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三个基本体系
创新教育有哪些
创新教育有哪些创新教育有:思维教育、发现教育、发明教育、信息教育、学习教育、渗透教育、艺术教育、参与教育、未来教育、个性教育、和谐教育等。
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教育内容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
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著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这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
核心内容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面向知识经济实施创新战略包括一系列重要环节,除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外,还必须重视它们与观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之间的联系,教育创新也不例外。
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这就是说,教育创新应该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它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应该说,实施“创新教育”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但前者必须更明确指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果把“创新教育”的研究内容扩大到“教育创新”的方方面面,反而会影响实验的效果。
毫无疑义,“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
“两基双基三基四基”你真清楚吗?
“两基双基三基四基”你真清楚吗?教育基础知识中有很多容易“记混”的知识点,比如“两基”跟“双基”是一回事吗?你立马能脱口而出吗?然而教育学中就是有很多这样的易混淆知识点,让你抓狂不已。
不用急,【教师招聘考试】华图老师给你进行了总结,你只要动动你的小脑瓜,就可以了!不用再为翻不到在书上哪一页而抓耳挠腮啦!1、“两基”“两基”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目标,特制订《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
所以,“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双基”双基通常是指学校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
【教师招聘考试】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普通中小学教学内容核心的课程理论,即为“双基论”。
3、“三基”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其中,基础性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这也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这里“三基”指的是“读、写、算”。
【教师招聘考试】4、“四基”《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增加“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5、“两全”素质教育的实质: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发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6、“两基本一进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提到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简介
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简介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简介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不少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始探索创新教育的路径。
在这个背景下,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应运而生,并迅速在普通教育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二、什么是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是指将创新创业、创意思维和创业实践三个方面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的教育培养模式。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力和创业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快速适应、创新并成功。
三、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的基本原则1.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注重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思维,从简单的创意生成和项目策划开始,逐渐引导学生进行复杂的项目实施和商业化操作。
2. 综合性培养: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不仅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发展。
通过与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3. 实践导向: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将学生置于实际情境中,使其学以致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操作,还能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四、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的核心组成1. 创新创业课程: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中的创新创业课程是核心组成部分。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使其能够从理论层面了解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2. 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是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中的实践场所。
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创意生成、项目策划和实践操作等活动。
创新实验室提供了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行动。
3. 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实训基地是让学生接触商业运作和创业实践的场所。
学生可以在创业实训基地中进行商业模式设计、市场调研和运营管理等实践活动,了解创业的全过程。
