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研究之展望_中国管理理论与管理的中国理论_JayB_Barney
第三章 中国的管理思想与21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展望
第三章中国的管理思想与21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展望本章学习目的1.中国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状况。
2.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在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建立企业文化需要注意的工作。
3.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工作的特点,管理理论和思想变化体现在那些方面?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一节中国的管理思想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内容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发展中,涌现出各种管理思想和实践。
其中,在组织管理、经营理财、选任用人等各个方面,都有大量的理论思想。
1.组织管理中国古代组织管理思想也许起源于《周礼》(公元前12—前11世纪),该书第一次把中国官僚组织机构设计为360职,并规定了相应的级别和职数,层次、职责分明。
古代组织管理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管理战略与战术问题的杰出著作《孙子兵法》,距今已2500年。
《孙子兵法》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至今在世界各国军事管理中奉为经典规则,并在企业和商务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
2.经营理财与选任用人中国古代有许多经营理财的理论思想,比较著名的有范蠡、计然的待乏原则和积著之理。
“待乏原则”强调预测市场物资的需要和价格的变化,以有利可图。
“积著之理”则注重于猎取利润的方式,主张经营高质量物品,促进货币流动运行,并以存货多寡预测价格贵贱。
早在南宋时期的会计原则中,就提出出纳与会计分离的思想。
公元923年就已经有中国最早记载的酒类成本核算。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作出了以一定经营资金获取一定合理利润的论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素有“选贤任能”“任人唯贤”的主张。
中国被世界公认为人事测验的发源地。
从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度,比较系统地体现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人事考试和选拔的思想。
从人事评价和选拔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在以下几方面具有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公开申报与竞争:科举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她的公开性和竞争性,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和参与,使得测验和选拔有了较充分的选择基础;(2)综合评价与考核:大部分科举制考试包含多种内容和形式,从笔试、面试到论文、习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评价信息;(3)多层筛选与录用:科举制实践中比较注重自下而上的多层次筛选,并在适当的层次给予录用。
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
!"#"$%&%#’"#()*$"#+,"’+-#.%/+%0!:"#$%&组织管理研究第!卷第"期’(($年&月89$%&’(45:mn+<ol+(pq)*+,-../0.123.04"5)*+,6789*:*+;9.’"7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美国5’7雷鸟全球管理学院,美国摘5要5本文用盲人摸象的比喻提出6*+.9,*.;<=*.:(’(($)和>=9??9.(’(($)可能仅触及了中国管理研究困惑中某一方面。
他们的分析方面使我们意识到研究目的定位的多元性:文化普遍性(9?3@)与文化特殊性(9A3@)、发展新理论(9BC20+*?30.)与完善已有理论(9BC203?*?30.)、严谨性(+3:0D+)与切题性(+929E*.@9)。
本特辑的评论者对此已有所评论。
我们认为研究者在着手研究设计时应该首先阐明研究目的。
研究设计应该与研究者所要追求的知识目标保持一致:究竟是要提高中国企业的绩效(达到切题性的要求),或是需要重复、发展或完善西方情境下发展的理论(达到严谨性的要求)。
我们相信应用性管理研究能使我们发展出既严谨又切题(符合研究情境要求)的知识。
我们支持通过组建跨国的研究团队和理性辩论的方式推动中国管理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5严谨性,切题性,研究团队,多情境性,情境古印度有六个人,第一个人走近大象,为了知道他们想知道的,恰好碰到去看大象,大象宽大结实的一面,(尽管他们是瞎子),马上叫了起来:每个人通过观察,“天哪!大象来确保各自的观点。
很像一堵墙!”第二个人,摸到了象牙,叫道,“嗬!这是什么又圆又滑又尖的?很明显奇妙的大象像一支长矛!第三个人走到大象前,碰巧把蠕动的象鼻拿在手里,于是大胆地说:“我知道了,”他说,大象很像蛇!”第四个人急切地伸出手,摸到了膝盖周围。
中国式管理研究
中国式管理研究中国式管理研究一、引言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融合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我们中国的人文历史传统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人际效果和经济效益的企业管理路径。
其内涵为人本管理或合理性管理,因为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人的因素越来越重要,人才在提高管理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开展的关键作用已被普遍认同。
因此中国式管理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各个领域管理活动过程中,以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和艺术形式,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人、财和物的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并且使人得到更为全面开展。
管理与技术和资本要素不同,除了管理共性的一面外,同时有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如理性的层级组织产生于德国,事业部制等大公司管理的理论诞生在美国,强调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和严细精益的质量管理源于日本,这都包含了其自身的地域与民族特色。
因此各国管理在本质相通内容相近的原那么下,不同国家存在着大小各异的差异,这往往是各国企业竞争力和成功关键因素有所差异的重要原因。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均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文化、管理共性和实践。
现代日本管理模式既有日本独特文化背景的因素,也有管理共性理论支持和日本企业成功实践的论证,如丰田公司正是将日本国民的勤劳细心的民族性格加上吸收美国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再融合丰田公司的企业精神,三者造就了丰田的成功。
