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3 快与慢 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快与慢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问题: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教师启发学生思维: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

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生:v=ts 教师板书。

4、速度的单位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 ),时间的单位是“秒”(s ),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 ”或“m ·s -1”表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2.3 快与慢 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2.3 快与慢  教案

快与慢【教学目标】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够科学的判断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重难点】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够科学的判断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过程】一、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活动1:把你家庭实验测的数据和同学们的相比较,讨论以下问题:1.你和同学谁从家到学校运动的快?2.你认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需比较什么物理量?3.如何比较这两个物理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4.认真观察图和同学讨论:图甲是采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图乙是采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活动2: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速度是指,它是采用________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2.公式是什么?3.国际单位制中是,常用单位有哪些。

4.请试着推导出它们的换算关系1m/s= Km/h。

5.计算出你上学路上的速度,并与同学比较运动的快慢。

6.速度的变形式。

活动3:测量你带的玩具汽车的速度。

原理:需测量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活动4:阅读教材,《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其他测速度的方法。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活动5:回忆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各种物体运动的特点,思考以下问题。

1.按照物体运动路线的曲直,可把物体的运动分为哪两类?你能举出实例吗?2.在直线运送中,按照速度是否改变,又可分为哪两类?你能举出实例吗?3.观察图2-25,并计算出速度。

你能判断出汽车做的什么运动吗?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4.观察图2-26,并计算出速度。

你能判断出天鹅做的什么运动吗?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5.你上学路上的运动是怎样的?我们求出的速度是你上学路程上的什么速度?三、说明。

复习巩固路程、时间的测量;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习兴趣,也容易让学生找出比较快慢的两个因素。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一、三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2、通过探究活动,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难点】1、速度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公式;2、正确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3、会使用速度的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课堂引入复习引入:1、什么叫运动?什么叫静止?2、研究物体的运动,为什么首先要确定参照物?大家知道,人走时慢,跑时快,汽车行驶时更快。

说明物体的运动有个快慢问题。

因此,也就存在一个如何比较运动快慢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速度的定义和单位1、请看下列事例:a、百米赛跑时,甲15秒跑完,乙18秒跑完,谁运动的快?b、一辆汽车一小时运行40千米,一架飞机一小时运行800千米,谁快?c、小云在30秒时间内浸泡了45米的路程,小明在80秒内走了200米路程,问谁走的快?2、学生自主探究得出:(1)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速度。

它可以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用v表示。

(2)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为:v=s/t,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3)速度的单位:m/s5 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m/s,在交通运输中通常用km/h作速度的单位。

那么m/s 和km/h这两个单位哪个更大呢?引导学生推导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1m/s=3.6km/h, 1km/h=1/3.6m/s.(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结合课本28页的两个事例来自主探究:以上两例所描述的运动有何不同?说明:(1)物体所做的直线运动可分为两类: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物理全册2.3快与慢教案沪科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物理全册2.3快与慢教案沪科版
一、亮点:引入比较好,学生容易接受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不足: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实验的器材比较缺乏,学生实验比较单薄.时间把握不是很好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例2: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天鹅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V1=10m/s V2=13.33m/s V3=20m/s
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天鹅在空中作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天鹅在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还有其他测量速度的方法吗?
学生讨论交流
有可能有一些方法



线






线


例1: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使,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的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V1=V2=V3=20m/s
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
完成练习
学生根据所学应该
1.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2.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小结本节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一、本节知识巩固:复习当节内容

2-3快与慢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2-3快与慢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三节快与慢第一课时物体运动的快与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2.初步尝试测量、计算速度。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1.速度的概念。

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速度的测量。

难点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观看相关视频,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比较方法。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做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点拨]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

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即:速度=路程时间如果用符号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v =s t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

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

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二章§2-3快与慢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二章§2-3快与慢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二章§23快与慢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速度及其计算公式,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学会通过速度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

2. 概念讲解:讲解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

3. 关系分析:分析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本中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板书设计:速度概念、速度计算公式、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六、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速度为5m/s,行驶了5分钟,求他行驶的路程。

