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化与重建_走向开放的文学理论

合集下载

文学泛化时代的想像力危机

文学泛化时代的想像力危机

喜好为指针 , 向消遣娱乐性靠拢。 以文学杂志
见一斑 。
今年 9 月 , 在广东 出现了中国首部“ 短信 为例 , 十年来 , 文学期 刊全 面萎缩 , 统计 , 纯 据 。 城外》 的小说 内容是按照长 全 国文 学期 刊约有 700 多种 ,其 中能 维 持 生 小说”这篇名为《 但每一篇 只有 70 计 的不足 100 种 。大量 的文学期刊订数不断 篇小说 的情节 向下发展 的 , 一共 60 篇 4200 字 , 是专门为手机短信 下跌 , 一直在停 刊的边缘苦苦挣扎 。《 民文 个字 , 人 定制而成的。城外》 《 的作者 , 广东省文学院签 多万 , 现在只有三万册左右。 诗刊》 《 在上世纪 约作家千夫长坦然地表 明了他写作这篇小说 我写传统 的小说 ,就是追求我 的心 80 年代巅 峰时期 的发行量达到 80 万册 , 现 的 目的 : “ 为我的心灵写作 ;我写这样 的手机短信小 在则只有三 四万册。 当代》 《 《 、收获》 等文学期 灵 , 就是为了市场写作 , 追求一种功利。这部 ” 刊, 无一幸免。地方级文学期刊更惨 , 比如曾 说 , 经显赫一时的《 昆仑》 已经停刊。一种改头换 专门针对手机短信用户的手机短信小说 的确 日前 , 一家无线增 面的 “ 改版潮”“ 、改刊潮”席卷了文学期刊 , 获得 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功。 《 天津文学》 变成了休闲的《 青春阅读》 《 ,河北 值 业 务 运 营 商 以 18 元 买 断 了 它 的 版 权 。 城外》 的经济效益立刻 引发 了效仿 , 仅仅一 文学》 则变成 了时 尚的《 当代人》 作家 出版社 《 ,
学》 发行量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时达到过 180
109
个月 , 另两部短信小说 《 距离》 《 、乌鲁木齐女 郎》 就相继在台湾和新疆 出炉。 据统计 ,我 国大陆拥有的电视机数量为 世界之最 ,我 国人均拥有 的电视机数量为世 界平均水平 的 1.3 倍 ; 中国 日报发行量位居 世界首位 ; 我国的电视观众已超过 11 亿 , 报

往届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往届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一、概念题(共 30 分每题 5 分)1、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

(1分)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

(3分)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

(1分)2、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

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

(5分)3、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2分)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2分)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

(1分)4、二分法是指中国古代和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为标准的文类划分方法。

(5分)5、意象,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有四类:(1分)一是心理意象,即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意向性设计图像;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一切艺术形象的泛称,可简称“形象”;四是观念意象,即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

(4分)6、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

(4分)它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

(1分)二、简答题(共 40 分每题10分)1.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

(1分)广义的文学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文化的基本含义是:(1)理解文学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开阔的文化视野;(2)文学发展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果;(3)文学现象归根到底是某一文化形态的体现。

(3分)狭义的文学是作为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审美的基本含义是:(1)文辞华美,“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2)对激情的体验和调动;(3)文学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

中学语文“泛化文学教育”现象举要

中学语文“泛化文学教育”现象举要

对策 : 教师 要重 视美读指导 , 通过 朗读技 巧的把
高 中语 文课 程标 准 要求 对文 学作 品 的教学 要通 过 握以及语言内部环境的感悟,体味作品中的喜怒哀 { “ 审美体 验 , 陶冶性情 , 涵养心灵 ”“ 受形象 、 感 品味 乐、 i 爱恨情愁。教学中, 教师要多范读, 教师应该意识 语言 、 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 自 l :虽然教师 的范读也许不及多媒体播 放的录音标 有 到 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 。落实 文学教育的 目标的需要 准 , I 但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 到教师的情感 , 调动 学

扇天窗 , 而每一扇天窗都可 以帮助学生洞开一片广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 1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美读得其
阔 的文 学 天 地 。 问题 二 , 化 文 学教 育 的方 法 泛
{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法,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了, 无论兴 味方 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 的收 获”。显
就, 构建相对完整的文学史 的知识 , 了解祖 国文学 的 要 , f 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 文学是感性的, 而不 发展脉络 , 增强对 民族文化 的感情 ; 同时 以开放 的心 是理性的。所以, 让学生感动, I 读, 用心朗读是感受文 态 了解外国文学 的概貌 , 汲取先进的文化知识 。把教 学的一个重要方式。 钱教授所说 的读 , l ” 即美读 。 叶圣 材 中的每一篇 文学作品都当作学生认识文学 世界 的 陶认 为美读 “ 把作者 的感情在读 的时候读 出来 , ……
v 人格、 ii 培育审美素养。 但我们遗憾地看到文 I
学教育没有实现预期 目标 , 究其原因就是文学课没有
泛化美读, 就是以一般意义的诵读代替美读。

文学理论的开放性及其边界-精选资料

文学理论的开放性及其边界-精选资料

文学理论的开放性及其边界-精选资料文学理论的开放性及其边界文化研究在中国当代文艺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文学理论的边界问题。

有学者认为,文化研究是当代“学科大联合”的一种积极努力[1]。

有学者指出:文学边界之争背后体现的是观念冲突,即本质主义思维与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冲突、多元共生与线性思维的冲突[2]。

也有学者指出,文学理论研究模式与文化研究模式在言说立场、言说者身份、文化场域等方面有所不同[3]。

还有学者指出:坚守边界和打破边界的论争双方,在看似对立的论战外表下,又有一个共识的领域:那就是都承认文艺学边界是不断变动的,坚守边界的一方划出的界限是审美自主性,突破边界的一方划出的界限是文化/文学的开放性,因此有无边界的问题被转换成了以什么为边界的问题[4]。

