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日文化浅谈中日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中日关系是指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记载、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前、和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之双边外交关系的论述。

下面是关于一些中日关系的谈论浅谈中日关系问题篇一对于中日关系这点我一直都表示无奈。

很多人认为我是喜欢日本所以总是替日本说话。

实际上不是这样。

很多时候人只是为了知道真相。

所以听到日本从未道过谦时会多问一句:是这样么? 在听见友人用粗俗的语言攻击日本的时候多问一句:这样好吗? 在听说中国人在日本不受尊重时多问一句:真的是这样的么? 之所以去问。

并不是因为挺日本人。

而是因为不敢相信这种如此极端幼稚的做法,会出现在现代人身上,会出现在同样受过现代教育的日本人身上。

很多事情是不可以被忘记的,也不需要被忘记。

比如说南京大屠杀的惨案。

可是记住不代表永久的仇恨。

不代表永久得不接受,不代表永久的排斥。

有一个日本的青少年在作文中写道:那一次大战发生时,我还没出生。

为什么现在的我,却要背负起我没有做过的罪恶呢? 看到这句话心里颤动了一下。

不代表国家,仅仅代表个人,我被他的话感染了,感到深深地痛苦和无奈。

是啊,为什么呢?很多人都一直认为日本从来没有向中国道过谦。

这一点一直以来我都是不相信的。

因为我知道,在这个时代里,并没有几个政治家是真正的笨蛋。

会不知道日本的战争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

我相信日本政府也是明白的。

那么,为什么要拜靖国神社?为什么? 很多同学都在强烈谴责日本的时候,我看到了曾经是抗日先锋的李敖先生的文章,心里很不是滋味。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篇二我认为在如何对待中日关系这个问题上面,落实到我们当代大学生身上,就是一个如何做的问题。

正确对待中日关系是个大命题,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还未有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要为发展中日关系作出什么大的成就或重要的决策并不太可能。

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来影响我们旁边的人。

首先就是在态度上理智地看待中日关系和日本这个国家,只有思想上端正了,行为才可能正确。

透过中日文化看中日关系

透过中日文化看中日关系

透过中日文化看中日关系摘要: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是各方各面的。

在新形势之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由中日文化差异引起的中日关系发展的问题,而且这种差异以后可能会越来越被放大,因此,为使两国关系以后朝着更加健康,更加互信的方向发展,中日两国首先要改变一些自己的价值判断偏差,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通过对话,互访的交流方式,“求同存异”,共同把中日关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字:中日文化中日关系求同存异中日两个互为近邻,近代历史上的发生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是萦绕在中日关系之上的一片浓浓的阴云。

然而,中日一衣带水,在文化方面也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与不同。

中国地缘,经济和封建统治的特点,诞生了中国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一和安定团结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吸收性是日本文化特点,使得日本在结合本国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中国文化(主要是孔孟的儒家之学)。

同时基于其创新性的特点。

在儒学的一些基本思想上,却与中国的儒学又有差别。

在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中,有着明确的是非标准和原则,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凌驾于一切道德之上的美德,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道德意识中,是非原则要模糊得多。

儒学传入日本后,其核心思想的排序发生了变化。

中国的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的伦理道德,非常重视“仁”的思想;而日本儒学作为武士阶级的伦理观念,特别强调“忠”的精神。

如此可见,虽同出自儒家思想,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脉络,这些文化差异的特点典型表现在两国外交中就是:两国对侵略战争持截然相反的态度。

中国人认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彻头彻尾的非正义战争,日本必须就此作深刻而彻底的反省和道歉。

而一部分日本人却认为它只是一项失败了的“事业”。

日本传统文化下的道德观,使日本人不愿对那场侵略战争作真心忏悔,倒是试图尽快将其忘却。

中国人却不能在这个问题上丢掉是非原则,更不能忘记战争带给自己民族的深重灾难。

因此,对日本政府批准出版篡改侵略历史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日本政府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等否认侵略历史、为侵略战争翻案的行径,也坚持坚决斗争、毫不妥协的原则。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61012209 李元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却是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可以说是互有借鉴也互有差异。

本人对日本文化小有了解,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撰写本文以供读者借鉴。

前言:中国坐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起源于中国。

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有其差异之处,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发展方向。

本文会就中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其历史走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本人的希望。

一、中国与日本初期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发源远远早于日本。

中国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后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变换才有了现在的汉字。

