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书交流
《爱的艺术》读后感(通用12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通用12篇)《爱的艺术》篇1没看这本书之前一直认为爱是人的一种本能,从无条件的母爱中知道付出与奉献,从父亲的严厉与宠爱中学到坚强与责任,这都是我们潜意识中爱的本质。
在读完《爱的艺术》之后才知道原来爱也是一门学问也有理论也需要实践。
虽然艾里希——弗洛姆生活的时代和背景已经跟我们大相径庭,但是他对爱的理解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产生很大的分歧。
书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的术语但是都不是很艰涩难懂,虽然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见解,但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对爱的诠释也使我感觉对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弗洛姆认为造成“爱不用学习的态度”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所以他们使用各种途径赢得人心、具有吸引力;还有人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但是要得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则难的多;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始时充满期待和希望,而结果又常常以失败而告终。
因此,他主张爱也需要学习。
在他论述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至少我觉得很真实,“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们突然拆掉使他们俩分隔的那堵高墙时,他们感觉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融为一体。
但是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昙花一现。
这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体验的奇妙光环却日渐消退,直到最后他们的冲突、失望及彼此之间的厌烦,把当初仅存的美好感觉完全破坏掉。
然而,在一开始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将是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是把彼此之间如痴如醉的迷恋与疯狂当成了双方强烈爱情的表现,但其实,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迷恋也许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
”确实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爱情就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爱,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单。
爱的艺术的读后感7篇
爱的艺术的读后感7篇爱的艺术的读后感篇1上周偶然读到一本很不错的小说——美国作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不同于以往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本纯粹从理论层面来解构爱的书。
史铁生说,夕阳西下的余晖将人间大地上的每一份坎坷都照得好灿烂,这种裹挟着浪漫色彩的叙事是因为拥有了对人间的厚重情感从而产生的。
我们在物理空间上的渺小感可以完全被内野生成的浪漫所覆盖。
这即是爱之于生命的重要性。
弗洛姆的这本书则能让我们更好的去认识爱、了解爱,进而了解我们自己、了解这个社会。
在书的第一章节,弗洛姆为爱做了一个概念的辨析: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或者,爱只是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坠入爱的情网呢?弗洛姆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但今天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的是第二种假设。
然而,大多数人绝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又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以上的阐述直指了一个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根本性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应该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我如何才能值得被爱”。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法,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谨慎。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具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标准的合成物而已。
弗洛姆认为人们的第二个问题出现在: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一个能力问题。
我们往往在等待一个对的人出现,认为促成一段浪漫爱情或完美婚姻的关键在于爱的对象,或者是被爱的对象,而不是爱的能力。
人们对爱的对象的执着究其根本,与当代的文化紧密相关。
《爱的艺术》读后感8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8篇《爱的艺术》读后感1这是这个学期马原课上,我读到的第二本书,与第一本《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风格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将问题最后总结成一种高度,以全社会,或者是以人类的性格,社会的要求作为探求的对象,但是第一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在一个黄昏中,坐在大海边大口喝着,而《爱的艺术》则给人一种在清晨静静坐在花园中,外面阳光明媚的感觉。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看法其实和我想的是一样的,只不过我的想法平时更加幼稚一些,因为我觉得确实,爱到底是什么,其实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你爱的人的责任心,是一种可以爱别人,爱社会,爱生活,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具备爱人之心,具备爱的能力,那么获得爱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根据作者的观点,社会上很多人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各种途径。
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其实这些举止都是正常的,毕竟人的认知规律就是先从外在开始,然后随着接触的增加,而彼此互相解,然后才能将自己内在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在现实中,衣着,举止,谈吐,是人们展示爱的能力的一种手段,但也仅仅是一种手段,如果一个男生,衣着糟蹋的走到你面前,谈吐中脏话的次数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有多少,那这样一个人即使内涵锦绣,性格谦虚,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以及高于他人的能力,那么他也不会吸引到他面前的人。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选3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选3篇)【爱的艺术读后感第1篇】曾经读过美籍作者艾里希。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这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现在记忆模糊,但其中作者对“爱”的诠释仍令我个人折服。
这本书剖析了“爱”。
首先“爱”的基本要素是“给”,其实就跟我个人们佛家说的“舍”和“得”一样,你先要给,才能获得你想要的回报,但偏偏爱这个东西却是不求回报的。