上述各种看法,是对关于文学理论边界问题讨论的一种评价。

而关于文学理论边界问题本身的讨论,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陶东风为代表的倡导者,主张文学理论应该“越界扩容”、“开疆拓土”;一派是以童庆炳为代表的反对者,主张文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事实、文学经验和文学问题。

在笔者看来,文学理论的范围可以扩大,但文学理论的边界必须设定。

陶东风的《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及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一文,是对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关系的一次全面阐述和系统清理,其中涉及到了文学理论的边界问题。

尽管他在文中指出“在西方和中国,对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一般是从它的批判性、跨学科性、边缘立场和实践性等角度进行界说的,很少从研究对象角度对之作出划分(因为文化研究的对象几乎没有边界)”[5]61,但其文章最后一部分以“移动的边界与文学理论的开放性”为题,还是谈到了文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因为一个学科的存在是无法回避其研究对象的。

陶东风认为,任何学科的边界都是相对的,传统的文艺学研究范式已经难以令人满意地解释90年代以来的文化/文艺活动的新状况,因此,“文学理论应当正视现实,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及时地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025届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一中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一中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一中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对于散文而言,除了“文类之母”这个暧昧不清的指称之外,能够直指人心的命名是匮乏的。

无论是在散文研究界还是在散文理论界,“散文理论的贫困”几乎成了认知的共识。

部分学者还进一步阐发,认为散文理论的贫乏是世界性的,散文理论建设是个普遍性的难题。

②新时期文学以来,文学理论与写作教材的丰富与多元,又加剧了散文定义不断膨胀的趋势。

而在散文理论专著之中,首先以定义的形式解决散文的内涵问题,似乎也成了某种约定俗成。

每一种定义往往是不重复的,区别于前人的,有独立性特征的定义。

源于各自阐释立场的不同,以及基于创新的心理诉求,造成了关于散文的定义差异性显著、互不搭界的情况。

下面分别就文学理论教材、写作教材、散文理论专著这三种载体形式为例,探查关于散文定义的林林总总。

③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对散文的定义如下: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描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样式。

它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描写真实感受。

④在刘海涛的《文学写作教程》中,关于散文的定义是这样的: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文学的、艺术的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个性风格,以抒情写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的文学文体。

⑤而陈剑晖是当下散文理论研究界的代表性人物,再看其理论专著《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中关于散文的定义:散文是一种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集多种文学形式于一炉的文学样式,它以广阔的取材、多样的形式、自由自在的散文文句,以及优美和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趣味性的表述,诗性地表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实现方式。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参考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好的护理论文题目应尽可能在一完整的的句子中囊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达到的指标,使读者和编辑对论文研究的内容一目了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分关于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2、文学地理学:基于“空间”之维的理论建构3、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影响4、场外理论的文学化问题5、理论批评:回归汉语文学本体6、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7、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建:环境与资源8、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9、现代小品理论研究10、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11、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关系研究12、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13、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14、美国生态文学研究15、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16、戏仿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概念及其流变17、当今的文学理论18、文学与政治的博弈--瞿秋白译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纠结19、理论如何文学?--以乔纳森·卡勒理论观的调整为参照20、1898~1927:西方文学理论早期引介研究21、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22、期刊媒介与文学理论关系问题研究23、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24、色·宝音尼木和《文学入门》之文学体裁理论研究25、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26、希利斯·米勒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27、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28、弗洛伊德理论的自我矛盾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29、作为文学理论新范式的批判心理学30、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31、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32、王学与中晚明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33、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34、罗宾·沃霍尔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研究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二:35、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构三十年36、论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37、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影响38、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39、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40、胡适白话文学理论的现代语言学阐释41、试论西方的“女性写作”理论--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女性写作42、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43、七子派文学理论与阳明心学关系研究44、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45、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46、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47、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48、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理论49、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50、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51、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52、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53、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54、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55、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56、重建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57、文学理论:从语言到话语58、文学理论的“泛化”与“发展”59、释意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60、穿越秩序后的犀利解魅61、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经典理论研究62、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论争研究63、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儿童文学翻译64、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65、多元系统理论观照下的建国头十七年英语文学翻译研究66、文学翻译作为理解过程和对文学性的重构67、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非虚构类文学的汉译策略68、现代性视野下的冯雪峰文学理论研究69、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70、从神话原型批评到文学人类学理论71、文学想象问题研究:从理论观念到文学实践72、亨利·菲尔丁的文学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73、文学理论的未来74、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回望与补遗75、重审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76、从阿伦特的政治概念看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77、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78、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文学、文艺学理论关系之辨析79、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80、范式转换与理论反思--2013年度文学理论研究述评81、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82、20世纪西方文学文本理论流派纵论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三:83、外国文学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夏仲翼教授访谈录84、语用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语用学探索之三85、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体系”问题86、接受反应理论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87、理论中心论--从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说起88、赵景深翻译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89、墨菲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90、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研究91、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92、胡适与中国的“文学革命”(1915-1935)-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研究93、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影响研究94、《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95、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96、西方文论中文学与道德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97、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98、郁达夫文学理论批评探索99、论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100、论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网络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互动关系101、论接受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102、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103、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104、论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与政治性105、语言论视野下的文学理论研究106、现代西方压抑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启示107、接受理论视角下儿童文学《彼得·潘》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108、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反本质主义思想研究109、当代报告文学理论观念问题探讨110、哈罗德·布鲁姆文学阅读理论研究111、韦勒克《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研究112、《文心雕龙》的文学接受理论研究113、约翰·塞尔与文学理论114、在探索中前行115、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的文学语言观116、论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117、解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唯美理论与文学实践的关系118、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119、作为生产的文学120、“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121、走向“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122、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四:123、冲动与尴尬: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体系建构--以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为例124、文学语用学:文学批评理论的新动向--试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125、文学和理论:“后理论”语境中的相关性126、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127、齐美尔时尚理论与文学社会学意义128、操纵理论视角下任溶溶外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129、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幼儿文学理论批评研究130、广西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研究131、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阈下国外当代儿童文学汉译规范研究132、迈克·克朗“文学空间”理论研究133、现代文学观念变革对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影响134、从“文学流变”到“视角偏向”--强制阐释与文学理论的判定135、再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国际化战略及路径136、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的后现代转折--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到卡勒的《文学理论》137、从关联理论看西班牙语和汉语文学作品中幽默表达的翻译138、《文心雕龙》对先秦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139、韦恩·布斯:修辞视角下的文学理论研究140、当代文学语言论观念嬗变研究141、当代文学接受理论观念嬗变研究142、文学理论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143、交际翻译理论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文学翻译144、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145、理论是如何讲述的146、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147、李东阳文学理论研究148、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反思--以记忆、空间和文化政治范式为例149、“理论”对文学的疏离与文学对理论的掌控--对近百年“理论”与文学的关系的一个考察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五:150、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以乔纳森·卡勒的“后理论”转向为例151、中国文学理论元理论百年嬗变152、形象的政治学153、塞吉维克的酷儿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154、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观对文学阅读理论的影响155、从《道连·格雷的画像》三译本看释意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156、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在中国的影响研究157、新疆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研究158、金圣叹与李渔叙事文学理论之比较159、文学张力理论研究160、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研究161、英美文学理论汉译的描写性研究(1917-1949)162、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生成及评价研究163、21世纪初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发展的困境及出路164、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165、精神分析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中国化进程透视166、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167、理论的旅行168、沈从文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研究169、论胡适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复杂性170、结构主义对法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理论建构——评《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理论建构——评《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理论建构一评《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书名:《文学人类学新论一 交叉的两大转向》作者:唐启翠,叶舒宪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 : 978-7-3091-3728-6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定价:78元-学科文学人类学是文学与人类学两大学科的边缘交叉性科目,是指从文学与人类学两大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着手,从文学视角来研究人类学的发展进程,以人类学来充实文学的未来体系,从而系统性地研究这两类跨学科之间的理论关系的学科。