答案:路程 = 速度× 时间= 5m/s × 5 × 60s = 1500m。

2. 题目:一辆汽车以8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了2小时,求它行驶的路程。

答案:路程 = 速度× 时间= 80km/h × 2h = 160km。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

重点和难点解析: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在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的教学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难点。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

本节主要介绍速度及其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的运用,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计时器、测量尺。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测量尺、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运动员的运动快慢。

2. 知识讲解: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例题讲解。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学会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并分享各自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概念2. 速度的计算公式3. 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速度的概念。

2. 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一个物体的速度。

3.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其他与速度相关的物理现象,如加速度、减速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在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的教学中,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3快与慢 教案-2021-2022学年上学期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2.3快与慢 教案-2021-2022学年上学期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三节快与慢课时1 速度的理解与计算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速度的概念。

2.会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会进行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的定义、公式及其单位。

2.难点:速度的计算、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最后的冠军是乌龟而不是兔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平时形容某人跑得快时,常说他跑得比兔子还快,没听说过比乌龟跑得还快。

赛跑时谁得冠军,就是看运动的快慢,究竟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乌龟真的比兔子跑得快吗?想解开这些疑问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二)新课教学1.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学情境:运动会上赛跑时,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认为他跑得最快。

裁判依据谁到达终点计时少而判断谁跑的最快,观众与裁判判断运动快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分析:运动会上赛跑时,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认为跑得最快。

运动员所用时间是相同,通过的路程不同。

这种方法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路程的长短,从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而最后他们都到达终点时,路程是一样多的,所以裁判通过比较用时的多少来判断,用时少的跑的快。

这种方法是相同的路程内,比较运动的时间的长短,从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识归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相同时间,比较通过路程的大小;(2)相同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多少。

2.速度(1)速度的定义教学情境:若小明和小华的运动时间不同,通过的路程也不相同,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呢?分析:比较运动快慢时,涉及到两个物理量,即时间和路程。

可以采用比值法,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识归纳:①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①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计算公式教学情境:物理学中,常用字母来表示物理量,从而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速度。

分析:“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2)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2)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2)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3. 速度的计算: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v = s/t,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4. 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通常有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2. 学会计算速度,能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速度单位的认识,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速度公式的运用。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单位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快与慢的现象,如赛车与自行车的速度对比,飞机与火车的速度对比等。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阐述平均速度是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某一瞬间的速度。

4. 速度的计算:教授速度公式 v = s/t,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速度。

5. 速度单位的学习:介绍速度的常用单位,如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等,并进行单位换算练习。

6.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掌握速度公式的运用。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检验对速度公式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概念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3. 速度的计算公式 v = s/t4.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3 快与慢 教案 (3)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3 快与慢 教案   (3)

《快与慢》课题:快与慢课型:新知识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分析、比较和计算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会用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能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举例说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教学重点1、理解速度及其单位的物理意义。

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2、用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______,常用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为______,常用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进行新课1、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下图中的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

(a)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活动1:观察课本图2-23“看谁跑得快”(1)如果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2)如果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3)学生讨论得出生活中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方法一:相同时间比。

方法二:相同路程比。

2、活动2:学生讨论交流:如果飞机与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均不同,如何比较快慢?3、速度(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3快与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3快与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3 “快与慢”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第2章第3节“快与慢”。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速度及其计算公式,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计算物体的速度,并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等;4. 运用速度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2. 能够运用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速度的计算公式;难点:运用速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位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用时10秒,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位运动员的速度?2. 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等。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4. 举例讲解速度的计算及应用:例1:一辆汽车行驶了200千米,用时3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

