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合集下载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策略与例题剖析(精品备考资料)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策略与例题剖析(精品备考资料)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策略与例题剖析浙江最新《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能阅读分析论述类文本。

具体考点如下:1.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2.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3.语言特色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的概括4.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5.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6.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7.对文本某种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8.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9.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10.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见解的提出答题策略一、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第一步:读文审题,明确标准要求。

整体阅读全文是答题的基础,阅读时必须掌握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把握文章的主旨。

阅读时要充分利用文章的标题和注释,善于通过文章的关键句子进行突破。

审读题干,明确筛选和整合的标准和要求。

再次阅读全文,阅读时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步:紧扣题目,细心查找信息。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查找信息:1.投石探波法。

将题干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上,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层层查找。

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

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2.借助“标志语”【特别提醒】查找信息时谨记三点:①信息筛选的标准要明确;②信息存在的区间要明示;③信息整合的要点要清晰。

第三步:排除确认,筛选作答。

选择题将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看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

对于有增加、减少或转移表达的部分,要仔细辨认。

看选项是否设置了陷阱,形成了干扰。

设置了陷阱的项,就是与原文表达不同的项,依据题干要求就可以准确选择。

主观题则要参考赋分,整合信息,分条作答。

【以下都是错误的陷阱类型】1.删——删除原文的关键性的限制性成分(状语、定语、补语),造成原意改变,使表意范围、程度轻重等被扩大或缩小。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分析与解题方法(精品备考资料)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分析与解题方法(精品备考资料)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分析与解题方法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设置的题目大体有以下几大类型:1.观点式——泾渭分明观点式试题的答题步骤: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分别列出支持自身观点的事实依据;最后回归文本,结合具体事例作合情合理的分析。

2.启发式——联系文本启发式探究试题重在作出自己的见解,前提是由文本而发。

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必须立足自我,见解独特。

解答时必须注意限制性条件,围绕限制性的内容指向,联系文本进行分析阐述。

3.评价式——个性凸显这是对考生个性能力检测的最佳方式。

解答这类试题时,一要发现解读入口,紧扣评价要求;二要围绕原文表述,综合分析;三要敢于发散,不求面面俱到,选取关键点,言之成理。

4.矛盾式——相辅相成矛盾式的探究题,看似矛盾,实际上相辅相成。

解答时首先要把握语句的内涵,其次要紧扣文本环境,最后应从领域、层面、时代、地域等不同角度分析探究。

5.见解式——言由己出这一题型有时与观点式、启发式、评价式有重合之处,但也会单独设题。

答题时应突出其与文本、作者的区别,重在自身的个性见解,并不是简单亮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启发,或作出评价,而应有深度的阐述,有理有据,让人折服。

考点链接(一)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1.“文中”指的是阅读环境。

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重要概念”不是来自于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于文本,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于文本。

阅读环境(即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意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语言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以及由作者或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2.“重要概念”是就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指的是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词语,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

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
8字注意:原词原句、要点先行!
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要点先行
原词原句
① 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举例论证的方法, 首先点出智媒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路径这 一观点; ②然后从重构“沉浸式”体验场景和强化人民群 众主体地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③最后强调红色文化和智媒技术结合的意义。
高考论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本复习
●1.论证特色(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等)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内容和效果上) ●3.论证的严密性 ●4.论证侧重点和论证角度 ●5.行文思路(侧重内容)和论证思路(侧重论证) ●6.论证语言(两词两式一格一人称)/区分:论证客
观性。
●论证特色 (综合)总结:论证特点如何分析 ●1、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相结合——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立 论 — — 提 出 自 己 的 观 点 , 并 证 明 自 己 的 观 点 正 确 ●驳 论 — — 不 表 述 自 己 的 观 点 , 而 是 指 出 别 人 某 个 观 点 错 误 ●2 、 论 证 结 构 ●横 式 结 构 : 总 分 总 式 、 分 总 式 、 总 分 式 和 并 列 式 、 对 照 式 结 构 ●纵式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递进等 ●3 、 论 证 方 法
4.请简要分析文章论证的严密性。 解题思路: 1.论证结构、论证思路严谨2.论证手法3.论证客观4.语 言严谨5.论据与观点高度统一 答案:1.论证结构:采用对照式结构,《红楼梦》的繁和《水浒
传》的简形成对比,荷马史诗、《旧约》与《红楼梦》《水浒传》 形成相关比较。文章论证既全面严谨,又重点突出。 2.论证方法:文中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 用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使论证更加严密,更有说服力。 3.论据与观点高度统一:选取《红楼梦》与《水浒传》中宴饮片 段,证明繁与简的观点,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4.论证语言: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使用修饰限定性词语,使论证 客观准确。如“说话人线条比较粗放”“每一物事总是勾连起故 事的发展”等。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 的论证方法。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 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回顾旧知:检查对上节课的把握——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三)判断论据能否支撑观点“三步骤”
习论证方法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反对党八股》为例)
①对比论证:列举党八股第一 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 物”,说明了文章长而空的后 果并指出产生的原因,然后以 斯大林的演说进行正面说明, 一贬一褒,从反正两方面说明 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 的文章。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 会存在”到“就是辩证 唯物论的认识论”)从实 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论 述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 过程。
习论证结构
(一)以教入考(以教材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为例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三 层,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 构。第一层(从“人们的 社会存在”到“……物 质力量”)总论物质与精 神的辩证关系; 第二层(从“人们在社会 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 到“此外再无别的目 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 的两次飞跃。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表达意思准确鲜明。 2. 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 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多以“所以”“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词语为标志,
收束全文; 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 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3.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 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 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时评类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时评类

