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及技术研究——以黔江区为例

合集下载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与建设技术探讨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与建设技术探讨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与建设技术探讨作者:付达夫来源:《湖北林业科技》2015年第05期摘要:以国务院批复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为基础,探讨了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技术问题,为三峡库区植被恢复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5-0076-02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三峡工程于 2009 年如期完成了初步设计确定的建设任务,2010 年 10 月试验性蓄水成功达到了正常蓄水位175 m,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是一个多目标、多效益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复杂。

在发挥其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水库蓄水运行也对库区、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上有利有弊,利大于弊[1]。

同时,由于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与该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历史原因形成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累积性。

这些问题有的是论证和设计中已预见到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的;有的是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的;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库区社会和谐稳定、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挥,必须妥善解决。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

为妥善解决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需有序开展三峡后续工作。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与建设是三峡后续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范围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按照国务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体系的要求,为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入库污染负荷,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三峡水库水质,拟在三峡水库土地淹没线(坝前正常蓄水位 175 m 接 5年一遇洪水和 11 月份 5 年一遇来水的回水水面线)至第一道山脊线之间的区域建立生态屏障区。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
J ANG ih a XI S iy u XI I Pe- u , E h - o , ONG n - h n Pig s e g
(col f eo re l n n i n etl ce c , o tw s N r l n esy C o gig4 0 , hn) Sho o sucf dE v o m na S i e Suh et oma U i ri , h nqn 0 7 5 C ia R ua r n v t 1 Abtat T eeo gcl odt n r vr f gl i tefo e lao eT reG re f h nj n i rT ear u ua cn io s src: h cl ia cn io s e ey r i od dRe f e ogs a gi gRv . gi l rl o dtn o i a a e nh l ' h t h oC a e h ct i
资 助 项 目: 庆市 科 委 研 究 项 目 (0 2 7 3 、 04 8 5 ) 重 20 — 5 4 20 — 2 8
*1 ̄类号 : 7 1 t X11
文 献标 识 码 : A
长江三峡库 区生态环境退化及其恢复 与重建
蒋佩 华 , 世友 ,熊 平 生 (南 范 学 源 环 科 院 重 47 ) 谢 西 师 大 资 与 境 学 , 庆 01 05
步加剧; 三峡库 区污染源广泛, 蓄水后流速减慢 , 自净能力降低 , 水体 污染进一步恶化 ; 分析 了生 态恢复 中存在的 两大问题 : 态重建 中 生 的效益 问题和生态保护 的意识和 法制 问题 ; 出了实施 “ 提 生物工程”、 天保 ” “ “ 和 退耕还林还草 ” 三结合 、 健全法制、 发展生 态经济等
ie i d c. 11 w t o u o i eo eW le.f r efudn f eT reG re Po c o igt tene f e u dn t lwl r ue 1e ae p H f nwl bcm O s f le r i l f A t n igo e g s rj t wn edo rb i g et o h h t h o e. oh l i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_何正盛[1]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_何正盛[1]

