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人教版(new)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难点:1。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2.设计探究实验.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教学准备】教具: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三、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 1 节声音的产生与流传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流传的速度不一样。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流传的条件。
2、经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察看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研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研究自然现象中包含的道理。
教课要点 / 难点教课要点1、经过察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流传的条件;2、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教课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认真察看、认真剖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课过程引入新课【师】阅读课本 , 达成以下填空: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喊声源 .新知介绍小组议论1.经过以下活动:用手指感觉发言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作声音,发问:发声的物体能够有哪些?学生议论结果:发声体能够是固体、液体、气体 .2.经过认识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状况,发问:物体发声的方式能够有哪些?学生议论结果:有的动物依赖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赖鸣膜发声.【师】在刚我们的活动议论中,学生们应当也感觉到了声音及声音的流传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概括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察看物体发声时物体所拥有的共同特点——振动 .讲堂训练1. 以下图的四幅图中,不可以产生声音的是(C)A. 吹着的哨子B. 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C.封闭的收音机D. 敲击的水瓶琴2.以下图,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惹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伸B.使音叉振动赶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细小振动放大,便于察看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2.声的流传达成以下填空:1.能够流传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可以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远处流传 .小组议论达成以下实验:( 1)“土电话”实验(以以下图所示),( 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 29 页的想一想做做 .发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经过什么物质流传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跟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如何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流传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演示实验:敲击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溅起,说明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包括声波、声速等概念,强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c.实践活动:设计声音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声音传播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d.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声音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e.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知识结构。
4.教学评价:
a.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与声音产生与传播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发现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规律。
2.利用生活实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有趣的声音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产生实例。
2.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差异,能够解释生活中与声音传播有关的现象。
3.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操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b.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定义、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定义,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速的概念,并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识记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动的弦、声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唱歌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讲解声源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为什么在水中说话声音会变大等。
5.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的应用,如声呐的原理、隔音材料的制作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2)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声音传播的条件有哪些?请列举实例说明。
2. 作业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其计算方法为:声速=路程÷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具、学具: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噪声污染问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3.声音的接收:声音通过空气、固体等介质传到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
。以下是本章节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波传播的基本条件。
2.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差异。
3.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使用音叉、共鸣箱等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回声、共鸣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析:
(1)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可能感到抽象,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2)声音传播速度和特点的掌握:学生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性理解不够深刻,需要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强化。
(3)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科观念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情感投入和引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传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1.激发学生兴趣:利用生活实例和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基础知识巩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授课类型新授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
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
二、学情分析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利用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提出问题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
(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声的产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1.问题启发(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题声音产生和传播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了解影响声速的因素,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3.让学生初步了解转换法、理想实验法等物理方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学会用物理学知识来描述生活中的声现象.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准备音叉、小鼓、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玻璃罩、电铃、泡沫塑料、抽气机、烧杯、橡皮筋、铅笔、白纸、碎纸屑、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各种声音,如钢琴曲《梁祝》、鸟让学生对丰富情境导入鸣声、笛子声、蝉鸣蛙叫声、流水潺潺声、风吹树叶沙沙声等.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多彩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体现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声音的产生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图2-1-1):(1)拨动X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图2-1-1【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体验,我们猜测声音很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有些物体发声时我们却几乎看不见它们在振动,那么这些物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呢?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器材(音叉、小鼓、橡皮筋、哨子、直尺、乒乓球、桌子、水、碎纸屑等)自行设计实验,分别让音叉、小鼓、桌子发出声音,并观察它们发声时是否在振动.请各小组结合所给器材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展示.初步体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亲身体验使学生对振动现象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为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供较科学的依据.结合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可能是由物活动一:探究新知【实验设计与展示】方法一:证明鼓面的振动,如图2-1-2所示.方法二:证明音叉的振动(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如图2-1-3所示.(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如图2-1-4所示.图2-1-2 图2-1-3 图2-1-4(其他方法略)【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分析论证】各小组收集实验信息,完成表格内容,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同学们能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吗?