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英--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
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
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
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
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
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
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
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
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
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
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
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
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
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
管理学者纷纷“发炮” 质疑中国MBA教育思路
11月13日第五届中国管理学年会在大连国际金融会议中心开幕,MBA和中国管理学界思路急需创新成为所有与会者和专家们一致热议的焦点。
成思危、张维迎、李一军、王众托、赵纯均、李维安、席酉民、赵曙明、徐淑英等近50位国内外管理学“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管理教育不改革,难以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不改革,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现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成思危记者:面对种种情况,MBA和中国管理学教育是否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成思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们名牌学校金融系的毕业生,到一个外资的金融机构,同时还有一个美国不大出名的学校的金融系的学生,两人考试成绩差很多,老板交给他们一个任务设计一个新的金融产品。
第二天,我们这个中国的学生问:“老板,怎么算比较合适?”老板说,我来告诉你怎么算还用得着你吗;而美国的学生是这样问老板的:“老板,我想这么算你看行不行?”老板看后说:“你的基础太差了。
”但是我认为,起码美国学生能够去思考了,这就是我受到这种事的启发——只有管理学界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金融危机以后,我们面临的形势和变化,使得我们必须转移和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而服务于此的(MBA)人才类型也需要转变,但创新不是聪明人的灵机一动,不改革就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管理人才。
说句实话,管理是科学加艺术,书本上的知识到了实践,有的需要改变。
管理≠机场畅销书——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监督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赵纯均记者:MBA和管理学教育学习西方的案例教育走过了很多年,现在面临创新应注意些什么?赵纯均:用国际管理学界接受的方法研究中国的管理问题需要注意一个方面的事情。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管理学界取得的成就从哪里来,学习了西方,当然也继承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并适应了机制的转型和文化的变迁,问题是我们的学者是否认识到了这种基础,总结提炼出了经验性的东西。
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_中国企业_省略_例论坛_2009_综述与范文分析_毛基业
摘要:本文除了简要综述“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9)概况以外,主要通过对3篇高质量案例研究的深度解析,探讨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
借鉴案例分析方法,我们发现高质量案例研究具有以下特征:(1)针对现有理论缺口提出研究问题;(2)根据理论构建需要选择案例;(3)基于理论要素进行案例分析;(4)将研究发现与现有理论对比来突显理论贡献。
针对以上发现和与案例论坛论文的对比,本文给出提高案例研究质量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案例研究研究方法理论一、引言理论在案例研究的方方面面起重大作用。
例如,选择案例研究方法的首要依据是研究问题(Yin,2003),但案例研究方法确定下来后,理论在案例设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构建还是检验理论。
完整的研究设计必须包含关于研究对象的理论,为研究提供一个足够清晰的蓝图。
这样的研究设计才能够决定搜集什么数据和采用怎样的数据分析策略。
现场数据搜集是否切题更是取决于理论,或说对于研究对象的深层理解。
因此,数据搜集前的理论构建工作是必不可少的(Yin,2003)。
此外,案例研究的结果也需要与已有理论进行对比来普遍化(generalize )。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是案例研究的起点和终点。
Merton (1968)将理论定义为“在逻辑上相互联系并在实证上能够获得具有一致性的若干命题”。
类似地,Bacharach (1989)指出可以将一个理论看作“一个构念或者变量系统,通过命题将构念相互联系起来,而通过假设将变量联系起来”。
需要明确的是,理论有抽象和操作两个层面。
抽象层面的理论由构念和命题构成,而操作层面的理论则由变量和假设构成。
案例研究中的理论通常表现为构念和命题(陈晓萍等,2008)。
此外,本文所指的理论是Merton (1968)称之为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中层理论(middle range theories )。
相对于宏大理论(例如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细微理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常识),中层理论介于两者之间,它在全面性和抽象程度上都是中等的,其目的在于解释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现象背后的法则(陈晓萍等,2008)。
