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复习资料
元明清复习课件资料
第一章元代散曲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一、散曲名词解释:元人多称之为“乐府”或“今乐府”。
金元时代流行的,与音乐密切配合的新体诗,不同于有科(人物动作)白(人物对话)的戏曲。
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二、散曲兴起原因:1、词生命力的衰减,新体裁担负抒情咏物的任务;2、音乐曲调的变化三、散曲&词的异同:同:都是合乐的歌辞;都受声韵格律的约束;形式上都是长短句。
异:1、(形式上)词:一般不用衬字,词风严谨含蓄;曲:可加除正字外的衬字,少数曲牌可加增句,形式自由活泼;2、(音韵上)词:属《广韵》、四声,多隔句韵,按词牌要求可以换韵;曲:属周德清《中原音韵》、入派三声,多为连韵,一韵到底;3、(风格上)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端庄文雅;曲:悲喜兼可,雅俗共赏,庄谐杂出。
任中敏《散曲概论》。
四、散曲体裁(小令、套曲):1、小令: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还包括重头(《小桃花》),带过曲(雁儿落带得胜令),集曲(罗江怨)2、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大令。
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有无尾声是区分套曲、小令方法。
燕南芝庵先生《唱论》:“有尾声名套数”。
(最长的三十四曲刘时中《上高监司》第二套、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第二节元散曲的发展和代表作家一、相关收集著作:朱权《太和正因谱》、任中敏《散曲概论》、隋树森《全元散曲》、赵义山《元散曲通论》、钟嗣成《录鬼簿》、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二、发展前期:从金末到成宗大德年间;卢挚、姚燧、冯子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1、关汉卿:现存小令五十七套,套数十三套。
(内容)离愁别恨的抒写、爱情生活的叙述、作者的思想性格;(风格)婉丽见长,间以潇洒。
2、白朴:小令三十七首,套数四套。
(内容)抒写男女恋情、描绘自然景色、感叹人生无常;(风格)俊逸清丽,兼有豪放、秀美、本色等。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1.【行hánɡ院】1.妓院。
亦借指妓女;2.同行, 行帮;3.元、明时代对戏剧演员的俗称。
亦借称戏班。
2.【參cā.軍】1.官名.东.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
简称“參軍”..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
沿.. .,兼为郡官.. .称经略为参军。
2.. .时“參軍戲”的脚色名.3.参加军队。
4.猿和猪的别名。
3、【參軍戲】流行于唐宋时的一种表演形式。
原称“弄參軍”。
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表演, 以讽刺时政或社会现象。
渊源于秦汉的俳优, 宋时也称为杂剧, 角色亦有所增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晚唐时代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
所谓参军, 便是戏中的正角, 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 两者相互问答, 其作用则调谑讽刺, 兼而有之。
”4.【元杂剧】融说、唱、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剧艺术形式, 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式: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 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秋千记》(少数剧目是多本的如《西厢记》, 共五本二十一折)5、唱词和演唱特点: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 并一韵到底。
因此, 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6.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 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楔子可以没有, 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它的篇幅比较短小, 位置也不固定, 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 对故事由来作简单介绍, 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 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
7、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每一折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 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
元明清复习资料
元明清复习资料一、元代文学1、元杂剧:元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样式。
2、元曲繁荣的标志:(1)、大量的优秀作家以元曲为代表的优秀作家群和众多的传世精品。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钟嗣成《录鬼簿》。
(2)大量优秀作品出现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3)演员(青楼好,生存存在问题的人)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4)专著钟嗣成《录鬼簿》、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5)声腔:是元杂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受到方言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的演唱方式。
3、元杂剧清官戏《陈州粜米》(无名氏)爱情戏《墙头马上》(白朴)水浒戏《李逵负荆》(康进之)历史戏《单刀会》(关汉卿)4、元杂剧的人物和情节(1)、人物的类型化、个性化(2)(2)、情节的“史不按实”和雷同性(史不按实:在元代杂剧中出现了一批以历史为题材却没有按照史实来创作的作品。
)(3)5、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体制特征是指一种文学样式固定的创作模式.(1).结构固定:楔子、四折、题目、正名楔子起介绍人物情节的作用,加强情节间的联系,其位置不固定。
