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实,也要笔墨

合集下载

欧阳修的书论

欧阳修的书论

欧阳修的书论引言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文学理论家。

他是北宋文学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对宋代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阳修在他的《书论》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书法和文学的见解和观点,这些观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欧阳修与书法欧阳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对于书法有着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

在《书论》中,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书法艺术的观点。

首先,欧阳修强调了笔墨的重要性。

他认为好的笔墨可以表现出作者的个性和情感,并且能够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欧阳修主张运用不同粗细、浓淡和变化的笔墨来创造艺术效果。

其次,欧阳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

他认为好的字画应该通过形状来表现出内在的神韵和气息。

这种观点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和内涵的特点。

此外,欧阳修还强调了书法的技巧和修养。

他认为书法家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欧阳修还提到了对古人书法作品的学习和借鉴,以及对自己作品的不断反思和改进。

欧阳修与文学除了书法,欧阳修在文学方面也有着卓越成就。

他是北宋时期文坛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

在《书论》中,欧阳修对于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有益启示。

首先,欧阳修主张真实性和自然性。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描绘人物,并且具有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

他反对空洞虚假、华而不实的文风。

其次,欧阳修强调了言之有物和意蕴深远。

他认为好的文章应该具有深刻而富有内涵的思想,并通过精准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

他主张通过细腻入微、含蓄隐晦的描写来展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此外,欧阳修还提到了文学修养和对古人作品的学习。

他认为文学创作需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和阅读经验,并且通过研究古人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结论欧阳修的《书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欧阳修提出了许多关于书法和文学创作的观点和见解。

他强调了笔墨、形神、技巧、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注重真实性、自然性、言之有物和意蕴深远等创作原则。

诚实的经典句子大全

诚实的经典句子大全

诚实的经典句子大全诚实的经典句子大全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句子吧,句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

那什么样的句子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诚实的经典句子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诚实的经典句子11、诚信是驿站,给劳顿的步履以歇息;诚信是力量,给疲惫的身心以补给。

2、让我们在生命的海滩边,拾取诚信的五彩贝壳,让我们在你我的交流中,留些诚信做友谊的基座。

商海浮沉,留些诚信,回报你的将是一片春光。

3、诚信像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4、诚信是人的本钱,没有诚信的人是一个失败者。

5、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实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守信指说话和做事讲信用,说到做到。

6、诚信是一种力量,她让卑琐伪劣者退缩,让正直善良者强大有力。

7、诚信,是为人之本。

诚,就是诚实,不撒谎,做事实事求是。

信,就是有信用,讲信誉。

诚信,是一股血液,是做人的根本。

8、诚信无形,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无数有形之身,养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

9、诚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诚和信任,赢得的是友谊和尊重;诚信如一束玫瑰的芬芳,能打动有情人的心。

10、诚信是金,诚信是宝,诚信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让我们一去做个诚信的人吧!11、诚信就像人生航船的楫桨,控制着人生的去向。

12、只有种下诚信的苗,才能结出诚信的果。

13、是的,诚信比金子还要贵重,比山还要高,比水还要深。

所以我们要好好保存自己那份诚信。

14、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道德责任,是为人处事之本;当代学生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品德,方能在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5、诚信像土,为无数幼苗提供了营养;诚信像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天天向上;诚信像根,将魄力与智慧提供给生长中的树干,使小苗长成大树。

写好汇报材料的“五个到位”

写好汇报材料的“五个到位”

写好汇报材料的“五个到位”前提:主题把握要到位搞清楚主要意图。

上级听取下级的工作汇报一般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对汇报内容、范围、时间、形式等都会有明确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准确掌握上级最重视什么、最想听哪方面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把握好领导特点。

不同的上级领导,由于职能分工、工作经历、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等有所不同,对工作汇报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基础:情况掌握要到位吃透上情。

上级对相关工作的决策与部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是汇报材料写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必须把这些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学深悟透。

摸清下情。

汇报材料需要大量实实在在的内容做支撑。

要对基层工作开展情况、取得成效、经验做法和有关数据等了然于胸。

把准“内情”。

从本级工作实际出发,进行认真分析与梳理,总结经验与教训,准确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未来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

关键:谋篇布局要到位结构要合理。

按照“层次清晰、段落完整,纲目清楚、思路贯通,衔接顺畅、逻辑缜密”的要求,把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存在问题、下步打算等内容进行合理编排,使汇报材料错落有致、张弛有度。

详略要得当。

汇报材料的写作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做到既有“点”的铺陈,又有“面”的浓缩。

语言要精练。

汇报材料在语言表达上切忌冗长繁琐、拖泥带水、废话连篇,要做到通俗易懂、自然流畅、言简意赅。

核心:内容安排要到位重点要突出。

要分清主次轻重,把更多的笔墨用在有话可说、有思想可挖、有经验可总结的内容上。

观点要鲜明。

注重从以往工作中提炼出鲜明的思想、见解和观点,使汇报材料给人启迪、耐人寻味,让上级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彰显特色。

就是要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特色做法写充分、把最具个性的措施写出彩、把最鲜活的经验写到位。

材料要真实。

汇报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

要实事求是,说实话、报实情,对所汇报的有关情况和涉及的数据内容,进行反复核实、科学论证,确保准确无误。

笔墨语言——以“元四家”为例

笔墨语言——以“元四家”为例

笔墨语言与中国山水画造境的关系艾英秀(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0)摘要:笔墨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其作为工具材料,所具有的审美内涵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替代的。

