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

合集下载

北宋官阶表

北宋官阶表

北宋官阶表正一品:尚书令、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中书令、侍中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左仆射、右仆射、枢密使正二品: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枢密副使、宣徽南院使、宣徽北院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院大学士从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观文殿大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端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左卫上将军、右卫上将军、左金吾卫上将军、右金吾卫上将军、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正三品:尚书左丞、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学士、端明殿学士、龙图阁学士、天章阁学士、宝文阁学士、翰林学士、枢密都承旨、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节度使从三品:太子宾客、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直学士、宝文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御史大夫、左散骑常侍、右散骑常侍、吏部侍郎、户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工部侍郎、左骁卫上将军、右骁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右武卫上将军、左屯卫上将军、右屯卫上将军、左领军卫上将军、右领军卫上将军、左监门卫上将军、右监门卫上将军、左千牛卫上将军、右千牛卫上将军、府尹正四品:太子詹事、龙图阁待制、天章阁待制、宝文阁待制、御史中丞、枢密副都承旨、秘书监、殿中监、太常卿、宗正卿、左卫大将军、右卫大将军、左金吾卫大将军、右金吾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观察使从四品: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光禄卿、卫尉卿、太仆卿、大理卿、鸿胪卿、司农卿、太府卿、国子祭酒、少府监、将作监、司天监、内客省使、节度留后、观察留后正五品:太子少詹事、中书舍人、门下给事中、直龙图阁、直天章阁、直宝文阁、枢密承旨、左骁卫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左屯卫大将军、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卫大将军、右领军卫大将军、左监门卫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左千牛卫大将军、右千牛卫大将军、防御使从五品:太子左庶子、太子右庶子、太常少卿、宗正少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秘书少监、殿中少监、殿前都虞侯、侍卫马军都虞侯、侍卫步军都虞侯、左卫将军、右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右金吾卫将军、府少尹、团练使正六品:太子左喻德、太子右喻德、左司谏、右司谏、光禄少卿、卫尉少卿、太仆少卿、大理少卿、鸿胪少卿、司农少卿、太府少卿、国子司业、都水使者、军器监、吏部郎中、户部郎中、礼部郎中、兵部郎中、刑部郎中、工部郎中、客省副使、引进副使、四方馆副使、东上阁门副使、西上阁门副使、诸军都指挥使、刺史从六品:少府少监、将作少监、军器少监、司天少监、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起居郎、起居舍人、司封郎中、司勋郎中、考功郎中、度支郎中、金部郎中、仓部郎中、祠部郎中、主客郎中、膳部郎中、职方郎中、驾部郎中、库部郎中、都官郎中、比部郎中、司门郎中、屯田郎中、虞部郎中、水部郎中、左骁卫将军、右骁卫将军、左武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左屯卫将军、右屯卫将军、左领军卫将军、右领军卫将军、左监门卫将军、右监门卫将军、左千牛卫将军、右千牛卫将军、王府长史、王府司马正七品:左正言、右正言、太常博士、皇城以下诸司使、枢密兵房副承旨、枢密吏房副承旨、枢密户房副承旨、枢密礼房副承旨、吏部员外郎、户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工部员外郎从七品:中书主事、门下主事、尚书主事、国子博士、太常丞、宗正丞、秘书丞、殿中丞、皇城以下诸司副使、阁门通事舍人、诸军副都指挥使大都督府司马、京县令正八品:太子中允、太子中舍、太子洗马、太子诸率府率、左赞善大夫、右赞善大夫、大理正、左卫中郎将、右卫中郎将、左金吾卫中郎将、右金吾卫中郎将、左千牛卫中郎将、右千牛卫中郎将、节度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赤县令从八品:太子诸率府副率、中书令史、门下令史、尚书令史、东头供奉官、西头供奉官、左班殿直、右班殿直、秘书郎、著作佐郎、光禄丞、卫尉丞、太仆丞、大理丞、鸿胪丞、司农丞、太府丞、少府丞、将作丞、军器丞、司天丞、诸军都虞侯、留守判官、节度判官、观察判官、县令正九品:大理评事、秘书省校书郎、御史台主簿、太常主簿、宗正主簿、秘书主簿、殿中主簿、光禄主簿、卫尉主簿、太仆主簿、大理主簿、鸿胪主簿、司农主簿、太府主簿、少府主簿、将作主簿、军器主簿、司天主簿、国子助教、指挥使、留守推官、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军事判官、赤县丞从九品:副指挥使、州别驾、州长史、州司马、司理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录事参军、教授、县丞。

[转载]碑文和墓志铭文选(二)

[转载]碑文和墓志铭文选(二)

[转载]碑文和墓志铭文选(二)碑文和墓志铭文选兵部尚书程信⑴墓志铭大明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致仕兵部尚书兼大理寺卿,赠太子少保、谥“襄毅”,程公墓志铭成化已亥秋九月二十七曰,南京致仕兵部尚书兼大理寺卿休宁程公,卒于正寝。

有司以讣闻,诏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官谕祭、营葬。

朝绅咸曰:“一代人豪,而今已矣,可惜!”虽然朝廷于其生加以穹秩,于其休褒以玺书,于其没优以恤典,且有象贤⑵之子昌大其业,是公虽死犹不死,可谓无遗憾矣!既而其子敏政,恸谓予曰:“先生交先君子,三十余年。

仆又曾聆先生一日之教,兹墓中志铭,敢以为托。

”乃志曰。

公讳信,字彦实。

其先闻臣大儒,载在简册,可考。

至讳祉者,仕宋为徽之休宁尉,子孙因家焉。

高祖,讳社,仕元为承奉班都知。

曾祖,讳长吉,妣吴氏。

祖,讳杜寿,国朝洪武间,谪居河间;考,讳晟,俱以公贵,赠兵部尚书兼大理寺卿。

祖妣汪氏、张氏,俱赠夫人。

公以易经中正统辛酉顺天府乡试,明年第进士,授吏科给事中。

已巳,英庙北征,公偕廷臣上疏谏止,不报。

已而师溃“土木”,虏遂南侵,京师严戒,命公守西城。

上言五事,曰:新号令以振军威,募勇敢以备急用,召勤王以遏南侵,设武备以防内变,养锐气以备战守。

皆见采纳。

虏酋也先,自西山一带进薄都城,都督孙镗御之失利,乞领众入城。

公坚持不可,躬督诸军,自城上以火枪、炮石鼓噪为镗声援,虏引去。

景泰元年,命公充副使,持节册封华阳王妃,凡王府有馈遗,悉却之。

归,升左给事中。

辛未九月,英庙还自迤北,居南宫。

公复上中兴固本十事,言皆剀切。

其敬天一事:则当时天象屡变,请景皇帝隆孝友之实,以答天心之仁爱,闻者壮之。

壬申,升山东右参政,总理辽东边饷。

巡抚、都御史寇深,奏仓官吏卒盗粮一石以上者死。

乃造新斛,视旧加二寸,付公。

公立碎而火之。

曰:“使彼真盗,死不足恤,今故为此斛,置人于死地,岂情也哉?”辽卒至今能道其事。

会以忧去。

转四川分巡,所至问民疾苦。

松潘夷人作乱,公偕侍郎罗绮进攻,破其黑虎,三捷诸寨。

姚鼐《内阁学士张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姚鼐《内阁学士张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姚鼐《内阁学士张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姚鼐《内阁学士张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姚鼐《内阁学士张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姚鼐《内阁学士张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姚鼐原文:故资政大夫,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桐城张公者,赠光禄大夫讳士维之曾孙,赠光禄大夫讳秉彝之孙,而太傅大学士文端公之子也。

