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中的非法证据

合集下载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方法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方法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方法民事诉讼中,证据被视为当事人争论的事实的依据,对于案件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部分证据可能存在错误、不合法或不可信的问题,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排除方法。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中常见的证据排除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规定,确保诉讼公正、合法进行。

一、非法证据排除法非法证据指的是以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包括违反搜查、调查手续、侵犯个人隐私等。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是不被认可的,因此应当予以排除。

具体排除非法证据的方法有:1. 申请排除:当发现对方当事人使用的证据存在非法性时,可以向法庭提出排除申请。

法庭会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酌情决定是否排除。

2. 自行排除: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对于存在明显的非法证据,有权自行予以排除,以保障案件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二、虚假证据排除法虚假证据是指经过伪造、篡改或捏造的证据,其目的是误导法庭、欺骗司法机关,迷惑诉讼对手。

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予以排除。

以下是常见的虚假证据排除方法:1. 反驳和质证:当我们对对方提出的证据存在疑问时,可以进行反驳和质证。

通过调取其他证据或证人作证,揭示虚假证据所蕴藏的矛盾和实质性缺陷。

2. 鉴定和鑒定:对于存在争议的证据,可以请专业鉴定机构对其真实性进行鉴定。

鉴定结果将成为法庭判断虚假证据的重要参考。

三、无效证据排除法无效证据指的是在民事诉讼中无法确认真实性、可信性的证据,因其对案件结论的影响不确定,需要予以排除。

以下是常见的无效证据排除方法:1. 双重认定:对于无效证据,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可信证据进行比对,双重认定其真实性与可信性。

如果无法得出证据确凿的结论,可以将其排除。

2. 证据移交:对于某些证据可能无效但可能与其他案件相关的情况,法庭可以将该证据移交给其他相关案件使用,以提高证据的有效性和审判的效率。

四、排除无关证据法在诉讼过程中,某些证据与争议事项无关,或与案件事实及法律适用无关,应予以排除。

浅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浅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浅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将通过非法方式获取的证据排除在法庭审判中,以保障被告的合法权益和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非法证据指的是违反宪法、法律规定或法庭程序而获取的证据。

对于非法证据的排除原则是保护公民权益、保护证据的可信度和保证司法公正。

本文将对该规则的性质、作用和适用范围进行浅析。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司法程序中的一种证据收集和审查的规则,其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单向性。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只适用于被告方,不适用于原告方;第二、证据法定性。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法定的,只有法律明确规定了哪些证据是不允许使用的,才可以被视为是非法证据;第三、有利于证人和被告方。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可以使证人和被告方免于因干扰证据的真实性而受到惩罚;第四、具有普遍适用性。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于所有案件,无论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保障公民权益。

非法证据的排除使得案件审判更加公正、公平、合理。

在案件审判中,被告人或者其他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了损害的情况下,该规则可以保护其权益。

第二、保护证据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排除非法证据可以保证证据真实和可信。

若司法人员不排除非法证据,则被告方和证人可能会因认为证据未经审查而未能提供真实情况,从而导致法律判决失真。

第三、保证司法公正。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可保证司法公正,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力,侵害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第一、强制取证的过程中,获取的证据被排除。

第二、在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况下,获取的证据被排除。

例如,在没有搜查、扣押许可证书的情况下,对被告人的住所进行搜查或扣押,这种情况下获得的证据是非法的。

总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司法程序中一项重要的规则,它对保障公民权益、保障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以及保证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作用。

法律规定了非法证据的排除原则,因此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以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和司法公正。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范文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范文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认定事实、解决纠纷的关键依据。

然而,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案件的公正审理至关重要。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对于保障诉讼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如果证据的收集过程违反了法律规定,那么这部分证据将不能被法庭采纳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这一规则的设立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防止因非法取证而导致的冤假错案。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法律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出了明确规定。

例如,《民事诉讼法》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此外,我国还通过一系列司法解释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了细化和补充,如《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于所有违反法律规定取得的证据,包括但不限于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

在民事诉讼中,如果证据的收集过程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程序或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那么这部分证据将被排除在法庭之外,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五、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意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因非法取证而导致的冤假错案。

其次,它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确保法庭认定的事实和依据具有合法性和公正性。

最后,它有助于促进法治建设,推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风气。

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建议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标准和程序。

2. 加强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的制定和发布,为法官审理案件提供明确依据。

非法证据怎么认定

非法证据怎么认定

⾮法证据怎么认定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了解到从形式上保障证据事实内容的客观性⽽作出的规定,如不符合形式,即收集的证据不合法。