四折是杂剧的正文,由四组套曲组成,一组套曲就是一折,四组套曲杂以念白、搬演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表演形式:唱、念、科(3)角色分工极细.末:正末、副末、冲末、大末旦:正旦、副旦、贴旦、外旦杂:孤、卒子、孛老、卜儿、细酸净:副净、二净(4)大量使用“衬”字,音乐以北方音乐为主。
“衬"字是指在曲牌规定的字数之外,为了补足语气描摹情态而添加的字。
二、关汉卿1、小汉卿:高文秀蛮子汉卿:沈和甫2、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赏析:3、《救风尘》作者为关汉卿,其中主要人物有周舍、宋引章、赵盼儿,其中赵盼儿为主人公.5、《窦娥冤》的悲剧性质和民族特色6、《窦娥冤》的故事源起于《汉书·于定国传》“东海孝妇”.7、《窦娥冤》戏剧冲突的特点:戏剧冲突扣人心弦,丰富而集中,尖锐而生死攸关。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1、北方戏剧圈:生活于同一地域的作家,或接受地区风气的熏陶,或志趣相投,或背景相近,自觉或不自觉形成不同的群体。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
2、南方戏剧圈: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既流行南戏,也演出杂剧,呈现出两个剧种相互辉映的局面。
南戏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所以又被称为“永嘉杂剧”。
散曲的特点:散曲之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1、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抒情曲体,与科白情节没联系;2、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3、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4、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衬字可多可少,衬字的增加具有口语化、俚俗化,使曲意具有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1、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据宋玉灼《碧鸡漫志》载:“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土大夫皆能涌之。
所谓诸宫调,是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的说唱形式,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诸宫调的曲目,今存者除《西厢记诸宫调》外,尚有《刘知远诸宫调》与《天宝遗事诸宫调》。
2、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单刀会》与《西蜀梦》《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
4、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所获得的“天下夺魁”的美名,以及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关汉卿,王,马,白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代表作《汉宫秋》;《汉秋宫》与白朴的《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1.大都作家群的形成;纪君祥与《赵氏孤儿》;杨显之与《潇湘雨》;石子章与《竹坞听琴》;王仲文与《救孝子烈母不认尸》。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一、基本知识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
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
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
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
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
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讲元明清文学总论一、元明清文学总体特点是什么?为什么?1、作品繁富,体裁完备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如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赋、散曲等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全方位发展。
2、正统文学渐渐衰落,通俗文学逐渐崛起发展的态势从从前诗文创作为主导的文学格局,转向小说、戏曲。
正统文学:诗文(中国文学核心地位),通俗文学:小说、戏剧3、文学理论繁荣(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明代戏曲理论贡献最大的是王骥德,其次是凌濛初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戏曲论著,基本思想是提倡“关风化”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原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它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占领和统治,明显具有民族掠夺性质。
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一代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雅文学与俗文学分别指什么?有什么区别?雅文学主要指诗文俗文学主要指戏剧和小说郑镇铎俗文学的六大特征:是大众的;是无名的集体创作的;新鲜但是粗鄙的;想象力是奔放的,不保守,少模拟;用于引进新的东西第二讲元散曲与诗文一、元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元代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文学的发展、繁荣。
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2、抒情文学:散曲成为新的文学样式3、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迥异,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吻合,都追求自然酣畅之美,大异于温柔敦厚。
二、元曲的概念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
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填空题。
1、元代的戏剧类型分为:杂剧、南戏。
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
3、中国古代最早白话小说:宋元话本。
