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公安专业科目课后练习28》(刑事案件能力6 行政案件能力1)

《公安专业科目课后练习28》(刑事案件能力6 行政案件能力1)

《公安专业科目课后练习28》(刑事案件能力6 行政案件能力1)题目刑事案件能力61、【多选】某年7月15日下午,D市某饭店一楼餐厅发生枪击案件,造成两名食客一人死亡一人受伤。

据目击者反映:13时左右,两名青壮年男性走进饭店,其中一人手持猎枪,朝着里面20号桌围坐的人开枪,之后两人就从西面正门走出饭店,钻进门口的一辆出租车驶离。

在沿途走访中民警得知某单位装有监控探头,从位置看,有可能记录下案犯影像。

为调取该视频资料,民警下列做法正确的有:(2018年辽宁省考)A.向刑侦大队长请示开具调取证据通知书B.电话告知身份的同时将调取证据通知书连同人民警察证复印件通过传真送达C.被调取单位负责人要在调取证据通知书上盖章或签名D.派两名辅警前去调取监控2、【多选】红星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民警小郭和老田(均为男性)对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钱某及其妻范某执行拘留时,搜查了他们的住处。

搜查时,因情况紧急未用搜查证,但钱某夫妇一直在场。

由于没有女侦查员在场,老田对钱某、范某的身体进行了搜查。

搜查结束时,钱某、范某拒绝在搜查笔录上签名。

民警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有:(2019年河北省考)A.搜查时因情况紧急未使用搜查证B.搜查时钱某夫妇一直在场C.男民警对范某的身体进行搜查D.民警要求被搜查人在搜查笔录上签名遭拒绝后,未在笔录上注明就结束了搜查活动3、为查明案情,新警小黄组织对犯罪嫌疑人王某进行辨认,小黄做法正确的是:(节选自2018年浙江省考)A.组织证人张某和受害人李某一起对王某进行辨认B.鉴于办案需要,对辨认过程进行了录像C.辨认王某时,提供被辨认人5人,包括王某本人在内D.辨认王某照片时,提供被辨认的照片7张,包括王某本人照片在内4、N县某河流旁发现一具尸体,报案者称看见村民褚某慌张走过河旁,公安机关到场后,封锁了现场,之后的做法错误的是:(2019年新疆兵团)A.侦查人员执行勘验、检查,必须持有相关证明文件B.由于死者死因不明,侦查机关应当及时征得家属同意进行解剖C.褚某被确定为犯罪嫌疑人,但其家人称他有精神疾病,那么对褚某的精神病鉴定不计入办案期限D.公安机关在逮捕犯罪嫌疑人时遇到紧急情况,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5、关于侦查终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摘自警考通)A.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同时符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法律手续完备、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B.侦查终结的案件,侦查人员应当制作结案报告C.侦查终结案件的处理,应当经过集体讨论D.侦查终结后,应当将全部案卷材料按照要求装订立卷行政案件能力11、赵某(13周岁)、李某(15周岁、曾因违反治安管理被公安机关处罚)、陈某(17周岁、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和陆某(19周岁、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观看足球比赛时在赛场内燃放烟花,并向场内投掷杂物,情节严重。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关于国家赔偿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法办[2012]490号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关于国家赔偿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法办[2012]490号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关于国家赔偿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关于国家赔偿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2012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法办[2012]490号印发)为进一步贯彻实施修正后的国家赔偿法,保障赔偿请求人请求赔偿的权利,保证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审查处理各类国家赔偿案件,规范和加强国家赔偿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对修正后的国家赔偿法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2012年10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贵州贵阳召开座谈会,各高级人民法院参加。

会议总结了修正后的国家赔偿法实施中若干新情况、新问题,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及其司法解释,对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形成共识,现将有关内容纪要如下:一、人民法院办理自赔案件,决定准予赔偿请求人撤回赔偿申请,赔偿请求人收到该决定书后,在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时效内又向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人民法院提出赔偿申请,且有证据证明其撤回赔偿的申请确属违背真实意思表示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二、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决定准予赔偿请求人撤回赔偿申请,赔偿请求人收到该决定书后又向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的,收到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审查处理。

三、赔偿请求人在刑事诉讼程序结束前书面承诺放弃请求国家赔偿的权利,其后在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时效内又向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人民法院提出赔偿申请,收到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赔偿案件立案工作的规定》 (以下简称《赔偿立案规定》)予以审查立案。

黄国强、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周伟行政处罚二审行政判决书

黄国强、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周伟行政处罚二审行政判决书

黄国强、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周伟行政处罚二审行政判决书【案由】行政行政行为种类行政处罚【审理法院】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0.03.16【案件字号】(2019)浙01行终1212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鲍常兰李洵唐莹祺【审理法官】鲍常兰李洵唐莹祺【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黄国强;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周伟【当事人】黄国强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周伟【当事人-个人】黄国强周伟【当事人-公司】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终审结果】二审维持原判二审改判【字号名称】行终字【原告】黄国强【被告】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周伟【本院观点】原审法院对证据的采信符合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治安管理工作。

