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域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规划图(2017—2035年)
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全文)
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全文)“十三五”是上海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
上海工业区作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是落实本市产业发展战略的生力军,承担着推进上海深度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重大任务。
为进一步发挥上海工业区产业发展载体和创新平台作用,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区围绕上海产业发展总体目标,聚焦国家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区产业调整升级,优化投资环境,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主要成效1、产业载体地位明显提升2015年上海工业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397亿元(2010年为2262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其中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产业基地)有6个,亿元以上规模企业超过2400家。
国家战略专项加快实施,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华电航改型燃气轮机、联影医疗、中芯国际、和辉光电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园区。
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线,推进了17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全市工业区经济产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产业载体功能进一步强化。
2、科技创新平台功能逐步加强“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区着力加大创新投入,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园区创新服务环境。
“张江高新区”1区22园及紫竹高新区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统筹联动发展格局,辐射全市各区。
开展上海市“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建设试点,通过先行先试、聚焦重点、示范带动,推进“四新”经济新载体建设,共批准授牌85家“四新”经济创新基地试点。
“十二五”期末,上海工业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99家;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数量达到951家;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5%;企业累积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50811件。
3、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本市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统筹优化工业区块规划布局。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及其演化进程
万方数据姚凯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及其演化进程图1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1953)2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演进和特征评析2.1以前苏联规划思想指导的总规编制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城市规划成为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工具,工作重点转向“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和人口结构”,贯彻“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改善生产和居住生活条件。
限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城市规划工作转向了吸收前苏联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也参照前苏联专家帮助起草的《编制城市规划设计与修建设计程序(初稿)》而进行。
1950年.前苏联专家巴莱尼柯夫根据苏联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的意见书。
意见书采用了前苏联的规划方法,贯彻了将上海改变为“生产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延续”的思想。
在职业分类上,首次提出被抚养人口、服务人口的概念,提出按照前苏联城市基本人口占总人口的30%一35%、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45%一50%、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18%一23%的比例计算和发展上海的人口。
在用地规模的计算102中.又提出参照前苏联的各类职业的基本人口用地指标推算。
1953年,前苏联专家穆欣指导编制的《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对上海城市发展提出了原则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方案.它对上海一段时间的城市建设和总规编制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方案提出用社会主义改造城市的方法。
保留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城市基础.重新规划、合理布局住宅、工厂、铁路、运输和仓库地区,疏散城市过于稠密的人口。
改善城市的生活条件。
同时.根据整个规划,把广场、街道、河岸和公园在建筑和空间艺术上加以组织.运用古典的艺术形式和现代建筑技术成就安排住宅和公共建设。
根据城市特点而形成统一特色(图1)。
规划编制以前苏联模式为范本,比较突出的是采用“定额指标”计算规划指标。
方案对上海的港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及运动场布局和建筑艺术布局等作了研究。
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7-2035)》的批复(摘要)一、认真落实国家战略。
浦东新区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承载区之一。
要认真落实国家战略,立足国土空间全域,加强城乡统筹,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建设开放、创新、高品质的浦东新区。
二、严格落实底线约束要求。
要落实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的总体要求,严守人口规模、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管控浦东新区常住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布局。
到2035年,常住人口调控目标不超过55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39万人左右。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到2035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805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2.4万亩。
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小于30.17万亩。
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三、构建城乡统筹的空间体系。
要围绕底线约束、创新发展、品质提升的导向,延续浦东新区历次规划思路,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的新要求,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规划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主城区、新城和城镇圈为抓手,统筹空间资源要素,挖掘空间发展潜力,按照“撤并、保护、保留”三类方式,对乡村地区进行分类指引。
规划形成全覆盖、均等化、高品质的公共中心网络。
四、搞好重大专项统筹。
要加快建设浦东交通枢纽,新增铁路上海东站,构建机场与铁路一体化交通,加强浦东国际机场与虹桥国际机场之间的直达交通联系,坚持公交优先,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多模式公共交通体系。
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功能区,全力打造南北科技创新走廊,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形成大飞机总装、临港重装备2个产业基地及25个产业社区,保留若干零星工业用地。
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4 2024年
上海市政府办公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是为深入贯彻制造强国、质 量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发挥制造业对全市经济发展转型创新的重要支撑作 用,率先探索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 的行动计划。
六是围绕产业项目,实施空间扩展行动。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经济密度。发挥产业地 图对投资促进的引导作用,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浦东、临港、五个新城、南北转型等地 区加快制造业增长;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向集群化、生态化、融合化发展;推进“工业上 楼”,盘活低效工业用地。
第三,强化保障措施。从工作机制、综合要素、内外开放、科技和金融服务、产业人才等五个方 面,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支撑。加强市区两级合力,建立高效协同的推进机制,全力落 实《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目录
01 内容解读
02 主要内容
内容解读
一、《行动计划》的总体考虑
党的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制定《行动计划》既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工作要求,也为全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路 线图,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一是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部署要求,在国家有关部委指导下,着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全力 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
