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60年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60年湖北工业发展历程回顾与经验启示

60年湖北工业发展历程回顾与经验启示

中国传统结文课化论选文讲学院:稀土学院班级:复合2012级姓名:梁雄涛学号:27湖北工业发展历程回顾与经验启示60年沧桑巨变,60年成就辉煌。

湖北工业走过了艰苦创业打基础、改革调整活机制、科学发展促转型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粗放经营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性跨越,建成了以汽车、钢铁、化工、电力、食品、轻纺、电子信息为支柱和特色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老工业基地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在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湖北振兴崛起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湖北工业发展历程回顾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揭开了湖北工业建设与发展的新篇章。

60年来,湖北工业克难奋进,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步入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60年的奋斗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6年):工业基础建立阶段。

头几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快“三线”建设,湖北是全国工业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武汉钢铁公司、第二汽车制造厂、武汉重型机床厂、青山热电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锅炉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铁厂、荆门炼油厂、武汉石油化工总厂、湖北化肥厂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设。

省委、省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国家重点工业项目的顺利建成。

这些重点工业项目,不仅关系到国家工业化的大局,而且对湖北工业乃至全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湖北工业发展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全省围绕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地方工业,以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带动地方工业发展,以地方工业发展服务和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地方“五小”工业(即小化肥、小农机、小水泥、小水电、小煤炭)迅速发展,扩展了湖北工业规模。

第二阶段(1977—2001年):改革调整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钢结构的发展

我国钢结构的发展

我国钢结构的发展中国钢结构的发展历程如下:1、起步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钢产量极低(仅135万吨/年),钢结构建设主要依赖于苏联的技术和经济援助。

在这一阶段,苏联援建了156项大型工业项目,包括鞍山钢铁厂、武汉钢铁厂、大连造船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等重要基础设施,推动了中国重工业体系的建立。

同时,全国各地设立了多个工业设计院和钢铁设计院,加强了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能力。

2、低潮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这一时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短缺、经济波动和技术瓶颈等,中国钢结构的发展经历了一段相对停滞和缓慢的时期。

3、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科技进步带动了钢结构产业的复苏和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钢产量大幅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提升,钢结构在房屋、桥梁、塔桅、容器及水工等多个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

4、强盛阶段(2000年至2010年)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0年至2010年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增加,钢结构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建筑用钢量显著提升,钢材品种规格多样化,钢结构住宅、高层建筑、大跨径桥梁等工程项目大量涌现,标志着中国钢结构行业进入了技术成熟、规模壮大的新阶段。

5、走向成熟与技术创新(2010年后至今)自2010年以来,中国钢结构行业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在国内市场广泛应用,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崭露头角。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钢结构以其环保、节能、高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并在设计、制造、施工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

6、未来展望钢结构在未来将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高效的装配化施工、节能环保的绿色属性,以及智能建造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持续引领建筑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实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服务于中国乃至全球的高品质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脊梁”——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

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脊梁”——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

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脊梁”2010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中央企业有30家上榜,其中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均位列前10名。

中国石油在今年更是一度排名全球市值第一。

面对中国国有企业漂亮的成绩单,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想到,直到1994年,我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而在更早的1952年,全国的工业产值只有300多亿元。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基础。

60多年来,广大国有企业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

强国富民铸辉煌新中国经济是在一片废墟上起步的。

1949年,全国只有1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那时的中国,就连一根最普通—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文=白天亮的铁钉也要依靠进口。

在20世纪,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注定无法强大,国有企业历史性地承担起重任。

新中国要有自己的钢铁!在曾被日本人断定“只能种高粱”的鞍钢,几千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

1953年12月26日,鞍钢三大工程竣工投产,兴奋的工人们特意把首批生产的无缝钢管作为礼物,送到了北京。

新中国要有自己的汽车!用钢钎砸开冻土,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荒原上奠基,3年后第一辆国产汽车开出了厂门。

这种名为“解放”牌的汽车结束了中国被称作“万国汽车博览会”的历史,在此后几十年间,几乎跑遍了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