在教育中,要注重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的有机结合,坚持“三个并重”、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在教育中,要注重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的有机结合,坚持“三个并重”、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的有机结合是现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中,要注重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的有机结合,坚持“三个并重”、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首先,注重学科体系的有机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础。
学科体系是教育的基础,它是知识结构、学科课程的核心,需要教学和实践两个环节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高知识结构的质量。
例如,在语文课程上,我们需要注重思想、语言及文学三个内容的有机结合,应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保持能力提升的同时,能够全面认识和把握语文课程的核心。
其次,教学体系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体系中,教师是关键的环节,需要教师掌握科学化、系统化和实用性教学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充分自主情况下,获得更好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英语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让学生在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提高思考、表达、交流能力,并在与思维体系的有机结合中,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效果。
最后,实践体系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践体系,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学科知识,并对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在物理课程中,通过实践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物质、现象等知识,并在掌握知识体系的同时运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是现代教育中不可分离的三大环节,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需要把握好“三个并重”,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注重育人和育才的相统一,推进学生多样化发展,促进学生走向成功。
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
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
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该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新、创
业和创造力,通过融合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
和创新,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首先,创新是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个时代,
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通
过提供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其次,创业也是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个时代,创业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也成
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通过提供创业教育和创
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业,从而提高其创业能力。
最后,创造力也是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创造力是
指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通过
提供创造力教育和创造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
造,从而提高其创造力。
总之,三创融合实践育人体系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融合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创新教育的内容
创新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十个方面:1.思维教育——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关键是看其能否进行创新思维。
所以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创新思维教育。
而创新思维教育又包括各种思维形式的培养已及各种思维技巧的训练,因此创新思维教育就是多种思维教育在创新形式和创新高度上的有机结合。
2.发现教育——发现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领悟和发现了某些自然想象和自然规律。
如果把“发现”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通俗的解释为“找到新的东西的能力”。
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客观存在的规律,都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才干的提高。
因此,要开展发现教育以树立学生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带着创造问题去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3.发明教育——所谓发明是指人们采用科学原理和技术,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产品,如果把“发明”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以通俗的解释为“创造新东西的能力”。
发明教育是将人们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充分传授给学生,培养和训练他们从事发明创造所需的思路与方法、技能与技巧,使学生能在创新活动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4.信息教育——发明创造必须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
信息代表着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使人能够站得高,看得远。
信息教育着重培养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并使他们形成敏感的信息知识。
此外,信息教育还要教育学生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分析手段和高效率的信息处理方式,从而在信息社会中,把握发明创造的有利信息化转化为发明创造的成果。
5.学习教育——学习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育的弊端往往在于“填鸭式”、“满堂灌”的知识继承型教育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从老师处获取知识。
