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瓦剌与明朝在西北的关系_樊保良
一句话胜过十万兵_人生故事
一句话胜过十万兵据《明史》等史料记载,明朝后期,北方瓦剌首领率兵入侵中原,势如破竹,直捣山西大同,明英宗御驾亲征。
无奈瓦剌军队强盛,又有臣子当内奸,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英宗被俘而押至北方,史称土木之变。
一年后,瓦剌通知明朝接回英宗皇帝。
大臣皆惧,以为陷阱,欲征十万大军讨伐,踏平瓦剌,抢救英宗。
唯左都御史杨善反对出兵,恐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于是挺身而出,只身一人前往。
瓦剌首领态度傲慢,轻待杨善并说:“你来接皇帝,带礼物了吗?”杨善说:“若置钱物贿赂,世人皆笑瓦剌贪财好物,吾空手前来,正是为显示瓦剌首领是仁义清白的。
我国目前正在修订史籍,回去定要把此事记下来,让瓦剌名声流芳百世。
”此话抓住了对方的心理,给瓦剌找了个台阶。
其首领听后转怒为喜,点头称善,其实内心明白,明朝也不是那么好惹的,旧皇帝朱祁镇虽被困,其军队依旧强固而实力雄厚,若交战双方只能是两败俱伤,占不了什么便宜,不如就势放了,还落得个顺水人情,于是乎过了两天瓦剌设宴为英宗送行。
杨善不花一分半厘,亦不费一兵半卒,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解救皇帝回国,归功于他的勇敢机智,亦取决于他能言巧辩。
一句话胜过十万兵,彰显出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诸多游士说客,比较有名气的有子贡、范雎、张仪、苏秦、苏代、陈轸,全凭一张嘴求生存,进而得以富贵。
从政者若口才不行,则难以表达思想观念及行为观点,就无法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更难以做好群众工作;经商者没有口才,则不会讨价还价,与人交往受到限制,就不会增加经济收入。
谚语云:“会说的说圆了,不会说的说翻了。
”在不同场合中,语言得体,恰如其分,可化干戈为玉帛,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目标及计划得以顺利实现。
反之则停滞不前,甚至使问题恶化。
说话像打仗,而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如何打“胜仗”?主要是要了解对方想法,抓住其心理特点。
《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把道理原则说透,分清楚轻重缓急,争取双赢,对方就容易接受。
6.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2020/12/2
6.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9
2020/12/2
6.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6
时间: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
后 金 建立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的 建立地点:赫图阿拉(今辽宁新 建 宾县西老城) 立
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020/12/2
6.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7
1、后金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八旗 制度。八旗制度是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 组织形式。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事 战斗力,也促进了满族社会的发展。
2020/12/2
6.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8
2、后金与明朝的关系
(1)在萨尔浒,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击溃明军。 (2)1621年,努尔哈赤攻陷沈阳、辽阳,夺取 辽东70余城。 (3)努尔哈赤将都城迁到辽阳,天启五年又迁 都沈阳,改称盛京。 (4)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 “大清”,改族名为“满州”。
6.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4
1、实行土司制度 明朝沿袭元朝统治,实行土司制度,即 设置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少数 民族首领担任各级长官,官位可以世袭, 但要忠于朝廷,按时缴纳贡赋等。
2020/12/2
6.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5
2、“改土归流” 永乐年间,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 明朝派兵平定以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 这种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 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明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地区很有限,西南 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
后期:和平友好:明后期,同鞑靼
首领俺答汗修好,封其为顺义王, 恢复封贡互市。
6.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3
明史·明朝北疆的防御
明朝北疆的防御明朝自洪武时起便存在着来自北方蒙古诸部的威胁。
蒙古贵族的侵扰,几乎与明朝相始终。
明初,主要是对北元的征讨,明中期以后,由于国力衰退,军备废弛,明朝廷处于全面防御态势。
与此同时,在北方,明廷还建立了一整套防御体系,并以封王、通贡、互市等手段,牵制蒙古诸部。
北征蒙古建文三年(1401),鬼力赤杀坤帖木儿自称可汗,废北元国号,称鞑靼,蒙古分裂为三部分。
永乐初,蒙古三部不断发生战争,尤以鞑靼为盛。
永乐元年(1403),阿鲁台杀鬼力赤,与本雅失里称雄鞑靼。
永乐六年、七年成祖连续派人去鞑靼,但本雅失里无意通好,并杀了使臣郭骥。
七年七月,成祖命淇国公丘福为大将军,率精骑十万北征鞑靼。