【权责关键词】行政处罚合法违法罚款拘留拒绝履行(不履行)调解行为第三人勘验笔录举证责任调取证据关联性合法性证据不足缺席判决维持原判改判撤销原判发回重审【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查明】根据予以采信的证据,本院对原审法院查明的事实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本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治安管理工作。

"第九条规定“对于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第十九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一)情节特别轻微的;……"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重大的、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

治安案件调解处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治安案件调解处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治安案件调解处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治安案件调解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治安调解,是指公安机关主持,通过教育调停的方法,促成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双方当事人协商达成协议,不再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一种处理治安案件的法律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规定是治安调解的法律依据。

这使得公安机关运用治安调解手段化解了大量的民间纠纷,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由于法律规定本身不够完善、民警执法素质不高以及对治安调解的研究重视不够等原因,实践中治安调解执法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极大的影响了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治安案件调解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一)调解范围把握不准,有过窄、过宽的现象存在1、基层民警随意扩大调解的范围,以调解代替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导致对违法人员打击不力,案件降格处理。

如对寻衅滋事、雇凶伤害他人、为泄私愤公然损坏财物等非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也进行调解,超越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规定的可以调解的范围,导致群众对法律的曲解,甚至认为只要赔了钱,就可以不受法律追究。

2、公安机关在受理治安调解案件中,缩小了案件的范围,对于虽有民事纷争因素,但明显属于治安违法行为的打架纠纷,以具有民事调解要求为由推脱了事,增加了群众的困难,甚至导致纠纷扩大,矛盾激化,使法律的严肃性和公安机关的尊严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不严格执行法律程序治安处罚与治安调解是处理治安案件的两种不同的方法,都应履行一定的法律程序:受理——立案——调查取证——调解——结案等。

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法律程序调解治安案件的现象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在受理上,以各种理由拒绝符合调解处理的治安纠纷案件,或超越职权受理非治安行政调解范畴的案件。

在立案上,办案不立案,或不按规定填写《立案登记表》,由主管领导批示。

在调查取证上,不认真制作各种必要的法律文书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审理治安行政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审理治安行政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审理治安行政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1986.10.24•【文号】法[研]发[1986]31号•【施行日期】1987.01.01•【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93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的通知》(发布日期:1994年7月27日实施日期:1994年7月27日)废止(原因:1989年4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上述司法解释与之抵触,不再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审理治安行政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法(研)发〔1986〕31号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现将我院制定的《人民法院审理治安行政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发给你们,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生效之日起执行。

在执行中有何意见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附:人民法院审理治安行政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废止一九八六年九月五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该《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被裁决受治安管理处罚的人或者被侵害人不服公安机关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裁决的,在接到通知后五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申诉后五日内作出裁决;不服上一级公安机关裁决的,可以在接到通知后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审理好治安行政案件,现作如下暂行规定。

一、治安行政案件一般应由最先作出裁决的公安机关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法律规定,在需要的时候,基层人民法院对它所管辖的案件,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判;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判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涉外治安行政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浅议《治安管理处罚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议《治安管理处罚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议《治安管理处罚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发布日期:2010-01-27 文章来源:互联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一部遵循法理、适应国情,以人为本,尊重人权,有操作性、有创新性的行政基本法律。

200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广大干警认真学习,熟练掌握,规范执法,彰显了法律的权威和重要性,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执法调查中,笔者感到具体执行这部法律时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对这部法律的宣传还有盲区,特别是在农民和流动人口中宣传还不到位。

二是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应进一步加强,派出所与司法所、综治办、治保会等调防组织配合不到位,大量民间纠纷集中在派出所,增大了派出所工作量。

三是干警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个别干警法律知识学习不够,存在着执法随意化的问题。

四是法律执行中对具体问题探讨不够深入,衔接不畅,对拒交罚款者没有主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针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贯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经认真研究,集思广益,提出如下工作对策:对策一,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学习宣传力度。

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措施,加强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学习和宣传,尤其是公安干警做为执法主体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带头执行,确保依法行政,公正执法。

要采取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辅导培训和座谈讨论相结合,阶段学与经常学相结合,使每位干警学懂弄通,自觉遵照执行,同时还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把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法》与“五五”普法结合起来,作为法律“六进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普法同步进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公安工作。

对策二,强化机制,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要把行政执法机制建设作为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重要保证,作为提高案件质量的基本保证。

