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成因初探

合集下载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
(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年 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 背景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 目的: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时间: 核心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 (2)、三个五年计划(成就及缺陷)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3、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B ) A.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 B.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C.全国大清洗运动结束 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4、对苏联20世纪三十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B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D、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 和法制
1929-1933年当时欧美正在发生经济危机, 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少女
集农 体民 农加 庄入 农 农民 庄在 用集 餐体
农业集体化运动
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1)背景: (2)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 (3)时间: (4)过程: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提示
《片面发展的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运动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基洛夫被暗杀 — 苏联“大清洗”导火索
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 大会,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 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 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 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 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选举总书记 时基洛夫得的票数超过了斯大林, 由于基洛夫不愿意担任此职,斯大 林才得以连任。大祸随之临头,基 洛夫在守卫森严的办公室被人暗杀, 此后,参与该案侦察工作和见证的 人不是死于车祸就是永久失踪。

浅谈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必然与偶然

浅谈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必然与偶然

浅谈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必然与偶然内容摘要: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由许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一些主要的因素对于斯大林模式形成的作用分为必然和偶然,并对其进行了总结。

对其起到必然作用的有俄国长时间积贫积弱的国情、俄国的政治经济传统以及建立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困境。

而对其起到偶然作用的有斯大林个人影响和列宁的逝世与布尔什维克的党内争斗。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俄国国情与政治经济传统首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布尔什维克党内斗争读了很多国内学者关于斯大林模式的文章,发现更多的是致力于评价斯大林模式的是非功过以期对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去向何方有借鉴意义,个人觉得这方面在国内外学者的争辩中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答案。

所以我不妨谈谈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开宗明义,所谓斯大林模式,不应该说是斯大林个人的政治倾向,说成是以斯大林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共同的选择更为恰当。

所以我以为沈宗武先生在《21世纪重评斯大林模式论纲》中说的“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模式”,“指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和实行的体制、采取的政策等”的概念还是比较合理的。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之必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是由斯大林个人决定的,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虽然饱受诟病,但确实是与前苏联当时的国情和国际环境息息相关的,它的形成是有其必然性的。

1、俄国长时间的积贫积弱的国情斯大林模式形成之前的俄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

政治上,即使经历过农奴制改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时期,俄国人民自始至终都没有过民主意识和政治主动性,留给苏维埃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大量残余的国家,这无疑是个“烫手山芋”。

而经济上,俄国从一开始的工业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就显得不充分,依旧是农业国,并且自然经济占主体,迅速实现工业化显然是苏维埃必须要做的事。

而在阶级上,截止至内战结束时,为数并不太多的上等或中等阶级或被消灭,或被驱散,工人阶级人数不断减少或者失去了自身的阶级性,而占大多数的农民正处于躁动不安的状态。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在苏联国内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模式。

这种模式在1920年代到上世纪50年代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

斯大林模式最初的形成是与19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有关。

这项政策允许私有企业和市场经济在国内一段时间内密集发展。

然而,到了Stalin掌权之后,他的主张是建立一个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工业化的基础。

计划经济体制和五年计划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的经济结构。

斯大林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工业国,他加强了国有企业对经济的控制,并对私人企业进行了收归国有的举措。

斯大林模式下的工业化实现了一个巨大的跨越,苏联国家在大规模发展工业同时也在农业和其他领域加强了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度。

这种全面的控制使苏联得以在经济战略方面成为独立的力量。

斯大林在政治方面也借鉴了列宁的政策。

他没收了土地和资产,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化实验。

斯大林将其称之为“全面集体化”的过程。

实际上,整个国家被划分为集体农庄,而农民的私人财产被没收,将土地合并成了国家掌控的农场。

斯大林模式下的计划经济和集体化生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并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削弱了农村的经济稳定性和农民个人欲望,因此引起了贫困和苦难。

在政治上,斯大林模式下是一个集权的政党和国家体制。

斯大林基本上丧失了他周围的人拥有权力和表达意见的权利,并将计划经济运作与官僚主义,愈来愈深地依赖于恐怖政策。

斯大林实行高度的国家控制,禁止异议并实行镇压政策,将曾经的盟友甚至自己的亲信排挤出权力中心,他的镇压政策让苏联成为一个极端限制个人自由和言论的体制。

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国家到工业化强大国家的过程中形成的。

这种模式从计划经济到全面集体化政策,再到国家压制政治的部分的积累,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近代国际政治形势。