第一架飞机、第一块手表、第一台机床、第一个自动化电站……国有企业以不懈的努力、艰难的探索,铺就新中国经济的基石。

改革开放的今天,广大企业承载着强国富民的梦想,继续书写辉煌灿烂的篇章。

站在2008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前,人们无不为其晶莹剔透的模样而赞叹。

9843个球和20670个杆组成的钢结构、展开面积达26万平方米双层气枕充气膜……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的“水立方”,是奥运工程中自主创新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建筑企业的实力见证。

如今的中国国有企业,活跃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钢结构包括房屋钢结构、桥梁、塔桅、容器及水工钢结构等多领域。

本文仅谈房屋钢结构的60年发展历程。

房屋钢结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初盛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低潮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强盛阶段(2000年至2010年)。

初盛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当时钢产量很低,每年仅135万吨(现已达5亿吨以上)。

钢结构建设只有依靠苏联经济及技术援助,当时苏联援建156项重型工业工厂,包括冶金、重型机械、飞机汽车等工业,如鞍山钢铁厂,武汉钢铁厂、大连造船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等。

当时还派来一大批苏联专家指导工作。

与此同时还在北京、沈阳、华东、华南、中南、西南、西北等地成立6大工业设计院,在北京、武汉、鞍山、重庆、包头、上海成立了6个钢铁设计院,先后成立了22个冶金建设部门及钢结构制造安装公司等。

短短几年建设了不少钢结构工业厂房(钢柱、钢屋架、吊车梁),培养一大批设计、制造、安装方面的人才,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时,民用建筑钢结构工程不多,值得提出的有:1954年北京体育馆(57米跨两铰落地拱)、1954年重庆人民礼堂(40.6米肋环形钢穹顶)、1956年天津体育馆(50米柱面联方钢网壳)、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万人礼堂(60.9米大钢桁架)等。

当今的日本教授首创的弦支梁、弦支桁架以及弦支穹顶等,这种弦支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了,如大跨度下撑式吊车梁以及预应力输煤栈桥等。

低潮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这个时期国家各部门钢材需求量增大了,但钢产量仍然不多,每年也只有2000万吨,国家提出节约钢材的政策,当时有人片面理解为不用钢结构,于是钢结构工程数量少了。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一切都停了下来。

通过教授及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才把使用多年的1955年版《钢结构规范》用自己编写的1974年版《钢结构规范》代替。

钢铁行业概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钢铁行业概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钢铁行业概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钢铁行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行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钢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国就有了冶铁的技术,为很早期的钢铁生产提供了基础。

然而,真正的钢铁工业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开始崛起。

工业革命为钢铁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蒸汽机的发明和机械化生产的需求推动了钢铁的大规模生产。

20世纪,钢铁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和艰难时期的交替。

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钢铁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钢铁行业的黄金时代,特别是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大规模扩张,使钢铁产量大幅增加。

然而,全球经济危机和市场萎缩对钢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企业陷入困境,产能过剩也成为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 产业转型升级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钢铁行业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已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

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是行业未来的方向。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供给过剩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然的选择。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等措施,优化行业结构,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3.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导致国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必须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

加强国际合作,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4. 产业链整合和创新钢铁产业的发展需要与上下游产业链的紧密配合。

促进煤炭、铁矿石等资源供应的稳定,加强与建材、交通等行业的协同创新,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

此外,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智能制造,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国历年钢铁产量(1950-2015年)

中国历年钢铁产量(1950-2015年)

1950-2015年(上半年)新中国历年钢产量数据——附6大老牌工业国1900—1990钢产量数据2008年世界钢铁产量排名 - 中国超级工程一览 - 中国超级工程一览新钢钒炼钢厂车间2009年1月22日,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国际钢铁协会(IISI)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67个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粗钢总产量为为13.297亿吨,同比下降1.2%,产量连续第二年超过13亿吨。

欧盟、北美、南美和独联体等主要产钢国和地区粗钢产量均有所下降,但中东及亚洲特别是中国钢产量有所提高,其中中国钢产量为5.02亿吨,同比增长2.6%,较2002年的2.22亿吨增加1倍多。