要不断完善办案人、科所队长和局长三级检查把关和月测评考核等案件评查机制,使任务明确化、责任具体化、监督经常化、行为规范化,要通过健全和创新制度,强化监督,不断提高执法质量,规范执法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4.07.29•【文号】法发〔2014〕14号•【施行日期】2014.07.29•【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家赔偿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4〕14号2010年4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决定》,扩大了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的适用范围,增加了有关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规定,实现了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重大发展。

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有本法第三条或者第十七条规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损害的,应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为依法充分保障公民权益,妥善处理国家赔偿纠纷,现就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精神损害赔偿的重要意义现行国家赔偿法与1994 年国家赔偿法相比,吸收了多年来理论及实践探索与发展的成果,在责任范围和责任方式等方面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有效提升了对公民人身权益的保护水平。

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要充分认识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意义,将贯彻落实该项制度作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正确适用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等相关法律规定,依法处理赔偿请求人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申请,妥善化解国家赔偿纠纷,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

二、严格遵循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原则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条款,应当严格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依法赔偿原则。

严格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不得扩大或者缩小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不得增加或者减少其适用条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重点条文理解与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重点条文理解与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重点条文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2.04.12•【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重点条文理解与适用作者:于厚森、郭修江、杨科雄、牛延佳本文刊载于《中国应用法学》2022年第2期内容提要:《行政赔偿司法解释》严格落实《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以解决实践中突出问题为导向,注重规范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规范行政赔偿诉讼受案范围、进一步明确行政赔偿范围和构成要件、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并科学划分行政赔偿责任;合理确定“直接损失”范围、进一步明确财产损害赔偿标准、明确人民法院判决给予被征收人的行政赔偿不得少于被征收人依法应当获得的安置补偿权益、完善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规定;进一步明确行政赔偿诉讼原被告主体资格、完善行政赔偿请求时效和起诉期限制度、进一步解决一并及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程序问题、完善公私法赔偿诉讼的衔接问题;强化法院释明义务,规范对损害赔偿的酌定标准,明确行政赔偿案件的裁判方式。

关键词:行政赔偿司法解释重点条文理解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22〕10号)(以下简称《行政赔偿司法解释》)于2021年12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55次会议通过,2022年3月20日公布,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该司法解释是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以及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一部重要的司法解释。

这部司法解释的发布,将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行政赔偿案件中的合法权益、实现对政府行为的精准监督、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在起草行政赔偿司法解释的过程中,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以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发〔1997〕10号)的规定为基础,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调研,广泛征求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司法部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各巡回法庭等院内外相关部门的意见,还多次邀请行政法学界的专家教授参加调研座谈并听取意见。

对一个案件进行法律论证(2篇)

对一个案件进行法律论证(2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被害人王某在网络上认识张某某,张某某自称是某知名公司的业务员,与王某洽谈合作事宜。

在双方的交往过程中,张某某以各种理由向王某借款,共计人民币10万元。

借款后,张某某以各种借口推脱,拒绝归还王某的借款。

王某遂向公安机关报案,指控张某某涉嫌诈骗。

二、案件事实1. 张某某与王某通过网络认识,并谎称自己是某知名公司的业务员。

2. 张某某以各种理由向王某借款,共计人民币10万元。

3. 借款后,张某某以各种借口推脱,拒绝归还王某的借款。

4. 王某多次催讨无果,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诈骗公私财物的;(二)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三)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四)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公文、证件、印章的。

四、法律论证1. 张某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某谎称自己是某知名公司的业务员,以合作事宜为由向王某借款,且在借款后以各种借口推脱,拒绝归还,其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2. 张某某的诈骗行为已达到犯罪数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罪的定罪标准是数额较大。

本案中,张某某向王某借款共计人民币10万元,已达到诈骗罪的犯罪数额。

治安管理法律案例分析全(3篇)

治安管理法律案例分析全(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小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区居民数量不断增加,邻里纠纷也随之增多。

2021年5月,小区内发生了一起邻里纠纷案,引起了小区居民的关注。

以下是该案件的基本情况:甲某和乙某系同一栋楼的邻居,甲某住在8楼,乙某住在9楼。

因两家孩子年龄相仿,两家时常互相照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家之间因孩子玩耍、噪音等问题产生了一些矛盾。

2021年4月,甲某家的孩子在家中玩耍时,不慎将乙某家的窗户玻璃打碎。

乙某认为甲某家的孩子故意损坏其财产,遂与甲某发生争吵。

此后,两家关系逐渐恶化,矛盾升级。

二、案件经过2021年5月,甲某家在装修时,因施工噪音影响了乙某家的休息。

乙某多次上门理论,要求甲某停止装修,但甲某认为装修时间已向物业报备,并无不当。

双方协商不成,乙某遂报警。

民警到达现场后,了解到双方矛盾的原因,遂对甲某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其注意施工时间,尽量减少噪音对乙某的影响。

同时,民警也对乙某进行劝说,让其理解甲某装修的必要性。

在民警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一致,甲某承诺在装修期间尽量减少噪音,乙某也表示理解。