由于丘福孤军轻进,明军在胪朐河(今克鲁伦河)遭到鞑靼骑兵的包围袭击,丘福及诸将被执遇害,“一军皆没”①。
永乐八年二月,成祖亲率五十万众出塞北征。
明军大败本雅失里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上,“本雅失里弃辎重孳畜,以七骑遁”②。
明军旋回师东击阿鲁台部于飞云壑(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部),阿鲁台部大败,于是年冬遣使贡马,表示内附。
之后,成祖又于永乐十四年(1416)、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进行了四次亲征,除十四年是打击瓦刺势力以外,其余皆是征讨鞑靼部。
明朝前期对蒙古的北征,虽然未能达到统一漠北的目的,但对巩固明朝统治、稳定北部边疆有一定积极意义。
明兵攻下大都后,各地还有割据势力的存在。
面对这种割据势力,朱元璋建国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完成全国的统一事业。
洪武年间延续二十年之久对蒙古的征伐,可以说正是朱元璋为了消除北元对明朝统治的威胁,实现这一事业的重要内容。
到永乐年间,形势已有很大变化。
由于明军的一再打击,由于明朝政府的怀柔政策,对来降的蒙古贵族、官员和头领,分别封以官职;对其首领封王,如永乐七年(1409),成祖封瓦刺部的三个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
永乐十一年(1413)又封鞑靼部首领阿鲁台为和宁王。
明代九边的文献综述
明代九边的文献综述明代九边军事城镇文献综述明朝时,朱元璋把北元驱逐到漠北后,北元势力虽然分裂成两部分,但仍然非常强大。
它的两个部分,瓦拉和鞑靼,一直是明朝最大的敌人。
因此,防御北方边疆一直是明朝军事战略的核心,即使在东北女真族崛起后也没有改变。
此外,九面是北方边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面。
九边是明朝为抵御蒙古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而建立的九个边境地区。
它叫九边北部边境沿线有几个重要的军事城镇。
明初为九镇,后发展为九边十三镇或九边十六镇,俗称“九边”古今中外,九方研究一直在进行。
在古代,较为著名的有明代徐伦的《九边图论》、明代韦欢的《明代九边考》、明代应宗的《大一统》、清代孙承泽的《春秋梦》。
近代比较著名的有毛沛琦、王力的《中国通史——中国明代军事史》、肖立军的《明朝中后期九边军制研究》、彭勇的《基于边防军沿革的明代北方防御体系研究》、的《明史探索》、赵的《明代九边军制研究》、莫雨英《明蒙关系研究——基于明蒙双边政策和明朝对蒙古的防御》,张德新《明史研究稿》和毛玉陈《明代西北边城论》。
与此同时,国外许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日本是最突出的。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田村的《北明防御体系》和松本的《北明防御体系研究》等。
大多数学者对九边军事城镇的形成时间和序列有不同的看法。
这种差异源于明代对这一制度的错误描述以及不同学者对明代军事城镇定义的不同理解。
以下是我对每个观点的详细解释一、明代九方的形成时间和顺序《明史》说:“元人北返,屡求复兴永乐迁都北平,北平三面封闭。
正统之后,敌人遭受的苦难越来越多。
因此,在明朝末年,边防非常森严。
鸭绿江东起,西至嘉鱼,绵延数千英里,分割土地以保卫政府。
起初,辽东、傅玄、大同、延绥四镇相继建立,宁夏、甘肃、冀州三镇相继建立,太原总兵负责地方事务,三边政府设在固原,又称二镇,共九边。
“1据认为,经过四镇、七镇、九镇的演变,顺序是大同、辽东、傅玄、岩水、宁夏、甘肃、冀州、太原(岩头统治下)和固原《明史》的记述是从许论的《明太祖九面》抄来的,但现在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土木堡之变”对明宪宗与万贵妃的爱情有何帮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土木堡之变”对明宪宗与万贵妃的爱情有何帮助导语: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在明朝的北方边境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蒙古部族,号称瓦剌。
瓦剌是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自也先继承王位之后便开始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在明朝的北方边境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蒙古部族,号称瓦剌。
瓦剌是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自也先继承王位之后便开始向明朝挑衅,使得双方的关系越加紧张。
最终,战争爆发了,明军守将在蒙古铁骑的重创下节节败退,朝廷急忙调集大军前去增援。
这时候,英宗身边的宦官王振居然怂恿英宗御驾亲征,而且还把蒙古军说得不堪一击。
好大喜功的英宗听了之后跃跃欲试,不顾其他大臣的反对,毅然踏上了亲征之路。
结果这支军队在土木堡被蒙古兵打败,轻率的英宗也被俘虏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英宗出征之前将朝政交给了弟弟朱祁钰处理,所以被俘的消息传来之后,监国的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因为当时英宗的太子还小,所以在孙太后的授意下,朱祁钰便登上了帝位。
朱祁钰即位之后先是惩治了王振的党羽,又打退了瓦剌的进攻,使得朝廷局势暂时稳定了下来。
可是贪恋皇位的他不想迎回被俘的英宗,最后虽然在大臣的压力下,不得不将英宗接了回来,但明显没有交还皇位的意思。
他不但将英宗软禁起来,还希望自己的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深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为此,他不惜动用重金去贿赂群臣,最后果然成功地废掉了太子,将自己的儿子立为了太子。
英宗被俘的时候,朱见深只有两岁,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一夜之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折。
可是身边的孙太后目睹土木堡之变,深深地为宪宗担忧。
为了防止野心勃勃的朱祁钰加害朱见深,她便将自己贴身的宫女,一个叫做万贞儿的女子送到了小太子的宫中,让她去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瓦剌部首领也先是怎样的人?也先生平事迹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瓦剌部首领也先是怎样的人?也先生平事迹简介导语:也先是明朝中叶瓦剌部首领,或者说是整个蒙古族的首领,作为一位塞外首领,瓦剌首先当然具备高超的骑射武艺。
