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关于制造哲理的沉思

合集下载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全球性文化事件之一,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我国于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的普查、保护活动全面开展起来。

与此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也日渐高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运动”。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然和实然主体却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中存在模糊混淆的状况。

一、越俎代庖:政府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强势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各地政府部门往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可供开发利用的“遗产”资源和品牌,更多地关注其对推进当地旅游经济和树立文化形象的价值,对促进和实现其传承与延续这一保护的根本目的反而少有关注甚至完全撇开不顾。

随之而来的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便是“政府拼命干,俗民一边看”,政府部门在保护工作中甚至越俎代庖,而作为创造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主体——俗民却基本上处于被动参与甚至缺位的状态。

因此,尽快解决俗民自主、有效参与保护程度过低问题,真正形成俗民自我创造、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局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出困境,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尝试引入自组织理论,通过对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良性运行个案的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组织机制,以及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保护主体问题。

二、自组织理论的揭示:俗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然主体自组织理论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将它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实践,无疑能够给我们提供新视角、新启发、新思路。

依据自组织理论及其方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分为两种机制:俗民自组织保护和外部力量被组织保护。

如果俗民能够自主、自发、完整、原汁原味且因时、因地制宜地传承好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保护就是自组织保护;反之,如果俗民通过自身力量无法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由政府等外部力量通过行政动员等手段“替代”俗民进行保护,这种保护就是被组织保护。

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来看,自组织保护显然优于被组织保护,因为自组织保护成本更低而收益却更高。

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
校本教研:关注短期的教学效益,忽视长期的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取二者之长,并提出关注教师生活质量。

(2)主体的变化
培训的主体是培训者,决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掌握着话语
霸权,教师则处于“失语”状态。
研修的主体是教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培训者转变为组 织者、引导者、服务者。

(3)内容的变化 培训:重视知识体系、观念转变、理论提升。


5.校本管理: 教育行政和干训部门提出,应用于学校特 色管理和特色学校创建中,并提出了“学 习型管理”等思想,与校本培训的思路有 一定交叉。 6.校本课程: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 作为三级课程的最低一级,与综合实践活 动等课程一起成为课改的亮点。它扩大了 中小学的办学自主权, 并成为其他校本思 想的制度基础。
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
一、校本研修的思想和理念
(一)什么是校本——“以校为本”
◆目标:为了学校。为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为了学校文 化的提升,为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动力:基于学校。只有校长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 发挥出来了,学校才有可能充满活力。
◆场所:在学校中。只有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境、扎根于学校
7.校本研修

2004年,当时的袁贵仁副部长在讲话中最早提出。 “研修”原本是日本国的汉字词汇。

这股校本教育思潮,从上看,反映出各教育部门
都在将工作重心下移,更加重视发挥中小学校的
自身作用;从下看,折射出了各中小学校追求特
色发展,争取办学自主权,获得自由发展的愿望。
(二)从校本培训走向校本研修

研修:关注实践问题,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提高教
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

摘 要 : 自组 织和他 组织理论 为基 础 , 究我 国竞技 体 育 改革 的 实施路径 。在 社会 变革和 制度 变迁 的 以 研 过程 中, 自组织起 着重 要 的决 定作用 。 竞技体 育 改革应遵 循 自组织 理 念 , 二 者 并 非水 火 不容 , 组 织 但 他 的退 出与 自组 织的成长 , 一个辩 证统 一 的过 程 。我 国的竞技体 育 制度 变迁首 先应是 保护 带 的调 整 , 是 以 保证 制度 的 内核处 于 一种相 对稳定 的状 态 , 而使 一种 制 度在 渐进 的状 态 下逐 步地 实 现 变迁 。 目前 情 从
s o l e u e swe1 h u d b s d a l.
K e r s: o e i v p rs o h ro g nz t n; ef r a ia in; p rss se ; p rsv e y wo d c mp tt e s o t ; t e r a ia i s l o g n z t i o o s o t y t m s o t iw
o g n z to ly n i p r a o e.Co p ttv p rsr f r h u d f lw efo ga z to h o y.Sef r a ia in p a s a m o t ntr l m e iie s o t e o m s o l o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 l r nia i n t e r l o g n z to he r nd o h ro ga z to h o y e itsd ie.Th i e e c m p ttv y t m h u d r a ia in t o y a t e r nia i n t e r x s i eby sd e Ch n s o e ii es s e s o l

关于青年志愿者自组织发展的思考

关于青年志愿者自组织发展的思考

02
青年志愿者自组织的现状与特点
青年志愿者自组织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青年志愿者自组织起源于社会公 益事业的发展和青年人对社会服 务的热情,初期主要由学校、社 区等基层单位发起,组织较为松
散。
成长阶段
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志愿者服 务的普及,青年志愿者自组织逐 渐壮大,形成了一定的组织结构
和规章制度。
成熟阶段
03
青年志愿者自组织发展的挑战与 问题
志愿者流失与更新问题
01
02
03
志愿者流失严重
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 青年志愿者可能会离开组 织,导致组织人力资源减 少。
新志愿者补充不足
志愿者流失后,需要新的 志愿者补充,但吸引新志 愿者的手段和渠道有限, 导致更新困难。
培训成本增加
随着志愿者的更新,组织 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时 间用于新志愿者的培训, 增加了运营成本。
结束语与感谢
• 最后,我们要感谢所有为青年志愿者自组织发展付出努力的青 年志愿者、支持者和相关部门。是你们的共同努力,让青年志 愿者自组织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出源源不断 的活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青年志愿者自组织创造更加美好 的未来!
THANKS
感谢观看
区服务队注重结合社区实际需求,发挥志愿者 的专长和热情,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 志愿服务。
• YYY社区服务队针对社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 ,组织健康讲座、义诊、家访等活动,深受社区居 民好评。
青年志愿者自组织的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青年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增强,青年志愿者自组 织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青年志愿者自组织在数量和质量 上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开始与其 他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合作,发