如何实现管理的中国理论
如何实现“管理的中国理论”2014年03月26日14:51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陈秀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37探求管理研究的方向■缘起本版7月29日刊发了徐淑英教授的文章《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之后,在学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师生们通过微博纷纷转载此文并加以评论;武汉市社科院一位学者甚至在读后赋诗一首表示称赞;一位吉林省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读者打电话给本版主编表示,中国的学者应该像徐教授一样做一些更具本土化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才对企业有指导和启发意义;海峡彼岸台湾大学的老师听说本版刊发了著名华人管理学家徐淑英教授的文章后,更对光明日报产生了兴趣……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秀梅博士专门撰文给本刊指出,徐文中所描述的现象确实是我国管理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扩展,情境化研究在我国正逐渐得到重视,并开始出现“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
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存在着“中国管理理论”徐淑英教授在《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一文中指出,“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
信用风险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的研究领域,也同样存在着“中国管理理论”的问题。
从2000年—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期刊看,70%左右是套用西方理论进行的演绎性研究。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中国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
国外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最早是在20世纪初开始的,而我国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在这近百年的时间中,西方对于信用风险管理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学派,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
第二,中国经济环境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化安排较晚。
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了专门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机构,随后出台了要求债券市场上公开发行的债券必须进行信用评级的相关规定;而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组建的,发债企业必须进行信用评级的规定也是1992年才发布的。
徐淑英 管理问题与理论建立:开展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策略
管理问题与理论建立:开展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策略*徐淑英张志学【摘要】当今的管理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术研究发现的基础上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企业的竞争力的增强,学术界和实践界越来越呼唤并鼓励在中国背景下进行本土的管理研究,从而为建立中国的管理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并最终为丰富全球管理知识做出贡献。
中国的本土管理研究的本质就是在开展学术研究中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从而拓展已有的理论甚至建立新的管理理论。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两种对情境敏感的研究,探讨三类全球管理知识理论;随后列举一些有影响的在中国背景下开展的研究,来说明高水平的本土研究实践。
高水平的本土研究既能创造出适用于具体情境的知识,又能够为全球管理知识做出贡献。
我们在文章的最后就如何开展高水平的本土管理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全球管理知识本土管理研究对情境敏感的研究中国企业管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使得管理学者越来越意识到,管理领域中已有的研究并不都具有普遍的使用性。
Rousseau和Fried(2001)在他们引人注目、名为《区域、区域、区域:组织研究的情境化》的文章中说:“组织研究领域的国际化给社会科学理论的推广带来挑战”(p.1)。
他们与以往学者一样(如Rosenzweig, 1994),意识到现有的管理理论在其它社会背景下不一定有效。
国际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全球化的趋势很不协调。
Porter(1996)指出:“基于美国的组织研究,尤其是组织内的行为研究,很大程度上只是针对美国社会的。
”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顶级学术刊物的评审委员对于某些学科和范式(paradigm)的偏爱而产生的学术壁垒。
幸运的是,目前非美国的管理研究进入顶尖学术杂志的壁垒正在降低(Li & Tsui, 2002),编辑和评审人对采用美国之外的样本的研究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国际管理研究中的情境化问题,并举例说明能为全球管理知识做出贡献的重要方法——高水平的本土研究。
中国需要管理研究
中国需要管理研究2014年03月26日15:05 来源:经济观察报2004年7月28日作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94现在,EMBA管理教育广受欢迎,管理书籍和期刊大量出版,管理话题被广泛谈论,各种各样的西方管理被介绍到中国来。
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定,这些主要源于西方正式组织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哪些适用于快速变动的中国环境,哪些需要修正,哪些完全不适用。