然而作为中国画其中一类的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同样是其根本。

笔墨语言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关键词:笔墨语言;中国山水画;意境;元四家中国水墨画是世界绘画艺术史上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东方审美思想及中国画形成发展自律性的结果。

笔墨作爽中国水墨画的一个重要元素及表现工具,其所造成的美感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

值得注意的是,笔墨不仅仅是作为工具材料而存在,其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理念,是抒发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的精神符号。

因此,立足“笔墨”形式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特殊要素,是保持中国艺术特殊性、民族性的根本所在。

纵观中国绘画发展史,笔墨语言一直贯穿整个中国绘画史。

经历了以线造型为主到线和墨色并用的过程。

无笔墨即无中国画,亦谈何意境。

笔墨语言是营造意境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

意境又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是山水画创作的最高美学追求,中国山水画创作当以巧妙构思意境为宗旨。

“在绘画艺术中,意境是指创作者在对艺术对象的审美体验中,触发了主观情思和旨趣,并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创作技法表现出来,使其产生情景交融、余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1‘‘自明清始,中国美学家常以有无“意境”作为艺术品成败的尺度。

”2“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云:‘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

清代张式《画谭》云:‘要之书画之理,元元妙妙,纯是化机,从一笔贯到千笔万笔,无不相生相让,活现出一个特地境界来’。

这就是说,中国画的‘境界7表现为情景交融一体、笔墨相生相让,从而能生动地表现出天地自然之‘化机’。

”3“当以境界阐发艺术美时,‘境界’与‘意境’基本是同义词,两者的内涵是大体相同的。

”4因此,可以看出山水画意境的营造与笔墨的关系,笔墨语言是营造意境的根本性因素。

纪检监察公文写作基本要求

纪检监察公文写作基本要求

纪检监察公文写作基本要求纪检监察公文写作基本要求纪检监察公文是一种十分严肃的文件,有的具有法律、政策效力,因此,必须行文准确、内容翔实、语言精炼,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敷衍,要真实、准确。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纪检监察公文写作基本要求,欢迎阅读。

纪检监察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根据纪检监察公文的特点,纪检监察公文的写作必须符合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纪检监察公文的内容要真实、准确纪检监察公文是一种十分严肃的文件,有的具有法律、政策效力,因此,必须行文准确、内容翔实、语言精炼,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敷衍,要真实、准确。

二、纪检监察公文的选材要恰当形成和写好纪检监察公文,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材料来恰当地选择公文形式,而且要根据各类公文的特点恰当地选择材料。

选择材料,除了掌握好内容要真实、准确外,还必须注意其现实性和代表性。

现实性: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现实性很强的工作,它要立足于长久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代表性:任何文章写的内容都应有代表性,才有意义。

纪检监察公文的代表性不仅有典型的现实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纪检监察工作特性。

三、纪检监察公文的结构㈠结构要求。

公文的作者必须根据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把一系统材料分别主次轻重,进行恰当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使公文内容完整地成为一体,以充分、准确地将内容反映出来,这就是安排结构。

1、条理清楚。

公文要表达和说明什么,是赞成还是反对;哪些问题已澄清,其经过怎样,后果、危害及影响如何;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正在解决,什么问题还有待于解决,等等,不但内容要充实、简洁,而且要表达清楚。

2、结构严谨。

要紧紧围绕中心所表述问题,理清逻辑线索,根据层次,搞清内在联系。

3、格式完整。

每一件公文都应有完整的格式。

包括题目、编号、主报单位、抄送单位、分发单位、署名日期、密级、印发份数等,都应按要求准确标明。

㈡结构安排。

1、结构安排,预先设计。

结构是表达公文内容的基本框架,在写作之前应先设计好公文的结构。

笔、墨、境--论中国画笔墨语言

笔、墨、境--论中国画笔墨语言

笔、墨、境一一论中国画笔墨语言□杨林摘要: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通过毛笔、墨彩等工具和材料在宣纸或者绢上进行作画的绘画方式。

无论从题材还是作画技巧看,中国画都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对社会现象的见解和心声,在哲学、道德、文艺等方面的探索和认知。

可以说,中国画是中国人哲学思考的艺术升华,是中国画画家真情的流露,是其理想和精神的寄托。

笔墨语言作为中国画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因子,是画家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而形成的特殊艺术符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笔墨语言笔墨精神审美传播笔墨是中国画绘画语言、绘画精神的载体,是中国画画家进行绘画创作、赏析的重要标准,对笔墨的独到见解构筑了历代画家、学者中国画画学思想的精髓。

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家荆浩在其论著《笔法记》中提出“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清初艺术家石涛言“画者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笔墨当随时代”。

近代黄宾虹以书法入画,将笔墨观归纳为“五笔七墨”“平、留、圆、重、变”谓之“五笔”“浓、淡、破、泼、焦、宿、溃”谓之“七墨””对笔墨的研究是中国画画家必修的课题”―、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受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影响,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语言表达形式与西方绘画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强大而独特的体系”笔墨在中国美术史中的分量极重,是绘画工具和材料,是绘画技法,也是一种艺术精神。

绘制中国画使用的毛笔,其为锥形笔头,蓄水性强,柔韧度好,形式变化丰富;使用的油烟、松烟墨,其细腻温和,与水是天生的朋友”二者结合,谓之“笔墨””画家通过控制毛笔笔头水量、墨色的多少,通过轻、重、缓、急和提、按、顿、挫的变化,在质地敏感的宣纸和丝绢上,碰撞出浓淡相生、干湿各异的微妙复杂的痕迹节奏和韵律效果,谓之“笔墨技法””画者或肆意挥洒,或谨慎细致,或寄以雄心壮志,或意欲归隐田园;观者或潸然泪下,或豁然开朗、仰天长啸,谓之“笔墨精神””笔墨作为中国画语言的表现载体,由具体物象提炼而出,但又超越具体物象,将技艺、情感、修养、人格髙度融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形成独特的意象表达与匠心经营,充斥着哲理性的感受与领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画论认为艺与道有着本来的联系,所谓’艺即是道,道即是艺',而'画亦艺也',故画即是道,亦称'画道'。