而日本的语言系统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组成。

这个“漢字”其实是日语里的汉字的意思,而读者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来,日文的基础来源于汉字可见一斑。

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创建日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无据可考。

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个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

往往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走向。

所以初期时代中日文化几乎是中国“哺育”了日本文化。

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期。

期间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经济文化。

衣,中国的汉服传至日本,逐渐本土化为和服,至今和服中的十二单仍然和汉服极度相似;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梯田种植法,终于在多山的地形上开辟出土地,以大米水料理养活一方人;住,日本学者从唐朝的住宿方式得到启发,建造了轻便的木质房屋;行,日本传统的高跟木屐几乎就是中国木拖鞋的翻版……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抹茶和茶道,也是在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昭明携蒸青茶叶东渡而由此发源。

就当前中日关系发展、影响中日关系因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而论

就当前中日关系发展、影响中日关系因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而论

专题一就当前中日关系发展、影响中日关系因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而论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都进入重要的历史时期。

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由于二战原因,日本的政治军事国际地位受到限制,现在正积极推动从经济强国向政治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传统的政治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的转变。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日双方已确立了在21世纪“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但两国间围绕着“历史认识”等方面的问题也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近期,又加上了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这必将影响新世纪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发展的现状、分析影响中日关系的不利因素,对准确判断和预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主义。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现状中国和日本自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总地说来友好合作是主旋律。

但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两年来,一方面,两国关系发展的成果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两国之间的问题与摩擦也在不断积累。

简而言之,中日关系的现状是“交流不停、摩擦不断”。

从政治上看,两国的高层往来与频繁接触,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1978年两国缔结的《中日友好和平条约》规定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并且成为指导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则。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

2006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从文化层面简析中日关系发展

从文化层面简析中日关系发展

从文化层面简析中日关系发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便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

不管是和睦共处时期还是战火纷飞年代,中日两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未来中日关系如何发展,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文化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说到中日关系,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中日战争还有中日分歧与冲突。

其实,古代中日两国曾有过相当长一段和睦共处、友好往来的历史。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中国与日本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也就是说,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就与日本建立了密切联系。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很多方面都占据领先地位,而古代日本是一个小国,相对落后,因此日本不断学习中国先进文明,在中国隋唐时期,日本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即公元6世纪至9世纪,更是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至今日本文化里都还有很多中国文化元素。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说,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以及吸纳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尤其是对弱国来说。

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中日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两国同时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应对危局两国也几乎是在同时搞起了两场自强运动——-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但是,中国由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史,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为“夷”,加上长期的出超,使统治者一直以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

观念上的自大,一直束缚着统治阶层,使得改变现存的体制难上加难。

而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

日本曾有过三次学习外来文化的高潮。

当西方诸国经历了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时,中日等国东方国家要从封建时代过渡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唯一途径进是吸收西方文化。

因此,对西方文化吸取的方式,吸取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两国的现代化进程。

浅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海天相望的近邻。

中日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大国,继续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仅对我们两国,而且对全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中日关系在各自对外关系中显然居于重要地位,但进入世纪之交,中日关系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状况。

本文主要分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日两国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以及我国应对的对策。

我认为,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或是至今的摩擦,两国问题在和平沟通和交流的条件下还是能够和平解决的。

一、中日历史关系甲午战争后,日本伙同西方列强,加剧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把中国视为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场所,直至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日本又加入美国的反华包围圈,中日在政治上相互隔绝二十多年。

40年前,中日双方签署《联合声明》,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俗话说“四十不惑”,两国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由于日本的购岛行为而急剧恶化。

中日关系正除以一个关键阶段,是进是退,关键取决于双方能否把握机遇,进行积极的政策互动,这就需要我们认清规律、把握大局,抓好关键、用好机遇、实现局部利益与总体有好的再平衡。

一.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

随着两国的发展,摩擦和矛盾不断发生,我认为中日两国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历史问题,二是钓鱼岛问题,三是能源问题。

1.历史问题。

满清时期,清政府的腐败、军队的颓废,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震惊了全世界,历史上的强国竟沦落至此。

相反,日本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蓄谋已久的侵略——日甲午战争终于爆发,结果是中国惨败。

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中日两国的摩擦一直没有消灭过: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中国大扫荡——三光政策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问题,造成中日关系的不断恶化。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给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严重恶化的后果。

