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
《21世纪经济导报》专访珠海华润银行首任行长宋群(1)
专访珠海华润银行首任行长宋群:华润“央企金融”注脚:银行新锐珠海突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于晓娜金熔珠海、广州报道“华润的未来就是华润金融的未来”这句话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
他甚至更加明确表示:“未来的华润金融就是华润集团,华润集团就是华润金融。
”此言分量不轻。
宋林提出,金融业务将在“十二五”期间成为华润航母新引擎。
在华润金融版图中,包括其控股的银行、信托基金及参股的券商、保险,如珠海华润银行、华润信托、汉威基金、国信证券和华泰保险等。
目前,金融资产在集团所占比例有限,但是华润金融被寄予重望,按规划至2015年管理资产规模、营业额与经营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将有超常规的突破,金融资产或将占华润总资产的45%以上。
4月15日,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华润集团”)在珠海市宣布,“珠海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珠海华润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润银行”)。
而在此前的4月11日,“华润股份有限公司迁册广东揭牌仪式暨珠海华润银行揭牌仪式”在广州举行。
如此高规格地推出一家资金规模并不雄厚的新银行,华润的谋略与布局令业界关注。
同期,华润首次对全集团400余位中高级经理人展示了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的“十二五”规划:将七大SBU/BU及非上市公司业务板块进行大力度的协同梳理,华润在“十二五”期间将进入世界500强的前250位,据此发展目标推算,未来五年华润的营业额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4.3%,经营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为30.7%。
在华润集团入主珠海华润银行之后,经过两年的改造,至2010年底,实现净利润1.06亿元,ROA为0.74%,ROE为7.43%,贷存比为28.73%,从各项经营指标看尚有较大增速空间。
依托华润集团的银行平台定位于“产融结合,融融结合”的差异化经营路线,华润横跨电力、燃气、水泥、零售快消、地产、医药、金融七大行业,未来旗下公司的客户资源和行业专长,能否如愿景所述整合进珠海华润银行,尚需时间检验。
21世纪经济报道推广手册
2006年度推广手册更锐利更平静2006.01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1世纪经济报道》于2001年1月1日正式创刊,一周一期;2003年1月,《21世纪经济报道》由一周一期到一周两期;2006年,因应自身发展情况及媒体市场大势,再度主动求变,由一周两期到一周三期。
新闻更独立、资讯更新鲜,深沉自内心的丰沛新闻气质,更加卓然呈现。
版块设置周一刊:40个版1-4封面,社论/时论;5-8政经;9-12财经(其中2个基金版面);13-16金融;17-20公司;21-24 IT;25-28评论;29-32研究;33-36管理;37-40生活。
周三刊:24个版1-4封面,社论/时论;5-8政经;9-12财经(其中一个基金版面);13-16金融;17-20公司/IT;21-23汽车;24读书。
周五刊:24个版1-4封面,社论/时论;5-8政经;9-12财经(其中一个基金版面);13-16金融;17-20公司/IT;21-23地产;24读书。
每月一期:“BUSINESS CLASS”生活增刊32P,全彩色铜版纸印刷,随报发行,中国商务人士必读时尚指南(详见生活增刊推广手册)。
版块定位社论/时论从经济透视政治与社会,从热点洞见全局与趋势,从问题梳理根源与路径。
立足微观现实,关怀中国前途。
见解独立,立论严密,高屋建瓴。
封面全方位、多角度捕捉政治、经济热点,始终推崇第一手的解读,权威、客观、冷静地告知社会重大事件背后的新闻。
21世纪政经记录中国社会重构进程。
21世纪公司全球视野下在华领导型企业、产业的竞争、成长和命运。
21世纪IT政策的深度理解,演绎运营商的角力,通讯制造业的沉浮,与软硬件与现代企业的建设并行,透析融资渠道与使用方向。
21世纪财经调查中国上市公司运作状态,专家点评一周股市,二级市场尽在掌握。
21世纪金融与银行家对话,与保险代理谈判,与投资经理交流。
让我们的报道统筹您的财富。
21世纪汽车多重视角理性记录中国汽车业成长的原始状态。
ESG是什么概念
ESG是什么概念ESG是责任投资中的专有名词,是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
ESG是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具备足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
ESG概念最早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4年提出,2023年以来,ESG资产管理规模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
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投资者,甚至是监管机构都开始关注ESG,全球范围内各大证券交易所也已在ESG方面布局。
1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越来越多的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开始关注ESG指标,以决定他们是否要向对方放贷。
1月13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在香港参加亚洲金融论坛时呼吁,多边开发机构(NDB)应该,并应进行创新型融资。
如果不关注环境、社会、治理(ESG)的话,就不可能成为现在社会的负责任的参与者。
为何ESG成为投资界宠儿?现代投资的主要难题之一,是如何从做好事中获得高回报。
企业道德、环境等非财务领域的风险已经成为投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而通过ESG投资的负面剔除法可以有效避免踩雷。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践行ESG的投资理念,可以更好地避免或者剔除存在高风险、闪崩抑或“黑天鹅”风险的公司,让投资者获得更高的回报。
摩根士丹利一项调查显示,近80%的个人投资者希望投资ESG基金以获得财务回报和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其中,千禧一代投资者占了很大一部分。
1月8日,MSCI(明晟)推出了15只固定收益ESG及因子指数,旨在满足投资者紧贴投资目标制定策略的需求。