那么除此之外,也先还有其他特也先是明朝中叶瓦剌部首领,或者说是整个蒙古族的首领,作为一位塞外首领,瓦剌首先当然具备高超的骑射武艺。
那么除此之外,也先还有其他特点吗?瓦剌是一位极具军事天才的人,是一个很有野心的部落首领。
也先的父亲脱欢迎立鞑靼首领脱脱不花为蒙古族大汗,此后便开始征战蒙古各部的道路,宣德九年攻杀东蒙古的阿鲁台,正统三年,外逃的阿台汗被脱欢俘杀,蒙古高原重新统一于瓦剌人手中。
至此脱欢为自己的儿子打下了称雄的基础,等脱欢去世之后,也先继位,他继续征讨蒙古各部的道路。
也先继位之后,自称太师淮王,瓦剌诸部都服属于也先。
随着也先权势的越大,脱脱不花的大汗之名,成为了一种虚名,他再也不能制约也先。
瓦剌部每年都会向明朝入贡,脱脱不花和也先这君臣两人,竟然都各自派遣使节入明。
这个时候已经基本表明,也先无需听从脱脱不花的指示了。
随着也先攻破哈密,捉拿哈密的国王和太后,瓦剌部称雄西北,瓦剌与明朝的矛盾也就越深。
终于在正统十四年,兵强马壮,野心膨胀的也先发动了对明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也先收获最大的战役,便是土木堡之变。
也先首先利用王振不懂军事之机,逐一绞杀明军。
等明军弹尽粮绝之时,下令围困。
等明朝士兵因为无粮可食,无水可饮之后,假装议和撤军。
实际却在附近的水源埋伏,等明军来到河边,争先饮水之时,下令攻打。
明军措手不及,瞬间被瓦剌所败。
就这样也生活常识分享。
京师保卫战背景是什么
京师保卫战背景是什么明朝的京师保卫战发生在1449年,这场战争是明朝的一个大危机,那么这场战争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京师保卫战背景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京师保卫战背景明朝的京师保卫战发生在1449年,这一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役中被蒙古瓦剌的也先俘虏,之后也先挥师南下,围困了北京城,于谦率领着京城的军民开始了抗击也先的京师保卫战,经过北京军民的共同努力,京师保卫战获得了胜利,于是明朝转危为安,于谦也因为京师保卫战名垂青史,下面介绍一下京师保卫战背景。
明成祖朱棣曾经打败过瓦剌军队,瓦剌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与明朝保持着臣属的关系,后来瓦剌部族变得越来越强大,吞并一些小的部落,统治范围越来越广,到1449年的时候瓦剌的实力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随着也先部族势力的膨胀,也先对于明朝也充满了觊觎之心。
1449年,瓦剌也先借口明朝侮辱贡使、削减马价、拒绝联姻率领大军南下,直指大同,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御驾亲征,但是由于后勤补给的不畅,导致军心不稳,战斗力脆弱,最终在土木堡被也先的军队围困,明英宗被也先俘虏,大臣66名战死沙场,消息传到北京城内明朝的大臣惊慌失措,有的人甚至想要迁都,而商贾大户纷纷逃亡南方,瓦剌也先挟制着明英宗率军围困了北京城,想要借着明英宗要挟北京军民投降,京城内的群臣在大臣于谦等主战派的支持之下,积极的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稳定了人心,决心与也先的部队展开决战,这就是京师保卫战背景。
京师保卫战影响京师保卫战是发生在1449年的一场战役,当时蒙古瓦剌也先进攻明朝,明英宗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率兵亲征,最终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也先围困,最终大臣66名战死,明英宗被俘,之后也先挟持着明英宗进攻北京城,北京城军民一心与也先决战,最终获得了胜利,也先被迫撤军。
下面说一下京师保卫战影响。
京师保卫战影响一: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得也先想要通过挟持明英宗威胁明朝的计划落空,明军抵挡住了也先各路军马的进攻,最终使得明朝政权得以转危为安。
你知道吗?大明王朝的劲敌瓦剌就是后来侵扰清朝的准格尔
你知道吗?大明王朝的劲敌瓦剌就是后来侵扰清朝的准格尔与朱棣对峙多年的瓦剌是明朝对西部蒙古的称呼。
瓦剌人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区(今叶尼塞河的八条支流地区)。
人数众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称。
元时开始南下,定居于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并改狩猎经济为畜牧经济,兼营部分农业。
瓦剌有四大部或四万户,简称“四”(蒙古语Dörben,都尔本)。
其名称各书记载不尽一致,其中包括许多古老的蒙古语部落和突厥语部落。
明朝初期,中原政权对明鞑靼频繁用兵,使瓦剌首领猛哥帖木儿乘时而起。
明成祖朱棣即皇帝位后,即派使臣告谕瓦剌部。
迫于双方的实力悬殊,永乐六年(1408)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贡马请封。
永乐七年,其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受明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
三王中马哈木势力最强。
为争夺蒙古汗位,瓦剌与鞑靼部频繁争战,势力各有消长。
永乐八年,明成祖北征,鞑靼势衰,瓦剌乘机南下。
永乐十年,攻杀鞑靼的本雅失里,进而南下攻明。
永乐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图拉河)。
翌年,马哈木等贡马谢罪。
不久马哈木死,传子脱懽。
宣德九年(1434),脱懽袭杀鞑靼部的阿鲁台,正统初又杀贤义、安乐两王,统一蒙古。
他立元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为丞相。
正统四年(1439)脱懽死,子也先嗣,称太师淮王。
至此,瓦剌势力极盛。
正统十四年,也先大举攻明,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败于土木堡,英宗被俘,也先直大军犯京师,但被于谦所却,只好与明讲和,送还英宗。
明英宗此后,也先与脱脱不花间的矛盾加剧。
也先恃强,杀脱脱不花,自己取而代之,日益骄横,景泰六年(1455)被杀。
也先死后,瓦剌分裂,逐渐衰落,鞑靼复振,瓦剌退回蒙古西部,这一时期其内部事态鲜为人所知。
但对外则西侵谢米列契地,并沿锡尔河洗劫了塔什干等城;向东争夺哈密,一度攻入肃州城,以求开拓东西方通道。