答:发声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都在振动,所以可得出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交流与评估】学生汇报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组织学生评估并反思实验过程,从而发现问题,改进实验.【演示提问】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用手握住发声的音叉(图2-1-5),进行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体的振动产生的,使学生初步学会猜想.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研究和实验中应用广泛.这里重点渗透的就是物理学活动一:探究新知图2-1-5答:手握音叉前音叉振动发声;手握音叉后音叉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说明物体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教师强调:①振动不能写出“震动”;②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停止”.例如敲鼓时,敲击一下鼓面,鼓面可以振动比较长的时间,这段时间鼓都是在发声的.4.【课外延伸】同学们了解这些小动物(图2-1-6)的发声方式吗?图2-1-6答:青蛙:气囊振动;鸟:鸣膜振动;蝉:鼓膜振动;蟋蟀:翅膀摩擦.学点2:声音的传播1.情景创设: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说话来与人交流,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图2-1-7还要靠无线电波进行交流而不直接交谈呢?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内容.2.实验演示:如图2-1-7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玻璃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铃声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又怎样变化?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转换法的重要应用,体现了对物理方法的重视,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小组学生动手完成探究活动,注意观察现象和感知体验.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归纳实验结论.演示振动停止,发声停止,联系生活,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完整.把真空铃实验活动一:探究新知图2-1-7答: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铃声明显变小,当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呢?用铅笔轻点水面形成水波(图2-1-8甲),再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图2-1-8乙),让学生形成声波这个概念.甲水波乙声波图2-1-8 图2-1-9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鼓面向右振动,压缩右面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左振动,使右面的空气变稀疏;鼓面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由近及远向四周传播出去(图2-1-9).结论: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作声波.(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桌面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字,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字,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的问题细化,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方法即理想实验法,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明白,有空气能听到声音,没有空气听不到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利用水波类比声波,便于学生理解.初中学生偏重于感性认识,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印象会比较深活动一:探究新知以得出什么结论?答: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答: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隔墙有耳”现象等.生活中有没有例子说明液体可以传声?答:人在岸边大声说话把将要上钩的鱼惊走等.5.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作介质.学点3:声速问题1:阅读下表中数据,你能获得声速的哪些信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答:归纳小结可以发现:(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2)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注意纠正学生叙述的不严密)问题2: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听到回声,这是因为声音遇到障碍物发生了反射.刻,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体现教学的正规性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再进行点拨完善,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用结合,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标理念.活动一:探究新知问题3: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我们能区分出回声吗?这时有回声吗?为什么?答:不能区分;有回声;因为我们听到的声音加强了,说明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了一起.扩展问题:1.开山放炮时为什么能听到隆隆不绝的响声?答:声音被不断地反射,人耳听到多次回声.2.人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答:人在屋里说话时,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很小,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声音得到了加强.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声音的产生例1.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解析】利用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又弹开说明物体振动发声,利用的是转换法.音叉的振动难以观察到,乒乓球与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时被多次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图2-1-10类型二:声音的传播例2.如图2-1-10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与抽气机连通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铃声越来越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通过例题巩固课堂所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现讲练结合.例1强化了转换法的训练.例2还原了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重点板书设计。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主要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和速度,以及声音的特征。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和速度,以及声音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讲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和速度,声音的特征。
2.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以及声波图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运用讲解法,详细解析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4.利用案例分析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鼓、锣、尺子、声源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图片等。
3.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流程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雷声、音乐、掌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2.呈现(1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实验1: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实验2:尺子振动产生声音。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想想议议][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真空不能传声.[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想想议议][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 ,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想想做做][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 ,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 ,利用v =t s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 ,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 ,利用v =ts 2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 ,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 ,利用v =ts 2,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 ,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 ,利用v =t s 2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 ,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 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 2,则利用v =12t t s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动手动脑学物理]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 1=1500 km ,快车的速度v 1=105 km/h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1=11v s =14.3 h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 2=1200 km ,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 2=600 km/h ,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2=22v s =2 h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 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 3=1000 km ,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3=33v s =0.8 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布置作业P 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优秀教案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整体设计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
由于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