雍正元年,恩诏开会试科。

是时文端公薨,公之兄太保文和公已为户部尚书充会试考官矣。

公以举人倒避不与试。

值特命官别试回避举人,于是公威进士,改庶吉士,投编修,迁左善右,历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

今上即位,以公为工部右侍郎。

公在翰林,常充日讲起居注官。

起居注索无条例。

为者繁简任意,漏遗冗赘,不称史体。

公精思为之,寒暑在馆,十余年,编在详瞻,上以为善于其职。

于是,公以工部侍郎兼起居注官事,本朝官不为翰林而仍职注记着,独公为然。

为工部侍郎数年,转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又二年,遵告归。

公为人诚朴笃谨,细微必慎。

每当入朝,自书职名读之,曰:“某官张某”。

又屈指计之曰几字,视纸上三四而后散出。

奉使督江苏学政,遇试士日,公服竟日,燕处不脱。

人问之,公曰:“取士,国重典也,敢忘共乎?”其为侍郎,谨奉法度而绝阿私。

既告归,则益以旧德笃行自守,所为丧祭礼制,多合于古,足为法式。

其自奉甚陋,或人所不堪,虽其家人皆窃笑之;然至族党有缓急,出千百金不惜也。

未尝私受人一钱。

门生某为江西巡抚,过公居,奉数百金为寿,公曰:“吾幸足衣食,安用汝金为?”又有以人参寄公者,公曰:“吾生平无病,乌用参?”少为宰相子,久居京师冠矗之间,而终无世故态,遇人无贵贱,率意而言,必忠必信,是以天下之士,皆谓公长者。

公讳廷象,字桓臣,兄弟六人,其四皆贵。

公之归也,礼部侍郎及太保前后皆告老,而公罹后没。

上闻,顾谓左右曰:“张廷彖胸兄弟皆旧臣贤者,今尽矣!安可得也?”因叹息久之。

公卒于乾隆二十九年,年八十有四。

[宋]参知政事吴育墓志铭

[宋]参知政事吴育墓志铭

[宋]参知政事吴育墓志铭吴育:庆历中,任枢密副使,拜参知政事。

官终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

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嘉祐四年〉】嘉祐四年十一月丁未,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左丞、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上柱国、渤海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八百户、食实封八百户、赠吏部尚书、谥曰正肃吴公,葬于郑州新郑县崇义乡朝村之原。

吴氏世为建安人,自高、曾以来皆葬建州之浦城,至公始葬其皇考于新郑。

公讳育,字春卿。

为人明敏劲果,强学博辩。

能自忖度,不可,守不发;已发莫能屈夺。

天圣中,与其弟京、方俱举进士,试礼部为第一,遂中甲科,而京、方皆及第。

当是时,吴氏兄弟名闻天下。

公初以大理评事知临安、诸暨二县,迁本寺丞知襄城县。

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入三等。

迁著作佐郎,直集贤院,通判苏州,同知太常礼院,三司户部、度支二判官,知谏院,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太常、大理二寺,吏部流内铨,史馆修撰,累迁起居舍人,为翰林学士。

久之,迁礼部郎中,以学士知开封府。

公为政简严,所至,民乐其不扰,去虽久,愈思之。

初,秦悼王葬汝州界中,其后子孙当从葬者与其岁时上冢者不绝,故宗室,宦官常往来为州县患。

公在襄城,每裁折之。

宗室、宦官怒,或夜半叩县门索牛驾车以动之,公辄不应,及旦,徐告曰:“牛不可得也。

”由是宗室、宦官曰:“此不可为也”,凡过其县者,不敢以鹰犬犯民田,至他境矣,然后敢纵猎。

其治开封,尤先豪猾,曰:“吾何有以及斯人,去其为害者而已。

”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

又得巨盗积赃万九千缗,狱具而辄再变,众疑以为冤,天子为遣他吏按之,卒伏法。

由是京师肃清。

方元昊判河西,契丹亦乘间隳盟,朝廷多故,公数言事,献计画。

自元昊初遣使上书,有不顺语,朝廷亟命将出师,而群臣争言竖子即可诛灭。

独公以谓元昊虽名藩臣,而实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外置之。

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动。

【墓志铭】明代资政大夫崔恭墓志铭

【墓志铭】明代资政大夫崔恭墓志铭

【墓志铭】明代资政大夫崔恭墓志铭皇明成化乙亥冬十二月四日,致仕南京吏部尚书崔公卒于家。

疏闻,诏遣官谕祭、营葬,赠太子少保,谥“庄敏”。

同朝旧臣无不交相叹惜。

惟某与公相知三十五年,谊宜志而铭。

状谓:公讳恭,字克让。

其先博陵人,汉侍御史朝之裔。

朝十一世孙曰伯谦者,徙柏乡,至曾祖讳至刚,仕元为镇抚,再徙顺德广宗,因家焉。

妣,某氏。

祖,讳文秀;考,讳斌,俱以公贵,累赠南京吏部尚书。

祖妣,张氏,继喻氏,俱赠夫人。

公年二十七,中顺天府乡试,正统丙辰第进士,授户部主事,即有能誉。

提督延绥边储,出纳有法。

居无何,用杨文定公荐,知东莱。

东莱号难治,公至,举行六事,尤加意学校。

先是府库坏圯,烂过海布若干万,守库之民苦之。

公命工别构三十间,复疏于朝,量布及楮币之过海者,余悉折军士月粮。

不逾年用,尽归守库之民八百余。

戊辰,莱大旱蝗,公躬督捕,发郡县仓,劝富民粟赈之。

又奏免胶州、即墨诸处逋民粮草,民赖以全活者,无虑千余。

昌邑童子史奇、李春,坐流言系狱。

佥事古镛必欲置之死地。

公曰:“童子何知?”力辨其枉,又遣为邑庠第子员。

高密商人寓于掖县,盗窃其货以去,捕者疑其家孙消息所为。

同知吴佑执孙考讯,诬服。

公以未获贼,疑之。

祷于城隍祠,阳令机兵于军营搜检,阴使人于四门城楼侦之。

已而,盗果委其货于外,侦者擒其人来,孙获免。

又如辨即墨寡妇之执翁奸,潍县民妇之误人为盗,其迹尤奇。

已巳,虏酋也先,率丑类犯京师。

公闻之,泣曰:“此臣子效力之秋也。

”乃多方集民兵若干,各给器械,委官统领,先期勤王。

虏既退,公卿大臣皆以为忠。

六载之间,威惠大行,美政播在人口,不可枚举。

百姓爱之如父母,军士长之如神明。

莱人有“古之杨,今之崔”之谣。

盖杨震旧为莱州刺史云。

景泰壬申,升湖广右布政使。

初,湖藩自布政以下,鱼、菜、油、烛、茶、果之类咸取办于下,公一切革去之。

苗贼侵武冈,公督馈饷,训饬民兵往剿之,贼闻其来,相率归服。

岳州报:公安、剑利流民擅相杀害,公曰:“为今之计,惟镇之以静而已。

闽北古代宰相全传(1)