一部分瓦剌人则向青海、甘州等地陆续转移。
也先之后约一百五十年,哈剌忽喇兴起。
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土木堡之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土木堡之变导语:15世纪初,蒙古族自元顺帝率蒙古贵族逃出大都(今北京)后,继续统治塞北地区,史称北元。
洪武后期(14世纪末),蒙古族分裂为鞑靼、瓦剌及兀良15世纪初,蒙古族自元顺帝率蒙古贵族逃出大都(今北京)后,继续统治塞北地区,史称北元。
洪武后期(14世纪末),蒙古族分裂为鞑靼、瓦剌及兀良哈三部。
鞑靼为明朝对东蒙古的称谓,游牧于贝加尔湖以南,大漠以北,东至鄂嫩河、克鲁伦河流域,西至杭爱山、色楞格河上游,南及漠南地区。
瓦剌为明朝对西蒙古的称谓,游牧于阿尔泰山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之西北部一带。
兀良哈乃古部名,明代聚居于漠北及辽东边外。
蒙古分裂后,东西蒙古互争雄长,征战不休,并不时出兵南下,骚扰明边。
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别遣使与鞑靼、瓦剌“谕之通好”。
瓦剌首领马哈木为借助明廷力量对付鞑靼,向明廷称臣纳贡,明成祖亦分别封之为王。
经长期征战,鞑靼势力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
永乐十六年(1418),马哈木之子脱欢袭父爵为顺宁王。
几年之间,脱欢攻破鞑靼,兼并其众,又统一内部,其势日张,雄视漠北。
脱欢立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为太师(丞相),掌蒙古实权。
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脱欢死,其子也先继位后,不仅漠南诸部全被征服,且东胁朝鲜,西略哈密,环明之北边,尽为其所制。
也先每年冬遣人贡马于明。
初,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贪朝廷厚赏,岁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
稍不遂,即制造事端,明廷所赐财物,不得不岁有所增。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生活常识分享。
洪武永乐时期明朝与西域诸“地面”的关系
洪武永乐时期明朝与西域诸“地面”的关系
武沐;董知珍
【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5)002
【摘要】明初西域除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两个势力强大的帝国外,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地面”,学界对诸“地面”则鲜有涉猎.洪武永乐时期,与明朝关系相对密切的当是在东察合台汗国控制下的土鲁番、哈刺火州、柳城和于阗等.这一时期,瓦刺进入西域,并与东察合台汗国展开了角逐,瓦剌在西域地区的兴衰变化不仅对当时西域局势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以后西域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总页数】5页(P89-93)
【作者】武沐;董知珍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1
【相关文献】
1.明朝洪武永乐时期朝廷对西域诸国的政策及目的 [J], 洲塔;董知珍
2.永乐年间北边防御政策透视--从明朝中原与西域贸易关系起论 [J], 王璐
3.明朝洪武、永乐时期赋役探究\r——以山东地区赋税徭役为例 [J], 张舰戈
4.洪武永乐时期明朝与帖木儿帝国外交关系新探——从大国争衡到平等合作 [J],
杨永康;王晓敏
5.洪武时期高丽、李朝与明朝关系探析 [J], 刁书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ppt课件
入关后:
原因:根源(强烈民族意识)
漠西
土尔扈
直接(沙俄民族压迫)
特部的 回归:1771年渥巴锡(乾隆时)
回归 意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2.与新疆地区的关系
1757年,粉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统 一天山北路
清: 平定大
小和卓 的叛乱
原因:大小和卓暴政,不得人 心;发动叛乱
结果:平定叛乱,设伊犁将军 (1762年)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 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巴尔喀什湖 葱岭
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太平洋
台湾及其附
属岛屿钓鱼
岛、赤尾屿 南
海
南海诸岛
诸
☆明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通过册封、互市加强同蒙古族的联系; 在西藏地区设立卫所和僧官制度;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
☆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 措施?
(1)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2)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统治。 (3)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 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国辽阔的版图最终奠定。
知识小结:
1、归纳历代中央政府 对边疆管辖的措施 。 2、共同经验有那些?
管 辖 措 施
①册封
②设置特别军事、 行政机构 ③和亲、会盟、议和
共 同 经 验
④战争
①国力强盛是保障; ②正确的民族政策
和宗教政策;
③开发边疆。
⑤与内地设立同样 的机构进行开发
练习:
• 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
(4)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 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5)加强对台湾的统治管辖,设置台湾府。 (6)抗击沙俄入侵。 (7) “改土归流”,加强了清对西南少数民族管理
瓦剌是蒙古人吗?瓦次最后去哪了?
