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课程纲要整合2014-9-3
第二稿数学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下)授课时间:80课时课程设计:孙文妹、王海通、赵爱云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一、课程目标:1、通过实际情景,养成几何证明的意识;让学生形成有条理的数学表达能力。
另外,要通过观察、操作(折、拼、画、图案设计)、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类比有理数,引入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以及实数的运算和运算律,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3、通过密切联系实际,从实际的需要出发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利用学生周围熟悉的素材学习本章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平面直角坐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同时突出数形结合思想,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看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引入,架起数与形的之间的桥梁。
4、通过关注实际问题情境,体现数学建模思想,在解方程组和不等组的的过程,渗透消元思想的化归思想,重视具体题目的解题过程,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基本能力,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5、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够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课程内容与实施1、学习活动2、学习资源(1)《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人教版,2012。
(2)《同步训练》山东文艺出版社。
(3)《配套练习册》人民教育出版社(4)网络资源。
(5)自选学习资料。
3、教学反馈(1)课堂反馈:主要通过引导/提问/交流/当堂检测/面批/考试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通过作业/每日一练/阶段性测试/数学过关大赛等途径来实现。
4、教学实施手段课前一练和学案(1)课前一练:主要针对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
(2)学案:编制学案,基于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学案主要为课堂学案。
学案的内容结构分为:学习目标、新课导入、典例解析、巩固训练、自我总结、当堂检测。
人教版七级数学下学期课程纲要
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学期课程纲要一、一般工程1、课程名称: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学期课程纲要2、课程类型:必修课程3、教案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下册4、授课时间:2012年2月8日—2012年6月20日;共90课时5、授课教师:鲁庄二中七年级数学教师:孙景虎6、授课对象:七年级二、具体内容1、课程目标:(1)教育目的:获得数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教育目标:初步具有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意义,提高应用数学服务生活的意识。
(3)课程目标:初步形成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4)学习目标:第五章相交线平行线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基本事实,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占到直线的距离。
2、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了解平行公理及其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识别同位、内错角、同旁内角;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会度量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
3、通过具休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能按照要求做出简单平面图平移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理解本章学过的关于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会用这些语句画出图形;能结合一些具体内容进行说理和简单推理,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5、能初步应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整理版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整理版一、引言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整理版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以及教育系统的教学需求,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规范,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详细的教学指南,以便更好地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
本文档将从初中数学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教学目标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后续的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建立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4.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5.为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与代数、几何与空间、函数与方程、统计与概率等四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1. 数字与代数•整数与有理数•小数、百分数与比例•代数式•数量关系2. 几何与空间•图形的认识与性质•平面图形的变换•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性质•空间图形的变换3. 函数与方程•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方程与不等式4. 统计与概率•数据收集与处理•概率与统计四、教学方法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基础概念、定理和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探究法: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
4.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2)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大王庄中学课程名称: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类型:初中数学必修教学材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学情分析:这批学生整体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任务艰巨。
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位数极少。
对待转化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较差。
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对学习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
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教材弱化了概念,强调二元建模思想。
为了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本章首先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二元一次方程,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介绍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接着,顺理成章地给出有关现实问题的解答,进而介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俩种基本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然后,通过几个现实问题情境,经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初一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
初一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在课程整合重组上,以课程纲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为背景,以物理意义的整合为基础,减少学科内、学科间交叉、重复的知识点。
初一数学主要是删减不必要的和重复的知识点,增加一些实用性的知识点。
七年级成立后,我们数学组展开课程整合的讨论和实施,自去年,我们就开始了课程整合实验,在初一上期,第一章我们添加三视图的画法和三视图的摆放位置,在第二章把第12节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删掉,在第三章,增加分式的概念以区别整式,在第四章我们增加一部分尺规作图,把第5节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删掉,在第六章把第1节和第2节合并起来,主要讲解数据的两种收集分式。
同时我们把初二的许多知识点放到初一去讲解,让学生在初一就会用,并且坚持这样做。
下面我就第一章具体说说我们对第一章课程整合的实施办法和原因:第一章有四节,总共6个课时,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立体图形的构成第二节展开和折叠第1课时正方体的展开图第2课时柱、锥体的展开和折叠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第四节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6个课时中而第一节的第1课时对我们学生来说,过于简单,有点浪费课时,所以我们把两个课时合二为一,第2节中第2课时也有点简单,而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展开图中相关的计算,所以我们把一下展开图中相关计算加进来了,而第四节中有许多是和初二,初三重复的比如第四节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因此,我们把人教版上的三视图和三视图的位置摆放要求,以及一些相关的计算加入到我们的课时中形成了我们想的第一章。
