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坡大型复杂滑坡的坡体结构和变形机理

合集下载

向家坡滑坡的动态治理与滑坡结构剖析

向家坡滑坡的动态治理与滑坡结构剖析

滑坡段路基 于 19 9 8年 3月施工 ,4月 边坡局 部
塌滑 ,5月 1 大 面积坍塌 ,严 重影 响了施工进度和 81 3
安全 。专项勘察结论指出 :变形 主要是 “ 因切坡开挖
诱发 的第 四系崩坡积土浅层滑坡及人工路堑 边坡的失 稳坍 塌” 。据此采取放坡 减 载 、截 排水 、坡 面锚 固工

22・ 6
路 基 工 程 Sbr e ni en ug d g erg a E n i
21 0 0年第 4期 ( 总第 1 1 ) 5期
向家 坡 滑坡 的动 态 治理 与滑 坡结 构剖 析
于 贵
(中铁 西北科学研究 院有 限公 司西南分 院,成都 603 ) 10 6
摘 要 :向家坡 滑坡属 大型 复杂 滑坡 , 自 19 9 8年 至 20 0 3年 间历经 多次整 治,均未达 到预期 效 果。20 04年 滑坡发生 变形后 ,再次进行勘 察设计 和工程整 治。文 中通过 对滑坡 的结构和 地下 水作用 进行分析、研 究,剖析 了这一大型复杂滑坡 的坡体结构 ,并提 出了治理 工程措施 ,取得 了成功 。 关键词 :大型复杂滑坡 ;变形 ;动 态治理 ;结构剖析
程措施 ,同时在 K 3+ 6 1 5 0~ + 4 80段设 置 5 5根抗 滑 桩 ( 第一排桩长 7~ 4m)和混凝 土抗滑挡墙 。19 1 98 年 1 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 2 9 9年 4月 ,l 号 ~ 4号桩发生不等量位 2 5
整 治工程竣工 3年后 ,地 表位 移监 测结果 显示 ,
治理 。
移, 桩前后坡 体产 生多道 长 大裂缝 ,局 部坡 体下 滑 , 表 明滑坡 已经活动 ,若 不整治 ,将严重危及路 线安全

北川县马家坡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北川县马家坡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下滑。
关键词 : 坡 , 滑 变形 特 征 , 成 机 制 , 究 形 研 中图 分 类 号 : 4 7 TU 5 马 家 坡 滑 坡 位 于 北 川 县 禹 里 乡 , 1 震 之 前 , 滑 坡 每 年 5・2地 该 文献标识码 : A
3滑床 。 )
均会出现不 同程度 的沉 降 , 滑坡剪 出 口为原北川一 禹里公 路 内侧
根据勘查揭露 , 滑床 主要为 志留系上 中统 茂县群组 (nx 千 S ̄ ) L
斜坡部位 , ・2地震之后 , 51 该滑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垮塌和裂缝 , 枚 岩。层 间及构造 裂 隙较发育 , 岩面形 态总体 呈折 线状 , 基 基岩
又 因 唐 家 山堰 塞 湖 的 形 成 , 该 滑 坡 的 剪 出 口被 堰 塞 湖 湖 水 浸 面倾 角一 般为 5。 6, 体倾 向 25-30, 滑动 方 向 。 使 0~5。总 9。 3 ̄ 顺
8 40 -8 3 O , 侧 边 界 以 冲 沟 为 界 , 侧 边 界 以 冲 沟 附 4 .0m- 5 .0r 右 n 左 近 为 界 。 滑 坡 后 缘 南 东 侧 地 形 较 陡 , 度 2 。 4 。 右 , 植 被 坡 5 ~ 0左 为
1 滑坡 物质 组成 及结构 特 征
为 0 1 .0m~0 2 .0m。
粒 径 一 般 为 2c m~8c 最 大 可 达 2 m。 充 填 物 以 粉 质 黏 土 为 4 。 m, 0c 5左右 , 为植被覆 盖和 耕地 , 量农 房 ; 少 中部和 西南 侧地 势相 对 主 , 部 地 段 粉 质 黏 土 集 中 , 塑 状 。 碎 石 含 量 分 布 不 均 , 部 具 平缓 , 局 可 局 坡度 7 ~2 o 右 , 。 1左 为耕 地 和少 量农 房。根 据实 测 , 面呈 剖 架 空 现 象 , 散 ~稍 密 。 松 2滑带 。 ) 据勘 查 揭 露 , 坡 主 要 沿 残 坡 积 层 碎 石 土 与 基 岩 接 触 面 滑 滑

付家岩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理

付家岩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理

积。
本文主要围绕付家岩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机 理研究来展开。 在充分收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 多年
区、 移民复建公路、 一所小学等) 高速公路等构成了 、
ns im
0 引 言
付 家岩 滑坡 的物质来 源与 结构 成 因主要 包括 四
三峡库区是我国滑坡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 方 面 : 之一, 中重庆市万州区的滑坡灾害尤为突 出, 其 有许 ①坍塌堆积 ; ②坡残 积; 冲洪积 ; ③ ④滑 坡堆
多滑坡发育在近水平地层 中,付家岩滑坡为其 中具 代表 陛的一个。 该滑坡对 已建的移民迁建工程 ( 民 居
so m n o d fe u n , t so e o e g o o ia a a d Jh a e si h n . h n q n n z o n f h t r a d f o q e t i i n f h e lg c l z r s a C i a C o g i gwa h u i o e o e l r t h hg r n s t
ln sie id cn co sa dme h i . a d l ,n u igf tr c a s d a n n m Ke wo d :a d l ; s r ain S se ;n u n ig F co ; fr ain Ch rce si;o ain M e h — y r sL n si Ob ev t y tm If e c a tr Deo p o l n m t aa tr t F r t c a o i c m o