瓦剌是蒙古人吗?瓦次最后去哪了?本文导读:“土木堡之变”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
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当机立断,加强战备。
同年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
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
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
因屡屡受挫,加上天气转寒,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明王朝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然而,称雄一时的瓦剌后来去哪里了?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瓦剌属蒙古人,即西蒙古。
瓦剌本在蒙古高原西部(更早应在贝加尔湖以南,西迁至此),即斡亦剌,此地多森林,故瓦剌的生活方式与草原人群不尽相同。
1208年冬,成吉思汗西征,“巡哨队和前锋在路上突然遇到以忽秃合别乞为首领的斡亦刺部。
由于该部无力作战、抵抗,他们屈服了”。
斡亦剌人主动带路,致成吉思汗大军进展顺利,故受到优待,设立了4个千户,且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联姻,成了驸马。
成吉思汗分封子弟时,依据“幼子守灶”的传统,将大部分属地(包括瓦剌)给了幼子托雷,托雷去世时,也依据同样传统,将大部分属地(包括瓦剌)给了幼子阿里不哥。
由于瓦剌是成吉思汗的姻亲,身份较高,所以后来阿里不哥的属下统统被称为瓦剌。
元末明初几十年战争动乱之际,瓦剌远居漠西,没有参与明蒙战争。
徐达、常遇春大军北上后,元顺帝北逃,蒙古逐渐分为三部,即:兀良哈、鞑靼和瓦剌。
鞑靼在不同时期的意思不同,在元代曾作为整个蒙古的称呼,在明代则指蒙古的一部,由元皇帝统领。
兀良哈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裔,在辽东。
西边的瓦剌控制着丝绸之路,逐渐富强。
明成祖第二次北伐时,一举击溃鞑靼部,此后鞑靼部内部出现纷争,大汗鬼力赤非黄金家族成员,被权臣阿鲁台所杀,鞑靼开始衰落。
鞑靼衰落为瓦剌北扩提供了机会,但1414年(永乐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打败了瓦剌三部(另二是太平、把秃孛罗)中最强大的马哈木,马哈木死后,儿子脱欢继之,脱欢基本掌控了鞑靼,脱欢的儿子即大名鼎鼎的也先,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获了明英宗,如果不是在北京城下被于谦打败,几乎恢复元朝的帝业。
明朝的边疆防御与对外关系
明朝的边疆防御与对外关系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其边疆防御和对外关系对于国家的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
明朝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外交手腕,成功维护了其边疆的稳定,并与邻国保持着积极的外交往来。
一、明朝的边疆防御明朝时期,远边地区频繁发生战乱,为了保护边疆安全,明朝采取了多种有效的防御措施。
首先,明朝建立了雄厚的边防军力,派驻了大量的边军驻守边境城池,如皮肤大城、瓦剌卫等。
这些边防军力不仅可以及时应对边境地区的突发事件,还能巡逻、警戒边界,确保边境的稳定。
其次,明朝加强了边境地区的物资保障,建设了一系列城堡、边防镇以及边境驿站,为边防军力提供了充足的补给和后勤保障。
此外,明朝还加强了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建立了边境屯田制度,吸引边境居民参与到边防工作中,提高了边境地区的安全性。
二、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时期,建立友好的对外关系对于国家的安全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采取了和平共处和外交手段,致力于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明朝实行了朝贡制度,与东南亚和日本等国家进行贸易和外交往来,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联系,并且通过与他们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明朝还积极与北方的蒙古、铁木真等少数民族地域展开外交往来,采取一系列政策,如宣抚和册封等,确保了边境的安全稳定,并与这些少数民族地域建立了一定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明朝的边疆防御和对外关系的成功,得益于其有效的军事力量部署和外交手腕。
明朝通过巩固边境军队和加强屯田制度,确保了边疆地区的安全;同时,通过互市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手段,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对外关系的友好。
这些做法不仅为国家的繁荣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蒙古瓦剌部的崛起
蒙古⽡剌部的崛起1368年元朝衰亡退回蒙古⾼原以后,由于明军的打击及内部纷争,蒙古逐渐分为鞑靼、⽡剌和兀良哈三部。
⼤致位置是鞑靼分布于⼤漠南北,⽡剌驻牧于叶尼塞河上游以西⾄额尔齐斯河之间的阿尔泰⼭⼀带,兀良哈居于⼤兴安岭以东、⿊龙江以南、蓟辽边外地⽅。
三部中的鞑靼是元朝皇帝嫡裔所在地,兀良哈是成吉思汗之弟的后裔、故元辽王等的领地,那么⽡剌的渊源⼜如何呢?⽡剌部游牧于漠西,在成吉思汗帝国时期被分为4000户,其⾸领为⼤汗的⾂属,并与蒙古皇室保持联姻。
到北元时期,在蒙古汗廷和明朝长期对峙的同时,东西蒙古诸部也互争霸权,内讧不已。
⽡剌部利⽤⾃⾝的有利条件与东蒙古分庭抗礼,并作为独⽴的政治集团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托欢和也先时期,⽡剌蒙古的势⼒空前强盛,⼀度统⼀蒙古各部,操纵蒙古实权,充当着当时蒙古⾼原上的主要⾓⾊。
明朝把当时蒙古分称“⽡剌”和“鞑靼”。
1368年朱明建国,元顺帝妥欢帖睦尔退往上都,史称“北元”。
明朝对“北元”的连年征讨和蒙古诸部间长期的同室操⼽,使元室后裔⽇趋衰微,为漠西⽡剌蒙古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明初,元室后裔仍致⼒于重新⼊主中原,⼤汗⾃统⼤漠南北,在辽东和陕⽢两翼分别有丞相纳哈出20万之众和河南王王保保(扩廓帖⽊⼉)10万⼤军。
蒙古不仅拥有强⼤的武⼒,⽽且元后裔可汗仍被视为蒙古的正统。
蒙古与明朝⼀墙相隔,⽆论在政治、军事还是地理⽅⾯都构成对明朝的严重威胁。
对此,明朝采取了重点打击东蒙古势⼒的对策,进⾏了“犁庭扫⽳”般的频繁征讨。
1369年(洪武⼆年)明军北征,占领元上都,元顺帝退守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
翌年,顺帝死,太⼦爱猷识理达腊继位。
五⽉,明军攻克应昌,爱猷识理达腊仅率数⼗骑退⾄漠北哈喇和林。
是年,明军⼜进攻⽢肃,王保保败北,经宁夏退往哈喇和林。
此后,明廷⼜⼏次派兵北伐,夺取北元在漠南的许多据点。
1378年(洪武⼗⼀年),爱猷识理达腊死,其⼦脱古思帖⽊⼉继位。
这时王保保等⼤部分北元将领或死或降,唯独丞相纳哈出坐镇⾦⼭,控制辽东,成为北元的⼀⼤屏障。
明代蒙古与西域关系述略
作者: 白翠琴
出版物刊名: 新疆社会科学
页码: 98-108页
主题词: 撒马儿罕 哈密 明代蒙古 西域诸族 蒙古地区 回回人 别失八里 十三年 中原地区 统治机构
摘要: <正> 有关明代蒙古与西域的关系,往昔论著极少涉及。
由于史料缺乏,笔者只能勾画一个粗略的轮廓。
至于深入探讨,恐还有待各种民族文字资料的发掘和整理。
本文拟就大漠东西蒙古(主要是瓦刺)与西域的关系以及回回人在蒙古统治机构中之作用等问题试加论述[注1,下同],也许对西域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蒙古与哈密、沙州三卫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即挥戈西向,征服了天山南北和中亚各地,并置达鲁花赤进行统治,又命回回人牙刺瓦赤总督一切军政事宜。
后西域诸地或直属元廷。
瓦剌三王的封号从何而来?瓦次和明朝是什么关系?