从中日近代关系史看当今中日关系2

从中日近代关系史看当今中日关系2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聆听中日近代关系史看当今中日关系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二〇一二年十一月聆听中日近代关系史看当今中日关系[摘要]:简述中日近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段不幸的历史,但为了两国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度的原谅了日本此前所犯下的种种罪行。

并建立了友好邦交关系,促进了两国的共同繁荣。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不断的强大,两国又出现了新的分歧。

日本不断的挑起两国的矛盾。

使中日关系僵化,影响到了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日本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更是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鼓吹“大东亚圣战”,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制造“民族心理的对立和信任危机”,利用历史问题干扰和破坏中日关系的大局,从而破坏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是中国所不能忍的,也是中国人民所不能忍的,直至钓鱼岛事件使两国分歧处于白热化阶段,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力争和平解决两国的分歧。

在领土主权的问题上中国不可能退让半步。

最后,对于中日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呼吁国人理性看待中日关系。

[关键词]:中日关系历史邦交理性情感全局回顾过去,中日交往源远流长,1871年,是中日关系史学者公认的中日古代关系史和近代关系史的分期界限。

这一年,日本和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清日修好条规》。

这是自徐福东渡日本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史上两国政府间的第一部条约,建立了近代国家正式外交关系。

但是,随后的1874年4月,发生了日本出兵台湾,开始侵略中国的历史。

20年后的1894年又发动甲午战争,1900年又出兵2万多人参与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1904年又发生了争夺在中国利益的日俄战争,紧接着,便发生了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在70年的时间里,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严重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是中日关系上一段不幸的历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领导人,从世界大趋势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于1972年9月,日本田中角荣首相和大平正芳外相访华,与周恩来总理、姬鹏飞外长进行富有成效的会谈后,于9月29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告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随着钓鱼岛事件的不断升级,中日关系接连跌入谷底.中国与日本隔海相邻,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日关系由远及近,由近到疏,和平交流,流血战争,其中的波动是世界各国之少有。

.文化的交流中日文化交流开始在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大批大陆移民迁往日本,同时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促使日本进入弥生时代。

弥生时代的日本形成了许多小国。

最早记载“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

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此后又多次记载日本朝贡中国。

唐朝时期日本就曾多次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其中,政治经济制度方面,日本进行的"大化改新"就仿照唐制度,改革了行政制度,实行班田收授法(同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城市建筑方面,我们学过唐都长安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这一些建筑在日本京都中也同样有。

(甚至连市区还命名为长安和洛阳)文字方面,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书面表达的工具,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日本的饮食方面、服装和同常的生活也受唐朝的影响很大在佛教方面,古天皇和圣德太子为巩固地位采取措施:大力扶持佛教;派遣遣隋使,加强对中国的学习和联系,试图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604年颁布《十七条宪法》,糅合儒学、佛教、法家等思想;建立一些佛教寺庙,如飞鸟寺、法隆寺。

据说在隋朝有四次遣隋使的说法,其中小野妹子、裴世清做出了巨大贡献。

赴日唐人鉴真是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六次东渡,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鉴真东渡历经千辛万苦,第一次被诬告与海盗勾结,第二次由于意外也未成,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

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

最后一次也未一帆风顺。

到达日本后,在鉴真的指导下于东大寺毗卢遮那大佛殿前筑了一座戒坛。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篇一: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用周恩来总理的话来说就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而在隋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顶峰,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朝修好。

而近代以来,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中日关系一度恶化到极点。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直到1972年,中日之间才恢复邦交正常化,但近三十年中日关系依然曲折反复。

1972年中日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一直到1989年,中日双方的关系一直朝着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从90年开始,双方关系一直曲折反复,直到2001年小泉纯一郎执政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日关系达到最低点,出现“政冷经热的现象”。

这是自双方72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最糟糕的时期。

2006年,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并于13日后访华,开启了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正是他承认了继承“村山谈话”的精神才使安倍晋三的访华成为了可能,打破了总日关系僵化的局面,将中日关系的定位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战略互惠关系”。

而之后温总理访问日本,福田康夫首相应邀访华以及08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极大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而胡锦涛主席更是在他的“暖春之旅”中,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并提出了发展两国关系的六点建议: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二、加强战略互信三、深化互利合作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虽然之后的日本首相更迭频繁,但无论是麻生太郎还是鸠山由纪夫都在上任之后积极访华,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

但是中日关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都是不能被忽视的,也是需要我们重视并正确对待的。

