彻到了人类历史)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科技方法论以及科技社会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7.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系统的存在(静态)和演化(动态)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8.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①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②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征;③自然界的演化是由“不可逆的、开放的、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机制;④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9.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辩证法科技创新
自然辩证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一种不断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自然辩证法则是不可或缺的指导性理论。
自然辩证法,即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首先,自然辩证法强调“矛盾”和“统一”。
在科技创新中,每一个创新项目都存在着矛盾,如生产效率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资源利用效率与社会效益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需要经过分析和解决,才能促进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
同时,自然辩证法倡导“求同存异”,强调在解决矛盾时要考虑各方面的利益需求,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其次,自然辩证法注重“质变”和“量变”的转化。
科技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需要随着时代背景、社会需求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实现质量和数量的转化。
在发展中要善于发现和把握机遇,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不断推进质量、效率和产出的提升,实现科技创新全面转型。
此外,自然辩证法注重“系统思维”和“综合实践”。
这就要求科技创新人员必须把握创新过程的总体性、系统性和复杂性,深入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科技创新实践中,才能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更大的成果。
最后,自然辩证法强调“循序渐进”和“突破创新”。
科技创新要注重整个技术领域和行业的发展大势,尤其要关注前沿技术和创新方向的发展趋势。
同时,在保持渐进性的基础上要注重寻找突破口,勇于开展颠覆性的创新,从而推进科技创新的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发展。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指导性理论,它强调矛盾、统一、质变与量变、系统思维与综合实践、循序渐进与突破创新等原则和方法。
科技创新人员必须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实践、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革命(整理)
讲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科系胡志强导论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学科科学-现代社会的利维坦科学的傲慢与偏见理性地认识科学的性质上课、考试及课外联系方式一、辩证法“辩证法”(Dialectics)在历史上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十分不同的涵义。
1、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苏格拉底(前469-399年)是古希腊雅典时期的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鼻祖。
在他那里,辩证法是一种通过对话、论辩获取知识的方法。
这一方法包括两个阶段,一是“讽刺”,一是“接生术”。
2、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家,担任过柏林大学教授、校长。
他建立了一个包括逻辑、自然、精神、历史、法律、美学等在内的无所不包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根本性的存在是所谓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按照一定的图式处于变化发展之中。
这种图式就是辩证法,包括通常所说的三大规律,即普遍联系、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
3、马克思的辩证法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之一。
曾经在柏林大学学习,曾深受黑格尔的影响。
他认为,虽然在表明上看来,不同的社会形态各异,历史的进程复杂多变,但在根本上存在一条普遍的法则,即任何社会都受到一对基本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制约,正是这一矛盾的对立变化,使社会历史按照辩证法的图式在发展。
马克思进一步从中推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这一学说称为历史唯物主义。
二、自然辩证法1、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已经证明社会历史中存在辩证法,所以需要继续证明自然界也是按照辩证法发展变化的。
为此,他从1848年后开始系统地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力图从中得出自然界也存在辩证法的结论。
但这项工作是断断续续地进行的,留下了大量的杂记和少量成形的文章。
直到十月革命后,才首先在前苏联正式出版。
2、《自然辩证法》的基本主张恩格斯从物理学的能量转化定律得到启示,认为自然界的各个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从拉普拉斯星云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得到支持,认为自然界本身也是在不断的产生、变化和消逝的;从元素周期率证明量变质变规律;从数学证明否定之否定规律。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何谓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其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辨证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的辨证研究;三是自然科学方法论,即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研究。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两门学科都是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其联系:自然科学是各门以具体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揭示的都是一些特殊规律,以求得具体的科学结论为目的和宗旨;自然辩证法也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是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形态物质的共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以揭示自然界运动的一般规律,最后做出哲学结论,以丰富哲学的一般原理。