4、说话艺术包括四大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
5、元曲四大家以及代表作:白朴《梧桐雨》、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
一“白马关王(郑)”6、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一“荆刘拜杀”7、马致远的雅号:曲状元。
他的《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8、“曲中李杜”:张可久、乔吉。
9、元末最具艺术性的诗人:杨维桢。
10、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
一“唐王归茅”11、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一“公安三袁”12、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
一“三个杨台”13、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其中《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15、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
其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 ^说。
16、《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一“玉女雌狂”17、吴江派:沈璟、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
18、临川派:汤显祖、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
19、冯梦龙整理的两部民歌集:《山歌》、《挂枝儿》。
20、桐城派:方苞、刘大魁、姚鼐。
21、阳羡词派:陈维崧、曹贞吉、万树、蒋景祁。
22、浙西词派: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23、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恽敬、李兆洛。
古代文学_元明清_考试重点
元明清复习提要一、文史知识元代1、北方戏曲圈及其代表作家元代的戏剧活动,实际上形成为两个戏剧圈:北方戏剧圈和南方戏剧圈(1)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
杰出的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等(2)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南戏产生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又被称为“永嘉杂剧”。
作家有曾瑞、施惠、乔吉、秦简夫、萧德祥等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3、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4、曲状元: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5、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又称“永嘉杂剧”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琵琶记》。
6、元代散曲代表作家元代散曲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散曲作家分三类:一是书会才人作家,关汉卿《不伏老》、王和卿《咏大蝴蝶》;二是平民及胥吏作家,白朴《渔夫》、马致远《秋思》(曲状元、秋思之祖);三是达官显宦作家,卢挚、姚燧。
元前期比较著名的散曲作家,还有杜仁杰、杨果、冯子振、陈英等人后期比较重要的作家还有张养浩、睢景臣和刘时中后期较有成就的散曲作家还有贯云石与徐再思7、元散曲后期最有成就作家:张可久(《苏堤渔唱》、《小山乐府》)乔吉,有“曲中李杜”之誉。
《两丗姻缘》,《渔夫词》8、旦本与末本及代表作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元杂剧体制一般是一本四折一个楔子。
元杂剧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两部分组成。
剧本根据角色分旦本和末本两大类,全剧只能有正末和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代表作:《汉宫秋》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代表作:《望江亭》9、关汉卿代表作历史剧:《单刀会》《哭存孝》《西蜀梦》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绯衣梦》社会剧:《拜月亭》《望江亭》《谢天香》《救风尘》《调风月》《金线池》《玉镜台》(其中主要《窦娥冤》《救风尘》《调风月》)10、《永乐大典》三种戏文:《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张协状元》11、元代两部悲剧:关汉卿《窦娥冤》和纪君祥《赵氏孤儿》(其他两部《汉宫秋》《梧桐雨》)12、元末南戏四大传奇:荆、刘、拜、杀《荆钗记》(柯丹邱)《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施惠)《杀狗记》(徐)13、三大传奇:14、元代水浒戏专家: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和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元代水浒戏双臂)15、元代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散曲散曲之所以称“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元明清复习资料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3、台阁体: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
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名称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4、茶陵派:茶陵派是继台阁体之后又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
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在对待如何学古的问题上,他强调较多的是对法度声律的掌握。
这些主张从文学本身立场出发去探讨文学的艺术审美特征,当时无可厚非的。
他的论点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
5、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上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