列举如下: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二节展开和折叠第1课时正方体的展开图第2课时柱、锥体的展开和折叠和相关计算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第四节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第1课时三视图的认识和画法第2课时三视图相关的计算以上是我们对第一章的整合,对其他章节的整合和重组就不在一一介绍,我们在课程整合中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在改变老师对教材的把控和对课标的解读,我们也许会有许多问题,但我们一直在向前!初一数学组郭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第一章有理数。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列代数式,单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认识多姿多彩的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以及最基本的图形——点、线、角等,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结合丰富的实例,探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认识角以及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度量,角的画法,角的比较及余角,补角等,探索了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及线段中点。
二、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第一章有理数内容标准: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教学安排: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内容标准:1. 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
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 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课程类型: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学材料:《数学》七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科目名称: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授课教师:赵刘朋授课时间:43课时授课对象:七三、七四学生●课程目标1.探索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探索平行线的特征以及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在探究图形的性质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推理的作用。
2.认识三角形,会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体会分类思想;会用尺规作全等三角形,并会用全等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推理能力。
3.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能读懂以不同方式呈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能用适当方式表示实际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4. 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会按要求画出一些轴对称图形;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探索中积累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5.感受生活中的随机现象,体会不确定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概率的意义,会求一些简单不确定时间发生的概率,并会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实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导言课整体把握教材,分享课程纲要(1课时)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共9课时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课时)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课时)3 平行线的性质(2课时)4 用尺规作角(1课时)回顾思考(2课时)第三章三角形共12课时1 认识三角形(4课时)2 图形的全等(1课时)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课时)4 用尺规作三角形(1课时)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1课时)回顾与思考(2课时)第四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共5课时1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1课时)2 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1课时)3 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2课时)回顾思考(1课时)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共7 课时1 轴对称现象(1课时)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1课时)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课时)4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1课时)回顾与思考(1课时)第六章概率初步共9 课时1 感受可能性(1课时)2 频率的稳定性(2课时)3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4课时)回顾与思考(2课时)●课程实施(一)教学方式1.充分利用导学案,使课堂明明白白,使导学案有梯度性、时效性;2.优化作业管理,简化、减少作业,提高作业的质量;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习惯,发挥科代表、组长作用;4.课堂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避免繁琐分析、机械练习、题海战术,突出课程之间的学科渗透。
第三、四章课程纲要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课程类型:国家课程教学材料:《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教学时数:9课时授课教师:张红梅适用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课程目标1.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与代数式进行表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说的意义,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理解代数式的含义,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4.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并会进行运算。
5.会求代数式的值,能解释值得实际意义,能根据代数式的值推断代数式反映的规律。
6.进一步熟悉计算器的使用,会借助计算器探索数量关系、解决某些问题。
课程内容第一节:字母能表示什么1、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或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接触到代数式;2、回忆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典型实例;3、提出若干供学生思考、交流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归纳,概括等活动了解代数式的含义;4、给出代数式的含义与相关概念;第二节:代数式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发展符合感;3、在具体情境中,能求出代数式的值,并解释它的实际意义;第三节:代数式求值1、会求代数式的值,感受代数式求值可以理解为一个转换过程或某种算法2、会利用代数式求值推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3、能解释代数式值的实际意义第四节:合并同类项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第五节:去括号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2、总结去括号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六节:探索规律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最新七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册《课程纲要》
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㈢实施对策
⒈数与代数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强运算意义的理解;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优化;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加强方法的指导。
⒉进行一次计算能力检测。应主要考察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地进行运算;是否有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能否有效地利用计算器探求规律;
⒊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也可用活动报告等方式
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为改进数学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保证。
