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走廊民族民间原始宗教信仰典籍及文本流传

合集下载

藏彝走廊藏缅语族民间长诗中的洪水神话以史诗为例

藏彝走廊藏缅语族民间长诗中的洪水神话以史诗为例

二○二○年·第四期文苑漫步69引 言“藏彝走廊”是1980年前后由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群体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亦即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包括藏东高山峡谷区、川西北高原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以及部分滇西高原区。

因为该走廊中藏语支和彝语支的人口居多,故当年称之为“藏彝走廊”[1],“5·12”大地震后,有学者将“藏彝走廊”称为“藏羌彝走廊”或“横断走廊”。

这一区域除居住着藏、彝、羌、傈僳、白、纳西、普米、独龙、怒、哈尼、景颇、拉祜等藏缅语族民族外,在其南部还居住着壮侗语族中的傣族和壮族、苗瑶语族中的苗族,孟-高棉语族中的一些民族群体。

汉族、回族在整个走廊都有分布。

藏缅语族中的各民族,与历史上的古氐羌人有着渊源的关系,是藏彝走廊中活动历史最为久远的民族群体。

他们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和影响,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其中民间长诗是重要内容,在民间长诗中负载的洪水神话独具特色。

一、藏彝走廊藏缅语族史诗中的洪水神话分布在藏彝走廊中的藏缅语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

其每个民族的长诗家族中都有自己的史诗,并几乎都负载有洪水神话。

(一)羌语支民族史诗中的洪水神话1.羌族史诗中的洪水神话羌族的世居之地主要在今四川绵阳、阿坝两地,与历史上的氐羌人关系直接。

在羌族释比经典《创世纪篇》第三部《兄妹治人烟》中出现了“兄妹治人烟”的故事,这是洪水泛滥带来的副产品。

[2]2.普米族史诗中的洪水神话普米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云县、凤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地,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其主要聚居地。

普米族史诗《帕米查哩》中的《洪水朝天》属于洪水神话。

(二)彝语支民族史诗中的洪水神话关于彝语支的民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包括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

中国的民族大走廊——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特点

中国的民族大走廊——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特点

中国的民族大走廊——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特点藏彝走廊实际上是源自2004年的时候,我们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和中国西南民族学协会,在成都开了首届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

这几年,藏彝走廊研究已经逐渐成为民族学领域的热点。

这主要是因为走廊这个区域民族文化现象特别丰富。

今晚,我主要比较概要宏观地介绍藏彝走廊一些基本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特点,内容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走廊概念提出背景和学术意义;第二,藏彝走廊的范围和定义;第三,藏彝走廊的历史变迁;第四,藏彝走廊的民族和文化格局;第五,藏彝走廊中几个突出的文化现象;第六,藏彝走廊对认识中国民族格局的启示。

藏彝走廊实际上是处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区域,主要涉及川、滇西部和藏东,甚至包括甘青南部的一些区域。

从青藏高原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青藏高原皱褶地带最多的一个区域就在这里,区域内有六条大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六条江都从这一区域穿越出去。

藏彝走廊其实是青藏高原的一个出水孔,也是由于这一原因,在这一区域就形成了非常多的褶皱,两山夹一川,两川夹一山,实际上就是高山峡谷地带。

因为它是南北向的一个地貌,不同于中国大部分山脉河流东西向,在地理上又叫横断山脉区域。

第一点,我先讲一下藏彝走廊概念的形成。

我们知道,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和文革的结束。

我是在1978年进入大学的,那个时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

这一时期,中央民族大学非常受人敬仰的前辈——费孝通先生在做反思,他一直在思考我们的民族研究已经走过了前三十年,我们后三十年的民族研究应该朝什么方向走。

他在反思中国的民族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我们过去的民族研究存在两个缺陷:按照行政区划来研究民族,比如四川的民族研究所,主要研究四川这个行政区域的民族,云南的民族研究所研究云南这个行政区域的民族,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另外一个局限就是说,我们过去民族研究是按照民族单位孤立起来单个研究,比如说,这个人研究藏族,他一辈子就可能研究藏族;另一个人研究纳西族,他可能一辈子就研究纳西族,这样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研究它的历史,而不是从一个整体或是中国民族的整体来看待各个民族之间的往来和变动,以及这种来往变动怎样影响各民族的形成、合并与分化。

记载四川少数民族的风俗的古籍

记载四川少数民族的风俗的古籍

记载四川少数民族的风俗的古籍四川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和风俗。

古籍中记载了许多有关四川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这些记载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反映出了他们与汉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下面将通过古籍中的记载,介绍四川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

一、《叙录州郡志》《叙录州郡志》是明代文学家方苞编撰的一部地方志。

该书详细记载了四川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四川彝族的饮食习惯。

彝族是四川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饮食以玉米、土豆、豆类和肉类为主食,特色鲜明。

同时,彝族还有独特的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婚礼上,新娘要在众人的注视下穿过由亲朋好友手中执着的铁环,以示能克服艰难,生活幸福。

而丧葬中,彝族人民多将死者遗体放置在树洞中,以风干腐烂,再集体举行葬礼,人们在鼓乐声中,撒尽酒糖花,飞舞的纸钱。

这些风俗在《叙录州郡志》中被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二、《川西部族志》《川西部族志》是民国时期地方志学家编撰的一部专门记载四川西部少数民族风俗的著作。