L n s e h p h e t r s a d C u e i u i y n a d 1 d s S o e t e F a u e n a s n F j a a i

四川宣汉天台特大滑坡的成因机理及排水工程措施研究

四川宣汉天台特大滑坡的成因机理及排水工程措施研究

程措施主要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两 种。
1、地表排水
地表排水主要是通过在地表设置排水沟、截水沟等设施,将滑坡体上的水分 引走,以减少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施工简单、见效快,但 在滑坡体较大、地形复杂的情况下,地表排水的难度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
然而,对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滑坡体,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和优化排水工程 措施。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的滑坡体,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 以不断完善和提升滑坡防治水平。
参考内容
引言
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是一个地质环境复杂的区域,滑坡灾害频繁发生。滑坡 是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滑动面(带)下滑的现象,给当地人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成因机理 及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为减缓滑坡灾害的影响提供参考。
二、成因机理
1、滑坡发生条件
四川宣汉天台特大滑坡的发生与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密切相关。该地区处于山 地向盆地过渡地带,坡度陡峻,地表覆盖有较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下伏基岩 为砂岩和泥岩互层。由于砂岩和泥岩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加之长期遭受风化侵 蚀,导致岩体松散,抗剪强度降低。此外,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雨量较高,也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2、降水因素:降水对滑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水会渗入岩 体裂隙中,增加岩体的湿度,降低其抗剪强度;二是形成地表径流,增加下滑力, 促进滑坡的发生。
3、地表运动因素:地壳运动导致的缓慢抬升和差异性沉降也是滑坡的重要 诱因。此外,剧烈的地表运动还可能直接导致岩体滑动。
防治对策
1、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对可能引发滑坡的地质灾害 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险情信息,为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巴中袁家坝巨型旋转-滑移拉裂式古滑坡的野外识别及形成机制分析

巴中袁家坝巨型旋转-滑移拉裂式古滑坡的野外识别及形成机制分析

第54卷第2期 2018年2月甘肃水利水电技术GANSU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TECHNOLOGYVol.54,No.2Feb.,2018DOI:10.19645/j.issn2095-0144.2018.02.007.巴中袁家坝巨型旋转-滑移拉裂式古滑坡的野外识別及形成机制分析赵勇王瀚玉何朝阳3(1.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72;2.四川省地矿局一O六地质队,四川成都611130;3.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摘要:在四川盆地东部盆周山地修建的众多水利工程,水库库岸分布了大量的古(老)滑坡堆积体,它们的存在往往是 水利工程顺利建设运行和山区城镇规划建设的巨大隐患,但这些滑坡堆积体由于形成时间久远,经历了长期的地表改 造作用,且未发生变形等现象,对地质工程师在野外识别和发现这些古老滑坡造成了困难,袁家坝巨型滑坡就是其中 较为典型的案例。

该滑坡主要通过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物质结构特征进行识别,初步认为经历了滑移-拉裂转化为旋转滑移-拉裂的演化过程,并可细分为四个过程。

关键词:四川盆地;水利工程;滑坡堆积体;旋转滑移-拉裂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144(2018)02-0024-041前言近年来,在四川盆地东部盆周山地修建的众多水 利工程,水库库岸遭遇了古滑坡堆积体的考验,这些 滑坡堆积体由于形成时间久远,经历了长期的地表改 造作用,且未发生变形等现象,对地质工程师在野外 识别和发现这些古老滑坡造成了困难,也给水利工程 的建设和运营留下了安全隐患。

因此,在田野调查时,识别和发现古老滑坡体是及其重要和关键的。

滑移拉裂式破坏是形成滑坡的基本地质力学 模式中的一种。

在四川盆地东部盆周山地的红层 地区,发育砂泥岩互层的典型地质结构,当岩层倾 角达到一定值、临空条件较好时,上覆岩体沿下伏 泥岩等软岩发生滑移拉裂式的滑坡极为普遍和典 型。

滑坡灾害的机制与力学特性分析

滑坡灾害的机制与力学特性分析
Y AN G Gu a n g h u a , ~ , ZHONG Z h i h u i ’ 一 , Z HANG Y u c h e n g ~ ,F U Xu d o n g
( 1 . G u a n g d o n g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W a t e r R e s o u ce r s a n dH y d r o p o w e r ,Gu a n g z h o u ,G u a n g d o n g 5 1 0 6 1 0 ,C h i n a ;2 . G e o t e c h n i c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Gu a n g z h o u ,G u a n g d o n g 5 1 0 4 2 5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L a n d s l i d e d i s a s t e r ma i n l y me a n s t h a t t h e s l i d i n g b o d y s u d d e n l y p r o d u c e s ma s s i v e s o i l s l i d i n g . Gr e a t s l i d i n g f o r c e c o u l d d e s t r o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h i c h wo u l d c a u s e g r e a t l o s s e s . T h e v a r i a b l e - mo d u l u s s r t e n g t h r e d u c t i o n