无论在哪个维度上,斯大林模式都有其缺陷与问题,但也为苏联的工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也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过程。

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产生的原因当时苏联在外为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缺少民主传统和基础的特殊条件下,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而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

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

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

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

20世纪的世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20世纪的世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斯大林秘闻――原苏联秘密档最新披露》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器重斯大林这位实践家, 但是,认为必须有某种东西来遏制他的一些怪僻和 特点,他认为应当撤掉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他在 自己的政治遗嘱里明确地说到了这一点。可是这份 文件一直没有传达到党内,关于这个问题,我下次 再写……”
——玛丽亚·乌里扬诺娃笔记
1953年3月5日21时50分斯大林逝世
马林科夫的“新方针”取得了一些列成绩,然 而,马林科夫的“新方针”遭到了以赫鲁晓夫为代 表的苏共领导人的全面反对,1955年2月8日,马林 科夫宣布辞职。至此,马林科夫的“新方针”以失 败告终。
党,全党服从中央,中央服从个人。 第二,具有明显的军事性质,有些学者据此称
之为战时体制或备战体制。 第三,封闭性,在政治上与资本主义对抗,在
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世界市场”,在思想文化上 以“批判世界主义”为旗号,隔离于世界文化发展 潮流。
1953年,马林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后成为苏共最高领导 人,开始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采取一系列,试图纠正计 划经济模式的弊端。
布哈林的“落后型社会主义论”:
“革命破坏和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上的综合,这就 是列宁主义。”
“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是一种社会主义 建设的落后的形式,对此我们丝毫也不必害羞……我们现在 具备种种可能性以便不断地向前迈进,以便使这些形式臻于 完善,以便消灭我们的落后,以便更加迅速地过渡到真正完 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类型。”
1924年1月21日 列宁逝世
刺杀列宁的盲人 女杀手范妮·卡普兰
列宁遗体
列宁墓
列宁去世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就如何继承 列宁遗志、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 在托洛茨基看来,列宁主义的真髓就是“不断革命”。 从这一观点出发,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 托洛茨基的理论是:等待世界革命,促成世界革命。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在斯大林逝世后,虽然经过了自赫鲁晓夫至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框架仍然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通常所指的斯大林模式就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一、对于何为斯大林模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沈宗武认为,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政策的统称。

周新城认为,斯大林模式在绝大多数场合指的是制度模式,是苏联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斯大林模式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根本的,具体的体制、运行的机制是第二位的。

孙振远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梁玉秋认为,斯大林模式是指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但不包括基本制度因素。

二、斯大林形成时间1928年斯大林终结新经济政策,到1937年逐步把所有的领域都纳入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也就是说严谨的说法斯大林模式开始于1918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是其形成,到1937年全面建成这种制度。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模式形成于第一至第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时期即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并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

高一历史必修2_学术观点:关于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和确立的时间

高一历史必修2_学术观点:关于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和确立的时间

学术观点:关于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和确立的时间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斯大林模式的一些现象早在列宁时期甚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已经出现。

但对斯大林模式形成和确立的时间则有不同的认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一模式形成于第一至第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时期即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并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

少数学者认为形成于列宁时期,指出苏联的政治体制早在20年代初列宁在世时(1923年以前)就基本形成了,到斯大林执政时则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关于1936年宪法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看法:多数学者认为1936年宪法是斯大林模式“确立”或“定型”的标志;个别学者则认为它是苏联体制“基本形成”的标志。