然而,在装修过程中,甲某并未完全遵守承诺,噪音仍然对乙某家的休息造成了一定影响。

乙某再次报警,民警再次赶到现场进行调解。

在民警的见证下,甲某和乙某签订了一份《邻里关系协议》,约定甲某在装修期间必须采取降噪措施,并赔偿乙某因噪音造成的损失。

三、法律分析1. 《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扰乱公共秩序,致使工作、生活、学习、休息受到严重影响,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本案中,甲某和乙某因邻里纠纷导致矛盾升级,甲某在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影响了乙某的正常休息,已构成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民警对甲某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其采取降噪措施,是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公安部关于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87]公发25号

公安部关于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87]公发25号

公安部关于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文:---------------------------------------------------------------------------------------------------------------------------------------------------- 公安部关于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87年7月7日[87]公发25号)一九八一年六月十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规定,“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根据这一规定,现对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解释:一、怎样运用调解处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轻微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这种行为是由民间纠纷引起的;(二)这种行为是已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虽然情节轻微,但是应当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按照本条“可以调解处理”的规定,对这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公安机关根据情况可以调解处理;调解处理的,不予处罚。

是否调解处理,应当从实际出发,以能够达到教育双方,消除矛盾,不再继续违反治安管理为目的。

对需要赔偿损失的调解,应当制作调解书。

对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间纠纷和民事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申请处理。

二、对一人只有一种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能否同时给予两种处罚?对一人只有一种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除按照《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可以并处罚款外,只能给予一种处罚。

三、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造成损失或者伤害的如何处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造成损失或者伤害,需要赔偿损失和负担医疗费用的,公安机关应当填写《赔偿损失、负担医疗费用裁决书》。

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当代社会,治安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它涉及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执行、技术手段应用以及人员培训等角度分析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

一、法律执行问题1. 缺乏配套立法当前我国的刑事和治安行政立法相对独立,缺少配套立法体系的完善。

这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定性困难、处罚适用难题等问题。

需要加强各类审判标准、事件处理流程以及预防措施等相关配套立法,从而提高执法效率。

2. 执法不规范部分执法人员在履职过程中存在权力滥用、违反程序正义等问题。

例如,在调查取证时可能存在非法搜查或虚假拘留情况。

此外,通过请托和打招呼来影响办案结果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建立健全执法规范和纪律约束制度。

二、技术手段应用问题1. 技术手段落后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治安管理已不能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例如,在视频监控方面,一些地方仍然使用老旧的设备,画质模糊不清,容易导致漏检漏案。

此外,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也存在滞后情况。

因此,我们亟需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并进行系统升级改造。

2. 数据共享不畅在治安管理工作中,各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是一个突出问题。

这导致了重复办案、信息孤岛以及资源浪费等情况。

通过建立信息平台、推行电子化文件管理以及完善数据共享机制等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三、人员培训问题1. 专业素养不足一些从警人员在实际操作上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技能,未能适应充满挑战性和复杂性的治安管理工作环境。

因此,在招聘和选拔人员时,应更加严格把关,提升警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2. 转型和学习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治安管理也需要转型升级。

然而,部分从警人员缺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意识。

为此,我们应该鼓励从警人员参加培训课程和进修班,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并运用先进理念指导实践。

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一)

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一)

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一)(2007-01-31 10:14:35)转载分类:新法速递【法规名称】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一)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的通知公安部文件公通字〔2006〕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为确保该法的正确有效贯彻实施,现将《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部。

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的规定,现对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问题解释如下:一、关于治安案件的调解问题。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条的规定,对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以及其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应当本着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法尽量予以调解处理。

特别是对因家庭、邻里、同事之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双方当事人愿意和解的,如制造噪声、发送信息、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放任动物恐吓他人、侮辱、诽谤、诬告陷害、侵犯隐私、偷开机动车等治安案件,公安机关都可以调解处理。

同时,为确保调解取得良好效果,调解前应当及时依法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以查明事实、收集证据、分清责任。

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交双方当事人签字。

二、关于涉外治安案件的办理问题。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驱逐出境”。

上海市公安局调解处理治安案件暂行规定(2012重新发布)-

上海市公安局调解处理治安案件暂行规定(2012重新发布)-

上海市公安局调解处理治安案件暂行规定(2012重新发布)正文:---------------------------------------------------------------------------------------------------------------------------------------------------- 上海市公安局调解处理治安案件暂行规定(2007年11月2日沪公发[2007]428号文发布,根据2008年2月3日《关于贯彻执行<上海市公安局调解处理治安案件暂行规定>的通知》(沪公发[2008]51号)文作了部分修改,根据2012年5月4日《上海市公安局关于重新发布<上海市车辆加油(气)站安全防范管理暂行规定>等10件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通知》重新发布,有效期至2014年4月30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本市公安机关调解处理治安案件工作,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以及《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等法律、规章和文件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故意伤害、放任动物恐吓他人、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故意损毁财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隐私等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各方当事人同意或者要求,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此类治安案件以下简称“可调解治安案件”):(一)亲友、邻里、同事、在校学生之间因琐事发生纠纷引起的;(二)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系由被侵害人事前的过错行为引起的;(三)其他适用调解处理更易化解矛盾的。