古交市杨家坡滑坡特征和形成机理初探

古交市杨家坡滑坡特征和形成机理初探

四阶梯地 面标高 在 10 15m 一10 2 2 m之 间 , 4 . 4 . 阶面宽 在
5m 该滑坡为一土质 浅层 滑坡 , 沿主滑方 向( 6 。 滑体坡面呈五 1 左 右 ; 20 ) 五阶梯 地面标 高为 10 0m左 右 , 5 阶面宽在 1 0m~1 5m之 级台阶状 , 自西 向东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梯 : 间 阶梯 地 面标 高在 1 1 9m~1 2 . 之问 , 面 宽在 1 ~ 0 15m 0 阶 0m
1 之 间 ; 8m
1 滑坡特 征
杨家坡滑坡 体位 于汾 河西 岸 大3 河 东 坡 上 , 始 斜坡 较稳 1 f 原 定 。20 0 7年 8 , 月 由于在坡 体前缘开挖坡脚 , 形成 高陡临空面 , 导 致坡体在 自重剪切作用下 变形滑 动。滑动范 围东西 向长 10 m, 3 南北 向宽 10m, 2 平均厚度 1 影 响面积 1 0 呈 舌形 , 0m, 050 m , 体
其 中 为复合地基 的承载力标准值 ; m为面积 置换 率 ; 为 A
2 先采 用 长 螺 旋 钻 孔 压灌 刚性 桩 做 复 合 地 基 处 理 , 径 参 考 文 献 : ) 桩 60m 桩身采用 C 5素混凝土 , 0 m, 2 桩尖进入⑤玄武岩层 ; 采用长 螺 [ ] G 00 -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 ] 1 B50 72 0 , s. 旋钻孑 成孔 , 内泵 压混合 料成 桩工艺 , L 管 处理 后 的复合地 基 的承 [ ] J J7 -0 2 建筑地基 处理技术规 范[ ] 2 G 92 0 , s.
古 交 市杨 家坡 滑 坡 特征 和 形成 机 理 初探
郑 仲
摘 要 : 过 对 古 交 市杨 家坡 滑 坡 的 综 述 , 用数 值 模 拟 软 件 对 滑 坡 特 征 和 形 成 过 程 进 行 了模 拟 , 对 其 形 成机 理 作 了 通 应 并

滑坡勘察与稳定性评价

滑坡勘察与稳定性评价

三段式滑面示意图
1
2
3
σ1
σ3
σ3
σ1
α1
F1 W1
/
σ1 τ
/
σ3
τ
σ3/ σ1 /
N1
W1
F2 N2
张性剪裂面
τ
主滑带
α2
上滑面
σ3
σ1
σ1
α3 σ3
W3
F3
N3
τ
下滑面
压性剪裂面
滑动
面连接中
首先要考
1.
虑滑坡的

a) 引 分级、分
段 ;
层,其次
2.
主 依据地勘滑 段来自中的滑带; 特征与监
3.
b)
5m
9.5m 11m
10.5m
15m 17.5m 22.0m
地下水位 25.0m 29.5m
10mm 04-3-5 04-4-3
长晋高速公路K28+905监测断面图
监测滑动带
2#监测孔
孔口标高 孔深 1082.748m 24.7m
监测滑动带
4m 5.5m
37.1mm
7.5m 9.0m 9m
11m
13m 15.5m
滑坡名称 八渡滑坡
2
海石湾滑坡
3
102滑坡
4
K2730滑坡
5
张家坪滑坡
6
向家坡滑坡
7
戒台寺滑坡
8 攀枝花机场滑坡
9
箭丰尾滑坡
10
锁儿头滑坡
位置 南昆铁路
兰州市
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 重庆市 重庆市 北京市 攀枝花市 福建永安 甘肃舟曲
体积(×104m3) 500

李家湾大型复杂滑坡的变形机理和治理措施

李家湾大型复杂滑坡的变形机理和治理措施

李 家湾 滑 坡 位 于 重 庆 市 巫 山县 巫 奉 高 速 公 路 K 2 8+ 3 1 2~ +9 0 0段 ,属 长 江 三峡 著 名 的深 切 谷 地 斜坡 地貌 区 ,跨 省 收 费站 位 于滑 坡 路段 内。本段 线 路 主要 以路堑 形式 自滑坡 中前 部 穿过 ,最 大 挖方 高
度为 2 3 n l 。
挡墙前进行 了堆 土 反压 ,并把 部分 收 费通 道 进 行 了
迁移 。滑坡 治理工程平 面示意 ,见 图 1 。
原设 计边 坡 开挖 分 为 三级 :一 ,二级 边坡 坡 率 为1 : 1 ,三级 边坡坡率 1 : 1 . 2 5 。坡面 采用 植草 防护 , 施 工中发现边 坡 土体 松散 ,经 变更 设 计在 坡 脚增 设
挡 墙对一级边 坡加强 防护 。
2 0 0 8年 1 1 月 中下旬 ,路基 开挖基本 到位后 ,滑 坡 段挖方边坡 出现较 大 面积 垮 塌 。山坡 后部 形 成 多 条 拉张裂缝 ,部分 民房 出现 拉裂 变 形 ,变形 范 围 内 池 塘漏水严 重 ,经 在路 基坡 口线 附近 设 置 了一 排抗 滑桩后 ,坡 体未见新 的变形迹象 。 2 0 1 2 年1 1月 ,该滑坡再 次 出现变形 :以前 的裂 缝 重新被 拉开 ,部 分房 屋变 形 严重 以致垮 塌 ,大 部 分抗滑桩 发现倾 斜 变形 ,部分 桩 顶 与原 土 体分 离 形
图 1 滑 坡治 理工 程平面 示意
李家 湾滑坡 虽经 过 多次 治 理仍 未稳 定 ,需要 重
新 认识其所 处 的工程 地 质条 件 、坡 体 结 构和 变形 机 理 ,采取针 对性综 合 工 程措 施 ,予 以彻 底 治 理 。本 文主要探讨 李家湾 大型滑坡 的成 因并提 出治理措 施 。