梳理上市公司多次发生的“黑天鹅”事件,21世纪资本研究院发现,可以在这类ESG信号的捕捉上,寻找企业风险线索,同时引导上市公司关注并强化ESG理念。
以长生生物为例,这家公司11月底摘牌,正式告别A股市场。
在此之前,长春长生因为疫苗事件,引发全民关注,给市场带来了恶劣影响。
长春长生母公司长生生物股价连续下跌,公司最终走到被强制退市的地步。
21世纪经济报道 资料
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是南方报业集团下属中国最大的商业报纸媒体,是中国商业报纸的领导者。
致力于服务最优秀的人群,是在世界经济界最受关注的中国经济类周报。
目前《21世纪经济报道》一周两刊,周一、周四出版,发行量已近48.6万份/次。
2001年1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正式创刊,向全国发行,开创财经媒体新时代。
2001年11月,《21世纪经济报道》由32版扩增至40版。
2003年1月1日起,《21世纪经济报道》由每周一期改为每周两期,逢周一、周四出版。
这是中国报业理想之想上的一小步,却是21世纪报业探索之路上的一大步,《21世纪经济报道》以更专业更独立的新闻精神,更权威更独到的新闻品质,成为中国商业报纸的领导者。
主动根据市场需求创新改版,连续推出广受读者欢迎的政经、评论、研究以及产经与商业等版块,满足阅读的深层需求。
连续四年推出百版年终特刊,开创财经报纸年度特刊神话,成为年度不可逾越之新闻高度。
成功策划“中国区域经济系列报道”,获得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撰文表扬。
文章指出:《21世纪经济报道》区域经济系列报道在浙江、北京、天津、湖南、四川、海南、山西、安徽、沈阳、福建、吉林等省市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得到相关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文章号召其他媒体借鉴并发扬《21世纪经济报道》在该系列报道中向前看、鼓士气、促发展、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对发展过程中暂时出现的问题采取“负面新闻正面化”的积极报道方式。
《21世纪经济报道》入选“2004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成为唯一上榜的财经报纸。
同年当选“莱卡风尚大奖”之最新锐媒体。
2005年,包括“第一访谈”等栏目在内的《21世纪经济报道》的内容多次获得中宣部点名表扬。
显示了媒体对热点问题比较快速的反应能力,既得到读者欢迎,也提高了影响国际舆论的主动性,增强了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确立2006“一周三期”的重大策略,新闻更客观,资讯更新鲜。
“中国商业报纸领导者”风范再次得到充分体现。
金融危机报道中的人文诉求——以《中国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
重要。下面通过分析《 中国日报》 2 世纪经济报 《1 道》 中的实例, 解读金融危机报道中的人文诉求。
收 稿 日期 :2 1 —0 —2 00 5 0
人物命运 , 写出人的思想冲突 , 揭示新 闻的内在价 值 , 现 了金 融危 机报 道 的人文 内涵 。 体
作 者 简 介 :孙 梦诗 (9 5一)男 , 宁 沈 阳人 , 宁 大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 18 , 辽 辽
个不 同的 方 面 直 接 影 响着 我 国十 几 亿 人 口的 生
、
角度选择人物化 : 小人 物、 大道理
《 中国 日报 》 刊登 的一 篇 题 为 《 融 危 机 下 中 金 国拾 荒者 面 临破产危 机 》 的有 关金 融危 机 的报道 ,
是 20 0 8年 l 2月 1 日播 发 的新华 社 对 外 部 中 国 0 特 稿英 文特 稿 , 此稿 从两 个小 人物 的视 角切 人 , 开
生 了诸 多 变化 , 时代 已 呼唤 着 建 立 传受 双 方 平 等
两个小人物的命运 ,从产业链的最初端延伸至整 “ 个钢 铁行 业 ” , j 由小 事 件 引 出 了金 融 危 机 带 来
的宏 观 经 济 的大 问题 , 以小 见 大 , 常有 说 服力 , 非
鲜活 的人 物及 其命 运 , 动 了读者 的情 感 , 人 深 牵 使
报 道 的一 篇 范 文 , 透 社 记 者 也 表 示这 篇 稿 件 ”路
应; 而那 些 充满 表格 、 术语 , 见物不 见人 ” “ 的报道 ,
对 他 们 启 发 很 大 , 们 想 亲 自采 访 毛 艳 梅 夫妇 。 他
这篇 特稿 的成 功之 处 在于 , 以人 物视 角切 入 , 过 通
经济报道原则解读——《经济参考报》、《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对比研究
5 8日《 月 兴投资重就业 奥朗德 或动摇 欧债解决方案》 的新
闻报道 , 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前瞻 陛。在三篇报道 中, 该报道 是 唯 一 用 高度 概括 的语 言 还 原 整 个 法 国大 选 看 点 的 报 道 , 时 , 同 站在奥 朗德这个 “ ” 人 的视角上 。 畅地 道出奥朗德上任后 面临 流 两大挑战——削减债务任务艰 巨、 法德关系前景未知 。 现在法 国 身负 巨额债务 ,奥朗德兴投 资重就业 的经济政策与现欧盟财政 紧缩政策背道而驰 . 同时.德 国在法 国大选举行之前示好 , “ 称财
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存在 问题 、 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加 以准 确 、
客观 的反映, 而且要把 报道的 问题 与地 区和世界经 济之间 的必
然联系充分反映出来 。《 第一财经 日报》 “ 的《 大选年” 对大国博弈
的影响》 的全球意识最为明显 , 主要报道 了奥 朗德 当选法 国总统 后, 对陷入泥沼的法 国经济 以及欧债危机 , 至于全球金融市场 乃 产生的影响, 其中主要从法国国内事务 、 法德关系、 对美关系三方 面阐述 、 评析法 国大选产生的影响 ; 同时 , 强调“ 大选年 ” (俄罗斯 、
紧缩政策主张. 会使欧盟各国反财政紧缩情绪进一步加剧; 欧元
区政治风 险的提高 . 资金开始外逃 。即以法国为中心 , 向德 国、 希 腊 、意大利辐射进行全局审视 ,同时经过对众多权威 的专 家学
注 的热 点 ,这客观上要求 新闻工作 者坚持一定 的经济报道原则 传 播经济信息 , 为受众 提供专业 的 、 权威 的 、 指点 迷津式 的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简介——媒力中国
《21世纪经济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不息。
《21世纪经济报道》创刊于2001年1月1日,作为商业报纸领导者,一直尊崇新闻创造价值。
