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5水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样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水害事故应急救援

预案样式

×××煤矿水害应急救援预案(样式)

总工程师:

技术科长:

审核:

编制:

××××年××月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交通位置

××矿位于××市东北方向约20Km处,行政区划隶属××市××镇管辖。区内交通以公路为主(矿区公路及连接铁路水路具体情况描述,并附矿区交通图)。

第二节矿井地质条件及自然因素

一、地质条件

(一)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煤矿区位于××××地带,地貌类型主要为沙丘地貌及黄土沟壑地貌。黄土地貌部分地形变化较大,而沙滩地部分则地势开阔平坦,总体地势东北部较高,西南部较低。煤矿区内海拔标高一般在1168-1221m之间。

按各地貌单元的成因,将本区地貌划分为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二类。

风沙地貌:区内广泛分布,约占总面积的90%,地貌类型为固定沙及半固定沙,植被覆盖率较好。厚度一般几米至十余米。组成物质是粉细沙、中粗沙和粉质沙土。风力作用是风沙地貌的主要成因。

黄土地貌:分布在煤矿区西南部的局部范围,约占总面积的10%,梁顶平缓,常被薄层片沙覆盖,冲沟陡深,地形高差较大,植被稀疏,为典型的黄土冲蚀地貌。

2、水系

煤矿区处于黄河一级支流××河流域,区内地表沟流××河由东向西从井田以北流过。

3、气象

本区地处我国西部内陆,为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四季冷热多变,昼夜温差悬殊,干旱少雨,蒸发量大,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等三个月。全年无霜期短,十月初上冻,次年四月解冻。

(二)水文地质

1、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按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水力特征将矿区内含水层划分为新生界松散层孔隙潜水含水层和中生界碎屑岩裂隙承压水含水层。

①新生界松散层孔隙潜水含水层

A、第四系上更新统湖积层,全新统风积砂、冲积层孔隙含水层

(a)风积砂:广泛分布矿区地表,岩性为粉细砂,厚度变化大,透水不含水或含水微弱,在低洼地带和滩地区与下××××组构成同一含水层。

(b)冲积层:成条带状分布于××河与××河两侧,含水层为中细砂,局部为粗砂,孔隙大、透水性强,富水性好,含水层一般厚3-10米,水位埋深一般小于5米,矿化度小于300mg/L。

(c)湖积层:集中分布于沙漠滩地区,其它地区零星分布。主要含水层为××××组,岩性以粉细砂、中粗砂夹亚砂土为主,结构

松散,孔隙度大,易于接受补给,地下水赋存条件好。其富水性严格受地形地貌及含水层厚度的制约,一般在低洼处多形成富水性强区。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3 m,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Na或HCO3-Ca型水,矿化度小于300mg/L,是良好的生活用水。

B、第四系中更新统砾石黄土及第三系上新统三趾马红土隔水层

广布全区,连续分布,厚度0-175m,南厚北薄,岩性为一套黄、深红、浅紫红色粘土及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富水性极差,是区内主要的隔水层组。

②中生界碎屑岩裂隙承压含水层

主要有侏罗系中统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及下统富县组含水层。总体上看,本区含水层以侏罗系砂岩为主,其结构致密,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差,是一微弱含水岩组。

A、侏罗系中统安定组裂隙承压含水层

分布于××区域,厚度10.56-169.17m,上部岩性以紫红、暗红色泥岩、紫杂色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为主,下部以紫红色中、粗砂岩为主,夹有砂质泥岩。含水层主要在该层底部,其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差。据C54号孔抽水资料,含水层厚度28.85m,单位涌水量

q=0.0564L/s.m,渗透系数K=0.205m/d,矿化度207mg/L,为HCO3-Ca•Na型水。

B、侏罗系中统直罗组裂隙承压含水层

分布于××区域,厚度变化大,一般为8.9-190.5m,上部为紫杂色、灰绿色泥岩与砂质泥岩互层,下部为黄绿色中、粗粒石英砂岩,大型交错层理发育,是本段主要含水层,裂隙不发育,富水性

弱。据C52号钻孔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q=0.093L/s.m,渗透系数K=0.35m/d,矿化度M=225m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

C、侏罗系中统延安组裂隙承压含水层

延安组厚度一般为275m左右,其岩性为一套中细粒砂岩与砂质泥岩,粉砂岩、炭质泥岩互层,节理、裂隙极不发育,富水性极差。从大量抽水资料可以看出:在垂向上,表现出随着深度增加富水性变差,渗透系数变小,矿化度增加,水质相对变差的趋势。延安组各主要可采煤层上部均有15m 左右的浅灰色中细粒砂岩,局部为粗粒砂岩,是各主要可采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③侏罗系下统富县组裂隙承压含水层

全区分布,平均厚度78.43m,岩性主要为粗粒砂岩,含砾粗砂岩,其次为紫杂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含水层主要为灰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

二、自然因素

(一)、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矿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补给量受大气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形式,地形地貌,含水层岩性诸多因素的制约。矿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6.6mm,多以暴雨形式集中于每年的7-9月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沙漠滩地区、地形平缓,透水性好,降水入渗系数 0.3-0.6;黄土丘陵区,地形破碎,沟谷坡度大,降水的入渗系数很小,一般小于0.1。另外沙漠滩地区地下水还接受凝结水的补给,但补给量甚微。

矿区内各大水系的地表分水岭与地下分水岭基本吻合,补给区与排泄区的地形高差较大,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后,地下水向河谷区

和洼地区运移,运移速度取决于含水层岩性和基底岩层形态特征及水力坡度(一般在5-20‰)所以沙漠滩地区汇流相对集中平缓,出露大泉多,河流量比较稳定,内流湖泊、海子分布较多。黄土地貌区地下水流向分散,泉水细流,时有干涸。基岩承压水以侧向补给为主,并与潜水存在互补关系,主要通过越流或“天窗”顶托方式发生联系。

地下水除以泉泄流方式排入河流之外,垂向蒸发亦是主要的排泄方式之一。沙漠滩地区及内流中心地带,地下水位埋深多小于

3m,湿地或湖泊为地下水的蒸发排泄创造了条件。

矿区地下水流向松散层孔隙潜水及基岩风化裂隙潜水的径流方向由高至低与现代地形吻合,河谷区潜水径流方向与地表水径流方向基本一致但存在一定夹角。深层地下水径流方向基本沿岩层倾向由东向西或西南方向运移。

地下水动态反映出八、九月份或九、十月份水位和泉水流量达最高值,雨季后逐渐下降至次年一月,二至三月份冰雪融化,地下水位与泉水流量又有微小回升,随后继续下降,到雨季前四、五月份下降为最低值,年内出现两个峰值的动态曲线。峰值出现的时间一般滞后于降水峰值期,其滞后时间及变幅与地下水补给面积大小等因素有关。一般补给区面积大,径流途径长,则滞后时间长,年变幅小,沙漠滩地区水位变幅一般在0.5m左右。年际变化基本与降水周期同步,但有一定的滞后期,其滞后期长短亦主要与地下水的补给面积大小有关。综上所述,矿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少量凝结水的补给,因受本区特殊气候因素影响,形成每年7-9月份和讯期集中补给,长年消耗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