第三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调解处理:(一)雇凶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二)寻衅滋事的;(三)结伙或者持械违反治安管理的;(四)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五)多次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六)利用民间纠纷打击报复的;(七)需要进行伤情鉴定,而被侵害人拒绝提供伤情诊断证明或者拒绝进行伤情鉴定的;(八)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或者达成协议后,又重新挑起事端,故意制造新矛盾或者再次违反治安管理的;(九)在公共场所发生打架斗殴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影响恶劣的;(十)其他不宜调解处理的情形。

浅析治安调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治安调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治安调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治安调解主要是指对于因民间纠纷所引起的、情节轻微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主持,各方当事人就纠纷解决方案协商达成书面协议,经公安机关确认后,不再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一种处理治安案件的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规定是治安调解的法律依据。

这使得公安机关运用治安调解手段化解了大量的民间纠纷,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由于法律规定本身不够完善、民警执法素质不高以及对治安调解的研究重视不够等原因,实践中治安调解执法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极大的影响了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治安调解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一)调解的适用范围、条件把握不准。

由于民间纠纷概念本身的模糊性,民警对治安案件是否因民间纠纷引起把握不准,对可以调解的治安案件具体包括哪些行为类型亦不明确;有的民警甚至对只要是民间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均进行调解,认为调解是这类案件的必经程序,将“可以调解”错误理解为“必须调解”。

(二)重调解,轻取证。

执法实践中存在一种“重调解,轻取证”的错误倾向,有的民警认为,既然是可以适用调解的治安案件,到时候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即可,没有必要花时间、费力去做调查取证工作。

结果一旦调解不成,事过境迁,该取的证据无法取到,不仅导致难以认定是哪一方的过错,造成案件调解不下去,而且等到需要作出处罚决定时,也因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处罚不了。

(三)久调不结,案件积压。

这是治安调解实践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治安调解没有明确的期限限制,民警头脑里没有形成调解的时效意识,抱着能调则调,不能调便拖的办法,奢望当事人不会长时间消耗精力而最终能达成和解,使有些案件一拖再拖,甚至长达一年也没有结果;二是有的民警热衷于治安调解,忽视案件的调查取证,在事实未查清,过错和是非责任未分清的情况下即仓促调解,使当事人之间达成调解协议的难度无形中增大,导致久调难结;三是治安调解协议缺乏应有的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能慎重对待自己在调解中的意思表示和主张,稍有不满意就有可能撕毁调解协议或反悔不履行,使得案件的调解出现反复,拖延了调解的时间;四是有的民警对经多次调解不成的,该及时进行治安处罚裁决的不及时裁决,担心处罚可能更加激化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纠纷的解决,对民事损害赔偿部分则告知当事人向法院起诉,但当事人对法院诉讼的迟延和高昂的成本望而生畏,大多不愿去法院起诉,又重新回到公安机关要求继续调解,而此时公安机关对调解能否成功则无能为力,案件长期积压在公安机关得不到消化,从而引发大量的疑难信访案件甚至可能酿成刑事案件。

对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国家赔偿若干问题的探究

对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国家赔偿若干问题的探究

对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国家赔偿若干问题的探究内容提要:本文就《国家赔偿法》的颁布与实施以来,在民事、行政诉讼国家赔偿问题在理论在实践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从七个方面对基层法院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案件发现的问题作了粗浅的探讨和思考:在审理确认案件中,应通过什么程序进行确认,笔者提出不能单一适用行政诉讼程序,或单一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应建立一部单独适用赔偿确认的程序;在审理确认案件中,确认案件的结案方式上认为基层法院在确认基层法院在确认案件立案前可以与请求人和解,在确认案件审理中也可以和解,达成和解后不但会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也会降低司法成本,使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

关于民事诉讼、行政司法赔偿的归责问题,建议确立以狭义的“违法原则”为主,过错等其他原则为补充的归责原则体系;关于合法强制措施赔不赔的问题从考虑现有司法环境与判决即判力等方面认为不适用国家赔偿;关于查封、扣押、财产保全、执行案外人财产的适用国家赔偿有关问题分别列举了十一项情形,结合现有法官司法解释认为不能过分强调案外人权利,而忽视国家利益,亦不能强调国家利益,而不承担法院而司法行为的违法或过错而应负赔偿直接损失的责任;关于时效的问题笔者认为时效应该更加严格,有利于诉讼程序的管理;对法释(2004)10号司法解释第十一条十项的理解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程序交叉应予以注意。