在书中,记载了藏族、羌族、纳西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其中,对藏族的风俗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藏族是四川西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饮食习惯以青稞、牛肉、青稞酒等为主,饮食方式独特。

而在宗教信仰和节日庆典方面,藏族有独特的活动方式和仪式,如藏历新年时的赛马、唱歌和舞蹈等庆典活动。

这些习俗在《川西部族志》中有详细的记载。

三、《蜀志》《蜀志》是清代学者陈廷焯编撰的一部地方志,其中也有记载四川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四川彝族的服饰和饰品。

彝族的服饰以白色、黑色为主,男子多穿白色短衣,女子多穿黑色上衣和白色裙子,同时还有独特的头饰和珠串装饰。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纳西族的婚丧嫁娶习俗,纳西族的婚礼非常热闹,人们要隆重地举行婚礼,举行三天三夜之久,期间要摆设宴席、歌舞等庆祝活动。

而在丧葬习俗中,纳西族有独特的火葬习俗,认为火葬可以使死者灵魂得以升华。

从“藏彝走廊”到“藏羌彝走廊”——论古羌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从“藏彝走廊”到“藏羌彝走廊”——论古羌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从“藏彝走廊”到“藏羌彝走廊”——论古羌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叶健【摘要】羌人作为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在藏羌彝走廊内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走廊分布的藏语支、彝语支、缅语支、景颇语支的各族,其族源与羌人有着密切联系,或吸收羌人成分而壮大自身,或族源直接出自羌人系统.因此,从藏羌彝走廊的考古文化、走廊内非羌民族与羌人的族源关系、羌人作为“输血民族”三方面,可以很好地评价羌人在藏羌彝走廊的历史地位,而“藏彝走廊”被定义为“藏羌彝走廊”,是给予羌族历史地位最好的界定.【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0)005【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藏羌彝走廊;羌人;族源;羌人“汉化”与“藏化”;历史地位【作者】叶健【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712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1“藏羌彝走廊”这一民族走廊概念,也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

它是对“藏彝走廊”的补充,是基于“藏彝走廊”而提出的。

20世纪70~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藏彝走廊的概念,民族走廊学说从此诞生,民族学及其民族社会学研究有了新路径。

羌人作为藏彝走廊历史上最为活跃的民族,对其周边民族产生过深刻影响。

羌文化是藏彝走廊诸多文化中的一支,羌语支是藏彝走廊5大语支之一。

研究藏彝走廊非羌民族的文化,不探讨与羌文化的关系,则该民族文化是缺失的。

依据费先生的观点,民族走廊是“历史形成的民族区域。

”羌人历史上一直活跃在藏彝走廊,故而以历史为起点,加上宗教、语言、民俗等方面的因素,“藏彝走廊”应该被定义为“藏羌彝走廊”较为合理。

既然藏羌彝走廊的概念更为准确,则考察藏羌彝走廊内羌族的历史地位,应该从羌人的考古文化、走廊内非羌民族与羌人的族源关系以及羌人作为他族的输血民族三方面进行探索。

史前的考古文化,分为旧石器文化与新石器文化两大类。

藏羌彝走廊的考古文化以新石器文化居多,主要包括卡约文化、辛店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昌都卡若文化、拉萨曲贡文化、藏北细石器文化、营盘山文化等。

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华文化论坛 2005・4 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3李绍明 〔摘要〕 费孝通先生对藏彝走廊问题曾有五次阐述。

经多年研究,学术界对藏彝走廊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阐述:民族走廊理论;藏彝走廊范围;考古学;民族史;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生态与民族的关系;民族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藏彝走廊;理论;学术;问题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5)04-0005-04一、民族走廊理论问题1.民族走廊学说的提出民族走廊是一个学说,藏彝走廊只是其中的一条,主要指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

费孝通先生对这个问题有过五次阐述。

2003年我们在“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研讨会”上总结和探讨过〔1〕。

其中, 1978年费先生在全国政协关于民族识别会议上的讲话,首先提出了民族走廊的概念,最后一次是在2003年给“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研讨会”的信函中又作了阐述。

这封信我们已经收集在《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论文集中作为第一篇,也是费先生关于藏彝走廊的最后说明〔2〕。

藏彝走廊是一个民族学学说。

费先生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国的民族学研究没有完全打破省区界限,没有形成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概念。

因此,有必要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和综合研究的层面,来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

对此,我个人深有体会。

仅就藏彝走廊而言,这条走廊中的人口,我统计过一下,共有1000余万人,530万是少数民族,其他是汉族。

其中,彝语支民族有293万,藏语支民族185万,羌语支民族48万,共526万,其他是讲壮侗语和苗瑶语的民族共3万人。

可说情况是相当复杂的。

由于过去没有形成全国眼光,仅仅在西南民族研究方面就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比如没有重视民族内部和民族间的互动问题,造成对四川、云南的藏和普米,纳西和摩梭、蒙古等民族族别认识出现了一些不一致的问题。