闽北古代宰相全传(1)

- 1 -闽北古代宰相全传(1)闽北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特别是在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杰挺生。

涌现出游简言、章得象、吴育、陈升之、吴充、章惇、黄履、章楶、范致虚、李纲、黄潜善、刘珙、袁说友、任希夷、真德秀、蔡抗、徐荣叟、徐清叟、杨荣等19名宰相。

游简言游简言,字敏中,生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4年)。

福建建安(今建瓯)人。

父恭,唐末进士。

入吴为驾部员外郎,知制浩。

游简言少孤力学。

起家为秘书省正字。

李昪镇金陵,以简言为户曹参军,掌元帅府书檄,迁观察巡官。

李昪受吴禅,为中书舍人。

一时典册,皆出其手。

南唐保大元年(943年),李昪立,迁翰林博士,中书侍郎。

简言不附权贵,李昪颇重其为人,命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裁仰侥幸,憎疾者众,选人邵唐上书,要斩简言。

李璟认为邵唐挟私忿谤,将邵唐杖流饶州。

迁都豫章,立吴王为太子,留西都监国,以简言为辅。

简言力辞说:“久备近臣,不忍去帷幄。

”李璟嘉其一心事主,拜为吏部尚书、知省事。

简言亲治簿书,督责严峻,慎谨用才。

后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因病请辞,不许。

宋开宝二年(969年)病卒,谥宣靖。

章得象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福建浦城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生;自幼天资聪颖,颇受乡里好评。

咸平五年(1002年),登进士第,授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大理寺丞。

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章得象以殿中丞签书、兖州观察判官事,知台州;历南雄州,徙洪州。

真宗命近臣推荐才德兼备者奏闻,翰林学士刘筠、龙图阁直学士吕夷简、知制诰张师德等联牍推荐章得象。

经召试,被授职方员外郎,直史馆,入三司度支部为判官,历刑部祠部郎中,改刑部曹等职。

杨亿以为章得象深厚有容,力荐之。

天圣四年(1026年),章得象迁翰林学士承旨,任职勤勉,以至在亲长去世时,皇帝下诏“夺服”,不准其辞官请假回乡治丧。

史籍称其“公于诰命得轻重体要,进无盈褒,退无溢尤;至它诏令皆便时制宜,使听命施行者遍晓。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欧阳修【参考译文】吴育,字春卿。

吴公处置政事制定法规条令简便易行而不可冒犯。

当初,秦悼王被安葬在汝州地界,他的子孙死后应来陪葬,后来每年一定时节来上坟祭奠的人不绝于道,所以那些皇亲国戚,以及朝廷派来的宦官常常来来往往,大肆索求扰乱州县。

吴育在襄城时经常抑止、摧折这些事情。

从此那些皇亲国戚,以及朝廷派来的宦官大凡经过他治理的地方,不敢放纵鹰犬侵暴民田。

他在开封任府尹的时候,特别首先对那些豪强奸猾的人(十分注意),他说“我用什么办法来对付这些人呢,除去那些对老百姓为非作歹的人罢了。

”过了几天,(吴公)揭露出一个非常奸恶的官吏,把他流放到岭外,整个开封府极度恐惧。

从此京师社会安定太平,法纪严明。

当元昊在黄河以西地区谋反的时候,契丹也乘这期间毁弃盟约,此时朝廷对外多事故。

吴公多次上书谈论此事,出计策谋划。

自从元昊当初派使者送来奏章,其中藏有不顺从的言辞,朝廷即刻将要出兵(讨伐),并且朝中群臣争相说(像元昊这样的)小人应该即刻将他诛灭。

惟独吴公认为元昊虽然名义上是藩臣,实际上只是一个夷狄(跳梁小丑),而且他顺服反叛无常,应表示(他)不值得我们朝廷惩罚,把他搁在一边不去理会。

而且他已经越分使用帝王车马服饰,向别人夸耀,势必不能自动废除,而在他的种族部落中自取其羞。

只可乘机赐他诸如国主的的名号。

况且按旧例,(像这一类的人)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名号),就不会轻举妄动了。

然而当时(朝廷)正决意一定要讨伐(元昊),所以(群臣)都认为吴公的话不对。

而后诸将有很多丧失军队,历时很久没有战功,而后元昊也归顺了朝廷。

天子免除他的罪过,最终封他为夏国国主。

因此朝议的人才悔恨没有采纳吴公的建议,而使中原财力空虚国力枯竭。

庆历五年三月,拜任参知政事,和丞相贾昌朝在皇上面前(因唐询要求废除科举的事)争论,皇上左右侍臣都惊慌失色,吴公仍辩论不止,进而说:“臣进行争辩,是职责所在,但力不能胜,希望罢免臣的官职,不敢再争。

高考语文 文言文

高考语文 文言文

【例题】孙程字稚卿,涿郡新城人也。

安帝时,为中黄门,给事长乐宫。

时邓太后临朝,帝不亲政事。

小黄门李闰与帝乳母王圣常共谮太后兄欲废帝,立平原王翼,帝每忿惧。

及太后崩,遂诛邓氏而废平原王,封李闰雍乡侯;小黄门江京以功封都乡侯,食邑各三百户。

闰、京并迁中常侍,与中常侍樊丰、黄门令刘安扇动内外,竞为侈虐。

又帝舅大将军耿宝、皇后兄大鸿胪阎显更相阿党,遂枉杀太尉杨震,废皇太子为济阴王。

明年帝崩,立北乡侯为天子。

显等遂专朝争权,乃讽有司奏诛樊丰,废耿宝,及党与皆见死徙。

十月,北乡侯病笃。

程谓济阴王谒者长兴渠曰:“王以嫡统,本无失德,先帝用谗,遂至废黜。

若北乡疾不起,共断江京、阎显,事乃可成。

”渠等然之。

又中黄门南阳王康,先为太子府史,自太子之废,常怀叹愤。

北乡侯薨,阎显白太后,征诸王子简为帝嗣。

未及至,程遂与王康等十八人聚谋于西钟下,皆截单衣为誓,入章台门。

时,江京、刘安及李闰、陈达等俱坐省门下,程与王康共就斩京、安、达。

以李闰权势积为省内所服,欲引为主,因举刃胁闰曰:“今当立济阴王,无得摇动。

”闰曰:“诺。

”于是扶闰起,俱于西钟下迎济阴王立之,是为顺帝。

阎显时在禁中,忧迫不知所为。

小黄门樊登劝显发兵,以太后诏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屯朔平门,以御程等。

显弟卫尉景遽从省中还外府,收兵至盛德门。

程传召诸尚书使收景。

尚书郭镇时卧病,闻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白:“无干兵。

”镇即下车,持节诏之。

景曰:“何等诏?”因斫镇,不中。

镇引剑击景堕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

送廷尉狱,即夜死。

旦日,令侍御史收显等送狱,于是遂定,封程为浮阳侯,食邑万户。

程临终,遗言上书,以国传弟美。

帝许之,而分程半,封程养子寿为浮阳侯。

四年,诏宦官养子悉听得为后,袭封爵,定著乎令。

(选自《后汉书·孙程传》,有删改)【题干】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黄门李闰与帝乳母王圣常共谮太后兄欲废帝,立平原王翼,帝每忿惧。