作文课件:把真实的事情写真实

作文课件:把真实的事情写真实
,人物身份“穿着 实验小学校服的男孩儿”,外貌“浓眉大眼”“白净”, 气质“正气”。(至此,老人与男孩的形象丰富起来, 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起因(老人未看红 灯就过马路,很危险)——经过(小学生上前帮忙,等 红灯灭了再过)——结果(一起小碎步挪移着过马路, 老人致谢。)(事件有了因果,所以合理可信)
作文指导:
把真实的事情写真实
▪ 如何将一般的材料写出真意呢?
且看写这个小学生扶老人过马路的事件:
那个驼背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准备过马路,完全没 红绿灯。
通达路,傍晚的车流量很大,骑着车的我无法去提醒。突然, 清脆的一声“爷爷”,那个穿实验小学校服的孩子,已 了慢慢 的老人。他 着老人的左臂,
好一个白净的男孩儿,浓眉大眼的,一脸的正气。 不一会儿,绿灯亮起,他紧紧搀着老人的手臂,也慢慢
着。 一 ,我看到老人的手颤抖着去 孩子的手,连声道谢着。
文明,已根植于孩子的内心。手动,为实验小学点赞!
文章简评:
这篇文章就是一篇真实可信的好文章。那么“真”从 哪里来呢?
你看,首先交代清了 老人的外貌特征是“驼背”,当时状况“没看红绿灯”。 “颤颤巍巍”还暗含了老人年龄大身体状态不太好,以 至于只顾埋头看路却忘记抬头看灯等信息。
文章结尾处,作者不忘点明主题:文明植根孩子内心。遇到 老人,实验小学的这个孩子会这样做,换一个孩子也会这样做。 主题鲜明,点赞自然。
作者看见了老人的危 险,为何不出手相助,难道在袖手旁观?未免太冷漠了吧!原来 是“我”骑着车,车流量大,被阻隔无法上前。这不是多余的一 笔,仔细想想,是不是既写清了自己对老人的关注,还侧面反映 出孩子帮助的及时、迅速、不假思索。只有文明植根内心,才有 这下意识的 把真实的事情写真实,就要学会 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把事件写清 楚,多用笔墨把细节写生动。

真实与虚构的融合

真实与虚构的融合

真实与虚构的融合在文学创作中,真实与虚构常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作品。

虚构的元素可以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力与情感体验,而真实的元素则使作品具有可信度与共鸣力。

本文将探讨真实与虚构的融合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其带来的作品魅力。

一、真实元素的融入在文学作品中,真实元素是作品的重要基础。

作家通过对真实事件、历史人物或社会背景的引用,使作品更具可信度。

这种真实性可以让读者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并对作品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同时,真实元素的融入也能够使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感与社会意义,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但真实元素并不是照搬现实,而是经过艺术加工与再创造。

作家通过笔墨的选择与情节的调整,将真实元素与虚构元素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例如,作家可以通过对真实事件的虚构化处理,将其融入自己的故事情节当中,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二、虚构元素的运用与真实元素相对应的是虚构元素,虚构元素可以给文学作品带来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通过虚构元素,作家可以创造出奇幻的世界,塑造出丰满真实的角色。

虚构元素可以让读者置身于一个与现实不同的境界中,让读者沉浸于故事的情节与人物的命运之中。

虚构元素的运用也让作家在表达自己思想与观点的同时,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在虚构的世界里,作家可以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道德伦理的追问,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新的感悟与启发。

三、真实与虚构的相互影响真实与虚构之间并非截然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真实元素可以为虚构元素提供一个可信的基础,使虚构元素更加自然地融入作品中。

而虚构元素则可以为真实元素提供解释与诠释,使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与感受真实世界。

真实与虚构的融合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启发读者去反思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

四、真实与虚构的融合在不同文学形式中的表现真实与虚构的融合在不同文学形式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

在小说中,通过真实的背景与虚构的情节,作家可以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充满魅力的故事世界。

艺术写生与客观的真实

艺术写生与客观的真实

艺术写生与客观的真实文:谢天赐学习中国画的人都知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这是唐代画家张璪的不朽名言。

人们绘画一般是观察感受大自然,再结合内心感悟,而后进行创作。

写生,是面对现场的风景、人物或静物用相对较快的时间完成作品。

西方绘画尤其注重写生,绝大部分的绘画作品都是在写生过程中完成的。

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创作历时七年,其中十二门徒的形象都有真人模特写生,为了描绘叛徒犹大的形象,达·芬奇甚至还跑到监狱去写生死刑囚犯。

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条件限制,画家能够边走边观察大自然的范围并不大,所以画家的画风必然会出现地域性、程式化。

虽然也有“中得心源”的创作,但更多是研习前人的套路摹写。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观察大自然、理解大自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比如观察山河、江海有航拍,“天眼”能看到宇宙的黑洞,电子显微镜还能看到粒子的运动。

这时候,我们学习中国画是否还要写生?答案是肯定的,学习所有画种都要经过写生训练。

中国画学习大多是从临摹入手,“传移摹写”,那么写生就是“实对”。

如果只有盲目的临摹,则很难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如果我们创作时只是根据摹写的技法或把前人的作品部分符号抽取出来再孵化、衍变成自己的作品,这条路会越走越窄。