藏羌彝走廊:中华民族共同体要素、特质、共同性的具现

藏羌彝走廊:中华民族共同体要素、特质、共同性的具现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NO 4,2023藏羌彝走廊:中华民族共同体要素、特质、共同性的具现王 芬(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91)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是历史性的、渐进性的、具体性的、实践性的,必然贯穿过去、现在、未来,必然历经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的阶段。

以此观照,藏羌彝走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个阶段、一种方法和一条路径。

藏羌彝走廊所内含的亲密血缘与族源、共同的文化地理、交融的生计方式、同源的语言体系、统合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要素。

藏羌彝走廊交往、交流、交融、互动、互助、互惠的样态具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特质。

藏羌彝走廊以共生的生态生命走廊、同心同德的精神文化纽带、共享的文化经济带、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等方式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

关键词:藏羌彝走廊;区域整体性;区域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23)04-0041-06位于“六江流域”地区(横断山脉),地理空间呈现为带状、廊道特征的藏羌彝走廊,其中并非只有“藏羌彝”三个民族,还存在其他多个民族。

从民族和国家的范畴、历史整体的维度理解藏羌彝走廊,有助于彰显藏羌彝走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互动、互助、互惠的特征,有助于体现其民族廊道、文化长廊、经济纽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与意义。

基于此,从历史连续性、区域整体性、文化实践性、经济宏观性等维度审视藏羌彝走廊,可知藏羌彝走廊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要素和整体性特质,相应地,持续深度交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藏羌彝走廊的进阶方向,换言之,藏羌彝走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种方法和一条路径。

藏羌彝走廊的区域空间与民族实体已然历史地、现实地、持续地建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

藏羌彝走廊各民族的血缘与族源、生态共生系统、生计方式、同属语系等特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体系的内嵌表征和有机要素。

藏彝走廊民族民间原始宗教信仰典籍及文本流传

藏彝走廊民族民间原始宗教信仰典籍及文本流传

藏彝走廊民族民间原始宗教信仰典籍及文本流传作者:庄虹来源:《图书与情报》2013年第03期摘要:藏彝走廊在“汉”、“藏”两个文化板块之间,这里保留和延续了以区域内民族原始宗教信仰典籍为载体的文化遗存,其文本以活态传承的形式使这一区域成为原始宗教文化与历史沉淀带。

文章通过对藏彝走廊白龙江流域藏族本教文献、岷江上游羌人释比文书、彝族毕摩经典、耳苏藏族图经及沙巴象形文经书、纳西东巴经书等藏、羌、彝、纳西聚落原始信仰文本的梳理,勾勒出走廊六江流域原住民族原始文献的大致样貌。

关键词:藏彝走廊民族宗教信仰典籍文本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3-0135-041 藏彝走廊:概念,原住民族及原始信仰“藏彝走廊”是已故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学术概念[1]。

大体包括北自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向南经过四川西部、西藏东部、云南西部毗连区域以及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这一狭长地带。

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江大河自北而南流过该区域,造就了若干天然河谷通道,是历史上众多民族南来北往、迁徙活动的场所和重要通道。

这条走廊处于彝藏之间,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也被称为“氐羌走廊”、“汉藏走廊”,现在主要是藏缅语族各语支和民族聚居活动区域。

藏彝走廊主体原住民是以藏、彝、羌、纳西等主要民族为代表的藏缅语族11个民族和苗、傣等其它语族的民族。

“藏彝”不是指藏民族和彝民族,而是指藏缅语系里面的“藏语支”和“彝语支”。

藏彝走廊呈“北藏”、“南彝”的基本格局,藏、彝是此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北藏”,包括保留自己支系语言的康巴藏族及康方言其他藏族,讲安多方言的草地藏族及其他藏支。

“南彝”包括大小凉山的彝族及纳西、哈尼等其他彝语支文化区[2]。

按照藏学学者石硕的文化区分法,以自称、语言、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为标志,藏彝走廊从整体上可以划分为羌(尔玛)、嘉绒、康巴、彝、纳西及支系、雅砻江流域及以东藏族支系和滇西怒、傈僳、独龙族等七个文化区[3]。

浅谈藏彝羌民族的千年文化走廊

浅谈藏彝羌民族的千年文化走廊

浅谈藏彝羌民族的千年文化走廊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当我们走进邛崃市平乐镇新兴街158 号“杏林村”药店时,在药店内堂光线略暗的里屋,看见了熊老师。

不用说,熊老师是位安静的人,也不愧被称为老师,跟他才聊几句,他嘴里就冒出了“藏彝民族走廊”这一说法。

1978年秋天,费孝通先生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藏彝走廊”这一概念:“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北向南大体划出一条走廊。

这条走廊正处于藏彝之间,隐藏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源地。

”光阴之暮霭升起,高山之巅大河之上,我们一定能看见那在羊皮地图上寻找家园的巨大手指。

事实上,藏彝羌走廊上的许多文化事象至今未成公论,许多谜团尚存于史籍的空白处、泥土的掩藏下——光阴通过走廊,但未完全打开。

藏彝羌民族走廊唐大和四年(公元830 年),李德裕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在成都西郊建筹边楼。

据《通鉴》记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

”由此可见,当年的邛雅驿道,是画入“图蜀地形”之内的。

女诗人薛涛有《筹边楼》诗云:“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薛涛此诗,把“筹边楼”写得巍峨宏大,气象万千;而且还告诫唐王朝的将军们:要持重筹边,切勿随意侵犯其他民族而引来战祸。