关于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

中国学者大都认为,斯大林模式的成因可分为客观的历史原因和主观的历史原因两大类。

客观历史原因主要有国际环境、俄国国情、历史传统和党内斗争等。

主观历史因素有理论思想的影响和斯大林的个人品格等。

1/ 1。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 (1)据材料一,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存在什么 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 响? 2组——4组 • (2)据材料二,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突出特点 是什么? 6组——1组 • (3)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之间有何内 在联系?了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3组 ——5组 质疑组:7组
三、“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 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
斯大林模式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工业化方针的提出 (背景、目的、时间) 2、工业化的进程 • 一五计划:1928—1932 • 二五计划:1933—1937 3、评价 工业化的巨大成果 存在问题
斯 大 林 模 式
评价
学习目标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习要点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2、实施过程 3、评价(成就、存在的问题)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背景 目的 过程 评价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 2、特点及主要表现 3、评价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背景
1、苏联的建立
时间:1922年12月30日 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最初国家:俄罗斯 乌克兰 白俄罗斯 南高加索 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2、列宁逝世
1924年1月 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 背景: (2)目的: (3)时间: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形成原因
(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第1 页共1 页。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其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其评价

收稿日期:2014-11-07作者简介:刘薇(1989-),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其评价刘薇(西安工业大学,西安710021)一、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对各部门进行全面的干涉和管理。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与市场和价值规律相斥,政府通过计划来确定全社会的生产、供应、销售,它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通过。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1.复杂的国情决定1918年夏天,外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武装叛乱同时爆发,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列宁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发现国民经济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建设。

在这种情形下,列宁提出了小农经济是重点,要长时间依靠和帮助小农经济的发展,通过合作社把广大的小农吸引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出生产领域的各种合作社,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大集体农业。

然而,列宁没有完成自己伟大的构想就逝世了。

尽管新经济政策已经有所成效,但是以斯大林为首的新领导者对这些充满忧虑,斯大林在对国内形势作了主观性分析后宣布取消新经济政策,坚持优先发展关键部门,通过强制手段并且依靠国家权力对农民进行剥削,这样就能实现整个经济的飞跃。

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著名的“赶超战略”,要求苏联利用十年的时间“赶超”落后先进国家的五十至一百年。

不过,苏联确实利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大国。

人们不仅惊叹苏联用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上百年的工业化道路,更加惊叹战胜德国法西斯的斯大林的预见性,对工业化更加赞赏备至。

这就把斯大林捧到最高权威的地位上以致造成个人崇拜的泛滥。

2.联共(布)党内斗争列宁去世后,俄共(布)党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核心是对农民和农业的态度问题。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第一,俄国的专制主义历史传统。

俄国在沙皇时期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并且一直影响着俄国的政治体制,十月革命后,国家动荡的条件下也必须实行高度中央集权,这就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氛围。

第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当时改革苏联落后的经济文化的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必然要被历史潮流所淘汰。

苏联当时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这就使得强而有力的改革成为了最紧迫的任务。

第三,列宁死后,苏联内部派别争斗严重,加之列宁对斯大林非常倚重和信任。

这就使得斯大林上台后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第四,国际环境和二战的影响。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资本主义的包围,必须要实行强而有力的政策,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应运而生。

第五,苏联特殊国情的影响。

苏联为了应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战争,必须高度集权,加大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实现工业化,带动军事实力提升,才能不被资本主义湮灭。

斯大林模式的含义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含义,各种学派给出的定义是不相同的,斯大林模式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体制说。

我国学者都认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用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第二,理论体系说。

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胡逢吉,他认为,所谓的斯大林模式主要是一种理论体系,也就是斯大林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理论体系。

第三,政策实践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物以韩狄明为代表,他认为斯大林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政策实践,重点有两个,其一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其二是限制消灭商品经济。

第四,社会主义模式说。

这种观点主要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当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形成的,并且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先例作为借鉴。

因此只能算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主义模式。

以上就是人们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含义的几种观点,每种说法都有可取之处,都从不同的侧重点解释了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成因初探

斯大林模式成因初探

斯大林模式成因初探作者:娄琴来源:《神州》2012年第11期摘要:斯大林模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型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它对于认识今日中国和研究当代社会主义,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理论与思想资源。

本文旨在通过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及俄罗斯民族文化探讨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关键字:斯大林模式、政治、民族文化一、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界定斯大林模式是指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即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和道路,具体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高度集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垄断的文化体制。

这种模式的根本特点是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在生产关系方面,可以集中国家的力量、集中社会资源和发挥政治优势解决燃眉之急;在生产力方面,这种体制也比较适应现代化起飞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的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则是激发了从战争和贫困中走出来的劳动人民向往共产主义的热情。