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

常态化——自组织:效益驱动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理论研修为基本途径 以自我规划设计、自主研修为基本方式 以关注课堂、研究学生,提高课堂效率为基本流 程 以创新教法、引导学法为基本思路 以理念创新、实践改进为基本方向
二、磨什么(研修的内容)
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专业素养(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身心健康) 专业知识 1、本体性知识(教什么) 2、条件性知识(怎么教) 3、实践性知识(怎么做) 4、发展性知识 专业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实施能力 3、教学评价能力 4、教学研究能力 5、资源整合能力 6、教育管理能力 7、自我发展能力
(三)做会成长的教师 自我归类(专家型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合 格教师、潜能型教师)。 职业规划(学期计划、五年规划等)。 实践反思(课后即时修改教案,撰写论文,命制试 题等) 交流学习(多与同事交流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多读 教育名家论著) 网络研修(QQ互动,建立博客等) 勤于总结(总结教学方法,总结教学得失,总结成 长经验,总结失败教训)
三、怎么磨(研修方式与途径)
(一)做卓越的教师 我的未来不是梦—“当我们启动自己全部的激情去学习、去工作、去 生活,我们对学习、对工作、对生活的爱就如朝阳一样喷薄而出,冉 冉升起在我们生命的天空中,我们就会蔑视失败,渴望成功,拥抱胜 利”。 爱我所选终不悔—“尽管教师职业还没有真正达到‘太阳底下最光辉 的职业’的地位,但仍然还是最受人尊重的职业。一些教师之所以得 不到人们的认可与社会的尊敬,是因为他们自身存在着太多的平庸和 欠缺”。 宝剑锋从磨砺出—“一个教师的成长,除了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 度的责任心外,还得注意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其中读书、反思、 研究和写作,就是最好的工作方式”。 善于反思登新高—区别优秀的教师与平庸的教师,不在于是否犯错误, 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犯了的错误。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 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 素之一。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河南马街书会的发展为例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河南马街书会的发展为例

越俎代庖 : 政府成 为非物质 俗民进行保护,这种保护就是被组织保护。 互相 之 间 不断 比试 , 称 为 “ 书 ” 艺人 在 这 竞 。 从成 本与 收 益 的 比较 来 看 , 自组织 保 护 显然 竞 书 的 同 时 , 忘 互 相 切 磋 技 艺 , 行 观 摩 不 进 文化遗 产保护 中的强势主 体
对 府 拼命 干 , 民一边 看 ”政 府 部 门在 保 护 工 会 的 自组 织 发展 为例 ,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保 享 誉海 内外 。 俗 , 护的 路径 选 择作 进 一步 的 探讨 。 作 中甚 至 越俎 代 庖 , 作 为创 造和 传 承 文 化 而 4马街 书 会面 临 的困 境。与 表面 上 的繁 .
马 街 书 会 以其 悠 久历 史 、 规模 庞 大 、 民风 淳 朴 日渐 为 外界 所 知 , 声名 鹊 起 。随 着 河南 省 电视 台 、 中 央新 闻 电影 制 片厂 的纪 录 片报
道, 以及姜 昆、 刘兰芳等艺术 家的积极参会 ,
和 各级 政 府要 人 的题 字题 词 , 马街 书 会 更是
出这 样 的 疑 问 ,马 街 书 会 ,你 究 竟 能 走 多 “
远 ” 马街 书会 变成 了马 街会 , 。 曲艺 切磋 变成
因此 , 尽快解决俗 民 自主 、 有效参与保
护 程度 过 低 问题 ,真 正形 成 俗 民 自我 创 造 、
了普 通 的庙 会 , 琅 满 目的商 贩摊 位 , 俗 琳 低 的歌 舞 大 棚 ; 位 选 送 的专 业 表 演 , 阳 春 单 使
关 键 所在 。 本 文 尝试 引入 自组织 理 论 , 过 年 马街书会被 国务院确定为第-  ̄ 民俗类 况 的原 因是 多 方 面 的 ,社 会 文 化环 境 的 变 通 - L t 对 一 个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良性 运 行 个 案 国 家级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 迁, 人们娱乐方式的转变, 以及政府在参与 的分析 , 讨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保 护 的 自组 织 探 1 . 书 会 的起 源 。民间 有关 马街 书 会 马街书会时的功利心理 ,三者共 同作用, 马街 导 机 制 , 以及 在 理 论 和 实践 中 的保 护 主 体 问

人单合一的本质解读系列之三:自驱动、自组织、自演进

人单合一的本质解读系列之三:自驱动、自组织、自演进

面对实践,理论始终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

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看到的,一幅“员工自驱动、资源自组织、组织自演进”的管理新景象正在呈现出来。

文/海尔模式研究院特约专家王钦员工与用户的自主性。

知易行难,“人单合一”说起来容易,就是员工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用户,为用户创造价值,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获取自身价值。

但是,现实中员工在企业中找到上级容易,而找到用户却很难。

你的用户在哪里?这个问题是大多数员工无法回答的,更何谈为用户创造价值呢。

用海尔的语言讲,就是你首先要搞清楚你的“单”是什么?但是,现有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都是不支撑“人单合一”的。

