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2.1 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是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下的“精神支柱”模块的第二篇文本,标示为必读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

亨利的短篇小说代表之一,因其作品被称为“含泪的微笑”,讲述了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的生命的希望,

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从主人公贝尔曼身上感悟到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熟悉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人物和主题;

2. 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难点】

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情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欧·亨利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片常春藤叶,粘贴在黑板上,同时播放歌曲《最后的一片枫叶》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吗?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一)简介作者

欧·亨利(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一个贫寒的乡镇医师家里,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被指控挪用公款,判刑5年。在狱中担任药剂师,有机会接触各类犯人,听到各种古怪的故事,这为他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了给女儿买生日礼物,他在狱中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创作短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后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他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命运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作品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