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通用7篇)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是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是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够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歌的主要特征;2、反复吟咏,充分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3、感受诗人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淡泊、宁远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理解诗中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的运用;2、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并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思想。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讨论法、探究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想]本课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一篇课文,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以及必修一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量的古典诗词,但对诗歌鉴赏的方法尚生疏。
因此,课堂教学将以关键词句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品味田园意境,理解情景交融,领悟作者情感,体会诗人人生境界,感受中国田园诗歌之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以《桃花源记》导入二、读作者陶渊明——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三、解诗意,品田园之乐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明确:归——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析意境,品田园之美1、学生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集体朗诵2、在诵读中体会田园意境恬淡自然清新安谧3、提问:为了营造这种恬淡自然的意境,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意象: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闻——狗吠、鸡鸣4、讨论:如此普通平常的农村景物,为何读之如此恬淡优美?明确: 内在情感流露——分析情景交融外在手法表现——分析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白描手法5、适当拓展,教师小结五、悟情怀,品田园之境1、讨论:“园田”的内涵2、探究:我言归去明确:教师结合时代,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思想,引导学生去思考心中的精神家园。
六、总结全文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田园,希望我们每个人也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中田园。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对于课文的教学,一是“选取一个诗句,绽开想象,描绘诗中画面。
”这一教学环节一来为同学学诗供应一个角度—————通过想象丰富诗之简洁背后的意蕴,这样才能做到真正走进诗歌;二是为后面的“探究诗人形象”做好铺垫和蓄势。
因此怎样才能保证这一环节同学学习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我亲自“下水”,想象“种豆南山下”的画面,写了这样一段话:“我辞去了官职,兴冲冲地来到我日思夜想的山林,抬望眼是座座青山,山峰高耸入云。
四顾满目是翠竹绿树,草儿青青,树木繁茂,那随风摇曳的一树树翠绿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啊!这就是我憧憬的南山,是我渴望自由的地方。
就在南山的山脚下,我开垦了一块豆田,把豆种下去,小小的豆苗就会一个一个地冒出来,这是多么有生气的景象啊!”亲自为同学做引领,精彩果真不期而至,后来同学的表现告知我们:老师的“下水”示范为同学打开了思维,为他们供应了可仿照的范本,他们的展现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异彩纷呈,博得了老师的欣赏。
由诗文到诗人,是对教材的深化和挖掘,通过一堂课的教学而到达诗人饱满形象的树立,仅仅依靠《归园田居》这一首诗还略显单薄,故为了实如今“探究诗人形象”这一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我通过一番比较之后选择《饮酒》组诗里的第五首作为课文的互补,通过朗读、赏析《饮酒》〔其五〕,抓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这两句诗以及句中“心远”“悠闲”这两个词的玩味,结合课文里的一句“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来让同学感受这是一位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在自然田园中追求自我,守志安贫,淡泊名利的高洁之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在同学心里留下关于我国有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些许痕迹,能从陶渊明身上感受到一种人格的高尚,能面对生活中的种。
种诱惑,时时想起“但使愿无违”,我愿足矣。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教学得失:上完本节课,我熟悉到自己在内容讲解和环节支配上既有闪光点也有缺乏之处。
高中语文必修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含反思)
《归田园居》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同时还强调“学好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
本课的设计理念主要基于以上两点。
以“读书”为基本,读懂诗歌要表达的意思,读懂作者的感情,进而去整合作者以及文本的相关内容,最终达到懂得鉴赏诗歌,去发现新问题,用创新的眼光和手法去学习语文。
这样,学生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以及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特别是陶渊明及其诗歌已经是比较熟悉的,对诗歌的意象也有所感知,但还不是很熟悉,平时考试在诗歌鉴赏题中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鉴于这一点,本节课还将在意象上引导学生做一定的探究,但更重要的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感悟诗人的感情。
学生的认知障碍也正在这一点上,对于诗人这种隐居生活不能很好地理解。
三、教材与课目介绍《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歌咏田园生活之乐。
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
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四、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4.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方法和手段1.读写结合法:引导学生运用“以读促写、已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能力。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题——解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3.探究教学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能自主学习的目的。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3篇)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3篇)《归园田居》教案篇一本次课总的来说,预先设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流程基本清晰,但是不足也是显然易见的。
现反思如下:本次上课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节奏把握得不够好。
前面朗读范读等耗时太多,导致后面的教学节奏过快,整堂课重点不够突出。
《归园田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陶式田园诗,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归园田居》的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读懂作者对于官场的厌恶。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节奏把握不当,对于写景诗句的鉴赏品读只采取了教师一边板书一边引导分析的形式,没有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
在延伸拓展环节我让学生将卢梭的《瓦尔登湖》节选部分与陶诗对读,希望他们一边读一边思考并讨论再者在描写景物方面的异同,然后引出白描和细描的区别,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将自己在陶诗中学到的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用于实践的过程。
由于时间关系和班上学生的学情,我直接列出了白描和细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区别两篇文章两个是白描哪个是细描,这样子同样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讲述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过程中,蔡诗诗同学认为“应束带见之”只是一件小事,陶为此辞官似乎有点小题大作。
当时我有点慌了神,告诉她是因为陶渊明这个人厌恶官场的繁文缛节,其实我对自己的这个说法都不太自信,回答她的声音很小。