他们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虽说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而各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
在创作主张上,他们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但创作中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
7、临川派和吴江派:明代传奇的两大流派。
因各自的代表人汤显祖是临川人、沈璟是吴江人而得名。
王骥德《曲律》中说:“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
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
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咋舌。
”因此有临川派与吴江派之说。
汤显祖书斋名“玉茗堂”,故临川派也称为“玉茗堂派”。
一般认为临川派主要作家有吴炳、孟称舜和阮大铖等。
吴江派有吕天成、卜世臣和叶宪祖等。
现代也有人对明末是否真正形成这两派表示怀疑。
10、“三言”:“三言”是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
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拟话本小说:以“三言”和“二拍”为代表,“三言”之前的拟话本小说是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2.神魔小说:以神魔、怪异为主要描写对象,参照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魔故事,其主要特征是非人间、超现实,尚“奇”贵“幻”,富有浪漫色彩。
3.七十回本:明末金圣叹砍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伪造了卢俊义惊噩梦的结局,改第一回为楔子,世称“贯华堂本”,是清代最流行的本子。
4.《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聊斋志异》用唐宋传奇的艺术手法(以离奇曲折的情节刻画人物言行心理,曲尽人情物态),来写鬼怪狐妖的故事,继承了六朝简约记叙奇闻异事的志怪小说传统。
5.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形成于北宋末年永嘉(今浙江温州)一带,故又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因为主要用南方音乐来演唱的,故又称“南词”。
后人为了与北曲杂剧区别,简称之为南戏。
二、重点篇目要点(注:作品选内容,重点句子会出选择,字词和赏析为上课讲的内容)1《西厢记长亭送别》P45重点句子: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B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重点字词:柳丝:代表人的感情靥儿:贴的装饰品2《牡丹亭惊梦》P347—350重点句子:A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頽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B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C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重点字词:梦回莺啭:倒装,应为莺啭梦回烛尽沉烟:倒装,应为沉烟注尽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恁:怎么似:比较,程度的加深三春:孟春、仲春、季春【皂罗袍】中的合:幕后合唱重点段落赏析:【醉扶归】通过动作、神态、景语来刻画杜丽娘的游园前的心理活动:虚度青春的惋惜,是顾影自怜,是欲行又止【好姐姐】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是春尽的时候才开,叹息牡丹开得太迟,占不了先机,不能在春光烂漫开放。
用牡丹自比,概叹自己美丽的青春耽误的幽怨和伤感。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时期)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时期)复习资料选择题1. 《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B)。
A. 宇文虚中B. 董解元C. 元好问D. 党怀英2. 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是(D)。
A. 萧观音B. 党怀英C. 董解元D. 元好问3. 白朴所写的著名历史剧是(B)。
A. 《墙头马上》B. 《梧桐雨》C. 《赵氏孤儿》D. 《李逵负荆》4. 白朴所写的《墙头马上》是一部(A)。
A. 爱情喜剧B. 历史剧C. 神仙道化剧D. 讽刺喜剧5. 元初在梨园享有盛誉、被称为“曲状元”的剧作家是(C)。
A. 王实甫B. 关汉卿C. 马致远D. 白朴6.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C)。
A. 《陈抟高卧》B. 《青衫泪》C. 《汉宫秋》D. 《墙头马上》7. 在“元曲四家”中,擅写神仙道化剧的是(D)。
A. 关汉卿B. 王实甫C. 白朴D. 马致远8. 《柳毅传书》的作者是(B)。
A. 高文秀B. 尚仲贤C. 纪君祥D. 李好古9. 《双献功》的作者是(D)。
A. 尚仲贤B. 李好古C. 纪君祥D. 高文秀10. 《李逵负荆》的作者是(A)。
A. 康进之B. 李好古C. 高文秀D. 尚仲贤11. 《西厢记》共有(D)。
A. 一本四折B. 五本二十折C. 四本十六折D. 五本二十一折12. 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是(C)。
A. 王实甫B. 马致远C. 关汉卿D. 白朴13. 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是(A)。
A.《单刀会》 B. 《窦娥冤》C. 《救风尘》D. 《望江亭》14. 关汉卿的《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均属于(B)。
A. 历史剧B. 爱情风月剧C. 神仙道化剧D. 公案剧15. 关汉卿公案剧的代表作是(B)。
A. 《鲁斋郎》B. 《窦娥冤》C. 《蝴蝶梦》D. 《绯衣梦》16.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C)。
A. 乔吉B. 郑光祖C. 钟嗣成D. 宫天挺17. 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情爱的代表作是(A)。
A. 《倩女离魂》B. 《梅香》C. 《两世姻缘》D. 《杨州梦》18. “元曲四大家”是(C)。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资料
复习思考题(一)元代文学部分-、单项选择题1 °以创作“铁崖体“而闻名于元代诗坛得诗人就是 C . A 王冕D 刘W三.填空题+赏析题(请记住名句,能分析其出处,并能进行简要赏析)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來谁染需林醉?总就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主雯写景,在选择意向上.偏向秋得凄凉与别离之总C 秋之萧瑟。