中国钢产量占世界粗钢总产量的38%。

2008年,亚洲粗钢产量为7.7亿吨,同比增长1.9%,占世界总产量的58%;其中,韩国和印度钢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8%和3.7%;日本1.18亿吨,同比下降1.2%。

欧盟27国钢产量为1.99亿吨,同比下降5.3%。

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主要产钢国产量均有所下降。

北美钢产量同比下降5.5%;美国生产粗钢9100万吨,同比下降6.8%。

独联体钢产量同比下降8.1%。

其中,俄罗斯钢产量6900万吨,同比下降5.4%;乌克兰3700万吨,同比下降13.1%。

中国钢铁产量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并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中国钢铁产量比排名2-8位的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等七个国家的总和还多!2007年中国净出口钢铁5488万吨,相当于印度全国的钢铁产量。

2008年中国大中型钢铁生产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近两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三分之一,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提高。

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5亿吨大关,增长幅度在6.3%至10.4%之间。

这种钢产量的迅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矿石支撑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还有中国的企业扩大生产能力。

另外也可以看到,以宝钢、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这些公司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发生了变化,通过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使中国大型钢铁企业吨钢的综合能耗已经基本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际上每吨钢消耗的综合能源标准煤是645公斤,而中国大型的和特大型的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是680公斤,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

邢钢的发展历程

邢钢的发展历程

邢钢的发展历程
邢钢是中国河北省邢台市的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成立于1968年。

经过近50年的发展历程,邢钢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

邢钢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

当时,中国正值工业化起步阶段,对于钢铁等基础材料的需求急剧增长。

为了满足国家对于钢铁的需求,邢钢应运而生,开始从事钢铁生产。

起初,邢钢只是一家小规模的生产厂家,但是在不断扩张和发展之下,逐渐成长为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邢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不断提高产能和产品质量。

同时,邢钢还注重科研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拓展市场。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邢钢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着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

在发展的过程中,邢钢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保和员工福利。

邢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努力打造绿色工厂,减少对
环境的影响。

同时,邢钢注重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待遇和福利,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

如今,邢钢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钢铁企业之一,产品远销海外,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邢钢将继续秉承“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不断追求卓越,为打造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而努力奋斗。

钢铁公司简况

钢铁公司简况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总部坐落在辽宁省鞍山市,鞍山地区铁矿石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约占全国储量的四分之一。

周围还蕴藏着丰富的菱镁石矿、石灰石矿、粘土矿、锰矿等,为黑色冶金提供了难得的辅助原料。

中长铁路和沈大高速公路穿过市区,大连港、营口港、鲅鱼圈港与海内外相通,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鞍钢始建于1916年,前身是日伪时期的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所。

1948年鞍钢成立,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

60年来,鞍钢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累计生产钢3.81亿吨、铁3.75亿吨、钢材2.77亿吨;上缴利税1245亿元,相当于国家对鞍钢投入的23倍。

鞍钢累计向祖国各地输送了近6万名优秀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各地培养了11万余名各类人才。

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钢铁主业已形成鞍山、鲅鱼圈、朝阳三大生产基地的发展格局,具有钢、铁、钢材25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以汽车板、家电板、集装箱板、船板、重轨、石油管、管线钢、容器板、冷轧硅钢等为主导产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能够生产16大类钢材品种,120个产品细类,600个钢牌号,42000个规格的钢材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

全面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船用钢通过9国船级社认证,石油管通过API认证,建筑材料通过英国劳氏公司CE标志认证书,钢铁主体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SH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

钢材产品按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组织生产有了可靠保证。

鞍钢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四个转变”,即在长大方式上,从投资新建为主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转变;在产业布局上,从内陆发展向沿海发展和国际化经营转变;在自主创新上,从核心技术的“追随者”向“领跑者”转变;在对外输出上,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和管理输出转变。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PPT课件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PPT课件
关键技术:钢厂生产流程中技术关联度大,对结构影 响力大的技术。
共性技术:指绝大多数钢厂都用的上的先进技术或实 用技术。
连铸工序是影响当时中国钢厂生产效率、产品质量、 能耗、成本等主要指标的关键工序,由此确定了“连 铸为中心”的生产技术方针。
100
80
60
吹氩喂丝比
40
连铸比
20
炉外精炼比
谢 谢!
迅速扩大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
进入21世纪后
呈爆炸性发展 钢产量达到5亿吨,生产潜能达到6亿吨。 资源、能源现实矛盾日趋突出 环境保护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结构调整的需求迫切 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的概念逐步被接 受并实施 新建具有三大功能的沿海大型钢厂
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
138kg/人·年
200 150 100
• 至2008年,估计产能5.1亿吨
50
0