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1、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元稹原文:公讳倰,字德长。

宣州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

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盐醯①酱之具置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余人与之坐。

遍谓里中:“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

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

”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

又一里亦如之。

凡十数日,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

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前逋负尽入焉。

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

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宣使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转运判官。

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

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

岁余计奏,宪宗皇帝深嘉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得之矣。

”以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

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

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

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

”陛下一旦问宰相,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乃以公为河南尹。

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

识事者皆曰:“五十年无是尹都者。

”是岁七月抗疏云:“臣七十当致仕。

”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

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

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

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

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

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②,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原文】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宋】王安石公讳锡,字昌龄。

曾祖钊,祖易从,父再荣,皆弗仕。

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和州历阳、无为巢二县主簿。

改镇江军节度推官。

知杭州仁和县。

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三年,乃用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充国子监直讲。

七年,乃用举者召试集贤校理。

坐考锁厅①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

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

先时主者多持事往决于中书,公独视法如何,不往。

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

成都钤辖司奏请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

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

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

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②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

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③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

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

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

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

上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

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所举多善士,未尝听人请属。

还为三司户部判官,求知宣州,许之。

至则召五县令,约以州所下书有不便封还,故县得自为政而州无事。

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流人。

计口量远近给食遣去,去者率钱买香焚之府门以祝公,至或感泣。

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

佐属皆争曰:“不可。

”公行之自若。

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

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注释】①考锁厅:宋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专门为有官位的人举行的一种单独考试。

②大辟: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

③编敕:将皇帝的命令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

是宗佣兵准上宰相伴志勤朴为军事判官的文言文

是宗佣兵准上宰相伴志勤朴为军事判官的文言文

是宗佣兵准上宰相伴志勤朴为军事判官的文言文原文: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

父国华,自有传。

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

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见,左右皆贺。

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

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筦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

禁中需金帛,皆内臣直批旨取之,无印可验,琦请复旧制,置传宣合同司,以相防察。

又每纲运至,必俟内臣监莅,始得受,往往数日不至,暴露庑下。

衙校以为病,琦奏罢之。

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

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

又请停内降,抑侥幸。

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

王曾为相,谓之曰:"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

"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

权知制诰。

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

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

赵元昊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

刘平与贼战,败,为所执,时宰入他诬,收系平子弟,琦辨直其冤。

进枢密直学士,副夏竦为经略安抚、招讨使。

诏遣使督出兵,琦亦欲先发以制贼,而合府固争,元昊遂寇镇戎。

琦画攻守二策驰入奏,仁宗欲用攻策,执政者难之。

琦言:"元昊虽倾国入寇,众不过四五万人,吾逐路重兵自为守,势分力弱,遇敌辄不支。

若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贼骄惰,破之必矣。

"乃诏鄜延、泾原同出征。

既还营,元昊来求盟。

琦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命诸将戒严,贼果犯山外。

琦悉兵付大将任福,令自怀远城趋德胜砦出贼后,如未可战,即据险置伏,要其归。

及行,戒之至再。

又移檄申约,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

福竟为贼诱,没于好水川。

竦使人收散兵,得琦檄于福衣带间,言罪不在琦。

《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1、《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文:①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累官至范阳府①监察御史。

长庆元年,今牛宰相为御史中丞,奏君名迹中御史选,诏即以为御史。

其府惜不敢留,遣之,而密奏:“幽州将父子继续,不廷选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须强佐乃济。

”发半道,有诏以君还之,仍迁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

②至数日,军乱,怨其府从事,尽杀之,而囚其帅。

且相约:张御史长者,毋侮辱轹蹙②我事,毋庸杀。

置之帅所。

居月余,闻有中贵人自京师至,君谓其帅:“公无负此土人,上使至,可因请见自辨,幸得脱免归。

”即推门求出。

守者以告其魁,魁与其徒皆骇,曰:“必张御史。

张御史忠义,必为其帅告此,余人不如迁之别馆。

”即与众出君。

君出门,骂众曰:“汝何敢反!前日吴元济斩东市,昨日李师道斩于军中,同恶者父母妻子皆屠死,肉喂狗鼠鸱鸦。

汝何敢反!汝何敢反!”行且骂。

众畏恶其言,不忍闻,且虞生变,即击君以死。

君抵死口不绝骂,众皆曰:“义士义士!“”或收收瘗之以俟。

③事闻,天子壮之,赠给事中。

其友侯云长佐郓使,请于其帅马仆射,为之选于军中,得故与君相知张恭、李元实者,使以币请之范阳,范阳人义而归之。

以闻,诏所在给船舆,传归其家,赐钱物以葬。

(节选自韩愈《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解释】①范阳府:即幽州节度使府。

②轹蹙:欺凌。

译文:张君名彻,字某,以进士多次升迁至监察御史兼范阳府判官.长庆元年,今天的牛僧孺宰相当时任御史中丞,将张彻的名字事迹上奏,被选为合格的监察御史,皇帝降诏就让他出任监察御史.幽州节度使张弘靖舍不得放他,但又不敢违抗皇帝命令而私自留下他,于是就送他走,而同时秘密向朝廷奏报:“幽州的将领们父子相承,不听从朝廷选派已经很久了,如今刚刚归顺朝廷,而我又刚任节度使,感到孤单怯弱,必须有强有力的助手才能成事.”张彻行至半路,又有诏令让他返回幽州,仍升为殿中侍御史,加赐朱衣银鱼袋.回到幽州没有几天,幽州军叛乱,军士们怨恨几名幕僚苛刻,将他们全部杀掉,而又将其统帅张弘靖囚禁起来.并且他们相互约定:张御史是个宽厚长者,没有侮辱和欺凌过我们,不用杀他,将他和张弘靖囚在一起.过了一个多月,听说有宦官从京城来到幽州军中,张彻对张弘靖说:“您对当地人没有做过违理亏心的事,皇帝派使者到来,可借此机会求见以自我辩解,可以有幸免难而回去.”于是张彻就推门请求出去,守卫的人以此告诉叛乱分子的头目,叛乱头目和叛乱分子们都十分惊骇,说:“这必定是张御史.张御史是忠义之士,必定会将其帅张弘靖的下落告诉这里的其他人,不如把他转移到别的地方.”于是就和众多的军士一起把张彻提出来.张彻出门就大骂众叛军道:“你们如何敢反叛!前些时候,昊元济被朝廷杀于长安的东市,最近李师道又被杀于其军中,和他们共同作恶的人,其父母妻子都被杀掉,用他们的肉去喂狗鼠鸱鸥,你们为什么还敢反叛!你们为什么还敢反叛!”他一边走一边骂.众叛军害怕和讨厌听他这些话,不忍心听下去,并且忧虑军中会因此发生变故,于是就把他打死.张彻君到死骂不绝口,连众叛军也都说:“真是义士!真是义士!”有人收埋了张彻的尸体以待将来.此事传到朝廷,皇帝认为张彻十分勇壮,赠其为给事中.此时,张彻的朋友侯云长佐天平军节度使,请求其节度使左仆射马总,替他在军队中选人,选到了和张彻旧相知的朋友张恭和李元实,让他们带着钱到范阳去请求归还张彻的尸体,范阳人出于义气而归还了其尸体.此事上报朝廷,皇帝发布诏令,让各所在地供给车船,由驿站转送回家,并赐给钱财而葬埋他.《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2、《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既卒之明年,其孤及其兄之子尧臣来请铭以葬,曰:“吾叔父病且亟矣,犹卧而使我诵子之文。