否则,人们在筹边楼顶层就会看到边地的烽火了。

遥想汉代那位司马迁先生在写《史记·西南夷列传》时,一定边写边饮茶,并眯着眼睛遥想并疑惑于这条远古遗留下来的民族地带。

在藏彝羌民族走廊“带”上,远古先人们为民族迁徙、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常常南来北往、车水马龙,踩碾出了几条交通道路。

后人们拨开草丛,在荒弃的遗迹上抚摸、辨析,发现一些叫“丝绸之路”,一些叫“茶马古道”。

它们不仅是中央王朝执政用兵的官道,也是很早就与国际接轨的民间跨境商道。

讲五十六民族的书

讲五十六民族的书

五十六个民族的传世之书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这些文化和传统被代代相传,保留在各自民族的文字和口头传说中。

五十六个民族中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宝贵之书,记录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下面,我们将一同探索五十六个民族的传世之书。

1.汉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汉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2.蒙古族:《元朝秘史》是一部记述元朝历史的重要著作,记录了蒙古族的兴衰和荣耀。

3.回族:《吐鲁番维吾尔文饮食文化方言库》是回族文化中的珍贵之书,记录了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4.藏族:《甘丹寺版大藏经》是藏族佛教经典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经典合集,是藏族文化和信仰的象征。

5.维吾尔族:《库尔班大叔的家》是一部以插图为主的儿童故事书,反映了维吾尔族传统生活和价值观。

6.苗族:《苗信文编》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文献,系统地记录了苗族的信仰和传统。

7.彝族:《唐宋傣语合订字典》是一部收录了唐宋时期傣语的特殊字形的字典,对研究彝族文化和语言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8.壮族:《北部广西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方言词汇选编》是壮族文化中宝贵的方言词汇汇编,反映了壮族与哈尼族和彝族的交流与交融。

9.布依族:《云南省文献资料》是一部收录了布依族历史文献和史书的丛书,对于研究布依族历史和文化有重要价值。

10.朝鲜族:《朝鲜族传统舞蹈史》是一部详细描述朝鲜族传统舞蹈历史的著作,记录了朝鲜族舞蹈的演变和风格。

11.满族:《清宫秘史》是一部描述清朝历史和满族王朝的重要著作,记录了满洲八旗的兴衰和皇室的故事。

12.侗族:《侗族古籍文献汇编》是一部收集整理了侗族民族史料和古籍文献的丛书,是研究侗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

13.瑶族:《广西瑶族文化研究》是一部介绍瑶族文化的专著,记录了瑶族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

14.白族:《白族口头文学选集》是一部收录了白族口头文学作品的选集,体现了白族的语言艺术和传统文化。

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

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

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在学术上的创新与突破主要体现于以下四点:第一,首次对川滇西部及藏东亦即藏彝走廊地区的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作了系统、整体的梳理与研究;第二,在藏缅语民族起源问题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第三,在藏族族源与藏彝走廊地区古文明渊源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第四,在研究角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为认识藏族族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野。

本成果对于重新认识藏彝走廊地区文明起源与藏缅语民族之源流及系统、重新认识藏族族源及与藏彝走廊地区的关系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贡献。

目录第一章藏彝走廊:一个独特的历史一民族区域第一节关于“藏彝走廊”的概念第二节藏彝走廊的地理特点与范围第三节藏彝走廊的历史文化特点第四节关于“藏彝走廊”的一个研究命题第二章藏缅语民族的共同起源联系第一节藏缅语民族语言共同性及相关问题第二节共同的猴祖记忆与猴崇拜痕迹第三节来自“北方”的迁徙记忆第四节对关于藏缅语民族共同起源几种观点的讨论第三章藏彝走廊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存第一节对一个传统认识的更正第二节旧石器时代藏彝走廊的人类活动遗存第三节旧石器晚期文化所厦映的人类迁徙情况第四章藏彝走廊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第一节藏彝走廊新石器文化的区域类型第二节关于藏彝走廊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及其边界第三节藏彝走廊新石器文化系统的北部边界及与甘青地区的联系第四节关于藏彝走廊新石器文化系统的来源问题第五节关于藏彝走廊新石器时代人群的南下路线第五章藏彝走廊的石棺葬文化第一节石棺葬在藏彝走廊的分布与特点第二节藏彝走廊地区石棺葬的文化性质与来源第三节藏彝走廊石棺葬与甘青地区的联系第六章石棺葬人群之族系面貌第一节藏彝走廊石棺葬人群是否属于古羌人系统第二节从史籍记载看藏彝走廊的石棺葬人群第三节史料记载中可与石棺葬分布相对应的人群第四节对藏彝走廊其他地区石棺葬人群的探讨第五节关于藏彝走廊石棺葬人群的族属第六节“夷”人的古老性与石棺葬的土著性相吻合第七章藏彝走廊地区夷人的社会面貌及其土著性第一节从石棺葬看夷系人群的生活状态第二节关于夷人之社会面貌第三节“蜀日邛,皆夷种”:邛人与古蜀国之关系第四节“巂”之内涵:蜀人南迁及与藏彝走廊人群的融合第八章东汉时期藏彝走廊地区夷人社会的动荡与变迁第一节东汉时期藏彝走廊地区夷人社会的动荡第二节藏彝走廊地区石棺葬衰落原因之探讨第三节动荡引发的变迁:“旄牛徼外”地区夷人的南迁第九章汉晋时期藏彝走廊中的“氐”第一节关于岷江上游地区的“氐”第二节《华阳国志》所记的“氐傻”及其分布第三节关于“氐”与“夷”的区分第十章藏彝走廊中的“羌”第一节“青衣羌”及其入据青衣江流域的时间第二节关于“越巂羌”及其内涵第三节岷江上游及涪江上游地区的羌人第十一章藏彝走廊南部地区的“越”第一节关于南中“盖夷、越之地”第二节南中地区的夷、越之分第三节“越”(“濮”、“獠”)及与“夷”的交汇第十二章藏彝走廊地区的民族源流第一节关于藏彝走廊地区的民族源流第二节对唐以前藏彝走廊地区人群系统的认识后记。

