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2.1 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苏教版必修2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熟悉成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二)、进程与方式: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捐躯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6.培育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知识链接与巩固】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困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量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硕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增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式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创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令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沉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安抚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此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事员之死》)【自读提示】1、摘抄文中字词并注音。
2、整体感知,划分文章脉络层次。
并用自己的话叙述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课内探讨】一、文章刻画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二、贝尔曼是如何一个人?作者是如何刻画描述的?(提示:采用了哪些描述方式?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归纳苏艾和琼珊人物形象。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鸟鸣欧•亨利教学步骤:一、课前延伸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总结字音、字形、字义二、课内探究(一)导语设计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 ,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
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
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二)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_1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__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__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__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__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__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__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__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1、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和人物形象的塑造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以及关爱他人的意识教学设计:一、导入可能很多同学一些文章评论听说过“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样的说法,什么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二、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一)学生阅读文章,复述故事梗概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篇文章,看完之后能不能按照情节的发展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明确:女画家琼珊感染肺炎,她的朋友苏艾悉心照料她。
后来琼珊病重,看到窗外飘落的常春藤叶对生命感到绝望。
苏艾很着急,为了卖画赚钱帮琼珊看病,她请楼下她们的朋友老贝尔曼来当模特。
老贝尔曼听说了琼珊的情况,就在当天晚上冒着风雨画了一片叶子在墙上。
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最终转危为安,而老贝尔曼却因此生病死了。
(二)赏析构思1、师:在整个故事情节当中,你觉得哪一处情节最震撼你的心灵?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这样一个结局深深打动了我们。
2、师:这样一个小说的结局同学们觉得在构思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泊桑的《项链》同样也是在最后来了一个情节的逆转:辛苦十年赔偿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有力地讽刺了主人公的爱慕虚荣。
启示:我们从两篇文章的结局的方式上应该会获得写作上的启发,要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在结尾来个出人意料。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一感人至深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二战时期的历史
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进一步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爱的力量。
2.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抓住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和行为细节,感受故事中的细节,提高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
学生们已经对二战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首先,老师发放《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要求学生家庭自读,了解文章情节及意意义。
2. 阅读故事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理解人物之间的感情冲突,并逐
渐感受到故事的悲情和希望。
3. 学生讨论
学生们可以轮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对故事的感受。
帮助学生创造思考的氛围,让
同学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4. 深入分析
通过学生们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剖析故事情节,从故事中挖掘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
思想,以及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等方面的思考。
5. 思考作业
请学生结合对故事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爱和战争”这一主题的看法,
并给出真实的生活例子。
三、课堂评价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阅读表现,讨论中的发言表现,以及短文写作的表现进行评价。
此外,教师还需评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否从文本中挖掘出深入的含义。
高二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高二语文《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价值。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领悟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价值。
2.分析贝曼、苏艾、琼珊三个人物形象。
3.领悟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分析贝曼的形象,理解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分享对题目《的常春藤叶》的初步理解。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贝曼的形象:a.学生找出贝曼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点。
b.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贝曼的无私奉献精神。
2.分析苏艾的形象:a.学生找出苏艾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点。
b.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苏艾的善良、坚韧品质。
3.分析琼珊的形象:a.学生找出琼珊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点。
b.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琼珊的乐观、勇敢精神。
四、讨论主题思想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分析象征手法1.学生找出常春藤叶的象征性描写。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三、写作手法分析1.学生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如对话、心理描写等。
四、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五、作业布置1.深入分析贝曼的形象,写一篇短文。