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原文及翻译译文1、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原文及翻译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欧阳修原文: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

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

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

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

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

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

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

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

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

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

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

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

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

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

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

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

译文皇佑四年五月甲子日,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人文正公在徐州逝世,同年十二月壬申日,安葬在河南尹樊里(地名)的万安山下。

先生两岁时成了孤儿(古代丧父曰孤),他的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又嫁到长山(地名)的朱家。

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

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

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曾巩元丰元年,巩为福州,奏疏曰:“臣所领内,知泉州事、尚书屯田员外郎陈枢,质性纯笃,治民为循吏,积十有五年,不上其课,故为郎久不迁。

宜优进其官,以奖恬退。

”于是天子特迁君尚书都官员外郎。

君为人恂恂蹈规矩,有善不自伐。

于势与利无秋毫顾计心,于义所在侃然自任,人莫能及也。

所至必兴学校,以教化为先。

初尉鄱阳,令得盗五人,属尉使为功,君辞不受。

令旌德,旌德之民岁输米于芜湖县仓,路回远,费甚,君请输钱以便民。

谯县民输豆于会亭仓,以给驿行者。

君复请输钱,以直给驿行者。

罢县,民绝桥闭门留君,以间乃得去。

泉州岁凶,君筑室止穷民,饥者给食,病者给医,人忘其穷。

使者搜兵于闽,以益戍广西,君建言兵当搜者,父母老,或疾,至无他子,皆可听免,诏定著于令。

余尝闻繁昌有大姓杀人,州县不能正其罪。

君时令旌德,或徙其狱属君,君验治僮客,尽得其隐伏。

杀人者论死,人以为尽其情。

又闻君之令旌德也,州有所赋调,他县皆奉行,至旌德,令独计曰:“非吾土之所有也,非吾人之所堪也,不敢以赋民。

”争或至十反。

守恚,出语诋君,君益争,州听然后止。

后闻泉州旱,君图所以赈民者,欲预为具。

或讥君近名,君不为动。

此君之事,余得之于耳目者也。

君字慎之,湖州长兴人。

君进士及第,初尉饶之鄱阳,用荐者令抚之宜黄,避亲嫌,令宣之旌德,用荐者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亳之谯县。

今上即位,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用荐者知越州司录。

未至,丁父忧。

服除,授三司盐铁判官。

未至,丁母忧。

服除,徙权发遣明州事。

未至,又徙泉州,留再任,以疾请致仕,未报而卒。

君既行治高,世皆以谓宜不次用。

然卒不得至中寿,而用止于此,其非命也夫!余与君好为最久,故不辞而铭君墓。

辞曰:所处而安,绌外累也。

所守而固,笃自强也。

诗以铭之,其常存也。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积十有五年,不上其课课:考核B.使者搜兵于闽搜:搜查C.徙权发遣明州事权:暂代D.诗以铭之,其常存也存:思念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君“所守而固”的一组是(3分)①所至必兴学校②属尉使为功,君辞不受③君筑室止穷民④君验治僮客,尽得其隐伏⑤守恚,出语诋君,君益争⑥或讥君近名,君不为动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枢生性淳厚笃实,为人谦恭低调,从不夸耀自己的善行德政;为官以民为本,注重教化,体恤民生疾苦,曾多次为民请命。

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韩愈)原文

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韩愈)原文

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韩愈)原文唐正议大夫左丞孔公墓志铭韩愈原文: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孙曰戣,字君严,事唐为尚书左丞。

年七十三,三上书去官。

天子以为礼部尚书,禄之终身,而不敢烦以政。

吏部侍郎韩愈常贤其能,谓曰: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曰:吾敢要君?吾年至,一宜去;吾为左丞,不能进退郎官,唯相之为,二宜去。

愈又曰:古之老于乡者,将自佚,非自苦。

闾井田宅具在,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

今异于是,公谁与居?且公虽贵而无留资,何恃而归?曰:吾负二宜去,尚奚顾子言?愈叹曰:公于是乎贤远于人!明日,奏疏曰:臣与孔戣同在南省,数与相见。

戣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

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至到。

如戣辈在朝不过三数人,陛下不宜苟顺其求,不留自助也。

不报。

明年,长庆四年正己未,公年七十四,告薨于家,赠兵部尚书。

公始以进士,佐三府官,至殿中侍御史,迁江州刺史、谏议大夫。

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

加皇太子侍读,改给事中,言京兆尹阿纵罪人,诏夺京兆尹三月之俸。

明年,拜右丞,改华州刺史。

明州岁贡海虫、淡菜、蛤蚶可食之属,自海抵京师,道路水陆,递夫积功,岁为四十三万六千人。

奏疏罢之。

十二年,自国子祭酒拜御史大夫、岭南节度等使。

约以取足,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

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始至有阅货之燕,犀珠磊落,贿及仆隶,公皆罢之。

绝海之商,有死于吾地者,官籍其货。

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

公曰:海道以年计往复,何月之拘?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

厚守宰俸而严其法。

十五年,迁尚书吏部侍郎。

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

长庆元年,改右散骑常侍。

二年,而为尚书左丞。

(韩愈《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有删节):孔子之后第三十八世,有一个名戣的世孙,字君严,在朝任尚书左丞。