过去20多年来,对于中国企业的成长、发展和变革过程,对于它们的组织特点和管理者的价值观变化,虽已有一些研究,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知识。
“因缺乏在高度变动的环境中如何管理的系统性知识,中国的高速发展正遭受阻碍。
”徐淑英(AnneTsui)认为,“中国的发展迫切需要积累管理知识,以帮助各类公司在这个动态多变的环境中运营。
”徐淑英是一个典型的学术界人士,对于她来说,真正的管理知识源于“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和系统的实证数据基础上的高质量研究”。
这也是她在自己管理学术研究之外全力推动着的事情,她于2001年创立了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她的学术简历上所列的讲授课程的前几个都是关于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她也是华人管理研究领域公认的领袖。
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许多人会问。
许多人把学术研究视为象牙塔,以深奥的语言讲述离实用很远的东西。
徐淑英推动的大体上正是这种研究,最终成果通常是理论性的、以严格的学术语言写作的、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的英文论文。
但它的确和我们密切相关。
只有理解中国的各种管理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实践;了解环境变化对管理方法的影响,才能有效地管理。
人类曾试图绑上翅膀模仿鸟类飞行,但只是在流体力学的研究清晰地说明螺旋桨为什么产生上浮力时,人类才真正能够飞翔。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腾森在他的新书《困境与出路》 TheInnovator'sSolution中说,“了解原理(什么导致什么,以及为什么)使飞翔成为可能,了解环境的分类使飞翔变得可预测。
中国战略方案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
研究背景与目的
我们从“国际”的视角来检阅国内管理学、特别是战略管理学研究的现状:
第一,国内的商学院,包括其中的管理学各学科,大多脱胎于两个传统院系:工程和经济。因此商学院的研究课题和学科传统,往往来自于工程学、运筹学、管理科学、以及宏观与微观经济学。
数据来源/样本/分析方法:
我们对总共26篇描述型、实证型、和定性经验型论文的数据来源做了如下统计(有重叠):
二手资料/数据:11(42%)
问卷调查:10(38%)
访谈:5(19%)
资料来源:
约有40%的论文采用了包括文档资料、历史资料、各类出版物、网站、以及其他公开源的二手数据,约60%利用了包括问卷、访谈、及实地调查在内的一手资料。
课题:
公司治理/股权结构/董事会:11篇(26%)
竞争力/竞争优势:6篇(14%)
跨国公司/国际战略:6篇(14%)
创新:3篇(7%)
企业家/职业经理人:3篇(7%)
本领域内一些最基本的课题,例如属于战略内容的行业分析、战略组别(strategic groups)、商务层(business-level)战略、横向多元化与纵向一体化、合并与兼并等,以及属于战略过程的决策机制、结构选择等,均未得到应有的位置。
评估总结
1.国内战略管理学研究在课题和论文类型方面尚未进入“主流”。研究项目涉及的课题很多是在战略管理的“边缘”领域,或是与经济学、金融学的交叉部分。总体来看,国内战略管理研究缺乏能与当前西方主流战略管理学及相关领域的刊物相看齐或相追随的研究题目和研究领域。在研究类型上也尚未进入以理论实证型为主的“现代”时期。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徐淑英等PPT课件
Page 11
第11页/共22页
实证研究中的理论描述
1 2 3 4 5 6
Page 12
讲述一个故事 列出参考文献和引用他人成果
引用实证研究发现 在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讲述为研究假设进行的推理 运用框图说明理论
第12页/共22页
第四章:建构中国管理学理论的机会与 挑战
Page 13
第13页/共22页
• 内部效度:指变量因果关系推论的可信度 搜寻可能的混淆变量,在统计时进行控制 选取合适的研究类型
• 外部效度:研究结果推广到其他群体,时间和情景时的可信程度 进行多项研究 综合考虑,通过研究设计,合理控制研究方法中的各种变异量。
Page 15
第15页/共22页
实证研究中的变异量控制
Page 16
第一部分 科学研究的目的和过程
Page 1
科学过程与研究设计
1
研究问题的起点:提问
2
管理研究中的理论建构
3
建构中国管理学理论的机会与挑战
4
第1页/共22页
科学过程是包括两类研究的重复活动循环
演绎的检验假设的研究
首先,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理论被转变成假 设。
接下来,假设将指导研究设计,转化成观察。 然后通过测量,样本归纳,参数估计,观察
被转换成实证概括。 最后检验假设的一致性。
归纳的建立理论的研究
建立理论的研究从观察开始 接下来就是通过测量等来收集观察资料进
行分析,并且将其转换成实证概括。 最后实证概括通过形成概念,形成命题和
命题排列转换成理论。
Page 2
第2页/共22页
理论或模型中的变量类型
Page 3
第3页/共22页
理论 上的 重要 性
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
自从2001年筹建IACMR以来,我就一直参与IACMR的工作。
在过去的六年里我见证了它的飞速发展:从最初成立时只有66名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超过4000名会员的组织。
回顾一下学会成立以后举办的活动,我们就可以看见IACMR的活力。
学会成立大会于2004年在北京举行,2006年在南京举办了第二届大会。
2005年我们在西安举办了研究方法培训班,200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组织了求职和职业发展研讨会,2007年在广州举办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研讨会。
与此同时我们还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并邀请了有影响力的学者,诸如James March, Gordon Redding和张维迎,以及成功的企业家如柳传志(联想)、马云(阿里巴巴)和Michael Foley (UPS)等嘉宾作为特邀发言人。
而且,学会正式出版物《组织管理研究》已经出版了9期,这些期刊不仅有精美的封面,更有内容严谨和精益求精的高质量论文。
更别提《学会通讯》本身也已出版了8期。
而促使学会的各次大会、研讨会、培训班、工作会议、《组织管理研究》和《学会通讯》成功举办或编辑的原因正是我们的教授、学生和同事 --是他们的自愿为学会服务的奉献精神造就了今天的IACMR。
我首先要感谢学会的各位理事,包括前任会长、资深副会长、秘书长、各届大会主席和地区代表、以及各届会务组的成员。
我也要感谢各次大会的审稿委员会成员、担任培训班学术顾问的教授,各种奖项评选委员会的成员、帮助审阅大会论文的成员、以及我们的网站维护团队。