2003年1月1日,由一周一期到一周两期;2006年1月1日,由一周两期到一周三期;2008年1月1日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将全新改版,一周五期,每个工作日为读者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商业资讯。
7年来,《21世纪经济报道》不断深入事实背后,为商务精英提供最具价值的商业资讯;纳集海量战略信息,为中国商务精英构筑登高望远的价值平台;精心策划系列重要品牌活动,如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评选、红粉笔乡村教育计划、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中国酒店金枕头奖、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品牌价值管理论坛等,不断树立行业标杆,建立商业中国发展新秩序。
2008年,作为商业报纸领导者,《21世纪经济报道》将以全球视野关注商业中国,以专业素养探求商业智慧,以理性笔触记录商业本质,以明快速度传递商业资讯,继续与中国商务精英人群一道在商海博弈,成就商业理想。
商业报纸领导者七年辉煌(2001-2007)《21世纪经济报道》自2001年1月1日创刊以来,作为中国商业报纸领导者,通过敏锐的反应,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运作,源源不断地为商业精英人士提供最具深度、广度和最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倍受业内外人士的推崇,获得众多奖项荣誉,领航商业资讯传播。
2004年11月,《21世纪经济报道》在2004年度莱卡风尚大奖颁奖典礼中,获颁“风尚媒体大奖”之“最新锐”媒体大奖。
2005年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评选中,《21世纪经济报道》以5.8亿的品牌价值排名第477位,是唯一上榜的财经报纸媒体。
21世纪报系在2005年度因企业公民、“红粉笔”计划等活动,荣膺最新一届的艾菲奖(EFFIE AWARD)铜奖,是此次艾菲奖中唯一的媒体类获奖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在2006、2007年“富豪之选——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调查”中获得“最受青睐的报纸”称号。
隐性采访
在隐性采访中,偷拍、偷录有时使用的是 窃听、窃照的器材,这是不允许的。 4、此外,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或制度已规定的 公开播报禁区,大致有这样几种: A不可获取和泄露国家机密,包括军事机密 B.不可泄露和侵犯商业秘密。 C.不可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利,主要包括隐私 权和名誉权、肖像权等。 D.不可侵害未成年人和妇女的合法权益。 E.不得干扰法庭审判活动
1995年3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未经当事人 同意私自录音取得资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 中强调,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取其谈话,系 不合法行为,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不能作为 证据使用。 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201次会议通过并于2002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 则》)。该《规则》颁布以后,立即引起了传媒界 的欢呼,声称媒体的“偷拍偷录被法律认可。”
(二)道德问题
1.
欺骗手段采访 2. 尊重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 3.扰乱公共秩序
(三)其他问题
问题一:一方面,隐性采访是必需的,无论
是新闻媒体、新闻受众还是新闻记者,都需 要隐性采访来丰富新闻的形式和内容;另一 方面,隐性采访并不能保持受众持续的兴趣。
问题二:隐性采访所涉及的题材往往是富有
尚文静
(一)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从一个非新
闻专业的法律人士看来,尚无准确的界定。 用新闻学者的语言,界定为"是在采访对象 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 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 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 生而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三、社会与公众赞成、认可的隐性采访 四、折忠派理论
新闻如何创造价值—从《21世纪经济报道》的成功看经济报道的方向
冰冰的印象 . 加^更 多的人情味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版 面思 想 : 致 高 雅 而 又 方 便 阅读 精 也许有美国的 《 华尔街 日报》 英 国的《 、 金融时报》 等在 前面做 出了榜样 ,大凡财经类报纸是 以树立其主流报纸形 象为 目标 新闻学者蕞雯教授认 为 主流报纸应该是精 品 报纸 .应该有精致 岛雅的包装 ,向读者展示富有个性 卫有 亲 和 力 的 形象 “ , 各家报 纸通过何种 手段形成 自己精致 高雅 的版面风 格。 我们暂且不 |一这 里讨论 的主题是 , ^ 财经报纸 可通过方 便『 弼读的椒面编排来显现 自己的亲和力 ,按句话说 、就是
导读 从狭义上说指报纸 的第 一版开设 ‘ 。 口, 导读 窗 为读者了解厚报 的内容提供指南 ,从广义上说就是通过版
面元素的结合 . 引导和方便读者快速阅读 。 先来看犍义的 。 导读” ~ 《 华尔街 日报》 每天的版面有 四五十余版, 多时甚 至达 八九十 版. =为了解决版 面多造成的阅读 困难 、《 尔街 日 华 报》 将报纸分成 A、 c三叠 , B、 并精心编辑头版和各叠的首 页,它的头版和首 l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就是不厌其烦地 亘 提供 内容索引和提要 《 济观察报》也将 自家报纸分成 了 A、 C、 E五 经 B、 D、
特 别 强 调 版 面 的” 导读 能 功
叠. 并在头版强化 导读 。《 济观察报》 每期头版的报名 经 在
下用一个通栏 刊登导读 ,一般推 荐四至六篇文章 导读 中 包括文章标题 、几十字 的内容简介 、缩小 的照片和所在版 次 《 1 2 世纪经济报道 》 的头版也 刊登有 导读 , 经济观察 和《 报》 一样 , 通常位于报名下一个通栏 , 但它 的导读一般只有
的呢 ?