在探究活动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物理学的美,本设计就是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体验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及橡皮筋、塑料尺、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纸屑若干、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鸣、悠扬的琴声、朗朗的书声、汽车的喇叭声、飞机的轰鸣声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学生:橡皮筋、哨子、直尺、桌子、水、碎纸屑、队鼓、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二、新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学生得出结论:、经典回顾:利用课件播放留声机发出美妙的音乐和【举出实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声速”部分,了解声音在不同士们总是把耳朵贴在地上去听,介绍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不屈服于命运,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设计意图:通过贝多芬失聪后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板书设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2、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速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四、回声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课时声速与回声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细线、小鼓、白纸、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声音的产生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小鼓、纸屑等。
方案1:让学生用钢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使钢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钢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4.学生互相评价,总结解题经验。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要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声波、声速、频率、波长等概念及其关系。
4.强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对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涵盖声波的概念、传播条件、声速计算等知识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1)简述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并说明声波传播的必要条件。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
3.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评价。
4.教师总结:声音传播受到介质、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声速、频率、波长等。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如声速的计算、声音传播条件的判断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深入了解一位与声音研究相关的科学家,如牛顿、赫兹等,学习他们的科学成就,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介绍文章。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
2.选择题:声音的三个特性是什么?请从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3.计算题: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声速。
4.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解释声音现象。
(五)总结归纳
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首先,回顾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以及声速的计算等内容。然后,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等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4.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
本章节将从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等方面展开教学,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声音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声音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科学精神。
3.重难点三:声速的计算与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4.知识拓展:介绍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等。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声音产生与传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教师需关注这一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兴趣浓厚,但可能对噪声污染等环保问题关注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噪声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总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点和认知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本章节知识。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噪声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敬畏之心。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雷声、汽车喇叭声等,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兴趣。
2.基本概念: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设计梯度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声音传播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3.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课堂讨论:针对声音传播的实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3)课后实践:布置与声音相关的实际调查作业,如调查校园噪声污染,培养学生关注环保问题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课时声速与回声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细线、小鼓、白纸、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声音的产生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小鼓、纸屑等。
方案1:让学生用钢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使钢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钢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钢尺振动,并能听见声音。
方案2: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
方案3:让学生在小鼓鼓面撒一些纸屑,然后用手敲击鼓面,观察鼓面纸屑的跳动情况。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钢尺、音叉、鼓面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归纳钢尺、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典例解读【例1】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解析】ZZ小明大声讲话时,发出声音,喉头振动;水面溅起水花,是因为音叉的振动产生的,而音叉发出了声音。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有声音,物体在振动。
所以可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使劲敲桌子,听见了声音,但是看不见桌子振动,这时需要把桌子微小的振动放大,故可采用转换法,放一些微小的容易振动的物体在桌子上,将桌子的微小振动放大。
【答案】ZZ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二)声音的传播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猜想与假设: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物质来作媒介。
实验探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列举事例: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
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实验探究: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思考: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
提问:(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3)我手中有一张纸,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学生体验: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
追问:(1)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如图甲,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这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如图乙。
鼓声在空气中传播方式:鼓面向右振动,压缩右面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左振动,使右面的空气变稀疏;鼓面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由近及远向四周传播出去。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将能发声的物体(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水中的鱼儿可以被声音吓跑等,如图所示。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典例解读【例2】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解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液体、固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答案】C(三)声速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思考:既然固、液、气都能传声,为什么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课本P30“小资料”,了解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问题1: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学生思考并回答。
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
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
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方法一: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 ,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 ,利用v =s t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二:测出海底的深度s ,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 ,利用v =2s t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方法三: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 ,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 ,利用v =2s t,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四:利用声呐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 ,再测出声呐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 ,利用v =2s t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五: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 ,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 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 2,则利用v =s t 2-t 1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