学校只注意老师如何教,不注意学生如何学,因而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都知之甚少,思维定势,头脑封闭,无创造性可言。
学习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技巧,早日跨入创新领域。
创新三层次
化学学科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01-27 13:11:00 ] 作者:梁陆元编辑:studa20摘要:对中学生来说,“创新”包含三个层次,即自我实现的创新、智能常模创新、特殊才能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类型有三种,即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这三种思维各具有其优势与不足,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这三种思维形式综合协调和辩证统一的过程。
本文对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说:“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属于初级水平,一般不具有社会实用价值,但在教学中注重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形成具有社会价值的、更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创新是产生于热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浸沉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对中学生来说,“创新”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自我实现的创新”,既对他人来说未必是新的,但对学生个体本身来说是新的。
如某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到了某个题的解题方法,而这种思维活动是这个学生从所未有的,这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新。
二是“智能常模的创新”,既是以学生的某一定生理年龄所具有的一般“智能常模”为标准来评判的。
例如,某学生的创造力对成人来讲未必是新的,但对于同一年级阶段的学生群体来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活动,这就是一种创新。
创新教育的理论
创新教育的理论(一)创新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
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涵比创造教育更为丰富的、更具时代特征的教育科学概念。
素质教育就是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内化并形成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教育者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文化,创新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育创新精神,训练创新思维,传授创新技法,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
创新教育既教学生知道真理,更教学生认识真理和怎样发现真理。
(二)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超越性,继承性,相对性,层次性等。
(三)创新教育的基本要素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
(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的过程包括如下几个阶段:提出问题→寻找资料→弄清问题→生成思路→选择思路→执行计划→回顾总结。
1、创新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创新素质形成的过程是:接收信息→整合内化→加工转化→输出创新。
创新的相关因素:(1)创新与情感;(2)创新与意志;(3)创新与个性;(4)创新与直觉;(5)创新与灵感;(6)创新与想象。
2、培养创新素质的基本途径。
培养创新素质有多种途径,要全方位、抓重点、抓关键、循规律。
3、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模式。
构建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模式,要立足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间信息交流,让课堂充满创造的活力。
在教学中,要把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学科技能和学科方法融为一体。
做到: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分类要求、分层提高上,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试的重点放在检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能力的程度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创新是成就学生未来理想的基石——吉林省实验中学以“三个维度”为突破口实践创新育
性思维和创新 能力 、创 新精 神的教育 ,它 制 约 因 素
一
价 值取 向。在 教育 特 点上 ,创 新 教育 体 养 出的创新人才应具备 以下 四个方 面的素 个 不 足 是 ,学 生 动 手 能 力 和 实 践 能 力 差 ; 现的不仅仅是教育方法 的改革和 教学 内容 质 :一是 应该 具 备强 烈 的 “问题 意识 ” , 缺乏 创新精神和 创新 能力 。这两个不 足 , 的增减 ,而 是教 育 功能 的重 新 定位 , 创 养 成推 察 、追 求 创新 和 以创 新 为荣 的意 直接反映 出妨碍学 生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
一
、
创新教 育是为建设创新型 国家提 潜 能 ,培 养 学生 发现 和解 决 新 问题 、 新
竞争力和综合 国力分为三大资本 :一是 自 对 学生施 以教育和影响 ,使他们 作为一个 主 ,在 以应 付 考试 为 目的 的价 值观 支配 然资本 ( 对一个 国家实力 的新组成 比重越 独立 的个体 ,能够参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 下 , 教 师 教 什 么 , 学 生 就 学 什 么 , 考 试 来越小 ) ;二是物 资资本 ( 括固定资金、 包 的新 知识 、新 事 物 、新 方法 , 掌 只注 意对 知识
创新是成就 学生未来理想 的基石
吉林 省实验 中学以 “ 个维度 ”为突破 口实践 创新教 育 三
● 龚 玲
在 世 界科 学 技 术迅 猛 发展 的现 代 社 育 模 式上 , 创新 教育 是 以人 为本 、创造 有健全 的人格 ,有献 身科 学和人类 事业 的 会 , 知 识 总 量 的 激 增 和 其 更 新 周 期 的 缩 为先 、发 展 为上 的教 育模 式 , 以培 养人 内驱力 和坚 强 意志 , 具有 敢 闯、敢 冒风 的健康人格 为前提 ,弘扬人 的主体性 、创 险 、敢 于怀 疑和 批判 的科学 精神 , 以及 有量转 向了知识的创新 。尤其在建 设创 新 造 性 , 开 发 人 的 内 在 潜 能 , 激 发 人 的 内 良好 的 精 神 状 态 和 心 理 素 质 。 这 四 方面 的 型国家 中更 需要创新人才所 具有创新精神 驱力 ,是一 种 拓展 思维 、发 展特 长 、弘 素质为学校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 ,指 明 和创新 能力 。在 中小学实施创 新教育 ,培 扬个 性 的教 育模 式 。 在教 育 内容 上 , 中 了培养 学生创新素质的方 向,拓 宽了实施 养 学 生具有 创 新思 维 、创 新精 神 、创 新 小学创 新教育着 重培养 学生 的创新 意识, 创 新教育的 内容领域 ,也点拨 出在实旋创 能力是基础 教育 的一个重 要课题 。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发学生的创新 新 教育 中应 注意 的 问题 。