那么,不合法的证据材料具体有哪些,单位证明材料是否可以书证。

对此,店铺⼩编在下⽂为您具体介绍有关问题,希望有所帮助。

⼀、⾮法证据怎么认定不符合法律对证据收集、提供主体的规定,是⾮法证据。

具体如下所述:1、作证主体不合法。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不能作证。

”因此,⽆民事⾏为能⼒的未成年⼈、精神病⼈作为证⼈提供的证⾔,不符合法律对证据收集、提供主体的规定,是⾮法证据。

2、取证程序不合法。

以威胁、欺骗、引诱等⾮法⽅式收集证据,是不合法的;⾏政诉讼中,被告向原告和证⼈收集的证据,因为不具备收集程序的合法性,这种情况下,收集的证据不合法。

3、表现形式不合法。

《民事诉讼法》第六⼗三条及《⾏政诉讼法》第三⼗⼀条作出了证据的7种表现形式,即:书证、物证、证⼈证⾔、当事⼈陈述、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这是从形式上保障证据事实内容的客观性⽽作出的规定,如不符合以上7种形式,即收集的证据不合法。

4、证据要件不合法。

法律要求应当具备特定形式或履⾏法定⼿续才能成⽴的书证,还必须符合特定形式。

例如,证明婚姻关系成⽴的书证,必须是经过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后取得的结婚证。

⼆、单位的证明材料是书证吗单位的证明材料是哪⽅⾯证据呢?单位的证明材料属书证范围。

书证是指能够根据其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切物品。

书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意图同案件事实有联系,内容可以被认知,其要有明确的制作者。

单位出具的证明材料应属⽤⽂字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情的书证。

但为了便于审查、核实有关情况,单位出具的证明材料除加盖单位公章外,还应署上材料制作者或提供⼈的姓名。

综合上述,⼩编整理有关证据材料不合法的相关内容。

由此可见,法律要求应当具备特定形式或履⾏法定⼿续才能成⽴的书证,还必须符合特定形式。

民事诉讼排除证据规则

民事诉讼排除证据规则

民事诉讼排除证据规则一、民事诉讼排除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对非法取得的供述和非法搜查扣押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的统称,也就是说,司法机关不得采纳非法证据,将其作为定案的证据,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源自于英美法,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

当今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大都制定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它通常指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用非法行为取得的证据不得在刑事审判中采纳的规则。

“非法”者,本为非法取得之意;“排除”者,初指非法证据不得在刑事审判中采纳为不利于被告的证据,后扩大到包括在审前程序中不得以非法取得的证据为根据签发逮捕证和搜查证等司法行为,以及被告方可以法院未排除非法证据为由进行上诉和请求最高法院审查案件。

二、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我国证据的合法性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1、证据必须具有合法形式。

2、证据必须是由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和运用。

3、证据必须有合法的来源。

4、证据须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以上对证据合法性的阐述是论述证据能力所必要的,即一件事实要成为民事司法中定案的根据,须具备相应条件并经过一定的程序加以认定,否则不能成为法院定案的依据。

上述四个条件作为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直接体现了程序的人权保障社会价值,强调人格尊严,体现公正、文明、民主和法治观念,也集中体现了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程序法,程序法是公法,违反非法证据排除这一程序规则“是对整个社会的程序性权利的践踏……”如果对以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和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仍予采用,“虽然可以为某些个案获得实质真实提供便利,但却是以牺牲程序的正当性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为代价的”,其必将鼓励人们为了赢得诉讼而不惜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这不利于国家法治目标的实现。

三、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分类民事诉讼证据,就是在民事诉讼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真相的一切事实。

非法证据排除指导案例汇总及75种非法证据清单

非法证据排除指导案例汇总及75种非法证据清单

非法证据排除指导案例汇总及75种非法证据清单非法证据排除指导案例汇总及75种非法证据清单导语:在司法实践中,非法证据的排除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

非法证据指的是以非法手段所获取的证据或者违反法律规定而取得的证据。

为了保障公正审判,法律对非法证据的使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有一系列的排除措施。

下面汇总了一些非法证据排除指导案例和75种非法证据清单,以供参考。

一、非法证据排除指导案例汇总:1. 刑事案件:《刑事诉讼法》第238条明确了非法证据排除的刑事案件类型,这些案件包括:以非法方法取得的证据、依法禁止采取的偷拍、窃听、监视、搜查等证据、对被害人、证人和犯罪嫌疑人实施的刑讯逼供等证据,以及其他被认定为非法证据的情形。

2. 行政案件:行政诉讼法对非法证据的排除同样有明确规定,包括:以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非法窃取、窃密、非法搜查等行为所取得的证据、对当事人的非法监视、追踪、跟踪等行为取得的证据。