在“爱”里面——给,是力量的表现更是心胸宽阔的体现,通过给予能表现一个人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可是现在的社会让我个人们大多数处在只想被爱的位置,爱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学习,经营的,只有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
其次,《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将爱分成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
爱在我个人们的作家眼里就是一门艺术,在我个人们每一位中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看着作者对母爱的剖析,我个人不禁联想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那绝对是无私的、博大不求回报的!母爱就如同一种祝福,总是为此无条件的付出!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生活环境也好了,可我个人们和我个人们的孩子的“博爱”却在一步步的退化。
现在,偶遇路边的老人倒了没有人再毫不犹豫的冲上去扶起来,遇到坏人没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的扶弱一把……弗洛姆认为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
人们的“爱”因为各自内心的孤独和自私正在被一点一点的蚕食掉,现在人们的思想被“互利交换”化上了等号!感慨啊,这本书在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将人类的爱剖析的一清二楚,如今21世纪的我个人们却因为“爱”有待学习和实践。
无论是哪一种爱都需要我个人们各自努力无私的先行付出,正如我个人们的作者所说: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多因素。
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爱的艺术读后感第2篇】看了二十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书的篇幅很短,讲的事情也很简单,主要资料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潜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篇)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篇)弗洛姆《爱的艺术》篇1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
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理解。
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
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
真正的爱里,就应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
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
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
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
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状况来概括。
如果爱——博爱、母爱、*,能够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下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好处上的共生来替代吧。
《爱的艺术》读后感10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10篇《爱的艺术》读后感1爱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但好像每个人都说不太清晰。
一方面我们觉得爱是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对爱的渴望、追求,以及丢失爱或爱而不得的苦痛几乎贯穿了人的一生。
另一方面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没人告知我们如何爱,才能通往美好。
于是,许多人就沉醉在那些影视剧中的爱情故事和爱情歌曲中,或沉醉憧憬,或唏嘘泪下。
估量这就是许多人所受的“爱的教育”。
但,假如你期望对自己的情感有更深化的反思,或者你对爱有些疑虑或困惑,费洛姆的《爱的艺术》或许对你会有启迪。
费洛姆是德裔美籍的心理学家,他的这本1956年出版的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依旧有亮点闪烁。
书并不厚,薄薄的一本小册子。
书的开篇,就指出,我们关于爱的理解,有许多误区。
误区一,认为爱情的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持有这样观点的人许多。
例如,拿破仑就有句名言:男人靠制服世界来制服女人,女人靠制服男人来制服世界。
如此,男人会努力猎取财宝、名利和地位,女人则通过美颜和装扮,让自己保持魅力。
然而,我们依旧看到许多功成名就的男人,在爱情和婚姻上特别失败,许多美丽的女人也未必就婚姻美好。
有一句很有魅惑的话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所以有许多鸡汤文就告诫大家,要舍命地争取胜利,把自己打造得优秀,爱情就自然而来。
诚然,优秀的人,被爱上的初始几率会大许多,但这份爱究竟能多长期?这世界上,总有更优秀的人消失,那么会怎样呢?假如做不到那个最优秀的人,是不是就不配去爱,不值得被爱?误区二,爱的问题是个对象问题,而不是力量问题。
我们认为我们之所以不美好,是由于没有遇到对的人。
有网红名人告知我们:“当你遇到了对的人,你就会发觉,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在这个对的人的眼里,你的一切都是美妙的,你会被无条件地宠爱。
”嗯,听起来无比正确,尤其是,假如生活中有什么不快乐,有什么不如意,指责对方是那个错误的人,比自省自己,努力沟通和改善,可要简单得多。
《爱的艺术》读后感(7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7篇)品尝完一本名著后,信任大家都有许多值得共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究竟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读后感1《爱的艺术》这本心理书籍,觉得有些东西真的是很值得思索的。
这是一本许多人都很熟识,并且津津乐道的书,而且所谈的问题是几乎每个人都关注的“爱”的问题。
看完这本书我想领悟到的第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
这本书籍让我知道,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学问和努力。
弗洛姆认为造成“爱不用学习的态度”的缘由是: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洁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力量去爱,所以他们使用各种途径赢得人心、具有吸引力;还有人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力量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本身非常简洁,但是要得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则难的多;人们不解“坠入情网”和“长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分。
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头时布满期盼和盼望,而结果又经常以失败而告终。
因此,他主见爱也需要学习。
在他论述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段话说的特殊好,至少我觉得很真实,“两个素昧平生的生疏人当他们突然拆掉使他们俩分隔的那堵高墙时,他们感觉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最终融为一体。
但是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行能长久的,它只是昙花一现。
这两个人慢慢熟识,而亲热体验的奇异光环却日渐消退,直到最终他们的冲突、绝望及彼此之间的厌烦,把当时仅存的美妙感觉完全破坏掉。
然而,在一开头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将是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是把彼此之间如痴如醉的沉迷与疯狂当成双方剧烈爱情的表现,但其实,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沉迷或许只说明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独。