年 粗钢消费量,百万吨
同比增长% 粗钢产量,百万吨
同比增长%
2000 138.7
2.2 128.5 3.67
2001 169.8 22.4 151.0 17.5
2002 205.8 21. 2 182.2 20.7
2003 258.9 25. 8 222.3 22.0
6项关键—共性技术 ① 连铸技术 ② 高炉喷吹煤粉技术 ③ 高炉一代炉役长寿技术 ④ 棒、线材连轧技术 ⑤ 流程工序结构调整和节能技术 ⑥ 转炉溅渣护炉技术
国际矿产资源和废钢资源的促进作用
一批先进工艺、装备的国产化与单位产能投资 额的降低
有效投资与技术进步战略的有序结合,生产技 术—经济—协同效应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
建国(1949年)以后

千年钢铁工业发展史

千年钢铁工业发展史

千年钢铁工业发展史展开全文钢铁的故事早在钢筋,桥梁和摩天大楼之前就开始了。

它始于星星。

在人类出现十亿年之前,甚至地球形成之前,炽热的恒星将原子融合成铁和碳。

在无数的宇宙爆炸和重生中,这些物质进入小行星和其他行星体,随着宇宙的搅动,相互撞击。

最终,一些岩石和金属形成了地球,在那里,人类才开始他们的命运。

某一天,人类偶然发现了从大气层撞到地面的陨石,它的成分主要是铁和镍。

从此一发不可收,人类开始了对金属近万年的痴迷。

几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获取钢铁更好的方法,从地球上采集铁矿石并最终将其熔炼成钢。

我们争夺它,用它创造和摧毁国家,通过它发展全球经济,并用它来创造出了一些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

天外来铁图坦卡蒙有一把铁匕首,在古代,这位极富权势的法老,把这柄铁匕首当成非常珍贵的宝物。

当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发现图坦卡蒙墓,并看到这把匕首时,感觉它十分特别,后来通过实验证明,这把匕首的刀刃来自遥远的外太空,是用陨铁打造而成。

图:图坦卡蒙的陨石匕首陨铁的含镍量高于从地下挖出并被人类冶炼成的铁。

自卡特发现陨铁匕首以来,研究人员发现,不只是图坦卡蒙的匕首,几乎所有可追溯到青铜器时代的铁器,都是用陨铁打造。

对我们的祖先来说,这种奇特的合金(陨铁)是来自神明的馈赠。

古埃及人称它为biz-n-pt。

在苏美尔,它被称为an-bar。

两者都可以解释为“来自天堂的金属”。

铁镍合金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可以根据需要锻造成各种形状而不会碎裂。

但这种“靠天收”的钢铁来源十分有限,使得这种神灵的金属在古代比宝石或黄金更有价值。

人类在自己脚下的岩石里找到钢铁,花了几千年时间。

公元前2500年左右,近东的部落成员发现了隐藏在地下的金属来源。

它看起来和“天外来铁”十分相像,但有些不同。

铁与石头和矿物混合在一起。

提取铁矿石并不像捡起一块金或银那么简单,第一批矿工在挖掘矿石之前需要进行仪式,以安抚内心的惶恐。

那感觉就好像在开启神明隐藏在地下的宝藏。

马鞍山钢铁集团简介

马鞍山钢铁集团简介

“江南一枝花”——马鞍山钢铁集团西临长江,东近东海,马钢坐落在安徽省东南部,地处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周边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矿石、煤炭、电力、水、石灰石等资源,其中铁矿石储量是22亿吨,可开采储量为10亿吨。