“藏彝走廊”的宗教人类学研究

“藏彝走廊”的宗教人类学研究

“藏彝走廊”的宗教人类学研究
王铭铭
【期刊名称】《宗教人类学》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我从前面文章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先依发言顺序谈我的理解。

张原的论文,写得很漫长,今天讲其中一小段就可以了,我只有一部分的理解。

我想他的论文的意义很重大,就像我这种从福建南蛮到西南做研究的人,当然会带着南蛮的汉学人类学,
【总页数】3页(P144-146)
【作者】王铭铭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宗教人类学个案性研究的力作——评《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地方性信仰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 [J], 朱卫
2.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类学研究 [J], 翁乃群
3.宗教人类学研究的民族志书写--读《藏汉接合部多元宗教共存与对话研究:以舟曲地方为例》 [J], 仇任前
4.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多元宗教互动与宗教文化变迁研究 [J], 高志英;熊胜祥
5.宗教哲学研究的一部力作──《神圣的呼唤──奥古斯丁的宗教人类学研究》试评[J], 王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田野记一个人类学者眼中的“藏彝走廊”

田野记一个人类学者眼中的“藏彝走廊”

田野记一个人类学者眼中的“藏彝走廊”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节选自:王铭铭:《初入“藏彝走廊”记》,《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四川与甘肃之间的交通道路,从渭水上游翻越秦岭西段和岷山,沿白龙江河谷而下。

仇池道从甘肃天水南逾秦岭,经成县、武都、文县,与阴平道相接,再经四川的青川、江油,进入四川盆地,抵达成都。

除了仇池道与阴平道,还有川甘宛道,此道或走兰州南下临洮、岷县,若尔盖、红原草原,经松潘、茂汶,从灌县进入四川盆地,或从天水南下至成县,东转徽县、两当、凤州,经迦车道、连云栈与褒斜道相接。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98)从成都经汶川、茂县,通松潘,去西北的道路,也曾连接川甘与青海。

这些古道起初主要供军事活动或民间商旅所用,并非官道,但历史可追溯到先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河西为十六国和北朝所控制。

从江南到西域,不能再走传统的丝绸之路干线。

于是,四川地区便成为东晋南朝与西域来往的主要通道。

唐宋时期,这条古道被称作“西山道”,成为剑南与陇右地区间主要的交通线。

古道到达松州(今松潘县)分途,一支向西北经叠州(今甘肃迭部县)、洮州(今甘肃临潭县)通河湟,与丝绸之路相连,曾是吐谷浑、吐蕃、党项各族与唐宋的茶马贸易通道,另一支折向东北,经扶州(旧南坪,今九寨沟县)、文州(今甘肃文县)、武州(今甘肃武都县)、成州(今甘肃成县),至凤州(今陕西凤县)与成都去长安的故道相衔,沿路官寨相应。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页98~99)关于元朝以来的古道,李孝聪说:元朝平南宋,因争夺秦岭大散关、汉水襄阳府城久战不利,乃遣偏师由河州(今甘肃临夏)循西山“藏彝孔道”经忒剌(今松潘)绕过四川盆地,先取云南大理。

为蒙古军队承担沿途后勤辎重补给任务的是色目人,他们或许是来到四川西部地区的第一批回回人。

明朝立国之初,四川都有司即遣人修灌县以西的西山路,洪武二十四年(1391)开始在修治桥道的同时沿松茂驿路建造驿站关堡,派兵驻防,并多次用兵转输粮饷。

千年格萨尔格萨尔王传全文(原文)

千年格萨尔格萨尔王传全文(原文)

千年格萨尔|格萨尔王传全文(原文)2021-10-09《格萨尔》已经流传了千年,也许更为久远。

《格萨尔》还在民间流传,作为一种活形态的史诗,它已引起了国内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格萨尔》作为一种人类口头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千年纪念活动,这在国内是首次,这对于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于推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

《格萨尔》是一部藏族民间英雄史诗,她在千年的流传中,融汇了大量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及各种民间艺术内容,最终形成为一部罕世巨著。