通过研究中国式管理之路,也发现其中包含了这三个层面的内容――中国伦理哲学、现代管理思想和中国企业的成功管理实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系列企业的成功壮大正是这种中国式管理的表达,如华为、联想等。
但在30多年的开展的过程中,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加上中国的特殊国情,所以中国企业的开展路径与外国相比差异比拟大,总的来说成功者少而失败者多。
基于此通过对中国式管理的三个构成局部:企业伦理、现代管理科学及企业实践来研究分析我国管理的缺乏和问题之处,探讨其开展思路,希望中国式管理能更加合理健康地为我国企业的开展做出理论范式。
中国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窘境与未来发展探析
现代经济信息480中国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窘境与未来发展探析俞然婕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摘要:本文主要对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管理组织理论进行整理分析,并对目前我国在管理理论方面研究中原创性以及实际应用性等几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以及市场发展模式提出了一些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的管理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以及新方法。
希望能对我国的整体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管理理论;管理学;制度;合理理论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7-0480-01引言西方关于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已经持续了50多年,期间不仅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将具体的理论研究与管理施实践进行结合,在实际管理中得到了印证,其中北美学者构架的管理理论框架整体的非常清晰,而且体系结构完善。
而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崛起,西方主流的管理理论也遇到了全新的挑战,首先,新崛起的市场的其基本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基础、社会文化基础以及市场资源等与传统西方的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其次,新型市场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与西方竞争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别。
一、中国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以及窘境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迅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是中国学者对管理理论的研究却并没有与经济的发展形成协调发展,国内关于管理理论研究的原创性理论也少之又少。
而不管是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还是中国市场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对世界主流管理理论都没有到产生任何有意义的影响,换一种说法就是中国并没有形成能够影响国际主流管理理论的管理理论研究。
但是,中国的管理理论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具体的体现如下:1.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环境以及管理实践中,与中国新型管理市场相关的新管理理论在逐渐形成。
例如,一些针对以中国新型市场为基础的跨国企业的独特行为以及跳板理论,针对东方文化视角下的儒家式领导观念的研究等。
管理学课件 中国的管理思想与21世纪管理理论发展展望
(二)定性预测方法
• 所谓定性预测技术,就是依靠熟悉业务知识、具有丰 富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或专家,根据已经掌握 的历史资料和直观材料,运用人的知识、经验和分析 判断能力,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去世做出性质和程度上 的判断;然后再通过一定的形式综合各方面的判断, 得出统一的预测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定性预测技术 一定要与定量预测技术配合使用。定性预测方法又称 为主观预测方法,它简单明了,不需要数许公式,依 据是来源不同的各种主观意见。
化的程度作数量上的描述,更多地依据历史统计资料,较少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
定量预测的缺点在于:比较机械,不易处理有较大波动的资料,更难于事物预测
的变化。
•
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在实际预测过程
中应该把两者正确的结合起来使用。
•
定性预测是指预测者依靠熟悉业务知识、具有丰富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与
• 一、进度计划安排工具 • (一)规划表 • 说明目标,并列出各种活动的顺序、各
种活动的起始和结束时间、由谁来完成 各个活动。
(二)甘特图
(三)PERT技术
• 图表
• 二、滚动计划法
• 滚动计划法是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一 定时期内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 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 后移动,把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 种计划法。
第四节 计划前提
• 一、组织环境分析
• (一)直接环境 • (二)间接环境 • 二、预测
管理理论述评及研究趋势展望
管理理论述评及研究趋势展望内容摘要:如何对近一个世纪的管理理论与思想进行科学回顾以期走出“管理理论丛林”?新世纪管理理论将呈现怎样的研究趋势?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近一个世纪以来,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对其在新世纪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回顾展望管理自形成理论以来,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演变。
总结近百年来管理理论的成就,以其在管理学体系中的价值及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价值为出发点,笔者认为,管理理论发生了四次质变。
管理理论的四次质变古典管理理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管理理论形成了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
泰勒的管理理论和思想,体现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首创“科学管理—泰勒制”,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核心”、“第一流的工人”、“差别计件工资制”、“例外管理”、“计划与执行相分开”等思想,首开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