2.以“生命的意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课后拓展1.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2.学生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进行交流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价值: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琼珊为什么在生命的时刻,会对那片常春藤叶产生如此深的情感呢?”2.分析贝曼、苏艾、琼珊三个人物形象:对话示例:教师:“我们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贝曼的善良和慷慨?”3.领悟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常春藤叶在小说中代表了什么?它对琼珊的意义又是什么?”二、教学难点1.分析贝曼的形象,理解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对话示例:教师:“贝曼在小说中的行为,有哪些是体现他无私奉献精神的?”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对话示例:教师:“作者为什么选择常春藤叶作为象征物?它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帮助?”教学过程补充:第一课时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贝曼的形象:a.学生找出贝曼的相关描写,概括其性格特点。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解读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 解读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2. 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的常春藤叶》原文;2. 参考资料:关于欧·亨利的作品介绍、评论文章;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题目《的常春藤叶》,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艺术鉴赏(1)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等;(2)让学生品味小说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拓展延伸(1)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欧·亨利其他作品的特点;(2)讨论:如何评价《的常春藤叶》的文学价值。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7. 课后作业(2)推荐一篇关于欧·亨利的评论文章,简要介绍其内容。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个故事的主题和故事结构。
2. 学生能够运用故事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3.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合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教学流程:步骤1:导入(15分钟)- 师生对话:教师和学生进行简短的对话,激发学生对故事主题的思考。
比如,教师问“你们觉得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件事物的价值?”- 教师出示故事主题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及主题。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然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和解释他们的答案。
步骤2:阅读理解活动(15分钟)-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故事阅读。
他们需要合作阅读,并回答由教师提供的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故事的主要角色是谁?”、“故事发生在哪里?”、“故事的结尾如何?”等。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和交流,最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答案。
步骤3:理解主题和故事结构(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的主题和故事结构。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故事中常春藤叶的意义是什么?”、“故事中的结构如何帮助强化主题?”等。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观点。
-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总结和归纳关于主题和故事结构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步骤4:运用词汇和句型(15分钟)-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故事中的词汇和句型。
他们需要合作编写一个简短的对话或故事,使用所分配的词汇和句型。
学生可以借鉴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但要确保词汇和句型的正确使用。
- 每个小组可以选出最佳的作品,向全班展示,并进行语言交流和讨论。
步骤5:扩展活动(15分钟)- 学生们再次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故事中的情节。
他们需要合作创作一篇短篇小说或改编的故事,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发展故事情节。
他们可以根据故事结构和主题的理解,加入扩展情节和细节,使故事更加丰富和有趣。
- 每个小组可以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掌握小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运用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感悟小说中的人性美和道德观念;(3)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2.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 小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解读;2. 小说中的艺术特色的分析;3.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2.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享学习心得;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本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4. 联想思维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文本再创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标记重点词语和句式;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享学习心得,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本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5. 联想思维:让学生运用联想思维,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文本再创作;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课时:1. 导入新课:《的常春藤叶》简介2. 自主学习:阅读文本,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3. 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第2课时:1. 比较分析:探讨小说中的艺术特色2. 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文本再创作3. 课堂小结:总结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第3课时:1. 深入解读:分析小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2. 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解析练习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合作探讨: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4. 文本解析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苏教版必修2
【原创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3、能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式:文本研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曾经被这样一句佛语深深地感动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这句佛语也引出了2005年的高考作文题:一枝一叶一世界。
今天我们也要透过一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来反观人类世界。
那就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感知文本1、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常春藤叶,请同学们找出来。
(学生找读课文)2、围绕着这片叶子,作者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概括小说的情节。
①引导学生从时间、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
【注】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②让学生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注】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他还肺炎,只病了两天。
”找出。
三、文本研讨:引导学生对叶子展开探讨研习。
1、这篇小说的题目其实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比如《最后一片叶子》、《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为什么我们的编者会选择《最后的常春藤叶》?【明确】“常春”二字有着深刻的含义。
这片叶子是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是崇高的爱心的付出,是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是真善美的丹青,更是人生最精彩的杰作!它维系着两个人的生命,它是一个人生命的寄托,更是一个人生命的奉献。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1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word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主人公贝尔曼人物形象分析;
2、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认识建立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
一、作者、文体简介:
1、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法)(《项链》、《羊脂球》)、(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2、小说三要素:、、。
小说情节包括:、、、。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概括描写、具体描写、细节描写等。
二、读课文并在文中画出下列词语,并准确记忆字音字形。
锡镴
..()()苔藓.()出殡.()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蹑.手蹑脚()着.想()瞅.一眼()抹.布()转弯抹.角()
济济
..一堂()无济.于事()模.样()模.仿()
【课内探究】
三、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梳理文章思路。
2、文章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部分?为什么?