简述中国经济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
简述中国经济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摘要: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迎来了经济类信息量迅速增长的时代,也是人们对于经济信息渴求度日益增加的时代。
经济类媒体,作为传递经济信息的载体,需要取得大众的认可,就必须对其经济新闻报道有一定的质量要求,这对经济新闻报道者的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本文将结合《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覃里雯的经历以及典型作品来分析经济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
关键词:业务能力知识储备职业道德覃里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经济类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一时间国内涌现出了大量经济类媒体,《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优秀的经济媒体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但种种迹象表现出的情况是“记者过剩,但财经类记者仍然缺少”,经济新闻记者的素质普遍不高的观点也已被多次提及。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新闻记者呢?本文将结合《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覃里雯来进行分析。
覃里雯成长于广西柳州,1997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
曾任《周末画报》北京新闻中心主任、《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和搜狐网新闻中心总监,在《生活》、《东方企业家》也曾有过工作经历。
在《经济观察报》工作时,曾受报社派遣出访美国,为该报“全球视角”栏目贡献许多出色的学者及政治家访谈,其独树一帜的“大使系列”采访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业务能力首先,经济新闻报道记者需要有新闻敏感与好奇心,记者对于正在发生的事件必须有发现其价值的能力。
同样的事件,记者发现的时间、探究的程度往往就决定了新闻的质量高下。
覃里雯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就谈到“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有无止境的好奇心、强烈的诉说愿望,并能很好地感受当下的社会,对其进行建设性的批判,写出有价值的报道。
”2006年,中国互联网尚处于探索期,互联网广吿被看成是“只有傻瓜才会涉足的领域”,那时覃里雯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一篇关于互联网广告的文章中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广告未来的商机,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了《互联网广告的未来》一文,通过一些数据的分析对于我国互联网广告发展的前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在广告投放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给一些正在犹豫的广告投放者指引了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创造价值
《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创造价值来源:中国报业网2008-11-29 17:25:00【查看评论】《21世纪经济报道》创刊于2001年1月1日。
作为商业报纸领导者,一直尊崇新闻创造价值,以其敏锐的反应,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运作,源源不断地为商业精英人士提供最具深度、广度和最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倍受业内外人士的推崇,确定了中国商业报纸领导者的地位。
七年来,《21世纪经济报道》的发行量一直稳居财经报纸首位,发行网络遍及全国和香港,2007年的发行量已达到665,800份,广告营业额已逾亿,在财经媒体中占有近%的市场份额,不仅是广告收入最高,也是覆盖最多高收入、高职位、高学历人群的一份财经报纸。
创造新闻价值履行社会责任扩大传媒影响从创刊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就将自己定位为中国商业报纸领导者,并以这样一个高度去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孜孜的推动着商业中国的发展。
在这个定位的驱动下,《21世纪经济报道》秉承“新闻创造价值”的理念,坚持报道的专业性和深度性;以推动商业中国发展为目标,发起并主办各种高端论坛、评选活动。
坚持新闻传造价值《21世纪经济报道》提倡新闻根植事实真相,以此来构筑媒体品牌价值的基础。
在深入调查、深度报道的基础上,不断加快新闻节奏,加强点、面结合,推出了很多大型报道,以客观深入、讲求事实的报道风格享誉行内外,吸引了以公司高层领导者、中层管理人员、各界专业人士及政府高级官员为核心的读者群,得到各界商务人士的一致好评。
目前,《21世纪经济报道》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全国15个重点城市设有记者站,而且在纽约、开普敦、伦敦、华盛顿、硅谷、新加坡、巴黎、莫斯科、布鲁塞尔、东京等国际商业、金融中心也派驻记者,实现新闻采集网络全球化,生产第一手商业新闻,以全球视野关注商业中国,探究中国商业价值。
在坚持新闻专业化、逐步推进新闻全球化的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不断与时俱进,推出新版块,改变出版周期。
个人养老金基金布局竞赛启幕?