3. 民事案件: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的排除也有明细规定,包括:以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违反法定程序的偷拍、窃录、监视等手段取得的证据、侵犯个人隐私的证据等。

二、75种非法证据清单1. 以非法手段获取的录音、录像、照片等证据;2. 偷窃、侵占、伪造的文件、证件、资料等;3. 通过非法窃听、偷拍获取的证据;4. 通过非法监听、监视、追踪等手段获取的证据;5. 以非法手段获取的电子邮件、短信等通讯记录;6. 以非法手段获取的银行、通讯、社交媒体账户等信息;7. 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8. 依法禁止采取的非法搜查、搜查非法得来的证据;9. 违反法律规定进行的非法搜寻、捕捉、扣押等行为所获取的证据;10. 违反法定程序的强制、监视、拘禁所取得的证据;11. 侵犯个人隐私、人身自由权利所得到的证据;12. 违反宪法规定的证据获取方式;13. 以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14. 违反律师代理权利获得的证据;15. 强制要求证人、被告人作伪证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16. 违反法律规定对证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进行的非法调查取证;17. 违背法律规定对公民隐私进行的非法调查取证;18. 违反法律规定对证据进行的非法保管调取;19. 以非法手段获取的遗嘱、合同等法律文件;20. 非法支配、挪用、篡改、销毁证据;21. 非法侵入、篡改电子数据、计算机系统等;22. 利用伪造、弄虚作假的证据及其陈述;23. 非法扮演律师、代理人、鉴定人、专家等角色收集证据;24. 伪造、捏造、歪曲事实所获取的证据;25. 以胁迫、贿赂等手段获取的证据;26. 憎恨言论、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非法获取的证据;27. 非法获取的健康状况、病历等个人隐私证据;28. 以歧视、侮辱等方式获取的证据;29. 违反法律规定获取的金融交易记录、征信报告等证据;30. 通过违反法律程序获取的调查报告、鉴定报告、审计报告等证据;31. 通过偷运、走私、伪造等手段获得的证据;32. 通过非法拘禁、胁迫等手段获取的证据;33. 通过克扣、篡改、销毁证据等手段获取的证据;34. 通过强制要求、恐吓等手段获取的证据;35. 通过暴力行为、威胁等手段获取的证据;36. 通过冒用、盗窃等手段获取的证据;37. 通过非法调取、搜查、监视等手段获取的证据;38. 通过伪造、造假等手段获取的证据;39. 通过贿赂、送礼等手段获取的证据;40. 通过弄虚作假、颠倒黑白的手段获取的证据;41. 通过抹黑、谩骂、污蔑对方等手段获取的证据;42. 以捏造、歪曲事实等手段获取的证据;43. 通过侵犯他人隐私、人身自由等手段获取的证据;44. 通过强迫、恐吓等手段获取的证据;45. 通过操纵、窜改等手段获取的证据;46. 通过隐瞒、误导等手段获取的证据;47. 以假冒、伪造、买卖等手段获取的证据;48. 以违法、违规手段获取的证据;49. 以技术手段入侵、窃取的证据;50. 以暴力、威胁手段获取的证据;51. 以悔罪、自首、与其达成交易等手段获取的证据;52. 通过伪造、盗窃等手段获取的证据;53. 通过违法侵害、打击报复等手段获取的证据;54. 通过非法调查、搜寻等手段获取的证据;55. 以违背法定程序的方式获取的证据;56. 通过逮捕、拘禁等手段获取的证据;57. 以滋扰、恐吓、打击等手段获取的证据;58. 以操纵、篡改、销毁等手段获取的证据;59. 以非法要求、敲诈等手段获取的证据;60. 以利诱、贿赂等手段获取的证据;61. 以威胁、打击等手段获取的证据;62. 以伪造、捏造等手段获取的证据;63. 以假借、拍卖等手段获取的证据;64. 以侵害、抢劫等手段获取的证据;65. 以扰乱、恶意举报等手段获取的证据;66. 以弄虚作假、颠倒黑白等手段获取的证据;67. 以污蔑、诋毁等手段获取的证据;68. 以捏造、歪曲事实等手段获取的证据;69. 以侵犯个人隐私、人身自由等手段获取的证据;70. 以暴力、威胁等手段获取的证据;71. 以操纵、窜改等手段获取的证据;72. 以冒用、盗用等手段获取的证据;73. 以非法调取、搜查等手段获取的证据;74. 以伪造、买卖等手段获取的证据;75. 以违法、违规手段获取的证据。