”的确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爱情就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造成这一结果的缘由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熟悉到什么是爱,而只知道自己很孤独。
爱的艺术弗洛姆读后感5篇
爱的艺术弗洛姆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培训计划、调查报告、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training plans, survey report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爱的艺术弗洛姆读后感5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表达对作者的赞赏、感慨以及对作品的评价,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感受到书籍的魅力和力量,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爱的艺术弗洛姆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爱的艺术》读后感9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9篇《爱的艺术》读后感1看了二十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书的篇幅很短,讲的事情也很简单,主要内容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他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说,人类社会将非常具有创造性,可是创造性也许并不是那么跟爱有关。
在读这本像短篇小说的小书时,收获也并不少,对弗洛姆本人,对他的理论都有了很多了解,这是读一本好书所能够带来的收获。
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人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他的人生历程在书中也有所讲述,咨询师、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非常波折,另外由于时代的影响,他还非常关心政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论并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论那么精彩。
他说:"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也因此并不太让人信服。
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达到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
这种理论同样让人难以相信。
"就像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
"这句话倒是很有意思。
他对成熟的人的定义也很有道理:"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弗洛姆在书中对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
他有些反对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的一个错误,那就是他认为爱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和升华,而没有认识到性要求是人渴望爱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
"两相比较,我倒是觉得弗洛伊德更正确。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爱的艺术》《爱的艺术》1 弗洛姆对中国教育者来说,并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西方人文及社会科学理论思潮中,弗洛姆作为精神分析^p 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主要追随者,屡屡被人提及。
其思想成熟期创作的《爱的艺术》一书,对儿童教育有深化的启示意义,在欧美诸国,此书是高中生必读书。
我认为对每个人来讲,尤其是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爱的艺术》是不可不读的作品,可以在人生态度和教育教学上产生很好的影响。
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答复,是一种才能。
爱是“给予”而不是“承受”,是在“给予”中的“获得”。
爱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作为整个世界而不是对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
爱的范围不能仅局限在你所爱的某个对象上,而应该把这种爱扩而广之,即把爱扩展到对生存的环境和谐开展的整体关注上来。
爱是一种理论,爱的理论需要克制自恋、实现信仰、对爱持有积极的态度,这使得爱具有可教育性。
我们常常说,爱是教育的根底,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爱。
结合弗洛姆的理论,我认为有两点我们应该强化认识。
第一,享受教育弗洛姆说:“给予”并不是说为别人牺牲自己,而是奉献出自己内心最富生命活力的东西。
他给予别人的是他的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和幽默。
通过“给”,他丰富了别人,通过进步自己的生命感也进步别人的生命感。
“给予”意味着使别人也成为一位给予者,他们共同分享融进生命中的快乐。
在“给予”的行为中,某些东西诞生了。
双方都感谢这种新生的力量。
老师要享受教育的过程。
传统意识里,我们喜欢用蜡烛、春蚕来比喻老师,认为老师的工作就是奉献、付出,似乎只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老师才能教育学生。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给予”并不等同于放弃,不是剥夺老师的所有去成全学生。
假如老师可以体会到爱是“给予”的深层含义,他就能体会到教育工作的乐趣。
做个比拟可能更明确一些,最有说服力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爱孩子,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做什么事情都心甘情愿,从“给与”里可以感受到最大的幸福。
爱的艺术读后感(三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懂得什么叫感情,感情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用心好处,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之前认为“感情是无聊的东西“的看法,我读了这本《爱的艺术》当然这本书也谈及到了亲情和友情方面的知识,自己在这两方面还是看的很重的!只是因为在之前不理解真正的感情。
读完这本书之后,自己也懂得了不少!那么感情到底是什么呢?书中的几个词概括了其真正的含义。
爱除了给予之外还有这些用心的要素了解,尊重,职责和关心。
首先先谈谈了解和尊重吧,要想尊重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
透过了解认识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尊重对方。
为感情所持的职责感和关心程度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那么,一切都只会是盲目的。
然后再谈谈关心和职责吧,感情说到底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用心关心。
如果缺乏这种用心的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
关心也自然会牵动感情的另一个方面,即职责感。
职责感完全是人的一种由心里驾驭的自觉行为,是“我“对另一个具有生命好处的客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和反应。
所谓爱人的职责感,就是建立再对他人的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的基础上的。
同时呢,尊重也是感情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如果感情没有尊重,那么所谓的职责感就很容易蜕化成对对方的支配,占有甚至是奴役。
尊重这个词的实际好处就是指客观地正视对方的全部,并容纳对方独有个性的存在。