第16卷第3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 ol.16N o.3 2003年5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 ollege of Education May.2003文章编号:1008-6390(2003)03-0059-04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何正盛(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需要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本文论述了在恢复与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应遵循的八条基本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即生态演替理论、地域性原理、生态位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物种共生原理、密度效应原理、限制因子理论以及三效益相统一的原理,并举例说明了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关键词: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原理;效益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近代以来,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对森林资源非持续地开发利用,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大面积消失和退化,并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保护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被看作是缓解环境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还在进一步加剧[1].保护我国现有的天然林生态系统以及恢复和重建我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所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生态工程,其目的在于建立具有人类和生态价值的新型持久生态系统[2].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作时,我们需要把握和认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试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学基本理论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为我们的重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例借鉴.1 生态演替理论生态演替理论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最重要的理论基础[3],生态演替按演替方向可分为顺向演替和逆向演替.生态系统的退化实质上是一个系统在超载干扰下逆向演替的动态过程[4],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生产力降低,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稳定性下降以及生态效益降低.Clements F.E.的群落演替理论认为,生态演替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生境变化的结果.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渐进有序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依据退化阶段,按照生态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地促进顺行演替,而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例如,要恢复某一极端退化的裸荒地,首先应重在先锋植物的引入,在先锋植物改善土壤肥力条件并达到一定覆盖度以后,才可考虑草收稿日期:2002-09-19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2000-6505)作者简介:何正盛(1975—),男,江西彭泽人,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本、灌木等的引种栽培,最后才是乔木树种的加入.中科院华南植物所在小良站光板地上重建人工森林生态系统[5]是成功地运用生态演替理论进行恢复工作的一个典范.小良地区100多年以前还覆盖着茂密的森林,但由于不断增长的人类活动,原生森林早已不复存在,大面积的冲刷坡,只有局部地方才看到稀疏而丛状分布的杂草和零星分布的灌木.这类荒坡如不加以改造利用,让其自然演变已很难恢复为森林.从1959年起,研究人员在进行本底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但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法,选用速生、耐旱、耐瘠的桉树(Eucalyptus)、松树(Pinus)和相思树(Acacia),重建先锋群落.到1972年,433hm2的荒坡都披上了绿装.接着,模拟自然林的种类成分和群落结构特点,在松、桉林先锋群落的迹地上配置多层、多种阔叶混交林.另外,我们在选择物种时,可考虑选择处于顺行演替前一阶段的某些物种,从而加速演替进程.如在南亚热带地区对马尾松疏林或其它先锋群落进行林分改造时,在其中补种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木荷(Schima Superba)、黧蒴(Castanopsis Fissa)或樟树(Cinnamomum cam2 phora)等,以促进针叶林快速顺行演替为高生态效益的针阔叶混交林,进而恢复季风常绿阔叶林[6].2 地域性原理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背景,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条件等,分布有本地适生的植物种,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异性就要求们在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要因地制宜,依据适地适树(草)的原则选择生态上适应的物种并合理配置.如南方丘陵山地马尾松(Pinus massomiana)、杉木(Can2 ninghamia Lanceolata)等造林树种生长良好,北方则常见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北落叶松(Larix prl2 ncipisrupprechtii)等.但具体地段也有差别,如在山西省太岳山地区选择油松造林生长良好,而选择华北落叶松则往往后期生长不良.同时,人们可依据某种愿望而定向地引入适宜的物种.如在退化较严重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一般都伴有土壤的严重退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改良土壤的愿望而引入一些耐干旱、耐瘠薄的固氮植物与其它植物混交.如在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山地生态系统重建过程中,研究人员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在较低海拔处引种栽植新银合欢(Leacaena Leucocephala)、相思、桉树、木麻黄(Casuarina equissetifolia)、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等;在较高海拔处,则种植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糙皮桦(Betula utilis)、杨树(Populus)等树木,取得了良好恢复效果[7].3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系统或群落中,一个种与其它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等.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总占有一定的空间和资源.在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就应考虑各物种在时间、空间(包括垂直空间和地下空间)和地下根系的的生态位分化,尽量使引用的物种在生态位上错开,因为具有相同生态位的种间,必然产生激烈的竞争排斥作用而不利于生物群落的发展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在构建人工群落时,可根据各物种生态位的差异,将深根系植物与浅根系植物、阔叶植物与针叶植物、耐荫植物与喜阳植物、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进行合理的搭配,以便充分利用系统内光、热、水、气、肥等资源,促进能量的转化,提高群落生产力.当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所经营的农林复合业就科学地运用了这一原理.4 生物多样性原理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8],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9].而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又是建立在植物多样性的基础之上的[10],植物多样性会导致群落的复杂性,复杂的群落意味着更多的垂直分层,更多的水平斑块格局与更复杂的地下根系,这就可能在不同的小生境条件下拥有更多的生物体,包括昆虫、鸟类、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等.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时,应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入手,引入动物和植物,尤其是一些关键种,重建植被系统及其食物链[11].我们在退耕地或荒山造林时,应特别注意避免造林物种单一化,尽量营造混交林,除应用生态位原理,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之外,还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众多的生物种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改变林内环境条件,使病原菌、害虫丧失了自下而上的适宜条件,同时招来各种天敌和益鸟,从而可以减轻或控制病虫的危害.例如,最近十几年来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松干蚧活动猖獗,大发生时可以引起油松林和赤松林大面积死亡,而在同一地带针阔叶混交林松树却生长旺盛.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人工纯林生物结构简单,肉食性昆虫很少,松干蚧几乎没有天敌控制;而在针阔叶混交林中,阔叶树可以为松干蚧的天敌异色瓢虫、蒙古瓢虫、捕虫花蝽等提供补充食物和隐蔽场所,又可隔断害虫的传播,其抗性远远高于纯林.在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措施中,封山育林对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极为有利[12],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通常也是评价严重退化系统恢复和重建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一些有水土流失的荒地、残地、疏林地,通过封山育林能恢复植被的,应尽量采取封山育林这种简便易行,又经济省事的恢复措施.同时,也可依据前面提到的生态演替原理对封育地适当进行林分改造和透光抚育,以促进其尽快顺行演替到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5 物种共生原理一个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内生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共生可分为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如地衣、苔藓、某些蕨类以及很多高等的附生植物(如兰花)附生在树皮上,借助于被附生植物来支持自己,获取更多的光照与空间资源.