这是我们在开始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之前,首先需要认清以上概念的特定含义。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分析斯大林模式的产生是合乎逻辑和历史的,有其现实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表现为:1、二三十年代的苏联国内经济政治危机斯大林模式是在当时国内相对分散的新经济政策已经不能满足苏联社会迅速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解决国内严峻的社会危机,这为其模式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

列宁逝世在1924年,当时国内新经济政策施行正盛,苏联的经济发展较为顺利,但高层领导的冲突却不断,政局并不稳定。

政局在斯大林及其盟友击败了托洛茨基,又击败了托一季联盟以后才得以稳定。

但是到1928年一1929年间,粮食收购危机引发出了斯大林和布哈林等人的政治分裂,造成了政局动荡与经济危机的相互交织。

使苏联很快就遭遇了全面的社会危机。

在农村首先出现危机。

领导者面前摆着两条仅余的出路: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或者抛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全盘集体化。

选择前者,有可能导致党的威信扫地;选择后者,自然是走上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几个问题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几个问题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几个问题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波澜起伏、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胜利与挫折、希望与困境、成功与失误,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模式的兴衰密切相关。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苏联党和人民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践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

这其中我们就必须提到斯大林模式,以下下就是关于这一模式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形成这一模式的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可以说它是由多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第一,是国际形势的影响。

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权经历了三年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后来又长期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视为“眼中打”。

要牢靠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必须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而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还要有经济基础的维持。

第二,长期的党内斗争是斯大林时期苏联一高度集中政治体制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三,沙皇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封建势力十分顽固,从来没有实行民主政治,连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都难以发布。

此外,沙俄又是一个农民占优势的国家,小生产的习惯势力根探蒂固。

这一切可以说是斯大林时期形成个人崇拜的社会阶级基础。

从主观方面来讲:斯大林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跟他一生的思想状况是分不开的,它的思想状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在思想认识上正确地阐明了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采取了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等方针,实现了改善人民生活和扩大苏维埃民主等措施,但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对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对党政关系等问题认识上都有错误。

第二,在思想方法方面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环节,缺点是主观、片面、武断、固执。

第三,在思想意识方面,总的说来忠于工人阶级解放事业,但是也有一些毛病,表现为居功自傲,喜人奉承,贪图权力,实出个人。

第四,在思想作风方面,警惕性高,果断,但是多疑,粗暴。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从思想文化方面探究原因分析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早期实行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它的形成不仅仅是现实社会状况和斯大林个人的因素,俄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对这种模式有极大的催化作用。

对于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思想文化原因,本文将从“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运用”“民族意识和文化传统”“斯大林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分析。

(一)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是“斯大林模式”的主要思想根源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理论和实行体制是斯大林模式,他所采取的政策、方针实质上就是斯大林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建设的结果。

列宁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曾多次提出过社会主义大工业和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设思路,也大胆地提出苏联已经具备“建成社会主义的一切”的条件这样的大话,列宁提过: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战略“退却”,“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因此,斯大林顺势向上爬,苏联之所以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和建设斯大林模式理论,与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这一理解误差有关。

1列宁为了加强党内统一,取消党内派别,于1921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给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反对党内过度的集中制甚至独裁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使一些领导者的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受监督和控制。

2最后致使斯大林的权利无限扩大。

尽管斯大林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颇有偏差,但也包括正确的理解和措施,都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设想的一种实践形式。

列宁在世时提出一些构建社会主义的构想,但是大多并未能付诸实践,而是由斯大林来执行列宁的“遗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取得了显著成就。

1《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沈宗武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引自倪稼民博士学位论文(二)苏联的文化传统长期历史著称的传统主要表现在沙皇的高度君主集权的专制主义的统治,沙皇主义传统,在经济上以村社占有为主要形式的封建宗法经济系统,以及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与对外扩张等。

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形成原因再思考

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形成原因再思考

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形成原因再思考陆南泉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从客观因素分析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原因。

实际上,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形成原因极其复杂,它的形成、确立、巩固与发展是以下几个紧密联系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关商品经济的理论; (2)未能对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做出正确判断; (3)最高领导层对新经济政策未达成共识; (4)工业化运动使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更加巩固;(5)全盘集体化使农业成为斯大林统制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6)“大清洗”运动是导致斯大林集权政治体制形成与巩固的一个重要因素; (7)历史传统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8)斯大林个人品性的作用不可忽视。