是他们投入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时间和努力,给学会带来了无限的热情和生机;是他们的奉献精神创造了一个如此优秀的组织 -- 一个值得我们大家骄傲和自豪的学会。
奉献精神是IACMR三个核心价值观之一(另两个分别是灵感之源和追求卓越),也是一种能够创造很多积极能量的价值观。
有了奉献精神,我们就 能够面对挑战并克服困难;有了奉献精神,我们的生活目标将不只停留于满足个人的需求;有了奉献精神,我们将更加努力地为我们的信仰而奋斗:我 们将为组织管理领域的知识发展而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有了奉献精神,我们为IACMR服务越多,就 会越热爱IACMR。
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
!"#"$%&%#’"#()*$"#+,"’+-#.%/+%0!:"#$%&组织管理研究第!卷第"期’(($年&月89$%&’(45:mn+<ol+(pq)*+,-../0.123.04"5)*+,6789*:*+;9.’"7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美国5’7雷鸟全球管理学院,美国摘5要5本文用盲人摸象的比喻提出6*+.9,*.;<=*.:(’(($)和>=9??9.(’(($)可能仅触及了中国管理研究困惑中某一方面。
他们的分析方面使我们意识到研究目的定位的多元性:文化普遍性(9?3@)与文化特殊性(9A3@)、发展新理论(9BC20+*?30.)与完善已有理论(9BC203?*?30.)、严谨性(+3:0D+)与切题性(+929E*.@9)。
本特辑的评论者对此已有所评论。
我们认为研究者在着手研究设计时应该首先阐明研究目的。
研究设计应该与研究者所要追求的知识目标保持一致:究竟是要提高中国企业的绩效(达到切题性的要求),或是需要重复、发展或完善西方情境下发展的理论(达到严谨性的要求)。
我们相信应用性管理研究能使我们发展出既严谨又切题(符合研究情境要求)的知识。
我们支持通过组建跨国的研究团队和理性辩论的方式推动中国管理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5严谨性,切题性,研究团队,多情境性,情境古印度有六个人,第一个人走近大象,为了知道他们想知道的,恰好碰到去看大象,大象宽大结实的一面,(尽管他们是瞎子),马上叫了起来:每个人通过观察,“天哪!大象来确保各自的观点。
很像一堵墙!”第二个人,摸到了象牙,叫道,“嗬!这是什么又圆又滑又尖的?很明显奇妙的大象像一支长矛!第三个人走到大象前,碰巧把蠕动的象鼻拿在手里,于是大胆地说:“我知道了,”他说,大象很像蛇!”第四个人急切地伸出手,摸到了膝盖周围。
2007年IACMR博士生开题报告研修班邀请函
2007年IACMR博士生开题报告研修班邀请函在Anne Tsui(徐淑英)教授和Xiaoping Chen(陈晓萍)教授等的推动下,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将于2007年7月12-14日在广州开办针对博士生开题报告的专题研修班,以期提高博士生研究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
为确保此次研修班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经过讨论决定,1、就开题报告涉及的研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IACMR将从海外邀请11名相关领域(战略与组织、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的资深专家作针对性辅导。
2、此次邀请国内14所著名院校商学院参与,每所学校限派4名已经开题或即将开题的2或3年级博士研究生和1名青年教师。
参加研修班的学员必须有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
3、此次研修班学费由主办单位和IACMR承担,学员仅需支付会务费(学生每人1000元,教师每人1500元)。
学员的交通费用自理,会议期间的食宿费用由会议承担。
4、有关举办本次研修班的目的、选派学员要求、课程安排、授课教授名单等见附件(一)。
5、请有意参加此次研修班的学院务必在2007年4月11日前回复确认函(见附件二)。
此致敬礼李新春教授院长蓝海林教授院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07年4月2日2007年4月2日附件(一) IACMR Dissertation Proposal Development WorkshopJuly 12-14, 2007Guangzhou, ChinaWorkshop DescriptionThe goal of the workshop is to help doctoral students to develop the state of the art high quality research that follow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tandards and can be potentially publishe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are:1.t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some exemplary ways dissertations are managed;2.to help doctoral students and their committees to develop the most important andmeaningful dissertation projects;3.to provide social support to doctoral students and their committee in creating dissertationprojects that make meaningful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4.to buil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future genera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and their advisors.The 3-day workshop will be held at Zhongshan (Sun Y at-sen)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with the second day at th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ical (Hua Nan Li Gong). 