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0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1张PPT)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31张ppt)
地方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要求:不但会解释,而且能联系旧知。)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了解作者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 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 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 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资料: 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
元丰六年(1083)贬黄州,初时寓 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绝不罣碍於迁谪之事,公 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 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 格清高超逸的人。。曾筑亭於住所之 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 「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
(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一起
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欣然起行 寻张怀民 漫步赏月 发出感慨
步于中庭
叙 ( 夜游 )之事 写 ( 月色 )之景 抒 ( 闲人 )之情
思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
读懂
想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 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 地起身出门。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
信
答谢中书书
答复
陶弘景
谢征,作者的 朋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划分层次。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tuí lín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4、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
意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色彩配合之美
境
晨昏变化之美
美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动静映衬之美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 体会山水类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答题思路] 看景物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征,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找关键词句 寻找文(诗)眼及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深入体会其情感。 联系背景 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 藻、荇交错纵横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 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青林翠竹”--- 平视
“晓雾将歇”--- 早晨
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鸟乱鸣”--- 听觉 景 “夕日欲颓”--- 傍晚
“沉鳞竞跃”--- 视觉
3、思考下面问题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 “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的状态,表现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 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静中有动, 表现了热闹的气氛。
短文两篇
信
答谢中书书
答复
陶弘景
谢征,作者的 朋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划分层次。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tuí lín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4、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
意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色彩配合之美
境
晨昏变化之美
美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动静映衬之美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 体会山水类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答题思路] 看景物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征,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找关键词句 寻找文(诗)眼及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深入体会其情感。 联系背景 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 藻、荇交错纵横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 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青林翠竹”--- 平视
“晓雾将歇”--- 早晨
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鸟乱鸣”--- 听觉 景 “夕日欲颓”--- 傍晚
“沉鳞竞跃”--- 视觉
3、思考下面问题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 “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的状态,表现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 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静中有动, 表现了热闹的气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记
叙事—— 赏月缘由:谪居寂寞
承
赏月的欣喜
天
贬谪的悲凉
寺
写景——庭下月景:景色宜人
漫步的悠闲
夜
人生的感慨
游
抒情—— 点睛之笔:愉悦悲凉
51
课文细读品味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 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 子比作“水中”的藻、荇,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 “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灵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赏月文化 隋唐以后,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 圣色彩明显消退。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权 威,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代的 文人大多具有浪漫主义精神,且喜爱亲近自然,所以中秋 赏月、玩月便成为文人的时尚。
译文: 文章是几案上的山水风光,山水风光是大 地上的文章。
57
课文拓展积累
(2) 原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陈继儒《小窗幽记》
译文: 泰然面对荣耀和屈辱,悠闲地欣赏庭院中的花开 花落;不在意退隐还是做官,安然地观看 天上的云聚散无常。
58
课文拓展积累
传统文化
52
课文细读品味
2.文章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却是点睛之笔,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失意中有 豁达的心境。
53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叙事简约。 文章叙事简明扼要,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
入题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点明了夜的特点是月色溶 溶,作者抓住这个特点,简洁入题。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PPT课件PPT课件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 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 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 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 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思考问题读课文
自然美景
导思1.文章描写了 怎样 的自然美景?
翻译课文
原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注释: 四时:四季。
俱:都。 晓:早晨。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翻译课文
译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
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 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 察两种视角来写。
பைடு நூலகம்
课文品读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
样的表达效果 ?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 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 ,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
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 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 “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 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
《答谢中书书》。
走近作者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示范课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 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 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
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什么? 4、如何理解“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和“怀明亦 未寝”中的“亦”。
3、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的思想感情。
学习步骤
1、作家作品。 2、朗读训练。 3、疏通文意。 4、文本解读。 5、疑难探究。 6、考点聚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释题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 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同为六朝 山水名作。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你有何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的感觉
3、作者是如何描绘庭院月景的?