黄润秋: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其识别-贵州讲课培训资料

黄润秋: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其识别-贵州讲课培训资料
通常情况下,斜坡的蠕滑变形是非常缓慢的,其量级为每 年mm级及其以下,尤其是在硬质岩石构成的斜坡中,这样的变形 在人类活动或工程服务有限的时期内,几乎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但是,在松散体斜坡、软质 岩、中硬岩斜坡或含软弱结构面 的岩体中,这种变形的量级会显 著增加,从而表现出显著的实际 意义。
斜坡的蠕滑通常表现为两种 类型,一种是斜坡物质向坡体下 方的持续蠕动位移;另一种就是 沿结构面的剪切蠕滑。这两种变 形均具有坡体表面大,向坡体内 部逐渐减小的特点。
(1)由边坡应力分异形成的拉裂:内在本质是河流下切或边 坡开挖过程中,坡体卸荷,导致坡顶出现拉应力,从而导致岩体 拉裂;进一步可分为纯张裂和压致张裂;
(2)由斜坡蠕滑变形导致的拉裂: (3)由采空区塌陷导致的拉裂; (4)由采空区诱导的拉裂; (4)复合型拉裂。
(1)由边坡应力分异导致的拉裂
σ1+3σ3>=0
⑶ 弯曲 系指弯曲变形,按受力方式可分为横弯曲和纵弯曲 ;按支持约束方式,可分为简支梁、外伸梁和悬臂梁弯曲等。其 流变特征一般属粘弹-粘塑性介质模型;
⑷ 塑流 系指岩土体中软弱层(带)的压缩和向临空或减压 方向的塑性流动,包括岩土体中原有软弱层的塑性流动,也包括 岩土体变形破坏发展中的压碎带或塑性破坏带的塑性流动,其流 变特征属粘弹-塑性介质。
(3)由地下采空区诱导的张裂
开阳磷矿矿区
由于采空 区的形成, 诱使在坡顶 出现拉应力 ,从而导致 坡体拉裂。
(4)由采空区塌陷导致的张裂
主要特点
(1)采空区没有塌陷,坡体地形陡峻; (2)出现在坡顶,靠近坡肩坎部位(坡顶之前缘); (3)厚层状硬质岩地层; (4)裂面通常很新; (5)易于产生崩塌、滑塌等
斜坡变形破坏机理及大型滑坡识别

袁家坝大桥宜昌岸边坡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袁家坝大桥宜昌岸边坡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袁家坝大桥宜昌岸边坡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袁家坝特大桥为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宜昌至恩施公路第22标段主要工程之一,位于巴东县大支坪镇袁家坝村境内,跨越抽堤沟。

在开挖深路堑并支护高边坡基本完成后,在雨季强降雨影响下,发生了变形破坏,对公路建设和运营造成很大影响。

本文阐述了高边坡基本形态及变形破坏成因机制,为工程设计、施工、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标签:边坡;变形特征;成因分析一、边坡表面特征宜昌岸斜坡地形上缓下陡,剖面呈折线型,坡体变形破坏现象主要沿施工便道两侧发生,分布范围长约300m,宽30~80m。

根据变形破坏强度特征,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区段,现分区段描述如下。

①号区:位于袁家坝特大桥2号~5号墩地段,呈长舌状,长80m,宽约55m,后缘位于施工便道上方约30m,前缘直抵抽堤沟沟底(施工便道下方约50m)。

坍滑体表面植被不发育,为新近严重坍滑区,位于斜坡中下部的施工便道挡墙倾倒,便道路基滑移交通中断,坍滑物推至沟底,造成4號墩右幅4根桩、左幅1根桩上部护壁被冲剪,桩孔全部被掩埋。

该区后缘及上方未见开裂或其它深层变形迹象,变形破坏主要是便道内侧人工断面裸露的表层含碎石粘性土、便道路基填土、下方弃渣以及原坡积层的表层物质滑塌所致,对在建袁家坝特大桥及施工便道造成的影响最大。

②号区:紧邻①区南侧,平面近似呈弯月形,后缘位于施工便道内边坡上方约15m,前缘止于便道外挡墙处,宽20~30m。

变形滑移造成便道挡墙开裂及部分跨塌,其后缘及上方未见明显的变形迹象,属于人工断面表层不稳定土体及路基填方变形位移所致,主要影响便道通行。

③号区:发育于桥位以左、施工便道叉道及其以南地段的内侧坡段,与桥位无直接关系。

但该区段具明显的土质滑坡特征,变形破坏区呈半圆形,前后长50~60m,左右宽70~80m。

前缘位于便道内坡脚,后缘位于便道上坡方约60m,地表出现系列弧状、折线状拉裂缝和高低不等的错落坎,近便道内断面的前缘土体滑移破坏明显,形成裂缝宽10~50cm,下座坎高10~80cm,坡面树木歪倒,部分已梯次坍滑的岩土混杂堆积于便道内侧及路面。