在恢复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时,有意识的引入一些附生植物,对增加群落多样性,促进系统的稳定是有益的.根瘤与菌根则是互利共生的典型例子.根瘤是固氮菌与豆科植物根系的互利共生,利用这一点,在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内造林恢复植被时,可利用豆科固氮树种与其它乡土树种混栽,因为豆科固氮植物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在很贫瘠的土地上有快速生长的特点,在混栽后,能较快地改变土壤环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其它树种的生长.菌根是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的共生体,真菌从高等植物根中吸取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或利用其根系分泌物,而又供给高等植物氮素和矿物质,二者互利共生.很多菌根植物(如松树)在没有根菌时就不能正常生长或发芽,在缺乏相应真菌的土壤上造林或种植菌根植物时,可在土壤内接种真菌,或使种子事先感染真菌,便能获得显著的效果.6 密度效应原理物种的生存受制于环境,合理的密度是物种存在和发展前提.密度过大,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个体间会由于竞争而发生自疏现象;过稀则不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产力低下,只有保持适当的密度才能使个体间协调共生.在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构建其植被系统时,应遵循密度效应原理,同时还要依据定向培育目标、立地条件、树种特性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林业生产水平等,统筹兼顾,综合论证,确定合适的造林密度.如在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等生态林时发挥其生态防护作用是我们首先考虑的目标,而木材生产等要求则在其次,因此,可适当密植,特别是灌木树种,以期能够尽快郁闭,覆盖地表,及早发挥防护作用;如果营造特用经济林,则由于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果实、种子或树液等,一般要求充足光照条件,加之特用经济林经营强度较大,栽培过程通常不考虑间伐问题,所以,造林密度应较稀.立地条件的优劣也是造林密度考虑的重要因素,优良的立地条件,林木生长较迅速,树冠发育较大,生长旺盛,造林密度应小些;反之,立地条件差,土壤干旱瘠薄,则林木生长缓慢,长势不旺,应适当加大造林密度,以缩短进入郁闭的过程,提高林木群体抵抗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此外,依据各地的经济条件和林业经营水平,在交通不便、劳力短缺、无条件进行间伐利用的地区宜稀植,反之,密度可大些.总之,通过植树造林来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确定最佳造林密度,以获得最佳收益.7 限制因子理论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ng’s law of minimum)着重从植物的无机营养(N、P、K等)探讨限制因子;而谢福尔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则从植物对物理环境因子(光、温、水、湿等)的适应性探讨限制因子.美国著名生态学家E.P.Odum则将这两个定律结合起来形成了限制因子理论,即“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状况.任何接近或者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植物生长受限制因子的主导,影响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也就是主导因子.我们在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强调要认真分析立地条件,就是希望根据限制因子理论,找出限制生物生产力的主导因子.一个地区一种因子是某树种或草种的限制因子,而对另一树、草种却不一定是限制因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立地因子的分析,选择适当的林草种,以改变限制因子的约束,提高生产力.北方干旱地区,水分是林草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所选的造林树种应是耐旱的.土壤的酸碱度也会影响到许多物种的生长,如茶树、马尾松、油松、栎类、山杨等喜偏酸性土壤,茶树在土壤pH>7.0时便会逐渐死亡;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适生于pH值为4.6~7.5的土壤,当pH>7.5时便生长不良,而侧柏则喜生长在石灰性土壤上;现在广泛使用的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对水分要求严格,水淹稍久即死亡.8 三效益相统一的原理即重建的森林生态系统必须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源在于人类非持续地利用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只考虑生态上的恢复和重建,而不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恢复和重建工作,是很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严重的人口压力下,生存和发展是根本的大问题.任何恢复和重建计划的实施,都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没有经济上的利益,就不可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我国政府花了巨大人力、财力发展林业,但至1998森林覆盖率仍只有16.55%,且现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多表现出自维持功能弱、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不高、功能衰退、生态经济效益较差等诸多退化症状.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对自然条件认识不足,未能很好遵循生态学原理,造林方法不当以及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抚育措施;另一方面就在于未能与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从我国过去的林业生态建设的历史来看,要么注重建设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等生态防护林;要么成片建立速生丰产林、经果林、用材林等经济型植被.结果造成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对立,无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因此,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必须同时考虑人们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愿望和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的现实,兼顾三大效益,重建生态经济型植被.对现阶段的中国,如何在荒山荒地和陡坡退耕地上发展混农林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重建措施,混农林业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缓解林业资源危机,保证农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激发农民参与重建的热情;同时又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维护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形式各异的混农林业还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为农村的居民提高“四料”,活跃和繁荣市场,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各地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时,应着眼于本地实际,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积极研究和探索适合本地重建的优化模式,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结合起来.例如,重庆市黔江区在进行有关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工作时,将其与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贫困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人口的局部迁移相结合;与促进小城镇发展相结合;与促进绿色产品品牌的塑造相结合,这样,就将生态重建工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从而促进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参 考 文 献[1] 刘国华,傅伯杰等.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J].生态学报,2000,20(1):13~19.[2] M itsch,W.J.李玉安译.生态工程,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共济者[J].世界科学,1994,(2):26~27.[3] 许木启,黄玉瑶.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J].生态学报,1998,18(5):547~558.[4] 包维楷,陈庆恒.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其特点[J].生态学杂志,1999,18(2):36~42.[5] 余作岳.广东亚热带丘陵荒坡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优化模式探讨[A].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C].1990,1~11.[6] 彭少麟.中国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生态效应[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5,(1):403~414.[7] 石培礼,李文华.中国西南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综合途径[J].Ambio,1999,28(5):390~397.[8] T ilman,D.et al.D oes diversity beget stability?[J]Nature,1994,371:257~264.[9] K arieva,P.Diversity begets Productivity[J].Nature,1994,368:686~689.[10] 彭少麟.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生态学理论和应用[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6,4(3):36~44.[11] 黄培佑.从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剖析生态环境复原与建设途径[J].新疆环境保护,1992,14(2):12~15.[12] 杨玉盛等.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的植物多样性与地力差异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4):490~494.[责任编辑 陈共珏]。