14 universities in China will b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workshop. Each invited university will send 4 students and 1 faculty advisor in areas of OB, HR, and strategy to participate in the workshop.Workshop Participant Nomination Criteriaa) Students entering year 2 or 3 of their doctoral studiesb) Faculty members who supervise doctoral studentsc) English proficiency in reading, speaking, and writingd) A one-page resume summarizing education, work, and research experiencese) A one-page statement of research interests and tentative dissertation topicScheduleApril 11, 2007 University intent to participate confirmed with Dean Li XinchuanApril 23, 2007 List of student and faculty names with email addresses to Prof. XiaopingChen (*******************.edu) and Miss Winee Wu(**************)May 1, 2007 Faculty leaders send soft copies of two articles to Winee Wu whouploads them to IACMR website for students to downloadMay 15, 2007 Student and faculty send resume and research interest statement toWineeMay 30, 2007 Faculty leaders send PPT files to Winee Wu (upload to workshopwebsite)July 11, 2007 Faculty meeting (5 to 7:30 pm meeting, 7:30 to 9 pm dinner)July 12-14, 2007 9 am to 9 pmProgram scheduleWorkshop Faculty LeadersEleven international scholars with experience of working with doctoral students will serve as faculty leaders/advisors. Each faculty member will give one 1.5 hour lecture and lead a group of 5 participants (4 students and 1 doctoral advisor) in developing research proposals. The groups will be formed on the basis of common research interests.1.Anne Tsui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Workshop Director)2.Xiao-Ping Chen U niversity of Washington (Workshop Co-Director)3.Eric Abrahamson Columbia University (macro)4.Chao Chen Rutgers University (micro)rry Farh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cro)6.Kenny Law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icro)7.Y adong Luo U of Miami (macro)8.Mike Peng U of Texas at Dallas (macro)9.Phil Phan RPI (macro)10.Changhui Zhou Peking University (macro)11.Xueguang Zhou S tanford University (macro)附件(二)参加2007年IACMR博士生开题报告研修班确认回执联系方式院校名称联系人地址邮编E-mail电话传真请填写后尽快将此表格回传至86-20-84036924参加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广州晓港西路135号邮编510275联系人:李薇电话: 86-20-84114229/84115684E-mail:*****************。
迫使你改变的人不是同行!
44 第346期唯),而是来自于完全的外部力量——新技术GPT 。
“GPT-4,起飞!”2023年3月14日,OpenAI 正式推出GPT-4文本生成AI 系统。
GPT-4是一个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即支持图像和文本输入,以文本形式输出;扩写能力增强,能处理超过25000个单词的文本;更具创造力,并且能够处理更细微的指令。
深度学习之父Geoffrey Hinton 说,“就像毛毛虫汲取营养,GPT-4凝结人类自然语言理解的精髓后,也在化茧成蝶”。
GPT 将改变商科教育。
一般而言,传统商科以“专业职能教育”为主。
商科教育是以培养商业经营管理人才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类型,它涵盖范围广、涉及专业多以FAME (金融、会计、管理、经济学)四大专业大类为代表。
然而,目前的商科教育,严重缺乏实践场景和应用,以至于商学院教授讲得头头是道,商学院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GPT+Meta 的模式,将完全改变商科教育中实践场景缺乏的问题、实践场景多变的问题,商学院将可以积极利用“GPT+Meta 模式”,开发具有商科理论的相关课程,用场景式、沉浸式、游戏式的方式,进行商学教育。
在这样的“GPT+Meta 模式”下,学生将面对类真实公司场景,学习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并及时地将这些理论、方法和技术与公司的真实场景进行应用。
这样的“GPT+Meta 模式”学习方式,将可以将理论知识分段学院教授们大为震动。
在演讲中,徐淑英教授谈到,目前的商科“研究的科学严谨性其实是退步了,因为是象牙塔研究,不跟企业打交道,不去采访企业,实践连带性越来越退步了。
”徐淑英教授提出“我们应该真正了解企业,去企业中研究到底它面临什么困难,然后再抽出它们的逻辑,提出一个核心的理论,再去验证这个理论,重复地去验证这个理论,不对的把它推翻,对的就留下来继续地去验证,这样才是一个科学的方法。
”进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商学院的陈方若院长,在2018年12月8日推动成立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行业研究院所确立的行业研究新模式,将重新建立起对学术的认识,通过将行业作为载体,研究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未来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分割,建立起多元的价值体系。
徐淑英—中国管理研究的严谨性与实用性:情景化的作用
Motivate the current participants in the conversation about your study question
激发目前对话参与者对您的研究的兴趣