法约尔的理论和思想,体现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
他提出“管理功能说”、“管理职能五要素说”、“一般管理十四条原则”等思想。
韦伯在其名著《社会和经济理论》一书中,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非人格化的、正式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此外,其他一些先驱者共同探讨的管理理论在传播拓展过程中最终使之系统化,形成古典管理理论。
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一般管理的十四条原则等,今天仍被认为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法宝。
当然,对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心理因素考虑较少或根本不予考虑成为该理论的严重缺陷,这成为下阶段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重点。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大危机。
在此背景下,管理研究者重点研究微观层面人的心理、人的行为,由此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
行为科学理论以梅奥为代表,以霍桑实验(1924—1932)为基础,着重研究人的心理、个体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等对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趋势分析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趋势分析近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在不断促进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以人为本,管理创新,扁平化管理等理念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管理的主流思想。
本文将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管理创新、企业文化、互联网思维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现代管理理论的趋势。
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工业发展进入转型期,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起步阶段。
此时,人们开始注重管理知识的总结和前沿理论的引入,试图使中国的企业在管理上有所转变。
20世纪90年代后期,管理学理论在中国得以普及,开始出台多个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践。
21世纪,中国企业开始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管理经验,逐步形成了以“以人为本”、“管理创新”、“扁平化管理”等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理论。
中国的企业界开始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逐渐发展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管理理论。
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一直是现代中国企业不断进步的核心动力。
管理创新可以理解为对传统管理方法的改良和创新,一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方针。
其目标是通过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和流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手段,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环境和竞争状况,更好地实现利润最大化。
管理创新包括组织结构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服务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
企业要做到实现可持续发展、赢得市场竞争先机,不能停止变革和创新。
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导向着企业精神和行为规范。
在业务经营方面,企业必须始终坚持市场导向,以这种导向达到在全社会上规模化和品牌影响力的目标。
同时,企业文化还应整合公司内部的资源和核心价值,以增加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新时代的管理思维与理念。
机遇和挑战并存,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除了实现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之外,还需要在企业文化、人才培养、流程管理等方面,结合数字技术和新型互联网应用,实现对传统的管理模式的重新构造。
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发
管理理论的发展及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从朴素走向科学,边界得到了拓展,内容得到了充实,方法得到了更新。
管理学朝何方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等问题,是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每一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环境。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F. W. Taylor)的“科学管理”、法约尔(H. Fayol)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马克斯。
韦伯(M. Weber) “组织理论”为代表,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
古典管理理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科学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反映了当时欧洲和美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管理上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初,为了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许多管理学者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引进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行为科学理论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矛盾的加剧应运而生的。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效果) 的影响作用。
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马斯洛(A. H. 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D. C. 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麦格雷戈(D. M. McGregor)的“X理论-Y理论”、波特-劳勒模式。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管理理论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管理学派犹如雨后春笋,滋生蔓延,林立丛生。