二者的关系:⑴自然辩证法必须以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
因此自然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自然科学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⑵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
原始自然观:突出特征是“拟人化”,即认为自然界像人类一样具有某种生命力,存在喜怒哀乐。
这种自然观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不高,认识水平低下的必然结果。
一、奴隶时期的朴素自然观的特点:A具有明显的唯物倾向:即自然皆由物质构成。
B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思想:即自然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而且促成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自然界内部的矛盾,对立性。
C幼稚、朴素、臆测性:即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对事物构成及运动变化的细节缺乏了解,因此,他们的看法只能凭借直觉,从总体上去考察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1.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
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科学概括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研究对象:自然界,自然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以及科技观与创新型国家。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2)人类劳动的重要性。
(3)近代科学的革命,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道,展示了在此之前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科学技术的力量,把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推向了工业社会。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5)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独享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成果。
(6)科学社会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协调,是科学与人文、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社会。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一阶段:学术界通常把古代自然哲学的诞生到19世纪40年代初自然辩证法的萌芽。
第二阶段:自然科学与神学分庭抗礼,与哲学分道扬镳,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三阶段:自然科学通过自身发展,又开始回到与哲学相结合的轨道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自然辩证法创立者,恩格斯是主要的创立者。
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列宁发展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理论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进入20世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两大理论成果,革新了人们的自然观和科学理论发展观。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
自然观由自然科学的水平所决定;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学习《自然辩证法》感悟总结
学习《自然辩证法》感悟总结第一篇:学习《自然辩证法》感悟总结学习《自然辩证法》感悟总结摘要:通过本学期对自然辩证法一科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和内容,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特别是它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进一步认识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因此,本文整理了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并对本学科对于个人的影响做了一些讨论,最后汇总课程学习的感悟。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课程学习感悟前言如今,自然科学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基本粒子的研究、天体物理方面的重要发现、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的出现,都说明现代自然科学正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而随着自然现象的内部联系的被逐步揭示,现代自然科学更显示出新的特点,那就是: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各种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宏观、微观不同层次之间的互相联结等,这就需要运用更高程度的理论思维—唯物辩证法去进行辩证的综合工作。
科学精神的关键在于辩证的批判。
我们要培养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精神,不承认任何神圣的不可批判的东西,勇于批判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批判,不轻信他人的观点。
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贝克勒尔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理论,爱因斯坦创立了著名的相对论……无不是对怀疑主义精神的最好诠释。
当然,这种怀疑又是理性的、有条理的怀疑,是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及严密的逻辑基础之上的。
从歌德巴赫猜想到电梯问题,从宇宙大爆炸学说的证明到生命起源的探究,从人体基因结构的破译到宇宙中暗物质的追寻……都能够说明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的必要性。
批判性思维给我的启示是要正确地处理好对待学术权威的态度。
有条理的批判,反映了研究者的理性精神和感情中立的态度。
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内,对某些学术权威或者自己的导师给予相当恰当的尊重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
因为在学术共同体正常的运行机制下,学术权威的形成不是靠权利杠杆建构的。