首先,员工只是命令的被动接受者,日积月累在正三角组织中已经成为一个“从动”的“齿轮”;其次,用户也只是产品和服务的被动接受者。

如何激发员工和用户两者的自主性,发挥两者的潜力?就成为“人单合一”管理破题的关键。

员工自驱动。

一线团队活力和战斗力不足是“组织僵化”的典型表现。

因此,海尔重新思考组织内“上”和“下”关系是什么?思考员工的活力从哪里来?通过不断“赋权”让一线员工拥有实实在在“三权”(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倒逼机制,倒逼管理体系的改进,在“控制”与“自主”之间寻找到新的平衡点。

为了做到这一点,海尔走过了从自主经营体、利共体,再到“小微”组织三个阶段,探索着“三权”的载体。

我们常说,未来的商业战争是“一线团队的战争”。

一线团队直面用户和市场,如果他们不能快速做出响应,企业将失去市场和存在的价值。

但光有载体是不够的,要让“三权”落地,没有组织结构的变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打破正三角的组织结构,就无法打破权力的锁定。

海尔从正三角组织,转变成为倒三角组织,又进而转变成为平台型组织,使企业从一个封闭的组织成为开放的创业平台。

改变了原来组织中“上”和“下”关系。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引入用户评价机制,将原有的上级领导配置资源的方式,转变为用户驱动的资源配置方式。

“自组织”与“他组织”概念的商榷辨析

“自组织”与“他组织”概念的商榷辨析

作者: 宋爱忠
作者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42-48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2期
主题词: 自组织;他组织;系统;决定性作用;作用方向
摘要:任何事物都同时遭受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两种作用。

若其秩序形成源于内部作用主导,即是自组织事物;外部作用主导则为他组织事物。

因此,自组织或他组织是根据形成事物秩序的决定性作用源来区分的,而并非是对作用来源方向的强调。

在研究中,将系统运动分成"构建"和"演化"两个阶段——虽然把后者当作自组织不乏真理性"颗粒"——的观点,难以切中事情肯綮。

而立足于机械论系统整体主义的观点,也无法揭示自组织系统的本质,并且忽略了他组织系统广泛存在的事实。

社区参与:从他组织到自组织

社区参与:从他组织到自组织
的手段 , 中国政府将全 体城市居 民纳 入到 国家控制体 系 之 中。在 3 O年 的计划 经 济时期 , 种对 个人 的经济和 这 政 治的双重 控制保 证 了政府 的平 稳过 渡和社 会 的空前 稳定 , 即便是经济最为 困难 ( 如三年 自然灾害 ) 的时期和
虽然在现代 城市 社会依 然有 可 能存在 着滕 尼斯 所 说的那种 出入相助 、 疾病 相扶 、 充满人情 味 的社 区 , 工 但
受到忽视甚 至剥 夺 , 区居 民被 单纯 地 当 作治 理 的 客 社 体、 被置于被管理 被操 纵的 地位 , 重 地影 响着社 区居 严 民的社 区主人翁意识 , 而影 响到他 们的参 与热情 。大 进 量 的调查研究 表 明 , 区居 民参 与社 区建设 的意 愿不 社
强、 实际参与率不高 。
[ 收稿 日期】 2 o —o —2 09 3 3
律, 因而也不需 要建 立一个健全 完备 的法律 系统。市场 经济在摧毁单位制的 同时 , 也摧毁 了中国社会 以单位制
[ 作者简介] 熊
辉, , 男 湖北武 汉人 , 湖北师范学 院历史文化学院教师 。

6 ・ 9
为基础的严 密的社 会控制 系统 。由于计 划经 济时期 国 家权力对社会 自主空问 的挤 压 , 在城市 社会并不存 在能 够约制社 会成 员的社 会力 量 ; 同时 , 由于权 力控制 的独 大导致了法律 体系的孱弱 和人们 法律 意识的淡漠 , 政府 也无法指靠制度化的力量来 约束人们 的行 为。事 实上 , 在市场化改革 所引起 的混乱 局面下 , 府不得 不重归 国 政 家组织化管理的老路 , 图通过居 委会 的改 制和政府权 力
与社区各种活动 或公共 事务 的决 策 、 理及 运作 , 此 管 据

何谓他组织、自组织?有何不同?

何谓他组织、自组织?有何不同?

何谓他组织、自组织?有何不同?1.自组织的概念“自组织”是现代非线性科学和非平衡态热力学[2,3,4]的最令人惊异的发现之一。

基于对物种起源、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等过程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一些新兴的横断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自组织”的概念给予了界说: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从热力学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不断地降低自身的熵含量,提高其有序度的过程;从统计力学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自发地从最可几状态向几率较低的方向迁移的过程;从进化论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遗传”、“变异”和“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下,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过程。

C. R. Darwin的生物进化论的最大功绩就是排除了外因的主宰作用,首次从内在机制上、从一个自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来解释物种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2.自组织的特征自组织现象是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许多天然系统中,最引人入胜而又发人深思的一种行为。

与“他组织”相比较,自组织系统的行为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的特征:信息共享系统中每一个单元都掌握全套的“游戏规则”和行为准则,这一部分信息相当于生物DNA中的遗传信息,为所有的细胞所共享;单元自律自组织系统中的组成单元具有独立决策的能力,在“游戏规则”的约束下,每一个单元有权决定决定它自己的对策与下一步的行动;短程通讯每个单元在决定自己的对策和行为时,除了根据它自身的状态以外,往往还要了解与它临近的单元的状态,单元之间通讯的距离比起系统的宏观特征尺度来,要小得多,而所得到的信息往往也是不完整的、非良态的;微观决策每个单元所作出的决策只关乎它自己的行为,而与系统中其它单元的行为无关;所有单元各自的行为的总和,决定整个系统的宏观行为;自组织系统一般并不需要关乎整个系统的宏观决策;并行操作系统中各个单元的决策与行动是并行的,并不需要按什么标准来排队,以决定其决策与行动顺序;整体协调在诸单元并行决策与行动的情况下,系统结构和游戏规则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协调一致性和稳定性;迭代趋优自组织系统的宏观调整和演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反复迭代中不断趋于优化;事实上,这类系统一般无法达到平衡态,而往往处在远离平衡态的区域进行永无休止的调整和演化;一旦静止下来,就表示这类系统的“死亡”。