因此,本期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把各个知识点真正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回忆、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通过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和课堂教学的有效启发,发展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中利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概括,形成小,形成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网络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习的学习质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初步具有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意义,提高应用数学服务生活的意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学期课程纲要
数学七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初中数学课程类型:国家课程教材来源:《数学(七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2版适用年级:初中七年级课时:70课时设计者:【背景分析】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课程内容”2.本册教材中编排的内容(1)六个单元的新内容数与代数:“有理数及其运算”、“整式及其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与几何:“丰富的图形世界”、“基本平面图形”;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3个综合与实践:“探寻神奇的幻方”、“关注人口老龄化”;“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3.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4.学习能力(1)课前预习能力:能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进行课前自学,写出或画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但在自学的过程中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数学思考:具有画直观图思考数学问题、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的意识,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积累的活动经验探究遇到的新问题,并能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但思考问题的条理性、深度、严谨性还需要提高。
(3)问题解决:已初具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互帮互学。
上课时,大多数同学能在小组或班级内讲解自己思考的过程,数学表达较条理;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提出不同的意见或补充,但也有个别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懒得思考,遇到疑难问题,不敢提出,还需提高言必有据的思维品质。
(4)学法指导: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
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课程目标】1.学生通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和代数式,掌握必要的有理数和代数式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能运用有理数,代数式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有理数的代数式来进行描述;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有理数、代数式刻划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七年级数学课程纲要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学校松山区哈拉道口学区中学课程类型必修类型设计教师黄丽新刘艳涛授课对象初二年级课时安排90课时日期2015、3学科思想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
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
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
1.高度抽象性数学的抽象,在对象上、程度上都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抽象,数学是借助于抽象建立起来并借助于抽象发展的。
数学的抽象撇开了对象的具体内容,而仅仅保留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数学运算、数学推理、数学证明、数学理论的正确性等,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借助于可重复的实验来检验,而只能借助于严密的逻辑方法来实现。
2.严密逻辑性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任何数学结论都必须经过逻辑推理的严格证明才能被承认。
逻辑严密也并非数学所独有。
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应用逻辑工具,都有它严谨的一面。
但数学对逻辑的要求不同于其它科学,因为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一种形式化的思想材料。
许多数学结果,很难找到具有直观意义的现实原型,往往是在理想情况下进行研究的。
3.广泛应用性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几乎在任何一门科学技术及一切社会领域中都被运用。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数学的这三个显著特点是互相联系的,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其逻辑的严密性,同时又保证其广泛的应用性。
学科学习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四)应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五)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与策略(1)课堂教学改革方面①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向优秀教师取经。
2014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年级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教学材料: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授课时间:75-80课时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一、课程目标:《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对课程总目标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就七年级下册各章,将目标定位如下:第一章《整式的乘除》整式是代数的基础性概念,代数式的运算(包括整式运算)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的需要,也构成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探索整式运算的运算法则,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推导乘法公式。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即所谓的“三线八角”问题和对平行线的讨论是平面几何中重要的议题,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让学生通过探索和简单的推理熟悉相关的性质与判定等几何事实,并确信它们成立,成为这册教材“公理化”的经验背景。
在这章的最后设置了“用尺规作线段和角”一节,是理解和运用相关几何知识的极好机会,只要求按步骤作图并保留作图的痕迹,暂时只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作法。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列为单独一章,这是在学习了代数式求值和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基础上引入的,为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进行铺垫,因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情景中从表格关系式、图像中获取信息找出自变量、因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把对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和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第四章《三角形》:教材提供许多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使他们通过探索和交流发现一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结论,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积累数学经验的可能,建立推理意识,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推理过程。
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分类并能进行简单的说理。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实际上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讨论,并通过轴对称图形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有理数》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课程纲要1、编制人:车巧玲2、编制人单位:文留镇第一初级中学3、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4、适用对象:七年级学生一、课程目标第一章有理数知识:1.﹙1﹚. 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有理数等知识是生活的需要。
(2). 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
(3).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便的混合运算。