关键词:民事诉论行政诉讼国家赔偿《国家赔偿法》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国人权保障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和执行案件的不断增加,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和执行中,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情形会不可避免。

国家赔偿第三十一条规定民事、行政诉讼司法赔偿的内容,是在国家赔偿法第五章“其他规定”中规定的(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称其为“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

行政治安调解的反思与完善

行政治安调解的反思与完善

行政治安调解的反思与完善行政治安调解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方式,在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政治安调解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完善。

一、行政治安调解的现状与问题行政治安调解是通过行政手段对涉及治安问题的纠纷进行调解,旨在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然而,在实践中,行政治安调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行政治安调解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导致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存在争议。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对行政治安调解的规定不够明确,使得调解结果的执行力度和法律效力受到质疑,影响了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其次,行政治安调解的程序不够规范,存在随意性和主观性。

一些调解人员在调解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导致调解过程不够规范、公正,甚至存在偏袒一方的情况,引发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不满和争议。

此外,行政治安调解的适用范围有限,难以覆盖所有涉及治安问题的纠纷。

一些复杂、敏感的治安问题往往需要通过司法程序解决,而行政治安调解在这些问题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二、行政治安调解的反思针对行政治安调解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行政治安调解的法律地位,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提高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其次,我们应该规范行政治安调解的程序,提高调解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引入专业人才等方式提高调解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调解过程的规范、公正和有效。

此外,我们还应该扩大行政治安调解的适用范围,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调解方式。

可以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建立多元化的调解机制等方式,提高调解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行政治安调解的完善为了进一步完善行政治安调解制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政治安调解的法律地位、适用范围、程序等,为调解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伤害案件调解的法律依据(3篇)

伤害案件调解的法律依据(3篇)

第1篇一、引言伤害案件是指因故意或者过失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的案件。

在处理这类案件时,调解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式。

调解不仅可以节省司法资源,提高案件处理效率,还能有效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详细阐述伤害案件调解的法律依据,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伤害案件调解的法律依据概述1. 宪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这一规定为伤害案件调解提供了宪法层面的依据。

2. 民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他人故意或者过失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这一规定明确了侵权责任的基本原则,为伤害案件调解提供了民法依据。

3. 侵权责任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三条规定:“因故意或者过失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这些规定明确了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和赔偿范围,为伤害案件调解提供了具体法律依据。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遵循调解优先、审判断后的原则。

”这一规定强调了调解在民事案件中的优先地位,为伤害案件调解提供了司法解释依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轻微,且当事人自愿调解的,可以调解处理。

”这一规定为轻微伤害案件的调解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伤害案件调解的具体法律依据1. 侵权责任法(1)侵权责任法第二条: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三条:因故意或者过失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 民事诉讼法(1)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遵循调解优先、审判断后的原则。

治安行政处罚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

治安行政处罚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

治安行政处罚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治安行政处罚,是指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所实施的行政处罚。

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治安行政处罚案件是行政审判中常见的案件类型,行政处罚决定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影响较大,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秉持严谨、规范、审慎的态度。

本文所总结的是法院在审理治安行政处罚类案件中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不包括道路交通行政处罚案件或公安机关实施的其他行政管理行为。

现以典型案件为基础,对该类案件的审理思路和裁判方法进行提炼和归纳。

一典型案例01案例一:涉及处罚决定中的事实认定崔甲、崔乙因日常琐事与跳广场舞的老人余某发生言语冲突、拉扯,两人离开后又返回现场,对余某实施辱骂、殴打等行为。

公安机关接警后经立案、调查询问等程序,认定崔甲、崔乙有寻衅滋事的违法行为,分别对其作出行政拘留十日和七日的行政处罚。

崔甲、崔乙以公安机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为由,起诉请求撤销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02案例二:涉及处罚幅度的裁量贺某经指引至提供色情服务的场所等待服务,当黄某至该房间提供服务时,贺某拒绝由黄某为其服务,之后遇公安民警进行现场检查。