让一个被我爱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长或发展,而不是要求对方服务于我,我同样就应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乐意理解他(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为我预先设计好了的模型,更不是为了她当作我使用的工具。
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给予属于她自己空间的基础上才会有感情。
感情是一种行为,是人的能量的实践,这种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被外力强迫所导致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用心感情呢?需要两点重要的要素,第一:自觉摆脱自恋,第二:客观性着眼于现实,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谦恭和理智。
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献出自己,而不是有条件地期盼得到对方的回报。
精选关于《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三篇
精选关于《爱的艺术》范文三篇《爱的艺术》1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感受良多。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制的方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
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承受。
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爱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互相依赖的爱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安康而长久。
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可以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
真正的爱里,应该可以同时成就自己和别人。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安康的。
在本书的开场,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理解爱的理论,再讨论爱的理论。
弗洛姆所讲的爱的理论,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展的讨论。
可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局部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群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得意”,这样迫使男性获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才能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
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如今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孰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
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
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
《爱的艺术》读后感9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9篇《爱的艺术》读后感1应许之地被描述为“流奶与蜜之地”,乳汁象征关怀和确定,蜜象征着生活的甜蜜、爱和生存的美好。
母爱真正宏大之处并不在于母亲对婴儿的爱,而在于对成长的孩子的爱。
第一阶段的母爱,是关怀和责任。
小小的婴儿离不开母亲的喂养、摩挲、拥抱。
母亲全身心地爱着一切依靠着她的孩子,小手小脚小脸蛋怎么看怎么亲也不够。
孩子的第一次微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咿呀咿呀,都叫母亲乐开了花;孩子要是感冒了发烧了,母亲的心悬在半空中,生怕TA病情加重。
当孩子第一次喊出“妈妈”时,觉得再多的劳累也值了。
其次阶段的母爱,要灌输给孩子爱生命的看法,她对生活的爱会感染孩子。
孩子的脑袋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天为什么是蓝的?鸟为什么会飞?鱼为什么游泳?层出不穷的问题问得你焦头烂额,你要上班,要做家务,要抚育孩子,带TA去看花草树木、小猫小狗、河流山川,要绞尽脑汁回答TA的问题。
在互动中,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体会世界和生命的美。
第三阶段,孩子长大了,TA要离开家,自己去闯荡世界,过自己的生活。
母爱指向分别,原来融为一体的两个人分别了,母亲要学会放手,盼望并支持孩子离开她。
要尽力做到以上,才是一位慈祥的母亲。
而造成许多亲子关系紧急的缘由,我认为有几点:母亲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孩子、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母亲想掌握孩子。
我小时候,妈妈生产劳动忙,没时间给我扎小辫,就给我剪超短的男生头,审美又惊奇,买一套墨蓝色的运动服让我穿,走在路上我都要哭了。
迎面来了一对情侣,大声争论着我究竟是男是女,结果谁也劝说不了谁,跑上前让我给他们判输赢。
在穿衣服剪头发这些事情上,从不在乎我的看法。
父母也没想我读太多书,留在他们身边很好。
男伴侣第一次进门就声明孩子以后必需跟我姓。
去男伴侣家过年让妈妈大发雷霆,说养我这么大,说跑就跑了,也不管他们两老口在家多冷清。
她很难过,感觉白养了我。
桩桩件件回忆起来,她也不是不爱我,就是盼望我什么都听她的,她很怕我会离开她。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篇)《爱的艺术》读后感1“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们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们合二为一。
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为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这是在《爱的艺术》中我最喜欢的段落。
这本书对于我这个不属于心理学领域的人来讲,其实读起来很晦涩难懂,说它对是一本课外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书籍。
经常有种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的感觉。
它是好书推荐中的其中一本书,我也非常承认它的经典和价值,只是我觉得我以后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慢慢领悟和消化其中的内容。
我觉得其中的内容更像是爱的规则。
书中提到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深爱。
其实我觉得这些爱中,其他的都没有那么的复杂,只有爱情,太具有难以掌控性。
爱情本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的结合,可是在现实中往往会涉及两个家庭,很对夫妻的感觉毁于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到现在,我对克服这样的矛盾还是没有太大的信心,虽然我一直尝试用爱去避免,但是还是有几分担心,或许只有爱是不够的。
爱情中最应该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不会限制彼此的发展,才不会让对方有窒息的感觉。
总之,我觉得不管怎么经营,怎么去做,只要两个人都感觉幸福,那就是好的爱情。
2023年《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篇)
2023年《爱的艺术》读后感(精选3篇)《爱的艺术》读后感1这是这个学期马原课上,我读到的第二本书,与第一本《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风格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将问题最后总结成一种高度,以全社会,或者是以人类的性格,社会的要求作为探求的对象,但是第一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在一个黄昏中,坐在大海边大口喝着,而《爱的艺术》则给人一种在清晨静静坐在花园中,外面阳光明媚的感觉。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