《2024年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标准研究》范文

《2024年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标准研究》范文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标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是判决的基础。

然而,有时所收集的证据可能因非法手段获得,这些证据如果被采纳,不仅可能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破坏司法公正。

因此,对非法证据的排除成为民事诉讼中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的标准,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非法证据排除的法律依据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非法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以非法手段获取的、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的证据。

对于非法证据的排除,我国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

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明确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情形,包括但不限于以暴力、威胁、引诱等方法收集的证据。

三、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的标准(一)合法性标准合法性是证据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排除非法证据的首要标准。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收集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任何以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都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二)真实性标准尽管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如果该证据本身具有真实性,且能够通过其他合法手段加以印证,那么该证据仍可能被采纳。

因此,在判断是否排除某项证据时,还需考虑其真实性。

(三)关联性标准关联性是指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联系。

在民事诉讼中,只有与案件待证事实有关的证据才能被采纳。

如果某项证据虽然合法且真实,但与案件待证事实无关联,那么该证据仍需被排除。

四、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的实践应用在民事诉讼中,法官在判断是否排除某项证据时,需综合考虑上述三个标准。

首先,要判断该证据是否以非法手段获取;其次,要考察该证据的真实性和关联性。

只有当某项证据同时满足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这三个标准时,才能被采纳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五、结论非法证据排除是保障司法公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在民事诉讼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标准来判断是否排除某项证据。

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展现

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展现

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展现南昌大学 陈曦一、什么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始创于美国,在1914年的维克斯诉合众国一案中首次出现,在1961年的麦波夫人诉俄亥俄州案后扩展到各州。

但在美国,该规则只适用于刑事诉讼领域,在民事诉讼领域一般不予适用。

而其他将非法证据排除适用于民事诉讼中的国家,逐渐发展并建立起适应其本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制度体系。

在我国,“客观性”和“关联性”是传统证据理论所强调的证据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只要是真实客观且与案件有关联的一切证明材料都可以成为证据。

而“合法性”,是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才逐渐与“客观性”和“关联性”并驾齐驱,成为证据的三大基本属性之一。

将合法性纳入证据的基本属性,意味着增加了证据的构成要件。

在对证据材料进行检验筛选时,除了要看它的真实性和与案件的关联性外,还必须检验证据材料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即是否具有“合法性”。

证据的基本属性加入“合法性”这一维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在质证环节不仅可以就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和关联性予以质辩,还可以依据“合法性”将非法取得的证据材料排除在法院调查之外。

而从法官的角度来看,不符合法律要求的部分材料被判定为不能成为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法官庭审阶段的任务负担。

二、我国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发展历程(一)《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最高人民法院于1995年颁布的《批复》中明确规定,像这种以录音录像方式取得的,未征得对方同意的证据是不合法的,不能成为认定案件真实情况的依据,只有通过符合法律的方式获得的证据才可以当做证据来证明。

但在实务中,往往在对方当事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录音录像,才是最真实客观的。

如果事先取得对方的同意,必然会导致其因为知道录音录像会成为当庭证据而对案件的真实情况进行遮掩,阻碍有效信息的收集。

显然,《批复》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被偷拍偷录者的民事权益,但对于这条规定——“取得的录音录像资料没有经过对方当事人的允许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是有不合理之处的。

非法证据的排他性原则研究

非法证据的排他性原则研究

非法证据的排他性原则研究现代司法制度中,证据是审判的基础和核心,其合法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法庭的公正判决。

然而,在诸多案件中,一些证据的合法性却受到质疑,这就引发了对非法证据排他性原则的研究。

非法证据排他性原则是指在诉讼中,法庭不得采信通过违反法律规定获取的证据。

这一原则的存在是为了保障公正和合法性,防止非法手段被用于审判过程中。

然而,如何界定和适用这一原则仍然是一个争议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非法证据的定义。

通常来说,非法证据是指通过违法手段获取的证据,包括非法搜查、非法窃听、酷刑逼供等。

这些违法手段的使用会侵犯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严重侵害了司法公正原则。

在日常审判实践中,非法证据的排除往往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证据的合法性鉴定,二是排除证据后对判决的影响。

首先,关于证据的合法性鉴定,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在证据来源模糊或存在争议的情况下,法庭需要慎重考虑证据的合法性。

尤其是一些高科技手段所获取的证据,如人脸识别技术、DNA鉴定等,往往需要较为专业的鉴定来验证其合法性。

此外,对于一些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也需要通过合法手段重新获取以确保其可靠性。

