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0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1张PPT)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31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31张ppt)

地方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要求:不但会解释,而且能联系旧知。)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了解作者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 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 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 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资料: 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
元丰六年(1083)贬黄州,初时寓 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绝不罣碍於迁谪之事,公 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 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 格清高超逸的人。。曾筑亭於住所之 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 「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
(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一起
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欣然起行 寻张怀民 漫步赏月 发出感慨
步于中庭
叙 ( 夜游 )之事 写 ( 月色 )之景 抒 ( 闲人 )之情
思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
读懂
想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高兴的样子
走动
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 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 地起身出门。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答复
陶弘景
谢征,作者的 朋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划分层次。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tuí lín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4、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动静映衬之美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 体会山水类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答题思路] 看景物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征,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找关键词句 寻找文(诗)眼及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深入体会其情感。 联系背景 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 藻、荇交错纵横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 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青林翠竹”--- 平视
“晓雾将歇”--- 早晨
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鸟乱鸣”--- 听觉 景 “夕日欲颓”--- 傍晚
“沉鳞竞跃”--- 视觉
3、思考下面问题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 “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的状态,表现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 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静中有动, 表现了热闹的气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叙事—— 赏月缘由:谪居寂寞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写景——庭下月景:景色宜人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抒情—— 点睛之笔:愉悦悲凉
51
课文细读品味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 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 子比作“水中”的藻、荇,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 “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灵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赏月文化 隋唐以后,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 圣色彩明显消退。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权 威,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代的 文人大多具有浪漫主义精神,且喜爱亲近自然,所以中秋 赏月、玩月便成为文人的时尚。
译文: 文章是几案上的山水风光,山水风光是大 地上的文章。
57
课文拓展积累
(2) 原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陈继儒《小窗幽记》
译文: 泰然面对荣耀和屈辱,悠闲地欣赏庭院中的花开 花落;不在意退隐还是做官,安然地观看 天上的云聚散无常。
58
课文拓展积累
传统文化
52
课文细读品味
2.文章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却是点睛之笔,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失意中有 豁达的心境。
53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叙事简约。 文章叙事简明扼要,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
入题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点明了夜的特点是月色溶 溶,作者抓住这个特点,简洁入题。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PPT课件PPT课件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PPT课件PPT课件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 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 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 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 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思考问题读课文
自然美景
导思1.文章描写了 怎样 的自然美景?
翻译课文
原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注释: 四时:四季。
俱:都。 晓:早晨。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翻译课文
译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
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 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 察两种视角来写。
பைடு நூலகம்
课文品读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
样的表达效果 ?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 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 ,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
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 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 “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 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
《答谢中书书》。
走近作者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示范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示范课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 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 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
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什么? 4、如何理解“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和“怀明亦 未寝”中的“亦”。
3、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的思想感情。
学习步骤
1、作家作品。 2、朗读训练。 3、疏通文意。 4、文本解读。 5、疑难探究。 6、考点聚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释题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 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同为六朝 山水名作。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你有何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的感觉
3、作者是如何描绘庭院月景的?
以新颖的比喻描写庭院的月景。“积水空明”,写月光 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思考探究:《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 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 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八上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八上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短文两篇》,与文人雅士一起欣 赏山水之美,体悟人生况味。板书课题《短文两篇》。

21世纪教育网
出示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积
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 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
景物之美。
3 分析文章描写的景物特征,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倾听山水之美
1 、有感情朗读文章。
同学们,优美的景色,精巧 的文字,你是否被打动了呢?我们 也来有感情朗读这篇文章,抒发内 心的感动吧!要求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读出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倾听山水之美
2 你会给文章划分朗读节奏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短文两篇
2017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 无数的文人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 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也有 许多雅士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 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 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读懂文中之景
原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 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 了。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同学们,文章描写的景物有 什么特点?景物之美表现在什么 地方呢?让我们美美地吟咏涵诵 文章,思考下面的问题,品味山 水之美。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 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 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 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2、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寸,那些露在水 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 3、林子的泥土夹杂着清新的气味,草叶慢慢地探头,在树根,在灌木丛,在你的脚下,安静地蔓延着不为 人知的浅绿。像淡淡的水粉。
• 4、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 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 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皎洁 空灵 (或清澈透明)
清丽 淡雅
悟一悟 品心境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在句子前试着加“噢”字读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件 短文两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件           短文两篇

3、“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 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的清高。 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 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 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陋室铭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 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 曾官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 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 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 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 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 上写的。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 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 体。其文字精练,多用骈句,有韵。

(比陋室)