最新 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简单比较探析-精品

最新 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简单比较探析-精品

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简单比较探析关键字:企业管理;自组织理论;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简单比较通过前面有关自组织理论的阐释,关于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基本概念己经比较清楚。

自组织作为一个过程演化的概念时,它包含了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从非组织到组织,即从混沌到有序,它意味着组织的起源;第二个过程是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的过程,即组织层次上升跃迁的过程,是有序程度得到提升的过程;第三个过程是在相同层次上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因此,自组织与他组织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

首先,自组织与他组织各自有其显著特征。

自组织具有的显著特征:一是组织不受外界的特定干扰;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互动演化,并不断优化自身结构;三是组织结构与功能复杂,其主动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强。

而他组织具有的显著特征:一是组织受外界的特定干预;二是组织的自我选择与动态演化能力弱;三是组织结构与功能相对简单,其创新其次,自组织与他组织之间又相互联系,互为依存。

陈其荣(2004)认为,在现实过程中,自组织演化的三个过程呈现交互作用状态‘。

因此,自组织与他组织并不能完全割裂,它们一般共存于一个组织系统中,最终表现为哪种组织状态,主要看二者谁的主导能力更强。

他组织状态的组织或系统,并不能否认它就没有自组织性;而自组织状态的组织或系统,也不能否认它就不受任何的外部干扰。

此外,组织或系统的自组织或他组织状态,还受特定的时空影响,二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一般来说,组织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越简单时,他组织可能更有优势:而组织或系统结构与功能越复杂时,那么自组织则更具有优势。

因此,组织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复杂程度,决定了组织或系统的有效选择是他组织还是自组织。

根据演化和现代系统理论的观点,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特性,倘若能充分发挥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形成系统自组织机制,那么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动态演化将不断加速,系统的自我选择与动态演化,以及创新能力将更强,从而更能适应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