关键词:俄罗斯研究;斯大林;经济体制;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中图分类号: F091. 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6)05-0044-10作者简介:陆南泉(1933-),男,江苏江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俄罗斯经济问题研究。

作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形成的原因,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人们主要从客观因素去分析,如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无先例可循;当时苏联正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并受到战争的严重威胁,为此,需要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等等。

实际上,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形成有极其复杂的原因,它涉及多方面的问题。

若是对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化与管理方法高度行政化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形成过程进行历史考察,就会清楚地发现,这一模式的形成、确立、巩固与发展是由以下八个紧密联系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关商品经济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要消除资本主义所存在的基本矛盾,首先要消灭一切罪恶之源的私有制,即改变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其次,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在未来社会商品生产也应消除,价值关系必将消失。

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和起源

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和起源

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和起源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膨胀和社会的不稳定,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逐渐兴起。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成为了世界各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目光焦点,成为了社会主义之路的先锋。

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和起源主要是在苏联政治和社会经济的改革中形成的。

20世纪初,苏联在执政者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国家经济向重工业化方向转型,并实行集体化的农业政策。

这两项政策造成了苏联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斯大林模式开始产生。

斯大林提倡的一系列政策,包括集中的计划调度经济、严格的国有化、工业化和集体农业等等,成为了权力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在这种政策和管理模式下,苏联实现了将经济和工业化发展到了一个高度的目标,全国各地的生产力不断提高,文化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计划调度和党的领导。

斯大林主张,计划经济和国家主导是建立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

在这个政策和政治体制下,党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党的委员会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并负责计划制定、人员安排及各个领域的生产协调。

斯大林模式的另一大特点是对集体的强调。

斯大林认为,集体是社会主义体制下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他推广了集体化农业、集体化工业和集体化宣传等政策,以此来加强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意识形态。

集体强调了团结和协作的力量,同时也促使苏联社会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虽然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经济和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它也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

特别是在执行上,这个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实际经营中也出现了重政治轻经济、短视和信息不畅等问题。

总之,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和起源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表现为计划调度和党的领导、集体化和政治控制三个方面。

虽然这个模式的一些政策和实践存在缺陷,但它对苏联的经济和工业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其他国家对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的兴趣。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评价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评价从20世纪的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的近30年时间里,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苏联形成了过度集权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称之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斯大林模式开始启动。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对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是拥护的,但是他没有把新经济政策作为一项长远政策,而是看做临时的措施和退却。

列宁逝世不久,斯大林就采取了向城乡资本主义全面进攻的方针。

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了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斯大林作为代表向全党提出了一下任务:“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的方针。

”在斯大林看来,现在应该是对资本主义份子展开全面进攻的时候了,新经济政策应该被抛开,从此开始了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

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展开,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正式启动。

第二,斯大林模式全面建立国家采取行政命令强制推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在当时引起了党内的普遍不满。

为了镇压这种党内外的不满情绪,在工业化运动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疾风暴雨中,斯大林又掀起一场政治大清洗运动。

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保证政策继续进行。

政治大清洗运动的出现并且于20世纪30年代末达到高潮,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最终形成。

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

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经济模式方面,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政治模式方面,国家行政权力凌驾于立法权力之上,苏联共产党独政权,个人专政。

文化模式方面,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带人说了算,对各种文艺作品的批判和对作家的迫害,盛行个人崇拜,把领袖奉为神明。

斯大林模式成因分析_心理层面的初步探索

斯大林模式成因分析_心理层面的初步探索

YYSZXB108斯大林模式成因分析———心理层面的初步探索殷 明(江苏警官学院,江苏南京210012) [摘 要]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早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给前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这种模式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从心理层面上来说,大致可以包括三个方面:1.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征;2.工人阶级自身心理特点;3.整个俄罗斯民族心理特性。

这三方面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脱离了其中的任何一点可能就不会造成斯大林模式的出现。

这其中工人阶级的自身心理特点和俄罗斯民族心理特性为斯大林模式的出现铺下了基础,而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征则是最终的导火线。