三峡库区富营养化水生动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峡库区富营养化水生动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峡库区富营养化水生动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的开题报

一、项目背景
三峡水库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但由于长期的水利建设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导
致库区水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富营养化现象普遍存在。

此外,库区水体中还存在较重
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库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采取有效的
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治理。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研究三峡库区富营养化水生动植物联合修复技术,探索一种新的水生态修
复方法,以恢复并保护库区水生态环境,提高库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三、关键技术
1. 生态提高技术:通过引进高效细菌菌剂和植物,提高库区水体的自净能力。

2. 排放技术:采用高效的水处理设备,将库区水体中的污染物和底泥清除,降低水体
富营养化程度。

3. 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采用生物浸提、生物沉淀等技术,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物质。

四、研究方案
1. 实地调查:通过采样和监测,对三峡库区水体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调查。

2. 实验研究:选取三峡库区水生动植物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其对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
染水体的治理效果。

3. 模拟实验:使用三峡库区水体的特点和环境条件,开展模拟实验,评估联合修复技
术的适用性和效果。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探索了一种新的水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降低重
金属污染程度,保护和恢复库区水生态环境。

同时,本研究为近期中国湖泊水生态环
境修复提供了参考,并将在资源保护、水质改善、水文系统研究等方面提供有益的指
导和建议。

三峡库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

三峡库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

三峡库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
涂修亮;陈建;吴文华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苦草、竹叶眼子菜和黑藻等沉水植物,莲、茭笋等挺水植物,满江红、凤眼莲等漂浮植物适于水体植物的恢复与重建;芦苇、千屈菜、垂柳和枫杨等在水库边缘相对严酷的环境中有较好的潜在适应能力;结合库缘植被恢复,建立防止岸坡遭受侵蚀的立体防护林带;陆生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应从退耕还林和考虑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合理搭配植物物种入手.物种选择应符合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具有经济效益.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涂修亮;陈建;吴文华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62;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62;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
【相关文献】
1.开展高寒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助力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J], 李秀华
2.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框架内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 [J], 刘正德;李雪

3.开展高寒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助力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J], 张宪洲;王小丹;高清竹;侯太平;沈振西;方江平
4.云台山退化生态系统森林恢复与重建效果研究 [J], 王永昌
5.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三峡水库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库区涉及四川、重庆、湖北三个省份。

三峡水库的建设在提高水能利用和减轻洪涝灾害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对库区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恢复三峡水库库区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资源部印发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提出在库区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并通过补偿机制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和管理。

因此,本研究拟对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完善和优化,以促进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同时提升库区的生态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

三、研究内容1.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分析本研究将对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生态公益林面积、质量、类型和分布情况等方面的情况。

2.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研究本研究将对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进行研究,包括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对象和资金来源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本研究将与相关部门、企业和农户进行访谈,收集补偿机制实施效果的数据。

3.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保护与管理措施研究本研究将对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措施进行研究,包括立法、政策和技术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本研究将探讨如何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监测和评估,以提高保护和管理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案例分析、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建立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对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深入了解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现状,研究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优化方案,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该研究成果有助于优化三峡水库库区生态环境,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实践案例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实践案例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实践案例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恶化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挑战。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与恢复技术实践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个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领域的成功案例,并探讨其技术实践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案例一:中国长江水生态修复作为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猛,但同时也伴随着海洋污染、城市排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导致长江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

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水生态恢复、湿地保护和河道治理等。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恢复湿地和河道整治,长江水生态系统得到了显著改善,水质得以提升,生态多样性得到保护。

案例二:澳大利亚大堡礁保护区管理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澳大利亚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等问题对大堡礁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为了保护大堡礁的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严格的保护区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限制捕捞、控制旅游活动和改善农业排放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政府和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堡礁生态系统得以恢复,珊瑚礁和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增加。

案例三:美国花岗岩峡谷恢复工程位于美国内华达州的花岗岩峡谷是一个受到人为开采和交通发展压力的生态系统。

峡谷内的植被受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生态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峡谷的生态系统,美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植树造林、治理土壤侵蚀和限制开采活动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花岗岩峡谷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植被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

以上三个案例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实践方面取得的具体成果。

这些案例的成功是由于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所取得的。

此外,这些案例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实践案例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实践案例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实践案例随着人类经济发展的加速,资源消耗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各种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典型的案例,来探讨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的实践经验。

一、雨林亚马逊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受到了过度砍伐、火灾和非法狩猎等威胁。

为了保护和恢复亚马逊雨林,巴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技术措施。

例如,在原始森林砍伐的地区,政府采取了森林再生技术,通过人工重新种植本土树种,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加强执法、设立自然保护区和开展环境教育等综合措施,有效保护了亚马逊雨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湿地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的开发活动,很多湿地面临破坏和退化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许多地区采取了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

例如,在湿地退化严重的地区,可以采用湿地复原技术,通过修复湿地的水文条件和植被组成,促进湿地的恢复和重建。

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污染、合理规划城市发展、限制湿地开发等措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三、岛屿许多岛屿地区面临着土地退化、物种灭绝和海洋污染等严重问题,这对岛屿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为了保护和恢复岛屿生态系统,一些岛屿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

例如,在岛屿退化地区,可以采用植被恢复技术,通过重新引入本土植物物种和禁止外来物种入侵,促进岛屿生态系统的恢复。

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水土流失、限制旅游开发、提倡可持续农业等综合措施,保护岛屿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的实践案例涉及到雨林、湿地和岛屿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在实践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措施,例如森林再生、湿地复原和植被恢复等,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

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
生态修复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但可 能面临居民参与度低的问题,需要加 强宣传和引导。
长期监测与评估
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 续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实施效果。
实施效果和影响评估
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水质改善
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可以增强库区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 库区的水质,为下游地区提供清洁的水资 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结词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措施,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 衡。
详细描述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了解库区生物多 样性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加强生态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
度。
03
CATALOGUE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和引导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 的方向和进程。
强化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监督和评估机制,对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的效果进行定期 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加强科技研发和应用
1 2
鼓励科技创新
加大对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 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技术研发。
生态屏障建设的必要性
01
保护生态环境
三峡库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长江
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屏障是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维护区域
生态平衡的必要措施。
02
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屏障建设有利于推动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改善生态环境,
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经济系统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经济系统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经济系统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经济系统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于2001年11月经科技部批准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前期实施三年,国家科技拨款1800万元(每年600万元),并委托重庆市科委对项目实施组织与管理。

本项目是国家“十五”科技计划中唯一由地方申报并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也是重庆市在国家争取到的层次最高的科技项目。

项目主要内容、攻关目标及力量组织该项目下设5个课题、24个专题,主要包括水环境安全、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草业及草食畜牧业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柑橘业、中药业、蚕桑业、茶业)发展、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等内容。