我国管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3500字
我国管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3500字管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体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管理学研究现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横空出世,这种管理理论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从此,人们的理性代替了传统经验,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之后,管理学的新观点、新研究就不断出现,这些理论与时俱进,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这些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不断进行完善。
发展一百多年的管理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过去的这些研究理论是财富,它不断发展的新理论更是财富,这些经验和理论对于我国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的含义有很多,比较权威的是泰罗、法约尔、德鲁克、孔茨等管理学家对管理学的定义,总体来说,管理学被分为广义和狭义,泰罗和孔茨提出的是广义的管理学,包括很多管理学科,涵盖对象很广泛,适用的领域也是十分广泛的;法约尔和德鲁克提出的则是狭义的管理学,只适用于特定的领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进行了阐述。
总之,管理学是一种专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的管理科学,即一般管理学,它是一种基础学科。
管理学在我国是一个学科门类,下面设有五个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它经过多年发展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管理学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成就。
二、管理学的发展现状管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体系,它们都各有特点,都为它们所处的时期和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理论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都互有借鉴,存在一定的联系,管理学的现状同过去相比,有一定的特色:(一)从目标上来说,管理学都是为了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使组织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社会的竞争是很激烈的,组织要想在竞争中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改善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的效率,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壮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目前,各个国家的管理学派都在寻找最佳的途径,通过不同的研究手段和和论证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学适用的领域展开科学的论证和研究;(二)从管理方法上说,现在的管理学有显着的量化特征,决策工具对于管理学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必须能起到建议和决策的作用,简明一些来说,决策工具就是把现实中存在的经验数据作为数据输入,用量化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评估,它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保留最优化,一个是满足设计。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简介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简介问题,越详细越好。
作为一个日益重要的学科领域,中国管理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中国管理研究旨在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的管理实践和理论,并为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提供决策和指导。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国管理研究的起源、发展趋势、主要研究领域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
一、起源和背景1. 中国管理研究的起源中国管理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转型的深化,对于如何有效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迫切需求。
此时,中国的经济管理者和学者们开始对西方管理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管理研究的基础。
2. 中国管理研究的背景中国管理研究的背景是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进程。
中国管理研究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和西方管理理论进行融合,以适应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
二、发展趋势1. 研究领域的拓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中国管理研究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管理等方面,而现在已经进一步发展到创新管理、跨国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科技创新管理等领域。
2.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中国管理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也逐渐引入实地调查、实验研究和数理统计方法等。
同时,中国管理研究还在积极借鉴西方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的管理问题和解决方案。
三、主要研究领域1.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国管理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中国管理学者致力于研究员工行为、组织文化、领导力、激励机制等与组织绩效相关的问题,并寻求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实践。