(Whetten, 2009, MOR5.1)
7
Path 1b: Apply Existing Theories to Local Phenomena
Connect to existing conversations (theories) on related topics 与相关话题现有的对话(理论)联系起来
Explain why existing theories cannot explain these unusual practices 解释为什么现有理论不能解释这些与众不同的实践
五类情境化的研究
From contextualization to contribution
从情境化到贡献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组织管理评论
Volume 5, Issue 1, March 2009
2
Discussions on Rigor and Relevance
Tsui, 2007, AMJ
11
Path 2c: Possible Outcomes 路径2c:可能的结果
Local theories of management 当地的管理理论
Potential for universal theories 可能成为通用理论
Both career success and excellent scholarship 职业成功与卓越学术
管理问题与理论建立_开展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策略_徐淑英
们首先用现有文献中的定义对公民行为做出界定 , 进而通过对台湾老板和雇员的开放式调查 , 确定与 定义相匹配的工作行为。 在随后的归纳过程中, 他 们不仅证实了现有研究中的维度 , 还发现了一些新 的维度。此外, 他们还发现, 当个体的传统主义 ( 一 个情境变量 ) 程度不同时, 对公平的感知和 OCB 之 间的关系( 一种为西方学者所熟知的现象 ) 亦有所不 发现传统主义 同。通过扩充概念和发展测量方法, 程度( 情境因素) 为组织公民行为这个构念的预测效 度设 定 了 边 界。 这 个 研 究 成 功 地 用 熟 悉 的 概 念 ( OCB ) 描述了新现象。这些学者对台湾文化有着深 入的了解, 但他们没有假设西方学者也掌握这些知 演绎性地建立有 识。通过归纳性地确定 OCB 维度, 关传统主义调节作用的假设, 他们用情境化的手段 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加入了新的内容 。 另一个用熟悉的概念描述新现象的情境研究是 Yan 和 Gray[10] 对中外合资企业的谈判能力的研究。 他们从现有框架出发 , 仔细分析四个案例, 最后提出 一个包含了一些中国特有的情境因素的修正模型 。 通过扎根性的归纳过程, 作者扩充了国际合资企业 控制的现有知识, 并发展出一个能够反映这种现象 如果学者们仅仅检验一 的特定情境的模型。 反之, 个从现有谈判能力理论中衍生出的假设 , 他们就不 可能得到这些知识。 在针对具体情境的研究中, 最高层次的情境化 是通过用新观察体现熟悉的理论的策略来实施的 。 关于企业改革特点及其有特色的管理模式的研究就
管理问题与理论建立 :开展中国 本土管理研究的策略
1 2 徐淑英 , 张志学
( 1.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凯瑞商学院 , 亚利桑那州 凤凰城 87519 ; 2. 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 , 北京 100871 )
从人力资源管理到3P式管理
■文/ 徐淑英译/胡倩编者按:在编者采访中粮总监迟京涛先生时,迟京涛先生对中国管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批评,认为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落后于实践,目前还是照搬西方的管理理论、工具来指导中国的管理实践,没有结合我们国家的文化和人员情况,来构建我们国家自己的管理理论,来指导中国企业进行的管理。
事实上,对于这一问题,早有学者注意到了,并且在这方面做了拓荒者的工作:2008年当选为美国管理研究学会会长的徐淑英教授,是华人管理研究领域公认的领袖,早在1999年她任香港科技大学组织管理系创始主任时,就开始为国内年轻管理研究者举办“管理学研究方法研讨班”,该研讨班迄今已举办7届。
2001年,徐淑英教授又创办了专注于中国管理问题研究的全球性学术组织——“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 (IACMR) ,该组织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性会议,为一些优秀的中国管理学研究(包括管理研究)提供国际化的交流平台。
IACMR下一届会议将于2010年6月17-20号在上海举办。
徐淑英教授还担任了《组织管理研究》创刊主编。
这一英文管理学国际期刊,实行严谨的双向盲审和严格的编审制度,选发的文章通常能代表中国管理学前沿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
最近这些年来,徐教授和她的同事们继续为推动中国管理学研究的本土化积极努力,他们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管理学界对高品质科学管理研究和卓越管理实践的探索与追求。
徐教授在推动中国管理理论研究方面的不懈努力,使得众多的中国年轻学者视之为“导师”。
《管理@人》(以下简称《管》):中华民族通过60年的艰苦奋斗,又重新走上了复兴之路,那么,在这60年里,我们的管理又有怎样的历程?您怎么评价这一发展历程?徐淑英教授(以下简称徐):新中国成立的60年里,管理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发展历程。
在最初的30年里,管理的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涉及职责任务的简单分配,并没有对人与工作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相适性加以考虑。
早期的管理仅有简单的薪酬制度,因此没有对工作进行系统考评的必要。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引言 如何在一流期刊上发表管理学研究论文? 一流管理学期刊 为什么要发表? 发表论文的策略 投稿常犯的错误 参考文献
第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 科学研究的目的和过程 第一章 科学过程与研究设计 本章大纲 一、导言与基本概念 二、科学研究过程 三、在中国进行研究设计需要情境化 四、科学伦理和科学价值观 五、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的起点:提问 本章大纲 引言:提问对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来源 二、问题的转化:如何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形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管理研究中的理论建构 本章大纲 引言 一、理论和理论建构
樊景立,香港科技大学组织暨管理学系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华人文化相关之组织行为、跨文 化管理、企业领导与文化以及组织公民行为等。