公安机关认定贺某有嫖娼的违法行为,并对其作出行政拘留十四日的处罚。

贺某认为其未实施任何违法行为却被认定为嫖娼,并被处以十四日的行政拘留处罚过重,起诉请求撤销该处罚决定。

03案例三:涉及执法程序的审查2017年7月,卢某因吸毒成瘾被公安机关责令接受社区戒毒三年。

同年11月,公安机关接举报后发现卢某有吸毒的违法行为,后经鉴定机构对卢某的头发及血液进行鉴定,均检验出甲基苯丙胺。

公安机关遂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及强制隔离戒毒决定。

卢某以公安机关采集生物样本程序违法、鉴定人员缺乏资质等为由,起诉请求撤销该行政处罚决定。

单志宇、黑龙江省东方红林业地区公安局公安行政管理:治安管理(治安)二审行政判决书

单志宇、黑龙江省东方红林业地区公安局公安行政管理:治安管理(治安)二审行政判决书

单志宇、黑龙江省东方红林业地区公安局公安行政管理:治安管理(治安)二审行政判决书【案由】行政行政行为种类行政处罚【审理法院】黑龙江省林区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黑龙江省林区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0.08.28【案件字号】(2020)黑75行终3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石似玉邢锴邹悦江【审理法官】石似玉邢锴邹悦江【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单志宇;黑龙江省东方红林业地区公安局;王智【当事人】单志宇黑龙江省东方红林业地区公安局王智【当事人-个人】单志宇王智【当事人-公司】黑龙江省东方红林业地区公安局【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终审结果】二审维持原判【字号名称】行终字【原告】单志宇;王智【被告】黑龙江省东方红林业地区公安局【本院观点】本案争议焦点为东方红林业地区公安局对单志宇作出的东公(红派)行罚决字(2019)1号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合法。

【权责关键词】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合法违法罚款行政拘留拘留拒绝履行(不履行)第三人证人证言质证证据确凿行政复议回避维持原判听证【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查明】本院二审查明的事实与原审判决认定的事实一致,本院依法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本院认为,本案争议焦点为东方红林业地区公安局对单志宇作出的东公(红派)行罚决字(2019)1号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合法。

具体涉及以下问题:一、单志宇殴打第三人王智的事实是否存在。

2016年11月2日22时30分许,在东方红林业局十三委旋律休闲吧歌厅,单志宇与他人共同殴打王智并致王智住院治疗。

该事实有公安机关对单志宇、芦宇的询问笔录,被侵害人王智的陈述,证人证言、视频资料等证据证实。

单志宇本人对此亦予以认可。

所以,单志宇殴打王智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其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具有行政违法性。

二、东方红林业地区公安局对单志宇作出的处罚决定是否超过法定办案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若干
问题探讨
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探讨
罗朝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5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轻微的,可以调解处理。

这从法律上规定了,公安机关在行使治安处罚同时,可以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造成损失或伤害的赔偿部分进行调解处理。

司法实践中,由于公安机关存在着久调不结和在程序上做法不够规范情形,常给人民法院审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带来困惑。

笔者想结合审判实践,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诉讼时效认定、法院受理条件和责任认定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看法。

一、关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诉讼时效认定问题。

从《民法通则》对诉讼时效规定上看,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以下称治安民事赔偿案件)诉讼时效有两种情况,一种涉及到财产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两年,另一种涉及到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一年。

对诉讼时效期间计算本身而言笔者没有异议,但是在诉讼时效发生中断时,应如何计算和确认诉讼时效中断期间,正是笔者要提出来探讨的问题。

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公安机关对治安案件涉及赔偿部分
常常久调不结,也不宣告调解终结,或者没有做出裁决。

在这种情况,当事人往往又向人民法院起诉。

造成法院难以确定其行为是否超过诉讼时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74条的规定:“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从提出请求时起,诉讼时效中断。

经调处达不成协助议,诉讼时效期间即重新起算,┅”。

这就明确规定了诉讼时效中断起算时间,既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请求时,诉讼时效开始中断;但是,对诉讼时效中断的终止时间的规定,就相当含糊了,调解达不成协议的,可以是第一次,也可以是多次之后,从该规定上看,无法确定调处达不成协议具体时间。

因而,在审理治安民事赔偿案件中,给法院计算和确认诉讼时效中断时间带来因难。

实践中,不易于操作。

由于《治安处罚条例》对公安机关调处治安民事赔偿案件的期限没有做出规定,其他法律、法规对公安机关多次调解达不成协议,如何计算诉讼时效也未做出明确规定,这就必然造成了法院在具体操作中无从认定诉讼时效重新起算的起始时间问题。

从适应审判需要出发,有关部门对此应早日作为规定,为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时,提供法律依据。

因此,笔者建议,公安机关应当比照交警部门处理交通事故程序做法,对治安赔偿案件进行调处。

即公安机关对治安民事赔偿案件在立案之日起45日内进行调处,调解达不成协议的,必须在规定结案期内做出裁决或者宣告调解终结,并告知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诉讼期限。

这样可以解决诉讼时效中断期间计算和确认问题,不影响法院对诉讼时效的认定。

二、关于违法治安管理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法院受理条件问题。

由于民间纠纷引发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公安机关可以对治安部分依照程度上进行处罚,尚能容易做到。

但对损失或伤害赔偿部分常有久调不结现象,表现在人为地将案子长时间搁浅一边,不告知当事人向法院起诉的权利,或者虽有告知,也不规范,而且该类案件当事人又不愿向法院起诉,这就造成了给当事人认为,案件已交公安机关立案处理,只有找公安机关解决的假象。