新时期以来,随着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和一批人类学著作的汉译传播,并在新一代文学人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下,文学人类学研究热潮悄然兴起。

由唐启翠和叶舒宪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一书在学理上阐明了将文学研究领域与人类学发展研究相结合的原因,既关照文学的历史演变与人类文明的衍生关系,又与世界人类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从学术史脉络上论述了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构建意义。

《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全书共分为三编、十五章。

上编包括第一章至第七章,围绕人类学的文学转向具体论述了从伯克到格尔兹的人类学发展、当代英美人类学的文学转向、文化批评与人类学 的文学转向、民族志写作的文学性、诗性与民族志成为作品的可能及人类 学文学转向的思考等内容。

中编包括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围绕文学的人类 学转向分别对当代中国文学思想的人类学转向、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 学转向、文史“故事”中的人类学、当代日本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等内容进 行了具体分析。

下编包括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进一步围绕文学与人类学 的交叉与创新,分别从开放与超越、整合与拓展、反思与推进等角度对文 学人类学的交叉融合进行了深度分析。

随着西风东渐人类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文学人类学研究从20世纪初便开始在中西学术的交融中出现,为我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示范。

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NDJC 13IYB )及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 201942985 )的支持 下,笔者对该书阐述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学科泛化视野下的文学理论

学科泛化视野下的文学理论

第二 , 不管学 术 泛化 也 好 , 科 泛 化也 好 , 依 学 都
① 拉 卡 托斯 认 为 , 一 个 科 学 研究 纲 领 都 由 硬 核 、 护 带 与 启 发 法 三 部 分 构 成 。“ 核 ” 研 究纲 领 的最 根 本 的 理 论 公 设 和 原 则 , 纲 领 每 保 硬 指 是 的基 本 理 论 、 观 点 和 根 本 主 张 , 构成 了纲 领 的 基 础部 分 和 核 心 部分 , 现 了纲 领 的本 质 。“ 护带 ” 指 围 绕 硬 核 并 保护 硬 核 的 一 系 列 辅 基本 它 表 保 是 助性 假 设 和 初 始条 件 。对 一 个 研究 纲 领来 说 , 核 是 不容 反驳 的 , 保 护 带 是 可 以 反驳 和 修 正 的 。 “ 发 法 ” 是 由 基 本 理 论 原 则 所 规 定 的一 硬 而 启 则 些研 究 规 则 和方 法 。它 包 括 “ 面 启 发法 ” “ 面 启 发 法 ” 反 与 正 。前 者 属 于 辩 护 方 法 , 者属 于 发 现 方 法 。 后 ② 该 笔 谈 由 4篇 文 章 组 成 , 广 东 《 术 研 究 》 刊 20 见 学 月 0 1年 第 6期 。 笔 者 那 篇 文 章 标 题 是 《 科 泛 化 下 文 学 理 论 的 两 难 困 境学 者 博 客 里 , 可 被 搜 索 到 。 “ 等 都
美文艺 学应是 文艺 理论 的硬 核 , 其他 分 支 如文 艺 而
[]余虹 .文学 的终 结与文 学性蔓 延——兼 谈后现代 文学 3 研究的任务 [] 文艺研究 , J. 北京 :0 2 6 :5 4 20 () 1 —2. [ ]余虹 .文学 的终 结与文学 性蔓 延——兼谈 后现代 文学 4
社 会科 学 》 1 9 ) 和美 国明尼 苏达大 学教授沙 姆韦 (93 ,

重写文学史与知识形构的深层互动——评梅杰《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

重写文学史与知识形构的深层互动——评梅杰《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

著述评论重写文学史与知识形构的深层互动——评梅杰《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吴翔宇对于一个独立的学科而言,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既是其获取合法性的动因,也是结果。