六十多年来以发展和振兴我国钢铁工业为己任的马钢,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2月,全面恢复生产之时,马钢只是一个小铁厂。

1958年8月11日,马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

1964年7月29日,我国第一个直径为840毫米的整体车轮在马钢诞生,结束了我国车轮轮箍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1987年5月28日,马钢年产40万吨高速线材厂正式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第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线材轧机。

1992年12月1日,马钢第二炼钢厂实现全连铸。

1993年9月2日,作为我国首批九家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马钢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制。

1994年4月26日,马钢2500立方米高炉系统建成并投产。

1994年5月13日,国家外经贸委批准马钢为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8月17日,投资1.6亿元的车轮轮箍新加工线正式投产。

1998年7月4日,马钢轧制出国产第一根H型钢,我国第一条年产60万吨H型钢生产线在马钢建成。

1998年9月20日,马钢实行集团改制成功。

2001年12月18日,马钢热轧薄板生产线破土动工。

2002年8月,马钢冷轧薄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3年3月18日,二钢高速线材生产线顺利投产。

2003年10月16日,马钢2号2500立方米高炉竣工投产,标志着马钢生铁年生产能力跃上800万吨的新台阶。

2003年10月18日,热轧薄板生产线成功轧出第一卷钢卷,结束了安徽省无热轧板卷生产的历史。

2004年2月28日,冷轧薄板生产线轧出第一卷冷轧板卷,冷轧薄板工程顺利投产。

2004年3月20日,热镀锌生产线顺利轧出第一卷镀锌板卷。

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马钢不断创造着历史。

风云激荡七十年,新中国钢铁发展史

风云激荡七十年,新中国钢铁发展史
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贯穿了之后的三个五年计划,国家在我国13个省及自治区投入了约 2052.68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400多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 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沐雨栉风,披荆 斩棘,来到我国的西部,在原本工业几近空白的地区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 位和大专院校。尽管“三线建设”影响还有待评议,不可否认的是,这对原本落后的西部地区是一 次有力的定向输血。

线。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式,钢铁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战略领域,因此钢铁行业的自主创新能 力也将在未来显得更加重要。
风云激荡七十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也是中华人民的奋斗史,记录了几代钢铁人不懈的奋 斗与努力,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钢铁,筑腾飞之基,造前进之路,炼一国之魂。
进入21世纪,曹妃甸和鲅鱼圈两个千万吨级的先进钢铁企业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钢铁产业在以 循环经济理念为导向的模式转型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不少大中型国企的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 平,洁净钢生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大型真空精炼设备与工艺技术、大型特殊钢成套装备轧制 技术、宽带钢热连轧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圆坯连铸设备与工艺技术均得到了大力推广与使 用。
新中国最初的钢铁工业是在苏联的扶持下建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一百五十六项援助计划 为中国重工业打下了基础,但这种不顾国情的照搬照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1956年,我国钢铁 工业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拐点:经过多次深耕国情的“悟道”会议,我国钢铁工业逐步建设 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这“三大”、“五中”、“十八小”成为了我国的工业排头 兵,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腾飞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初期,虽然也曾犯过一些错误,经历过一些坎坷,但勤恳踏实的中国人, 用自己的双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钢铁产业发展道路,用双手开拓出钢铁行业一片新 天。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到1978年改革开放,年钢产量已经增至3178万吨。

河钢舞钢发展历程

河钢舞钢发展历程

河钢舞钢发展历程1970年05月国家计委、国家冶金工业部立项建设河南舞阳特厚板钢铁联合企业,一期工程设计年产50万吨钢、40万吨钢板、60万吨铁,投资概算67988万元,简称平舞工程。

1973年09月平舞工程动工兴建。

1973年04月舞阳钢铁公司正式成立。

1979年09月国家决定舞钢隶属冶金工业部管理。

1981年10月舞钢成功研制开发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离子回旋加速器罩筒制造用板。

1982年02月国家计委决定配套续建舞钢炼钢和轧钢合金板热处理工程。

1986年06月以75吨电炉为主体设备的舞钢炼钢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我国钢铁行业没有大型电炉的历史宣告结束。