项目的攻关目标为:(1)研究开发污水、垃圾、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新技术各1项,在三峡库区建立0.5万m3/d污水处理示范厂1个、50t/d垃圾处理示范工程1个;(2)研究并建立万州示范区常见多发性滑坡监测台网,构建监测模型、预报模型与预警系统(3)引进筛选及改良牧草和草食家畜品种5个,提出中低山草场、农田轮作草场、果园草场的设计、建植、管理和牲畜养殖技术规范各1套,建成示范基地2个;(4)引进筛选柑桔、桑、蚕、茶良种8个,完成高效生态种植技术规范研究,完成2种道地中药材GAP种植技术研究,开发出高效有机专用肥、植物农药、生物农药各1种,建成生态型生产示范基地4个,柑桔果汁和优质无公害茶叶加工示范厂各1个;(5)研究提出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修复与重建技术,构建区域高效生态经济系统产业结构模式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提出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指标体系及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效率与效益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建立乡(镇)级生态环境安全和生态经济系统重建示范区1个。

根据国家攻关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各课题通过招标和定向委托相结合的办法,经过筛选,选择了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学院、中科院山地研究所、中国地壳应力研究所、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等17家高校及科研单位的243名科技人员组建了攻关队伍。

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建议摘要:作为生态敏感区域的三峡库区,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因为三峡库区发生截流问题,使三峡库区的沿江两岸被淹没,导致林业生态系统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三峡库区生活环境与状态产生严重的影响。

重庆市政府、库区相关部门非常重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建设问题,针对三峡库区的现状制定了相对应的政策,提高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本文以重庆涪陵区为例,综合分析三峡库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建议引言:我国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大规模移民与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

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问题深受相关部门重视。

三峡工程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影响了重庆市三峡库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三峡库区林业生态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三峡库区正常工作的进程,还阻碍了我国迈向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对此,重庆市委针对相关部门提供的专题资料,全面研究分析。

根据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的资料,加快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步伐。

一、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我国开始注重环境治理问题。

从根本上找到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合理化、科学化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我国现在的整体生态环境仍存在治理效果不彻底的问题,仍有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甚至还有洪涝和干旱的灾害问题[1]。

这些问题导致生态建设治理工作进展困难。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平稳健康,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所以,只有拥有稳定健康的生态环境才能够更好促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中林业资源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的稳定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果。

林业资源的作用具有多样性,例如,滋养水源、固沙防风和减少水土流失。

所以,生态环境的保障就是有效建设林业生态环境。

现在的林业资源大多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地区,所以出现了林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的现状。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恢复措施与实践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恢复措施与实践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恢复措施与实践作者:刘保艳唐政胡玉镜来源:《长江技术经济》2024年第01期摘要:三峡工程完工后,在145~175 m高程的库区两岸形成与天然湖库涨落季节相反、涨落幅度30 m的消落区。

消落区存在生态环境脆弱、人居环境较差、滨水生态破坏较严重等问题。

以重庆市万州区陈家坝向坪肥子坝段长江消落区为例,在坚持生态优先、兼顾景观的原则下,以植被恢复工程设计为主,兼顧辅助工程设计,通过植物空间处理与品种筛选相结合,辅以配套设施等工程措施,达到生态恢复的效果,同时兼顾景观休闲功能,为人们提供亲水空间。

相关实践可为其他区域消落区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落区;生态恢复;品种筛选;肥子坝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志码:A0 引言三峡工程运行后,根据现行调度方案,年度间坝前水位在145~175 m之间变化,在水库周边形成了落差30 m的消落区。

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水陆缓冲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地灾易发区,是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是三峡后续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凸现,生物多样性锐减,旅游资源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缓冲带功能减弱,严重威胁着库区的生态景观和生态安全。

消落区的生态环境具有淹没时间长、水位涨落幅度大等特征,特别是在一些坡度陡、水流急、土壤难以沉积的河段,植被常常完全消失而成为裸地,其产生的景观不协调也会制约库区旅游业的发展。

水库蓄水后,消落区植被日渐稀疏,呈现类似“荒漠化”现象,结构缺损的消落区与陆域和水库形成明显反差。

三峡后续规划工作实施以来,消落区保护与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改善了库区水生态环境,但是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