当然,如果没有斯大林个人,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最终也会出现专制局面,但情况可能会两样。

也许会成为开明专制。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个性品质;阶级心理;民族特性 [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72(2008)01—0108—05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即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科学事业的所有决策权都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主要集中于苏共(布)中央总书记斯大林一人之手。

”[1](P222-223)这种高度集权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形成,有其特殊的主客观原因。

这里只从主观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主观方面的原因包括三部分:斯大林个人的品质、个性;俄国社会民众的民族心理特点以及整个工人阶级的特性。

这三部分并非各自完全独立起作用,而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同时又体现了各自独立的影响。

斯大林作为俄国社会的一员,必然具备俄国社会民众的一般心理特点;而整个俄国民族心理特点的发展又受斯大林高度集权统治的影响,打上了这一时代的特殊印记。

另一方面工人阶级本身某些方面“先天不足”的特性又与俄国民族的心理特点相结合,相互促进对方的发展。

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

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

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1、客观原因(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在俄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专制君主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虽然历经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但是这种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影响广泛而深远。

因此,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不可能因为社会制度转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而很快自动消失。

(2)党内的政治斗争。

“长期的党内斗争是斯大林时期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苏联党内斗争接连不断,有时还显得十分激烈。

列宁时期,党内民主生活还比较正常。

但到了斯大林时期,政治斗争往往通过组织力量争取多数,对持不同政见者动辄采用高压手段,甚至混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最后斯大林才得以把权力集中于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从此决策大权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3)落后的经济文化。

沙皇俄国不仅具有专制主义历史传统,还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小农经济占优势,十月革命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十年后还占80%。

20年代末期,工业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国。

经济落后,必然带来文化的落后,而“经济文化落后是中央集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也正是这种落后的经济文化成为这种体制存在的温床。