解:v = 200km / 3h ≈ 66.7km/h。

这辆汽车的速度约为66.7千米/小时。

5. 随堂练习:(1)小明骑自行车行驶了150米,用时20秒,求小明的速度。

(2)一辆火车行驶了300千米,用时4.5小时,求这辆火车的速度。

6. 板书设计: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7. 作业设计:甲车行驶了200千米,用时4小时,求甲车的速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2.3 快与慢 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2.3 快与慢 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2.3 快与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体的快慢和速度的概念,能够分析物体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增强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快慢与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与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2.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2.实验材料:计时器、10米长的直线跑道、不同速度的小车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一些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快慢的情景,引发学生对于物体快慢的思考。

2. 引入概念•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快慢与运动速度有关。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物体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3. 实验探究实验1:观察物体的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分成小组,在10米长的直线跑道上设立起点和终点。

•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如小车),分别以不同的速度进行比赛。

•使用计时器记录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并计算出速度。

•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2:分析速度与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让学生再次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它的位移和时间。

•使用速度公式:速度=位移/时间,计算出每个物体的速度。

•让学生观察速度与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并发现速度与时间、速度与距离的关系。

4. 概念解释与知识点讲解•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解释速度与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使用简单的示意图或数学公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 拓展应用•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与速度相关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速度,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

6. 讲解速度计算公式•用简单的例子和计算公式说明速度的计算方法,必要时进行白板演示。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 快与慢》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 快与慢》教案

第三节快与慢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绘物体的运动。

〔2〕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单计算。

〔3〕会读、会写速度单位,会进展单位换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持征。

〔5〕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断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2、才能目的〔1〕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才能和初步的探究才能。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理论联络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3、情感目的〔1〕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进步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结合我国长跑运发动王军霞获得冠军及游泳运发动杨文意荣获金牌。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速度的概念2、教学难点是:〔1〕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

〔2〕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对应性。

〔3〕速度的单位换算。

教材分析宇宙万物都在运动着,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经常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描绘了运动学的初步知识。

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与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第三节快与慢的根底,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那么是第三节的拓展与应用。

同时,速度问题是以后高中运动学学习的根底。

所以本节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思路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才能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

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参与自已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

设计思路如下:1、从生活出发,引出课题。

2、创设物理情景,确定研究方法,自主探究。

3、比较分析,建立概念。

4、动手实验,理解测量速度的根本方法。

5、稳固反响,知识扩展。

6、小结,布置作业。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3快与慢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3快与慢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3快与慢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 速度的变化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2. 掌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3. 能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速度的计算方法;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应用;3. 速度单位及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快车和慢车吗?它们有什么区别?2.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举例说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如:一辆汽车行驶100公里,用时2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5. 速度单位及换算:讲解速度的单位及换算方法,如:1米/秒 = 3.6千米/小时。

6. 速度的变化:讲解速度的变化及其计算方法,如: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某一速度,求这段时间的平均加速度。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 速度的变化及其计算。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辆自行车行驶10公里,用时30分钟,求这辆自行车的速度。

答案:速度 = 路程÷ 时间 = 10公里÷ 0.5小时 = 20公里/小时。

2. 题目: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经过5秒后达到20米/秒的速度,求这段时间的平均加速度。

答案:平均加速度 = 速度变化÷ 时间 = (20米/秒 0米/秒) ÷ 5秒 = 4米/秒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基础,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3运动的快慢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3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案: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3 运动的快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四章第二节,主要涉及运动的快慢的比较。

具体内容包括: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2. 速度的计算:速度的大小由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决定,正负表示运动的方向。

3.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4. 速度的换算:速度的常见换算关系有:1m/s=3.6km/h。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方法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和速度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运动员百米赛跑,引出速度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一些与速度有关的例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概念2. 速度的计算方法3. 速度的单位换算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行驶了200米,用了100秒,求小明的速度。

答案:小明的速度为2m/s。

2. 题目:一辆汽车行驶了300公里,用了2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这辆汽车的速度为150km/h。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在速度单位换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速度与加速度、力的关系,探索更复杂的物理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速度的计算方法和速度单位的换算”这一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和运用速度概念的基础,也是整个章节的核心。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3 快与慢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3 快与慢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2.3 快与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2.能够运用物体速度的概念进行问题求解;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知识点分析快与慢是物体运动中常见的概念,也是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1.物体的速度:物体经过的路程与所需的时间之比;2.速度的大小:与速度所需的时间成反比;3.速度的方向:有时需要明确速度的正方向和负方向。