其次,对于排除非法证据后判决的影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如果被排除的证据在整个指控链条中占据重要位置,那么排除后可能会导致其他证据失去支撑,从而影响判决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法庭需要充分权衡其他证据的合法性和可靠性,以及排除非法证据后整个指控的可信度。

非法证据排他性原则的研究还需要探讨的一个方面是证据脱钩机制的建立。

当一个案件中发现了非法证据后,对于其他证据的使用也会受到影响,因为非法证据往往会对整个证据链条造成影响。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证据脱钩机制十分关键。

该机制可以通过将非法证据排除,但保留其他合法证据来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最后,非法证据排他性原则的研究不仅仅是国内问题,国际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对于非法证据的界定和排除都有所不同。

论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论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论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摘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源自证据的合法性特征,也是现代诉讼制度中一项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证据规则。

本文将从非法证据的范围、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非法证据规则的例外等着手进行相应的论述,以期对将来我国的立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使用范围适用标准例外一、非法证据的范围《证据规定》第68条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这一规定把证据形式从《批复》中的”录音材料”扩大到所有的证据形式。

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到《证据规定》才算真正建立起来。

但这其中并不乏问题,仍需注意几方面的问题:(一)不合法主体收集的证据的排除问题。

证据的合法性应当包括证据形式合法、收集程序合法以及证据收集主体合法三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这样非法证据也应当包括收集程序不合法的证据、收集主体不合法的证据以及形式不合法的证据。

①(二)拒证权或者免证特权制度。

各国为实现发现真实的诉讼目标与其他重要价值之保护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在排除非法取证所得证据的同时赋予了当事人以及证人享有拒证权或者免证特权。

社会期望通过保守秘密来促进某种关系,社会极度重视某些关系,宁愿为捍卫保守秘密的性质,甚至不惜失去与案件结局关系重大的情报。

②不仅英美法系国家、地区,而且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民事以及刑事诉讼法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证人资格限制规则,或者说较为详细的拒证权制度。

③(三)收集程序合法但因其内容致使其使用有可能损害其他重要价值的证据。

这些证据之所以禁止使用并不是基于证据取得的违法性,而是基于其自身内容的违法性。

具体包括追诉机关依法取得的但在内容上存在瑕疵的证据,和私人不法取得的证据。

④由于民事诉讼中证据的收集与提供主要由当事人承担,且当事人违法取得的证据均以取得程序不合法予以排除,所以收集程序合法但内容存在瑕疵的证据,即证据之使用有可能侵害其他重要价值的证据并不多见。

民诉法关于证据的规定

民诉法关于证据的规定

民诉法关于证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诉讼方面的基本法律。

该法对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合法、公正、公平的审判。

根据《民诉法》的规定,证据是指当事人或其他人用以证实其提出的事实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等能够作为判断事实真伪的材料。

证据的目的在于确立将要判断的事实,因此,证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诉法》明确要求证据必须符合法定的证据类型。

法定的证据类型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

当事人在举证时必须按照法定的证据类型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

其次,《民诉法》规定证据的提供必须具备真实性。

有关证据必须能够真实反映事实,并且其内容完整、准确、可信。

对于书证、物证等物质证据,当事人应当依法保管,保持原样,不得破坏或更改。

对于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口头证据,法院将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严格审核和质证。

此外,《民诉法》还规定了证据的提交、质证和认定程序。

当事人应当按照法院的要求提交证据,并对对方的证据提出质疑。

法院会根据法定的质证程序,对证据进行严格审核和质证,同时可以依法采集调取相关的证据。

对于证据的认定,法院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合理分析和判断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量。

最后,《民诉法》还规定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的证据不得采纳的原则。

即证据必须合法获取,不能使用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

同时,证据还需符合法律规定的保密原则,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规定是为了确保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这些规定的实施可有效保障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顺利进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收集与证据规则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收集与证据规则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收集与证据规则一、引言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收集与运用是案件胜败的关键之一。

在民事诉讼法中,有关证据收集和证据规则的规定,为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保障。

本文将从证据收集和证据规则两个方面对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

二、证据收集1. 证据的概念和种类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真伪的具体材料或事物。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和勘验笔录等多种形式。

这些不同形式的证据可以相互印证,从而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为案件的审理提供充分的依据。

2. 证据的收集方式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的收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自行收集:当事人可以自己搜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并提交给法院作为案件审理的依据。

(2)法院调查: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查,包括查封、扣押、搜查等措施,以收集相关证据。

(3)证人传唤:法院可以传唤与案件有关的证人作证,并将证人的证言纳入案卷。

3. 证据的保全为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证据的保全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冻结、鉴定等。