瓦剌三王的封号从何而来?瓦次和明朝是什么关系?本文导读:明朝初年,随着明王朝在中原的定都,元朝灭亡,逐渐败退北方。
明太祖朱元璋统治的末年,在北方逐渐形成了三大军事集团,主要分为东蒙古鞑靼、瓦剌以及兀良哈三卫。
由于当时明朝建立时间也不长,所以对于北方的军事威胁,明王朝基本上采取的积极防御、剿抚兼施的措施。
在明成祖朱棣刚刚即位的时候,对明朝边防形成较大威胁的是东蒙古。
此时的瓦剌作为北方兴起的势力,由于地处相对偏僻,因此对于明王朝并没有构成直接的威胁。
因此此时的东蒙古就成为了明王朝和瓦剌可以共同携手对付的敌人。
于是在永乐六年的时候,瓦剌就归顺了明朝,马哈木等人答应随明朝使臣一起前来朝贡马屁,请求明王朝对其封赐爵位。
于是明王朝就将瓦剌的三个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别分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
根据《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此三王名号,亦系庙堂所创……且阶勋为正一品,尤为妥当”。
而在《明史·职官录》中则记载认为此顺宁、贤义、安乐三个名号都体现出明朝希望瓦剌所部归顺的希望。
总的来看,明朝对于瓦剌三王的封号更多的是出于天朝上国的视角,并且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利益上的需要,更多的是希望能够通过和瓦剌合作以达到巩固北方边疆的愿景。
但是瓦剌和明王朝的友好关系并没有保持多久。
明正统十四年,瓦剌部领袖因为明朝不应允给更多的赏赐,因此就大举向内地兵分三路进军,并且还制造了土木之变,不仅歼灭了明军的主力,还俘获了明英宗。
尽管如此,瓦剌和明朝之间在还是存在着互市通商的传统。
两者之间还是时常进行贸易往来。
总的来说,瓦剌与明朝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也正是验证那一句话“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Lan zhou Univ.(S ocial S ciences) 1999,27(3):90-95 Vol.27No.3 1999P90-95X 略述瓦剌与明朝在西北的关系樊保良(兰州大学历史系,甘肃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15世纪初期,瓦剌(亦称西部蒙古)势力强大起来后,即与明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发生着重要关系,构成为西北民族关系的特殊局面。
首先是对丝绸之路要道——哈密的争夺,双方经过三十多年的反复较量,明朝政府苦心经营的哈密、沙州、罕东、赤斤蒙古诸卫地区,落入了瓦剌之手。
其次,虽在关系紧张时期,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也仍然不断。
瓦剌首领及其大小头目既接受明王朝封官授赐,又贡使“络绎于道,驼马迭贡于廷”,联系密切,蒙、汉等各民族间的民间贸易更是往来不断。
关键词:瓦剌;明朝;哈密;丝绸之路;通贡贸易中图分类号:K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1999)03-0090-06“瓦剌”是明代对西部蒙古的称谓。
因音译之转,“瓦剌”在元代称“斡亦剌”,在清代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特”为蒙古语复数“们”、“群”之意)。
这部分蒙古族原居于谦河流域,以狩猎为业,即《蒙古秘史》中所称的“林木中百姓”之一,因人数众多,故有“秃绵(蒙古语“万”)斡亦剌”之称,后来被成吉思汗统一于蒙古汗国中。
到元末明初,瓦剌南徙于匝盆河流域和准噶尔盆地一带,经营畜牧业,兼营部分农业。
在明朝政府一定支持之下,屡与“鞑靼”(当时指北元势力,亦即东部蒙古)交战,势力日益强大。
瓦剌则与明朝以新疆哈密为中心,发生着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复杂关系。
一、瓦剌与明朝的扶此抑彼政策斡亦剌部(瓦剌)首领尽管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过程中有功,且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世袭联姻,地位崇高,“亲视诸王”¹,也是后来元朝中央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乃至元顺帝退居漠北后的史称北元(或故元)时期,也仍与鞑靼互为姻亲,但是,终为臣属,未敢窥伺大汗宝位。