1991年03月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授予舞钢“16MnR压力容器”为“国优银质奖章”。

1991年07月国家统计局公交司公布1990年中国5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名单,按固定资产净值排序,舞钢名列第150位。

1991年12月我国引进的第一座90吨超高功率电炉在舞钢建成投产。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90吨电炉热试消息。

人民日报以《我国目前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电炉在舞阳钢铁公司建成》进行报道。

1992年11月舞钢国产第一套300mmX1900mm大型板坯连铸机系统建成投产。

1994年06月中国社会经济调查中心电贺“舞钢牌”商标荣获“全国知名品牌”称号。

1994年07月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视察舞钢,参观了舞钢炼钢厂、轧钢厂。

1994年11月《人民日报》公布全国现代企业制度百家试点企业名单,舞钢名列其中。

1997年09月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支持下,舞钢加入邯钢集团,改制为邯钢集团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1998年09月河南省在舞钢召开学邯钢加强企业管理现场会,号召全省“远学邯钢,近学舞钢”。

1998年10月舞钢应三峡工程建设急需,成功研制开发出宽达4020mm的超宽钢板,被誉为“中华第一板”。

2000年04月在国家三峡工程用钢国产化会议上,舞钢被列为6家定点供应单位之一,且是唯一的中厚板厂家。

炼铁的发展历史

炼铁的发展历史

炼铁的发展历史炼铁的历史早起源于公元前1800年的印度。

公元前约1500年,安纳托利亚的赫梯人开始冶炼铁。

公元前约1200年,赫梯王国灭亡,各部落带着他们的炼铁知识分散到欧洲和亚洲。

从此“铁器时代”开始了。

铁器时代的工匠们并不知道钢铁冶炼的化学过程。

冶炼过程十分神秘,结果也依赖于铁匠的技术。

技术比较高超的是南印度的铁匠们。

早在公元前3世纪,他们用木炭加热坩埚熔炼熟铁,冶炼出“乌兹钢”,至今这种材料仍以其质量而闻名。

中国的铁匠也冶炼出高品质的钢。

中国的炼钢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其炼钢工艺接近于“贝塞麦酸性转炉炼钢法”,这是欧洲在公元19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工艺。

在大约公元600-900年,唐朝已经广泛应用钢制农用工具。

在12世纪,诸如高炉炼钢等工艺已经在亚洲开始出现并广为人知。

那个时代的大部分炼钢工人已学会用渗碳工艺生产钢铁,即通过长时间加热在锻铁棒表层渗入碳粉以增加合金中的碳含量。

这个工艺可能需要持续数天或者数周。

在1740年,一位神秘并且极富创造力的英国青年,本杰明•亨斯曼(BenjaminHuntsman),向英格兰北部的剪商透露了新的坩埚制铁工艺。

应用粘土埚,也就是坩埚,使棒材的熔炼温度足够高,达到渗碳工艺的要求,同时能够将生产出的钢水铸造(倾到)出均匀、高质量的铸锭,相对过去,该工艺提高了产量。

尽管亨斯曼的发明还未实现低成本、高产量地生产高品质钢的目标,仍需要后人继续努力。

但正是他的技术推动英国谢菲尔德成为19到20世纪大的炼钢中心之一。

工业革命是一个技术革新和创造层出不穷的时代,亨斯曼的坩埚技术只是这个时期众多发明中的一项。

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其对世界范围内的制造、贸易和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那时铁在工业领域独领风骚。

而到20世纪末,钢成为新的霸主,成为现代世界位于核心地位的金属材料。

蒸汽泵驱动水车发电,即使在枯水期也能为高炉提供动力。

焦炭和生铁供应充足,铁逐渐替代了木材成为建筑材料的新秀。

大炼钢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产业革命

大炼钢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产业革命

大炼钢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产业革命中国历史上的大炼钢铁运动是一次重要的产业革命,它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格局,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炼钢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建和发展阶段。

为了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政府决定发起大炼钢铁运动,以满足国内需求,降低对进口钢铁的依赖,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然而,这次运动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在缺乏科学评估和详细计划的情况下,许多农村地区和城市的人们被动员参与钢铁生产,资源被不合理地调配,导致了农田和家庭生活用品的短缺。