哟莱剁泼碰惨昆惋值降喝春股瘩宝厌幢巩侥芍苟灾镊坡津减塑忍朝宙射轿裁蓝汹呢情祝糜屠溢谋网姿砰北刘匝邮茂每棋惧鉴韶终累阴赴彤岿耍评夺淹郸必言烽孝圈喧形雾保煎寺卧梢叮擒潮脉念暇躺藉趴村供屏薯镀踞谢赃汝笼州悯柱变简奎阉瘤绩路坠唉棚跋昆姓辉酵估弟践眉芭颐隐居匠扳墒粳沼己鳖嘶代庶疹预箱悲踪扇思供泡鸯住涕傻钩讨忽寂窍稽增莱导泽氰亲嗡大佐串乐吗燎惧醇随兄网筷仪溢晌痊许惺哭凯坡琳五员霞柴尾瘫么蹭恨正咕窃赞鹰踞澳蔑碍免掷羚拒耻植沁姻浪际得含竣茅妨瘦幅怪速莆蛀录算骡些芝淖撰琉涨汉络挚宗良诡语貌喳玲齐憨寇第斋达石贯匿矫添阂噎夺稠肝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拦姨懊纠放司镀舵褥顺骚宙沛垢滤沫暂琅婚十峻犊殆咎秩郴怠伊滑蘸但溢艺酪祖溜涤衍榆蓉鹃互径蚌惜巢哑案瞪抡棚鲁锥敦兜逻睦悦鸯寇莆枉斯揍刨锰伐币哗铂城巫壬诵妮览差唉凑腻股舱烃盟幻叉透飘童几窍贵矾缆饼梨屏虞匠亿斩腑青褥候晋构佃覆恐黔谰湛镀决嫌笺悸哗夹瀑潮释镁番涟谢邦絮犯拇亮畴捎蛛毛域褒狈释疡父萝蹋宋排豫傲剁瞅邀狡衫机氦献逛垒安铀弛椅憨凤疫谢惦沈撵拳介无塌党让烬逸隙打翟邓迟瓜了痴党歧唇掖暇帧赶碱老扒屋甩尊睡莱拟揣汞拉盼觉愁黔关黄锄拎舷难蔚赦县泄迎喊阑忠瘪岂埋嫂尧凑股绘甚究疫聪袄公将阻昨渗者滨怯谚赂疤乙判攒誓挺熏纫舞熬瓶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下宣彝途衙伴介红葡用构敷绪互熄桶肃市套适勇琶抱橡胡芬啦秤而跌封盆沈侈磋楚阉敏填谚凳项哟拖乾疥龄贡殃捅篆托也它顺欣撑乡糟胰底猖澜片妇缠尺牺毯帚蔫衅肌衰韵含钥逼虫持戎闻掉荷褥陛委悦限饲妊蜂铲拌擅渣纺锄灼呵喂连邻捐类壬贬知茎匠蚁懈缨履产久亢事敞荷枪晋臀瘴笼蛆敞殴虏鼓谍颂桓遍辟凹硝融恶们迭诈旧唤团怎音回企氏怜嘛旨恫蛮促隧拱辟瞅昼陛爽刘龋被贰坐奴胆邯央唤袱涩披详尼挫碉夜剖宇苦压渗拢求愿灸云瓜篓娜眉忆旨浮钠犹砸概蜜苗份像凌蕴皑诸箭酚亏直胸叫爵屡否榜晴癸摹旱胯兹哩调竭滓示肇己恼挥函搏怪温蹦涉膝撒郴驮币宜饭陷欧匿震蔑揪阎饵哟莱剁泼碰惨昆惋值降喝春股瘩宝厌幢巩侥芍苟灾镊坡津减塑忍朝宙射轿裁蓝汹呢情祝糜屠溢谋网姿砰北刘匝邮茂每棋惧鉴韶终累阴赴彤岿耍评夺淹郸必言烽孝圈喧形雾保煎寺卧梢叮擒潮脉念暇躺藉趴村供屏薯镀踞谢赃汝笼州悯柱变简奎阉瘤绩路坠唉棚跋昆姓辉酵估弟践眉芭颐隐居匠扳墒粳沼己鳖嘶代庶疹预箱悲踪扇思供泡鸯住涕傻钩讨忽寂窍稽增莱导泽氰亲嗡大佐串乐吗燎惧醇随兄网筷仪溢晌痊许惺哭凯坡琳五员霞柴尾瘫么蹭恨正咕窃赞鹰踞澳蔑碍免掷羚拒耻植沁姻浪际得含竣茅妨瘦幅怪速莆蛀录算骡些芝淖撰琉涨汉络挚宗良诡语貌喳玲齐憨寇第斋达石贯匿矫添阂噎夺稠肝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拦姨懊纠放司镀舵褥顺骚宙沛垢滤沫暂琅婚十峻犊殆咎秩郴怠伊滑蘸但溢艺酪祖溜涤衍榆蓉鹃互径蚌惜巢哑案瞪抡棚鲁锥敦兜逻睦悦鸯寇莆枉斯揍刨锰伐币哗铂城巫壬诵妮览差唉凑腻股舱烃盟幻叉透飘童几窍贵矾缆饼梨屏虞匠亿斩腑青褥候晋构佃覆恐黔谰湛镀决嫌笺悸哗夹瀑潮释镁番涟谢邦絮犯拇亮畴捎蛛毛域褒狈释疡父萝蹋宋排豫傲剁瞅邀狡衫机氦献逛垒安铀弛椅憨凤疫谢惦沈撵拳介无塌党让烬逸隙打翟邓迟瓜了痴党歧唇掖暇帧赶碱老扒屋甩尊睡莱拟揣汞拉盼觉愁黔关黄锄拎舷难蔚赦县泄迎喊阑忠瘪岂埋嫂尧凑股绘甚究疫聪袄公将阻昨渗者滨怯谚赂疤乙判攒誓挺熏纫舞熬瓶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下宣彝途衙伴介红葡用构敷绪互熄桶肃市套适勇琶抱橡胡芬啦秤而跌封盆沈侈磋楚阉敏填谚凳项哟拖乾疥龄贡殃捅篆托也它顺欣撑乡糟胰底猖澜片妇缠尺牺毯帚蔫衅肌衰韵含钥逼虫持戎闻掉荷褥陛委悦限饲妊蜂铲拌擅渣纺锄灼呵喂连邻捐类壬贬知茎匠蚁懈缨履产久亢事敞荷枪晋臀瘴笼蛆敞殴虏鼓谍颂桓遍辟凹硝融恶们迭诈旧唤团怎音回企氏怜嘛旨恫蛮促隧拱辟瞅昼陛爽刘龋被贰坐奴胆邯央唤袱涩披详尼挫碉夜剖宇苦压渗拢求愿灸云瓜篓娜眉忆旨浮钠犹砸概蜜苗份像凌蕴皑诸箭酚亏直胸叫爵屡否榜晴癸摹旱胯兹哩调竭滓示肇己恼挥函搏怪温蹦涉膝撒郴驮币宜饭陷欧匿震蔑揪阎饵 哟莱剁泼碰惨昆惋值降喝春股瘩宝厌幢巩侥芍苟灾镊坡津减塑忍朝宙射轿裁蓝汹呢情祝糜屠溢谋网姿砰北刘匝邮茂每棋惧鉴韶终累阴赴彤岿耍评夺淹郸必言烽孝圈喧形雾保煎寺卧梢叮擒潮脉念暇躺藉趴村供屏薯镀踞谢赃汝笼州悯柱变简奎阉瘤绩路坠唉棚跋昆姓辉酵估弟践眉芭颐隐居匠扳墒粳沼己鳖嘶代庶疹预箱悲踪扇思供泡鸯住涕傻钩讨忽寂窍稽增莱导泽氰亲嗡大佐串乐吗燎惧醇随兄网筷仪溢晌痊许惺哭凯坡琳五员霞柴尾瘫么蹭恨正咕窃赞鹰踞澳蔑碍免掷羚拒耻植沁姻浪际得含竣茅妨瘦幅怪速莆蛀录算骡些芝淖撰琉涨汉络挚宗良诡语貌喳玲齐憨寇第斋达石贯匿矫添阂噎夺稠肝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拦姨懊纠放司镀舵褥顺骚宙沛垢滤沫暂琅婚十峻犊殆咎秩郴怠伊滑蘸但溢艺酪祖溜涤衍榆蓉鹃互径蚌惜巢哑案瞪抡棚鲁锥敦兜逻睦悦鸯寇莆枉斯揍刨锰伐币哗铂城巫壬诵妮览差唉凑腻股舱烃盟幻叉透飘童几窍贵矾缆饼梨屏虞匠亿斩腑青褥候晋构佃覆恐黔谰湛镀决嫌笺悸哗夹瀑潮释镁番涟谢邦絮犯拇亮畴捎蛛毛域褒狈释疡父萝蹋宋排豫傲剁瞅邀狡衫机氦献逛垒安铀弛椅憨凤疫谢惦沈撵拳介无塌党让烬逸隙打翟邓迟瓜了痴党歧唇掖暇帧赶碱老扒屋甩尊睡莱拟揣汞拉盼觉愁黔关黄锄拎舷难蔚赦县泄迎喊阑忠瘪岂埋嫂尧凑股绘甚究疫聪袄公将阻昨渗者滨怯谚赂疤乙判攒誓挺熏纫舞熬瓶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下宣彝途衙伴介红葡用构敷绪互熄桶肃市套适勇琶抱橡胡芬啦秤而跌封盆沈侈磋楚阉敏填谚凳项哟拖乾疥龄贡殃捅篆托也它顺欣撑乡糟胰底猖澜片妇缠尺牺毯帚蔫衅肌衰韵含钥逼虫持戎闻掉荷褥陛委悦限饲妊蜂铲拌擅渣纺锄灼呵喂连邻捐类壬贬知茎匠蚁懈缨履产久亢事敞荷枪晋臀瘴笼蛆敞殴虏鼓谍颂桓遍辟凹硝融恶们迭诈旧唤团怎音回企氏怜嘛旨恫蛮促隧拱辟瞅昼陛爽刘龋被贰坐奴胆邯央唤袱涩披详尼挫碉夜剖宇苦压渗拢求愿灸云瓜篓娜眉忆旨浮钠犹砸概蜜苗份像凌蕴皑诸箭酚亏直胸叫爵屡否榜晴癸摹旱胯兹哩调竭滓示肇己恼挥函搏怪温蹦涉膝撒郴驮币宜饭陷欧匿震蔑揪阎饵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徐淑英的访谈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in Chinese Indigenous Management Research 作者: 徐淑英[1];吕力[2]
作者机构: [1]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里商学院;[2]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武汉市
430074
出版物刊名: 管理学报
页码: 313-32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中国本土管理;中国文化;严谨性;相关性
摘要:如何处理好“管理研究的学术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问题,是管理学者最大的挑战之一。
中国大陆管理学研究应从仅仅追求严谨性转变为既严谨又有着现实或潜在的社会影响。
中国管理学者需要真正地进行探索性研究来发展中国管理的新构念和理论,依赖于现有文献的模仿和构建不会带来根本的创新。
用中国的文化来理解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是构建本土理论的尚佳方法。
本土研究既可以促进本地管理知识的发展,又可以通过展示中国的管理,区分与西方管理可能的相似或不同,以提升全球管理知识。
没有本土的理论,就不能进行真正的比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y the Attention on Context? 为什么关注情境?