2. 战略管理与创新管理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管理研究致力于研究企业战略选择、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并推动创新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简介 -回复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简介-回复文章: 中国管理研究概述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管理实践和理论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迅速。
中国管理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逐渐形成,并在学术界和商业界中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管理研究的背景、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价值。
一、中国管理研究的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管理传统和文化。
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管理实践主要依赖于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经济中的管理理念和技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中国企业面临诸多挑战,管理问题也逐渐凸显。
因此,中国管理研究应运而生,旨在为中国企业提供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二、中国管理研究的特点:1. 结合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研究将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相结合,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者通常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深入了解其管理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解决方案。
2. 面向国内市场: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独特的经济环境,因此,中国管理研究更加关注国内市场和中国企业的管理需求。
这使得中国管理研究与西方管理理论有所不同,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
3. 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中国管理研究在借鉴国际管理理论的同时,注重本土文化和传统的融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研究模式。
这种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特点使得中国管理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独具竞争力。
三、中国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管理研究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几年将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随着中国管理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也将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外,还将出现更多的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
2. 关注创新与创业:中国政府倡导创新与创业,并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未来中国管理研究将更加关注创新和创业领域,致力于研究企业如何通过创新和创业来提高竞争力。
选择中国管理研究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以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例
选择中国管理研究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以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例章凯;张庆红;罗文豪【摘要】在综述中国管理研究发展道路选项的基础上,以组织行为学为例,提出和分析此道路选择涉及的关键问题,并给出发展中国管理研究道路选择的建议.研究表明,现有西方管理学科范式存在突出问题,组织研究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科学信念与学科范式的转换.对于身处十字路口的中国管理研究而言,只是检验和拓展现有理论或仅开发管理的本土理论都不是长久之计.抓住机遇,致力于发展普适性的管理理论,才是实现管理学科长远、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期刊名称】《管理学报》【年(卷),期】2014(011)010【总页数】9页(P1411-1419)【关键词】中国管理研究;中国管理理论;管理的中国理论;普适性理论【作者】章凯;张庆红;罗文豪【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2000年以来,基于实证主义范式的定量管理研究在国内迅速发展,在管理学界已占据舆论主流和研究主流。
10多年来,有关定量管理的研究虽然快速增加,但对学科理论和管理实践的贡献却不尽如人意。
管理学科的理论建构过程招致学科内外诸多学者的批评[1];管理研究选题脱离管理实践的现象也非常普遍[2]。
郭重庆[3]严厉地批评了中国管理学界“自娱自乐”的不良倾向,提倡“直面中国管理实践,解决中国管理实践问题”。
ZHAO等[4]也指出,1999年之前的中国管理研究缺乏严谨性,但是很切题;现在严谨性虽然更强,但不够切题。
管理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又不能回避其推动学科发展和指导管理实践的学科使命和社会责任[5]。
这样看来,我国管理研究的未来发展令人堪忧。
BARNEY等[6]认为,中国管理研究正徘徊于发展“中国管理理论”和“管理的中国理论”两条道路的十字路口。
席酉民等[7]指出,中国管理学界有发动并推进一场深刻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个体来说,选择什么研究道路只是研究者的个人偏好问题,无可厚非;但对学术共同体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将直接影响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
杰恩 巴尼:现代企业资源观之父
杰恩巴尼:现代企业资源观之父2013-08-12 第06版:战略管理作者:陆园园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417杰恩巴尼(JayB.Barney),1955年生于美国,1975年在杨百翰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78年和1982年在耶鲁大学取得硕士与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得克萨斯大学A&M分校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费雪商学院。
2010年他加入犹他大学,现为大卫埃克尔斯商学院战略管理首席教授和社会企业家讲座教授。
2001年,巴尼当选为美国管理学会的院士,并于2005年荣获管理学会授予的Irwin 杰出教育奖。
巴尼是国际权威专家之一,是资源基础观理论(RBV)的主要奠基人,被公认为现代之父。