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

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

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

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

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

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11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讲(含解析)不分版本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11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讲(含解析)不分版本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11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讲(含解析)不分版本专题11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讲考查形式 一般前2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第3题采用简答题的形式。

此专题的考查形式近年来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考情分析1.所选文章的内容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每题3分,共9分;新课改后最后一题为4分,是简答题,共10分。

2.信息筛选、内容归纳、分析观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考查的重点。

命题预测1.选择的文本的题材仍会非常广泛,不固定于某一特定内容。

2.不会再于单一考点上设题,考查更趋综合性。

【XXXX 年浙江高考语文】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

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

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

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

比方,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疑心〞;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

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

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 类传播行为。

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那么稍纵即逝。

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

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

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 类传播行为。

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响。

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 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 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 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浙江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精品备考资料)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浙江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精品备考资料)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卷专题复习一.浙江卷命题规律1.选材上,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浙江省近几年高考中,论述类阅读分别选了与“民族文化”、“艺术与自然”和“人类与自然”有关的文本,体现了时代性、和谐性及人文关怀,呼吁人类要与自然互惠互利,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选材持续关注那些贴近时代、反映热点、人文性较强的文章。

2.命题上,充分体现考纲的要求。

涉及的考点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筛选整合重要信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设题不是照搬原文或对原文进行简单改造,而是着眼于繁杂信息的处理,对有一定跨度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在对信息的转述中,常有逻辑推理。

题型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组合的方式,简答题会带有一定的探究性,题量和分值稳中有变。

论述类文本阅读因为难度高、失分高等因素,成为我们备战高考的顽疾。

二.浙江卷答题策略论述类文本注重理性思维,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和针对性。

快速梳理思路,概括中心,准确捕捉关键信息,从而正确组织答案,这是考场制胜的重要环节。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以下步骤是必不可少的:循“规”蹈“矩”细阅读,规范思维提能力(1)、阅读文本,掌握第一手材料1.分清类属——范畴论述类文本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

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强化概括——论点论述类文本,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

要善于利用这个条件逐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

其中既有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归纳,也有全文的内容要点归纳。

平时要强化从文章中找句子,并进行概括的能力训练。

3.收集材料——论据论述类文本,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

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

专题14.15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五-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4.15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五-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

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

《列子•汤问》载:韩娥鬻歌“余音晓梁,三日不绝”。

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是深得中国艺术妙趣的。

古代的绘画要术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拉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正如包世臣《安吴论书•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在戏曲舞台上,不设道具或仅设极少的一点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种种生活场景,给现众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

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没局限性,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

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

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绝句不过四句,律诗不过八句,写得再长也有终结。

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应当是无尽的。

任何一首诗都有它的主题,可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各自的生活经脸,对它就会有不同的体会。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

做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

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其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

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

李白听蜀僧弹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了刘少府画的山水障,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

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抽出读者不尽的思绪和想象。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创试题6篇(有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创试题6篇(有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创试题6篇(有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10分)最近,美国许多学校在讨论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学习怎样的知识。