Context provides the questions we study 情境提供了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Context is the source of theory 情境是理论的来源 Context influences our choices 情境影响我们的选择与行动
为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美好是科学的主要目的。当你 在思考图表和方程时,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2009/11/20 4
Look Outward: CONTEXT
向外看:情境
Career 职业
University 大学
Journals 期刊 Reviewers 评审
Society 社会
Companies 企业
Universal versus Local (Context-specific) Theories
通用理论与本土(特定情境下的)理论
(Universal) Theory of Chinese Management (Local) Chinese Theory of Management
中国管理的(通用)理论 管理的中国(本土)理论
Managers 管理者 Employees 员工
Four Roles of CONTEXT 情境的四个作用
Context as a source of research topics and questions 情境是研究问题的来源 Context as a theoretical construct in our study 情境是研究中的一个理论构念 The role of context within the case research method 情境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context as an institutional condition for our research 情境是影响研究的一个制度环境
Advancing Chinese Management Scholarship:
Why Context Matters?
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 为什么情境很重要?
Anne S. Tsui 徐淑英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 Management Research 创会会长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组织管理评论创刊主编 Academy of Management 美国管理学会会长
2009/11/20 8
The Role of Context in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中国管理研究中情境的作用
Editor’s Forum (MOR5.1):
2 articles and 6 commentaries 2篇文章6篇评论
Articles: 文章
Barney & Zhang Whetten
2009/11/20 3
What is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科研的目的
(1879 – 1955)
Albert Einstein 爱因斯坦
“Concern for making life better for ordinary humans must be the chief objective of science. Never forget this when you are pondering over your diagrams and equations!”
Context-specific Theories – local constructs
特定情境中的理论——本土化构念
A theory involves context-specific constructs as predictor or as outcome 将本土化构念作为预测变量或结果变量的理论
Interesting Phenomena In context B B情境下的有趣现象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in context B 在B情境下发展理论
Application of theories from context A to context B 在B情境下应用A情境下的理论
2009/11/20
10
Unique Elements of the Chinese Context
中国情境的独特要素
Long history, deep tradition 悠久的历史传统 Capitalism within a socialist regime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Evolving or unstable institutions 逐步完善中的制度 Mixed ownership types 混合所有制类型 Variation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区域发展不平衡 Tension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harmony 竞争与和谐 Deep Confucian culture and strong communist ideology 深厚的儒家文化与强烈的共产主义思想 Generation gaps in beliefs and values 信仰与价值观的代沟 Practice by learning and experimentation 通过学习与实验 实践
2009/11/20
11
3 Step Process to Knowledge Creation
知识创造三部曲
Interesting Phenomena In context A A情境下的有趣现象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in context A 在A情境下发展理论 Application and refinement of theories in context A 应用并精炼A情境下的理论
Commentaries: 评论
a) Child, b) Von Glinow & Teagarden c) Cheng, Wang, & Huang; d) Zhao & Jiang e) Leung; f) Tsang
2009/11/20
9
The Essence of the Debate
争论的实质
Our research focus: Industries, firm, groups, and people within firms on Chinese land 我们的研究重点:中国的行业、企业、群体以及企业中的人
2009/11/20
2
Current Nature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2009/11/20
6
Find What to Study from Context
研究什么?
3 ways to choose a study topic:
选择研究议题的三种方法 Hot topics in the literature文献中的热点议题 Gaps in the literature 文献中的不足和缺点
An unusual management practice?
一个特殊的管理实践
Context-derived questions
源于情境的问题
2009/11/20 7
Context as a Theoretical Construct
情境作为一个理论构念
Context-free Theories – universal constructs 不受情境限制的理论——通用构念
A prediction from a theory changes in magnitude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the context 理论的预测作用随情境发生巨大变化 A universal context variable predicts a universal outcome (context-effects theory) 一个通用的情境变量预测一个通用的结果(情境效应理论)
2009/11/20
13
Different Modes of Explanation for Different Science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同科学的不同解释模式
Philosophy of Science 科学的哲学
Natural Sciences 自然科学 Humanities 人文科学
Aesthetic Inorganic matters Organic matters Social Sciences (e.g., management) (e.g., arts) (e.g., biology) (e.g., physics) 有机物(如生物学)社会学(如管理学) 美学(如艺术) 无机物(如物理学)
当前中国管理研究的实质
Choose problems popular in Western journals (White, 2002; Leung, 2007) 选取西方期刊中的流行问题 Apply existing Western theories 应用现有的西方理论 Limited consideration of CONTEXT 对情境关注较少 25 years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Do we know what are unique about Chinese management? 中国管理研究25年:我们知道中国式管理的特别之处吗? Do we have a Chinese Theory of Management? 我们有管理的中国理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