(4)国际环境的影响。

苏维埃政权诞生不久,就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加之国内经济文化落后,俄共(布)被迫采取高度集中的强制政策,调动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与国防相关的工业,这一政策保证了苏俄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使苏俄国家和党的政治生活,暂时偏离了民主的方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 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分析 斯
斯 大林 模 式 的产 生 是 合 乎 逻 辑 和 历 史 的,有 其 现 实 的 必 然 性 , 种必 然 性 表 现 为 : 这 1 二 三 十 年 代 的 苏 联 国 内 经 济 政治 危机 、 斯 大 林 模 式 是 在 当时 国 内相 对 分 散 的新 经 济 政 策 已经 不 能 满 足 苏 联 社 会 迅 速 实 现 现 代 化 的 要 求 。解 决 国 内严 峻 的 社 会 危 机 。 为 其 模 式 的诞 生 提 供 了 可 能性 。 这 列 宁逝 世 在 12 94年 。当 时 国 内新 经 济 政 策 施 行 正 盛 。 苏 联 的 经 济 发 展 较 为 顺 利 , 高层 领 导 的 冲 突 却 不 断 。 局 并 不 但 政 稳 定 。 局 在 斯 大林 及 其 盟 友 击败 了托 洛茨 基 , 击 败 了 托 一 政 又 季 联 盟 以后 才 得 以稳 定 。 是 到 12 但 9 8年 一 1 2 9 9年 间 , 食 收 粮 购 危 机 引 发 出 了斯 大 林 和 布 哈 林 等 人 的 政 治 分 裂 ,造 成 了 政 局 动 荡 与 经 济 危 机 的相 互 交 织 。使 苏 联 很 快 就 遭 遇 了 全 面 的 社会危机 。 在 农 村 首 先 出现 危 机 。领 导 者 面 前摆 着 两条 仅 余 的 出路 : 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或者抛弃新经济政策 , 行全盘集体化 。 实 选择前 者 , 可能导致 党的威信扫地 ; 择 后者 , 有 选 自然 是 走 上 斯 大 林 模 式 的道 路 。可 见 ,当 时 对 于 苏 维 埃 政 权 的领 导 者 来 说 , 乎 已 到 了 别无 选 择 的地 步 。 几 孤 立 的 困境 是 当时 的苏 联 所 面 对 的 , 这 种 形 势 下 , 大 在 斯 林 断 言 “ 慢 速 度 就 等 于 自杀 ”号 召进 行 高 速工 业 化 , 放 。 自然 能 够 一 呼 百 应 。 动 现代 化 的渠 道极 为单 一 , 食 危 机 的 暴发 直 启 粮 接 危 及 到 苏 联 高 速 现 代 化 目标 的实 现 。 而且 , 果 无 法 迅 速 实 如 现 工 业 化 尤 其 是 重 工 业 化 ,那 么 苏 联 巩 固政 权 和 全 面 备 战 的 目标 就 难 以实 现 。 “ 哈林派” 斯大林的斗争本质上是 经济路线的斗争 。 布 与 斯 大 林 关 于 实 行 农 业 集 体 化 将 既可 以 促 进 农 业 快 速 发 展 , 又 能 促 进 高 速 工 业 化 的 实 现 的 主 张 ,则 不 仅 在 逻 辑 上 具 备 了 自 圆 其 说 的 完 整 性 , 且 由 于适 应 了 时代 发 展 的节 奏 , 得 了 大 而 获 多 数 人 的 响 应 。 这 种 危 机 直 接 体 现 为 党 内 高层 的分 裂 。 斯 大 林 模 式 必 然 实 行 是 在 严 峻 的 社 会 危 机 下 ,新 经 济 政 策 已经 不 能 满 足 社 会 的 要 求 的 时 候 。 2 国 际形 势 、 世 界 格 局 在 变 幻 莫 测 .联 共 建 立 起 一 个 高 度 集 权 的社 会 发展模式为了确保苏维埃政权的留存。
神 州 文化
对州
斯 大林模式成 因初探
娄 琴
重 庆 科 技 学 院 安 全 工 程 学 院
摘要 :斯 大林模式是人类历 史上第一个成型 的建设社 会 英 国组织反苏集 团在 12 9 5年 2月 炮 制 出 所 谓 的保 卫 资 主义的 实践模式,它对 于认识今 日中国和研究 当代社会主 义, 本 主 义 世 界 免 遭 “ 联 威 胁 ” 。1 2 英 苏 关 系 继 续 恶 化 . 苏 论 9 6年 不失为一种 宝贵 的理论与 思想 资源 。本 文 旨在通过 当时特 定 12 9 7年 英 国 外 相 张 伯 伦 向苏 联 驻 英 代 办 递 交 断绝 外 交 关 系 的 历 史 时期 及 俄 罗斯 民族 文 化探 讨 斯 大 林模 式 的 成 因 。 照会 。1 2 9 7年 6月 , 联 驻 波 兰 大 使 被 刺 , 个 西 方 世 界借 此 苏 整
掀 起 新 一 轮 的反 苏 浪 潮 。 这 种 形 势 下 。 联 的 国计 民生 带上 在 苏 浓 烈 的备 战色 彩 , 面备 战便 是 苏 联 国 内社 会 生 活 的 主题 。 全 而 备 战 首 先 就 要 求 推 进 工 业化 , 其 是 重 工 业化 。 大林 模 式 的 尤 斯 诞 生 不 仅 在 舆 论 上 符合 了 战争 形 势 的要 求 ,也 是 与 时代 脉 搏 合 拍 。而 且 在 实 际 上 切 切 实 实地 把 国 民经 济 引 上 了全 面备 战 的轨 道 。 在 经 济 上 , 战 的 大 趋 势 使 推 行 高 速 工 业 化 . 中 资金 、 备 集 资 源 、 力 搞 国 防重 工 业 的 路 线 得 到 了广 泛 响应 。 人 政 治 上 ,备 战 的影 响 同样 是 强 烈 的 。在 前 几 轮 政 治 斗 争 中 , 度 集 权 政 治 体 制 己 经 初 具 雏形 , 战 的形 势 促 使 国 民经 高 备 济 和 国 家 政 治 生 活 都带 上 了军 事 化 的 特 色 。从 而 使 集 权 政 治 全 面 成 熟 。 袖 的权 威 被 推 向巅 峰 。 因此 政 治 斗争 越 发 严 酷 , 领 大 审 判 和 大批 判使 高度 集 权 的政 治 体 制 在 斗 争 中又 日益 得 到 强化。 在 文 化 意识 形 态 方 面 .政 治 斗 争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通 过 文 化 表 现 出 来 ,政 治 干预 学 术 的做 法 便 随 着 政 治 斗 争 的 不 断 升 级 而 升 级 , 度 集 中的 意 识形 态也 应 运 而生 。 高 战争 的威 慑 激 发 出 人 民 的生 存 危 机 意 识 。 3 民族 文 化 传 统 层 面上 的原 因 、 ( ) 袤 的 空 间 1广 地 理 环 境 同样 对 俄 罗 斯 民 族 文 化 传 统 产 生 了深 刻 影 响 。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 。 纬 5 北 0度 以北 占据 大 部 分 领 土 , 半 以上 的 国土 在 北 纬 6 O度 以 内 。 俄 罗斯 版 图广 大 , 跨 欧 横 亚 大 陆 。 部 是 一 望无 垠 的东 欧 平 原 , 明显 的 山脉 。 部 、 西 无 东 南 部是 无 边 的森 林 和 草 原 。 罗 斯 大 部 分 地 区 气 候 寒 冷 , 烟 稀 俄 人 少 。 由于 其 国土 呈 开 放 状 , 险 可 守 , 无 对俄 罗斯 民族 文化 传 统 和历 史 传 统 产 生 了重 大 影 响 。 因此 历 史 上 也 有 多 次外 敌 入 侵 。 严 酷 的生 存 环 境 和 广 大 空 间 。 () 2 经济 传 统 俄 罗 斯 自然 环 境 恶 劣 . 这 样 的 条 件 下 , 靠 单 个 家 庭 的 在 依 力量 很 难 征 服 自然 环 境 ,需 要 团 结起 来 以 集体 的 力 量 改 造 自 然 、 胜 自然 。在 此基 础 上 形 成 了俄 罗 斯 的经 济 传 统 , 大规 战 即 模 的官 办 经 济 , 政府 在 其 中扮 演 着 举 足 轻 重 的 角色 。 彼 得 大 从 帝 、 卡 婕 林 娜 二 世 到俄 罗 斯 1 纪 后期 的 工 业革 命 同样 如 叶 9世 此 。政 府 与 企 业 大 多 建 立 了 密切 的联 系 , 靠 政 府 订 货 生 存 , 依 对 政 府 有 严 重 的依 赖 。 民则 长 期 生 活 在 自给 自足 的村 社 中 。 农 工人 也 就 间接 地 依 靠 政 府 。 严 格 的 指 令 性 计 划 使 政 府 各 主 管 部 门拥 有 无 边 的 职权 , 计 划 之 全 面 、 细 。 上 计 划 的 法 律 性 、 令 性 使 得 企 业 丧 失 详 加 指 了原 有 的属 性 , 们 毫 无 自主权 , 条 件 地 服从 集 体 。机 械地 人 无 执行上级指令和行政机关。 ( ) 治传 统 3政
关 键 字 : 大 林模 式 、 治 、 斯 政 民族 文化