在他七十三岁那年,曾经三次给皇帝上书要求辞官。

皇帝任命他为礼部尚书,给予他终身享受俸禄的待遇,还不敢拿政务来麻烦他。

北宋后期的官员制度

北宋后期的官员制度

北宋后期的武将制度武将:骠骑大将军从一辅国大将军正二上镇国大将军正二冠军大将军正三上怀化大将军正三云麾将军从三上归德将军从三忠武将军正四上壮武将军正四宣威将军从四上明威将军从四定远将军正五上宁远将军正五游骑将军从五上游击将从五昭武校尉正六上昭武副尉正六振威校尉从六上振威副尉从六致果校尉正七上致果副尉正七翊麾校尉从七上翊麾副尉从七宣节校尉正八上宣节副尉正八御武校尉从八上御武副尉从八仁勇校尉正九上仁勇副尉正九陪戎校尉从九上陪戎副卫从九文臣(夹带一些武职):正一品:尚书令、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中书令、侍中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左仆射、右仆射、枢密使正二品: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枢密副使、宣徽南院使、宣徽北院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院大学士从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观文殿大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端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左卫上将军、右卫上将军、左金吾卫上将军、右金吾卫上将军、府牧、大都督、大都护正三品:尚书左丞、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学士、端明殿学士、龙图阁学士、天章阁学士、宝文阁学士、翰林学士、枢密都承旨、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节度使从三品:太子宾客、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直学士、宝文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御史大夫、左散骑常侍、右散骑常侍、吏部侍郎、户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工部侍郎、左骁卫上将军、右骁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右武卫上将军、左屯卫上将军、右屯卫上将军、左领军卫上将军、右领军卫上将军、左监门卫上将军、右监门卫上将军、左千牛卫上将军、右千牛卫上将军、府尹正四品:太子詹事、龙图阁待制、天章阁待制、宝文阁待制、御史中丞、枢密副都承旨、秘书监、殿中监、太常卿、宗正卿、左卫大将军、右卫大将军、左金吾卫大将军、右金吾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观察使从四品: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光禄卿、卫尉卿、太仆卿、大理卿、鸿胪卿、司农卿、太府卿、国子祭酒、少府监、将作监、司天监、内客省使、节度留后、观察留后正五品:太子少詹事、中书舍人、门下给事中、直龙图阁、直天章阁、直宝文阁、枢密承旨、左骁卫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左屯卫大将军、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卫大将军、右领军卫大将军、左监门卫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左千牛卫大将军、右千牛卫大将军、防御使从五品:太子左庶子、太子右庶子、太常少卿、宗正少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秘书少监、殿中少监、殿前都虞侯、侍卫马军都虞侯、侍卫步军都虞侯、左卫将军、右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右金吾卫将军、府少尹、团练使正六品:太子左喻德、太子右喻德、左司谏、右司谏、光禄少卿、卫尉少卿、太仆少卿、大理少卿、鸿胪少卿、司农少卿、太府少卿、国子司业、都水使者、军器监、吏部郎中、户部郎中、礼部郎中、兵部郎中、刑部郎中、工部郎中、客省副使、引进副使、四方馆副使、东上阁门副使、西上阁门副使、诸军都指挥使、刺史从六品:少府少监、将作少监、军器少监、司天少监、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起居郎、起居舍人、司封郎中、司勋郎中、考功郎中、度支郎中、金部郎中、仓部郎中、祠部郎中、主客郎中、膳部郎中、职方郎中、驾部郎中、库部郎中、都官郎中、比部郎中、司门郎中、屯田郎中、虞部郎中、水部郎中、左骁卫将军、右骁卫将军、左武卫将军、右武卫将军、左屯卫将军、右屯卫将军、左领军卫将军、右领军卫将军、左监门卫将军、右监门卫将军、左千牛卫将军、右千牛卫将军、王府长史、王府司马正七品:左正言、右正言、太常博士、皇城以下诸司使、枢密兵房副承旨、枢密吏房副承旨、枢密户房副承旨、枢密礼房副承旨、吏部员外郎、户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工部员外郎从七品:中书主事、门下主事、尚书主事、国子博士、太常丞、宗正丞、秘书丞、殿中丞、皇城以下诸司副使、阁门通事舍人、诸军副都指挥使大都督府司马、京县令正八品:太子中允、太子中舍、太子洗马、太子诸率府率、左赞善大夫、右赞善大夫、大理正、左卫中郎将、右卫中郎将、左金吾卫中郎将、右金吾卫中郎将、左千牛卫中郎将、右千牛卫中郎将、节度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赤县令从八品:太子诸率府副率、中书令史、门下令史、尚书令史、东头供奉官、西头供奉官、左班殿直、右班殿直、秘书郎、著作佐郎、光禄丞、卫尉丞、太仆丞、大理丞、鸿胪丞、司农丞、太府丞、少府丞、将作丞、军器丞、司天丞、诸军都虞侯、留守判官、节度判官、观察判官、县令正九品:大理评事、秘书省校书郎、御史台主簿、太常主簿、宗正主簿、秘书主簿、殿中主簿、光禄主簿、卫尉主簿、太仆主簿、大理主簿、鸿胪主簿、司农主簿、太府主簿、少府主簿、将作主簿、军器主簿、司天主簿、国子助教、指挥使、留守推官、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军事判官、赤县丞从九品:副指挥使、州别驾、州长史、州司马、司理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录事参军、教授、县丞【高一品以上者为“行”,下一品者为“守”,下二品以下者为“试”,品同者不用行、守、试,馀职准此】詳細:中央直属部门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是啥都管的总指挥(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四夷官封承袭之事,舆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图。

唐龙墓志铭(全文)

唐龙墓志铭(全文)

唐龙墓志铭(全文)明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赠少保,谥文襄,渔石唐公墓志铭。

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华亭徐阶撰。

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兼修国史,长洲文徴明书。

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泰和欧阳德篆盖。

嘉靖丙午夏六月,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唐公,病弗能朝,三上疏乞致仕。

上方倚公重,以为忘国,夺其官放归。

七月十九日,公舆出都门二十里,卒于旅舍,有司莫敢以闻。

后二年,权祔观山祖茔之侧。

其明年,子汝楫,举进士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

又二年,具疏明公不敢为欺状,诏复公原职。

赐祭葬,赠少保,谥文襄。

于是,士大夫相与戴。

上之仁明,而幸公之有子,且以识天道之存焉。

明年秋,修撰将归葬公,遂以状,请余为之铭,纳公之墓,礼也。

按状:公讳龙,字虞佐,别号渔石,系出尧之胄唐侯。

历战国、秦、汉、晋、隋,仕者不绝。

而莒宋两公,前后开国于唐,尤号贵盛。

唐末,莒国裔孙仁恭,避地余杭,后再徙兰溪。

世以武功显。

宋末,始复业儒。

明,与公祖赠尚书思州公,与其子赠尚书篁屿公,皆以文行为乡里所推。

篁屿公娶于郑,是生公。

公之在娠,郑夫人梦狮踞门而向日。

及生,日光正射蓐,其貌俨然狮也,人相与异而传之。

稍长,受业枫山章文懿公,为高弟弟子。

弘治辛酉,领乡荐。

正德戊辰,举进士。

知郯城。

郯于时荒甚,公使民得贷粟于官,而薄其息,禁豪猾,毋多赋,却羨余之赂吏者,以佐传输,民用不困。

大盗起燕齐间,流劫至郯,公督兵拒之,斩首三百余级。

贼怒,合其党大至,公发碗口、长柄诸炮,毙其骁锐六十余人,贼乃遁,以功升俸二等。

丁篁屿公忧,服除,拜监察御史,出按云南,上疏乞戒巡游,黜贵幸。

又数以法抗嬖臣,人为公恐。

公笑曰:“吾职固然。

”己卯,宁庶人诛,江西新免于兵,而岁荐饥。

公以选往按赈灾恤贫,疏连十余人上,西人以安。

嘉靖丙戌,自陕西提学副使迁按察使,驿作徒数十人,岁暮饿而逋,有司当以越狱,公悉纵归,使自斋牒投郡县,输顾直以免,众感泣,输无后期。

欧阳修《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_学习总结.doc

欧阳修《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_学习总结.doc

欧阳修《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_学习总结欧阳修《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欧阳修公讳育,字春卿。