如今搜集、整理的《格萨尔》已有150多部,150多万行。

用卷帙浩繁、场面壮阔、结构宏伟、诗文绚丽、内涵丰富来形容这部巨作,那是恰如其分的。

《格萨尔》不仅是一部壮阔的英雄史诗,也是藏民族的理想、期望和追求的精神标本。

在如今的羌塘草原,果洛草原、玉树草原,甘孜阿须草原,到处都能看到自称是格萨尔后裔的人们。

那种骑在马背上极具英雄气概的康巴汉子,似乎真的带有格萨尔的身影。

格萨尔的遗迹到处都是:阿须草原传说是他出生的地方,那里的寺庙广场上,每年都在跳着祭祀格萨尔的神舞;黄河首曲的玉树草原传说是格萨尔赛马称王的地方,草原上一年一度的赛马会都有纪念英雄称王的涵义,而连续数天演出的藏戏则是表现他传播佛法,降服妖魔的业绩。

《格萨尔》的搜集、整理、研究在国内持续了60多年,从藏学家任乃强1939年的《“藏三国”的初步介绍》和《关于“藏三国”》到现在,数代格萨尔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建国后,《格萨尔》研究先后形成三个热潮:六十年代的搜集整理;八十年代的抢救记录;二十一世纪初的千年纪念,将《格萨尔》学一步步做成了一项巨大的综合性的文化工程。

2001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31届大会上,通过了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的千年纪念活动。

这个项目的确立,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格萨尔》研究事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对《格萨尔》研究事业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另一方面这个决定也像一个助燃剂,添旺了藏民族对《格萨尔》的勃勃热情。

藏彝走廊民间传统长诗研究

藏彝走廊民间传统长诗研究
支 的 民 族 居 多 ,【大J而过 去 将 该 走 廊 以 “藏 彝 走 廊 ” 本 ,有 的 随 着 时 『I{】的 推 移 ,能 识渎 民 族 传 统 古 文 字 称 之 从 民 族 分 布 看 ,处 于 藏 彝 走 廊 之 中 的 少 数 民 的 人 越 来 越 少 .有 的 虽 然 已 经 翻 译 但 其 翻 译 文 本 被 族 ,羌族 分布 于 四 川 省 ,傈 僳族 、藏 族 、彝 族 分 布于 柬之 高『各J,未受 到应有 的重视 ,以至 于这类 作品像 四川 、云南两省 ,其他 各族均集 中分布于云南省。 珍 珠一 样散落 于地而 人们视 而无睹 .没有发 挥其应
关键词 :藏彝走廊 ;传统 ;民间长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针 对 L}|华 族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著 名 民 族 学 家 费 一 体 的 民 『HJ传 统 长 涛 文 化 极 为 丰 富 ,分 为 民 间 口头 孝 通 ,尢生 当 年 提 出 了民族 六 大 板 块 区 的 概 念 和 三 大 传 承 的 文 本 及 用 民 族 文 字 记录 于 民 族 古 籍 文 献 中 的 止 廊 的 慨 念 。六 大 板 块 区 I ̄I]:IL部 草 原 区 ,东 北 部 的 文 本 。二 者 均 蕴 含 着 民族 的 精 神 ,是 重 要 的 历 史文 高…森林区 ,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区 、云贵高原区 ,沿 化 载体 和珍 贵 的文 化 资源 。比如 ,藏族 的 《格萨 尔 海 区 ,L}J原 区 ;三 大 走 廊 即 两 北 民 族 走 廊 、藏 彝 走 千 传 》,负载 了 丰 富 的藏 族 历 史 文化 ,不 仅 蕴 含 了藏 廊 、南岭 走 廊 。 中 华 民 族 正 是 这 种 格 局 形 成 的 多 元 民族 的民族 精 神 ,而且这类 长 诗文本本 身也 成 为当 一 体化 其 卜的 “藏彝走廊 ” (现 有学 者称为藏 羌彝 今文化 创意 的一种文 化资 源 。再如 ,流传于 云南彝 走廊 、横断走廊 ),作为 一个历史一 民族 区域概念 , 族 中 的 《阿 诗 玛 》 ,改 编 为 电 影 《阿 诗 玛 》后 ,也 成 指 今 川 、云 南 、西藏 三 省 (区 )毗 邻 地 区 由一 系 列 为 彝 族 的 一 张 亮 丽 名片 。藏 彝 走 廊 中 没 有 文 字 的相 l钶北 走 向的…系与河 流所 构成 的高I 峡 谷 区域 ,亦 关 民 族 ,其 拥 有 的包 括 神 话 、史诗 、叙 事诗 在 内的 民 即地理 学上 的横断 山脉地 区 。这 一 区域包括 藏东 高 n|J传统 长 涛 ,则 是研 究他们 族源 文化 、迁徙 历史 、 山峡 谷区 、川I西北 高原区 、滇西北 横 断山高 山峡 谷 民 族 关 系 、天 文 历 法 等 历 史文 化 的 极 为 重 要 而 珍 贵 区 以 及 部 分 滇 两 高 原 区 其 除 汉 族 外 .还 居 住 着 藏 的史料 。但是 ,藏彝走廊中的这宗重要的文化遗产 , 缅 族 中的 藏 、彝 、羌 、傈 僳 、白 、纳 西 、普 米 、独 在 过 去 由 于 众 所 蒯 知 的 原 凶 而 没 有 进 行 系统 而 深 入 龙 、怒 、哈 尼 、景 颇 、拉 祜 等 民族 ,因 以藏 浯 支 和彝 的 研 究 。 用 民 族 文 字 录 写 于 载 体 的 民 间 传 统 长 诗 文