浅谈“三创”教育体系的构建
浅谈“三创”教育体系的构建一、“三创”教育的内涵与构建“三创”教育体系的意义21世纪初,我国高教界提出了“三创”教育的概念。
武汉大学黄进教授等认为“,三创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是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倡导因材施教的、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教育”。
吉林师范大学赵淑华教授等认为,“三创教育在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学术教育、专业化教育、融成教育(文理融合及成功教育)的基础上,使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及其整合方式逐渐进入教育的主体甚至成为教育的灵魂,以三维耦合为模式开展的教育形态和教学体制。
”由以上可以看出,高教界对“三创”教育的基本认识是统一的,即都认为“三创”教育不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三者的有机重组,存在着系统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首先,创造、创新和创业的核心精神是一致的,创造是创出前所未有的东西,创新是对现有事物的优化,创业则是创办一项事业,都体现在“创”上,创出“新”的东西来。
其次,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人才培养过程,创造教育、创新教育是基础,创业教育是为了实现创造、创新的成果转化。
最后,要把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因为这三种教育的着眼点有所差异,教育受众不尽相同,属于教育的三个层面,只有将三者熔炼成“三创”教育理念,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杨老师QQ:2926870355/ 2012730281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高校双创教育三创教育创新教育培训课程简介
打造高校创意创新创业一体化人才----创新教育,双创教育,三创教育培训课程简介课程背景自李克强总理2015年初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我国内地高校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加强,为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高等学校都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大众创业,创新先行;万众创新,教育先行。
没有创新的人才,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没有创新的教育,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
究竟如何培养适合的创新型人才呢?教育部2015年12月11日印发了《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要求各地高校做好2016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通知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目前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缺乏可操作的途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以科技作品的制作和比赛为目标,在创业教育中,缺乏创新的支撑和对项目的培育,难以在数量和质量上持续发展;仅仅注重项目的难度,强调技术,注重结果,片面强调对少数项目参与者的训练,忽略对大多数学生创新方法和思维的训练;创业项目从何而来?需要创意来解决,缺乏有创意的点子,创新成了无源之水。
因此,需要用创新为桥梁,将创意和创业连起来,形成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三创教育体系。
三创国际学院的三创师资认证培训课程引进美国与台湾开展了多年的三创课程体系,这套系统化的三创体系含了1.步骤,2.内容,3.工具,以及 4.输出。
体系架构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产生具有市场竞争性的创意、突破技术障碍产生创新的技术,并且规划出具有独特性的商业模式,以及吸引投资者的创业方案书,达成资金募集的目标。
两天的工作坊紧紧围绕着创意,创新和创业三者的内在逻辑来设计。
希望帮助高校教师更成功地开展三创教育活动,达成院校创新与创业的目标。
课程目标:学习三创课程的架构和设计原理;●学习三创课程创意创新创业的核心内容与工具;●掌握三创实验室与三创基地的设置●了解三创教学的手法●了解三创课程需要深化学习的创新方法;●探讨设置适合本院校的三创课程结构。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训练基本的创业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
基本特征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把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
1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强基础、搭平台、重引导的原则,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服务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着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有体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
1引自《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王贤芳等,《教改创新》。
2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浅谈创新教育模式的三个重要层面
浅谈创新教育模式的三个重要层面石家庄市井陉县上安镇上安东学校刘丽霞内容摘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胡锦涛同志也曾经强调过: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由此看来,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必须加快创新教育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模式有三个重要层面:活动是创新的基础,发现是创新的萌芽,思考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创新活动发现思考一、活动是创新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基本途径,创新心理就是这样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逐步产生的。
通过实践,增强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并使之有机融合,不断优化创新心理结构,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将活动中获得的创新心理优良要素和创新技能达到概括化、系统化的水平,进而类化为稳定的创新心理机能,促进创新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课程有利于学生创新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活动课程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学科探索求知活动、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新闻信息分析整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这些活动课程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学校在开设学科探索求知活动课程之外,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其它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来实施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灵活性等基本特点。