下面就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就以下简要分析。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一、历史问题:日本侵华战争二、台湾问题:台湾曾经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而且台湾海峡至今仍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中日文化的比较及思考

中日文化的比较及思考

中日文化的比较及思考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 特别是文化交流更是渊远流长、根深叶茂。

虽然中日两国拥有着“同文同种”的文化,但是却造成了两国截然不同的发展。

中国文化传统以人伦思想为核心, 注重人际现实关系,其表现为尊卑有别的隶属观念、谦恭礼让的处世态度、重义轻利的价值判断、求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足的文化心理。

日本受惠于中国古代文化以后, 又善于吸收欧洲文化, 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传统, 这似可概括为集团结构、群体意识、竞争风格、拼搏进取精神。

在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和谦恭礼让的处世态度,中国只是求“大一统”的协调, 维护社会稳定而害怕竞争, 而在日本是承认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 并形成了日本式的竞争,即竞争和协调的融和、群体外的排它性和集团内的凝聚力, 能消除集团内部的内耗, 确保对外竞争的胜利。

尽管日本人内部也有各种矛盾和摩擦, 但是一旦他们在处理对外间题上往往会协同一致起来, 即用一个声音与外方说话, 以致在对外竞争中取得胜利。

中国文化传统中重义轻利的价值判断和知足的文化心理, 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影响和表现颇多。

日本在吸收欧洲文化以后, 一反中国的传统观念,务实作风得到了充分发挥, 从而培育出日本人的拚博进取精神。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明显能感觉到的日本人生活节奏之快、办事效率之高、有一股埋头苦干的“工蜂”精神, 而中国人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上班随随便便、自由度极大, 出工不出力, 办事拖拉。

这两者之间明显的反差, 多少可以在两国的文化传统差异中找到一些原因。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来加以说明。

中国由于背着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包袱, 具有传统的稳定性, 故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和抗阻的态度。

而日本则不然, 它具有对外来文化的摄取力。

每当日本有规模较大的吸取外来文化的时机, 总能给社会带来大的变化。

其次, 地理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文化异质的重要原因。

日本是个岛国, 四面环海, 岛内多山、河流很短;而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地大物博, 而且有着曾经是世界上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摘要:近些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渊源,冲突,合作,现状,发展一、中日关系的渊源早在西汉时,中国和就与日本三十多个小国有来往。

东汉的时候,到了光武帝时代,日本倭奴国王派遣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还赠送了个“汉倭奴国王”金印。

在经济上,中国的铁器,铜器和丝绸源源不断传往日本。

到了隋唐的时候,日本不断的派遣唐使来中国,向中国学习,在这期间有些中国人也积极向日本传播盛唐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鉴真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了诸多盛唐文化。

再后来日本效仿唐制,实行了大化改新,并在当时的首都仿造了长安城建起了城市,宫殿。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的茶叶种植也开始推广,后来出现了茶道,人们还仿造唐朝的服饰创造了和服。

除此之外,享有盛名的日本武士刀也是由中国的唐刀进一步演变而来。

总之能学的他们都学习了。

宋元时期,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朝的时候由于京杭大运河的进一步挖通,航海技术的发展等诸多原因海船可以直达日本进一步促进了两国的经济贸易的往来与交流。

到了明朝,日本经历了战国时代,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开始垂涎自己的老师中国了,于是倭寇频繁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沿海的倭寇问题震惊了当时的朝廷,大将戚继光带领明朝的军队和朝鲜名将李舜臣共同努力,把日本赶出了中国,解决了倭寇的问题。

清朝前期,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综合中国古代历史上中日的交往,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代,两国交恶的时期也不是没有,但基本上是中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可以说在古代日本一直积极的向中国学习。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meta charset="utf-8"/><div id="ArtContent"><h1>浅谈中日关系</h1><p> 一说起日本,也许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会产生一种想法,那就是恨,这种说法确实很笼统,也只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一个情感的宣泄,而产生这种情绪的客观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有的,中日关系有一个结,它有点历史的狭隘,因为它夹带了太多的民族感情。

它建立在一个痛苦犹大,角色转换的历史中。

日本对中国的伤害太深了,也许那只是日本人的祖先的种种恶行,而那段历史是无法弥补的,是无法从每个中国人心中消除的。

</p><p> 战争结束了,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最近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陷入了危机,虽然钓鱼岛撞船事件终于以日方交还船长暂告一段落,但中日关系,或将面临着几十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最近听到大学生游街示众、拒买日货的种种抗议,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怎样评价这种举措呢?是幼稚还是勇敢?是不知时局还是有爱国精神?我们无法评价,更无法定夺。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怀着同一种思想与感慨,都有着同样的民族感。