三、教学重点1.掌握物体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理解速度大小与所需时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仪器和材料:计时器、直线轨道、小车等;3.相关实验数据和图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通过项目、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快?什么是慢?物体什么样的运动会让你觉得快?什么样的运动会让你觉得慢?2. 概念解释与讲解使用教学课件,通过文字和图表的方式向学生解释物体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强调速度是物体运动快慢的量度标准,速度的大小与所需的时间成反比。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使用直线轨道、小车和计时器等实验仪器。

通过调整小车的速度和测量所需的时间,让学生亲自体验速度快慢的变化对所需时间的影响。

记录实验数据并整理成表格和图表。

4. 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在作业本上分析实验数据,观察速度大小与所需时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速度越大,所需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小,所需的时间越长。

5. 计算练习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计算速度的练习。

根据给定的路程和所需的时间,让学生按照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6. 错误订正与巩固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并给予指导和订正。

巩固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强调速度是一个矢量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7. 综合应用设计综合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从A点到B点的路程为100米,小明步行需要10分钟,小王骑自行车需要5分钟,他们的速度分别是多少?谁的速度更快?8.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物体速度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与慢共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测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游戏:第一排同学将书传到最后一排比较快慢
学习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新课教学
自助学习:
要求(1)阅读教材23-24页
(2)用红笔做必要勾画
(3)不明白处做好标记可在生助学习或师助学习讨论
1、速度概念
2、物理意义
3、速度公式
4、速度单位
5、速度计算看书本24页例题思考(1)一个计算题需几步
(2)计算中需注意什么
生助学习:自学检测与小组探讨
要求(1)小组长引领进行1-10题的订正和探讨
(2)探讨中遇到疑惑、不懂、重难点处小组选派人员到黑板写下题号进入师助学习,选做、拓展基础较差同学可不做。

(3)小组展示
6、速度公式及其变形S表示____、V表示____、t表示___。

S=___、V=__、t= ___。

思考怎样求平均速度V平=_________.
7、速度的单位是由____单位和____单位组合而成,写作“米\秒”读作_____,用符号___表示
1m\s=___km\h 1km\h=___m\s 72km\h= ___ m\s 10m\s=__km\h
8、计算(1)汽车6km用了20min,汽车的速度为____km\h.
(2)子弹穿过墙的距离大约0.9m,子弹速度900m\s,求子弹穿过墙的时间?
(3)电梯运行的速度4m\s,运行时间1min,求楼的高度?
电梯运行的速度4m\s所表示的物理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作:从龙沙到响水6.6km,小明从龙沙到响中先步行20min,后坐车2min, 求小明到校的平均速度?(V步=2m\s V车=5.3m\s)
9、估测中学生100米赛跑速度大约___m\s,人步行的速度大约__m\s ,自行车速度大约__m\s
10、拓展:思考并探讨如何测玩具车在桌面速度?写出器材和步骤
师助学习
当堂测评
1、两个物体运动,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说明了()
A、运动时甲比乙用的时间断
B、运动时甲比乙通过的路程长
C、通过相同的路程甲比乙用的时间长
D、在相同的时间里甲比乙通过的路程长
2、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08km\h行驶的汽车,它的速度为___m\s.
3、某人以1.25m\s的速度行驶30s通过的路程是____m,若他以这样的速度行360m,需要____s.
4、小华从家到学校需要10min,那么小华的甲到学校的路程最接近()
A、60m
B、600m
C、6000m
D、无法估算
5、一辆小车由合川开往重庆,平均速度35km/h,则35km/h表示物理意思是
6、选做张三跑100m用了17s,而李四用25s跑了165米,张三和李四谁跑得快些?
三、板书1、速度概念
2、物理意义
3、速度公式
4、速度单位
5、速度计算
四、作业:练习册第一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