自主性体现在学生能主动参与,能够充分发挥自主作用。
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能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做到“趣中求知”;综合性的体现主要是学生在活动中,能综合理解所学知识,综合学习新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体现在学生在活动中能动手动脑,会直接掌握和运用知识,并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灵活性体现在活动课形式多样,可在课内课外灵活实施。
三基三基本 融合内容
三基三基本融合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优化。
而现在最为流行的一种教育模式就是“三基三基本融合内容”的教学模式。
所谓“三基”,指的是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个学科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而“三基本”则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
这三个基本要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拓展和创新。
而“融合内容”则是指将多个学科的内容进行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可以加入一些数学和英语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掌握语文知识,还能了解到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这种融合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三基三基本融合内容”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竞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教学模式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 1 -。
教育学三大体系概念三维建构的现实路径
教育学三大体系概念三维建构的现实路径在教育学领域,三大体系概念的三维建构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三大体系概念指的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
这些概念的三维建构,意味着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完整系统。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和核心。
教育内容的三维建构,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容时需要考虑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科学性要求教育内容应该符合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和认知规律,合理性要求教育内容应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心理特点,实用性要求教育内容应该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要求。
只有科学、合理、实用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是教育内容的有效传递和实现工具。
教学方法的三维建构要求教育者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需要考虑知识的组织和呈现、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教学环境的营造和管理。
知识的组织和呈现要求教育者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使知识体系能够有机地连贯和完整地呈现出来;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要求教育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学环境的营造和管理要求教育者能够创设和维护一个积极、和谐、民主、奋进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场所。
教育评价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控和反馈机制。
教育评价的三维建构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教育评价时需要考虑评价的目的和依据、评价的方式和工具、评价的结果和应用。
评价的目的和依据要求教育者能够明确评价的目标和标准,合理选择评价的方法和依据,使评价能够客观、全面和准确地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和工具要求教育者能够多样化和差异化评价方式和工具,使评价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体现多元和全面的评价理念;评价的结果和应用要求教育者能够根据评价的结果,积极采取措施改进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教育学三大体系概念的三维建构,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和基础。
三基本和三基融合方案
三基本和三基融合方案
三基本和三基融合方案指的是将三个基本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和三个基础学科(物理、化学、生物)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明确各学科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后续的融合提供基础。
2. 设计融合课程:将三个基本学科和三个基础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系列新的融合课程,如数学与物理、语文与生物等,注重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 建立融合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实验探究等,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推广融合教学:通过教师培训、示范课程、课程资源共享等方式,推广融合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 1 -。
论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基本点
新 意识 、顽 强 的意 志 品质 等 等 。这 些 良好 的心 理 素 质 在 竞 争 日趋 激 烈 的今 天 ,无 疑是 战 胜 各 种 困难 ,克 服 前 进 道 路 上 重 重 障碍 的法 宝 。 因此 ,现代 大学 教 师 不 仅 要 努 力提 高 自身 的 心理 素质 ,而 且 要在 教 育 教 学 实
教 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工 厂 里 的工 程 师 ,学 生 是 工 厂 里 的 “ 品 ” 产 ,学 生 也 是 无 主 体 地 位 可 谈 的 ,这 些 都 说 明 了 师生 关 系 的
导作 用 对 于学 生 来说 是 一 种 “ 部 动 力”,教 师 要 使 自 外