初中数学实验类型及其教学范式

初中数学实验类型及其教学范式

初中数学实验类型及其教学范式作者:樊春健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2024年第01期[摘要]初中数学实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初中数学实验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范式主要有切片式、并列式、阶梯式和混合式四种类型. 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种“教结构—学结构—用结构”的范式,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实验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的数学实验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从单一走向立体、多维.[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实验;实验类型;教学范式实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数学实验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实验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数学实验创造性,引导学生借助实验去探索、建构、创造数学知识. 数学实验是学生知识建构、技能和智慧形成的根源,是学生数学经验建构的重要方式,也是数学思想的源泉[1].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数学实验的类型及其教学范式,并不断探寻数学实验类型及其相对应的实验范式,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实验更科学、更高效,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切片式实验活动设计初中生的数学实验活动,从组织范式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一个实验活动解决问题的切片式实验;另一类是通过多个实验活动解决问题的复合式实验. 切片式实验,往往是针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某个学习重点、难点、疑点和盲点内容而开展的单一性实验;而复合式实验(复杂式实验)往往是针对复杂的内容或内容群等而开展的多重性实验. 切片式实验的基本范式就是“实验→结论”.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切片式实验往往更契合现实,更有助于数学实验的常态化开展.由于切片式实验是一种单一性的实验,因此它往往是嵌入课堂教学之中的,或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 根据实验目标、实验对象、实验内容等的不同,切片式实验可以分为概念型切片实验、方法型切片实验等. 比如教学“勾股定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形结合”,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切片式实验”: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 在活动中,学生从问题出发,开展自主研究、合作交流.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将勾股定理的学习与已有知识经验结合起来,扩大了数学视野,增强了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切片式实验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经常开展的数学活动. 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特质及具体学情,引导学生开展动态性、生成性的实验活动. 动态性、生成性的数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理解,更有助于化数学知识的抽象为形象,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探究深入浅出.并列式实验活动设计与切片式实验活动不同,并列式实验活动往往是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开展不同视角的数学探究. 并列式数学实验活动,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多样化探索,尤其要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探索. 并列式实验活动的范式是“数学实验1(数学实验2……)→结论”. 换言之,在同一个时空下,学生针对同一个数学学习目标、内容等开展不同的数学实验,但殊途同归都能得出相同的数学结论. 对于学生的并列式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互动、交流,从而让学生的实验设计策略、方法、路径得到分享、共享[2].比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主要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自能性的数学实验. 学生基本上采用一种“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求内角和. 为了探索的方便,学生大都采用的“以小见大找规律”的方法,也就是学生从探索四边形内角和、五边形内角和、六边形内角和等入手,归纳、概括、总结出多边形的内角和.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从多边形的内部取一点,然后依次连接这个点和多边形的顶点;有些学生从多边形的边上取一点,然后连接这个点和多边形的顶点;还有些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依次连接这个顶点和其他的顶点,等等. 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开展了不同的实验活动. 在分组实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互动、交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后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总结各自实验活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去除实验过程中的非本质属性内容,让学生经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的数学结论. 并列式实验活动可以在同时空下开展,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而仅仅是视角不同、方法不同等. 并列式实验活动设计中,教师基于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实验路径、策略、方式和方法,但最终都能让学生发现、建构数学新知.并列式实验活动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实验与实验的关系是并列的. 教师要善于赋权、放权,要善于让学生拥有自主实验的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实验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活动能力. 如在上述“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探索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并列式实验,能有效归纳、总结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在并列式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宜给予学生过多的条条框框,而应当引导学生开展个体性的实验. 个体性的实验充分彰显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性、独特性,是学生数学素养的确证与表征.阶梯式实验活动设计学生的数学实验过程需要经过“猜想—验证—实验—结论”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换言之,学生的数学实验是一种“实验—再实验—又實验—……”的过程. 这些实验不是重复性的,而是呈阶梯式的. 阶梯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指学生的数学实验活动处于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 前一个实验是后一个实验的基础,后一个实验是前一个实验的延伸、拓展、提升. 通过阶梯式的实验,学生往往从“初步发现”到“逐步完善”再到“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阶梯式实验活动,针对的是学生通过一个数学实验活动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而只有依托多个数学实验活动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现象.比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性的探索,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剪角、撕角、折角、拼角等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增强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感性认知. 但这种感性认知不能满足学生的理性诉求,学生认为这样的实验方式是一种外在的甚至是非数学的证明方式,因而就会产生一种严格证明、严密推理的实验诉求. 为此,在学生操作性的实验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性的数学实验. 思维性的实验主要是头脑实验,也就是要求学生借助辅助线,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以及“等量代换”等相关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进行思维性的推理、推导. 相较于第一层次的外显的操作性实验活动,这一层次的思维推理性的实验活动就是一种学习进阶,能助推学生的数学认知从低阶走向高阶. 如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認知不再模糊,不再停留在大约是180°的层面上,而是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 通过这一层次的思维性实验,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严谨、严密. 有了这种阶梯式实验活动,学生就会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形成本质性的认知. 这种阶梯式实验活动范式,层次清晰、结构清晰、脉络清晰,具有可操作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范式.阶梯式实验活动设计,要求教师谋划好学生数学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数学实验,促进学生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展开深度思考、深度探究,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转型升级. 在阶梯式实验活动过程中,学生能不断突破自我的认知局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走向本质.混合式实验活动设计所谓混合式实验活动,也就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数学实验的过程中融合了并列式、阶梯式实验活动,是一种各式实验活动融合、交织在一起的实验方式”. 在混合式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多种实验方法,比如模拟法、模型法、对比法等. 通过混合式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模型. 混合式实验活动,在初中生数学学习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比如教学“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剪、叠、折等方法去制作平行四边形纸片、菱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等.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制作平行四边形纸片,这一数学实验活动相对比较简单.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借助长方形制作菱形纸片.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看微视频,让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对角线相等,得出连接长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构成的图形就是菱形;接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依据观看微视频得到的原理折叠制作出一个菱形. 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制作菱形”的愿望. 为此,学生积极地运用折、剪、叠、拼等多种方式,创造出多样化的制作菱形的方法,这是并列式实验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并列式实验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折、叠、剪的方法,还学会了拼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数学实验,让学生制作正方形. 有学生根据矩形的特质,对菱形予以加工;有学生直接将四边形加工成正方形,培养了创新意识. 如有一些学生认为,任意的一张纸(无论是什么四边形),最多只要操作三次就可以形成一个正方形,第一次可以通过任何四边形创造出平行四边形,第二次可以借助平行四边形创造出菱形或矩形,第三次就可以借助菱形或矩形创造出正方形. 这样的一种实验过程,不能不说是学生的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实验活动既有并列式的,又有阶梯式的,因而它是混合式的. 如果说,并列式实验活动是从不同切口开展的,那么,阶梯式实验活动就是切口的一种承接,下一个数学实验活动的切口就是上一个数学实验活动的结论. 混合式实验活动既让学生的数学实验多样化,又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一种连续性、发展性、进阶性.在“制作图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特征,而且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借助“制作图形”活动,学生还能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感悟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要积极地谋划学生的数学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数学实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不断升级.学生的数学实验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化、系统化的活动过程. 对学生数学实验范式的实践研究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教学力,还能增进学生数学实验活动的理性自觉. 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种“教结构—学结构—用结构”的范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实验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的数学实验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从单一走向立体、多维,让学生的数学实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参考文献:[1]翟斌. 数学实验,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 初中生世界,2018(48):42-44[2]孙朝仁,朱桂凤. 基于学习观支持的数学实验教学实践理路[J]. 教学与管理,2021(28):43-46.。

社会系统的_自组织_与_他组织_辨_杨风禄-2

社会系统的_自组织_与_他组织_辨_杨风禄-2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086-091页社会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辨杨风禄 徐超丽摘要:人们置身其中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整体。

与自然系统一样,社会系统是在“自组织”过程中演化、进步的。

但是,受近代传统思维方式长期浸淫的现代观念总是机械地、孤立地看待系统和系统中的要素,并最终得出了社会系统中存在“他组织”的结论。

只有坚持了整体性、关联性的系统科学方法论,才能够看清楚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性质,把握住社会系统演化的特性。

政府或各类社会组织机构是这个系统的内部构成要素;社会的制度、法律、政策等则是这个社会系统的“序参量”,而不是它的外部要素。

社会系统是,而且只能是“自组织”的。

关键词:社会系统;整体论;自组织;他组织;序参量现代系统科学诞生以来,系统思想便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地向知识领域渗透和拓展,使人类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正在经历着这种变化。

但是,在另一些科学领域中,受近代机械论、还原论长期浸淫的传统观念,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社会科学领域就是这样一个重灾区。

迄今为止的多数社会科学理论,仍建立在近代传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线性的、机械的、孤立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依然严重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想。

一、人类社会“他组织”论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其公认的创立者是美籍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B e r t a l a n f f y)。