公为政简严。

初,秦悼王葬汝州界中,其后子孙当从葬者与其岁时上冢者不绝,故宗室、宦官常往来为州县患。

公在襄城,每裁折之。

由是宗室、宦官凡过其县者,不敢以鹰犬犯民田。

其治开封,尤先豪猾,曰:“吾何有以及斯人?去其为害者而已。

”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

由是京师肃清。

方元昊叛河西,契丹亦乘间隳盟,朝廷多故。

公数言事,献计画。

自元昊初遣使上书,有不顺语,朝廷亟命将出师,而群臣争言竖子即可诛灭。

独公以谓元昊虽名藩臣,而实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外置之。

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

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动。

然时方锐意于必讨,故皆以公言为不然。

其后师久无功,而元昊亦归过自新,天子为除其罪,卒以为夏国主。

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

庆历五年三月,拜参知政事。

与贾丞相争事上前,上之左右与殿中人皆恐色变,公论辩不已,既而曰:“臣所争者,职也;顾力不能胜矣,愿罢臣职,不敢争。

”上顾公直,乃复以为枢密副使。

居岁余,大旱,贾丞相罢去。

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

因并罢公,以给事中知许州,又知蔡州。

州故多盗,公按令,为民立伍保而简其法,民便安之,盗贼为息。

自公罢去,上数为大臣言吴某刚正可用,每召之,辄以疾不至,于是召还,始侍讲禁中。

庞丞相经略河东,与夏人争麟州界,亟筑栅于白草。

公以谓约不先定而亟城,必生事。

遽以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皆不报。

已而夏人果犯边,杀骁将郭恩,而庞丞相与其将校十数人皆以此得罪,麟、府遂警。

公前在河南,逾月而去,河南人思之,闻其复来,皆欢呼逆于路,惟恐后。

明户部左侍郎吴原墓志铭考释

明户部左侍郎吴原墓志铭考释
厚 坦 夷, 礼之 不 答, 或肆侮 , 与较,凡政务 可否, / 不 惟
理之 视, 以豪右寡居 异徇 。于财利 斥远 恐后 . 不 虽素 饶 裕,亦其性 然。好 周济,有急 I 力援 之,同 邑监 生蔡 尽
坦 、 导黄 茂贵, 痰革舁托 公, 瘫 疫也, 训 俱 坦 时盛暑, 公
亥转左侍郎, 入佐部 事, 壬子两浙大水, 民荐饥, 守臣 以言, 救公 兼都察 院右 佥都御 史, I 亟往 巡观 。癸 丑事
文 章编号 :0 8—2 1 (0 20 — 07—0 1D 932 0 )1 0 2 4
米,分 5 阴刻篆文 “ 明正议大夫资治尹户部左侍 行 大 郎吴公之墓” 1 字 ( 共 8 图三 )剂大夏 …书。 , 所书秦篆 取法- ( T 石鼓文》 结字匀称美观, , 线条端庄道健, 布局
在福 建 省 云霄 县 云 陵 镇 享 堂村 驿后 山 ( 即墓 庵
大惊痛不置。 呜呼! 同年位列于朝仅八 九人。 / 公盖表
章法严谨, 用笔沉着 , 透露出很强的金石气息, 隐约可 见书丹者对吴原 品行 的敬幕之意,加之镑刻清丽精
致, 堪为后人习字之范本 ( 图一、 。志盖边长 06 二) .5
表者, 乃止是邪? 讣闻, 上噬悼, / 命 , 款有 司营 葬事, 特赐宝镪三千贯。 其子梦辟将扶枢归葬, 乃奉翰
・ 7・ 2
明户部左侍 郎吴原墓志铭 考释
汤毓 贤
摘 要: 吴原是一位政缋卓著的明廷京官。90年 9月, 16 吴原墓志铭 出土。 墓志全文 16 字。 4 2 为人 们 了解吴原的生平家世厦明代社会历史提供 了重要资料, 也为研 究书法艺术保 留了珍青范本。 美 键词 : 文物 考 古 云 霄 墓 志 吴原 中圈分类号: 7 .5 K 74 文献标识码: A

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译文)
吴公名育,字春卿。他为政简约而严明。从前秦悼王死后葬在汝州境内,这以后陪葬于他墓旁的子孙和前来祭扫先人陵墓的人络绎不绝,因此皇室宗亲和朝廷宦官来来往往成为州县之患。吴公在襄城时,常常抑止此事。因此经过襄城的宗亲和宦官,不敢因田猎而践踏农田。他治理开封时,以(处治)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为先,说:“我跟这些人有什么(矛盾)呢?只是铲除哪些为害的人罢了。” 过了几天,(吴公)揭露出一个非常奸恶的官吏,把他流放到岭外,整个开封府极度恐惧。从此京师里宁静太平。
庆历五年三月,朝廷授予吴公参知政事之职。他与贾丞相在皇上面前因事相争,左右和殿上之人都惊恐失色,吴公却辩论不休,后来他说:“我争辩,是因为这是我的职分;不过看来我不能称职,希望免除我的职务,我就不再争辩。”皇上考虑到吴公很正直,又让他担任枢密副使。过了一年多,发生大旱,贾丞相被免。御史中丞根据《洪范》说大臣在朝廷上争论是不恭敬的事,所以雨没有顺应天时(而下)。于是同时罢去吴公之职,让他凭借给事中的身份主持许州事务,后来又管理蔡州。蔡州过去多盗贼,吴公发布命令,为百姓设立保伍制度并简化法令,百姓感受到安定,盗贼也得到平息。
吴公享年五十五岁,在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于任上,皇帝下诏停止上朝一天(以表伤悼)。
时值元昊在河西叛乱,契丹也乘机毁坏盟约,朝廷变故不断。吴公屡次上书言事,进献谋划。自从元昊初次派遣使者上书宋廷,流露不顺之意,朝廷急遣将领出兵镇压,群臣争相言说,认为这小子马上即可消灭。唯独吴公认为元昊虽自称臣子,实为外族,他本来就时而顺服时而反叛,反复多变,应当向他表示不值得责罚,应扔在一旁(不去管它)。况且他已经僭用名号,夸示于人,岂能自己削除名号,在部落中自寻羞辱?不过(宋朝)可以趁此赐予他类似于“国主”之类的名号。再者,按照惯例,元昊只要愿望得到满足,应当不会轻取妄动。然而当时朝廷正坚决地想要讨伐元昊,所以都认为吴公说得不对。后来长时出兵,未能胜利,元昊也改过自新,(宋朝)皇帝也替他免去了罪责,最终让他做西夏国主。因此朝议的人才悔恨没有采纳吴公的建议,而使中原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空虚国力枯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育,字春卿。