学术权威在其共同体内的作用就如一个灯塔和蓄水池,能把从事某项研究的人员汇聚起来,并指明前进的方向。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创新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创新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创新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和矛盾的认识,而科技创新则是通过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以满足人类需求和推动社会发展为目标,创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和创新成果。
从理论层面来看,自然辩证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
自然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对抗矛盾斗争的思想方法,并具备了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和创新思维等重要的认识方式。
这些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思想支持和方法论基础。
例如,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难题,如效益与环境的矛盾、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矛盾等。
自然辩证法指导我们通过对矛盾规律的认识,采取协调矛盾、综合矛盾的方法,找到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自然辩证法还强调对事物全面认识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不能片面地看待和解决问题。
自然辩证法在这方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帮助。
自然辩证法要求我们不仅要看到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还要关注次要矛盾,以及各种形式的矛盾关系。
在科技创新中,我们需要将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全面的系统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全面的解决方案,推动科技创新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科技创新也为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提供了具体路径和手段。
科技创新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指导转化为实践成果。
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进步的加快,为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
例如,在工业领域,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新,为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提供了新的范例和经验。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自然辩证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认识方法,科技创新则为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提供了具体路径和手段。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起来,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创新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自然辩证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维方法,帮助我们认识矛盾规律、进行全面思考;而科技创新则为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提供了具体路径和手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自然辩证法及科社总结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性质。
对象:1) 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个方面:①客体——自然: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②主体——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动的实践者;③中介——科学技术。
2) 研究对象(研究的是规律)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观);②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③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观)。
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②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辨证的说明;③还包括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哲学概括。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
4) 关系①自然观体现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②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科学技术观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④有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才有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性质:1)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部分之一(另一个为历史唯物主义)。
2)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的中间环节。
3)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自然辩证法创立过程与标志。
创立过程: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
现代科技革命与自然观新概括
生命科技时代
1965~1975年,第三个十年,是以1973年重 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可以控 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
1953年DNA的双螺旋结构被发现。 1973年发明了分子生物学的人工组装技术,现代生物 工程由此诞生。 1978年Edwards等试管婴儿(诺贝尔奖2010) 1997年问世的“克隆羊”; 转基因……
第3章 现代科技革命与自然观新概括
1 现代科学革命
2 现代技术革命
3 自然观新概括(1):万物一体的存在自然观
4 自然观新概括(2):生生不息的演化自然观
5 自然观新概括(3):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观
2020/7/2
刘立
1 现代科学革命