近年来,围绕儿童文学是否是一个学科、能否独立写史引发了学界长时段的讨论。

究其实,学科化与文学史书写都是知识构型的手段,如何理顺两者的关系并推进其知识体系建构是摆在学界面前的突出问题。

中国儿童文学是新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文学的整体结构中确定其身份、性质和位置是知识学科化的内在诉求,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史的书写或重写工程。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梅杰的《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2年版)顺应了当前学界对此议题的关切,为探寻中国儿童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话语资源。

一、“重写”的动力、限度与可能归结起来,文学史是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史书写体现了“历史叙述”与“叙述历史”的张力关系。

无论是历史叙述,还是叙述历史,尽管重心有所差异,但都离不开撰史者独特的“史识”或作者简介:吴翔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下儿童文学发展史”(21&ZD257)。

061著述评论“史观”的在场。

关于这种史识的特性,梅杰将其概括为“不完整性”“选择性”和“主观性”①。

由于不同语境的撰史者有着并不相同的史识,而史观又是特定意识形态的产物,加之历史叙述原本就无法完全再现客观历史,因而“重写”文学史的实践才会不断出现并延续。

“重写”表面上是对文学史材料的重新组织、剪裁,但实质上则是对文学史知识的重新开掘、措置和阐发,是思想和观念演化的表征,关涉文学知识形构及再生产的根本问题。

为什么要“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这一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人们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元概念的不同理解。

如果无法在中国儿童文学概念上形成共识,那么也就无法形成具有共识的中国儿童文学史图景。

相对于其他文学类型而言,中国儿童文学概念是充满歧义的,这也加速了学界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的步伐。

浅谈当代文学发展的泛化和窄化趋势

浅谈当代文学发展的泛化和窄化趋势

浅谈当代文学开展的泛化和窄化趋势浅谈当代文学开展的泛化和窄化趋势当代文学开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相对明晰的开展态势,但是以后的开展方向是怎样的?这也是很难预测的。

但这并不十清楚朗的态势中,本人认为以后文学会朝着泛化和窄化趋势开展。

纯文学在以后一段时间面临相对寂静的局面是必然的,这也是正常现象。

也许,纯文学的式微有可能是有假象。

但是,在社会对文学的评价标准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以市场和读者群来考量,纯文学的影响确实可能越来越小。

我身边很多曾经的文艺青年,已经根本不看文学书了。

然而,我认为,有些方面还是值得乐观的。

就是文学在精英领域失去其魅力后,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它又会滋生出许多萌芽。

抛却书本之外,电视、互联网、电台、广告等等又不断扩展着文学的表现领域。

应该说,传媒的开展在某种程度上分流了传统的文学的表现,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文学。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歌词写得都很文艺,很具有文学价值,但是我们只是不习惯用文学的眼光去评价而已。

?红豆?绝对是一首绝妙的诗歌。

一句经典的广告词,一段脍炙人口的段子,电台主持人一段深情的开场白都是文学,不仅是功能的需要,也会有文学性的美感和超越性。

而这其中,互联网的奉献可能是最大的。

网络文学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很大一部人审美的需要,同时也会引导群众审美。

在大量的粗制滥造过程中,我们还是会发现一些不一定被主流文学重视的珍品。

而社交网络的兴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推进文学的群众化和自我化。

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演变。

以微博为例,它既是可以表达对社会和政治等看法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自我展现、自我抒情的个人空间。

很多人都力图在微博的表达中更具有文学性。

在我看来,平时生活得很粗糙的人,也会在自己的微博中展现自己的文艺腔调。

而那些所谓的微博的达人就更注重自己表达的艺术性。

他们在组织语言的时候绝对不是信口开河的,肯定经过文学思维的加工和处理。

把李承鹏的很多言论集结成书,也就是一本不错的杂文集,当然价值含量是有待商榷的。

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

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

社科前沿董学文I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文/董学文为什么要研究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问题?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对于文学理论研究和建设来说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话语是概念的最高形态,它决定着文学理论学术体系的特色,对整个文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是思维能力、理论水平、精神风貌的载体,关系到文学理论功能的执行和实际影响力。

研究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不能孤立地进行,须同它的学术体系联系起来,才能获得科学的认知.因为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是密切关联、相互制约的。

各种形态文学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已形成多年,在现实中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

那么,今天我们为何还要讨论文学理论的问题呢?我认为,这主要是从现实状况着眼.发现文学理论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上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 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尤其是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高水平成果不多。

文学理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是它的学术体系.成体系的概念和术语是它的话语体系。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概念以语词的形式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表达思想的内容。

一个学科的一系列基本概念,把语言和思想连接起来,陈述本学科基本的理论内容,构成了表达学科学术体系的话语体系。

”所以说,加强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

文学理论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共生关系文学理论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不可分割的。

文学理论学术体系是揭示文学本质和规律的成系统的理论与知识,其话语体系则是文学理论和知识的词语表达.是学术体系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载体。

文学理论的学术体系只有通过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表达岀来。

因此.文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只有准确、充分地表达文学理论的学术体系.它才是成熟的话语体系。

文学理论只有以一系列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概念、范畴、命题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构成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体,它才能称其为一个成熟的、健全的学科。

回归、新变与泛化 --论20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

回归、新变与泛化 --论20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

回归、新变与泛化 --论20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
陈国恩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在20世纪40年代的特殊环境中,浪漫主义思潮因重新获得了较大的自由空间而呈现回归之势.郭沫若重新评价浪漫主义,在创作上取得了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丰收;在一般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中,开始融合浪漫主义的因素;在不同的区域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带有浪漫主义成分的创作.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涉及社会情势变化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自己的特点,其昭示的文学发展规律值得人们深思.
【总页数】6页(P99-104)
【作者】陈国恩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知青小说: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与泛化 [J], 陈国恩
2.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J], 黄庭月
3.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简论——兼评西方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J], 黄庭月
4.巴洛克光影的回归与复活——浪漫主义思潮与浪漫主义画家作品中的光影运用
[J], 霍绪德
5.论20世纪40年代古史研究思潮对早期巴蜀古史重建的影响 [J], 龚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