1 消落区生态问题分析1.1 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三峡水库消落区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生态系统,试验性蓄水以来,消落区植物生态系统逐渐向耐淹的草甸生态系统演变,植物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但受特殊自然条件、外界干扰以及生态治理技术等多种原因的制约,消落区生态系统结构简化、功能弱化,呈现出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作者:何正盛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刊名:重庆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003,16(3)被引用次数:12次1.刘国华;傅伯杰;陈利顶;郭旭东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0(01)2.Mitsch WJ;李玉安生态工程 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共济者 1994(02)3.许木启;黄玉瑶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1998(05)4.包维楷;陈庆恒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其特点 1999(02)5.余作岳广东亚热带丘陵荒坡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优化模式探讨 19906.彭少麟中国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生态效应[期刊论文]-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5(04)7.石培礼;李文华中国西南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综合途径 1999(05)8.Tilman D Does diversity beget stability? 19949.Karieva P Diversity begets Productivity[外文期刊] 199410.彭少麟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生态学理论和应用[期刊论文]-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6(03)11.黄培佑从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剖析生态环境复原与建设途径 1992(02)12.杨玉盛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的植物多样性与地力差异研究 1999(04)1.高大鹏.王世忠.田福军.侯国清辽西低山丘陵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刍议[期刊论文]-防护林科技2003(4)2.席一.尤振岷江上游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3.杨万勤.宋光煜土壤生态位及其应用[期刊论文]-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23(2)4.黄光忠.刘向东.何飞.HUANG Guang-zhong.LIU Xian-dong.HE Fei岷江上游地震灾后受损植被状况及其恢复重建对策[期刊论文]-四川林业科技2009,30(3)5.赵常明.刘世荣.刘兴良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对策[会议论文]-20046.杨瑞.喻理飞.安明态.YANG Rui.YU Lifei.AN Mingtai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演替中林木对生境利用分析[期刊论文]-林业资源管理2010(2)7.范军富.刘志斌.冯蕾生态位原理在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露天采矿技术2005(1)8.杨瑞.喻理飞.YANG Rui.YU Li-fei黔中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过程中早期群落结构分析[期刊论文]-贵州科学2004,22(3)9.喻理飞.朱守谦.祝小科.谢双喜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评价和修复技术[会议论文]-200210.汪杭军.方陆明.喻理飞.陈培金.WANG Hang-jun.FANG Lu-ming.YU Li-fei.CHEN Pei-jin基于GIS的喀斯特森林生态仿真系统的构建[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1.徐红梅.唐万鹏.潘磊.史玉虎三峡库区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设模式研究[期刊论文]-湖北林业科技2010(2)。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影响下,许多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了破坏和退化。

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资源,促进气候调节和人类福祉,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进行论述,为了便于理解,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人类活动的加剧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

大量的森林被非法砍伐,导致树木消失、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

此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过度开采等活动也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破坏性行为进一步导致了土壤贫瘠、水源枯竭、气候变化等问题。

第二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方法1. 种植树木: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种植树木。

树木能够帮助稳定土壤,防止土壤侵蚀。

合理选择树种,考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不同树种之间的相容性,能够有效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效果。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和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对于恢复工作至关重要。

建立保护区,限制非法捕猎和非法砍伐,禁止非法采集草药,有助于促进物种的恢复和繁衍。

3. 生态修复:通过进行土壤改良、采取湿地恢复、水源保护等措施,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过程。

此外,引入适应性强、能够抵御病虫害的植物物种,有助于提高恢复过程的效果。

第三部分: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挑战和前景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是实施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工作的基础。

其次,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意识觉醒也是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素。

只有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够真正取得长期可持续的恢复效果。

此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遥感技术、基因工程等,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展望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将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意识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采取行动来保护和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文献综述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文献综述

作者: 卢彬[1]
作者机构: [1]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00
出版物刊名: 科技创新与应用
页码: 59-6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9期
主题词: 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方向
摘要:三峡大坝水位的调度极大影响了长江原本的水位节律,形成了达30米的消落带,水位梯度的变化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了巨大冲击,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文章首先介绍了现有的消落带修复研究方向,回顾了三峡库区生态问题的研究历程,围绕植被恢复、土壤、生态污染与生态修复主要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策略研究与实践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策略研究与实践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策略研究与实践作者:赵琴陈教斌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34期摘要消落带因其环境特殊性所带来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难题。

该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在分析消落带的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综述了消落带生态修复策略的研究现状及其实践进展,并展望了今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策略研究的方向及重点。

关键词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中图分类号 X17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4-0005-03为了满足水利工程、防洪发电和排淤等需求,我国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多处大型水库,在水库运行时,由于库区水位周期性消涨使得周围库岸在最高和最低水位线之间形成了季节性淹没和出露的消落带[1]。

三峡水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处典型的人工消落带,建成完工后采用“蓄清排浊”的运行方案,使得三峡库区每年形成高达30m高差的消落带,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明显和突出。

1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主要特征1.1 反自然枯洪规律三峡工程完全建成后,冬季蓄水发电,夏季泄水防洪,库区水岸由原来的冬陆夏水变为冬水夏陆,建库前后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2]。

1.2 消落幅度大水库运行以来,夏季的汛期水位降到145 m,冬季蓄水至175 m,每年形成高达30 m高差的消落带,给库区植被的生存带来极大的考验 [3]。

1.3 生态类型复杂多样由于消落带水位周期性消涨,库岸不同高程的消落程度不同,加上土壤基质、坡度、湿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人类频繁活动的干扰,消落区域物种关系和生态类型复杂多样。

2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问题2.1 岸边环境污染消落带是物质能量输送与转化的活跃地带,库岸的生活及工业垃圾、农作物残留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加上消落区域缺乏固有植被的拦截过滤,自净能力低下,极容易形成岸边水陆交叉污染带。

2.2 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水位的周期性涨落对库岸的侵蚀、冲击和浪淘极大地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和稳定性,可能引起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加上雨径流的冲刷,使得表层土壤水土流失严重。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举措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举措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举措戴贤臣(来安县长山国有林场,安徽来安239200)摘要: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现代林场管理的核心内容,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该文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多年在林场的生产管理经验,介绍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有效举措,以期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中图分类号S71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07-0063-02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对于林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退化森林的科学管理目前已得到了行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其对应的管理效率与管理逻辑能够进一步提升退化森林的利用价值,有效改善传统退化森林的管理理念,推动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1退化森林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基本理论1.1生态演替理论生态演替理论不仅是现代生态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林场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生态演替理论是指生态系统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被其生态体系所替代,是整个生物群体与生物环境共同作用的成果,也是相关生物逐步发展和演变的进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受时间、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发展而来。

利用生态演替理论,能够更加有效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工生态系统进行理解和学习,有助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现代退化森林生态体系的核心基础理论。