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最,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就是凄凉。
大雁秋去春归,人一别何时归?"晓來谁染霜林醉?总就是离人泪”,由经雷得红叶这一蓉秋之景发出疑问.以红叶醉酒得比拟由景入情.引出离人泪• 秋之萧瑟配以离人御伤心泪。
烘托出离别之际毎悲伤,抒发了禅莺莺心中得悲摘之情.表现出深深御离愁别绪。
2•原來蛇紫嫣红开遍,似这股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黄景奈何天,赏心乐爭谁家院?(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O "舵紫嫣红开遍"指茨朋娇艳得鲜花开遍斜迷人春色。
"斷井颓垣”就是说,井也T •涸、 回填.废r 毎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两句总味开始就是争奇斗艳,百芳吐华.到后來还就超一样斜只剩下颓圮得 残井断止。
花开人花谢了。
花开花谢.映照着主人公心绪得辕转。
社丽娘于火姪犠媳红开遍”之时•瞧到了「折井颓垣7 纵就是"良辰茨景”.也难抵冊光易逝.繁华背后御苍凉,一个“遍”字,瞧透了人间!S •枯藤老树昏邪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疫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睚°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作品内容木身,简简曾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 突袭。
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0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側谢得篇草•孤枯败落 得藤 枝,蔓缠在饱经沧桑斜老树上,时不交运得"昏呱呱呱•声声催 人心魄•把秋日黄昏得氛网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 御心里.冷冷清清・座落得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
元明清史复习资料
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1.国朝文派:①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
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
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②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
党怀英:在诗、文、书法方面都很擅长。
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
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
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③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2.《论诗绝句三十首》:这是金代著名诗人受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启发而作的一组论诗之作,对建安以来的诗歌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表明了他喜爱淳朴自然,反对雕琢华绝的文学观。
3.诸宫调:所谓诸宫调,就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
它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用不同宫调的若干短套联成长篇,杂以叙述,说唱一个长篇故事。
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据传,其首创者是北宋末年的民间艺人孔三传。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一、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1.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来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2.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
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3.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
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其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1. 三国7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3. “历史演义小说” :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 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4. “演义”:“据史实,演大义” ,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 政治和道德的评价。
(纪实 +艺术的创造)5. “章回体”: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特点是设回目等。
最早的回目、目录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 “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 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 .“拟话本”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鲁 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 认为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它 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 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 ”,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 :1. “剪灯三话” :瞿佑《剪灯新话》 李昌褀《剪灯馀话》 邵景詹《觅灯因话》2. “三言二拍” :冯梦龙《警世通言》 《喻世明言》 《醒世恒言》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以沈璟为代表。
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看重。