涪城区南片区产业路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涪城区南片区产业路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涪城区南片区产业路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涪城区南片区是重庆市主城区南部的一个重要片区,因地势低洼和地质条件恶劣,滑坡灾害频发。

针对该地区滑坡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本文进行了研究。

一、滑坡变形特征涪城区南片区滑坡主要表现为土体巨量滑动,整体变形较为严重,其变形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滑面形态南片区滑坡的滑面具有强烈的层面特征,滑面的形态多呈现为斜坡面、弧形面或分叉面等,滑面破裂面通常呈现为横向或斜向的层理面。

南片区滑坡的滑坡体呈现规则的坡面和弧形形态,滑坡体节理和岩体裂隙由于满足斜向、平行和垂直于滑移方向的力作用而扩展,并在滑坡中显现出来。

3.变形速率涪城区南片区滑坡变形速率较快,滑坡体在汛期时变形最为显著,整体平均变形速率可达2-5cm/d。

4.滑坡阶段南片区滑坡过程可以划分为起始渗透-软化期、快速变形-运动期和稳定期。

起始渗透-软化期在滑体吸水、强度下降和滑坡体逐渐变形时出现;快速变形-运动期是滑坡体快速滑动的阶段;稳定期则是滑坡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后出现。

二、形成机制涪城区南片区的滑坡灾害与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表水因素、土体性质及人类活动有关。

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探讨其形成机制:1.地质构造因素南片区属于长江三角洲及岷江三角洲交汇地带,地断裂、地层倾向和裂隙等构造因素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较大。

2.地表水因素南片区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地表水难以排放,形成了大量的孔隙水,在地下水位上升时,土体吸水膨胀,降低了土的强度,从而诱发滑坡。

3.土体性质因素南片区土体大多为弱固结黏性土和砂质土,松散度大,抗剪强度差等性质,使其易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滑坡。

4.人类活动因素近年来,南片区城市化进程加速,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基础挖掘、大型桥梁的修建、地铁建设等,都会导致土体的破坏和滑坡的发生。

综上所述,南片区滑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需要加强地质勘测和土体力学性质研究,以制定更科学、精准的防治措施。

黄润秋: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其识别-贵州讲课培训资料

黄润秋: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其识别-贵州讲课培训资料

(3)由地下采空区诱导的张裂
开阳磷矿矿区
由于采空 区的形成, 诱使在坡顶 出现拉应力 ,从而导致 坡体拉裂。
(4)由采空区塌陷导致的张裂
主要特点
(1)采空区没有塌陷,坡体地形陡峻; (2)出现在坡顶,靠近坡肩坎部位(坡顶之前缘); (3)厚层状硬质岩地层; (4)裂面通常很新; (5)易于产生崩塌、滑塌等
SN向陡节理密集发 育。其中部分呈隐 节理,在残体中仍 有保留。
残体厚度2~3m
一般地说,这类倾倒的范围较小,以20m深度以外居多EE,WW/向N表∠挤4压0现~面50 为浅140层0m稳定性问题。这类变形还通常出现在山梁表部地形较陡部位 。 由于潜在破裂面呈锯齿状,这类倾倒很难表现为整体破坏,而
是以局部由前部向后部逐次扩展。
Baxie
850 13
River
200 m
Landslide border Original place of the house
N68°E/SE∠53°
倾倒变形发育3的基本条件和特征 N50°E/NW∠55°
1.2m
10 5
14 N70°E/NW∠78°
5
单位:cm
4 10
稳定性评价方法
Goodman、Bray法: Goodman、Bray法
阶梯状底面上岩块倾倒分析模型
岩块倾倒
岩块滑动
pn l pn l(H rLtan )H 2 w l (Hsian Lcoa)s
蠕滑(CREEP):
“蠕滑”是斜坡在自身重力的恒定持续作用下,所发 生的随时间的缓慢变形。
ε
突发型
渐变型
非稳定蠕变型
稳自然界的一切斜坡随 着时间的发展,均在不断的蠕变之中,“变”是绝对的,“静” 是相对的。斜坡通过“蠕滑”,不断的积累变形,最后到破裂、 破坏,产生地面物质运动,从而结束斜坡的变形破坏的演变过程, 代之而起的新的一轮斜坡的演化。

复杂运动路径下滑坡转向变形机理研究

复杂运动路径下滑坡转向变形机理研究

复杂运动路径下滑坡转向变形机理研究
谢强;陈昱成;田仁珺;傅翔;班宇鑫
【期刊名称】《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年(卷),期】2024(20)2
【摘要】滑坡受地表地形地貌和滑面形态的影响,在运动过程中常表现出转向、分叉、聚合等复杂行为,研究复杂运动路径下滑坡转向变形机理对滑坡的防灾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

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为基础,构建庞家湾滑坡的三维颗粒流模型。

通过PFC模拟滑坡的运动过程,得到如下结论:庞家湾滑坡发生了转向和聚合行为,滑坡中后部土体的滑动方向发生偏转并在坡脚与东北区域滑体聚合;滑坡中部发生转向运动的颗粒以较快的速度首先开始滑动,且速度由滑坡中部向周围呈辐射状减小;滑坡前缘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较快的运动速度,而后缘运动速度较慢,此外滑体表面速度大于滑体内部和底面速度,而滑坡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同则是造成滑坡转向变形的重要原因。