这些保全措施的采取可以有效地防止证据被毁损、篡改或丢失,保证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三、证据规则1. 证据的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原则是指诉讼参与人应提供有利于自己权利主张的证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告应对主张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被告可以举证进行反驳。

同时,法院也可以根据事实推定原告没有举证能力的情况下,要求被告提供证据。

2. 证据的认定原则在证据的审查和认定过程中,民事诉讼法明确了相关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证据必须合法取得,不得通过非法手段获取。

(2)充分性原则:证据必须充分,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真伪。

(3)排除非法证据原则:法院不得采纳非法证据,包括酷刑、非法取证等。

3. 证据的价值评估在证据的审查过程中,法院需要根据证据的价值对其进行评估。

证据的价值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证据的真实性:证据是否存在造假嫌疑,是否经过严格的保全措施。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解析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解析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解析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它对于判断事实的真伪、认定权益的归属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候涉诉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可能存在不准确、不完整或者存在其他问题。

为了保证诉讼的公正性和合法性,法律规定了证据排除规则。

本文将对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进行解析。

一、证据排除的依据证据排除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中规定:“经过履行规定程序,查明的违法取证,排除证据;因不履行规定程序而排除的非法证据,也排除证据。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三条中规定:“没有合法管辖权的法院裁判无效。

价格若有证据的,其中第一款第二项、第六项、第七项规定的证据无效。

”这两个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哪些情况下证据可以被排除。

二、非法取证排除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如果当事人非法取证,这些证据将被排除。

非法取证主要指违反法定程序、违反法定权限或者违反法庭裁定等方式获得的证据。

例如,非法窃取他人物品作为证据,未经法庭许可私自安装窃听器记录他人言论等行为都属于非法取证。

这些证据因其取得方式违背法律规定,不能作为诉讼的证据来使用。

三、非法证据排除原则除了非法取证之外,民事诉讼中还存在非法证据的排除原则。

非法证据主要指在取证过程中违反法定程序、规定认定的证据。

例如,未经法庭审理盗取的文件、没有制定书面记录的证据等都属于非法证据。

这些证据因其违反法律程序而失去证明力和效力,不能在诉讼过程中作为证据使用。

四、证据排除的适用原则除了非法取证和非法证据的排除原则之外,民事诉讼中还有其他的适用原则。

根据事实的具体情况,法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证据排除。

例如,如果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明显虚假,法院有权排除这些证据。

又如,证据不完整、不合理的,法院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排除。

这些原则确保了诉讼中证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五、排除证据的后果在民事诉讼中,如果一方当事人的证据被排除,将会对该当事人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和关键因素。

然而,有些证据可能存在不合法或不可信的情况,为了确保诉讼的公正与客观性,法律规定了证据排除规则。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并探讨其适用范围和作用。

一、证据排除规则的定义和目的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排除规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排除不符合法定要求或存在瑕疵的证据,以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和准确。

证据排除的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防止不合法、不准确或不可信的证据影响案件的判决结果。

二、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1. 违反法定规定:证据排除规则适用于违反法定规定或要求的证据。

比如,个人的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录音、录像等证据,在未经当事人同意或法定程序下,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2. 获得方式非法:获得证据的过程中使用非法手段,比如非法窃取、偷拍等,这些证据也会被排除在外。

3. 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证据无法真实地证明与案件事实相关的内容,或者证据存在明显的隐匿、伪造等瑕疵,也会被排除。

三、证据排除规则的作用1. 保障正当防卫权:证据排除规则可以保护被告人在刑事案件中的正当防卫权,防止非法证据对被告人的损害。

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排除不合法或不可信的证据,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维护案件的公正与客观性。

3. 提高诉讼效率:排除不合法或不可信的证据,可以减少诉讼双方对其合法性或可信度的争议,从而提高诉讼的效率。

四、证据排除规则的原则1. 法定原则:证据排除规则必须依据法律规定,不能凭空臆断或随意排除证据。

2. 公证原则:证据必须在公开、公正的程序中取得,不得通过非法手段获得。

3. 真实性原则:证据必须真实地反映案件事实,不得伪造、篡改或掩饰真相。

4. 公正原则:证据的排除应当公正、合理,并遵循法律程序,确保诉讼的公正和客观性。

五、证据排除规则的操作方法1. 听证排除:法庭可以排除未经过合法程序的证据,如非法窃听、偷拍等方式获取的证据。

不合法的证据材料有哪些

不合法的证据材料有哪些

不合法的证据材料有哪些作证主体不合法。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

取证程序不合法。

表现形式不合法,即收集的证据不合法。

证据要件不合法。

热门城市:江门律师江阴市律师新兴区律师芜湖律师石狮市律师巩义市律师渭南律师义乌市律师惠安县律师证据需要经过质证,然后才能知道具体属于合法证据还是不合法证据,此时对于不合法的证据来讲,肯定就是不会作为定案依据的。