以汤显祖为代表。
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4. “苏州派”: 花魁》和《清忠谱》 。
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
并结合 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魏良辅改良了昆山腔, 其弟子梁辰鱼的 《浣纱记》第一部用改良后昆山腔谱曲并演出。
)5. “昆山派”:以梁辰鱼为代表。
中国文学史 元明清复习
中国文学史元明部分1、杂剧(北曲杂剧):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2、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
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3、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此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也叫散曲小令为街市小令、叶儿。
4、铁崖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杨氏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辙语僻词,些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又称“铁体”。
5、四大南戏: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
“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6、元曲四大家:中国历史上的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他们也是历史公认的元曲四大家。
奠定他们在曲坛地位的代表作为: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幽魂》。
7、《董西厢》:“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官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
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1、杂剧的体制特点(1)一般“一本四折”。
“折”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的一个单元。
四折成为一本,许多剧本还有楔子。
(2)剧本分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元明清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1234~1368年共约134年。
最兴盛的是散曲。
1.特点:名族压迫和融合;文化的沟通;都市的繁荣;思想活跃(三教九流,莫不崇奉。
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程朱理学。
道教全真教);儒生不幸文坛幸。
2.叙事文学的兴盛: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话本小说的兴盛;喜剧的繁荣;北方戏剧圈和南方戏剧圈。
(1)原因:唐代以来叙事性的文体包括传奇小说和变本俗讲本以呈现活跃的趋势;宋代的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专门的勾栏瓦肆;元代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诗词等不符合市民的需要。
(2)说话:宋代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和合生);元代的说话(即话本)以讲史居多。
(3)戏剧:元代走向成熟,包括南戏和杂剧。
(4)杂剧和南戏的区别:都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三个部分;都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流行地区不同体制不同(杂剧四折,角色分为旦末净三类;南戏的宫调不作规定,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歌唱形式不定);唱腔不同(杂剧的曲调是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歌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是东南(5)两个戏剧圈: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南戏和杂剧共同发展的局面。
3.元代的抒情文学:散曲(1)定义:与元杂剧相对而言的,剧本中使用的曲,粘连着宾白、情节,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则与科白情节毫无联系,这就是散,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2)特点: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
(3)分类:南曲(衬不过三,口语化和俚语化);北曲(衬字可多可少,但只能用于句头或句中)(4)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论》中巴散曲分为三品,即清深、豪旷和婉丽。
(5)元代诗词:宗唐得古。
4.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自然与显畅;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大异于温柔敦厚。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说话艺术:“说话”就是口传故事。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资料
复习思考题(一)元代文学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以创作“铁崖体”而闻名于元代诗坛的诗人是 C 。
A王冕 B萨都刺 C 杨维桢 D 刘因2.被称为“曲状元”的是 A 。
A马致远 B关汉卿 C白朴 D张养浩3.下列戏剧作品描写了“富贵弃妻”现象的是 B 。
A《梧桐雨》 B《潇湘雨》 C 《荆钗记》 D 《平山冷燕》4.被称之为“南戏之祖”的是 B 。
A《荆钗记》 B《琵琶记》 C《西厢记》 D《离魂记》5.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的是 B 。
A 《拜月亭》 B《西厢记》 C《墙头马上》 D《倩女离魂》6.下列不属于元诗四大家的是 C 。
A 虞集 B范梈 C杨维桢 D揭傒斯二、多项选择题1. 《西厢记诸宫调》又名为 CDE 。
A《西厢记》 B《莺莺传》 C《董西厢》 D《弦索西厢》 E《西厢搊弹词》2.元杂剧中被称为“四大爱情剧”的是 BCDE 。
A《汉宫秋》 B《拜月亭》 C《墙头马上》 D《倩女离魂》 E《西厢记》3.位列“元曲四大家”的有 ABCE 。
A关汉卿 B郑光祖 C白朴 D 王实甫 E 马致远4.下列剧作属于关汉卿社会剧的是 ABC 。
A《窦娥冤》 B《鲁斋郎》 C《蝴蝶梦》 D《望江亭》 E 《救风尘》5.属于元杂剧前期剧作家的有 ABC 。