公为政简严。

初,秦悼王葬汝州界中,其后子孙当从葬者与其岁时上冢者不绝,故宗室、宦官常往来为州县患。

公在襄城,每裁折之。

由是宗室、宦官凡过其县者,不敢以鹰犬犯民田。

其治开封,尤先豪猾,曰:“吾何有以及斯人?去.其为害者而已。

”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

由是京师肃清。

吴公名育,字春卿。

吴公治理政事简明严谨。

当初,秦悼王埋葬在汝州地面,在这之后,应当跟从埋葬的和在节日时候上坟的子孙络绎不绝,所以,常常来往的宗室官宦就成为州县的祸患。

吴公在襄城(任职时),常常摧折惩治他们。

因此,凡是经过他县治的宗室、官宦,不敢让手下践踏农田。

他治理开封,尤其先(惩治)那些强横狡猾的人,说:“我有什么(办法)惠及(开封府)这些百姓?(只有替他们)铲除那些危害百姓的人罢了。

”过了几天,(吴公)揭露出一个非常奸恶的官吏,把他流放到岭外,整个开封府极度恐惧。

因此京师整肃清净。

方元昊叛河西,契丹亦乘间隳盟,朝廷多故。

公数言事,献计画。

自元昊初遣使上书,有不顺语,朝廷亟命将出师,而群臣争言竖子即可诛灭。

独公以谓元昊虽名藩臣,而实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外置之。

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

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动。

然时方锐意于必讨,故皆以公言为不然。

其后师久无功,而元昊亦归过自新,天子为除其罪,卒以为夏国主。

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

李元昊刚刚在河西反叛,契丹也乘机撕毁了(与大宋的)盟约,国家(开始)多次发生变故。

吴公多次议论国家大事,献上(拯救国家的)谋略。

原先当初,李元昊派遣使者上书时,书信里有不敬的话语,朝廷赶紧命令大将出征,群臣也争着说这个家伙立刻就可诛灭。

只有吴公认为李元昊虽然名义上是藩臣,实际上是蛮夷之邦,他们臣服反叛反复无常,应当告诉人们(他们)不值得责罚,用对待外邦的办法处置这件事。

况且他已经僭称了(皇帝)名号,向他的国人夸耀,其势一定不能自己削除名号,而被他的族人取笑,只可以顺水推舟赐给他像国主这样的封号。

况且按照旧例,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应该不会再轻举妄动了。

但是当时人们正一心想要讨伐,所以都认为吴公的话是不对的。

那以后军队长久不能取胜,而李元昊也认罪自新,天子就免除了他的罪行,最终敕命他为夏国主。

因此朝议的人才悔恨没有采纳吴公的建议,而使中原财力空虚国力枯竭。

庆历五年三月,拜参知政事。

与贾丞相争事上前,上之左右与殿中人皆恐色变,公论辩不已,既而曰:“臣所争者,职也;顾力不能胜矣,愿罢臣职,不敢争。

”上顾.公直,乃复以为枢密副使。

居岁余,大旱,贾丞相罢去。

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

因并罢公,以给事中知许州,又知蔡州。

州故多盗,公按令,为民立伍保而简其法,民便安之,盗贼为息。

庆历五年三月,(吴公)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和贾丞相在皇上面前争论事情,皇上身边的人和殿中大臣都惊恐失色,吴公谈论争辩个不停,不久说道:“我这样争论,这只是我的职守;只是(我的)能力不能胜任啊,希望免去我的职务,(我才不敢争论了)。

”皇上考虑到吴公的正直,就又任命他为枢密副使。

过了一年多,(天下)大旱,贾丞相被罢免离职。

御史中丞根据《洪范》说大臣在朝廷上争论是不恭敬的事,所以雨没有顺应天时(而下)。

于是一并罢免了吴公,(让他)以凭给事中的身份担任许州知州,又担任蔡州知州。

蔡州原先有很多盗贼,吴公巡视当地,发布法令,为百姓建立伍保制度,并且
简化法令,百姓因此获得便利可以安居,盗贼因此平息了。

自公罢去,上数为大臣言吴某刚正可用。

每召之,辄以疾不至,于是召还,始侍讲禁中。

庞丞相经略河东,与夏人争麟州界,亟筑栅于白草。

公以谓约不先定而亟城,必生事。

遽以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皆不报.。

已而夏人果犯边,杀骁将郭恩,而庞丞相与其将校十数人皆以此得罪,麟、府遂警。

公前在河南,逾月而去,河南人思之,闻其复来,皆欢呼逆.于路,惟恐后。

其卒也,皆聚哭。

自从吴公罢官离去,皇上多次对大臣们说,吴公刚正不阿,值得任用。

(皇上)每次召见他,(吴公)总是称病不到,于是召他还朝,开始在宫廷中侍从讲经。

庞丞相担任河东经略,与夏人争夺麟州地界,多次在白草修建栅栏。

吴公认为不先约定好了就急着修城,一定会滋生事端。

立即发文给河东府讲清利害关系,并写信给庞公,而且上奏章议论此事,都没有(得到)回复。

不久夏人果然进犯边境,杀了骁将郭恩,而庞丞相和他手下将校十几个人都因此获罪,麟州、河东府于是形势紧张。

吴公先前在河南(任职),过了一个月就离开了,河南人思念他,听说他又来了,都到路上欢呼着迎接他,惟恐落后。

他去世后,(百姓们)都聚在一起痛哭。

公享年五十有五,以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于位,诏辍朝一日。

吴公享年五十五岁,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在官位上去世,(皇上)下诏休朝一天。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5.(4分)(1)铲除(2)考虑(3)回复(4)迎接
6.(10分)(1)过了几天,(吴公)揭露出一个非常奸恶的官吏,把他流放到岭外,整个开封府极度恐惧。

(3分)
评分建议:发、股栗、语句通顺各1分。

(2)因此朝议的人才悔恨没有采纳吴公的建议,而使中原财力空虚国力枯竭。

(3分)
评分建议:由是、虚弊、语意通顺各1分。

(3)御史中丞根据《洪范》说大臣在朝廷上争论是不恭敬的事,所以雨没有顺应天时(而下)。

(4分)
评分建议:廷、肃、宾语前置句、语意通顺各1分。

7.(2分)遽以利害牒河东/ 移书庞公/ 且奏疏论之
8.(3分)①实为夷狄,反复无常;②自封名号,不可自削;③彼得其欲,不肯妄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