中国走廊学发凡——从民族的“藏彝走廊”到世界的“一带一路”

中国走廊学发凡——从民族的“藏彝走廊”到世界的“一带一路”
思 想 战 线
2 0 1 7 年第2 期第4 3 卷N o 2 , 2 0 1 7 V o 1 . 4 3
中国走廊学发凡
从 民族 的 “ 藏 彝走 廊 " 到世 界 的 “ 一 带一路 "
赵 旭 东 ,单 慧玲
摘 要 :2 0世 纪 8 O年代 前 后 ,费孝通提 出 “ 藏 彝走 廊 ” 概 念 ,最初 是 为从 宏 观 上 看
① 费 孝 通 :《 关 于 我 国 民 族 的 识 别 问 题 》,《 中 国社 会 科 学 》 1 9 8 0年 第 l 期。

l ・
思 想 战 线
2 0 1 7 年第2 期第4 3 卷№ 2 . 2 0 1 7 v 。 1 4 3
最初 提 出藏彝 走廊 概念 ,就 是 因为 在 对 四川 平 武 县 “ 平 武 藏人 ” 和 西藏 自治 区 东 南 角察 隅 地 区
等族 群 的名称 已经 消逝 于 漫漫 的历史 长 河 中 ,现 在 的我 们 只有在 中国古 代史 中才能 寻找 到他 们 的
存 在 。今 天 我们所 说 的 ,包 括 汉族 在 内的 5 6个 民族 的族 群 名 称 ,直 到 2 0世 纪 8 O年 代 初 才得 以
全 部 确认 。然 而 ,尽 管 5 6个 民族 的族 群 名称 已经 得 到确 认 ,但 民族 识 别 工 作 却并 未 结 束 ,其 中 就包 括 “ 西藏 东南 部珞 渝 和察 隅 等一 部 分 地 区 的少 数 民族 尚有 待 将 来 实 地 调查 后 才 能 识 别 ” 。 ①


带一 路 ” ,必 然是 中 国人类 学最 为 急迫 的一 个研 究 主题 。


提出 “ 藏 彝 走 廊 ” 概 念 的历 程 和 用 意

藏彝走廊——群山峻岭间的沧海桑田

藏彝走廊——群山峻岭间的沧海桑田

藏彝走廊——群山峻岭间的沧海桑田“假如我们能把这条走廊都描写出来,……”。

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藏彝走廊”这个概念时在学术上提出的一个严重挑战。

把藏彝走廊描写出来,真正的困难不在于其地理范围和自然环境,而在于它自身的历史、它的人文环境及其历史变迁。

李星星,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一位从事民族史研究的专家,他试图通过勾画“藏彝走廊”的三个发展时期,来概略地陈述“藏彝走廊”的历史、民族及文化。

“藏彝走廊”的形成期始于史前,从考古资料来看,大体可定在始于距今6000年前后。

当然那个时候没有藏、彝这些民族,也没有这种称谓,这不过是追溯其历史大体言之。

到距今4000年前,可以中原夏王朝建立为标志,“藏彝走廊”进入其活跃期。

活跃期经过若干阶段,一直持续到公元后十三世纪。

大体可以元朝确立为标志,“藏彝走廊”进入其较为稳定的时期。

中华文明肇始之地早在旧石器时代,“藏彝走廊”作为地理环境,就已为人类所利用,成为人类自然活动地带。

从理论上说,新石器晚期才有民族的起始,因此,“藏彝走廊”成为历史、民族走廊,则是新石器时代以后的事。

大约在距今6000至4000年间,考古时代的仰韶文化正向龙山文化推进,中原冲积平原农耕文明中心正在形成之中。

就在此时,“藏彝走廊”已经有新石器时代的不同人群在其中活动,如营盘村、罕额依村、卡诺等遗址反映的历史族群活动。

这些人群也许就是今天操藏缅语族语言各民族的原始先民。

因为大概从史前起,“藏彝走廊”就主要是古藏缅语族人群活动的区域;有史以来,在“藏彝走廊”中活动和居住的也主要都是属于藏缅语族各个不同语支的历史民族或族群。

这是“藏彝走廊”最基本的一个历史文化特征。

而藏缅语族各语支从其母体分化出来的原始区域究竟在哪里?藏缅语族各语支民族的先民是为什么?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进入“藏彝走廊”的?这确是深藏于“藏彝走廊”中的历史奥秘之一。