Hale Waihona Puke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界定 斯 大 林 模 式 是 指 社会 主 义 在 苏 联 的具 体 实 现 形 式 。即指 苏 联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的 方 式 和 道 路 , 体 的 经 济 体 制 、 治 体 制 具 政 和 文化 体 制 。 大 林 模 式 的主 要 内容 包 括 高 度 集 的 经 济 体 制 、 斯 高 度集 权 的 政 治 体 制 和 高 度垄 断 的 文化 体 制 。这 种 模 式 的根 本 特 点 是 强 制 性 , 这 种 强 制 性 在生 产关 系 方 面 , 以 集 中 国 而 可 家 的 力 量 、 中 社 会 资 源 和 发 挥 政 治 优 势 解 决 燃 眉 之 急 ; 生 集 在 产 力 方 面 ,这 种 体 制 也 比较 适 应 现 代 化 起 飞 阶段 粗 放 型 经 济 增 长 的 需 要 ; 意 识 形 态 领 域 , 是 激 发 了从 战 争 和 贫 困 中走 在 则 出来 的 劳动 人 民 向往 共 产 主义 的热 情 。这 是 我们 在 开 始 分 析 斯 大林 模 式 形 成 的原 因之 前 .首 先 需 要 认 清 以 上 概 念 的特 定 含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