以新颖的比喻描写庭院的月景。“积水空明”,写月光 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思考探究:《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 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 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八上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短文两篇》,与文人雅士一起欣 赏山水之美,体悟人生况味。板书课题《短文两篇》。
21世纪教育网
出示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积
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 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
景物之美。
3 分析文章描写的景物特征,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倾听山水之美
1 、有感情朗读文章。
同学们,优美的景色,精巧 的文字,你是否被打动了呢?我们 也来有感情朗读这篇文章,抒发内 心的感动吧!要求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读出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倾听山水之美
2 你会给文章划分朗读节奏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短文两篇
2017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 无数的文人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 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也有 许多雅士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 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 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读懂文中之景
原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 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 了。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同学们,文章描写的景物有 什么特点?景物之美表现在什么 地方呢?让我们美美地吟咏涵诵 文章,思考下面的问题,品味山 水之美。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 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 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 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2、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寸,那些露在水 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 3、林子的泥土夹杂着清新的气味,草叶慢慢地探头,在树根,在灌木丛,在你的脚下,安静地蔓延着不为 人知的浅绿。像淡淡的水粉。
• 4、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 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 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皎洁 空灵 (或清澈透明)
清丽 淡雅
悟一悟 品心境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在句子前试着加“噢”字读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件 短文两篇
3、“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 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的清高。 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 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 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陋室铭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 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 曾官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 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 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 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 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 上写的。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 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 体。其文字精练,多用骈句,有韵。
山
(比陋室)
水
—
—
有仙
山
名
水
有龙
灵
设喻引题 概述中心
陋室
惟吾
德馨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 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 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 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 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 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 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文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学 上 万 古 远大抱负 流 芳 的 高 远 志 趣
诸葛庐 子云亭 何陋之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10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1张PPT)
第10课 短文两篇
R 八年级上册
2019/12/13
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 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 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 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 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 拨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 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 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2019/12/13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 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 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 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 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 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 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运山水石的成就?
其奇者。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 别从仰观、仰察两种视觉来写。
2019/12/13
6.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 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舞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
2019/12/13
1.山川之美,在作者笔 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具备。
R 八年级上册
2019/12/13
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 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 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 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 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 拨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 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 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2019/12/13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 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 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 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 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 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 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运山水石的成就?
其奇者。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 别从仰观、仰察两种视觉来写。
2019/12/13
6.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 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舞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
2019/12/13
1.山川之美,在作者笔 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具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 短文两篇 -课件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 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 二者相映成趣。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 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 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 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
山水了相映
之美。
6、“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7、“竞晓跃雾”将表歇现,了晨猿昏鸟变乱化鸣,夕日欲之颓美,。沉鳞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 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 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①〔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 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
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
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 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 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 美` 好世界。
4、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 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 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内精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 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这用里现实在代是汉人语间翻的译仙文境中啊。画自横从线南的朝句的子谢。灵运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 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 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 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
山水了相映
之美。
6、“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7、“竞晓跃雾”将表歇现,了晨猿昏鸟变乱化鸣,夕日欲之颓美,。沉鳞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 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 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①〔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 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
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
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 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 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 美` 好世界。
4、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 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 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内精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 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这用里现实在代是汉人语间翻的译仙文境中啊。画自横从线南的朝句的子谢。灵运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10《短文两篇》ppt课件
品鉴课文
你从文中语句读出了苏轼怎样的情感变化和心境?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品鉴课文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点睛之笔, 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漫步的悠闲,
分句释义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 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全文释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照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品鉴课文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 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感慨能欣赏如 此美景的人少,这两位闲人为什么能 欣赏到美景?
品鉴课文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 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 美的眼睛,就能看到。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 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这两位闲人做到了这一点,旁人在追求名利,无暇顾 及美景,当然欣赏不到。这是作者的人生感慨,流露 出旷达的心境。
形容水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原来是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只是
吾两人者耳。 罢了
分句释义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 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共:共同。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 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有高雅情趣的人相比肩。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入:耸入。见:看见。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写 出了仰视、俯察两种视角。
其他词释义 交:交相。具:都。将:将要。乱: 纷乱。竞:争相,争着。
检测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承天寺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 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 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 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
•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 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 意见,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 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 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 品的名作。
美 2 这个字出现在文中那句话中?这句话在全 文起什么作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统领全文
3.作者是怎样写出清丽的山水之美的?
• 四时之景:
1. 高峰入云 2.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俯视、仰视)
3. 两岸石壁 4. 青林翠竹
色彩相配之美(平视)
• 晨昏之景:
1.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晨昏变化之美
2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陶弘朗景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共:共同。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 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有高雅情趣的人相比肩。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入:耸入。见:看见。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写 出了仰视、俯察两种视角。
其他词释义 交:交相。具:都。将:将要。乱: 纷乱。竞:争相,争着。
检测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承天寺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 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 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 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
•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 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 意见,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 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 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 品的名作。
美 2 这个字出现在文中那句话中?这句话在全 文起什么作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统领全文
3.作者是怎样写出清丽的山水之美的?