以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为基础, 继承和发展《自然辩证法》思想, 探索新的自然观。
大制约因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pp.87-119)
可持续发展及其涵义
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 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思想的形成: 1962年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 . Carson 《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问世,标志人类关心生态环境问题的开始。“ 春天的鸟 儿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留下一片寂静?” 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1972年) 联合国1972年 召开“ 人类环境会议”,标志人类进入“环境时代”, 出版《只有一个地球》。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 “联 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1世纪议程》(Agenda 21)。
中国现代化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土地资源大规模严重退化 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能源供需尖锐 草原退化,过度放牧严重 森林赤字规模巨大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稀有物种锐减 城市空气质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压力进一步加大 (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第5章“资源环境国情:现代化的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名词解释(5道题)(20分)科学问题科学假说证伪主义库恩技术2。
简答辨析题(4)(32分)在自然科学高度发达的社会,自然哲学没有存在的必要、科学的重大进步在于“大胆猜测之证实,谨慎猜测之证伪”、实验和观察可以独立于理论而存在、科学理论真的概率为零3。
评析题(3)(34分)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公共科学对产业创新的影响、对技术的看法4。
论述题(1)(14分)论述科技人员的社会责任问题重要!*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社会,自然哲学没有存在的必要?重建自然哲学的必要性1、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2、重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联(以下两点为拉兹洛的话)1、一方面是科学的“信息爆炸”的成果,另一方面是高度深奥和微妙的方法论和概念分析。
有必要把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
那就意味着既要使哲学家们了解有关的科学发现,又要使科学家们了解哲学的有关方法和概念框架。
2、绝大多数哲学家继续在提供虽然极其精致但实际上却很贫乏的理论;而科学家们在越来越多地涉足一般哲学问题的同时,又仍然被他们特定专业的视角翳蔽着。
其实,把科学的信息同哲学的机敏相结合的人则屈指可数。
重建自然哲学的可能性1、19世纪中期以来,机械自然观受到怀疑和批评。
自然哲学有可能借助新的自然科学发展,开始复兴。
2、相对论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3、量子力学对决定论提出了挑战。
4、热力学提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概念。
5、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
6、宇宙学追溯到了宇宙演化的早期。
7、现代自然科学正处在一个多元发展的状态,存在的科学与演化的科学并存,有机自然观与机械自然观并存。
系统进化的条件、根据和诱因1、系统内部相干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根据。
2、从外部获得物质与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条件。
3、内部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层级结构是由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在结构上又是层级式的,直到我们达到某个基本子系统的最低层次。
特点:1、系统中低层子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关系。
(纵向关系)2、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关系(横向关系)。
3、随着层次由低到高,结合的紧密度由大到小而递减。
4、这样,高层系统的解体可以不影响低层系统的稳定性,有可能在稳定的低层结构之上重新建立新的构型。
层级结构在其进化过程中有一个基本性质,即近可分解性——单元内的联系一般比单元之间的联系强。
思考题PPT3:1、把整个自然界(宇宙)看作一个系统,可以吗?2、如何从系统的观点理解认识过程及其客观对象?科学的四个基本内涵:1、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3、科学意味着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4、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场域科学的特征:1、客观性和实证性(认识基础)。
2、一般性和抽象性(理论形式)。
3、具体性和精确性(语言表述)。
4、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过程)。
5、可错性和批判性(理论评价)。
6、解释性和预见性(价值功用)。
7、普遍性和开放性(社会规范)提醒注意:中世纪宗教观念对西方科学的影响较大,但并非有意为之。
科学共同体定义:1、具有共同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行为规范的科学家群体。
2、按库恩的说法,科学共同体遵守同样的“范式”。
3、另一种说法,republic of science。
目标:知识的增长,“扩展正确无误的知识”激励机制:1、科学发现的优先权。
2、成果—(同行)承认链条。
表现形式:学派、无形学院、学会沟通机制:书信、书籍、非正式交流、学术会议、学术刊物社会规范(精神气质):默顿认为,科学像所有社会建制一样,其活动不但是物质的,也是精神层面的。
科学不能仅被看作是某种技术性的操作,而同时还必须被看作是一种献身于既定精神价值和受伦理标准约束的活动。
1、普遍主义。
2、公有主义。
3、无私利性。
4、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科学系统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科学家分层、资源分层、成果分层、承认分层、性别分层、期刊分层、基金会分层、大学分层、奖励者分层)问题PPT4:1、宗教在近代科学革命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2、很多人认为,学院科学应该更加具有市场导向,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这个判断有道理吗?3、如果说,大学具有三种职能——教育、研究、公共服务,那么,如何平衡这三种职能?讨论课1主要内容:自然哲学、系统自然观、科学共同体有关问题:1、如何理解自然、必然与自由之间的关系?2、从系统的观点理解认识过程及其客观对象?3、如何理解宗教与科学的关系?4、很多人认为,学院科学应该更加具有市场导向,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这个判断有道理吗?逻辑经验主义---代表人物:石里克、卡尔纳普早期又称作逻辑实证主义,一方面象实证主义那样强调经验证实,另一方面又象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那样强调逻辑和语义分析。