个人养老金基金布局竞赛启幕?个人养老金基金布局竞赛启幕未来可期的政策导向配合产品自身的稳健收益表现,让个人养老金基金吸引了大量头部公募前来“抢滩”,纷纷为旗下养老目标FOF基金申报个人养老金Y 份额。
但仔细统计不难发现,这份热闹其实仍只属于少数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到,当前在成立一年以上的养老目标基金产品中,因规模未达标准线并未入围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单的情形并不罕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目前市场上发行了个人养老金基金Y份额的公募机构为43家,占公募机构总数比例仅为27.7%。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基金公司在养老目标基金上的缺席尤为明显,譬如在公募“老十家”中,长盛基金甚至迄今未发行任何养老目标基金产品。
实际上,一只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的落地并非易事。
作为创新型基金产品,养老FOF顺利入围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背后离不开公募机构在投研团队、产品设计、信息技术、渠道销售、客户服务等能力上的全面投入与支撑。
也有受访机构指出,在机构自身的经验与能力之外,我国投资者个人养老财富管理意识的薄弱,以及养老基金自身投资特性所带来的理解门槛,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市场多方平台共同面对与化解的挑战。
头部公募领跑个人养老金基金开局3个月来,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体系逐步走进全面发展完善的新阶段。
Choice数据显示,当前入围的个人养老金基金已扩展至137只。
产品的成绩单也可圈可点,2023年以来,Y份额总规模超20亿元,绝大部分基金均实现了正收益。
已落地产品背后的公募管理人则达到43家。
具体来看,华夏基金以9只数量领跑,汇添富、南方基金各有8只,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各有7只,华安基金和广发基金并列拥有6只,工银瑞信、银华基金并列拥有5只。
此外,发行了4只-1只的公募机构分别有6家、8家、8家和12家。
不难看出,个人养老金基金头部效应明显,规模较大的机构大多冲在一线。
以2023年末非货币基金规模排名来看,前十大公募机构均入围了2只或以上的个人养老金基金,拥有4只或以上个人养老金基金的机构,其规模排名则均在前30名以内。
《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为例
采编实践●石俊吴扬财经类报刊2008两会报道特点——以《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为例《2l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和《经济观察报》(以下简称《经观》)作为两份财经专业类的大报,从两者的定位以及市场认可度来说具有可比性。
本文试图以全国两会报道为一个切入口,探究两报的采编方法和策略,管窥财经类报刊的竞争趋势。
本文选取两报在2008年3月3~18日有关两会的新闻报道。
报道主题在两会召开的16天里,氍2l世纪》和《经观》分别出版了13期和2期的专题报道,这与其报刊的发行周期密切相关。
《2l世纪*两会专题名为Ⅸ而立之年其命维新》,涵盖政府革新,改革力量,服务型政府、新阶层力量,人大新空间、区域动力、衡平策、政府这5年以及国是建言9个主题。
Ⅸ经观》在2期的报道中做了Ⅸ五有之乡》和Ⅸ代言者》特别报道。
《【21世纪》围绕改革这条主线,所表达的是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又将迎来一次新的改革,从政治到经济、从政府到个人,从中央到地方都孕育着。
维新”的新芽。
既有对政府过去5年的总结,又对当今社会转型期间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有较为详细的报道,主题较为宏大,体现了报纸对中国未来经济和政治走势的关注,政治色彩较为浓厚。
Ⅸ经观》的选题更为关注民生和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在Ⅸ五有之乡》这个专题中,依据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民生问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依次展开论述。
((经观))中所表现的主题通过借助两会这个舞台,展示出自身对社会生活中,尤其是有关民生和经济问题的关—司青年记者.2008年5rl,I-怀,着重于提出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报道形式两报都在头版设置了两会专题报道的导读,但在形式上有差别。
《经观》的导读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如《(五有之乡》这个专题的导读居于版面的正中央,由一个占用四栏长、两栏宽、红底背景的矩形图片构成,图中五角星中映衬着清明上河图,。
国资委副局长解读央企社会责任《21世纪经济报道》
国资委副局长解读央企社会责任∗《21世纪经济报道》提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其责任边界是企业业务影响范围内承担责任,即以完成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为基础,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利益相关方和环境负责,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价值最大化。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楚序平指出,央企社会责任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楚序平对此作出了详解,并提出不断完善国资预算等一系列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以帮助央企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追求可持续发展《21世纪》:你认为在央企的八大社会责任中,可持续发展是核心。
请详细解释一下这个观点的内涵?楚序平:央企履行社会责任涉及的面很广,国内外各种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诉求很多,比如消费者、环境、劳工、人权、妇女、儿童等组织,都会对企业提出利益诉求。
但是企业是经济组织,根本职责与其它组织不同。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其责任边界是企业业务影响范围内承担责任,即以完成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为基础,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利益相关方和环境负责,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价值最大化。