好在学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追问。
课后有听课的老教师指出了我的回答并不完整,陶的归隐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另一方面还有社会的因素。
我在处理这一突发事件上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我经验不足,更重要的是我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现在想来,我当时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并借题发挥,将此问题与《归园田居》的主旨联系起来。
有时教态不太端正,比如拿书的姿势显得随便等;黄特认为我的范读虽然有激情,但是语调把握不到位;杨光亮老师指出我的板书水平还需要提升。
对于前辈们指出的这些缺点,我一定会加以改正。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上公开课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感谢每一位不辞辛劳前来听课并帮助我进步的老师!《归园田居》教案篇二《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教学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思和体味田园的意境外,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_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句读2、赏析内容,体悟感情3、品味语言,赏析手法教学重点: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坛上有这样一个诗人,他少有大志,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到中年的时候有他说“误落尘网三十年”,在他老年的时候归隐山林,这个人是谁啊?对,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陶渊明把归隐时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
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
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二、教授过程:初读感知内容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
老师巡视。
2、指名朗读,师正音: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
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
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4、个别学生读,重视分析,优缺点(注重感情的变化,最后的高潮部分,感情要充沛)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
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归"字再读分析内容5、“归”是从何而归?“官场”诗人用那些词来形容?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为何而归?教师介绍陶渊明此次辞官回家的经历。
(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
名潜,字元亮。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7、.归向何处?明确:“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8、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描述他归隐之后生活的诗句及蕴含作者情感的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明确:凸显出一种睽违已久的喜悦、闲适和自由,表达自己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诗歌教学应注重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节课的设计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四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以及诗人选择弃官归隐的志趣。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另一个方面是师生同构,在师生共同解读文本之后,将学生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理想中的田园世界和教师的教学整合,在课堂上共同呈现出来,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及对诗人构建的田园世界有更具体更直观的认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围绕题眼“归”字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3.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过程与方法】掌握通过景物特征体现作者感情的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评作者的弃官归隐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学难点】诗人弃官归隐的志趣以及后世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桃花源记》,它的作者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谐安宁的,成为后世人们神往却难以企及的精神家园。
而他自己,也因为弃官归隐而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隐逸诗人。
那么,他为什么选择归隐呢?他归去之后的生活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一)》来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走进诗歌文本——解读诗歌(一)诵读诗歌1.示范诵读2.明确诗歌节奏,指导学生个人诵读。
3.学生齐读,纠正并强调字音。
(必要时板书)(二)解读诗歌1,标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歌的主旨?(题眼)明确:归2.围绕“归”我们有四个小问题,请大家从诗歌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来完成它们。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精选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归园田居》。
具体包括教材的第五章节,详细内容为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诗进行鉴赏和分析,通过诗歌学习了解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五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归园田居》五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中提炼出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出本课的主题——《归园田居》。
2. 诗歌朗诵:让学生朗诵《归园田居》五首诗,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五首诗的基本内容,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归园田居·其二》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归园田居》2. 板书内容:(1)五首诗的基本内容(2)陶渊明的归隐思想(3)艺术特色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归园田居·其三》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谈谈你对陶渊明归隐思想的看法。
2. 答案:(1)意境: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画面。
艺术特色:运用了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示例:我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体现了他对自然、对人生的热爱,同时也揭示了现实社会的弊端。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及反思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及反思一、引言《归园田居》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之一,以其深邃的哲理、美丽的意境而广为人知。
本教案是针对《归园田居》进行的一次教学设计,将通过阅读、解析和讨论这首诗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陶渊明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和人生的审美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归园田居》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审美和思考能力;3.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田园风光,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思考;•提问:你对于田园生活有什么样的印象?2. 阅读与解析•学生个别或小组阅读《归园田居》,了解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主题思想;•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于诗歌中的文字和意象的理解;•共同解析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表达和意义。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4. 创作活动•学生分组创作一幅画或写一段文字,展现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理解和想象;•学生展示并相互欣赏作品,交流彼此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5. 反思与总结•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内容进行反思,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指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四、评估与反馈•利用课堂讨论、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估;•通过学生的学习笔记和反思,了解他们对于诗歌和田园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扩展对于田园文学的了解;•带领学生到实际田园地区或自然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的教学活动从多个维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归园田居》的意义和美感。