• 四时之景:
1. 高峰入云 2.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俯视、仰视)
3. 两岸石壁 4. 青林翠竹
色彩相配之美(平视)
• 晨昏之景:
1.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晨昏变化之美
2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陶弘朗景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
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
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
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赏心
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
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
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2019/8/1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 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 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运山水石的成就?
其奇者。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 别从仰观、仰察两种视觉来写。
2019/8/1
6.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 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舞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
2019/8/1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 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 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 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 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 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 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8.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古来共谈 美”,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 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 表露了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 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 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 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 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 之感。
第10课 短文两篇
R 八年级上册
2019/8/1
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 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 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 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 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 拨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 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 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月色入户
(古义:泛指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2019/8/1
今义:停止、休息)
一词多义
欲
与
2019/8/1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文中指 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2019/8/1
课文朗读
2019/8/1
文学常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 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 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 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 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 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 序,詹福瑞)。
2019/8/1
7.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不 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 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继写水中 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 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 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 浓。夜游因月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 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 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 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 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 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未寝”则显 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 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直接 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019/8/1
5.作者虽然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 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 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 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2019/8/1
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 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 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 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 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 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2019/8/1
与谢中书书
陶弘景
2019/8/1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 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江 宁)人,南朝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代表作品有《本草经集注》《二牛 图》《答谢中书书》。
2019/8/1
写作背景
《与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 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 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 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 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 如此。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
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
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
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
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2019/8/1
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 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 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 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 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2019/8/1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 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 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 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 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019/8/1
难句解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念无与为乐者,遂 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3.怀民亦为寝,相与 步于中庭。
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 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 的心绪。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 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 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2019/8/1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 2019/8/1 “相与于中庭步”)
精读课文
第一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第二部分 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第三部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019/8/1
1.山川之美,在作者笔 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具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 日欲颓,沉鳞竞跃 化?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 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
己隐居地秀美景色?
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 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 寻找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连个新奇 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
的?
如藻荇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 什么特点?给人怎样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
者的情感?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5.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 叙述、描写、抒情 方式?
2019/8/1
6.文章的结尾处流露出作者怎 样的情绪?
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 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 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你,陷入 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 略着情绪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 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 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2019/8/1
2019/8/1
9.“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 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 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 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 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 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 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2019/8/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 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 《题 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
2019/8/1
写作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 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 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 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 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 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 2019/8/1 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
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
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赏心
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
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
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2019/8/1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 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 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运山水石的成就?
其奇者。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 别从仰观、仰察两种视觉来写。
2019/8/1
6.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 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舞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
2019/8/1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 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 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 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 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 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 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8.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古来共谈 美”,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 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 表露了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 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 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 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 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 之感。
第10课 短文两篇
R 八年级上册
2019/8/1
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 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 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 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 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 拨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 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 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月色入户
(古义:泛指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2019/8/1
今义:停止、休息)
一词多义
欲
与
2019/8/1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文中指 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2019/8/1
课文朗读
2019/8/1
文学常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 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 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 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 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 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 序,詹福瑞)。
2019/8/1
7.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不 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 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继写水中 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 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 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 浓。夜游因月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 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 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 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 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 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未寝”则显 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 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直接 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019/8/1
5.作者虽然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 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 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 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2019/8/1
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 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 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 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 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 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2019/8/1
与谢中书书
陶弘景
2019/8/1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 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江 宁)人,南朝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代表作品有《本草经集注》《二牛 图》《答谢中书书》。
2019/8/1
写作背景
《与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 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 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 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 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 如此。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
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
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
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
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2019/8/1
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 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 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 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 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2019/8/1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 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 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 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 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019/8/1
难句解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念无与为乐者,遂 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3.怀民亦为寝,相与 步于中庭。
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 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 的心绪。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 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 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2019/8/1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 2019/8/1 “相与于中庭步”)
精读课文
第一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第二部分 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第三部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019/8/1
1.山川之美,在作者笔 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具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 日欲颓,沉鳞竞跃 化?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 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
己隐居地秀美景色?
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 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 寻找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连个新奇 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
的?
如藻荇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 什么特点?给人怎样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
者的情感?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5.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 叙述、描写、抒情 方式?
2019/8/1
6.文章的结尾处流露出作者怎 样的情绪?
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 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 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你,陷入 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 略着情绪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 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 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2019/8/1
2019/8/1
9.“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 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 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 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 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 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 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2019/8/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 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 《题 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
2019/8/1
写作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 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 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 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 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 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 2019/8/1 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