艺术追求哲学思辨的个性化和创新性,艺术不能“遗传”,每个画家的路都要从头开始,自己走一遍。

写生“实对”的目的是让笔墨结构有生动的内涵,否则乱涂乱抹,就不可能产生“气”,更不可能“生动”。

我们深入地理解大自然的“真实”,但画的时候又不真实,只有笔墨结构,更多是让笔墨结构吃“实对”的营养,“师造化”让笔墨结构臻至上乘。

人类的思想不论如何的“主观”都发源于“客观”。

科学、哲学、宗教的学说都源于客观世界。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里,但我们的思想会随着不同的思维模式飞向n维空间,创造新的学说,这个三维空间的一切就是我们看到的“真实”,而这个“真实”与每个人眼里和心里的“真实”相去甚远。

护理文件书写规范

护理文件书写规范

4.时间:体温单绘制时间一般4小时为一间隔,如:2-10-6,上下午隔开。
2. 如果患者入院直接进入手术室, “入院”与“手术”在体温单上的 表示式举例如下:入院或手术 - 九时 三十分(纵向填写)。 3. 分娩双胎或多胎,体温单上并 列注明分娩时间,如分娩双胎,在 相应时间段内记录:分娩 - 九时三十 分,在下一时间段内记录:分娩 - 九 时三十五分。
医嘱单书写规范
临时医嘱 临时医嘱是指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开出的,
有效时间是24小时之内,一般仅执行一次的书 面医嘱。
– 医嘱签名规范:
护士签名规范:临时医嘱中诊疗类的医嘱单签
名,夜间一个护士上班时所有执行医嘱均单签 名,白班临时医嘱中的注射、服药等治疗类医 嘱双签名,即一个执行护士、一个核对护士, 如张红/李明,张红为查对者,李明为执行者。

5.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用双横线画在 错字上,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 去除原来的字迹,一页修改不可超过 6个字 ,或两处以上改错。否则必须重抄,并在72 小时内完成。 6.签名要求:各种记录结束时应签全名,并 清楚可辨,不能代替他人签名。 7.关于时间的规范化书写:时间记录形式: 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形式记录(记录的时间不 用加“时”、“分”,文字叙述中的时间要 加“时”、“分”。例如: 2008-1-12-16 :30,患者于14时35分出现------
入院评估单书写规范
5.护理评估单填写要求无漏项,评估时如
有阳性体征即选择“口有”,而且 要继 续评估,并在后面相应的阳性体征项目 的“口”里填写“√”或者在后面的横线 上填写具体内容。 6.评估时如选“其它”,则在其后的横线 上填写具体的内容。 7.评估睡眠时,如睡眠使用药物时,应详 细写明药名及剂量。

浅谈我心中笔墨

浅谈我心中笔墨

中国民族博览►Chinese national Expo浅谈我心中笔墨江洋妮朱秋霖(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笔墨是画家本身从某种主题出发,加上自己的情感来源进行创作,表现物体的本质,体现自己的真实感受与个人修养,通过笔墨形式进行提炼并加以概括,再进行组合创作。

用笔墨形容艺术,所有的艺术包含着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我们接触中国画要了解笔墨,“笔”故是“线”,“墨”既是“面”,笔墨组合在一起是表现的形式,往里说是画家的思想内涵,我们要知道“形之不在,神将焉附”,也就是“皮之不在,毛将焉死”,就是皮都没地方长,毛更长不到,如果笔墨都没控制好,那造型肯定也是不准确的。

所以,一定要了解笔墨,之后再了解造型,再到了解色彩,最后才是了解布局。

【关键词】笔墨;笔墨之要[中图分类号】J63乙1【文献标识码】A先从笔墨开始。

笔墨顾名思义分为“笔”“墨”。

一.“笔法之要"笔法,都知道指实掌虚,运笔强调笔走的过程,线如何?我们进入中国画的起步点就是线,线要有力量,每条线它是有生命的,不是边缘、痕迹,就像春天的蚯蚓,它没有颈椎,脊柱,但在土里,它扭动,身体和衔接是有力量在里面的。

我们在画线的时候为了光画一条痕迹线,但画出来这种线没有劲儿,要在里面挺着劲儿画,这种线画出来是有力量的,甚至是我们画的每一件衣服的衣褶,人的五官、毛发、胡须、手掌,都是有力在里面,所以我们接触中国画第一个要点,线要有力量,有力量才有生命,要不然就死了,就像蚯蚓死了,身体就断了,散花了。

于是我们要临习书法,平时多写写字,这是用笔得力的一种方式,学会纵横里、摆荡力、起伏力,画画这门功课,功夫是谁练谁的,功夫练得越多越娴熟,周而复始地训练,会看到变化,这就是得力,我们在得力后,还要学会变力,光有力还不行,这个力量是需要变化的。

我们看到春天的树叶是撑起来、饱满的,枝干挺拔,老干粗壮,有力量变化,像老先生的手给人以沧桑干枯的感受,而女人的手特别纤细给人以柔软的感受,线的不同,质感不同;线的不同,情绪不同。

执笔为念 落笔生花

执笔为念 落笔生花

执笔为念落笔生花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心情或想法时,只要手指一动,黑白墨迹便化为了抒发内心的平台。