</p><p> 而当我们不再受情绪的影响,重新回到理智时,我们深知,中日必须处理好双方的关系,这不仅是当前局势的要求,更关系到两国人民的幸福生活。

假若战争再次打响,整个社会将会倒退,两国人民也会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先抛开中国的大而古的信仰,抛开日本乏而坚的自负情结,共赢与共识是绝对的上策。

</p><p> 我们无法对日本进行控制,但是我们都知,日本的教育有着绝对的虚伪,对于以前的种种恶行,日本在对下一代的逃避了这一点,还大言不惭的说着本民族国家的历史,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是从心灵深处的鄙视。

中日关系友好的理由

中日关系友好的理由

中日关系友好的理由一、历史渊源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数千年前,两国就有着交流与合作。

古代的丝绸之路使两国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文化的交流也得以蓬勃发展。

这种历史渊源为中日友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互利合作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互利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还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无论是中日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是两国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都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福祉。

三、人文交流中日两国的人文交流活动非常丰富多样。

学生交换项目、文化艺术交流、旅游观光等都为两国人民提供了更多了解彼此的机会。

这种人文交流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共同利益中日两国在许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都有共同利益。

无论是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反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上,还是在东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责任。

通过加强合作与对话,中日可以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五、人民友好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是中日关系友好的重要基石。

无论是两国人民之间的民间交流,还是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了解和尊重,都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不仅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友好的理由有:历史渊源、互利合作、人文交流、共同利益和人民友好。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日两国之间建立了友好、稳定的关系,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们应该继续加强中日关系,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中日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之间的国家关系。

自1972年两国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

但近年来,中日关系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一、历史遗留问题中日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包括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钓鱼岛争端。

二战期间,日本人占领了中国钓鱼岛,战后归还中国。

但日本政府在二战结束后没有及时向中国道歉,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不满。

此外,中日之间还有历史问题,比如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期间对中国人的迫害。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

二、经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日贸易额已达数千亿美元,双方在汽车、机械、电子、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此外,中日两国还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这将有助于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三、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文化、艺术和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

比如中国的京剧、武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传到了日本,日本的动漫、音乐、茶道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这些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安全合作中日安全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区安全方面,中日两国应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应对跨国安全问题。

比如在反恐、海上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两国可以开展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情报交流,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五、政治对话政治对话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上,中日两国应加强对话和磋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

同时,两国应在文化和安全领域开展交流,以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总之,中日关系是一个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两国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进步。

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两国关系,也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产生重要影响。

中日文化差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中日文化差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中日文化差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核心提示:中日邦交恢复正常以来,中日关系总体上是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但过程却迂回曲折。

至此,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来研究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

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加深,在两国关系的处理上,这些因素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中日的文化差异来研究中日关系交往中的问题,并对中日关系健康良好发展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历史悠远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1.1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缘因素中国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自古以来,中国统治者大多依托黄河,深居内陆,对外交往相对较少,这样一种半封闭的大陆大河环境,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

而黄河流域有利的农耕地理条件是中国地缘文化产生的主要根源。

良好的农耕条件,致使统治者向来重农轻商,“民以食为天”成为统治者的执政政绩的唯一考核标准,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亘古不变的生活和生存方式。

因此中国文化的一系列传统特征就由此派生出来。

由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远远超过了周边大陆国家,而对更远的海洋国家一直以来知之甚少,随着所谓的“九州”观、“天下”观逐渐膨胀,使得其以“天朝上国”自居。

这种既然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又没有物质缺乏的困境感,那么中国人所具有的温和、平实、“兼爱、非攻”、求安定的性格也就不足为奇了。

“安居乐业”,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自古就移植于农业民族的中国人身上。

1.2概说中国文化的特点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使得中国文化有着深厚底蕴,在这里,结合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缘因素,来概说一下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一,儒家思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道家、儒家、法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合理发挥爱国热情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合理发挥爱国热情

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合理发挥爱国热情近日,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撞船事件,引起国内人民的高度关注。

作为校大学生,我们应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抒发爱国热情,也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形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