二是聚焦稳增长促发展。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一手抓稳增长稳投资,全力以 赴保持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手抓科技引领产业变革新机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 链深度融合,全面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5.18•【字号】沪府办发〔2023〕8号•【施行日期】2023.05.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沪府办发〔2023〕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5月18日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深入贯彻制造强国战略,发挥制造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和创新转型的基础支撑作用,率先探索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到2025年,“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制造业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地位显著增强。
——高端制造引领功能大幅提升。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50万元/人,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1.8万亿元。
——自主创新策源水平显著增强。
一批关键领域实现攻关突破,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高,重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5%以上。
——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成效明显。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80%以上,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
——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形成以领航企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的梯队成长体系,卓越制造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上海2030市区规划图
上海2030市区规划图(2011-10-23 07:09:39)上海市域2030年远期的整体布局。
一个主城区:北侧以富锦路(绕城高速北段)、翔浏公路、蕰藻浜为界,西侧以嘉金高速、吴淞江、绕城高速西段、规划沪湖客运专线、嘉金高速为界,南侧以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东侧以申江南路、迎宾大道、三甲港至狮子林段长江口岸线为界,面积约1620平方公里左右;主城区在外环线以内的660平方公里,可以分为浦西苏州河北、浦西苏州河南、浦东三片;浦东外环线以外,主要是川沙老城区和曹路、合庆、唐镇新城区及外高桥港区,以及康桥园区及航新、浦江、周浦新城区;浦西外环线以外,分为虹桥商务区、宝山-江翔地区,闵行及九新车地区。
主城区范围的划定,主要是覆盖了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发展轴线的主体部分,加上江湾五角场、大场、张江科学城、召稼楼、莘庄七宝、真如桃浦地区等六个城市副中心所涵盖的直接影响区。
同时,根据不与省市边界过度接触和与北京对齐的惯例,不把白鹤地区与川沙以南地区、浦东机场周边划入主城区。
三个辅助城区(即内部不能实现自体循环,主要是与主城区采取生态屏障隔离开的、采取组团化城市向乡村形态过渡区域):青浦辅城区,北起吴淞江,东至绕城高速西段,南起沪湖客运专线及练塘、金泽地区上海湖区规划线南侧,西至省市边界,面积约250平方公里;空港辅城区,西起申江南路、东至大海、北至迎宾大道、南至大治河,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涨滩因素);宝山北部辅城区,即翔浏公路以东、长江口以西、省市边界以南、绕城高速北段以北的三个镇和宝钢地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三个支撑性的重点新城:南汇、松江、嘉定。
南汇新城除了东海湖工程区域向东不断拓展以外,向西拓展到海港综合开发区西侧的洪庙附近,向北包括大团地区,拓展到大治河一线,远期约450平方公里以上;嘉定新城向西、向北与昆山太仓两地连为一体,面积在280平方公里;松江新城向南拓展到黄浦江,西南的新浜和石湖荡地区与上海湖区联动发展,面积在300平方公里左右。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7.05•【字号】沪府办发〔2021〕12号•【施行日期】2021.07.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办发〔2021〕12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7月5日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为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推进上海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上海制造业全面落实国家战略,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持续发力稳增长、抓项目、扩投资、调结构。
工业总产值从33212亿元提高到37053亿元,平均增速2%;工业增加值从7110亿元提高到9657亿元,平均增速2%。
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完成“十三五”目标。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强应急防疫物资生产保障,组织企业复工复产复市,持续发挥制造业支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作用。
1.“上海制造”品牌有力打响。
坚定“上海制造”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形成一批名品、名企、名家、名园。
支持推广首台套装备、首版次软件、首批次材料,推出多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48家企业和产品获得“上海品牌”认证,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超过500家;培育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20个,推出首批26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
2.关键战略领域创新突破。
《上海市松江区2017-2035》公示稿完整
前言PREFACE松江区地处上海西南,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经济富庶,素有“上海之根、浦江之首、沪上之巅”的美誉。
东与闵行区、奉贤区为邻,南与金山区交界,西北与青浦区接壤。
行政辖区面积604.6平方公里,下辖6个街道、11个镇,境内有国家级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松江出口加工区和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松江历来是上海重点建设的郊区新城之一,也是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16年底,松江区常住人口176.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040.4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0.7:52.0:47.3,税收收入386.99亿元,财政收入415.59亿元,主要发展指标均居全市郊区前列。
2015年11月27日,松江被列为国家第二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自2006年以来,《松江区区域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006-2020年)》和《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年)》等规划的批准和实施,有效指导了松江区的城乡建设和城镇发展,规划确定的2020年部分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当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
规划提出上海市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规划思路、理念和方法都有了很大转变和提升,也对松江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松江区委、区政府立足于松江新的发展阶段,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确定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的目标定位和奋斗纲领,并把G60科创走廊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旅游产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三大举措。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启动本次松江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既是落实全市统一部署和区县规划编制计划,更是对松江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思考和全面探索。
上海2035规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编制2014年5月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017年12月15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
三年多以来,规划编制过程全面体现了“开门做规划”的特点,国家有关部委全过程指导规划编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长三角区域相关省市、上海市人大、市政协、市区两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全面参与,广大市民通过微信、互联网、来信来访等线上线下多种途径,热心参与,积极建言献策。
来自国内外、涉及各个领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参与了规划重大战略研究,提高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规划发布2018年01月04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正式公布!规划概述“上海2035”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
规划提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完善由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四个层次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中央活动区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徐家汇等区域,16个城市副中心包括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的核心镇中心;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9%左右。
至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
规划内容城市性质规划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上海是中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