揭示了复杂路径滑坡的运动规律和转向变形机理,为评估滑坡风险,采取更为合理的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11页(P615-624)
【作者】谢强;陈昱成;田仁珺;傅翔;班宇鑫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1
【相关文献】
1.李家湾大型复杂滑坡的变形机理和治理措施
2.降雨条件下堆积层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3.动水作用下靠椅状土质滑坡变形机理及阈值初探
——以三峡库区八字门滑坡为例4.降雨条件下茂县团结村HP2滑坡变形机理研究5.滑坡运动路径复杂度研究:综述与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家坡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郭家坡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郭家坡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研究甘肃陇南地区受喜山运动影响,区内新构造活动强烈,是我国滑坡灾害密集活动区区之一。

郭家坡滑坡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且郭家坡村建造于滑坡体上。

因此,本文以郭家坡滑坡为研究对象,对滑坡发生的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机理和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为当地滑坡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借鉴,同时对于保障郭家坡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郭家坡滑坡长950~1100m,平均宽750m,体积约3750×104m3,为一特大型堆积体滑坡。

坡体表面被纵向冲沟切割,后缘黄土拉张裂缝发育。

滑体物质主要为残坡积碎石土夹含砾黄土状土和强风化灰岩与板岩,滑床为板岩与灰岩互层。

滑坡共发生过四次滑动,第一次为斜坡整体性滑动,第二次为滑坡后缘局部滑动,第三次为汶川地震时滑坡后壁的浅层滑动,第四次为滑坡前缘人工削坡和降雨造成的滑动。

(2)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该区滑前的高陡斜坡和裂隙发育的地层,集中降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在斜坡表面产生了较厚的残坡积层和强风化破碎岩体,进而斜坡岩土体很可能在武都南大地震的强烈震动下松动、破碎,受重力和地震力的双重作用发生大规模的滑动,并造成白水江的改道。

汶川地震和降雨又造成滑坡后缘陡壁的二次滑动。

(3)运用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分析了滑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滑坡中前部的堆积体在天然、降雨饱和与地震烈度小于IX度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而滑坡后缘陡壁在降雨饱和与地震烈度VIII度时处于不稳定状态,存在进一步滑动的趋势。

(4)分析计算表明,后期地震作用造成的潜在滑动区位于滑坡后壁顶部,方量约164×104m3,威胁范围在下滑方向504m内;而集中降雨作用引起的潜在滑动区位于滑坡后缘中上部,方量约96.5×104m3,威胁范围在下滑方向206m内。

在潜在滑坡的威胁范围内应采取必要的防灾减灾措施。

巨型滑坡的识别与形成机理探讨

巨型滑坡的识别与形成机理探讨

巨型滑坡的识别与形成机理探讨某大型堆积体位于高山峡谷区,前缘紧邻河流。

某公路拟从堆积体坡脚部位通过。

为确保公路的安全,笔者应邀对该堆积体进行了现场调查。

该堆积体前部由于三年前春融期间发生了大规模滑坡。

滑坡前缘宽约150m,主轴长约220m,滑体平均厚度约20m,体积约300万方。

自然坡度约25~30°,滑坡后壁下错约15~25m,出露厚约10m的Q4黄土和下伏以英安岩为主的碎块石土。

其中碎块石含量可达50%以上,块径多为0.3~1.3m左右,最大块径约3m。

坡表英安岩乱石嶙峋,危岩发育,坡脚地下水渗流明显。

图1 新近发生的滑坡形态图2 新近发生的滑坡形态(镜头向下)图3 新近发生的滑坡形态(镜头向上)图4 滑坡前缘及相邻河流图5 滑坡后部平台一角及后缘形态图6 左侧深切百米深冲沟该大型滑坡位于长约400m,宽约150m 的大型近孤立“山包”,山体顶宽缓,并有牧民定居。

其前部与右侧两面临空,左侧依附于高陡英安岩构成的山体,后部与山体由于冲沟切割而形成了一个宽约30m的“窄条”。

从现场看,大型堆积体左侧沟谷深切约100m,呈典型的V型沟谷形态,沟内水流湍急、混浊。

堆积体侧的左侧沟壁高大陡立,由与滑坡物质一致的碎块石土构成,且由于水流常年冲刷造成堆积体不断发生牵引式滑塌、崩塌,甚至规模不等的滑坡。

而沟谷的右侧沟壁堆积体分布多与左侧堆积体成因一致,但沟壁多有大面积英安岩出露。

图7 山包顶部宽缓图8 左侧深切深冲沟变形严重,相邻山体部位基岩出露图9 山包后部冲沟切割成“窄条”从以上现象来看,该堆积体“山包”右侧沟谷的相邻山体和左侧依附的高陡山体,以及“山包”后部狭窄通道后部高大山体均由岩体完整性较好的英安岩构成。

从现场和相关地质资料看,“山包”所在部位没有断层发育,那这个发育体积约300万方的“山包”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图10 山包左侧前部的英安岩从现场调查看,“山包”左侧为高陡山体,山体相对高差约百米,地表坡度约60°左右,地表多有高原草甸滑塌。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_刘传正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_刘传正