通过阅读、解析、讨论和创作的过程,学生不仅增加了对于田园生活的理解,更培养了审美和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并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5篇)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这节课是对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有效课堂的一次尝试和实践。
教学设计的理念是以课文《归园田居》(其五)为依托,引入了《五柳先生传》的片段和《饮酒》(其五)的赏析,使整节课形成一个由文到诗,到人,再回到诗的回环,使学生对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初步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受到诗人的高洁品质和人格的感染,实现对教材的拔高处理,增加初中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保证?这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
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举措:1、撷取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的三句富有特色的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来请学生们猜猜“此乃何许人也?”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诗人形象的兴趣,学生有浓厚兴趣的课堂应该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另一方面《五柳先生传》里的这三句话与执教的诗《归园田居》(其五)对形成陶渊明这位诗人的立体形象有相互映衬的作用,即《五柳先生传》片段引入是对执教文本的一点有益的补充。
2、三步读诗法指导学生由浅到深、层层深入地朗读诗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读诗、直接触摸文本的平台,用通过声音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而且一步一步指导提高。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作为语文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也就是说语文其实要让学生今后能在他的人生路途中能够使用的一门学科。
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一套教材似乎就是学生们整个的语文世界。
我们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给学生灌输进去两本语文教材,学生们每天在字、词、句、段中打转,背诵、记忆,他们早已习惯呆在这种单调、无趣的语文世界里了,这和我们当前的教育形势有关。
《归园田居》教案很好4篇
《归园田居》教案优秀4篇《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
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这次帅气的我为您整理了4篇《《归园田居》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归园田居》教案篇一每次备课,我都要查阅大量资料,一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二来通过细读文本来激发思维,设计教学。
正因为此,我的公开课一般会显得旁征博引,有一定深度。
不足之处:1、课前准备不到位。
虽然和音乐等资料是打包放到优盘里的,但是10班电脑有毒,导致ppt里的音乐不能如约播放(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所以两次播放音乐,都需要在屏幕上切换ppt和音乐,有碍观瞻。
课前音乐调试没做好,音量过大,导致后面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时候,学生的声音听不清。
不知道是不是模板原因,到了新的电脑上,模板自带的文本框显示出来了,很难看。
2、教学设计各环节之间衔接有阻塞感。
这节课教学设计有复习导入——意读——研读——美读。
研读部分是课堂主体,由从何归、为何归、归向哪组成,这三部分之间我都是用学生的阅读困惑引入,但是这几部分之间是否可以衔接得更婉转?特别是对“虚室”的解读。
在“羁鸟”“池鱼”之后,怎么突然转到“虚室”呢?3、过于关注教学语言,导致课堂发挥很受影响。
很早就注意到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上次去九中听《项脊轩志》,特别钦佩宋玉荣老师的教学语言,干净凝练,有启发性。
于是课前写好了背景相关,总结部分的内容,可是不管脱稿还是不脱稿,事先写好的东西必然不能完全适应课堂,那么或读或背出来,必然达不到与学生相融合的效果。
顾此失彼,过犹不及了。
太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展示了,而忽视了学生。
其实,平日的课堂我应该是比较善于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实际生活传递给学生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归园田居(其一)》是属于陶渊明田园诗作的经典代表篇目,诗歌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画卷,展现了农村田园的美好以及村生活的质朴,因为陶渊明诗歌语言清新质朴,所以很大程度上对诗歌的内容是很好理解,但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画面,让学生真切体会这种美好以及去体会作者当时为何对田园有如此深厚的挚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想真正让学生走进诗歌,就要一步步通过问题的引导来让学生真正了解陶渊明,让学生真正化身诗人,走进陶渊明。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这册基本还处于初中和高中的衔接阶段,初中阶段的他们只是简单的背一背诗歌内容,了解诗歌的大意,稍微去体味作者的情感,但是高中阶段要他们把诗歌放在整体的发展脉络下去学习去思考,开始接触适应诗歌的学习可能有些茫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诗歌的学习,他们既能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又能让自身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诵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2、学习诗歌中白描的表现手法;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自由品格。
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播放歌曲羽泉的《归园田居》,创设氛围。
结合所学相关诗句用一句话来形容你心中的陶渊明。
生回顾旧知,总结。
二、作者介绍生介绍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陶渊明幼年时,家世没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未得到重用。
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41岁时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师补充: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后世称誉之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他有“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故事。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陶 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
陶渊明《归园田居》说课稿及反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但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还相对较弱。
学生对于陶渊明有所了解,但对于他的归隐思想和诗歌的深层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分析,逐步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和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志趣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和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陶渊明归隐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思考归隐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田园风光的视频)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在古代,有一位诗人也对田园生活充满了向往,他就是陶渊明。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归园田居》教学反思精选15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题二、知识回顾《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厌恶官场乐于归隐三、研读全诗(一)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二)研读诗歌,品味真情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1、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2、从何而归?(尘网、樊笼)3、归向何处?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4、归去如何?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四、讨论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五、布置作业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不少于1000字)六、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归园田居》是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