A 王实甫 B 马致远 C 纪君祥 D郑光祖(后期) E 乔吉(后期)三、填空题 +赏析题(请记住名句,能分析其出处,并能进行简要赏析)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主要写景,在选择意向上,偏向秋得凄凉与别离之意。
秋之萧瑟。
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景,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是凄凉。
大雁秋去春归,人一别何时归?“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由经霜的红叶这一暮秋之景发出疑问,以红叶醉酒的比拟由景入情,引出离人泪。
秋之萧瑟配以离人的伤心泪。
烘托出离别之际的悲伤,抒发了崔莺莺心中的悲痛之情,表现出深深的离愁别绪。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
1、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即士奇、荣、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2、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东阳为主。
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3、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6、吴江派:是以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故这个明末著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复习资料一、元代文学1、元杂剧:元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样式。
2、元曲繁荣的标志:(1)、大量的优秀作家以元曲为代表的优秀作家群和众多的传世精品。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钟嗣成《录鬼簿》。
(2)大量优秀作品出现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3)演员(青楼好,生存存在问题的人)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4)专著钟嗣成《录鬼簿》、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5)声腔:是元杂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受到方言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的演唱方式。
3、元杂剧清官戏《陈州粜米》(无名氏)爱情戏《墙头马上》(白朴)水浒戏《李逵负荆》(康进之)历史戏《单刀会》(关汉卿)4、元杂剧的人物和情节(1)、人物的类型化、个性化(2)(2)、情节的“史不按实”和雷同性(史不按实:在元代杂剧中出现了一批以历史为题材却没有按照史实来创作的作品。
)(3)5、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体制特征是指一种文学样式固定的创作模式。
(1).结构固定:楔子、四折、题目、正名楔子起介绍人物情节的作用,加强情节间的联系,其位置不固定。
四折是杂剧的正文,由四组套曲组成,一组套曲就是一折,四组套曲杂以念白、搬演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表演形式:唱、念、科(3)角色分工极细。
末:正末、副末、冲末、大末旦:正旦、副旦、贴旦、外旦杂:孤、卒子、孛老、卜儿、细酸净:副净、二净(4)大量使用“衬”字,音乐以北方音乐为主。
“衬”字是指在曲牌规定的字数之外,为了补足语气描摹情态而添加的字。
二、关汉卿1、小汉卿:高文秀蛮子汉卿:沈和甫2、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赏析:3、《救风尘》作者为关汉卿,其中主要人物有周舍、宋引章、赵盼儿,其中赵盼儿为主人公。
5、《窦娥冤》的悲剧性质和民族特色6、《窦娥冤》的故事源起于《汉书·于定国传》“东海孝妇”。
7、《窦娥冤》戏剧冲突的特点:戏剧冲突扣人心弦,丰富而集中,尖锐而生死攸关。
矛盾各不相同却均与窦娥有关,触动了社会及人的生死,表现了鞭笞“官吏们无心正法”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的元代吏治,讴歌了人民对冤狱遍地的黑暗统治的反抗和斗争的主题。
8、窦娥的形象:孤儿—童养媳—寡妇正直善良—委曲求全—坚决反抗三、王实甫——《西厢记》1、《西厢记》的源起: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会真记》)。
2、《西厢记》的主题:王实甫的《西厢记》具有比董西厢更鲜明、更深刻的反封建主题。
崔、张的恋爱故事,已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的歌唱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不屈的斗争。
(1)、《西厢记》的题材开拓了文学题材的新领域,表现了人性的复苏。
(2)、《西厢记》的主题具有众所不及的普遍性、彻底性、纯洁性和丰富性。
3、莺莺的形象莺莺既深受封建文化的熏染,又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走上叛逆道路,集中体现了她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
她鄙弃门第、财产等世俗观念,爱上一个与自己地位悬殊的书剑飘零的白衣秀士;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竟然在已经许人的情形下,还敢和自己真心相爱的人私订百年之好,结为夫妻;置爱情于功名利禄之上,把情投意合、相亲相爱的生活在一起视作人生最大的幸福。
她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刻画得最为成功、最具叛逆性格的贵族妇女典型之一。
4、红娘形象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富于同情心,有急人之难的侠义心肠5、《西厢记》四本三折的语言特色:艺术语言口语化、典雅化(1)熔炼古典诗词入曲(2)提炼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3)鲜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张生的洒脱不俗、莺莺的蕴藉凝重、红娘的机智泼辣6、王实甫的语言特点:(1)清丽典雅(2)本色当行(雅俗共赏)(3)修辞典故化用成句(4)善于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四、马致远——“曲状元”、“曲中苏轼”1、《汉宫秋》的主人公:汉元帝、王昭君,2、《汉宫秋》的创作主题:三种说法:爱情悲剧说、爱国主义说、民族压迫说3、作家改造:(1)、故事背景:变求取为武力威逼。
由原先的汉民族强大、匈奴衰落,改成匈奴恃强凌弱、咄咄逼人,汉王朝软弱无能、委曲求全,把南宋王朝与元王朝的对峙的时代特征融入到历史题材中。
(2)、故事情节:虚构出汉元帝与王昭君从热恋到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
改居高临下的赐婚为无可奈何的哀伤远别。