他1968年出版《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

所谓系统,就是指由若干要素按特定结构方式相互联系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每一系统都是一个由内部各要素(子系统)所构成的整体,而该系统又成为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天体,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社会,一切都自成系统。

20世纪60年代末,“自组织系统”理论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论安顺市J村改革开放30年乡村治理的变迁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论安顺市J村改革开放30年乡村治理的变迁
从 低 层 次结 构 走 向高 层 次 结 构 的 内 化 过 程 。比 如 市 场 经 济 、 自由 恋 爱 等就 是 典 型 的 自组 织 。因 此 ,这 里 讲 的 自组 织 就 是强 调要 提 供 一 个 适 宜 乡 村 发 展 并 与 市 场 对 接 、 与 国 家 、
社 会 对 接 的体 制 环 境 , 发 展 农 村 内部 的 而 非 以 往 有 人 误 读
张定 贵
( 安顺 学院政 史 与法律 系 ,贵州 安顺 5 1 0 ) 6 0 0

要 :文章在 社会 学等 学科 视野 下 ,运 用访 谈 法、观察 法等方 法对 贵州省 安顺 市典型 屯堡
村寨 J 村展 开资料采 集工作 。据此 ,通过 自组 织理论 研 究分析 该村 从 1 7 9 8年 至 2 0 年 问的 07 村 落治理 变迁状 况 ,认 为 J 由他 组织到 自组 织 的 乡村 治 理 ,体现 了 中 国农 村 3 村 O年 来发展
农 村 内 发 动力 的不 足 ,使 村 落 系 统 自身 能 整 合 内 外 资 源从 而 形 成一 套 持 续 而 又 有 效 的 运 作 机 制 ,进 而 有 力 地 推 进 新 农村 建 设 。要 解 决 此 问 题 ,这 就 需 要 在 农 村 找 到 或 培 育 自
组 织 的 因素 。
织理论包含 了十分 丰富 的系 统论 、整体 论、演 化论 思想 。
是 整个 系统 科 学 的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这 一 理 论 为 长 期 分 化 的
在 社 会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背 景 下 ,我 们 认 为 在 党 和 国 家 制 定 适 时 的农 村 政 策 的 同 时 ,一 个 关 键 问 题 是 要 解 决 当 下

课堂: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自组织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课堂: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自组织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课堂: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自组织课堂”的探索与实

王东敏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教育是改变人的,于是我们就以为,老师是可以改变学生的。

抱着这样
的认知,承载教育行为的课堂自然是为了“教会”,于学生,是为了“学会”。

但现实却是,我们的课堂不讨学生喜欢,老师不讨学生喜爱,很多时候,艰辛的教育付出学生并不领情。

我们真的可以按照我们的想法改变学生吗?如果学生本人拒绝,一切的影响将毫无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无法按照教育的意愿改变人,人的改变是按自我的意愿进行的。

我们的全部使命是为了把教育的意愿转变为学生的个人意愿。

【总页数】6页(P6-11)
【作者】王东敏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21
【相关文献】
1.青年自组织:从“他组织管理”到“自组织管理” [J], 何跃;范洪;马素伟
2.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网络时代的稷下学社 [J], 邵秀蔚;李绍杰;李光良
3.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关于制造哲理的沉思 [J], 师汉民
4.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关于传统制造模式的思考 [J], 刘海洲;
5.部落制学段管理: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 [J], 刘泽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校本研修》从实践到反思

读《校本研修》从实践到反思

读《校本研修》从实践到反思作者:王亚黔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按照实践——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校本”的优势在于学校提供了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的实践基地,“校本”建设在于实践。

笔者进一步研读了陈大伟教授所著的《校本研修面对面》,在研读的过程中,对教师为什么要搞“校本培训”,“校本研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校本研修;教学反思;教师发展一、“校本研修”(一)在研读的过程中搞清楚了“校本与专业教师发展的关系”(1)在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归结为三类取向:①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②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专业发展;③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

(2)陈教授认为教师技术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应有四类取向:①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②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取向;③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④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

(二)搞清楚了“校本”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意思“校本”主要是强调学校的作用。

“通过学校”,学校是“校本”的主体:是决策的主体、实践的主体、管理的主体,突出“决策”“管理”在“校本”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按照实践——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校本”的优势在于学校提供了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的实践基地,“校本”建设在于实践。

教师实践的经历有了,如何引导教师通过反思将经历转化为经验,并通过行动研究等方式提升经验,是“校本”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考虑和实践。

通过写日志,传记,构思……讲故事,修改交流,参与观察等方式与人合作进行反思……“合作”自传的方式,加强教师自身实践认识。

(三)搞清楚了从“校本”到“师本”的过程1.组织发展的两种方式自组织——是指组织系统无需外界指令而能够自行组织。

“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能自主地以无序走向有序”。

他组织——是与自组织系统性质完全相反的另一类系统,“它不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不能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

“校本”本质上追求的是学校层面的自组织。

加入工会抑或成立自组织——关于农民工组织权的思考

加入工会抑或成立自组织——关于农民工组织权的思考
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 抵 御 这 种 力 量 的 重 要 武器 。这 种 组 织 权 有 两条 演进 路径 : 是政 府 所 主 导 的把 农 一
民工纳入 工会 , 二是成 立农 民工 自组织。把农 民工纳入 工会 , 在着政府 、 存 工会 、 单位和
农 民工 四者之 间的博 弈, 既有 组织性优 势, 又存在着 制度 性弱势 。让农 民工成 立 自组织 , 如何在可控和可为之 间做好平衡 , 体现着政府 的治理 术。
关键 词 农 民工 组 织权 工 会 自组 织
[ 中图分 类号 ] 9 5 [ C1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4 7— 6 X(00)5— 17— 8 04 6 2 2 1 0 04 0