安琪拉在《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世界》里,指出了美国学生“用技术代替大脑”的问题,认为“即刻上网改变了知识的性质,甚至关于真实的观念”。

21世纪,便捷的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亿万人信任的“人类知识总和”。

然而,今天的信息便捷是否就意味着学生更有知识呢?爱因斯坦说,“信息不是知识”,但他并不崇拜知识。

他说:“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该是什么’的大门。

”按照爱因斯坦的标准,今天学校里传授的大多是“不是知识的知识”(仅仅是“信息”)或者与“智识”相去甚远的知识。

英国哲学家麦克斯韦提出,学校需要以提升“智慧”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

智慧又可以叫做“智识”,是一种特别需要有意义和价值来导向的求知过程。

目的是认识处于物质宇宙中的“人类世界”,帮助学生探究并认识人类世界的丰富性、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

智识的导向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技能性的知识与体现人类价值的真正知识。

例如,电脑传媒技术知识必须在道义价值的指引下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智识。

是有智识和智慧的人创造发明了让人类能普遍受惠的互联网,而仅仅有技术知识的人却可能是在破坏它,他们从事的是在互联网上挖坑筑墙,或者欺诈、贩毒、卖淫等犯罪活动。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智慧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而非只是“能力”。

智慧是人的一种“入世”而不是“避世”或“出世”的方式,这就是说,智慧是人类在生存世界里有价值导向、有问题意识的知识。

罗马神话里的密涅瓦是智慧女神,是从大神丘比特的脑袋里生出来的。

她把造福人类的纺织、缝纫、制陶、园艺等技艺带到人间,她的象征是能在黑夜里看到前方的猫头鹰。

知识的对立面是无知,但智慧的对立面则不是无知,而是愚蠢。

无数的历史事例告诉我们,很有知识的人会因为没有价值信仰而非常愚蠢。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学习的是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是那种被叫做“知识”,其实不过是触手可及的现成信息。

2024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全面解读

2024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全面解读
C [“自觉自愿”于文无据。原文第4段论述了“孝”以孔子的“仁学”为哲理 根据,以“亲亲”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并未论述选项所述 观点;且“历史实践”证明,“孝”并非“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第二遍:精读--分析题目
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仔细阅读试题,弄清题目要求, 带着题目返回原文,标画选文。 1、标注敏感点:选项中可能作为设误点出现的词语,表条件、 因果、转折、顺承关系的词语,文本中出现的重要概念等,都 可以作为敏感点标注出来。 2、找准对应点: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语句,筛选信 息类题目要注意选项是否改变原文意思,理解分析类题目的选 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落实设误点:根据内容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内容错误的选项 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需要理解分析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 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 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 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4)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 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关联词
第二段先提出观点,然后以孔子的话作为佐证,接着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阐 述“孝”的重大意义。
①提出观点。 ②引用《孝经》中孔子的话,是为了阐释“孝”是常规、通则与规矩,从而佐证 “孝”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③指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 ④“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肯定了“孝”的普遍意义,也指出了这种伦理规范 的制约性。 [提示] 信息①③有助于第1题B项的判断。信息④有助于第2题D项和第3题C项 的判断。
将题干或选项中的关键语句(圈出来的)带入文章中,由 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考点集训九-论述类文本阅读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考点集训九-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45分钟满分:45分)(18分)一、(202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

它仍旧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

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

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

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

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

每种思维都创建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

思维的流淌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绽开。

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样性。

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状况尤其明显。

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

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

当我想与别人沟通下面的思想,即今日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

我把全部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来的词语。

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想呈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即呈现的,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需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绽开来。

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的雨点。

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有它的自动对应物(automatic counterpart),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需通过意义。

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藏的思维,即潜台词。

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干脆过渡是不行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行表达性的悲伤: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他人将如何理解?(F.尤契夫)心灵和心灵之间的干脆沟通是不行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行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行能的。

专题14.14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四-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4.14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四-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所以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在西方文艺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代谢的痕迹也是如此。

各派有各派的格律,各派的格律都有因成习套而“敝”的时候。

格律既可“敝”,又何取乎格律呢?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要格律的危险。

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

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可以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

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太白的七古,王摩诘的五律以及温飞卿、周美成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