实践中,受害人欲寻求民事诉讼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存在举证困难,法院即使受理了,也较难打赢官司。

所以,当事人只好长时间找公安机关要求解决问题,直至最后向法院起诉为止,才获新的认识。

同时,法院对这类案件的事实查清、责任认定也存在困难,这就造成法院不愿意受理此类案件,出现了法院与公安机关相互推诿现象发生,导致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产生该弊端其实质原因在于:1、公安机关执法程序上不规范,对外履行法律手续不完备。

公安机关对治安、赔偿双重性质案件的调处与交通警察对交通事故的处理存在着程序上差别,前者程序上不规范,没有统一规定,执法随意性较强,其对外履行法律手续也不完备,主要体现在公安机关久调不结,不受期限限制,没有宣告调解终结或者宣告调解终结不规范,不告知当事人在限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权利
等。

后者在执法程序上已经形成规范,履行法律手续也较完备,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强。

2、立案管辖界限不明确,导致法院和公安机关相互推诿。

公安机关在尽了调处努力后,一般都将该类案件推给法院,而法院又不愿意受理此类案件,又将之推回给公安机关,造成相互推诿现象。

现实中,存在这种现象,在案件发案后,受害人首先向公安机关报告要求处理,而公安机关则要求受害人先作法医鉴定,法医鉴定结论作出以后,对于构成轻微伤或轻伤的案件,公安机关难予调处时,便将案件推给法院。

而法院对此类案件审理难度大,便借公安机关在程序上做法不规范弊端,又推回公安。

双方就立案管辖界限发生争执。

从而,导致失去有利的取证条件,使本来可以顺利解决的案件变得复杂化起来。

3、该类案件处理难度较大。

由于这类案件往往事发民间纠纷,处理不好,会带来不好的社会效果。

同时,这类案件的受害人和致害人双方之间对立情绪很大,在司法机关处理时,一方或者双方往往找关系,托人情,甚至出伪证,为处理案件设置障碍,使调查取证十分困难,容易导致错案的发生,办案人员大多不愿受理此类案件,更不愿意承担错案的责任。

因而,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公安机关应当比照交警处理交通事故程序做法进行调处。

首先对打架斗殴或即损害他人财物现场进行处理,然后查明事实,认定责任,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人进行治安处罚,最后对损害赔偿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应在立案之后45日内宣告调解终结,并告知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期限。

只有规定公安机关对该类案件调处比照交警调处程序做法,才能给法院审理该类案件时提供事实依据,避免错案发生。

因此,当事人就该类案件向人民法院起诉,除提供诉状外,还应当提交公安机关制作的调解书、调解终结书或无法认定该纠纷为哪一方过错责任的结论。

人民法院对于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起诉条件应予受理。

除此之外,法院可以不予受理。

这样法院可以对事实不清的案件不进行审理,从一定程序上,可以避免了错案发生。

因此,法院限制对治安民事赔偿案件的受理是必要的、确实的、可行的。

三、关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责任认定问题。

在解决和规范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造成损失或伤害案件调处程序做法时,法院就不难对治安民事赔偿案件责任进行认定,其主要依据是以公安机关对责任的认定为前提,通过开庭审理,进一步查明造成损失或伤害的事实、原因。

然后,根据当事人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造成损失或伤害后果的因果关系,以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造成损失或伤害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所应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受理该类案件后,审查认为公安机关所作出的责任认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案件事实作定案依据。

它可以不受公安机关对责任认定的限制。

在审理治安民事赔偿案件中,我们可以把责任认定,划分为四种,即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

当事人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其行为与造成损失或伤害结果有因果关系,应
采用过错归责原则,责令其承担赔偿责任,当事人没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或者虽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但其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鉴于上述的因果关系,我们在审理该类案件时,应区别对待以下三种情况: 1、一方当事人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造成损失或伤害的,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一方应当负全部赔偿责任;其他方没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或者虽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但其行为与结果无因果关系,则不应负赔偿责任。

2、两方当事人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均造成对方损失或伤害,给损害结果造成严重的一方,应负主要责任,反之,另一方则负次要责任。

3、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造成损失或伤害中,结果相同,作用相当,两方负同等责任。

在遵守上述责任认定原则同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情况: 1、三方以上当事人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共同造成损失或伤害的,应根据各自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造成或伤害作用大小、损害结果,来划分责任。

2、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打架斗殴造成损失或伤害现场,毁灭证据,使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

3、当事人一方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或未及时报案,使损害责任无法认定的,视情况承担责任。

4、当事人各方均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或未及时报案,使损害责任无法认定的,应采用混合过错原则,责令他们承担相应责任。

此外,双方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责任,法律规定要承担责任的,我们在认定责任时,则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责令其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没规定要承担无过错责
任的。

我们在审理时,可以根据据实际情况和公平原则,酌情由当事人分担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