而那一刻,执笔为念,落笔生花,也许就是我们找到内心的最好方式。

字如人生,笔如时光。

当我们使用笔墨述说心路历程,或许就是在我们的故事里留下了一段最真实的痕迹。

无论是人生低谷,还是喜悦人生之时,笔尖都能将内心自然地延伸到纸上,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可以让自己内心得到释放,而且也能与身边的人分享,促进与他人的心灵沟通。

所以,我们也可以认真地对待每次执笔为念的经历,了解自己的内心,掌握自己的思路。

执笔为念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创作。

我们可以利用笔墨创作出各种气氛和情绪,不断挑战自我,在自由和约束之间寻求平衡。

在创作中,我们所面临的不仅是笔墨的运用,还包括色彩、线条、空间、节奏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因此,执笔为念也是对我们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考验。

此外,执笔为念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思路不仅要清晰,而且需要合理、准确。

这也就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写作中,我们要理性分析、归纳总结,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这种思考方式,也可以贯穿到生活和工作中,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执笔为念,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方式,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当我们将手指往纸上一放,思考的同时,也让文字轻轻地流淌在纸上。

就像春风化雨,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或许,这些执笔为念的经历,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句,都可以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纪检监察公文写作基本要求

纪检监察公文写作基本要求

三一文库()〔纪检监察公文写作基本要求〕纪检监察公文是一种十分严肃的文件,有的具有法律、政策效力,因此,必须行文准确、内容翔实、语言精炼,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敷衍,要真实、准确。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纪检监察公文写作基本要求,欢迎阅读。

纪检监察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根据纪检监察公文的特点,纪检监察公文的写作必须符合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纪检监察公文的内容要真实、准确纪检监察公文是一种十分严肃的文件,有的具有法律、政策效力,因此,必须行文准确、内容翔实、语言精炼,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敷衍,要真实、准确。

▲二、纪检监察公文的选材要恰当形成和写好纪检监察公文,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材料来恰当地选择公文形式,而且要根据各类公文的特点恰当地选择材料。

选择材料,除了掌握好内容要真实、准确外,还必须注意其现实性和代表性。

现实性: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现实性很强的工作,它要立足于长久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代表性:任何文章写的内容都应有代表性,才有意义。

纪检监察公文的代表性不仅有典型的现实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纪检监察工作特性。

▲三、纪检监察公文的结构㈠结构要求。

公文的作者必须根据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把一系统材料分别主次轻重,进行恰当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使公文内容完整地成为一体,以充分、准确地将内容反映出来,这就是安排结构。

1、条理清楚。

公文要表达和说明什么,是赞成还是反对;哪些问题已澄清,其经过怎样,后果、危害及影响如何;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正在解决,什么问题还有待于解决,等等,不但内容要充实、简洁,而且要表达清楚。

2、结构严谨。

要紧紧围绕中心所表述问题,理清逻辑线索,根据层次,搞清内在联系。

3、格式完整。

每一件公文都应有完整的格式。

包括题目、编号、主报单位、抄送单位、分发单位、署名日期、密级、印发份数等,都应按要求准确标明。

㈡结构安排。

1、结构安排,预先设计。

结构是表达公文内容的基本框架,在写作之前应先设计好公文的结构。

努力坚持画画的励志句子鼓励坚持画画的句子

努力坚持画画的励志句子鼓励坚持画画的句子

努力坚持画画的励志句子鼓励坚持画画的句子1、艺术的成功在于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奥维德2、绘画可以使孩子一生更加富于色彩,使孩子更能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并使孩子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卡尔威特3、在一切谎言中,艺术是最真实的。

——福楼拜4、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明徐谓5、画素描是从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开始,而以看见的东西结束。

——博巴6、没有油画、雕像、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就会失掉一半。

——斯宾塞7、真实地表现自然,却仍然充满艺术的美。

——查·丘吉尔8、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明·徐谓9、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

——石涛10、用一根线条去散步。

——保罗克莱11、美术一旦脱离了真实,即使不灭亡,也会变得荒诞。

——托·卡莱尔12、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

——爱因斯坦13、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罗丹14、艺术上的骗子先骗自己,再骗别人。

——黄永玉15、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意义。

——亚里士多德16、艺术的内涵,是多么的美啊!——凡·高17、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张彦远18、我们的艺术应当比现实站更高,应当使人不脱离现实又高于现实。

——高尔基19、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件好事,常人都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20、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

——宗白华21、绘画有两种:一种为物质的,一为精神的。

——康定斯基22、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似则媚俗。

——齐白石23、艺术乃德行的宝库。

——巴尔扎克24、每当一位艺术家逝去,人类的一些幻想也随之而逝。

——罗斯福25、艺术家用脑,而不是用手去画。

——米开朗基罗26、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张躁27、艺术或有谬误,自然却永不犯错。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字画艺术的魅力。

每一笔、每一画,都是我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都是我思维的表达。

在书法创作中,我体会到了“笔墨中人”、“笔墨为心”的境界。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一下我的书法创作心得体会。

一、体现自己的真实感受书法创作需要体现自己的真实感受,观察到的事物或情感,才能让作品更具艺术感。

书法可以是刚柔相济,可以是高远雄浑,可以是流畅如水;字的造型可以是工整的楷书,可以是气势磅礴的隶书,可以是潇洒自如的行书。

不同的书法造型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感受,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二、表达中心思想每一篇书法作品都有中心思想,这种思想往往貫穿于作品的始终,是全篇的核心。

在创作书法作品时,我们需要注意表达中心思想,让创作的文字能够更加有说服力,更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中心思想可以是爱国主义、高尚的情操以及追求美好等等。