第60卷第4期2014年7月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Vol.60No.4July 2014注:国家地质调查计划研究项目(编号1212011220125)。

收稿日期:2014-03-24;改回日期:2014-06-03。

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刘传正,男,1961年生。

博士,研究员。

主要从事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通讯地址:100081,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20号,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指导中心。

Email :liucz@mail.cigem.gov.cn 。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刘传正1,2)1)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指导中心,北京,100081;2)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内容提要:通过收集编录中国1920 2013年间160例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基本数据,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体验,按引发因素初步划分了中国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类型。

崩塌滑坡灾害成因分为降雨引发型、地震激发型、自然演化型、冻融渗透型、地下开挖型、切坡卸荷型、工程堆载型、水库浸润型、灌溉渗漏型和爆破振动型等10种,初步描述了每种类型的作用机理、破坏模式、运动特征和危害方式,列举了典型案例。

泥石流灾害成因分为沟谷演化型、坡地液化型、滑坡坝溃决型、工程弃碴溃决型、尾矿坝溃决型、冰湖坝溃决型和堆积体滑塌侵蚀型等7种,描述了每类的引发因素、启动模式、运动特征和危害方式,列举了典型案例。

这个分类方案拟为重大地质灾害成因的快速研判和应急响应决策技术支持系统的研发提供科学基础。

关键词:崩塌滑坡灾害;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基本特征;案例库;应急响应1问题的提出多年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参与诸多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应急调查处置决策的技术支撑过程中,笔者常常被问到某次地质灾害事件的成因问题,甚至直接要求回答是自然成因的?还是人为活动引起的?尽管任何一处地质灾害的成因可能是复杂的或涉及诸多因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滑坡物探纵剖面视 电阻率等值线
结合钻探资料 , 可以清楚地剖释 :滑坡后部为 高阻的砂岩区域 , 滑坡主体地段为电阻率相对较低 的泥岩或砂泥岩过渡带 , 滑坡前部为地下水富积区 域 , 在施工揭露与盲洞修建中验证了地下水的分布 状况 。
2009 年第 12 期
2 滑坡多层结构分析 通过对变形和滑坡工程 地质条件的深入分析 ,
图 1 滑坡工程平面布置
从以上简述可以看出 , 向家坡滑坡经多次治理 已陷入被动局面 , 成为一个难题 。 可见对于变形复 杂的滑坡 , 应正确分析其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 、 坡 体结构和变形机理 , 采取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 , 才 能彻底根治滑坡灾害 , 若盲目修建抗滑工程 , 治标 不治本 , 只能欲速不达 。 因此从实际调查入手 , 分 析研究滑坡变形的真正原因和变形机理是关键 。 1 滑坡产生的工程地质条件
滑坡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 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 滑坡后部地层为强风化砂岩 , 透水性强 , 下伏基岩岩面较陡 , 大气降水在土体内 迳流 , 大部分补给下伏基岩强风化岩石的裂隙 , 转 化为地下水 , 沿结构面 、 裂隙带向临空方向渗流排 泄 。 为进一步掌握滑坡地下水的分布状况 , 勘察中 采用了高密度电法进行物理勘探 , 通过对层析成像 剖面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形成二维层析成像文件 (见图 2)。 该图宏观地反映出滑坡地段的地层布局 及坡体内部地下水和过度潮湿带的分布 。
0 引言
向家坡滑坡产生于 渝黔高速 公路 K13 +500 ~ K14+000 段左侧山坡 , 位处重庆南 岸区 4km 以东 著名的南山西坡地段 。修建的高速公路以路堑形式 通过 。
1998 年 4 月至 5 月施工开挖时发生大面积边坡 坍塌 , 专项勘察后结论指出 :变形主要是开挖诱发 堆积层浅层滑坡及人工路堑边坡的失稳坍塌 , 遂采 取了放坡减载 、 截排水及坡面锚固的工程措施 , 同 时在变形严重地段设置了 55 根抗滑桩 (即第一排 抗滑桩 , 桩长 7 ~ 14m)和 混凝土 抗滑挡 墙 ;1998 年 12 月至 1999 年 4 月间 , 修建抗滑桩的 12 #~ 54 #桩发生了不等量位移 , 桩前后坡体产生了多道长
2009 年第 12 期
大裂缝 , 局部坡体下滑 , 再次进行了勘察与地质评 价 。 勘察后认为 :变形是一老滑坡的局部复活 , 并 于 1999 年 9 月进行了滑坡整治加固设计 , 主要措施 为 :在距第一排抗滑桩山侧 8m 处增设 17 根抗滑桩 (即第二排抗滑桩 , 桩长 11 ~ 16m), 在路基边增设 修建了 48 根抗滑桩 (即第三排抗滑桩 , 桩长 20 ~ 22m), 桩间设 C15 片石混凝土挡土墙 , 进一步放缓 边坡坡率 , 同时在边坡上采用预应力锚索墩加固 ; 2000 年 12 月底滑坡又一次变形 , 部分新 、 老抗滑 桩位移 , 第三排部分抗滑桩桩顶以下 3 ~ 5m 处桩身
向家坡大型复杂滑坡的坡体结构和变形机理
于 贵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分院 , 成都 610036)
摘要 :渝黔高速公路向家坡滑坡属多层 、 复合式大型滑坡 , 自 1998 年至 2003 年间历经数次整治 , 多次修建抗滑及防滑工程后均未达到预期效果 , 2004 年再次发生变形 。 滑坡一旦失稳 , 会导致已 建抗滑工程的链式失效并且直接危及公路安全运营 , 损失难以估量 , 不得已再次进行了勘察设计和