以长山国有林场为例,对待退化森林,需要充分融合生态演替的发展理论,针对退化林区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解决退化林区面临的生态问题。

例如,某退化森林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以及大量的乱砍滥伐,导致地区森林退化严重,不仅加剧了地区水土流失问题,而且导致部分稀缺树种的灭绝。

而开展林区的重建工作,不能单纯种植林区原有的生态树种,因为这些树种对应的生态环境已经发展变化,需要结合环境的变化,改变种植的树种,从而实现林场的科学重建。

对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与其生态修复的思考

对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与其生态修复的思考

陡峭峡谷消落区分布最 广 , 危及库岸稳 定和城 镇安全 的地质灾 害发育 , 同时消落 区也是 人类 活动 比较 频 繁和 强烈 的地 区 , 因
此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 将最多 、 最为集 中突 出。
2 消落区可 能出现 的生态环境 问题 三峡水库 15m 蓄水运 行后 , 落 区全 面形 成 , 陆生 生 7 消 原
() 3 城镇污水 、 、 废 水 和面 源 污染 影 响 水库 水 质 安 全 。 _l 上l 在消落区范围 内, 响水库 水质安 全 的主要 因素有 四个 方 面 : 影

是 由于蓄水前清库不彻底 , 留污染 物和土壤 中的有害 物质 残
三峡水库蓄水后, 在消落带里, 水位以冬水夏陆交替出现
人 民群众生产生活环 境及健 康 、 水陆 生物 栖息 繁殖 生境 、 消落
区水土生物和岸线景观资源持续利用 , 事关移 民安 居乐业 和库 区社会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 国家 和 民族 的形象 与声誉 。具 体表
现有 以下几个方 面:
水运行后 , 消落带植被 日 渐稀疏 , 现似“ 漠化 ” 呈 荒 现象 , 原有 的
则是影响和保护消落带生态功能 的非淹 没 区, 15m高程 以 即 7 上约 3 0m宽 的带状 范 围。这两 部 分共 同构 成 三 峡水 库 消 落
落逆反自然洪枯规律, 成陆时气候炎热潮湿, 暴雨多并常有伏
早 , 以大多数原 有陆 生动植 物 冈难 以适 应 生境 『 消亡 、 移 所 n i 迁 或变异。在 自然状态下 , 消落区生态 系统 的重建 和再 生将是 一 个漫长的过程 。凶此 , 在一定时期 内, 生物 的多样性 降 低 、 态 生
多种传染病 、 自然疫源性疾病 、 地方病高发区。由于三峡水库

三峡库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及技术研究——以黔江区为例

三峡库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及技术研究——以黔江区为例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峡库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及技术研究——以黔江区为例姓名:何正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生态学指导教师:钟章成;王力2003.6.1三峡库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及技术研究+专业:生态学指导教师:钟章成教授王力教授摘要以黔江区为例研究方向:植物生态学作者:何正盛(2000267)|/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降低了它所具有的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成为生态环境曰趋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恢复和重建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被看作是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依赖于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也依赖于对有关技术体系的研究\夕7和应用。

)本文主要从基础理论和恢复技术(特别是植被恢复技术)两方面,并以黔/’江区为例初步探讨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问题。

在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黔江区的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情况,指出黔江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是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有利条件,但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社会经济贫困落后则增加了恢复和重建工作的难度。

接着,分析了黔江区森林退化生态系统的现状:综述了本项研究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和重建的理论基础。

/(1)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2)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目标,是要重建能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新型森林生态系统;(3)简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一般操作程序;“)重点论述了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应遵循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和原则。

少一7第三章结合黔江区,研究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林草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1)根据“定向培育”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树(草)种:(2)研究了林草结构的设计理论和技术,强调了营造混交林和牧草混播的有关理论和技术;(3)简述了人工造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2{)00--6505)林种草的整地技术、造林种草的方法以及造林后对人工幼林的抚育管理技术;(4)研究了封山育林的封禁方式和培育技术。

受损地区生态修复方法浅议——以三峡坝区生态修复研究为例

受损地区生态修复方法浅议——以三峡坝区生态修复研究为例

图2
图2.三峡生态修复风貌规划圈图3:t峡生态待复奇级规*1田
212生杰城市的空问艺术
陆地面积约18平方公罩.水域面积
约12平方公里,水岸线长约5公里。

人类活动密集区(二级):因
人类活动频繁使得这一范围内生态
系统破坏比较严重。

一方面因三
峡工程的施工造成对山体植被的破
坏;另一方面由于小镇的无序发
展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其中陆地
面积约40平方公里,水岸线长约7
公里。

外围山体(蔓级):外围山体
因三峡施工的影响造成一定的山体
和植被破坏。

生态修复主要是靠自然的力量和人为管理让其自然恢复。

其中修复区域约200平方公里,长江岸线长约20公里。

(图3)
3)生态修复各个项目——生态修复具体实施项目
(1)地形地貌修复导引规划
对于三峡管理区地形地貌修复应分区域,分阶段,多成面的来进行。

对紧邻规划红线的外围周边地区进行修复控制,由于该地区是整个地区与三峡管理区的过渡区域,对干修复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尤为重要;同时该地区也是破坏较小地区,修复起来较易
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峡库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及技术研究——以黔江区为例姓名:何正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生态学指导教师:钟章成;王力2003.6.1三峡库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及技术研究+专业:生态学指导教师:钟章成教授王力教授摘要以黔江区为例研究方向:植物生态学作者:何正盛(2000267)|/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降低了它所具有的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成为生态环境曰趋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恢复和重建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被看作是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依赖于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也依赖于对有关技术体系的研究\夕7和应用。