(3)、强化了毛延寿形象(4)、人物命运:把王昭君的自愿出塞,在匈奴受封生子,促进民族友好,改为在匈奴威逼下和亲并投江殉国,塑造成忠于汉室、具有反抗精神和强烈民族气节的女性。
(5)历史寓意:画工毛延寿被改写成贪污受贿、投敌卖国的佞臣,剧中的五鹿充宗、石显等人物则成为南宋王朝贪生怕死、屈辱投降的文臣武将的化身。
4、马致远的神仙道话剧:《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等。
五、南戏1、南戏:元代后期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
2、南戏繁荣的标志:五大南戏的产生:五大南戏:柯丹邱《荆钗记》、永嘉书会才人《刘知远》、施惠《拜月亭》、徐《杀狗记》、高明《琵琶记》。
3、最早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王魁》。
4、《南词叙录》作者:徐渭。
4、南戏体制特征:(1)剧本可长可短,不限宫调,不要求一韵到底。
(2)演唱形式灵活,所有上场的角色都可以唱。
(3)有标志性的家门引子和下场诗。
家门引子:元代南戏中由副末开场,介绍人物情节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位置固定在剧首。
下场诗:元代南戏中每个角色下场时吟诵的诗。
其功能是总结前面的剧情,暗示后面的剧情承上启下。
(4)音乐以南方音乐为主。
(多用丝竹为乐器演奏,音乐柔美。
)5、《琵琶记》情节结构特色:两条线索交叉发展,两种生活交相辉映,两种场景交错铺排。
明代吕天成《曲品》:串插甚合局段,苦乐相错,具见体裁,可师可法,而不可及也。
全剧对比的描写悲苦和欢乐的场面,造成强烈的戏剧性。
如:(第21出—第29出)6、南戏与杂居体制的比较:内容项目杂剧南戏题目正名的位置剧末前面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可长可短宫调及用韵一韵到底不限韵角色分工旦末净杂生旦外贴杂音乐基础诸宫调村坊小曲音乐特点悲壮沉雄激越高亢流丽婉转舒缓轻柔7、[糟糠自厌]赏析:8、《琵琶记》故事来源: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9、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被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六、元代散曲1、散曲:散曲号称元、明特产,但其根芽培植于宋金时期,最初兴起于民间,是晚唐只宋代以来吸收了民间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音乐逐渐形成的新诗体。
2、明初朱有墩在《诚斋乐府》中首次提出“散曲”一词。
3、散曲与词的关系:(散曲可以看作词的解放)(1)二者均有固定词牌和曲调(2)词“文人化”,散曲“通俗化”。
(3)体例:词分段,散曲不分段。
(4)词字数规定,散曲字数限定。
4、元曲:杂剧和散曲的统称。
5、散曲的形式:小令、套数、(带过曲)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基本特征。
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只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例如:[越调·天净沙]、[中吕·山坡羊]。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大量使用衬字;用韵密;押平上去三声。
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
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可见,带过曲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6、散曲的划分:(音色)南曲、北曲——主要由政治造成南曲柔美,北曲壮美。
是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性格的折射。
7、现存的元人散曲集:杨朝英《阳春白雪》、《太平乐府》、无名氏《乐府新声》、《乐府群玉》。
8、马致远[越调·天净沙]、[中吕·山坡羊]、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略)9、“五柳庄”用的典故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10、乔吉,自称“江湖醉仙”、“烟霞状元”与张可久齐名,二人并称“曲中李杜”。
11、贯云石——“酸斋”,徐再思——“甜斋”二人合称“酸甜乐府”1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犉、揭傒斯。
13、杨维桢——铁崖体七、明代文学1、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2、章回小说: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体式,特点为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备,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二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头的紧要关头杀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结尾,中间多引诗词曲赋来做场景描写和人物评价。
3、历史演义小说: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征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4、《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出场定型;反复皴染;细节描写;对比、烘托。
5、《三国演义》选材方法:写历史英雄——反映人情世态。
6、《三国演义》创作手法:发扬了古典文学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7、《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农民小说。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
八、明初诗文流派:明前期诗文流派: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等为代表。
诗歌追求雍容华贵,四平八稳的风格,饱有富贵福泽之气。
诗歌的功能大多是应制、颂圣和应和,缺乏真实的情感表达。
荼陵派:以李东阳为代表。
主张“诗学汉唐”,尤其是格调、韵律、用字等方面,首开复古之风。
明中期诗文流派: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桢卿、王廷相。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是:文章学习秦汉,古体诗学习汉魏,近体诗宗法盛唐,举起了复古主义的大旗。
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文学主张:“文毕秦汉、诗毕盛唐”。
明晚期诗文流派: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思想核心:性灵说、自适随意、粗俗俚鄙、推崇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