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

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

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

日本在“入常”、绑架问题、8国峰会等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帮助。

然而自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首就任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很大改善。

经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双方关系异常转暖。

此外,日本也会看美国眼色行事,现在看中美关系应该最差也是维持现在这样,中美关系正常,日本也不会太出格. 我想最重要的是中国本身的强大,大地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奥运的成功举办,这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这也让中国影响力又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民间的现状则是:近日《读卖新闻》的调查结果显示40%以上的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可以信赖的国家,60%以上的人认为日本在战后走和平发展道路,但70%以上的人在历史对日本还存在怨恨。

而日本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中国可以信赖的国家,而40%以上的人持相反意见。

可以说中国民众对日情感有所改善,但在一年前日本对中国的信任度还在70%以上。

最近日本更换了新首相,麻生从他以前的言行来看有很深的鹰派背景,但他今后还会延续福田外交的部分理念。

麻生虽然曾公开表示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等被人们称为“大嘴麻生”。

中日文化的差异与相互理解

中日文化的差异与相互理解

中日文化的差异与相互理解作者李忠富在新世纪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形势一方面多极化在加速,这利于大国之间的制衡和协调,构筑和平与发展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这可以促进国际关系的调整。

对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日两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逐步形成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日关系已经成为影响亚太及至世界的中日关系,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也带来巨大干扰。

长期以来,中日关系错综复杂,有太多的问题夹杂中间,包括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历史问题,台湾、钓鱼岛等领土主权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朝鲜核问题和经济问题,还有美国态度、日本民意和右翼掣肘等因素,无不牵动着中日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政策。

诸多敏感问题也迫使两国文化潮流激荡变化,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相似而不同之处,如稍有不注意就可能发生误解,这便需要从根本上了解中日的“异文化”。

半封闭的大陆大河环境,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形成历史悠远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使中国文化有着深厚底蕴,结合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缘因素,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第一,儒家思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要求和为贵、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厚德载物、兼容天下的政治价值取向。

第二,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和合”人文精神是“和合文化”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等伦理思想,又更加系统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梁启超曾言:“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也。

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累生焉。

”日本作为典型的海洋国家,海洋性地理环境是日本地缘文化产生的基本生态条件。

由于日本岛屿或半岛腹地较狭窄,物质资源匮乏,气候的变幻莫测等都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海洋民族的生存毅力,于是征服海洋、征服自然的斗志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之中,形成了勇猛、开放、外向、尚勇好战的民族性格和“岛国人民的危机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教育文化差异
中国的教育之路从古至今一直起起伏伏 。从科举的兴起与废除,文革时期高考 的停搁与恢复等,到今日面临的教育改 革。中国在教育探索上磕磕绊绊,不得 不承认的是与时日成熟的日本教育相比 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 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 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 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 用
5 外交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主张的“和而不同”
日本的“和”文化是建立在强调高度
同质性的基础之上,是以牺牲多样性 和首创精神为代价的。
结语
盘点中日各类问题的源头,绝不仅仅归结于利益的冲突,归根到 底还是两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两国搁置偏见,遵从国际和 平的局势,本着对历史,对文化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真诚沟通, 加强联系,共谋和谐。中日关系才能得到改善与前进。
从中日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中日之间紧张的关系暂以得到 缓和。 中日之间关系紧张迟缓,尤其是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 问题上有着强烈的冲突,其他问题还包括东海油气资源、两国国 民感情的对立等,总之,两国在意识形态、经济、领土、资源方 面上都有对立、摩擦的。
谢谢观看
制作人:张峻宁
3 饮食文化差异
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历经时代 变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日本的饮食文化很大部分是中华饮食 文化发展的分支。但由于其经济、文 化的兴旺,其饮食文化得到了更大的 发展与提升
4 信仰文化差异
中华民族将龙喻为民族魂一样。 他们信奉这样的“神”,还有“ 灵”。
大和民族是一个信奉自然的民族,自 然为神,崇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今日通过对中日文化的对比,浅谈中日紧张关系的一些原因
11.价值观念差异——民族意识形态
儒&和

1 价值观念差异——文化现状
中国本身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
文化中有时候就体现一种大气和霸
气,然探析现状,中国由于过去特 殊的历史原因,丢失了很多民族特有 的价值取向
和民族是一个很坚忍的民族,这一点促 成了他们在科技,艺术里较多领域的繁 盛.同时也造成他们民族性格里的残暴 气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