问题 的提 出 : 民 工 组 织权 农
部分 , 应享 有与 其他 工 人 阶级相 应 的劳 动权 、 织 组
自改革开放 以来 , 国社 会转 型 的一个 重大 特 中 点就是要建构一个具有一定 自我调 节能力 的市场型 社会 。按照波兰尼的说法 , 种“自我 调节市 场 ” 这 的 更何况 , 政府 出面讨 要工资有越位 之嫌 , 同时亦表 明
其他讨要 工资的管道 出现了问题 。
从理论上 而言 , 民工讨要工 资或者涨工资 , 农 所 要 面对 的直接 对象 是 资方 , 是劳 方 和 资方 的 问题 。 对 劳方 而言 , 为了应对 资本 的力量 , 必须不是单个 的
民 工 越 来 越 成 为 城 市 工 业 和 服 务 业 的 主 要 从 业 人
员, 已经成为工人 阶级 的一部分 。如 20 0 3年 9月召 开 的中国工会第 十四次全 国代表 大会 上 , 中华全 国
总 工 会 就 正 式 提 出 : 一 大 批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成 为 工 “

2019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获奖名单

2019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获奖名单

2019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获奖名单特等奖(10篇)深度体验:让儿童的“量感”拔节生长高文萍南京市银城小学直观想象:赋予儿童“理性思考”的力量蒋太金连云港市和安小学学习故事:一种有温度的幼儿发展评价李苏蒙东海县第二幼儿园从有故事到讲故事刘红英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小学辨析式学习:积极价值引领的思想政治课育人路径孙杰江苏省震泽中学2014~2018年江苏省“教海探航”语文类获奖论文研究视角述评吴素红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聋生“词语涂鸦”现象剖析与匡正杨春苗东海县特殊教育学校联动创生:基于标准的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杨庆华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工程师思维”视域下的学校管理重塑殷郡伟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从“意无言”走向“言达意”张馨月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一等奖(201篇)基于儿童心理机制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反例“度”的探微卞小利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让初中物理课堂“活”起来蔡沙沙新疆克州第二中学吐槽:儿童话语的宣泄与表达蔡亚连云港市墟沟小学教育集团家国情怀:历史课堂的“显性”缺失与“隐性”涵育陈姜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走向有秩序的自由陈克宜兴市实验小学“1+X”类结构阅读:因段而异依材而定顺学而教陈李娟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活动班级:“二维”个性化教育的演练场陈玲罗恒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范画:建基于图像识读素养之上陈梦怡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大数据背景下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的新路径陈蒨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透过“芝麻西瓜论”新解看幼儿深度学习陈秋霞苏州市阊西实验幼儿园指向高阶思维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策略研究陈万华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戏剧表达:基于ZPD理论下小学英语教学的重构与实践陈艳东海县和平路小学小学生英语“语感虚化”现象的教学对策陈燕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陪伴“童性”:习作正确的“书写”方式陈嬿竹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人本主义: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有效实践陈旸新疆克州第二中学“问”活思维“做”出精彩陈长华连云港市南城中心小学基于专业成长的L市小学教师备课现状的调查报告崔欣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思维可视化:唤醒小学古诗文课堂深度阅读崔兴君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从价值流视角探析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增值效应戴杏芳苏州市杨枝小学校附属幼儿园行为数学:提升儿童数学“三力”的教学转向戴艳玲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从“隔靴搔痒”走向“神形兼备”戴越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反思力:提升数学必备品格的密码邓艳君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丁海林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人地和谐:“区域认知”的深度追寻丁强东海县第二中学作文学程圈:让儿童生活原点向精神远方跃迁杜欣卉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民族地区孩子学好汉语拼音的策略探究方舒莹新疆克州实验小学课堂对话,推动数学研学真发“声”房静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问题导学: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突围封齐明常州市怀德苑小学从“伪批注”现象回归批注式阅读的本源冯凯馨南京市银城小学高三学生运算能力研究冯善状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驭放于收:“学习任务群”实施路径探寻冯素芳东海县第二中学儿童叙事性表达:建造意思建筑意趣建立意义符丹清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图画: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的重要依托高莉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深度学习视域下低年段儿童结构性思维培养顾佳佳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数学理解:从“静态结构”走向“动态建构”顾健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宏”课程:线下与线上分级阅读课程的融合顾丽艳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校心理影像:儿童习作生命化表达的积极策略顾渊雨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儿童在中央:大班主题区域游戏“墙”的建构韩钧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小学英语关联单元整合型主题复习的实践杭玉洁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小学部)图画书VS解剖学:儿童数学障碍感的自我疗愈胡翠妮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基于“全视角学习理论”的儿童阅读课程设计霍晓玲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低年级数学阅读:不应只看到眼前贾丽嫚南京市紫金山小学增值思维品质:儿童英语阅读“思维弱化”的教学应对江风云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故事植入:初中历史人性化课堂的应然追求江曼东海县白塔初级中学“漫悦读”课程:给孩子种一片童话林江新芳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死亡哲学绘本的儿童视角及教学探索江艳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PISA视域下初中语文阅教学表现性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姜安琪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三体对话:建构深度学习的智性空间蒋虹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看”见多模态语篇的图像语言蒋玉中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整本书”阅读:着力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范型解兵东海县安峰初级中学近迁移训练:作后讲评课上的“一道风景”金洁萍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深度回归:口头作业不是“说”了算金颜常熟市实验小学小学生深层学习的调查研究阚蓉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搭建有效写作支架破解应用文写作困境李陈荣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让“知识”和“体验”落地生根李大市连云港市和安小学基于地方文化的古诗文校本教材的内容设计李服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为儿童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而教李佳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主题式写作:从“微电影”到记叙文李婧连云港市塔山中学哲学思维:超越儿童数学基本思想的思维认知李静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立足部编版教材推进