后来瓦剌和鞑靼终于爆发围绕汗位争夺的内战,而且愈演愈烈,瓦剌也确实迅猛崛起,一度夺得汗位。
这与明朝政府的扶此抑彼政策,有着重要的关系。
元朝的强臣猛可贴木儿死后,瓦剌分裂成三支势力,“其渠曰马哈木、曰太平、曰把秃孛罗”º。
北元虽居漠北,但仍保持元朝帝号三十余年,沿用元朝印玺、宣敕金牌及官制时间更长,一直在企图卷土重来。
这自然成为明朝新政权的心腹大患,明太祖、明成祖时期,打击削弱北元势力,即是头等大事和既定政策。
明X收稿日期:1998-11-12.作者简介:樊保良(1936-),男,陕西长安人,研究员,从事民族史研究.朝除利用较强的武装力量主动北上出击,并设立军事卫所占领夺得的地区等措施外,就是采取扶此抑彼政策,使蒙古内部自相残杀,特别是瓦剌和鞑靼两大势力相互残杀,即“使之人自为雄,各相为战”»。
例如鞑靼大封建主阿鲁台对明朝形成重大威胁时,明成祖立即于1409年(永乐七年)册封瓦剌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赐与印诰。
当然,当瓦剌势力膨胀而对明朝不利时,明朝则又转向支持鞑靼势力,抑制瓦剌势力。
例如瓦剌马哈木在明朝支持配合下,于1409年击败北元大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占据和林,又于1412年(永乐十年)击杀了本雅失里大汗。
阿鲁台势窘,不得不向明朝表示“愿输诚内附”¼时,明成祖遂封阿鲁台为和宁王,并允其在“边境市易”½。
与此同时则指责瓦剌自恃强大,留使不遣,“又多所请索”,“表词悖慢”¾等情,并于第二年以瓦剌“朝贡不至”为由,出兵击败瓦剌。
尽管明朝一时拉瓦剌打鞑靼,一时又拉鞑靼打瓦剌,但从总体看,打击削弱的侧重点,仍是鞑靼势力。
在明初的洪武、永乐半个多世纪期间,明军穷追猛打,主动出击北元势力,使之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偏居西部的瓦剌此时则乘机崛起,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瓦剌顺宁王马哈木死后,明廷准其子脱欢袭位继立。
脱欢遂在明朝支持下,兼并了太平贤义王和把秃孛罗安乐王的属部,并不断挥戈东进,攻击鞑靼。
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他击败阿鲁台,掠其人口、马、驼、牛、羊殆尽,大获全胜。
1434年(宣德九年),他袭杀阿鲁台及其子失捏干。
1438年(正统三年),他又袭杀了北元阿岱汗及其丞相朵儿只伯,征服了鞑靼,占领东、西蒙古整个地盘。
此时,脱欢本欲自立为大汗,因属下反对激烈,他只得拥立元裔脱脱不花为大汗,自为丞相,操纵全蒙古实权,并划拨原阿鲁台属众归脱脱不花大汗率领。
1439年(正统四年),脱欢死,也先袭其父职,称太师淮王,势力更强。
他东征西讨,几乎形成为元亡后的又一强大蒙古汗国,“土木堡之役”,明英宗被俘为阶下囚。
多亏明兵部尚书于谦等率领兵民抗击,在京师城郊双方相持五日,经过激战,瓦剌军伤亡惨重,遂议和,也先送还英宗,恢复贡市,瓦剌军撤离北京,出紫荆关北去。
1451年(景泰二年),也先攻破大汗脱脱不花,杀其弟阿噶巴尔济等。
1453年(景泰四年),也先自立为大元田盛(天圣谐音)大可汗,年号添元(天元谐音)。
次年瓦剌内讧,也先被知院阿剌等攻杀,瓦剌势衰。
其后鞑靼与瓦剌就汗权争夺,瓦剌复分裂,蒙古各部封建主自相雄长等情况,与明朝无多大直接关系,故不赘述。
瓦剌强大后与明朝斗争的焦点,则是对哈密的争夺。
二、瓦剌与明朝争夺哈密等卫哈密地处东西交通要道,在丝绸之路中段具有咽喉地位。
当时由甘肃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西行,进入西域境内的头一个要站就是哈密。
从哈密向西北即到蒲类(今新疆巴里坤),或不经蒲类直达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由此西经轮台、乌苏、霍城,过伊犁河进入中亚,这正是临近瓦剌的西域境内丝绸之路北道。
“哈密等卫”包括哈密卫、沙州卫、赤斤蒙古卫、曲先卫、罕东卫、罕东左卫、安定卫、阿端卫等八个军事卫所。
这是明朝初期凭借强大军力,主动出击,在其占领地区所设的边防军事机构。
各卫所长官都督、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均委任原察合台后裔的蒙古封建主充当,同时也还有封王赐号的,如对哈密卫长官,就授以忠顺王封号。