2. 本章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意义:(1) 引入负数是实际的需要;(2)引入数轴是为能直观的介绍相反数、绝对值奠定基础,同时为用数轴引进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乘法法则做准备;(3)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对有理数的运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本章知识呈现:(1)通过“数学活动”将本章内容运用于实际;(2)通过“实验与探究”填幻方让学生体会两个相反数相加为零的意义;(3)通过“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让学生感叹先人的智慧和游戏中处处蕴含的数学道理;(4)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播放数学历史和数学文化的记录片。
(5)在广阔的绿草地上玩数学游戏,让数学课走出课堂。
(6)搜集数学家的故事刊物在数学课堂上聆听和欣赏。
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和增强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符号化方法,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学习有理数的分类思想;数轴的对应思想;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探究、转化的思想。
3. 进行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从多种角度感受数。
4. 正确合理的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培养并提高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情感:1. 数学观:(1)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2)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1. 前言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是为了指导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而编制的文件,旨在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以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 教学目标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概念和算法,能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内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与性质、数的运算、代数、几何、函数与方程、统计与概率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内容如下:3.1 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与性质•数的大小比较和大小关系的表示方法•数的绝对值、相反数和倒数的概念与计算3.2 数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实数的运算性质及其应用•运算法则与运算性质3.3 代数•代数式、代数等式和代数方程的概念与性质•代数式的展开与因式分解•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基本不等式及其解法3.4 几何•几何基本概念与性质•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性质•空间图形的认识与性质•基本几何变换•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简单图像的问题解决3.5 函数与方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一元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函数的图像、图像的性质及其应用•一些常见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元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3.6 统计与概率•统计基本概念与性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统计图形的绘制与应用•概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事件的概念与问题解决4. 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4.1 渗透教学法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实际问题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反复巩固和理解数学概念与方法。
4.2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4.3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初中教学大纲数学
初中教学大纲数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科目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学教学的发展,初中教学大纲对数学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和要求。
本文将针对初中教学大纲数学部分进行详细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数学教学目标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探究,培养自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同时,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中。
二、数学教学内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与量、图形、函数、方程与不等式、数据与图表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大纲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增加数学的趣味性。
三、数学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教学大纲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和合作解决问题,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提高数学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学大纲还推崇教师发问式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数学教学评价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等。
评价方法可以包括日常测验、作业评价、小组合作评价等多种形式。
通过综合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数学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支持数学教学,初中教学大纲还提出了数学教学资源的要求。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教学软件等。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需要选择与教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材,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七年级数学课程纲要表格
4、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和多种途径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
5、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6、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7、进行分层教育的探索,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
5.1相交线(4课时)
5.2平行线及其判定(3课时)
5.3平行线的性质(3课时)
5.4平移(2课时)
小结复习与单元测试(4课时)
6.1平面直角坐标系(4课时)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4课时)
小结复习与单元测试(2课时)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课时)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2课时)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课时)
7.4镶嵌(2课时)
小结复习与单元测试(2课时)
期中考试
8.1二元一次方程组(4课时)
8.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消元法(3课时)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
小结复习与单元测试(4课时)
9.1不等式(4课时)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3课时)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课时)
小结复习与单元测试、总复习
米河一中课程纲要
人教版数学下册
设计教师
七年级四班
课程总数
70课时
2012.02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正确找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会利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初中七年级上半学年数学教学大纲
初中七年级上半学年数学教学大纲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初中七年级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符号,并能正确运用;2. 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技巧,包括加减乘除和简单的整数运算;3. 发展数学思维,培养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单元一:数与代数- 数的读法和写法- 数的比较与排序-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 数字的位置与位值- 简单的代数表达式单元二:几何-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区别- 角的基本概念- 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和分类- 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判定单元三:数据与概率-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数据的图表表示- 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概率的基本概念- 简单事件的概率计算单元四:函数与方程- 函数的基本概念- 函数图象的表示- 函数关系的建立- 简单方程的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探究式研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研究效果。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4. 定期评估:通过作业、测验和考试等方式,及时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