诗意相对前两首较好理解,所以本诗设计为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以问题点拨的教学方式。
这也是对单元整体教学中强化训练这一环节的落实。
既然是教师以问题来点拨学生,那么这看似简单的一两个问题就成为了设计的关键。
依据高考诗歌鉴赏类试题的命题特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着眼于诗歌内容: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诗句回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组讨论
激活学生的思维
参与课堂
•七:一试身手
•1选出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少无适俗韵 韵:本性、气质
•B守拙归原田 拙:笨拙
•C暧暧远人村 暧暧:昏暗、模糊
•D久在樊笼里 樊笼:比喻官场生活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归园田居》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高一
课时:1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专题。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学习他的诗歌是进一步解读陶渊明的必要途径。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挖掘诗人的品格。同时,系统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方法。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环节四:采用“寻找意象、品味意境、探讨主旨、分析艺术手法”开始赏析
意象
意 境
⑵暗喻。即没有明显的比喻词,但所选用的意象却起着比喻作用。如贺铸《青玉案》中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句中烟草、风絮和梅雨就是比喻性意象。烟草、风絮和梅雨分别存在于地上、人间、天上,可见愁思之多,无处不在。这一连串的暗喻,将作者的愁绪写到极致。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句中就是以千树万树“梨花”,比喻当时积雪覆盖大地的景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让学生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会田园风光的意境,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
师: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初中,我们邂逅了从东晋时代款款而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合作探究
1.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但凡对于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
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归”。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从诗中找到依据并加以解说。
解说的时候可以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着手。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叫一生读课文(纠正字音)。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小结: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2.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
“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比喻诗人久违的田园。
运用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它们一样早有想摆脱官场束缚,返归田园的愿望了,现在终于做到,并保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表达了一种摆脱官场束缚的强烈愿望。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归园田是为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前八句,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看到了诗人内心的悔恨以及对官场的厌恶,读得时候语速慢一些,一些表示作者情感的词语可以重读,比如说“爱、误落、三十年、恋、思”等,请全班男同学朗读这几句诗歌。
(3)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作者情感:自由、安逸、喜悦、豁然开朗。
让我们带着归家的欣喜齐读这四句。
全班齐读。
(4)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找出诗中描写田园景色的句子并指名朗读。
A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B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田园景色进行描写的,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明确:视觉(近远结合),听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
同学们在写景的时候也可以参照这种方法。
C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将其描写出来或者用素描的形式勾勒出来。
学生展示。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
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在幽深的巷子里自在地吠叫,鸡在桑树枝头得意地啼叫。
整个乡间呈现一派宁静、和平的景象。
D你觉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怎么样?
清幽、安定、和谐、宁静(普通寻常)。
E为什么看起来普通常见的乡村风光,在陶渊明的眼中显得那么美好?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
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
这几句朗读时宜语调轻快,请全班女生齐读。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如果你能穿越到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面对相同的处境,你会选择“归隐”还是“做官”?
背景链接: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到陶渊明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
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
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陶渊明舍弃了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舍弃了功名利禄,得到了精神上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追求,当这追求如夜空中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会有烦恼和痛苦,你要做的不是在困苦中消沉,而是要学会舍得。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按照内容、情感、技法三条线索归纳全诗,形成清晰的学习脉络。
明确:内容:归隐田园的原因;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归隐后的心境。
情感: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技法:比喻、夸张、白描。
2、背诵诗歌:一生尝试背诵;全班齐背。
3、布置作业。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选择突破口很重要。
本诗歌教学选准了以“归”为突破口,设置问题,这样教学的思路就很清晰,便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进而易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突出教学理念很重要。
诗歌教学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课堂的重点之一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
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饮酒》,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我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
这个环节反映的效果比较好。
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举一反三很重要。
通过本文教学,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步骤:景境—意境—情境。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