判识出滑坡的坡体结构是由堆积层滑坡和切层岩石 滑坡叠合而成 , 切层岩石滑坡受构造控制又孕育着 浅 、 中 、 深三层滑坡 (见图 3), 滑坡具有复合式和 多层性两大特征 , 也正是因为滑坡的这两大特征使 得滑坡的治理尤显复杂 。
图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滑坡结构示意图
堆积层滑坡主要是残积物和崩坡积物沿泥岩顶 面形成 , 滑体 物质主要为粘 土 、 碎石 、 砂岩块石 、 泥岩风化物 及泥质粉 砂岩 , 结构松 散 , 滑 体厚度 10m 左右 , 滑坡出口在第二级边坡平台上下 。该层 滑坡 多次 滑动 , 出 口处 滑动 擦痕 指 向为 NW70 ~ 80°, 倾角 22°。
上覆第四系崩坡积土层 (Q4dl +el ), 成份主要为 碎石土 , 含大 量砂岩 碎块 石 , 结 构松 散 , 厚 度约 10m 。
5 0 工程勘察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Surveying
下侏罗统珍 珠冲 组泥 岩局 部夹 薄层砂 岩 , 质 软 , 网状裂隙发育 , 泥化严重 , 强风化层厚 7.0 ~ 25m , 多呈土状 , 泥岩较细腻具滑感 , 结构面极其 发育 , 裂隙中充填灰白色粘土 , 遇水易软化 , 易崩 解 , 力学强度低 。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厚层砂岩质地坚硬 , 节理 发育 , 岩层产状 NE15 ~ 30°NW70 ~ 80°。 主要分布 于路线左侧斜坡的后部陡坡一带和路线右侧的岸坡 一带 。 1.3 地质构造
滑坡位于南温泉背斜西翼陡缓坡交界处的斜坡 地带 , 南温泉背 斜走向为 NE-NNE 向 , 其 西翼陡 , 东翼缓 , 为单斜构造 , 岩层产状较陡 , 泥岩中下部 岩层产状近直立 , 产状 NE10 ~ 20°NW70 ~ 80°, 上 部岩层产状 NE20°NW40 ~ 50°, 地层局部倒转 , 岩 层中网状节理 裂隙发育 。 砂岩中 发育的主 要节理 有 :NW65 ~ 80°SW50 ~ 80°、 NW50 ~ 65°NE40 ~ 50°、 NW80°NE25°、 NE20 ~ 30°NW80°。 1.4 水文地质条件
分析得知 , 产生多层滑坡的地质基础是构造作 用 , 在单斜构造 区 , 岩层 产状 NE10 ~ 30°NW70 ~ 80°, 砂岩中 发育 NNE NW30°的缓倾结构 面应是在 背斜形成后 , 坡体在应力释放过程中岩体松弛期产 生的结构面 , 该组结构面可能会出现多组 , 坡体一 旦开挖 , 形成临空面 , 其应力释放基本沿此结构面 方向 , 因此坡体中发育的该组结构面是控制滑坡滑 动的主要依附面[ 1] 。事实上 , 泥岩的剥蚀面基本与 此一致 。
工程整治 。因此 , 从实际调查出发 , 分析研究基础资料 , 认识滑坡变形的真正原因成为彻底治理滑
坡的关键 。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 , 剖析了这一大型复杂滑坡的坡体结构和变形机理 , 提出了防治工
程措施 , 并取得了成功 , 研究成果对同类滑坡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关键词 :大型复杂滑坡 ;坡体结构 ;变形机理 ;分析
1.1 地形地貌 滑坡区域地形东高西低 , 地貌形态受地质构造
和岩性控制 , 呈起伏变化不大的阶梯状斜坡地貌 , 地面高程 290 ~ 490m , 相对高差近 200m , 自然坡率 为 25 ~ 35°, 为构造剥蚀堆 积形成 , 坡面植被生态 良好 。 1.2 地层岩性
滑坡区地层为下侏罗统珍珠冲组 (J1Z), 岩性 以泥岩为主夹砂岩 , 北侧及东侧出露三叠系上统须 家河组 (T3X)厚层砂岩 。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标识码 :A
Structure of the slope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large and complex Xiangjiapo landslide
Yu Gui
(Southwest Branch of Nor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C .R .E .C ., Chengdu 610036, China)
Abstract :The Xiangjiapo landslide of Chongqing-Guizhou Expressway is the multi-layered and complex largescale landslides , from 1998 to 2003 , many anti-sliding and prevention projects had been carried out , but the desired results hadn ' t achieved .In 2004 the landslide took place deformation again .The landslide destabilization would lead the anti-slide project failure and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the expressway .The slope should be designed and renovated again .From the actual survey and based 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 the awareness of the real reasons of landslide deformation became the key point for the complete reinforcement of the landslide .By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 the slope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large and complex landslide are analyz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 is successful , which is of the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similar landslide prevention . Key words:large and complex landslide ;structure of slope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alysis
修建高速公路开挖路堑深切斜坡 , 坡体应力失 衡而进一步松弛 , 扩大了后山由地表水转化的地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