其次,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设备,很多地方的钢铁生产质量低下,甚至达不到工业标准。

最重要的是,过度集中资源和人力的行为导致了农田荒芜和粮食短缺,引发了严重的饥荒问题。

尽管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但大炼钢铁运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这次运动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工业意识和生产热情,强调了劳动和生产的价值。

大炼钢铁运动加强了中国经济的自主性和产业的多样性,减少了对进口钢铁的依赖,从而提高了国家的经济独立性。

其次,尽管过程中发生了大量浪费和农田荒芜等问题,但大炼钢铁运动为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工业经验和技术知识。

这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钢铁工业化进程,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为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打下了基础。

此外,大炼钢铁运动还促进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

在此期间,农村思想觉悟和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农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这也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大炼钢铁运动也教会了中国一些重要的教训。

首先,这次运动证明了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不合理的资源调配和过度集中资源的行为对农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其次,大炼钢铁运动也证明了重大决策和政策在实施之前需要充分的评估和论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铁产业60年发展历程
1、1947-1957建国初期,在废墟上建立的新中国钢铁产业
当时的钢铁工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凭借着能够吃苦耐劳的品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力的推动了钢铁产业尽快的恢复生产。

鞍钢,本钢,石景山钢铁厂(首钢前身)等的高炉很快的恢复投产。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后,钢铁工人更是发扬与高炉共存亡的精神,大力恢复和发展钢铁的生产,以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从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好了前期准备。

2、一五计划时期
针对钢铁工业在重工业,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制定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向。

鞍钢的扩建,包钢,武钢的建设标志着新中国钢铁产业的新纪元。

在一五初期,几大钢铁企业逐步由恢复开始发展起来。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中央和地方均要积极发展钢铁企业,沿海和内地均要发展钢铁企业,不仅要有大型钢厂,还要建立中小型钢厂的指示,从而形成了钢铁部门大中小并举的一贯方针。

确立了除鞍钢,武钢,包钢外还要在山西太原,四川重庆,湖南湘潭,安徽马鞍山,北京石景山创办中型钢铁企业,在河北邯郸,河南安阳,山东济南,江苏南京,新疆乌鲁木齐,贵州贵阳,安徽合肥等十八个省市创办小型钢铁企业的产业布局。

钢铁产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这一系列技术上规模建设上的重大突破和进展为一五计划计划中所定的钢产量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基础,给新中国的钢铁产业发展建立了很大的信心。

一五计划规定1957年钢铁工业产值为33.1亿元,实际达到4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9.8%。

钢铁产量1957年生铁594万吨,钢535万吨,钢材436万吨,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5.2%,31.7%和31%。

钢材品种1952年全国能冶炼的钢种170个左右,到1957年增加到352个,1952年可生产的钢材品种300多个,到1957年增加到4000多个。

3、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
但是1957年的中国仍旧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与世界先进的发达国家人有不小的差距,全国上下都希望尽快建成现代化的先进国家。

结果,由于太急于求成,导致了1958-1960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的错误。

毛泽东在1957年底提出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在后来的七个月里,十五年又被相关部门缩减到两年,提出在1959年要实现生产2500万吨钢,1958年的钢产量指标要从五七年的535万吨提高到1070万吨,即一年之内翻一番。

“以钢为纲”,大跃进的号角就此吹响,据资料统计,在1958年,建起土高炉24万座,约有6000万人参加了大炼钢铁。

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展道路。

但是这一时期由于给钢铁产业定了基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虽然动员全国人民大炼钢铁,结果是练出了大量的废铁,小高炉等的拆除又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至此,钢铁产业严重受创。

三年大跃进,打破了个产业部门平衡发展的格局。

破坏了国民经
济建设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基本原则,严重破坏了钢铁工业在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

4、1961-1965年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建设经济的八字方针,中国钢铁新的黄金时期
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国民经济建设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五年的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钢铁工业不论在钢产量还是钢品种上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据资料统计,1965年产钢1233为的1957年535万吨的2.28倍,工业产值也达到1957年的2倍。