巴尼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企业资源、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上,著有《公司经济学:研究和认知组织新的范式》《管理组织:战略、结构和行为》《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等,其研究成果被国内外所有主流教材采用,在研究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巴尼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实业界的充分认可,他曾为麦肯锡、惠普等40多家企业提供培训、咨询等服务,商业实战经验丰富。
巴尼曾多次来华讲学,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密切关注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发展,曾与中国学者在2009年合作发表《中国管理研究之展望》一文,与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资源概念和资源基础假设对于企业资源概念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仁见智。
巴尼继承了沃纳菲尔德的思想,他更加清晰地将企业资源表述为“企业所控制的,并能够使企业构思和实施设计好的战略效果和效率来提高企业的特性,包括了全部的财产、能力、竞争力、组织程序、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
巴尼将企业资源分成四类:金融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
巴尼认为,资源基础观点在理论上有两个前提假设:首先是资源异质性假设,它是由彭罗斯提出的。
传统经济学只看到了企业供求条件,彭罗斯观察到不同企业所控制的生产性资源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企业资源本质上是异质的。
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
自从2001年筹建IACMR以来,我就一直参与IACMR的工作。
在过去的六年里我见证了它的飞速发展:从最初成立时只有66名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超过4000名会员的组织。
回顾一下学会成立以后举办的活动,我们就可以看见IACMR的活力。
学会成立大会于2004年在北京举行,2006年在南京举办了第二届大会。
2005年我们在西安举办了研究方法培训班,200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组织了求职和职业发展研讨会,2007年在广州举办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研讨会。
与此同时我们还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并邀请了有影响力的学者,诸如James March, Gordon Redding和张维迎,以及成功的企业家如柳传志(联想)、马云(阿里巴巴)和Michael Foley (UPS)等嘉宾作为特邀发言人。
而且,学会正式出版物《组织管理研究》已经出版了9期,这些期刊不仅有精美的封面,更有内容严谨和精益求精的高质量论文。
更别提《学会通讯》本身也已出版了8期。
而促使学会的各次大会、研讨会、培训班、工作会议、《组织管理研究》和《学会通讯》成功举办或编辑的原因正是我们的教授、学生和同事 --是他们的自愿为学会服务的奉献精神造就了今天的IACMR。
我首先要感谢学会的各位理事,包括前任会长、资深副会长、秘书长、各届大会主席和地区代表、以及各届会务组的成员。
我也要感谢各次大会的审稿委员会成员、担任培训班学术顾问的教授,各种奖项评选委员会的成员、帮助审阅大会论文的成员、以及我们的网站维护团队。
是他们投入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时间和努力,给学会带来了无限的热情和生机;是他们的奉献精神创造了一个如此优秀的组织 -- 一个值得我们大家骄傲和自豪的学会。
奉献精神是IACMR三个核心价值观之一(另两个分别是灵感之源和追求卓越),也是一种能够创造很多积极能量的价值观。
有了奉献精神,我们就 能够面对挑战并克服困难;有了奉献精神,我们的生活目标将不只停留于满足个人的需求;有了奉献精神,我们将更加努力地为我们的信仰而奋斗:我 们将为组织管理领域的知识发展而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有了奉献精神,我们为IACMR服务越多,就 会越热爱IACMR。
中国管理学理论研究方向之我见
中国管理学理论研究方向之我见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以及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趋势,中国面临着诸多的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考验,中国企业能否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完美的胜出,拥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于企业来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由于中国的管理学理论研究发展开始的比较晚,起初阶段,大部分是模仿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但是,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中,更多的企业发现,源于东西方文化、制度、社会背景以及经济环境的不同,完全照搬西方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得中国企业一度走进了困境,陷入了一片迷茫之中。
因此,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背景和环境制度等各方面,对西方的管理学有选择性的积极借鉴吸收,从而建立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管理理论,变得格外的重要。
关键字:中国管理学;风险管理;创新管理一、探究发展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原因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性比较大的学科,中国最初的管理理论几乎都是来源于西方国家,但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正在以一种崭新的开放式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中,这时候仍将西方的管理学理论运用到我们中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暴露出一种水土不服的现象。
所以,根据中国的情景,发展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显得日益的重要。
纵观一些有志之士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做的诸多努力,管理学理论依旧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学术地位,也没有取得突破性的的进展和成果。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当前中国对管理学的研究定位不够清晰明确,同时对于其发展方向也模糊不清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以,未来中国的管理学要想取得实质上的进步与成果,必须要正确的定位中国的管理学,明晰其发展方向。
只有将以上两个问题很好的解决,相信建立中国的管理学并将其很好的应用于中国的企业,将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二、发展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方法首先,必须对管理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管理学究其本质,就是将组织中的人和物怎样更好地协作而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或是学问。