有仙



有龙

设喻引题 概述中心
陋室
惟吾
德馨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 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 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 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 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 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 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文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学 上 万 古 远大抱负 流 芳 的 高 远 志 趣
诸葛庐 子云亭 何陋之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10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10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1张PPT)
第10课 短文两篇
R 八年级上册
2019/12/13
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 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 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 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 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 拨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 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 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2019/12/13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 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 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 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 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 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 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运山水石的成就?
其奇者。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 别从仰观、仰察两种视觉来写。
2019/12/13
6.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 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舞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
2019/12/13
1.山川之美,在作者笔 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具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 短文两篇 -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 短文两篇 -课件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 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 二者相映成趣。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 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 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 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
山水了相映
之美。
6、“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7、“竞晓跃雾”将表歇现,了晨猿昏鸟变乱化鸣,夕日欲之颓美,。沉鳞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 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 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①〔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 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
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
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 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 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 美` 好世界。
4、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 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 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内精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 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这用里现实在代是汉人语间翻的译仙文境中啊。画自横从线南的朝句的子谢。灵运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10《短文两篇》ppt课件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10《短文两篇》ppt课件

品鉴课文
你从文中语句读出了苏轼怎样的情感变化和心境?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品鉴课文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点睛之笔, 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漫步的悠闲,
分句释义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 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全文释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照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品鉴课文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 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感慨能欣赏如 此美景的人少,这两位闲人为什么能 欣赏到美景?
品鉴课文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 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 美的眼睛,就能看到。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 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这两位闲人做到了这一点,旁人在追求名利,无暇顾 及美景,当然欣赏不到。这是作者的人生感慨,流露 出旷达的心境。
形容水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原来是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只是
吾两人者耳。 罢了
分句释义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 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共:共同。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 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有高雅情趣的人相比肩。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入:耸入。见:看见。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写 出了仰视、俯察两种视角。
其他词释义 交:交相。具:都。将:将要。乱: 纷乱。竞:争相,争着。
检测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承天寺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 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 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 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
•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 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 意见,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 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 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 品的名作。
美 2 这个字出现在文中那句话中?这句话在全 文起什么作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统领全文
3.作者是怎样写出清丽的山水之美的?
• 四时之景:
1. 高峰入云 2.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俯视、仰视)
3. 两岸石壁 4. 青林翠竹
色彩相配之美(平视)
• 晨昏之景:
1.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晨昏变化之美
2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陶弘朗景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
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
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
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赏心
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
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
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2019/8/1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 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 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运山水石的成就?
其奇者。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 别从仰观、仰察两种视觉来写。
2019/8/1
6.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 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舞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
2019/8/1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 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 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 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 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 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 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8.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古来共谈 美”,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 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 表露了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 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 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 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 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 之感。
第10课 短文两篇
R 八年级上册
2019/8/1
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 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 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 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 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 拨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 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 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月色入户
(古义:泛指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2019/8/1
今义:停止、休息)
一词多义


2019/8/1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文中指 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2019/8/1
课文朗读
2019/8/1
文学常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 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 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 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 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 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 序,詹福瑞)。
2019/8/1
7.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不 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 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继写水中 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 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 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 浓。夜游因月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 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 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 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 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 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未寝”则显 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 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直接 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019/8/1
5.作者虽然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 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 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 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2019/8/1
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 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 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 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 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 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2019/8/1
与谢中书书
陶弘景
2019/8/1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 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江 宁)人,南朝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代表作品有《本草经集注》《二牛 图》《答谢中书书》。
2019/8/1
写作背景
《与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 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 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 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 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 如此。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
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
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
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
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2019/8/1
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 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 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 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 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2019/8/1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 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 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 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 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019/8/1
难句解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念无与为乐者,遂 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3.怀民亦为寝,相与 步于中庭。
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 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 的心绪。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 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 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2019/8/1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 2019/8/1 “相与于中庭步”)
精读课文
第一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第二部分 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第三部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019/8/1
1.山川之美,在作者笔 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具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 日欲颓,沉鳞竞跃 化?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 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
己隐居地秀美景色?
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 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 寻找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连个新奇 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
的?
如藻荇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 什么特点?给人怎样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
者的情感?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5.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 叙述、描写、抒情 方式?
2019/8/1
6.文章的结尾处流露出作者怎 样的情绪?
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 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 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你,陷入 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 略着情绪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 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 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2019/8/1
2019/8/1
9.“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 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 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 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 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 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 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2019/8/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 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 《题 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
2019/8/1
写作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 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 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 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 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 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 2019/8/1 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