《21世纪》:央企多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央企在过去的一年有哪些进展?楚序平:2008年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亮点之一就是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按照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国资委把所属企业分为重点类和一般类,分别与之签订责任书。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的综合能耗下降1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0%。
与“十五”期末的2005年相比,中央企业2008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了10.23%,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28.82%,化学需氧量减少了23.15%,可以说央企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
经济观察报vs21世纪经济报道
经济观察报vs21世纪经济报道(一)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发生在《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观察报》之间。
《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系列自身形象都颇具人文色彩,充满理想主义、积极的使命感,颇具诗意地表达着对新闻的理解以及独特的从业态度,如“一种积极向上生长的力量”,如“风和日丽,江山如画,万物谦虚,纹丝不动,一群有理想的人来到这里,代表一种积极的向上生长的力量。
”如“听我所听,见我所见。
爱我所欲”等等;而产品本身《21 世纪经济报道》整体行文风格、新闻角度、编辑风格、版式设计却努力直接、生动、务实而严谨。
报道事多论少。
与之相反,《经济观察报》的自身形象诉求简单直接而理性——“理性、建设性”,而实际运作则充满近乎浪漫的理想主义情怀,在表达方式上甚至有唯美主义的追求。
这种精神贯彻得近乎狂热和沉迷。
我们可以看到从橙色新闻纸的率先使用到所有标题都采取大标宋,而正文字体采用小 5 号,大量富于创造性的插图及版式设计;我们还可以看到出现在第一版的《经济观察报》的“全球观察”从操作形式到栏目名称,问题设计都充满着观察式的哲学式的思辩色彩,而同是出现在第一版的《21 世纪经济报道》的“第一访谈”却直接得多,真切观察问题而不形而上。
被《经济观察报》包装得美轮美奂的《地产观察》的做法,好象在《21 世纪经济报道》很少迹象,将来好象也不会做。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广告运作显然更自觉更有系统的管理体系, 事实上比《经济观察报》也要成功。
这背后肯定跟人有关系,我们知道沈颢系北大中文系毕业, 曾热衷写诗,< 南方周末> 给了他想让“阳光打在脸上”的社会理想,在当今中国事实证明籍由推动经济变革发展,远比泪流满面的悲沧呼号来得有效而积极,更构成坚实持续促动结构改善的力量。
《媒介经营与管理》复习材料
•《媒介经营管理与大型活动策划》复习材料••长期以来,国内媒体处于一种“宣传管理”之下,媒介只重视意识形态的宣传属性•媒介的经营管理,是随着媒介市场化的发展而出现的概念和行为媒介经营管理的定义广义:•指运用媒介产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领导、计划、组织、控制等行为,使产为资源(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得到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用,从而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狭义:•专指出售媒介的广告版面时段的有关经济活动和管理运作。
宏观:•是国家、社会对媒介的制度、体制的规定和要求微观:•指具体的媒介单位对自身的行政、生产、营销、财务、人事、技术、安全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活动媒介经营管理的特殊性:1.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2.媒介管理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信息资源管理•在“3M”(资金(money)、物质(material)、人员(man)三部分)之外,还有第四个M,即message(信息)。
信息是媒介存在的理由什么是媒介组织?•即各级各类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各级管理组织结构媒介组织的内容管理主体与客体:各级各类报社电台、电视台,他们既是管理主体,也是管理客体。
组织环境与组织目的:组织环境主要由社会一般环境与具体工作环境构成。
一般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系统、经济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和科学技术四部分。
•具体工作环境指媒介市场、资源和可得性和受众三个方面。
•组织目标:生产产品(信息),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媒介策划的意义:1.有助于明确受众需求,强化传播效果2.有助于媒介既定目标的实现3.有助于媒介经营业绩的最大化4.有利于媒介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营销发行策划•媒介营销发行是将媒介产品推向市场、消费者、广告商的一切商业行为。
•在营销发行过程中,对消费者和广告商需求的掌握是媒介营销发行策划的核心。
•主要包括产品策划、价格策划、渠道策划、品牌策划四个步骤。
(1)产品策划①媒介产品的引入期•要合理策划,生产出具有个性的差异化产品•如《21世纪经济报道》:创立于2000年,锁定经济领域的揭露式、批判式报道②媒介产品的成长期•此时,媒介产品已产生一定影响力•这一阶段,拳头产品的培育很重要,为形成强势的媒介品牌打基础。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稿部总监陈小莹谈财经报道(首发《新闻界》)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稿部总监陈小莹谈财经报道(首发《新闻界》)(2013-09-13 23:35:19)转载▼标签:文化财经记者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专访《21世纪经济报道》特稿部总监陈小莹□张志安刘虹岑个人简介陈小莹,1983年生,上海人,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记者,现任该报头版/特稿部总监。
2006年入职以来,连续四年被该报评为年度记者,2009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年度记者。
代表作之一《京沪高铁20亿贷款变形记》荣获2010腾讯网年度华语传媒盛典“年度经济报道”大奖,牵头负责的《起底实德资金链》获2012年度南方周末传媒致敬奖。
访谈实录『用财经的视角去报道社会公共事件』张志安、刘虹岑(以下简称“张志安”):从2005年入行起,你就一直做的是财经新闻,怎么理解财经新闻,比如小财经、大财经等概念?陈小莹:我2005年入行起就一直做的是财经记者。
“财经新闻”这个概念本身一直被财经媒体不断扩展内涵和外延,可以说现在的财经新闻都是一个“大财经”的概念。
举个例子来说,像“钱云会事件”[1],如果用传统的新闻概念的划分,可能比较倾向于把它划归为社会新闻里面去。
但事实上,只要发生这样类似的事件,所有的财经媒体都会去做报道。
再比如最近的“唐慧事件”[2],很明显这是一个法制领域的选题,但所有的财经媒体也都会去做。