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

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与言创造。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役;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 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混淆时间
•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 • “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 • 命题者设立干扰项时故意把已经发生的事实
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实判断为已 经发生。
• 注意:
•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 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 能盲目认同
•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 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 所的总称。
范围不清
• 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 气完成。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 了,即“狮子”出世了。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 送给主家。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 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 灾作用。
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偷换概念
• 狮子形象的大量出现是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 入以后了。佛教将“狮子”作为各大寺庙宣扬佛法 的开路神兽。秦汉时的绥德,已是边关重镇,不少 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历经融合,使佛教在 这里扎根,人们的审美观与宗教信仰产生了密切关 系,把狮子看成是吉祥、驱邪之物,尤以炕头石狮 子更具其地方特色和百姓崇拜,那神秘各异的造型 和传统“保锁、守护”的习俗,就在民间代代相传。
•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 一项是( )
•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 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 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专题14.11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一-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4.11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一-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4·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

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

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

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

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

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

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

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

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

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

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

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

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

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

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

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

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

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

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

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创试题8篇(附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创试题8篇(附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创试题8篇(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10分)最近,美国许多学校在讨论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学习怎样的知识。

安琪拉在《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世界》里,指出了美国学生“用技术代替大脑”的问题,认为“即刻上网改变了知识的性质,甚至关于真实的观念”。

21世纪,便捷的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亿万人信任的“人类知识总和”。

然而,今天的信息便捷是否就意味着学生更有知识呢?爱因斯坦说,“信息不是知识”,但他并不崇拜知识。

他说:“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该是什么’的大门。

”按照爱因斯坦的标准,今天学校里传授的大多是“不是知识的知识”(仅仅是“信息”)或者与“智识”相去甚远的知识。

英国哲学家麦克斯韦提出,学校需要以提升“智慧”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

智慧又可以叫做“智识”,是一种特别需要有意义和价值来导向的求知过程。

目的是认识处于物质宇宙中的“人类世界”,帮助学生探究并认识人类世界的丰富性、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

智识的导向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技能性的知识与体现人类价值的真正知识。

例如,电脑传媒技术知识必须在道义价值的指引下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智识。

是有智识和智慧的人创造发明了让人类能普遍受惠的互联网,而仅仅有技术知识的人却可能是在破坏它,他们从事的是在互联网上挖坑筑墙,或者欺诈、贩毒、卖淫等犯罪活动。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智慧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而非只是“能力”。

智慧是人的一种“入世”而不是“避世”或“出世”的方式,这就是说,智慧是人类在生存世界里有价值导向、有问题意识的知识。

罗马神话里的密涅瓦是智慧女神,是从大神丘比特的脑袋里生出来的。

她把造福人类的纺织、缝纫、制陶、园艺等技艺带到人间,她的象征是能在黑夜里看到前方的猫头鹰。

知识的对立面是无知,但智慧的对立面则不是无知,而是愚蠢。

无数的历史事例告诉我们,很有知识的人会因为没有价值信仰而非常愚蠢。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学习的是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是那种被叫做“知识”,其实不过是触手可及的现成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语文实用类、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复习 Az Cyg
选材范围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 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 历史学等 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 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社科文本占主导的原因

自然科学类 社会科学类
归纳小结(记笔记)
①树立一种观念。我们在做阅读的试题时,坚 信答案就在原文中。
通读全文 (了解)
②牢记步骤
找准相关句(判断)
对照辨析 (确认)
③明了排查的先后顺序
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
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
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
解题步骤口诀
咬住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文章中。 先读全文做标记,依据特点通大意; 再读题干明方向,落实原文对应句; 最后巧比看差异,得出答案较容易。
1、专业性较强,内容较深奥, 需要专业知识背景。 2、语言往往晦涩,多翻译而来 欧化句式较多,带来不必要的阅 读障碍,不方便语文能力的考查。
1、内容平易,易于理解,无需 专业知识背景。 2、语言更畅达,较少阅读障碍, 便于语文能力考查。
考纲说明
•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 1、 理解 •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义 • 2、 分析综合 • (1)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 什 么 ?
1.读——读原文。
2.审——审题干。(记笔记)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3.找——找原文。
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即确定 阅读区间。
4.比——比文题。
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比较,确认对还 是错。 (1)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2)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3)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