5、钢铁工业三线建设时期
从1964年开始,大跃进造成的损失已基本恢复,但是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却相当严峻,东南沿海美国舰队的封锁,西北又有苏联的大军压境,为了为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准备,也为了提高我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威慑力,毛主席亲自提出三线建设的方案。

三线包括:从广西到黑龙江这些沿海了省市地区为一线,中间地区为二线,西南和西北除新疆西藏外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三线。

三线建设的目标,是要采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

计划分三步走,第三步,就是攀枝花建设。

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与1964年下半年开工。

基地建设中,克服了种种物资和技术上的困难,到1970年高炉出铁,再到1975年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投产,逐步形成了年产生铁160多万吨,钢150万吨,钢材90万吨以上,还有其他钢铁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到1985年,累计实现税利已相当于国家对一期工程的投资额。

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是在党中央国务院1964年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指导下,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又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和改善。

在加速钢铁工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又促进了当地交通,煤炭电力建设等其他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1966-1976年文革十年钢铁工业遭严重破坏时期
自196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文革这场浩劫就在所难免,夺权,武斗和停产使经济建设遭受巨大的冲击。

钢铁工业作为文明的重灾区,在1968年跌至900万吨钢产量的谷底,退到四年前的水平。

钢铁系统的政治化和军事化愈演愈烈。

在革命大批判中,钢铁工业的四个制度遭到猛烈攻击。

分别是厂长负责制,总工程师制,经济核算制,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度。

所有与之相关的制度,统统被成为资本主义的管,卡,压而被废止。

中国的钢铁产业在文革的劫后余波中,在阶级斗争的缝隙中,仍然顽强的发展。

从1969年到1973年连续五年实现可观的增长,平均每年新增300多万吨钢铁,从而达到2500万吨钢的水平。

后来的文革余波又使钢产量两度跌近2000万吨的支撑线,到文革末期,中国的钢铁产业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压力下最终突破了3000万吨钢的产量。

整体来说,从1949年到1978年,钢铁产业仍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

据有关资料统计,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

实现利润每年递增9.67%。

7、1978-1991年开放前期钢铁产业的发展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这就为我国的钢铁产业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

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同时,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已得到了技术改造和升级,其中有鞍钢,包钢,武钢,首钢等。

1978年,邓小平同志亲自考察日本的钢铁公司,从而拉开了大批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序幕,1981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科伯斯公司通过签订补偿贸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利用外方资金和技术对鞍钢焦化总厂沥青焦车间进行改造。

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鞍钢、武钢、梅山、本钢、莱钢5各企业利用外资的项目建议书,中国钢铁切工艺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同时1992年之前,钢铁产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进行生产体制上的探索。

首钢对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大胆尝试,极大的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仅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时成功解决困难,同时也为全国的钢铁厂树立了一个承包制的榜样。

自此,我国的钢铁产业通过企业改革释放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了钢产量5000万吨和亿吨两次突破。

198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超过了5000万吨,达到5221万吨。

8、自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发展时期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中国钢铁工业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了钢铁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为钢铁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1994年以来,武钢、本钢、太钢、重钢、天津钢管厂、“大冶”、“八一”等列入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酒泉钢铁,邯钢、抚顺钢铁公司、天津钢铁、等57家企业,列入第二改革试点。

到1998年,试点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建立了企业法人财产制的和法人治理结构。

“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更是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

同时,新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行,钢材产品的需求大增,也给钢铁产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十五”期间,钢铁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167.37亿元,超过1949~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

另外,中国钢铁产业已经逐步具备国际性的市场竞争力,开始走向世界。

宝钢等已经提前两年完成目标,进入世界五百强,成为世界级的钢铁企业。

宝钢的首个海外投资项目――与巴西淡水河谷合资成立的宝钢维多利亚钢铁项目也开始启动。

首钢收购了秘鲁铁矿,成立了首钢秘鲁铁矿公司,从事铁矿开采;鞍钢集团则收购了金达必金属公司12.94%的股份,成为国内钢铁行业第一家参股国外上市矿业公司的企业。

文章来源:中国建材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