那么实践中▲不合法的证据材料都有哪些呢?本文将针对这个问题为你做详细介绍。

▲一、不合法的证据材料有哪些1、作证主体不合法。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

”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作为证人提供的证言,不符合法律对证据收集、提供主体的规定,是非法证据。

2、取证程序不合法。

以威胁、欺骗、引诱等非法方式收集证据,是不合法的;行政诉讼中,被告向原告和证人收集的证据,因为不具备收集程序的合法性,这种情况下,收集的证据不合法。

3、表现形式不合法。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及《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作出了证据的7种表现形式,即: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这是从形式上保障证据事实内容的客观性而作出的规定,如不符合以上7种形式,即收集的证据不合法。

4、证据要件不合法。

法律要求应当具备特定形式或履行法定手续才能成立的书证,还必须符合特定形式。

例如,证明婚姻关系成立的书证,必须是经过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后取得的结婚证。

▲二、证据材料与证据的区别(一)含义不同:证据是指用来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

而凡是未经查证的各种证据形式都称为证据材料。

(二)证据材料只是为了证明目的而提到的各种材料,证据材料要成为诉讼证据,需要经过质证和法庭的审核、认定,只有符合证据条件的证据材料才能作为证据加以使用。

“证据”在未经查证属实之前,仅仅是证据材料。

(三)证据材料在诉讼中出现的时间较早,在起诉与答辩时或在法庭审理初期,当事人便向法庭提出各种证据材料,而证据形成于诉讼中较后的阶段,到法庭调查终结或法庭评议阶段,才能确定哪些证据材料可以作为案件的证据。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是指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于非法或违反法律规定的证据,应当依法排除,不予采纳其证明法律事实的效力和意义。

其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和正当性。

下面我们从法律规定、判例以及相关理论等方面来论述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

首先,非法证据的排除主要依据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的内容。

该条规定:“证据必须合法,经过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这就意味着法院在接受证据时,必须要求证据的合法性,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证据不予采纳。

这种规定是为了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和正当性。

其次,非法证据的排除可以参考一些判例的具体实践。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解释中明确指出了一些非法证据的排除情形。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15条规定了非法获取的证据排除原则,即明确规定当事人为了获取证据而实施犯罪行为,或者违反搜查和调查规定而获取证据的,法院不得使用;第16条规定了非法收集的证据排除原则,即明确规定开展非法窃听、偷拍等搜集个人隐私的证据,法院不得使用。

这些具体的实践案例和指导性解释进一步规范了非法证据的排除原则。

此外,非法证据的排除还可以通过相关理论的支持来加以论证。

例如,排除非法证据的原则与合法性原则是相辅相成的。

法治国家的最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依法定证据的使用是符合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的。

非法证据的排除是对证据规则的一种有限制的原则适用。

同时,非法证据的排除原则也与公道原则紧密相关。

公道原则要求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应当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排除非法证据,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判的公正性。

非法证据的排除是公道原则的具体体现。

最后,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方法一般为排除证据的直接使用和排除证据的间接使用。

直接使用的排除主要是指将非法证据排除在证据链的环节上,不承认证据的证明力。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一、问题概述走进法庭,面对的不仅是证人证言、物证和书证等合法证据,还有可能出现经过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

如果这些非法证据在诉讼中得以使用,将会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甚至会破坏法律的公信力和社会公平正义。

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但是,在实施中,这一规则仍然存在着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和适用范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禁止使用以非法方式获得的证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诉讼的正当性和公正性的一种规则。

非法证据的种类很多,例如非法获取的录音、录像、信件等,侵犯他人隐私和肖像权的物品,非法获取的电脑硬盘资料等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涉及刑事责任的非法证据,在民事诉讼中也要进行排除,但不属于本文讨论范畴。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意义和作用1、维护诉讼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非法证据是非法手段采取的结果,如果仍然可以使用,就会破坏诉讼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社会公信力也会受到影响。

而通过排除非法证据,可以使诉讼的结果更加公正公平。

2、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非法证据的使用,往往会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隐私,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通过排除非法证据,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隐私,维护当事人的尊严和权利。

3、防止非法手段的滥用。

非法证据如果得到认可和使用,将会导致非法手段的滥用,给社会治安带来威胁。

通过排除非法证据,可以防止非法手段的滥用,对打击违法犯罪具有预防作用。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践中的问题1、证据鉴定困难。