这些蒙古封建主作为明朝的地方官,统领着各自的部众,屯种牧养,并定期向明廷朝贡。
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封哈密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并赐金印。
次年,安克帖木儿被北元大汗鬼力赤毒杀,明廷以当地头目奏请,命礼部遣官赐祭,诏安克帖木儿兄的儿子脱脱,袭忠顺王位,赐印诰、玉带、文绮等。
1406年(永乐四年),明朝正式设立哈密卫,令其头目马哈麻火者等人,任指挥、千百户等官,并派去周安任忠顺王的长史、刘行任纪善,协助处理政务。
明朝“以哈密为西域要道,欲其迎护朝使,统领诸番,为西陲屏蔽”¿,“凡夷入贡者,悉令哈密译语以闻”À。
哈密地位及作用之重要,于此可知。
当时通过丝绸之路与明朝进行政治、经济交往的国家和地区,远有意大利、西班牙、波斯、土耳其、撒马尔罕、塔什干,近有于阗、别失八里、吐鲁番等,这些人进中原内地前,其文书翻译及译员配备等事,都须先在哈密办妥,或由哈密提前报奏朝廷知晓。
当然,所来者未必都是使节,大多数是商人来做生意,即使真是使节,也随带有庞大的商队,或以“朝贡”之名行“贸易”之实。
明朝为摆大国架子,将其说成是“迎护朝使”。
至于“迎护”倒是够殷切又慷慨的,规定这些人一入嘉峪关“一切饮食、道途之资,皆取之有司”Á,由专设机构供给。
对于贡品,往往以“赏赐”的名义付给高于贡品实际价值数十倍乃至百倍的财物。
这些使节和商人由于如此获利,所以越来越多,致使明朝政府苦于应付,虽作出种种限制,也无济于事。
这些外国和西域商人带来的马匹及各种货物,一般都由明朝政府全部或大部收买,剩余的则卖给私商,换取他们所需的东西。
哈密的重要地理位置,也早为瓦剌所注目。
脱欢采取联姻手段将女儿弩温答失里,嫁给哈密忠顺王卜答失里为王后,此人曾在瓦剌与哈密之间起着微妙的特殊的作用。
1439年(正统四年),卜答失里之子倒瓦答失里(瓦剌也先之甥)继承忠顺王位,哈密统治集团内讧,封建主皮剌纳和撒满赤二人暗中联络驻兵巴里坤的鞑靼部猛哥卜花,欲谋杀倒瓦答失里,也先派遣部将捏列骨率兵包围了哈密,皮剌纳等人的谋杀未遂,猛哥卜花从巴里坤出兵,击败捏列骨军队。
哈密被皮剌纳和撒满赤控制。
1441年(正统六年),弩温答失里遣撒满赤赴明朝进贡时,暗中致书明廷,说撒满赤欲谋杀忠顺王倒瓦答失里,请求明廷软禁撒满赤,明廷从其请将撒满赤“留居”不遣还。
1443年(正统八年),也先派兵进击猛哥卜花,并围困哈密达一个月之久。
其后也先曾两次将忠顺王母弩温答失里、王后、王弟接至瓦剌。
《明史》载:此年也先派兵包围哈密,“杀头目,俘男妇,掠牛马驼不可胜计,取王母及妻北还,胁王往见,王惧不敢往。
数遣使告难,敕令修好,迄不从,惟王母、妻获还”b k。
1446年(正统十一年),也先又派人至哈密,将忠顺王及其母、妻、弟等强接瓦剌。
此时正逢撒马尔罕的百余人使团赴明朝贡方物,路经哈密时,也被诱逼至瓦剌。
忠顺王倒瓦答失里至哈密后,却又受到也先优待,并将以往劫掳哈密的人口六百余放还。
明朝封授的哈密忠顺王以及王室眷属如此被也先接走甚至强行接走或放还,哈密大批的男女百姓也遭瓦剌军队掳掠或遣还。
这充分说明明朝政府管辖下的哈密,被瓦剌所控制。
也先死后,瓦剌内部战乱,也先的弟、侄等率领人马迁往哈密,瓦剌平章(官职)拜亦撒哈也率众到哈密屯居牧养。
也先在控制哈密的同时,又以各种方式特别是联姻方式,对嘉峪关西面的赤斤蒙古卫、沙州卫(罕东左卫)、罕东卫等,加紧拉拢和控制。
1443年(正统八年),也先派人至赤斤蒙古卫、沙州卫,馈赠良马美酒,欲娶赤斤蒙古卫且旺失加之女为儿媳,娶沙州卫困即来之女为弟媳,被谢绝。
第二年,也先派人至沙州卫,封沙州卫封建主喃哥为平章,封其弟锁喃奔为祁王,授撒力为三平章,授别立哥为右参政,授锁可帖木儿为大使官职。
并恢复元朝时的“甘肃行省”建制(明朝未设置甘肃行省,在河西走廊设“河西诸卫”,在嘉峪关西设“哈密等卫”),对哈密、沙州、罕东、赤斤蒙古诸卫地区,行使行政管辖。
1446年(正统十一年),罕东卫封建主班思麻结派人至瓦剌,同也先“约为婚姻,交结深密”b l。
明朝苦心经营的上述西北诸卫,此时不仅不能起“西陲屏蔽”的作用,而且还在瓦剌控制下恢复了元朝时的建制,可谓得而复失。
直到也先死后,沙州等卫才与瓦剌逐渐疏远了关系。
15世纪70年代以后,哈密形势更加复杂。
东察合台汗国与瓦剌及明朝三方又在哈密你争我夺,为控制这一东西贸易通道反复较量,时间长达半个世纪。
1524年(嘉靖三年),东察合台汗国军队攻入肃州、甘州,击败明军,后又从甘州南下,出扁都口绕道而还。
明世宗采取“置哈密勿问”政策b m,终于使哈密成为东察合台汗国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