(发展战略)中国管理研究的状态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 11 版)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
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
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
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
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
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
这导致了James 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
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
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
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
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
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
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
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
中国管理学发展现状与展望-管理学原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中国管理学发展现状与展望-管理学原理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国管理学的未来发展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的整体机能,而且就中国管理学现阶段的发展来说,其自身的未来发展是对现阶段管理学发展的一种应用和预测,也是对现阶段管理学内容的一种改进和完善,通过这种改进和完善,中国管理学的发展能够更加具有广泛性,其自身的发展研究也能够更加具有意义,同时也能够具有更加深入的发展内核,提高中国管理学领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中国管理学; 未来; 发展;Abstract: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agement scienc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its own overall function. As far a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agement science is concerned, its own future development is an applic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at this stage and an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content at this stage. Through this improvement, the development ofChinas management science can be more extensive, and its own development research can be more meaningful, but also can have a more in-depth development kernel and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agement science.Keyword:Chinese management science; future; development;0、引言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管理研究之展望——中国管理理论与管理的中国理论Jay B. Barney 张书军①摘要:中国管理学术的发展存在两种可能演进路径:第一,发展中国管理理论——侧重于在中国背景下运用与完善其它情境中发展出的管理理论。
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在兴起的中国经济给验证与完善通用性的管理理论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室。
第二,发展管理的中国理论——着力于对中国独有的管理现象给出解释。
为更好地阐释中国现象,该路径应摆脱西方学者设定议题的制掣,而由中国学者自主、创造性地开发研究议题。
最后,本文就中国管理研究之未来路径选择的意义,以及两种路径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中国管理研究、理论发展、中国管理理论、管理的中国理论①,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费雪商学院;张书军,中国广州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本文英Jay B. Barney文版本为Barney, J. and S. Zhang, (2009), The Future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A Theory of Chinese Management Versus a Chinese Theory of Management,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5(1), 15-28. 本文曾报告于2008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协会第三届双年会“MOR专题论坛——开发还是探索: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
林中两路分,可惜难兼行。
游子久伫立,极目望一径。
蜿蜒复曲折,隐于丛林中。
我选另一途,合理亦公正。
草密人迹罕,正待人通行。
足迹踏过处,两路皆相同。
两路林中伸,落叶无人踪。
我选一路走,深知路无穷。
我疑从今后,能否转回程。
数十年之后,谈起常叹息。
林中两路分,一路人迹稀。
我独进此路,境遇乃相异。
——Robert Frost,《未选择的路》,1921 (译者:关山)一、引言在诗中,Frost唯美地描述了不确定情况下决策所面临的挑战。
通常,各备选路径的优劣势是不清晰的(“两路皆相同”),对个体而言,道路选择实非易事,尤其是尝试两者得兼(“可惜难兼行”),并且这些决策通常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我疑从今后,能否转回程”)。
但是,诗人也提醒了我们,无论决策多么困难,我们都终究要做出决策,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穿越那片“丛林”;而回头来看,从路径依赖意义上讲,我们做出的选择最终将“境遇乃相异”。
如诗中所描述的游子,中国的管理学者也正面临着类似选择——应该选择何种路径来拓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呢?中国的学术研究要致力于演绎式的理论发展与检验,还是要致力于归纳、浓描式的研究(Geertz,1973)?中国的学术研究是为了知识而研究知识,还是要关注知识的应用与提升企业绩效?我们要用西方的研究方法与套路来训练中国的管理学者,还是要致力于发展中国独有的研究路径?不论如何,中国管理学者所面临的选择并不比诗中游子来得简单。
Frost 假定丛林中已存在两条穿越之路,而中国管理学者的研究选择目前可能还很模糊。
事实上,中国的研究未来还处于创造之中——中国的管理学者、被研究的企业和管理人员、回应此类研究的审稿人与编辑,以及阅读这些研究的全球管理学者们,都是这一创造进程的关键贡献者。