因为在中国当下的语境里,由征地问题产生的矛盾背后,是农民作为一个利益群体与其他利益群体博弈产生的矛盾,这个普遍存在的激烈矛盾正是中国经济环境下的重要命题。
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经济的上层建筑都会被动摇。
这次表现形式可能是钱云会事件,下次可能是别的事件,但本质不变。
法制报道也一样,一个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将对经济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绝不能因为是财经媒体,而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狭义的财经领域。
我们的社会结构、法制基础等领域与财经密不可分,互相作用。
所以,几乎所有的财经媒体都会去报道,像《财经》、财新传媒,也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都会倾注时间和精力去调查。
与世界顶级媒体“接轨”——《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主编沈颢问答
J
=上 的 沈 颢 一 副 老 成 的 样 子 ,挎 上 一 } P 一 双 休 闲鞋 , 看 像 个 中 学 生 ,而 穿 猛
让 采 访 过 他 的 人 觉 得 吃 力 , 过 到 底 不
化 竞 争 中 ,争 夺 高 端 信 息 资 源 和 客 户 资 源是 专 业
8
维普资讯
,, Ili  ̄ l | t t i
. .. . — —
— — — —
传 媒
观 察
・ 20 年 02
第
8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 D IA O E V R E B S R E
问 :听 说 你 每 天 看 报 纸 很 多 , 有 《 尔街 日 华
报 》 金 融 时报 》 财 富》 时代 周 刊 》 巴黎 竞 、《 、《 、《 、《
业 发 展 趋 势 有 所 了解 的 基 础 上 , 们 把 《 东 物 价 我 广 报 》 名 为 《 十 一 世 纪 经 济 报 道 》 将 这 张 报 纸 内 改 二 ,
容 定 位 为 “ 闻 创 造价 值 ” 新 。
问: 听说 《 十 一 世 纪 经 济 报 道 》在 诞 生之 前 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2006-06-05 00:02:50)这是关于采访的小手册。
我们努力让它做到实用,有助于记者完成自己的报道。
但更重要的,它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所有的答案。
在日常的报道中,快速的节奏如同切分音般把每天分开。
哪一天该完成什么,成为记者心中暗藏的节奏。
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就像一场踏错步点的舞蹈,一切全乱了。
而打乱这些节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找不到采访对象,不能高质量地完成采访的工作。
而这决定了一篇报道的品质。
其实,采访就是对人性的测试。
记者在和采访对象打交道的时候,考验的不仅是记者对行业的了解,对产业的观察,也考验记者对人性的洞察力。
人性的优点和缺陷,在一场采访中,就可以暴露无遗。
采访注定是一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结束的战争,而记者要做的就是,打赢它。
一、怎样找到你的采访对象不断地被拒绝,不断地被延迟,总是找不到愿意说话的人,截稿的日期在一天天地逼近……在日常的报道中,记者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这的确令人沮丧,因为新闻不能虚构,而等待又让人痛苦,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愿意说话的人,或者说找到让人不得不说话的理由?要回答这个问题,记者应该首先问自己,别人为什么要接受我的采访?其实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为什么要接受采访?其二是,他为什么要接受本报或者该记者的采访。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能有这么几种情况:一个公司的CEO可能会想宣传他的公司或者产品,或者想展示他作为商业精英的形象;也可能竞争的需要;还有,当一个事件发生时,记者已经掌握了相关的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是对方需要了解的,这个时候,他可能就不得不说。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被采访对象可能会看重报纸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也可能因为报纸这种影响力和风格让他反而会更谨慎;或者记者本身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精心的准备,让被采访对象感觉到接受采访是值得的,而在采访完,他的话不会被歪曲或者误解。
这只是一些可能遇到的情况,最重要的是记者要掌握这个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利益格局。
下面有一些采访前要做的工作:采访前:精心准备,事半功倍。
(1)熟悉和研究已(或将)发生事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2)查阅相关资料和专业知识,掌握采访对象所涉行业基本态势;(3)判断采访对象的利益格局与可能心态,寻找可能的介入角度和突破口;(4)有针对性地提出采访请求,或是有针对性地拟订采访提纲;(5)判断对方回应心态,调整自身姿态,努力促成采访;(6)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间、地点、方式;(7)检查有关物质准备情况,提前10分钟赶到约定地点。
附:如遇拒绝,如何尽可能接近采访对象:(1)判断对象拒绝的原因;(2)将已有报道或已成影响介绍给对象,或是帮助其分析所处利益格局,呈明“说”的好处;(3)承诺保护消息源,不透露对方姓名;(4)找朋友或熟人介绍;(5)从外围了解相关事实,再回头向对象质证;(6)直接到对象办公室或途中等候。
二、怎样开始第一个问题采访是一场短兵相接而又要礼尚往来的战争。
很多预想中的问题要找机会提出,而有时对方不经意的回答却埋藏中极有价值的线索和答案,机会也许稍纵即逝,但又不能急于求成,取得对方的信任,不仅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采访的艺术。
首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本报很多属于调查性报道和批评报道,这方面更要做到有备无患。
一般说来,记者准备的问题越多,他的采访和报道就可能越全面,越细致,越接近真相。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面面俱到,很多提问要根据采访的时间、采访对象的反应,和采访的进程的变化来决定。
比如说记者要采访加入WTO美方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时间只有一小时,刚开始提一下她那著名的花围巾是一种建立信任和良好采访氛围的有效手段,但是接下来可能就要问很多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谈了花围巾再去谈她的衣着。
记者在采访前要做的另外一个准备工作就是要和编辑沟通,也许在编辑的脑子中,他对这篇稿件会存在着某种期待和想象,但是怎样贴近事件的真相,还需要多方求证,多了解编辑的想法,对采访和稿件的形成是有好处的,而且可以减少成本。