由于非法证据的获取方式不同于合法证据,没有经过比较完备的证明程序,证据来源不明确,制作方法未知,可能会存在照片、录像字幕、数据的原始来源等等不能确定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弄清证据的获得方式和证据真实性,就很难进行排除。

2、强制证据权利限制。

非法证据的证明往往并没有合法权利的依据,因此,非法证据的排除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非法取证人的证据权利。

论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论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德水平。
提高律师的辩护能力
加强律师培训, 提高其专业素 养和辩护技能
建立律师辩护 质量评估机制, 激励优秀律师
脱颖而出
完善律师辩护 制度,保障律 师充分行使辩
护权
提高律师的职 业道德水平, 增强其责任心
和使命感
05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 排除制度的发展趋 势
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和标准
建立完善的证据审查机制
建立独立的证 据审查机构, 负责审查证据 的合法性和真
实性。
制定严格的证 据收集和审查 标准,规范证 据的收集、保 全和审查程序。
建立证据审查 听证制度,保 障当事人充分 参与证据审查 过程,并对审 查结果提出异 议或上诉的权
利。
加强证据审查 人员的培训和 管理,提高审 查人员的专业 素质和职业道
03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 排除制度的现状及 问题
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现状
立法现状:我国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尚未完善,缺乏具体操作规则 司法实践现状:法官对非法证据排除的适用存在分歧,缺乏统一标准 当事人举证困难:由于证据规则不完善,当事人难以证明证据的合法性 制度运行效果不理想:由于多种原因,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效果不彰
06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 排除制度对司法实 践的影响
对法官审判的影响
添加标题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对法官审判的公正性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法官更加审慎地判断证据的 合法性和真实性。
添加标题
该制度要求法官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和审判能力, 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制度,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和 合法性。
添加标题
对整个司法体系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事诉讼法中的非法证据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形式违法的证据;2、违反法定职权和程序所获得的证据,这是针对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而言的;3、以非法的手段或方式获取的证据,这主要是针对一般的民事主体而言的;4、毒树之果,即经由非法证据而获得的证据。

【为您推荐】简阳市律师郫县律师玉环县律师崇川区律师谯城区律师华蓥市律师泰和县律师
在我们进行诉讼的时候,证据的收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在进行收集证据的时候,是有一定的原则和条件的。

那么,民事诉讼法中的非法证据的种类有哪些呢?如何划分举证责任呢?一起跟着小编学习一下相关的知识吧。

一、民事诉讼法中的非法证据有哪些种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形式违法的证据;
2、违反法定职权和程序所获得的证据,这是针对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而言的;
3、以非法的手段或方式获取的证据,这主要是针对一般的民事主体而言的;
4、毒树之果,即经由非法证据而获得的证据;
5、虽然不属于上述情形,但是证据本身或者获取证据的手段、行为违反社会公德、社会公共利益。

这类证据本身不具有非法性,但其法律后果与非法证据相同,因此,本文暂且把它归入非法证据。

在诉讼活动中,当当事人向法庭提交非法证据时,这就涉及到非法证据的审查问题,毫无疑问,对于非法证据的审查判断只能由法院进行,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由是谁来审查,而是由谁来启动审查程序,也就是说由谁来对非法证据提出审查请求。

目前,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多见,理论上大致存在三种观点:
1、是对非法证据审查程序的启动无需当事人申请,由法院依职权对非法进行审查。

其法律依据为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和第三款“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民事证据规定第六十四条“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
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第六十八条“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该观点认为,在证明过程中,当事人和法院之间存在分工,当事人承担提供证据的责任,法院承担审查判断的责任。

2、是非法证据审查程序只能由当事人来启动,法院不能依职权主动审查。

该观点认为,法律虽然规定法院应当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但并未规定法院可以依职权启动审查程序。

在民事领域应当遵从意思自治原则,法院不能对当事人的意思主动干预,对当事人没有异议的事实不得裁决。

即使是非法的证据,只要当事人没有异议即视为认可,法院不得强行介入。

3、采取二分法,将证据规定第六十八条的内容分为两种情形,分别对待。

对于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非法证据,审查程序的启动只能由当事人来启动,而对采取法律禁止的方法或手段取得的非法证据,审查程序的启动应当由法院依职权进行。

二、如何划分举证责任?
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
1、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2、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4、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5、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6、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7、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8、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民事诉讼法中的非法证据的种类还是比较多的,常见的有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以及形式违法的证据等等,我们在进行收集证据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合法的方式来进行收集证据,不能因为收集证据而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这样是得不偿失的,大家一定不要这样去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