在创作时,需要注重中心思想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渴望。

三、突出重点在书法创作中,需要注意突出重点,让文章的重点得到凸显。

在书法创作中,可以通过大小、thickness、颜色等来突出重点部分,去达到引导读者注意的效果。

突出重点可以更加加强文章的逻辑性和阅读性,有助于读者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注意思辨在书法创作中,笔墨的安排、排布的字形,与文章的内容、构思都必须有细致深刻的思考。

需要注意调整文章的结构和排版,以突出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才能在创作中发挥出更大的创意和潜力。

五、遣词造句准确、简练在书法创作中,需要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不能流于俗套和寻常腔调,需要通过经典、古文来加强表达。

轻重缓急的掌握要非常到位,遣词造句的选择需要具有匠心和技巧。

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让文字更加简洁明了,能够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六、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是书法作品不可缺少的品质。

为你重拾笔墨的唯美文案

为你重拾笔墨的唯美文案

为你重拾笔墨的唯美文案曾经,闲暇之时,我喜欢独自一人,静静地舞弄笔墨,临摹古人书法,墨香让我心静安神,白纸黑字红印让我满心欢喜,自我陶醉的那种状态,有时我认为就是希望,就是梦想。

如今重拾笔墨,所欠诸多,但即便是笔墨不顺,然墨香沁鼻,让我暗自心醉。

有时,我曾熬夜写稿,也只有夜深人静心境才不再那么浮躁虚华。

平心静气,想法和文字才能真实,心甘情愿才能保证真实的可靠。

即便是深夜的孤寂,按着自己的思路慢慢地写稿,也能让自己享受着久违的美好,吐露后的轻松,结文后的满足,不觉疲惫,而感欣喜。

今日重新开篇写稿,真是费了很大的勇气和力量,生疏且力不从心,简单字词也不能顺利写出,甚至要借助字典查询,然而久违的亲切感和满足感,让我不再那么空洞恐惧。

从新开始,重拾笔墨,不在乎优差,随心所动,记录属于自己的一种生活,描绘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地,不再被所谓的“忙”占据一切,我们都该有属于自己幸福的一年四季。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任凭时月轮回,我自任逍遥。

春日,吐物纳新,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携家人漫步田间,看新芽破土重生,观晨露叶尖滚落,鸟鸣莺飞,蜂蝶群舞,随春风恣意昂扬,把春搬回家,四季如画。

夏日,枝繁叶茂,在门前老树下,依偎在父母跟前,体味“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亲情幸福,或拉拉家常,或安心打个盹,不用担心忙不完的活,尽享天伦之乐。

秋日,叶飞意浓,全家人团结协作,把丰收写在脸上,把美好储藏心间,辛勤的美味佳肴,全是幸福味道。

冬日,银装素裹,围坐火炉,暖和一身,不急不快,只为吃喝,慵懒成神仙般快活。

一年四季,一日一夜忘不却人间烟火,一笔一纸写不尽岁月牧歌,情到深处意绵长,眼之所睹,心有所悦,心满然意足。

风在吹,雨在下,人在行走,我在看,看风景的人就是风景,全然不知,已经写进了我的文字里。

浅谈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感受

浅谈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感受

浅谈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感受作者:于洋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0期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学习中国山水画是一个循回渐进的过程,不仅要认真临摹,学习古人的笔墨语言和精神力量,而且要学习对景写生,对景抒情,对景造境,最后达到独立创作,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风格体系。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1 临摹大师,学习传统谈到临摹,这是学习中国山水画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只有掌握这种方法,才能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在,其自古以来的笔墨技巧和造型表现是我们作为晚辈应该一直研究的课题。

在临摹中国山水画作品之前,我们要对画家生平等一系列资料进行大体的了解,然后要以一种认真且耐心的态度投入到大师的精神世界中去,用眼睛,用手,用心灵去观察,去理解,也去感受大师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心境是怎样的,还有笔墨造型之间是如何经营与处理的。

何为大师?在《辞海》中有一条是这样解释的:是指“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宗仰的学者或艺术家。

”在这里我们要学习前辈们所流传下来的成就,那就是他们的作品。

谈到临摹的作品,我们要适当选择每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且最为杰出的名家名作,这样才能在临摹中学习到传统的绘画理念,得到大师所流传下来的巨大财富。

以我个人之见,有以下大师之作可以临摹研究,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南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元代倪瓒的《雨后空林图》,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清代石涛的《飞瀑奇峰图》等等还有很多,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临摹掌握。

在学习中我们也应做到对历史的尊重,对大师作品的尊重,刻苦钻研,提高和培养自己对新旧事物的观察认识和理解能力。

每位成功者的背后都会付出艰辛的努力,每位画家的背后也都会有这样一层一层的台阶,我们经过查阅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每段时期的每位前辈所走过的成功之路也是艰辛坎坷的,但之所以会成功,除了坚忍不拔的信念之外,还有众多大师的足迹也同现在的我们一样是踩着前辈的脚印一步一步走上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真实,也要笔墨——郭全忠人物画的突破郎绍君当今画农民,以郭全忠的作品最有“味”——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地域与个人特色。

看他的画,就像是听秦腔,听陕西话,能感到一股浓郁的西北味道。

不只人物形象——笑容、姿致有这味道,就是土坡、窑洞、阳光也有这味道。

但这是郭全忠而不是别人唱的“秦腔”。

在这里,地域特色与个人特色是一体的。

“味”是观看得来的感受,是由视觉联想到听觉、味觉而形成的“统觉”。

这“统觉”的产生与视觉形象的地域与个性特征相关。

我曾用“苦涩”形容这一特征,但它又不止于苦涩,还有“土味”等,而且这“苦涩”和“土味”只属于郭全忠,不同于其它的“苦涩”和“土味”。

近百年中国画创造的农民形象,历经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在民国时期(1911-1949年),农民很少被画进中国画,即便画入,也是延续着古代的传统,作为田园牧歌式景象中的点缀。