历史典籍中,有关炎黄、嫘祖、颛顼、鲧、禹等华夏祖先的神话传说,也都涉及“藏彝走廊”。

“藏彝走廊”民族区域下的音乐交融现象描写与阐释——以羌族萨朗与嘉绒锅庄的田野选点为例

“藏彝走廊”民族区域下的音乐交融现象描写与阐释——以羌族萨朗与嘉绒锅庄的田野选点为例

代表了不同的地域差异、族源记忆与民族文化认同,由于嘉绒
似于伦巴,属于圆胯转动;汶川萨朗在跳动时讲究胯、肩、脚
藏族与羌族交错的分布环境与活动空间以及在历史场合中的互
形成同轴带动身体。同时,汶川萨朗与羌族其他地区最大区别
动、交流等情况使得两者的歌舞文化具有交融性现象。而这种
在于“小腿划圈”这一舞蹈动作,这属于汶川萨朗的个性符号
为了更加真实地体现藏彝走廊下音乐交融性现象,课题组
圈,如果场地较为狭窄则采用半封闭圆圈形式或以 S 形为队列
前往了“嘉绒藏区第一寨”的甘堡藏寨⑩进行考察。由于这里
行进方式。关于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模式局内人认为与羌族自然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汉、藏、羌融合的多元文化地区,
崇拜和族群认知有关联性。在采访中,吴茜老师介绍:“羌族
同地域下羌萨朗的异同性与交融性,从而看待萨朗歌舞与民
笔者以为这是地理 (域) 或者地缘影响下萨朗歌舞的交融现
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及如何在交融影响下保持其本真性与本原
象,因为龙溪乡接近于理县,而雁门乡接近于茂县。正是由于
性。通过学习与采访,三个不同地域下羌族萨朗存在共性与个
萨朗歌舞的共性所在,使得萨朗歌舞成为了民族认同的音乐文
探索》 两部著作,其余研究多停留在对个体民族进行“自
游和涪江上游的部分地区,从当今的行政区划分来看,主要包
我”与“他者”(民族身份定义) 的研究层面。本文试图通过
括了汶川、茂县与理县的一部分、松潘县南部及北川县。从其
实地田野考察对羌族萨朗与嘉绒锅庄进行音乐交融性研究,以
语言来看属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区和十五种土语。从
063
ART RESEARCH
“藏彝走廊”民族区域下的音乐交融现象描写与阐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 信 仰 文 本 的梳 理 . 勾 勒 出走 廊 六 江 流 域 原 住 民族 原 始 文 献 的 大 致 样 貌 。
关 键中图分 类号 : G 2 5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1 0 0 3 — 6 9 3 8 ( 2 0 1 3 ) 0 3 — 0 1 3 5 — 0 4
存. 其 文本 以 活态传 承的 形式使 这 一 区域 成 为原 始 宗教 文化 与历 史 沉淀 带 。文章 通过 对 藏彝 走廊 白龙 江流域 藏 族本 教 文献 、 岷 江 上游 羌人释 比文 书、 彝 族毕 摩 经典 、 耳 苏藏 族 图经 及 沙 巴象形 文 经 书、 纳 西 东 巴经 书等藏 、 羌、 彝、 纳 西聚 落原
iv r e r b a s i n ,t he p a p e r o u t l i n e s t h e a p p r o x i ma t e a p p e a r a n c e o f t h e o ig r i n a l d o c u me n t s o f a b o ig r i n a l e t h n i c g r o u p s i n t h i s r e g i o n a n d s i x iv r e r b a s i n .
Key w or ds Ti b e t a n — Yi Ga l l e y ;n r a t i o n;r e l i g i o n;c l a s s i c s t e x t s
Ab ou t t h e Bo o k s a n d t e x t s o f t h e o r i g i n a l r e l i g i on o f n a t i o n a l f ol k a n d i t s s p r e a d i n T i b e t a n — Yi Ga l l e r y
Ab s t r ac t Ti b e t a n -Yi Ga l l e r y l o c a t e d b e t we e n t h e t wo c u l t u r e p l a t e s o f Ha n n a t i o n c u l t u r e a n d Ti b e t a n c u l t u r e ,wh e r e t h e
t h e t e x t s o f p i r mi t i v e b e l i e f wi t h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o f T i b e t a n B o n ,S h i b i i n s t r u me n t s o f Q i a n g wh o we r e l i v i n g n e a r b y t h e
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 o f t h e n a t i o n wa s p r e s e r v e d a n d c o n t i n u e d wi t h t h e p im i r t i v e r e l i g i o n b o o k s a s i t s c a r r i e r . Be c a u s e o f t h e f o r m o f t h e l i v i n g h e it r a g e o f i t s t e x t s ,t hi s a r e a i s p r e c i p i t a t e d wi t h t h e o ig r i n a l r e l i g i o u s c u l t u r e a n d h i s t o y .Ba r s e d o n c o mb i n g
囤素 . 陲 振

2 0 1 3 年 第 3 期
文 献 学 苑 ・
藏彝走廊民族民问原始宗教信仰典籍及文本流传
庄 虹
( 兰州大 学 图书馆
甘 肃 兰州
7 3 0 0 2 0 )

要 :藏 彝走 廊在 “ 汉” 、 “ 藏” 两个文化 板块 之 间 , 这 里保 留和延 续 了以 区域 内 民族 原始 宗教信 仰 典籍 为载 体 的文化 遗
Mi n j i a n g R i v e r u p s  ̄ e a m, B i m o c l a s s i c o f Y i , E r s u T i b e t a n f i g u r e s a n d S a b a p i c t o g r a p h s c i r p t u r e s , N a x i D o n g b a s c i r p t u r e s , e t c . i n he t T i b e t a n — Yi G a l l e r y wh i c h i n c l u d e s t h e n a t i o n a l mi n o i r t i e s o f T i b e t a n , Q i a n g , Yi , Na x i ,w h o s e t t l e i n B a i l o n g j i a n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