教学评估为了科学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作业评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提高。
2. 测验评估: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3. 期中考试:对上半学年所学内容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理解水平。
4. 学业报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情况撰写学业报告,总结自己的研究收获和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数学课程纲要整合
1、课程名称: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整合
2、教学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授课时间:共80-90课时
4、授课教师:七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5、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一、课程目标: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6、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7、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8、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9、会求代数式的值;
10、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
11、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换算。
12、了解角平分线及其性质。
1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14、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15、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16、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17、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内容标准:
1.认识常见的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能对它们进行正确的分类。
2.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及从不同方向看等数学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4.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经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习惯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学习与活动中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安排:
章节教材内容课时安排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 展开与折叠 2
截一个几何体 1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2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2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内容标准: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意义。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内容标准: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2、理解代数式的含义,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3、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并会进行运算。
4、会求代数式的值,能解释值的实际意义,能根据代数式的值推断代数式反映的规律。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内容标准:
1、经历观察、测量、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2、在现实情境中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等简单平面图形,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
的平行和垂直关系.
3、能用数学符号表示角、线段、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
4、会进行线段或角的比较,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进行角的单位的简单换算.
5、经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了解线段、平行线、垂线的有关性质. 章节 教材内容
课时安排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有理数
1 数轴
1 绝对值
1 有理数加法
2 有理数减法 1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2 有理数的乘法
2 有理数的除法
1 有理数的乘方
2 科学记数法
1 有理数混合运算 1
章节 教材内容
课时安排 第三章 字母表示数
字母表示数
1 代数式
1 整式
1 整式的加减
2 探索与表达规律
1 思考与回顾 1
6、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积累操作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问题的能力.
7、借助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等工具,会画角、线段、平行线、垂线.
第五章 一元一
次
方程
内容标准:
1.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3.能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求解方程和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合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4.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内容标准:
1、从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或预测的活动.
2、能对较大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发展数感.
3、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4、能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能制作扇形统计图.
5、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征,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清晰、有效地展示数据. 章节 教材内容
课时安排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线段、射线、直线
1 比较线段的长短
1 角
1 角的比较
1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1 回顾与思考 1 章节 教材内容
课时安排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2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2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
了 1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 1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工程”义演 1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能追上小明吗 1
回顾与思考
1
6、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三、课程实施 (1)实施方法: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
直观与“说理”相结合。
创设现实、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
程。
(2)实施形式:
①收集和分析资料:就是提倡学生通过报刊、书籍、上网、拜访有关人士的途径收集和分析资料,获取新知识。
②自主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己自学课本,解决相关的问题。
③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自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④探究学习:就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解决。
四、课程评价:
(1)评价内容:
①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②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2)评价形式:
①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学习本册课本以来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
内容包括:回答问题的声音、做作业的质量、上课的表现等等。
章节 教材内容
课时安排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收集
1 普查和抽样调查
1 数据的表示
1 统计图的选择
1 回顾与思考
1
②学生互评: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推磨式的方法,让组与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③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④学校评价:可以是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学生特长的发挥,对学生进行评价。
⑤他评:指家长、社会等对学生口头的评价。
如参加社会实践后、调查等活动后对学生的口头评价。
七年级数学组:
20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