少数艺术家如赵望云、黄少强、方人定、蒋兆和突破了画史的惯性,将农民作为自己绘画的主人公。

他们笔下的农民,是作为被污辱与被损害的族群刻画的,大体是一种具有批判旨意的“受虐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行“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农民迅速成为人物画的主角,出现了大量描绘农民和农村生活的人物画家。

他们笔下的农民,作为“当家做主人”的族群刻画,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英雄形象”和“快乐形象”。

文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创作主体与艺术本体受到尊重,“政治工具论”式微,画家着力点由描绘什么转移到如何描绘,进而转向对市场需求的适应。

他们笔下的农民,是“探索性形象”或“消费形象”。

“探索性形象”把对象作为单纯形式探索的载体,形象的真实性和社会性特征被忽略;“消费形象”随着画家塑造风格的需要和艺术消费的需要而变,真实的农民形象日益模糊,反而不大被人关心了。

郭全忠出生于河南农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他在西安美院学习时,曾受教于刘文西等,并遵循一体化的模式画过“英雄形象”。

新时期以来,他和绝大多数画家一样,寻求个性与独立,探索刻画农民形象的新途径。

其探索,一是追求真实,二是追求笔墨表现。

求真实就要抛弃一体化“英雄形象”的虚假和粉饰,在表现农民形象真实性的同时,表现画家自己情志的真实。

求笔墨表现就要改变以往只重“好看”造型而轻视中国画特色的倾向,充分发挥笔墨的作用,并创造自己的笔墨个性。

这两方面的追求,表明郭全忠人物画的拨乱反正特性,也表明也选择了一条推进人物画演进的大道。

“形象的真实”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画家对真实的理解和把握都有不同。

但“形象的真实”又是有标准的,因为作为“客体”的农民有规定性——他们的社会、精神和形象特质并不以画家感知的不同而改变。

画人物与画山水树石不一样,山水有“常理而无常形”(苏轼语),人物既有常理也有常形,人物画家通常需接受“常形”的制约(也许抽象表现主义的人物画如德库宁的《裸妇》除外)。

困难的是,尊重对象的“常形”不一定就能获取人物的真实性。

50-70年代的“英雄形象”是写实甚至是逼真的,但未必真实。

在艺术为“阶级代言”的历史情境中,画家必须超越眼见的真实达到理想的“真实”,但“理想”往往是“粉饰”的遮羞布。

80年代以来,画家的“言说方式”逐渐个人化,然而极端的、变态的个人化和风格化也会失真,当人物形象被压缩成风格符号,一定是以失真为代价的。

伴随着市场而来的甜俗化(其极端形式为艳俗),更是以消费趣味泯灭形象的真实性。

进入新时期的郭全忠也追求创造自由与风格个性,作品也进入市场,但他从不因此而放弃对真实性的追求。

这是他获得成功的“秘訣”之一。

我们的许多人物画家,要么脱不出以失真为特色的旧写实模式,要么在反对“工具论”的同时连同基本的写实手法和求真之意也泼掉,无怨无悔地去拥抱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

这是中国人物画较少突破的一大原因。

郭全忠笔下陕北农民,捕捉的是他们自然状态中的样相、姿致、态度,而没有人为的做作。

他们是生活中农民,而不是被画家摆来摆去、失去自然特性的模特儿。

他笔下的人物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乡土气,而没有我们司空见惯的“学院腔”(其早期作品带有这种“腔”);这种“土气”与那类经过精心挑选、精心修饰的“地方特色”不同。

无论是面目、身形、衣着、情态,都带着他(她)们原有的质朴、粗糙,甚至有些“髒”和“丑”。

这是从对象身上直接抓取而不是刻意夸张出来的东西。

这种真实性温暖而亲切,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捕捉这种动人真实,首先靠的不是聪明和技巧,而是与对象的内在联系。

郭全忠深受长安画派的影响,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重视——当然,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已经大不同于前辈。

所谓“内在联系”包括视觉观察与情感心理两方面的沟通。

郭全忠说:“陕北农民的苦与乐就是我的苦与乐,我觉得他们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

”这不是标榜,熟悉他的人和画,就会相信这是发自内心的声音。

他作品中的真实描绘和真实表现,都根于这种苦乐相连、命运相连的沟通、贴近与共鸣。

90年代初,他画过一批以藏族人物和惠安女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从精神、形式还是两者关系上,都没有画陕北农民那么真实感人。

这是发人深省的。

陕北农民是他的“根”。

离了这个根,就很难达到主客体的浑然一体,达到让人感到温暖亲切的真实。

在中国,现代化的步伐正由东向西,大步前行。

在“西部大开发”声浪中的陕北农民,会发生从外到内的深刻变化。

中国画如何面对这一变化,如何去表现变化着的真实性和地域性,如何挖掘和深思这些变化背后的人生苦乐和意义,是郭全忠面对的新课题。

对于人物画,与其说笔墨是形式手段,不如说是“语言”,是必要和重要的“言说方式”。

元明清以来,中国画的笔墨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发展,在日趋衰败的人物画中只有相对简单的应用。