2、从文中找出描写老贝尔曼的文字,并概括老贝尔曼的主要性格特征。
3、思考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的关系如何?为什么它可以挽救琼珊的生命?
4、作者没有写出老贝尔曼是如何画藤叶的,融合自己的想象把这个情景写下来。
(提示:老贝尔曼画叶子之前想到了什么?是怎样画出这绝世佳作的?利用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教学难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介绍1、导入: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
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哀伤》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2、介绍作家作品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
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十余年中创作了三百多篇小说。
主要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同情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些铺垫,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始料未及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的巧妙令人赞叹。
二、体验分析文本1、学生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体验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
琼珊因生肺炎而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去然后随它而去,好友苏艾给与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而琼珊因此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老贝尔曼却染上肺炎死去。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是小说的结局部分。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教学目标1、挖掘常春藤叶的内涵2、剖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解读贝尔曼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完成表格●课堂教学一、导入春秋时期的老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意思是说,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
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近这样一位老人,他为了救一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女子,竟不顾自己六十多岁的高龄和体弱多病,在漆黑阴冷的暴风雨之夜,爬上高墙画了一片叶子。
女子得救了,而老人却离开了人世。
这位老人就是——贝尔曼(学生齐答,教师板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位老人。
二、解读贝尔曼出示问题:文章写贝尔曼的笔墨并不多,主要有几部分?集中在哪几节?——三部分。
第一部分在30—35节(明写),第二部分在52节(虚写),第三部分在55节(虚写)。
(一)解读第一部分1、出示问题:初见贝尔曼,我认为他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因为他_______________。
学生带着此问题齐读30、31节回答问题例:丑陋,失意,只说不做,自命清高,嗜酒如命,唠叨,暴躁,粗鲁……2、师生分角色朗读32—36节,注意说话者的语气·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天哪!像琼珊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天哪!是啊。
·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
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
出示问题:再见贝尔曼,我发现他还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言为心声”、“情动于衷,发乎言”,扣住加点字,可看出贝尔曼还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这其实也为当天晚上贝尔曼画.....,仗义的人叶子埋下了伏笔。
此问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贝尔曼作一客观评价即可。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天津市九十六中学魏红教学内容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二板块“陨落与升华”的第一篇文章。
这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陨落与升华”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自信。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初中时已经接触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已经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过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阅读小说,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欣赏。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体悟作品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3.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乐观自信的精神。
教学重点:品味欧亨利小说语言特点——“含泪的微笑”。
教学难点: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法学法1.诵读法。
直观感受理解作品内容。
2.诱导探究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教学过程:一、导入1、明确教学目标。
(幻灯片1)2、导入:(幻灯片2)整合点: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导入新课。
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多才多艺,那位同学会画画呢?比如,画一片树叶......(请两三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叶子)画的真好,这是你们的杰作吗?老师也会画,(简笔画:常春藤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这个黄叶飞尽的季节里。
这片叶子,为什么总也不落下来呢?它是谁画的?他为什么要画这样一片常春藤叶呢?让我们一起走入《最后的常春藤叶》,听欧亨利为我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是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下的“精神支柱”模块的第二篇文本,标示为必读课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
亨利的短篇小说代表之一,因其作品被称为“含泪的微笑”,讲述了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的生命的希望,
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从主人公贝尔曼身上感悟到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知识与能力目标
】
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熟悉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人物和主题;
2. 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难点】
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情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欧·亨利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片常春藤叶,粘贴在黑板上,同时播放歌曲《最后的一片枫叶》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吗?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
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一)简介作者
欧·亨利(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一个贫寒的乡镇医师家里,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
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被指控挪用公款,判刑5年。
在狱中担任药剂师,有机会接触各类犯人,听到各种古怪的故事,这为他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为了给女儿买生日礼物,他在狱中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创作短篇小说。
1901年提前获释,后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等。
他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命运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作品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