己的 主 导 作 用 成 为 激 发 学 生 “ 内部 动 力 ” 的 “ 部 动 外 力” ,就必 须 把 自己 的教 育 放 在 了解 学 生 内 心 ,引导 学 生 明 确 学 习 目的 ,教 给学 习方 法 ,帮 助 学 生 发 挥 个 性 优势上。
力量 ,驱 使 他们 克 服一 切 困难 达 到 “ 自我 实 现 ” 马斯 。
洛 的 心 理 学 认 为 , “ 类 有 成长 、发 展 、利 用 潜 力 的 人
学 中 进 行 改 革 实 验 ,努 力 探 索 解 决 问 题 的有 效 办 法 ,
从 而 提 高人 才 培 养质 量 。 ( ) 创 新 教 育 能 力 。教 育 是 一 门科 学 ,也 是 一 门 3
n
不 平 等 、不 民 主 。现 代 教 育 观念 使 教 师 和学 生 特 征 发
生 了 本 质 变 化 ,那 么 师 生 关 系 也 就 发 生 了本 质 变 化 , 教 师 成 了 “ 导 者”、 “ 指 管理 者”、 “ 与 者 ” 参 ,学 生 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教育的三个基本体系湖南省创造学会创新教育研究所朱昌球湖南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阶段。
如果从1985年算起,过去的三十年中,我们从事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人们,大多比较侧重于创造教育的途径、方式、手段等方法体系的构建上,而对其概念的内涵、命题的真伪、逻辑的关联等知识系统和教育的定位、办学的宗旨、文化的功能等观念系统的构建,则显得比较游离、零散和粗浅。
自2000年起,我们对创造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发展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脱胎于创造教育,我们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果说是在继承创造教育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对创造教育在教育文化层面上有所发展和深入,那就是一直在试图构建创新教育特有的知识体系、观念体系和文化体系等三个基本体系。
一、创新教育的知识体系1、什么是创新?简言之,“创新”就是“创造与革新”或“发明与革新”。
它可以分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两大部分,而“创新精神”是重头戏,具体可包括:创造与革新的兴趣、创造与革新的意识、创造与革新的觉悟、创造与革新的意志、创造与革新的思维、创造与革新的思想等六大项。
其中,兴趣、意志、觉悟是动力系统,意识、思维、思想是传导系统。
创造的兴趣是人人生而有之的,而革新的兴趣是后天生活实践和生存竞争所逼迫出来的;创造意识是兴趣得到成功或受到鼓励而形成的,而革新意识往往是兴趣受到打击和挫折而异化出来的;创造觉悟是意识得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树立起来的,而革新觉悟往往是生存受到挑战或威胁的激发下生发出来的;创造意志是觉悟得到坚持和积累并沉淀后形成的,而革新意志往往是觉悟受到锤炼、修正、补充并坚定后形成的;创造思维是意志完成过程中的正确途径和科学方法的智慧结晶,而革新思维是意志衰败过程中的自我否定和勇于改正的教训总结;创造思想是正面经验富有条理和层次并成系统的思维体系,而革新思想是反面教训富有条理和层次并成系统的思维体系。
归纳一句话,创造与生活实践的胜利成功圆满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主要是肯定自我;而革新与生存竞争的过错落后甚至失败往往是相反相成的,更多的是否定自我。
2、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应是一种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的全称应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打造学校创新文化的教育”。
“创新教育”的“创新”是一个限制性的词语,特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创新实践能力)”,即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它区别于“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目标观、任务观、教育价值观过于宽泛,功利色彩比较突出。
“创新”主要是被当作一种方式、手段和途径。
创新教育首先是“教育”,教育即教人育魂。
“育魂”是教育的精髓,创新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灵魂——创新精神、创新智慧和创新能力。
教育的发展重内涵实质而非外延表象,人的发展也同样是重内涵实质而非外延表象的。
创新教育就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新觉悟、创新意志、创新思维、创新思想上花功夫,下本钱,所以,不能简单把创新教育等同于重技法技巧的脑筋急转弯,也不能简单把创新教育等同于重大胆想象、奇思妙想的异想天开。
教育的发展重文化精神而非规模扩张,学校的发展也同样是重文化精神而非规模扩张的。
创新教育就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灵魂和创新习惯中形成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教育文化,真正达到以创新教育文化教化一代人、培养一代人、影响一代人,即“以文化人”的育人目的。
二、创新教育的观念体系1、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传统教育的价值观是理想教育的价值观,理想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竭动力。
在纷争不断的战乱时代,社会需要大批的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所以,教育顺应时代的需要,就提出了大教育观——“大学之道”。
所谓的“在明明德”是指教育要培养具有美好品质情操的个体的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陶冶人的性情;“明德”是要明天之德,明地之德,明人之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谓的“在新民”是指教育要发挥改变民风民俗的作用,让人成为促进时代进步的社会的人,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移风易俗;“新民”是要让民众精神、民众灵魂、民众文化焕然一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
所谓的“在止于至善”就是教育要让人的灵魂达到最高最完美的境界,教育的最高宗旨是让人成为最完美的人,也就是哲学家所讲的“天地境界”——进入自由王国的人;“至善”是指人的智慧、能力、精神达到极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
这也应是到目前为止的教育育人的最高宗旨,也是教育育人最理想的崇高境界。
2、素质教育的价值观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人本教育的价值观,人本教育是实施基础教育的目标宗旨。
每当战乱纷争平息之后,人类社会往往需要大批的建设人才,人们的生活信心、奉献精神需要重建,于是新中国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提高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劳动素质、文化素质等教育目标,后来又演变成要培养“三好”学生等具体目标。
所以,以前的素质教育讲“三好”,要求学生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即德、智、体三个方面都要好,教育不能培养思想不好的毒品、专业不好的次品、身体不好的残品来。
后来加上艺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成了“五好”教育。
目前,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提了出来。