著名的“十八描”只是线法,且只适用于古代衣冠,局限性显而易见。

近百年来,中国人物画因借鉴西画造型方法(素描等)而得到突破性的进展,但它始终没有解决好造型(或曰形象塑造)与笔墨的矛盾。

通常的情况是,一些人有素描根底和造型能力,但缺乏笔墨修养与能力,他们可以对人物的外形和表情进行深入刻画,但他们的笔墨大抵只是造型的工具,缺乏相对独立的意义。

徐悲鸿、蒋兆和及他们的追随者大抵如此,这与徐悲鸿学派重造型而轻笔墨的教学观念和体制有关。

另一些人相对重视笔墨,他们在强调借素描解决造型能力的同时,也强调继承笔墨传统,并在人物创作中适当吸取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方法,赋予他们的新人物画以活泼灵动的笔墨意趣。

但他们在满足于这种灵动笔墨的同时,却没有在人物刻画上求得突破与深化,新浙派画家方增先、李震坚、周昌谷以及他们的追随者大抵如此。

另有一些以速写、连环画、年画为基础的画家如叶浅予、黄胄、程十发等,大体以勾勒为主要手段,虽自成一体,却很难在塑造形象和笔墨表现这两方面有很大的超越。

新时期以来,画家们淡化了政治意识和派别意识,画法风格上相互融会并很快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写实性作品逐渐减少,表现性倾向大大抬头,笔墨或受到器重,或受到轻蔑,有的回到重形式趣味轻形象刻画的老路,有的转向追求形式或观念的新途,还有的把形式风格的选择系于打造品牌的努力。

但不论哪一倾向的画家,一旦得到市场认可,就大都慎言变革,坚守风格化的城堡了。

郭全忠“言说方式”的变化大体从《万语千言》(1979)开始,一方面,是从写实的“英雄形象”转为写实的真实形象(尽管人物还有戏剧化的痕迹),一方面,是从强调明暗的素描性笔墨(主要是面部刻画)向强调结构的写意性笔墨过渡(主要指衣服、环境的描绘)。

《自乐班》(1984)和同一时期的《小姑娘长大了》《母子》等作品,推进了这一变化,戏剧化的痕迹没有了,人物更加真实生动;素描性笔墨进一步减弱,写意性笔墨成为主体并形成了相当统一的关系。

在《自乐班》中,我们看到了不加粉饰、直面人生的写实精神,也看到了追求笔墨表现的努力。

“85”新潮以后的几年中,郭全忠一方面坚持这追求,一方面尝试新画法新风格,尝试了平面构成、装饰变形、以色为主、勾泼结合等等。

与此同时,他在“言说什么”和“如何言说”两方面都有些彷徨和困惑了。

约1992年,这种状况得到改变,他觉得自己抓住了根本,有些豁然开朗了,也找回了自信。

他后来总结说:中国画的现代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只在样式上寻求变革,很容易变成无根之木。

所以我要在探索的同时加强根意识。

这个根必须深植于生养我、造就我的黄土地,深植于传统文化中,深植于自己的心灵中。

”1992年以来的作品,是郭全忠绘画创作的一个新阶段、新高度。

在这些作品中,他对自己的“根”有了更切实的理解与把握,对自己的心灵有了更充分的体验与表现,对自己的“言说方式”尤其笔墨方式有了创造性的突破。

无论从大型作品《归》(1993)、《黄土高坡》(1995)、《少女》《不再偏僻的山庄》《黄河古渡》(1997)、《农村民主会》(1998)、《运牛图》《选村官》(1999)、《聚焦》(2000)、《麦垛子》(2002)、《自习》《早读》(2003),还是中小型作品《北方农民》《背上的梦》(1993)《母子仨》《西部汉子》(1994)《炊》(1995)、《大胡子与小不点》(1996)《红指甲》《阳春三月》(1997)《小学生》(1998)等,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它们的创造性突破体现在:第一,新鲜生动的感性特征。

画现实人物最重要的是把握对象的“真”。

“真”首先是对模特儿的感性把握——这把握须趁着新鲜,太熟就容易麻木。

人物画创作使用模特儿是十分必要的,但模特儿要挑选,对模特儿特征要捕捉。

在没有模特儿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间接材料如速写等。

如果没有充分的形象积累,没有合适的模特儿,只凭记忆和想象画,很容易概念化。

传统人物画依靠范本、程式而不使用模特儿,加上画家缺乏写生积累,所画形象难免概念化、公式化。

学院派画模特儿只注意人的自然特征,过分着眼于技巧,过分依赖理性,而往往忽视形象的感性特征和社会、心理特征,把人画成“木头”。

迎合权力和利益要求的作品,更是视真实为敝屣,不断制造虚假做作的形象。

郭全忠说:“我对艺术上的矫揉造作始终不感兴趣,通过艺术实践,我在努力寻找我心灵中一个真实的世界,……基于此,我发现自己很多画的草图比精心制作出来的成品精神含量更大些,情感也诚挚率真。

所以在后来的创作中我加强了草图意识。

”这里说的“草图意识”,是强调要珍视那些经常出现于草图之中的生动形象,强调不要被严谨的技巧和完整的形式淹没了对象的感性特征,不要被制作过程中的工具理性淡化了自己的新鲜感受。

郭全忠的作品常有没画完的感觉,粗服乱头但内含生命力,正是这种“草图意识”的表现。

当然,“草图意识”的实践有一个分寸问题,草图可能很生动,但也常常不成熟不深入,如何既保留草图的生动性,又克服它的粗糙,得到生动与完美的统一,是最大关键。

郭全忠的许多作品如《少女》《不再偏僻的山庄》《红指甲》《农村民主会》《小学生》《自习》《早读》等,新鲜生动而又完美,无可挑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