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

导言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一、两条线索可能已经有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既有的文学理论正在遭受全方位的挑战――也许已经到了重新考察种种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时候了。

从近代至现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历经了一系列重大的转折,每一次历史性的震荡都涉及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一个启蒙主义的语境。

倡导白话文的强大声势之中,以诗话、词话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走入了末路。

首先,这种断想式的只言片语已经无法承担文学理论的重负――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不再是"雕虫小技";文学理论必须负责解释,新文学如何成为"人的文学",如何履行"思想革命"的使命。

其次,中国古代的诗话、词话无法纳入"现代"的知识形式,因而没有资格跻身于现代社会科学。

实证,体系,逻辑,概念与范畴,规律,定理与公式――启蒙与理性逐渐确立了一套清晰的学术规范,这时,古代批评家笔下的零散短章如同一些残缺的边角料。

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阐释和理论范畴之间的深刻转换,这种文学知识不可能作为主导的文学理论范式持久地存活于现代大学的教学体制和学术体制之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学派的进驻。

各种文学理论学派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观点赢得历史的青睐,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回响。

于是,三十年代左翼作家的文学观念,四十年代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五十年代占据了主导位置的苏联文学理论,这一切陆续为五十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理论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人们可以看出,叶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蔡仪的《文学概论》以及一批大同小异的文学理论教材背后隐藏了一个相近的理论模式――它们之间的差异仅仅是这种理论模式内部的增删加减。

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这种理论模式终于遇到了强烈的冲击。

历史的某一部分仿佛突然地启动――现代主义文学的一涌而入,二十世纪的诸多西方文学批评学派大兵压境,一系列叛逆性的文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理论压力。

文学泛化现象初探——从文学阅读状况看新时代文学的新变

文学泛化现象初探——从文学阅读状况看新时代文学的新变

理论新见在全媒体融合时代,文学创作和阅读正在发生着变化。

亚马逊中国2013年度最畅销图书排行榜前10名作品中,有5部作品是非虚构类的,这些作品的作者韩寒、张小娴、十二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

新浪网2018年底曾发起一个票选你最喜爱的作家的活动,60位上榜作家,很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

近年来,《开讲啦》《脱口秀大会》《我是演说家》《奇葩说》等语言类综艺节目兴起,其文本的作者有的已经被称为“作家”,并且这些文本大多贴近当下年轻一代文学读者或潜在文学读者的阅读心理,具有明显的文学性,完全可以也应该纳入散文创作研究范畴。

种种迹象表明,公众文学阅读中,特别是青年文学阅读中,已经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文学界还不太熟悉的领域。

本文以2019年至2020年3月大众阅读数据为样本,通过数据分析,考察大众文学阅读的特征、热点等,探究这个新领域的面目,为文学创作研究提供一个量化的参考。

一、数据统计情况(一)取样说明经过对阅读市场的初步了解,综合考量销量和文学评价,选取开卷零售渠道畅销书排行榜、新浪好书榜、豆瓣阅读榜、当当文学好书、京东畅销书、京东文学销量榜、亚马逊畅销书、华文好书、十佳数字阅读作品等榜单为取样数据。

(二)数据统计及简单介绍收集到的数据包括新浪好书推荐榜2019年1—11月月榜、2019年年榜和2020年1月至3月月榜,共160部作品;豆瓣2019年度最受关注图书、年度高分图书、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和非小说类、年度传记·人物、年度冷门好书等6个年榜,以及2019年1—12月每月热门图书,共120部(次)作品;开卷零售渠道畅销书排行榜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月榜中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前30,2019年年榜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前10,共920部(次)作品;2019当当文学好书年终榜、云阅读好书榜共45部(次)作品;亚马逊2019年付费畅销书排行榜、付费新书畅销书排行榜、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共30部作品;2019年度十佳数字阅读作品;2019华文好书年度榜10部作品;截至2020年3月的京东畅销书排行榜前9部作品;京东文学销量榜前9部作品。