好了,准备已经差不多了,记者准备问题可以根据各人的习惯,或者写下来,或者默记在心,这样,记者无论面对的是政要,还是富可敌国的CEO,都可以充满信心地去面对了。
第一个问题很重要,最常见的问题也许也是最没有想法的问题就是:你感觉怎样?比如在一个体育比赛中,一个记者冲上前去问那个冠军,问你得了金牌,感觉怎样?可能有这样的回答:我感谢我的祖国,我感谢我的家人、教练和队友等等,还有一种,大家可以经常在电视直播的画面中看到,那个气喘嘘嘘的冠军回答说,我现在感觉很累。
在财经报道中,同样如此。
乏味的问题只能得到乏味的回答,愚蠢的问题会使回答更为愚蠢。
其实怎样开始一次采访并没有一定的行业标准。
也许可以提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开始,也可能是提一个比较个人化的问题,甚至是谈一下最近的天气,或者提一些比较有挑衅性的问题也未尝不可,就像奥里亚娜.法拉奇那样。
这位已采访世界政要闻名的女记者,以其咄咄逼人、锋芒毕露的问题而闻名于世。
但是只要仔细阅读她的风云人物采访录,就会发现,她提的问题越尖锐,她提问时的表现却越温和。
她和那些风云人物的采访,有时像一只野兔在追踪一只狐狸,有时又像一个斗牛士用红布去挑逗那些发怒的公牛,但是很多时候,法拉奇经常在采访中被训斥,被盘问,被考试,但是她从未放弃。
下面是一些用得着的方法:1、多准备一些问题,在采访之前最好和编辑进行沟通,根据个人习惯,这些问题可以写下来,也可以默记在心;2、不要以一个空洞、乏味的问题开始采访,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问一些比较新的问题,也可以问一些比较个人化或者专业化的问题,甚至都可以是天气;3、记者在当面采访中,要注重和采访对象的交流,比如眼神不要闪烁,而应该专注,或者通过神态上的变化,来和采访对象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三、鸡尾酒提问法:开放式的提问和缩小性的提问采访的目的,就是去求证,去挖掘事件的真相,有时记者需要了解比较宏观的情况,比如行业的发展于趋势,采访对象对某一个重要政策和法律的看法,而更多的时候,记者需要了解非常具体的细节,人们常说魔鬼在细节中,而重要的细节对于报道是至关重要的。
从提问的类型可以分成开放式的提问和缩小性的提问,其实,前一个问题主要是观点性的,而后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事实性的。
这两种提问的方法经常需要混合试用,治疗艾滋病需要用鸡尾酒疗法,而进行一次重要的采访,更需要鸡尾酒式的提问法。
是以开放式的提问开始,还是直接地以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始,这要根据采访对象来定。
一般说来,采访重要的官员、公司高层、经济学家等有“想法”的人可以用开放式的提问开始,因为他们往往能对国家、行业和某些宏观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比如你可以问一个总理,国有企业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而对于一个工人,他则更关心在这场改革中,他是否会下岗失业,他会有什么样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既然开放式的提问相对侧重于一些重要人物,那么缩小性的问题则可能多面对一些技术专家,从事具体事务或者相对年龄较小的人,比如儿童等等。
比如说,你与其问一个儿童的“理想”,还不如问他是否想在考试或者体育比赛中得第一。
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但是必须交叉使用。
一篇文章如果只有一个笼统的、抽象的、宽泛的印象,那么这篇报道一定是敷衍了事的,失败的报道。
不为人知的细节,丰富的事实,是构成一篇调查性报道的关键。
记者在问完一个比较笼统的问题后,紧接着应该问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可以问采访对象,你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能不能举几个例子之类的问题。
而问完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后,也可以问,这样看来,你是同意这样的观点,或者是你认为产业的趋势是这样的...等类似的问题。
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比如说,报社希望自己的记者对这个行业有比较深的了解,成为行业的观察者和分析上,但实际上,记者在很多问题上应该承认自己知之甚少,特别是一些比较具体操作性的问题,这个时候,尤其是年轻的记者,更应该坦然承认自己的有很多地方不懂,不要不懂装懂,不懂装懂的结果就是采访失败,要做的报道自然不能完成。
还有,在采访中问一个问题不要太长,如果一个很长的问题包含了太多的层次和含义,实际被采访对象很难一一作答。
因此,最好一次问一个问题。
再者,在采访中往往会有一些停顿,这种停顿有时是采访对象过于简短的回答造成的。
有的则是被采访对象故意设置的尴尬境地。
打破沉默的责任在哪里,是记者还是被采访对象,要视乎情形而定。
但是记者也要明白,有时候沉默可以收到效果,让被采访对象感觉自己的回答还没有完成,还要继续。
在这些问题中,最关键的是,不要害怕提出尖锐的问题。
记者应该明白,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记者首先应该鼓足勇气,然后还要掌握技巧。
如果不能直接去问的话,就可以把问题交给采访对象。
比如说,法拉奇在采访中就经常运用这样的提问,“有人说你是独裁者,也许是仁慈的独裁者,但终归是独裁者,也许现在正是你回答的时候”等等。
归纳起来就是:1、当记者作调查性报道的时候,采用开放式提问和缩小性提问相结合的鸡尾酒提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另外一种方法作补充;2、记者在提问时不要不懂装懂,有时应该谦虚,没有弄懂的地方和细节一定要补充求证;3、提问的问题不要很长,如果包含了太多层次的意思,可能会让问题显得没有重点,所以最好问题一个个问;4、在采访中,有时会出现停顿和沉默,记者有时需要很快结束这种局面,有时则应该利用这种局面,诱导被采访对象继续回答;5、在采访中有时需要刺痛采访对象,让对方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完美,这样一来会降低他的自负感,但是这种刺痛不能过火,那样会使采访对象难堪,甚至会让采访变得更为困难。
四、在采访中怎样不会被误导很多时候,一些记者感到苦恼的是,在采访中,感觉到对方在撒谎,或者在误导自己,但却手足无措,记者不知道是应该反驳,还是打断被采访对象的讲话,如果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采访将变得偏离航向,而报道也就将离真相越来越远。
的确,驾驭一场高难度的采访,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洞察力,还有自信心。
因为我们的记者经常要采访的是一些精英人士,这些老练的商务人士或者官员,自有一套如何不把秘密讲出来甚至是制造迷雾的手段,这个时候,记者不能心情紧张,应该明白自己作为记者的责任和身份。
因为记者并不是和他去签合同,而是去采访,是代表公众的。
所以,没有必要患得患失,更没有必要为对方的“场”和“气势”压倒。
其实,一个人要撒谎并不容易,一个谎言也许需要十个谎言来掩盖,总有一些地方会露出蛛丝马迹。
著名的“水门事件”就是从一件件小事,最后导向了白宫,让金宏伟下台。
所以坚持不懈的调查,就会让真相浮现水面。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篇稿件都需要长时间的调查,对于一张新闻纸来说,时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如何在一场场遭遇战中就取得胜利,确实需要一些管用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