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看法其实和我想的是一样的,只不过我的想法平时更加幼稚一些,因为我觉得确实,爱到底是什么,其实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你爱的人的责任心,是一种可以爱别人,爱社会,爱生活,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具备了爱人之心,具备了爱的能力,那么获得爱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但是根据作者的观点,社会上很多人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
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其实这些举止都是正常的,毕竟人的认知规律就是先从外在开始,然后随着接触的增加,而彼此互相了解,然后才能将自己内在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在现实中,衣着,举止,谈吐,是人们展示爱的能力的一种手段,但也仅仅是一种手段了,如果一个男生,衣着糟蹋的走到你面前,谈吐中脏话的次数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有多少,那这样一个人即使内涵锦绣,性格谦虚,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以及高于他人的能力,那么他也不会吸引到他面前的人。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选3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优选3篇)【爱的艺术读后感第1篇】提及此书,我想到的最多的是爱情。
本以为这就是一本关于爱情的艺术之作,翻开后才发现,不止爱情,有关于兄弟的爱,母爱,性爱,自爱,对上帝之爱。
长久以来,似乎一直都在恋爱,也一直有来自家人的爱,也有对家人爱的付出。
但是突然觉得,爱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学习。
一直都在爱,但好像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只能把自己或者对方称之为自私。
一直以来的相处模式,所谓爱也只是一时兴起,来的快去的也快。
甚至觉得根本不懂什么是爱,于是就渴望有这么一本书。
《爱的艺术》来的刚刚好!"在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
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
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的爱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
人即要学习爱的理论,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
"我们都知道,爱一个人就要给他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两个人共同进步。
而往往在其中,渐渐地会发展成一种惰性,觉得其他的多余要求都是奢侈,更多的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关心自己有没有达到满意?而忽略了对方的需求,这种爱自然持久不了。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从而使他从孤独的囚牢中解脱出来。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寻找另一个人与之结合,因此我们才总是在自己缺失的另一半。
爱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是永恒的,不是坠入情网。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
爱通常包含的基本元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爱的艺术读后感第2篇】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想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
精选关于《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三篇
精选关于《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三篇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感受良多。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方法一是制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共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
无论是制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制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赐予而不是接受。
爱的确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爱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爱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期。
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气。
真正的爱里,应当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根据自己的臆想一味赐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在本书的开头,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
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可是长期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宝,女性通过修饰仪表衰弱等来吸引男性;其次,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力量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受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分混淆了。
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情愿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怀对方,孰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
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树什么样的人? 树热爱生命之人
• 因为你热爱生命,所以你认真对待生活, 因为你热爱生命,所以你爱家人,
• 因为你热爱生命,所以你热爱事业,
• 因为你热爱生命,所以你爱学生。
• 以《爱的艺术》为鉴, 实现爱的终极目标,发 展爱的能力,并朝着有 益的目标迈进。
• 只有当你是一方沃 土时,才能滋养出美 丽的花朵,所以我们 要努力的热爱生活, 热爱身边的人,热爱 我们的学生,愿我们 都有爱的能力,让爱 在我们的灵魂之上开 出无比绚烂的花。
• 一个人如果在母亲那里得不到爱,他又 如何爱身边的人?如何爱生活?如何爱这 个世界?
爱自己的孩子,维护和发展他的生命, 教他热爱生活,热爱自己。
我的学生们呢?
•
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去维护
和发展他们的生命,教他们热爱生活,热
爱自己。
• 爱的主要特征是给予,而不是接纳,很 多人觉得给予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但对 于爱,你给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术》一书中,我找到了更
多的情感共鸣,并追随弗洛姆一起认真的
寻求热爱的生命的道路。
• 我渐渐明白:所谓爱的艺术其实就是修 炼一个人爱的能力,你不光要爱自己,爱 他人,还要爱所有人,爱世界,爱生活, 最终的目标是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爱。
学生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学之道,在于树人。
《爱的艺术》 ——永恒的人生经典
爱是一门艺术
• 母爱是对儿童的生活和需求做出的毫无 保留的肯定,这种肯定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必须关心幼儿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以 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则超出 了维护生命的范围,那就是要使孩子热爱 生活,要使他感到:活着是多么好,当一 个小男孩或一个小女孩有多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