这些个体与机构所做出的选择,对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将有着巨大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还正在兴起(Mintzberg和McHugh,1985),这是一个具有路径依赖和动态演进特征的发展过程,事前我们是难以对其最终结果进行预言的(Arthur,1990)。
中国管理研究的兴起,非常类似于研究某一新企业或新产业的兴起——其未来并非命中注定,而是由参与其创造过程的个体和机构所决定的(Alvarez和Barney,2007)。
然而,不论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如何演进,都似乎需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已被不同学者以不同方式讨论过了(March,2005;Meyer,2006;Peng,2005;Tsui,2006;Whetten,2009)。
借助分析中国管理研究发展的两种可能路径,本文拟对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探讨,即中国管理研究应该是致力于发展中国管理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呢?本文旨在描述这两个备选路径,讨论与各路径选择相关的问题,以及在此两路径间建立联系时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认为,由于各路径所要求的套路颇为不同,单个学者很难选择两路兼行。
我们也认为,强大的制度力量或许使某一路径显得比另一路径更有价值,但是,对于中国管理研究的整体发展而言,一些学者选择前一路径而另一些学者选择后一路径,将使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发展更为受益。
二、中国管理理论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
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在这句话中,毛泽东含蓄地认可了接纳现有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中国背景下的优势。
将这个逻辑扩展到中国管理研究的演进层面,很自然地就引出了中国管理研究的第一个路径,即发展中国管理理论。
这样的研究路径将着眼于对现有理论的应用,中国学者可以以个体、群体、群体间、部门、企业或企业间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对这些既有理论加以应用——尽管在不同对象研究中应用的理论会有所不同。
有鉴于此,对组织行为学、组织理论、战略管理和国际商务等既有理论的深刻理解,是发展中国管理理论的先决条件。
当然,在没有理论的条件下研究中国管理也并非不可能。
考虑到中国经济之于世界的重要性,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有一些研究专注于对中国现象本身的描述,但是,仅有这些描述性工作是不够的,只有这类描述性工作与理论——不论是既有理论还是最新发展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时,它们才可能成为科学事业的一部分(Hubbard、Vetter和Little,1998;Tsang和Kwan,1999)。
多数可应用于中国情境中的既有理论都是从西方情境中发展而来的(Li 和Tsui,2002;Tsui、Schoonhoven、Meyer、Lau和Milkovich,2004)。
将这些理论放到中国情境下加以应用,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证实、拓展、甚至修订既有理论的重要机会(Tsui等,2004)。
中国情境与西方的不同,最终可能使管理学者辨别出西方组织和管理论中那些未阐明的假设。
识别出这些未阐明的假设,使它们变得更为明确,并努力拓展既有理论将这些假设纳入其中,会有助于我们发展出更具通用性的理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更具通用性的理论在其发端的西方情境之外也应同样具有适用性。
(一)中国管理理论之研究类型一般而言,在中国情境中应用既有理论来完成的研究有三类:第一,学者们可以找到那些似乎能给某个(些)既有理论提供例证的中国现象,研究这些现象将有助于强化这些理论的通用性,因为不论该现象所处的文化或制度情境有何不同,这些理论都能对该独特现象给出解释。
目前,大部分中国管理研究都属于这种类型,即寻找能够印证某个或某些既有理论的中国现象。
例如,对“关系”的研究通常应用社会资本理论(Luo,2003;Park和Luo,2001;Peng和Luo,2000;Tsang,1998;Xin和Pearce,1996)。
尽管中国的“关系”存在一些独特特征,但总体而言,“关系”在中国和社会资本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有着同样的运作方式,发挥着同样的职能(Park和Luo,2001;Redding、Norman和Schlander,1993;Tsang,1998)。
因此,总体而言,“关系”研究倾向于印证社会资本理论的大部分基本假设。
或许可以这样说,对“关系”的研究是迄今为止研究社会资本蕴涵与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Park和Luo,2001)。
第二,学者们可以找到那些看起来与源自西方情境的理论相矛盾的中国现象,然后证明这些矛盾并非真的存在,现象事实上与这些理论的判断仍是一致的。
对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一些近期研究就是第二种研究类型的一个例子(Perkins、Morck和Yeung,2006),初看,我们似乎难以用传统的理论,不论是代理理论(Jensen和Meckling,1976),还是资源基础理论(Barney,1991),来分析和理解这些并购行为。
但是,当知道了与这些企业如何获得资助(通过各类型的政府补贴)、企业高管的决策动机等越来越多的有关信息后,企业的这些收购决策在传统的理论逻辑(此例为代理理论)上也变得合情合理了(Perkins等,2006)。
从这个意义上看,尽管研究开始时人们并不能预见到这种结果,但这种研究最终将增加某既有理论的通用性。
当然,此第二类研究所揭示的问题是颇有讽刺意味的:研究的种种努力是为了说明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所存在的差异不过是看上去的差异罢了。
有时,拓展既有理论来解释独特中国现象的努力可能不得不彻头彻尾地改变该理论,因而可能有必要发展出一个新的理论(Kuhn,1962),这就是在中国情境下可从事的第三类研究。
第三类研究旨在发现那些与既有理论看起来存在矛盾的中国现象,然后证明,这种矛盾是切实存在的。
由于如下原因,这类工作的开展将十分困难:首先,一般而言,鲜有这样的现有(西方)理论,有着精准的预言,能确切指出中国现象与这些理论真的矛盾。
第二,即便一些预言能被确认、一些矛盾能被证明,论文的评审与发表过程将遭遇很多问题——很多审稿人和编辑都显得保守和不愿接受新事物。
审稿人往往会极力说明中国现象与既有理论间的矛盾不过是看上去的矛盾。
也即,审稿人会试图将此第三类研究转变为第二类研究。
基于这些原因,这类工作是很难被发表出来的。
难以发表这类研究是很有讽刺意味的,因为从科学上来讲,此第三类研究可能是最具有价值的研究,至少从发展中国管理理论角度而言是这样的(Kuhn,1962)。
事实上,使中国在科学意义上变得重要的东西在于,似乎有一些不能用既有理论来解释的中国现象,因而需要发展一个新的理论来解释它们(McKinley、Mone和Moon,1999)。
当然,如果此中国管理理论路径被采纳了,这个新的理论不能只在中国情境下具有适用性。
任何这类新的理论都必须包含既有理论,并且在西方情境和中国情境下都同样适用。
这是因为,发展任一中国管理理论的目的旨在创造一个最终独立于区位的理论。
因此,中国管理理论对现有理论的修订,都必须比之前的理论更应具通用性,并且能应用于多种不同特定文化和制度背景之中。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发展中国管理理论,那些只能解释中国情境下的中国现象的中国理论是不重要的,因为这样的情境专用性理论不能解释个体、群体或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
相反,正如我们将要论述的,发展情境专用性的理论是发展管理的中国理论的要求。
(二)发展中国管理理论的其他意蕴致力于发展中国管理理论,也有着一些其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