他们认为复杂命题可以还原为简单命题的逻辑函数,而简单命题的真假需要经验证实。
简单命题由词组成,词的意义则通过实指定义(用指明某些词的实际用法的行动解释这些词)由经验确定的。
科学观:坚持两个“区分”,观察与理论的区分、“分析”与“综合”的区分重要!*实验和观察是否可以独立于理论而存在?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着理论”?1、观察和实验是按照一定的假说和理论设计出来的,观察什么、如何观察、观察结果都不是随意的。
2、观察和实验既是接收信息的过程,更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其中包含着选择与建构。
3、科学事实是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科学语言又总是联系着特定的理论。
为什么科学研究始于问题?1、从具体的研究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无关的材料通常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动机/理由;“找茬”)。
2、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机制看,只有发现了现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想办法修正它、补充它,或者建立新理论替代它(挑战/应战)。
何谓科学问题?1、从问题到科学问题。
2、科学问题:科学认识主体立足于特定的知识背景提出的需要解决而且可能加以解决的具有理论意义的矛盾现象。
3、科学问题的基本结构:已知成分+未知成分、问题指向+研究目标+应答域分类:1、陈述性/过程性/因果性问题(求解类型)。
2、真问题/假问题(应答域是否存在)。
3、常规问题/非常规问题(问题的性质)。
4、好问题/坏问题(问题界定的质量)劳丹的分类:经验问题、概念问题来源:1、科学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
2、科学理论内部矛盾。
3、理论之间的矛盾。
4、社会需要、技术发展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现有理论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重要!*概率归纳---科学理论真的概率为零?推理可靠性问题:归纳问题归纳原理:如果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观察到大量的A,且所有这些A毫无例外地具有性质B,那么,所有A具有性质B。
面临的问题:1、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机械地按照归纳推理的程序直接导出一般性结论。
2、无论诉诸逻辑,还是诉诸经验,归纳原理本身都得不到恰当辩护(休谟,归纳问题)。
归纳推理的核心是从个别的事例推出普遍概括的可靠性,从过去的事例推出对未来预见的可靠性。
弱化形式(概率归纳):如果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观察到大量A,且如果所有这些观察到的A都具有性质B,那么所有A可能都具有性质B(概率形式)但是,这一表述并没有克服归纳问题。
事实上,根据这种推理,不管观察证据有多少,任何一般定律为真的概率为零。
结论:无论从事实基础上看,还是从归纳推理看,常识科学观都难以立足。
推理可靠性问题:假说-演绎既然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问题,为了解决科学问题,人们就需要首先提出假说,而后通过演绎推理,进行经验检验。
这就是所谓的假说-演绎方法。
什么是科学假说?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推测和说明。
假说在科学活动中的地位:“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恩格斯)1、假说是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先导。
2、科学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
3、科学假说是通往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假说的构成: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包括推理规则)、对现象本质的猜测、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科学假说的特征:科学性、猜测性、易变性建立假说的方法与原则:1、思维方法,归纳方法、类比方法、直觉/灵感、演绎方法。
2、方法论原则,解释性原则、对应性原则、可检验性原则科学假说的检验及其复杂性一个假说在经受过严格检验后被科学家作为可靠的定律和理论所接受,并据此进行解释和预见。
逻辑检验(逻辑一致性、逻辑简单性)、证据检验(直接检验、间接检验)检验假说的过程,就是对假说进行证实的过程。
然而,证实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科学假说的检验具有不确定性。
告别常识科学观常识科学观:科学始于观察,理论来自归纳,科学与非科学化界的标准是可证实性。
1、古典归纳主义学派:亚里士多德/培根。
2、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一种告别方式:证伪主义的科学观——科学始于问题,理论来自猜测,科学与非科学化界的标准是可证伪性。
1、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2、爱因斯坦(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中推出基本现象)思考问题:1、常识科学观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2、假说检验为什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证伪主义要旨:1、观察受到理论指导,并以理论为前提;理论不能根据证据被确定为真或可能为真。
2、理论来自人类智力的自由创造(猜想),试图克服先前理论遇到的问题,以便给世界某些方面提供适宜的描述;3、猜测性理论一旦提出,就要接受观察与实验的严格和无情的检验;经受不住检验的理论就必然意味着被证伪,就应被淘汰出局,代之以其他猜想,而后再接受进一步检验。
4、科学就是这样在不断革命中前进的。
虽然不能说后来的理论/假说是真的,但的确是当前可以得到的最好理论。
5、存在着客观的方法论规则,即证伪原则,能够将科学和非科学区分开来。
能够在彼此竞争的理论中进行合理选择(更高的解释力,更准确的预见能力,更高的可证伪性。
因此,“科学是一项理性的事业”,是一项逐步“逼近真理”的过程,尽管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真理。
朴素证伪主义波普尔强调了证实与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从而特别强调“证伪”在理论发展中的关键力量。
波普尔构造的科学发展基本模式:P1(问题1)---TT(尝试性理论)---EE(消除错误)---P2(新的问题)----此模式的特点是:把科学看作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把问题看成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主张在科学探索中应该大胆猜测、强调科学的自我批判精神可证伪程度高的理论应该比可证伪程度低的理论更可取,即使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被证伪。
科学事业就在于提出高度可证伪的假说。
从错误中学习大胆猜测(鲁莽),无情证伪(冷酷),试错学习(莽撞),不断进步(逼近)。
为了具有高度的可证伪性,就要求理论:清晰、精确朴素证伪主义的问题:逻辑上,与证实类似,证伪同样不是直截了当的。
实践上,科学史并不支持朴素证伪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