事实上,素质教育所提出来教育目标或教育宗旨,虽然有了符合时代发展的一些不断完善和进步,但还是和传统教育一样,重身落在对教育的终极结果的评判上,它对教育的阶段的、过程性评判比较模糊和淡化,从而容易忽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及其客观规律;其结果是重结果,轻过程,教育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泛滥成灾。
3、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基础教育的价值观是普通教育的价值观,普通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土壤源泉。
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必须得从“基本”上下功夫。
可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态度几乎坠入了虚无主义的深渊,以“文盲”为自豪,以“文化”为封、资、修的社会风气盛行。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后,一切都得拨乱反正,而且,国家发展,教育先行。
所以,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学的基础教育理论。
近几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又提出了“四基”教育目标: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基本技能。
比如:语文基础由语文知识、语文理论、语文思想、语文技能构成,数学基础由数学知识、数学理论、数学思想、数学技能构成,文综基础由文综知识、文综理论、文综思想、文综技能构成,理综基础由理综知识、理综理论、理综思想、理综技能构成;它突破了原有的沿袭了几十年的“双基”教学理论,涵盖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基础性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
但是,基础教育的层次性、阶段性,基础学科的特点和个性往往容易被忽视和掩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造成了教育内容的重复和泛化。
4、创新教育的价值观创新教育的价值观是全面教育的价值观,全面教育是实现理想教育的重要保障。
提高人的基础,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最核心的应该就是人的创新素质的发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冷战思维得到遏制,和平时代国力的竞争主要在于科技创新,教育行业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教育创新。
所以,创造教育、创新教育首先是作为一种教育创新提出来的。
创造教育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教给学生的创造发明技能来培养创造发明人才的教育目标上;创新教育定位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智慧、创新能力、创新习惯等个人素养的培育和养护,定位于学校的创新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氛围、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文化的营造和构建上:创新被定位于一种美德——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美德,所以说,有创新兴趣的人是充实和勇敢的,他绝不空虚和怯懦;创新被定位于一种担当——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所以说,有创新意识的人是有抱负和责任心的,他绝不苟且和平庸;创新被定位于一种财富——一种可以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幸福的精神财富,所以说,有创新思想的人是高尚的,他绝不贪图物质享受和趣味低劣;创新被定位于一种力量——一种改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技力量和生产力量,所以说,有创新智慧的人是强大的,他绝不弱势和渺小;创新被定位于一种制度——一种能给社会和时代带来进步和活力的教育制度,所以说,有创新意志的人是灵活变通的,他绝不狭隘和守旧;创新被定位于一种文化——一种能改变人们生存方式和改善人们生活习惯的教育文化,所以说,有创新文化的人是豁达的,人间大爱永存心中,他的文化精神惠及亲友,惠及社会,惠及时代和全人类。
在当今改革盛行的时局下,提高人的的创新素质和提升社会的创新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生存,人们不能固步自封;为了发展,社会必须不断进步。
所以,知识要更新,能力要提升,教育制度要革新,教育文化要翻新。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观念体系的创新教育,它首先要明确的是四种教育价值观的相互关联互为基础循环服务的文化关系: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创新教育,都是顺应时代提出来的具有阶段性目标的教育思想,都是经得起时代检验并且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又自成体系教育思想;传统的理想教育“止于至善”应是素质教育育人的最高目标,不断深化的素质教育“三好”“五好”应是基础教育育人的根本宗旨,逐步完善的基础教育“四基”教学应是创新教育育人的基石和土壤,持续进步的创新教育的“创新文化”应是传统的理想教育育人的支柱和灵魂。
这样,四种教育思想相互促进和互为补充,相互服务和互为目标,应该是我们当今教育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也应该是我们当今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直至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三、创新教育的文化体系(一)创新教育的教学文化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最突出的也应表现在教学文化上,而且首先是表现在课程教学文化意识上。
目前,从全省各地开展的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创新教育并不是要另创一个新的课程体系,而是要力求让国家新的课程体系校本化,真正让我们的学校的课程教学,关注生活,关注生存,关注生命,让学生在生命安全、生存智慧、生活质量等方面终身受益,让学校的“三生教育”服务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服务于社会整体的文明和进步。
第一,树立基础工具课程教学服务于基础科学教育的意识——语文课程,力求于学生的语言意识(主要是结构意识)、文学思维(主要是生活逻辑)、语文能力(主要是阅读写作)的培养,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其它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的工具。
——数学课程,力求于学生的数学意识(主要是数学建模)、数学思维(主要是数形结合)、数学能力(主要是函数方程)的培养,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综合学科尤其是物理学课程和经济学课程的工具。
——英语课程,力求于学生的言语意识(主要是口语交流)、语言思维(主要是英语构词)、语言能力(主要是听力和写作)的培养,让英语和汉语相互补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尤其是现代科学文化的工具。
第二,树立基础科学课程教学服务于科技艺术教育的意识——文综课程,着重于历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综合,着重于逻辑思维(主要是因果思维)、哲学思维(主要是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主要是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上升到历史文化、社会文化、人文文化积累和涵养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