应届2020毕业季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

应届2020毕业季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好的护理论文题目应尽可能在一完整的的句子中囊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达到的指标,使读者和编辑对论文研究的内容一目了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分关于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2、文学地理学:基于“空间”之维的理论建构3、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影响4、场外理论的文学化问题5、理论批评:回归汉语文学本体6、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7、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建:环境与资源8、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9、现代小品理论研究10、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11、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关系研究12、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13、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14、美国生态文学研究15、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16、戏仿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概念及其流变17、当今的文学理论18、文学与政治的博弈--瞿秋白译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纠结19、理论如何文学?--以乔纳森·卡勒理论观的调整为参照20、1898~1927:西方文学理论早期引介研究21、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22、期刊媒介与文学理论关系问题研究23、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24、色·宝音尼木和《文学入门》之文学体裁理论研究25、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26、希利斯·米勒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27、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28、弗洛伊德理论的自我矛盾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29、作为文学理论新范式的批判心理学30、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31、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32、王学与中晚明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33、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34、罗宾·沃霍尔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研究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二:35、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构三十年36、论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37、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影响38、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39、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40、胡适白话文学理论的现代语言学阐释41、试论西方的“女性写作”理论--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女性写作42、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43、七子派文学理论与阳明心学关系研究44、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45、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46、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47、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48、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理论49、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50、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51、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52、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53、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54、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55、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56、重建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57、文学理论:从语言到话语58、文学理论的“泛化”与“发展”59、释意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60、穿越秩序后的犀利解魅61、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经典理论研究62、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论争研究63、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儿童文学翻译64、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65、多元系统理论观照下的建国头十七年英语文学翻译研究66、文学翻译作为理解过程和对文学性的重构67、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非虚构类文学的汉译策略68、现代性视野下的冯雪峰文学理论研究69、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70、从神话原型批评到文学人类学理论71、文学想象问题研究:从理论观念到文学实践72、亨利·菲尔丁的文学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73、文学理论的未来74、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回望与补遗75、重审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76、从阿伦特的政治概念看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77、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78、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文学、文艺学理论关系之辨析79、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80、范式转换与理论反思--2013年度文学理论研究述评81、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82、20世纪西方文学文本理论流派纵论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三:83、外国文学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夏仲翼教授访谈录84、语用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语用学探索之三85、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体系”问题86、接受反应理论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87、理论中心论--从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说起88、赵景深翻译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89、墨菲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90、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研究91、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92、胡适与中国的“文学革命”(1915-1935)-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研究93、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影响研究94、《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95、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96、西方文论中文学与道德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97、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98、郁达夫文学理论批评探索99、论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100、论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网络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互动关系101、论接受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102、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103、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104、论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与政治性105、语言论视野下的文学理论研究106、现代西方压抑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启示107、接受理论视角下儿童文学《彼得·潘》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108、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反本质主义思想研究109、当代报告文学理论观念问题探讨110、哈罗德·布鲁姆文学阅读理论研究111、韦勒克《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研究112、《文心雕龙》的文学接受理论研究113、约翰·塞尔与文学理论114、在探索中前行115、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的文学语言观116、论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117、解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唯美理论与文学实践的关系118、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119、作为生产的文学120、“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121、走向“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122、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四:123、冲动与尴尬: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体系建构--以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为例124、文学语用学:文学批评理论的新动向--试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125、文学和理论:“后理论”语境中的相关性126、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127、齐美尔时尚理论与文学社会学意义128、操纵理论视角下任溶溶外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129、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幼儿文学理论批评研究130、广西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研究131、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阈下国外当代儿童文学汉译规范研究132、迈克·克朗“文学空间”理论研究133、现代文学观念变革对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影响134、从“文学流变”到“视角偏向”--强制阐释与文学理论的判定135、再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国际化战略及路径136、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的后现代转折--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到卡勒的《文学理论》137、从关联理论看西班牙语和汉语文学作品中幽默表达的翻译138、《文心雕龙》对先秦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139、韦恩·布斯:修辞视角下的文学理论研究140、当代文学语言论观念嬗变研究141、当代文学接受理论观念嬗变研究142、文学理论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143、交际翻译理论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文学翻译144、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145、理论是如何讲述的146、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147、李东阳文学理论研究148、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反思--以记忆、空间和文化政治范式为例149、“理论”对文学的疏离与文学对理论的掌控--对近百年“理论”与文学的关系的一个考察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五:150、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以乔纳森·卡勒的“后理论”转向为例151、中国文学理论元理论百年嬗变152、形象的政治学153、塞吉维克的酷儿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154、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观对文学阅读理论的影响155、从《道连·格雷的画像》三译本看释意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156、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在中国的影响研究157、新疆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研究158、金圣叹与李渔叙事文学理论之比较159、文学张力理论研究160、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研究161、英美文学理论汉译的描写性研究(1917-1949)162、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生成及评价研究163、21世纪初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发展的困境及出路164、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165、精神分析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中国化进程透视166、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167、理论的旅行168、沈从文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研究169、论胡适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复杂性170、结构主义对法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赠送:毕业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根据参考文献的类型分类如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7、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①期刊〔J〕②专著〔M〕③论文集〔C〕④学位论文〔D〕⑤专利〔P〕⑥标准〔S〕⑦报纸〔N〕⑧技术报告〔R〕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①磁带〔MT〕②磁盘〔DK〕③光盘〔CD〕④联机网络〔OL〕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网络艺术面面观

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网络艺术面面观

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网络艺术面面观1. 引言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文学形式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网络文学。

而在网络文学中,泛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方式。

本文将探讨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网络艺术面面观。

2.文学泛化与传统文学2.1文学泛化概念2.1.1泛化定义文学泛化,指的是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边界,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

这种现象在网络文学中尤为明显,涵盖了玄幻、都市、穿越、仙侠等众多题材,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2.1.2泛化在传统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在传统文学中,文学泛化也有着相似的表现。

如明清时期的章回体小说,既有历史题材的《红楼梦》,也有神魔题材的《西游记》;既有现实题材的《儒林外史》,也有武侠题材的《水浒传》。

3.真实性探讨3.1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与真实性问题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使得人们面临着真实性判断的挑战。

许多网络文学作品为了追求点击率和阅读量,往往过度夸大或虚构情节,导致真实性大打折扣。

3.2泛化对真实性影响分析文学泛化使得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更注重想象力和创意,而非对现实生活的忠实描绘。

这既满足了读者对新颖故事的需求,也使得文学作品真实性与否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结构清晰性分析4.1传统文章结构特点分析传统文学作品结构严谨,遵循起承转合的写作规律,如《红楼梦》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读者仍能清晰地跟随故事脉络。

4.2网络文章结构特点分析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作品结构较为灵活,有的作品甚至采用碎片化叙事。

这种变化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需要关注故事的整体框架。

5.研究深入——网络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研究5.1人物塑造在传统小说中的重要性探讨在传统小说中,人物形象是作品的核心,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角色。

5.2网络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泛化表现方式网络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则更为丰富多样,既有现实中的人物,也有虚构的角色。

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网络艺术面面观

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网络艺术面面观

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网络艺术面面观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学的泛化现象和泛化的文学网络艺术,介绍了泛化的概念和涵义,分析了泛化在文学中的作用及表现形式,阐述了文学网络艺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通过对前沿艺术家的创作案例和研究论文的分析,本文认为泛化是一种文学创作的趋势和方法,而文学网络艺术则是对泛化的一种应用和实践。