)本文主要从基础理论和恢复技术(特别是植被恢复技术)两方面,并以黔/’江区为例初步探讨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问题。

在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黔江区的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情况,指出黔江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是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有利条件,但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社会经济贫困落后则增加了恢复和重建工作的难度。

接着,分析了黔江区森林退化生态系统的现状:综述了本项研究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和重建的理论基础。

/(1)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2)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目标,是要重建能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新型森林生态系统;(3)简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一般操作程序;“)重点论述了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应遵循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和原则。

少一7第三章结合黔江区,研究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林草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1)根据“定向培育”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树(草)种:(2)研究了林草结构的设计理论和技术,强调了营造混交林和牧草混播的有关理论和技术;(3)简述了人工造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2{)00--6505)林种草的整地技术、造林种草的方法以及造林后对人工幼林的抚育管理技术;(4)研究了封山育林的封禁方式和培育技术。

Ji夕7、一,第四章研究了黔江区多功能林业体系的恢复和重建技术。

詹先阐述了应在河流源头、小流域集水区和水库周围恢复和重建水源涵养林,这包括保护好现有天然林和在无林地营造水源涵养林,主要林种组合模式有“柏木+桤木(或刺槐)”、“马尾松+油茶(或刺槐)”、“杨树+刺槐”等;其次着重论述了坡地水土保持林体系的重建技术,这包括工业原料林、经济林、薪炭林、混农林业和退耕还草还牧等的经营和建设技术;接着简要介绍了林牧业产业化途径。

j一,’/第五章以黔江区2000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为例,阐述了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坡耕地及坡面水系的综合整治和农村能源工程建设统一规划实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及示范。

第六章提出了黔江区在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所存在的几个问题’“并简述了其对策。

,————~一————~m1一一+‘关键词:黔江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及技术;林草培育;一~~~一”~f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t11。

~一一’一…“?一一、StudiesOntheRestorationandRehabilitationTheoriesandTechnologyoftheDegradedForestEcosystemsintheThreeGorgesReservoirAreaMajor:EcologyTutors:Prof.ZhongZhangchengProf.WangLiACaseStudyinQianjiangDistrictSpecialty:PlantEcologyPostgraduate:HeZhengsheng(2000267)Abstract约cdegradationofforestecosystemsreducedtheirhugeecosystemservia,andbecameoneofmajorreasonsofincreasinglyseriouseco-environmentaiproblem.Restoringandrehabilitatingdegradedforestecosystemsisconsideredoneofthefundamentalmeasurestoalleviatetheeco—environmentalcrisisandtorealizeharmoniou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nomy,societyandenvironment.TorestoreandrehabilitatethedegradedforesteeX3Systems,wemustunderstandthetheoriesconcerned,alsowehavetostudyandapplytherelatedtechnology.TakingQianjiangdistrictasanexample,theauthorstudiedtherestorationandrehabilitationofthedegradedforestecosystemsfromthebasictheoriesandrehabilitatingtechnology(especiallyvegetationrehabilitationtechnology).IIlthepreface.thegeneralnaturesituationandsocialeconomicalsituationofQianjiangdistrictwerebrieflyintroduced.nemildclimate.abundantrainfallandvariousplantspecieswereadvanmgesofrestoringandrehabilitatingthedegradedforestecosystems,butthebarrensoil,serioussoilerosionandbackwardeconomyincreasedthedifficultyofrestorationandrehabilitation.Then,thestatusquoofdegradedforestecosystemsinQianjiangdistrictwereanalysed.Inaddition,the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ofthisresearchweresummarized.Inchapter2,thetheoriesofdegradationandrestorationandrehabilitationofforestecosystemswerediscussed.(1)Thedegradingprocessofforestecosystemsandcharacteristicsofdegradingforestecosystemswereanalysed.(2)Theobjectofrestoringandrehabilitatingdegradedforestecosystern。

thatiStorehabilitateanewtypeofforestecosystemwhichmustgiveconsiderationtobotlleoologicalbenefitsandeconomicbenefits.wereexpounded.(3)ThecomnlonworkprocedureofrehabilitatingdegradedforestecosystemsWasbrieflyintroduced.(4)Thetheoriesandprinciplesconcerningecology,ecologicaleconomics,system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ehabilitatingUIdiscussedemphatically.degradedforestecosystemswhichweshouldobeywereInchapter3,relatedtoQianjiangdistrict,thebasictheoriesandtechnologyofforestandgrasscultivationofdegradedforestecosystemswereresearched.(1)Selectingthekindsoftreesandgrassesaccordingtotheprinciplesof“directivebreeding”and“matchingspeciestothesites”.(2)Designtheoriesandtechnologyofforestandgrassstructurewerestudied,especiallythetheoriesandtechnologyofmixedforestandmixedandmeasuresofafforestation,asgrasseswerestressed.(3)Sitepreparationtechnologywellasthetendingandmanagementtechnologyofmall—madeyoungwoodswerebrieflydiscussed.(4)Theclosingwaysandbreedingtechnologyforclosinghillsidestofacilitateafforestationwereintroduced.Inchapter4,therestorationandrehabilitationtechnologyofmultiplefunctionalforestsystemwerestudied.Firstly,itwasexpoundedthatweshouldrestoreandrehabilitatewatershedprotectionforestinsourceofrivers,incatchmentareasofsmallwatershedsandaroundreservoirs,whichincludesprotectingthepresentnaturalforestsandplantingwatershedprotectionforestsinthenon-forestland.Themainafforestationmodelscomprises“Cupressusfunebris+Aln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