关键词:文学,泛化,网络艺术,创作,表现形式一、引言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文学作品可以反映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人类精神世界。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学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文学的泛化现象和泛化的文学网络艺术正在成为文学创作的新趋势和新方向。

二、泛化的概念和涵义泛化是一种普遍性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将具体的事物、现象或概念扩展到更广泛、更一般的范畴中的过程和结果。

在文学中,泛化可以理解为将具体的情感、人物、事件等转化为更一般、更抽象的主题和意义,以达到更深刻、更广泛的讨论和表达效果。

三、泛化在文学中的作用及表现形式泛化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法,它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深层性。

泛化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包括:1.抽象和概括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人物、事件等可以通过抽象和概括的方式进行泛化,使之更具有普遍性和象征意义。

例如,《红楼梦》中的宝黛之情,就是对情感和人类爱情之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2.象征和隐喻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形象可以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进行泛化,会使之更为丰富、深刻。

例如,的《七律·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就是对革命意志和斗志进行象征和隐喻的方式。

3.继承和发展文学作品可以在前人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以达到更为深刻和广泛的表达效果。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山水田园诗”,被明代文学家于谦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

四、文学网络艺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文学网络艺术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网络艺术面面观

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网络艺术面面观

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网络艺术面面观1. 引言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网络艺术面面观,是当今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艺术逐渐成为了当代文学创作和传播的重要形式。

本文旨在探讨文学泛化与网络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于现代文学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影响。

2. 文学泛化与网络艺术2.1 文学泛化在传统意义上,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表达情感、思想和意义的艺术形式。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体形式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学创作和阅读方式也有了更多选择。

这种选择多样性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类型、形式、风格迥异的作品。

2.2 网络艺术网络艺术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创作、传播和欣赏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

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提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

在网络艺术中,创作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风格、形式和内容,与受众进行互动和交流。

网络艺术的特点是开放性、互动性和多样性。

3. 文学泛化与网络艺术的关系3.1 文学泛化的网络艺术文学泛化与网络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互联网,文学作品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分享。

作品可以通过电子书、博客、微博等形式发布,不再受限于传统出版渠道。

同时,创作者也能够更加直接地与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获得更多反馈和启发。

3.2 网络艺术中的文学泛化在网络艺术中,文学元素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形式的创作中。

无论是文字表达还是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表达方式,都离不开对于情感、思想和意义的表达。

因此,在网络艺术中融入文学元素能够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4. 文学泛化与网络艺术对现代文学发展与传播方式的影响4.1 创作方式变革在过去,创作者通常需要经过出版社的审核和选择才能将作品发布出来。

而在网络艺术的时代,创作者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创作方式和内容,直接与读者进行互动。

这种变革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4.2 传播方式变革网络艺术的兴起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广泛地传播。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二)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二)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一种反对古典主义、崇尚个性解放、追求情感表现、倡导想象自由、鼓吹艺术天才的文学思潮,这种思潮持续近半个世纪,影响深远,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其理论上的表达就是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就文学自身传统而言,“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起源于中世纪用方言写作的“浪漫传奇”(Romance),即盛行于中世纪的英雄史诗、骑士传奇与抒情诗,它们往往想像丰富,情节离奇。

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解放,此思想反映到文学理论上,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便是卢棱提出的文学应“回到自然”,抒发真情实感。

而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思想和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也都相当重视个性和情感在文学中的表现。

系统的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浪漫主义”最早由席勒和歌德提出,两人对此均展开了自己的理论阐释;后来经过施莱格尔兄弟的大力传播与推广,浪漫主义文学观念逐渐为人们所知;再经斯达尔夫人对南北方诗歌、古典诗歌、浪漫诗歌的剖析,浪漫主义文学观念便传遍全欧洲;最后柯勒律治、华兹华斯、雨果等人也投身其中,站在不同立场和不同角度,对浪漫主义文学展开激烈的讨论。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因此得以不断深化,走向成熟与繁荣。

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普通采取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文学,认为文学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密切关联。

其二,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将文学视为作家主观心灵的产物,文学是作家内心感受、情感体验的自由表现,强调情感、想像是成就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其三,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极力倡导个性解放,将作家的创作能力归之为某种先天的才能——天才,非常推祟“灵感”这种不为作家所控制的激情洋溢的无意识创状态。

其四,浪漫主义文学理论重视自然,向往人类的自然状态,反对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戏害与扼杀。

“镜子说”:“镜子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达芬奇在谈论绘画时曾明确提出过,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甚是风行并占主流,后来普泛化为所有艺术理论(包括文论)的基本原理,即“再现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第6期学术研究
泛化与重建:走向开放的文学理论
王钦峰
(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广东 湛江 524048)
文学理论走向泛化,表面上看似乎远离了学科本位,实际上却推进了文学理论更新和重建的过程,使它本身通过各种尝试更新了视野,这无疑对于文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文学理论领域所做的种种泛化学科的尝试具有颇多寓意:它革除了长期统治中国文坛的政治思想一元论、意识形态中心论、机械反映论、经济最终决定论、社会历史本位论等文学观,随后又超越并整合了诸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体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原型批评、形式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种种具有片面深刻特征的文学学说,越来越把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推向了多种可能和多种选择。

在整个进程中,有两大趋势值得注意,泛化中的文学理论既反对一元思想决定论,也反对纯粹的文学作品自律论和作者、读者中心论,而是以对文论及文学现象进行多元分析和文化分析为主导,兼赅现今已经存在的诸种文学观念,将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整理成一种开放型的文化批评和文化诗学模式,其基本特征是思想开放、兼容并包,但由于它尚处于探索之中,所以其致命弱点亦不可忽视。

文学批评泛化为文化批评(如果暂不将闻一多等人的研究列入的话)自20世纪80年代已开始,它得益于从泰勒、弗雷泽、荣格、卡西尔、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类文化学学者和符号学家那里受到的影响,专注于从所操语言、神话及宗教背景、其它艺术及科学学科、历史阶段性标志等诸多方面入手,关注文学的生存语境并对作家和作品进行评价。

随后至90年代,巴赫金对中世纪、文艺复兴文化和狂欢史的研
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多次访华及其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的研究、新历史主义的兴盛、英国和欧洲大陆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当代文化批判等,再次为中国的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注入活力,这不仅使中国的文学文化批评气势大长,而且使其摆脱了80年代仅担当一种批评角度的面孔。

文化诗学的主张者童庆炳先生曾讲道(1999年6月20日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王蒙由于提出“文学三元”而遭批判,认为王蒙遭此礼遇是因为他的多元论还不够多,文学批评应当搞“五十元”,也可看出文化批评市值已经见涨(戏言)。

“五十元”之说无疑代表着一种雄心,是一个了不起的迷宫,在这个迷宫中,有着数不清的路途、数不清的面孔和镜像。

也有指南针,这个罗盘和指南针无疑是它的“文化层面”,它是贯穿文化诗学的“文之枢纽”。

整个的文学系统依照从一般到特殊的序列被界定出四个层面:第一,文化层面,文学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第二,文学仍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因范围已被缩小,在文学理论的体系里,它显然已不是处在第一的位置上了;第三,文学的个体心理体验层面,这个层面与作家个体保持着联络;第四,艺术层面,这时看文学,它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作品,回到了作品本体。

概而言之,文学的文化视野涉及了文学与文化的共同性问题,不是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审美的意识形态层面强调了文学与其它艺术的共同性问题,审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作家的个体经验层面和语言的艺术层面涉及文学的特性和最终个性。

童庆炳教授认为,文化诗学是双向展开的:文化的视野是一个宏观的方面,当它过渡到文学特殊性的界说的时候便达至微观层
面。

微观的视野不可忽略,而且要把20世纪以来的各种各样的诗学方面运用到文本分析当中,对作品进行细读。

连同文化大视野在内,我们看到,即使尚未达到文学五十元,也几乎能达到二十几元了。

整个的构架是兼用文化和文学理论自身的方法来共同解读、界定具体文本,开拓诗学路径。

一旦这一诗学体系能够成立,人们会看到,文化诗学即从昔日文学理论中的一个角度、一个分支脱颖而出,成为兼赅众制的整体性扫描体系。

它的框架已经表明:意识形态决定论和哲学的反映论虽然在当代文艺学建设中不易撼动,但在这里却分明被移位了,或者说已被另外一种原则所取代。

一元让位于多元是它的特色性标志,它许诺让各种文学批评的尝试者在这里狂欢,拥有少有的开放、宽容的气度,而不是对某一种批评方法冷眼旁观或将其排除在外,比如政治批评或意识形态批评,它也是文化诗学中的一元,女权主义作为性别政治批评视野的汇入,后殖民主义作为国家及民族政治批评角度的汇入即是明证,意识形态批评决不是在文化批评中消失了,而是在消失其独断论、一元论面孔的前提下,又回归到文学批评中来,成为文本研究的一种视野。

作为昔日僵化的文学批评模式解体以及泛化的一个结果,文化批评成了一种开放性的模式,这本身就是对于文学理论的一种重建。

不过,行进中的文化诗学有一个问题并没有予人以满意的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文学是什么,什么是文学,为文学这个数千年来古老而常新的艺术类型提供一个内涵和一个外延。

这样一个概念一旦澄清,我们便会决定诗学应该采用怎样的观念线索,应该针对哪些作品,应该如何结构诗学框架,应该如何从事文学批评、对哪些类型的作品从事文学批评,以及如何建立文学史等。

单就文学史而言,如果新的文学观一旦成为取代传统本质论的新本质论,那么文学史将可能从思想史和社会发展史的附庸转变为另外一种需要重新命名的历史,而文学史本身也将有可能从由屈原、《诗经》、李杜主宰的典范文学史变为非典范、非准则性的亚文类史等等,这里面都埋藏着无限的可能。

也可从刘勰那里获得启发,猎取其大文学的概念,如果将上述五十元的大理论与刘勰式五十元的大文类、大文学结合起来变成一百元的话,那么文学理论的前景将是空前了不起的文坛上的曼哈顿工程。

然而遗憾的是,大理论的概念已经确立,大文学的概念尚未确立,尤其在通俗文学、应用文体、亚文类侵入严肃文学、多媒体文学已经诞生的年代,大文学观的确立有些迫在眉睫了,而文化诗学并没有确立这个大文学的概念,仍然只是执著于传统那几种有限的高雅文体,或对文学的本质与广延的规定性采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态度。

譬如童庆炳先生讲,他现在不再采用本质论的观点看文学,不再对文学进行本质的规定,南帆也对什么是文学(即回归文学究竟回到什么样的文学)这一问题迷惑不解,甚至于打算把它绕开。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文化诗学必将是一盘散沙,只可能成为类似于新历史主义乃至于比其还要大的那种只有四肢肠肚而无主脑的理论拼贴,它毕竟没有确立自己的根。

这样下去,文学理论不但没有被更好地建设起来,反而有被放逐的危险。

(上接第77页)
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7页。

⑥[俄]库兹涅佐夫《世界的统一———当代科学问题》,《哲学译丛》1993年第6期。

⑦肖峰《科学精神的语义分析》,《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⑧赵红洲《论交叉科学的二重性》,《科学研究》1997年第1期,第8—11页。

⑨成中英《交叉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交叉科学信息》,天津师大交叉科学所编,1996(7)。

⑩刘大椿《人文背景下的科学精神》,《哲学动态》1995年第9期,第14—17页。

λϖ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4—405页。

λω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438页。

责任编辑:罗 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