类文比较阅读的可行性研究李磊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FROM“抽屉文化达人”TO“桌面文化达人”李璐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故事素养视域中儿童数学原创性思维的架构与实践李平刘景标连云港市向阳小学SOLO分类评价:让儿童英语写作思维可视化李芹东海县牛山小学道术并行:“双线组元”理念下助学系统探究刍议李皖怡淮安市实验小学从个主体到类主体:小学劳动教育改进的辩证逻辑李向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古典诗词创作教学的三个心得李鑫川新疆克州第二中学隔代教养背景下儿童问题行为透视及矫正策略李秀娟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基于具身学习理论的中职专业教学设计研究栗甜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理性思维:超越数学思想的哲学思考刘佳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品格”的悬缺与重构刘潇潇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微写作:走出知识教学的困境刘颖苏州市带城实验小学校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小学“部落”制学段管理的探索刘泽瑜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追寻儿童思维生长的内驱力刘子嫄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三学课堂”下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卢晓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目标再认识:让教学更扣“靶心”陆坊庆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从“形”到“型”,还有多远陆雷淮安市安澜路小学数学“生成知识”教学怎么“教”罗海霞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做放风筝的人:幼儿区域游戏中教师的角色使命及其实现罗晓丹灌南县小红花幼儿园基于证据:匡正小学英语经典文学“随意化”阅读倾向的策略吕卫霞陆伟如皋市东陈镇东陈小学评分制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路向马继云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为高阶思维而教——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最佳路径》教学为例毛海鹰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分享控制权:在生成活动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毛艳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校附属幼儿园小学英语涂鸦笔记:在“重视”与“忽视”间游走孟秀娟连云港市城头中心小学在语文的世界赶一场“文化的庙会”孟亦萍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让儿童找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到成长的动力穆利娟连云港市苍梧小学规则意识:初中体育游戏化教学的价值取向穆玉红东海县安峰初级中学从有意思到有意义:以做思共生为载体实现小学科学深度学习倪叶陶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工具赋能阅读:全唐诗·微阅读的有趣探索欧加刚连云港市青口中心小学图式化阅读:给儿童阅读重新编码潘利程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从“有限”走向“无限”——“游戏精神”关照下的潘能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锚图辅学:让深度学习可见祁华忠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结构化,基于学为中心的数学教学钱春平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执行:“抱团”研究目标与结果间的桥梁钱霞苏州市吴中区城区幼儿园破“隔”求“融”:用语文的方式再建数学阅读秦建民连云港市和安小学数学自信:激发儿童数学发展的无限可能秦静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结构关联:在整体感知中助推儿童科学思维递进式发芮春花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展儿童数学实验工作坊的价值意蕴、特征要素和路径选芮金芳溧阳市外国语小学择讨论式嵌入:促进学生英语批判性思维力的提升沈娟淮安市天津路小学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策略研究沈露如皋市第二中学课堂创生:“大数学”视域下的课堂打开方式施惠芳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数学方向学生的“PCK”现状调查石丹丹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搭建促使儿童个性彰显的平台时超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基于PBL:大数据思维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新思路时苏行东海县培仁学校基于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能量观”的科学素养养成宋厚全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记角色光环:虚拟与现实无处不在宋娅连云港市海宁小学思辨共生,儿童数学思维生长的新途径苏波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从“即兴生发”到“意义设计”苏洁南京市鼓楼幼儿园聚合与发散:儿童习作“不在场”的典型问题和解决孙福连云港市浦南中心小学策略提升质感:小学数学课堂“同质化”现象的审视与突孙欣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破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交际语境创设的策略研究孙艳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Jigsaw Reading在中澳小英语阅读课堂的问题与对策唐晨倩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图式联想:小学生英语发散性思维培养的路径唐敏东海县牛山小学文本再构,从思维走向素养的路径唐艳梅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与自然对话:在深度实践中探寻田园习作之旅汪家燕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构建磨课文化场破解校本研修困局王恒川东海县山左口中学课前预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石王晖新疆克州实验小学拓展性实验在中考复习中的实践与反思王剑锋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技术促进阅读范式转型的实践报告王金涛南京市银城小学基于“主动感”培养教师支架作用的实践研究王琪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幼儿“失范”行为的成因及对策解析王秦苏州市阊西实验幼儿园“散步哲学”视域下高效课堂的重构王赛洁苏州市草桥实验小学校基于诗化哲学的新劳动教育物型建设研究王树峰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基于学生差异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王伟连云港市苍梧小学不易·变易·容易·融易: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王锡康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的四部曲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分享策略王霞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议题式教学:高中政治法治课堂的理性实践王晓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绳梯结合啦啦操教学塑造小学生体育性格的实践与研究王晓静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例谈物质结构基础主题的教学转变与实现王新文龚颖潮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图”意盎然:开启数学教学新引擎王修成连云港市和安小学在磨课中成长温瑞娟新疆克州第二中学弹性思维:整本书阅读的折叠密码吴静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言语表达,赋予儿童数学思维自由生长的张力吴凌艳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让儿童看得见音乐:“图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的思考与实践吴泞含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爱的丢失与重拾——乡村儿童失爱现象的归因分析与教育对策吴琦宜兴市宜丰小学几重清歌几重境多感交融多味陈吴婷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自我意识:儿童个性化习作的精神内核吴文霞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多维关联思维:儿童数学学习的通达之径伍浩波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教顺施续学伴用随夏莉莉常熟市实验小学PBL导航,重新定义Project教学的“C”位夏钱敏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全景”观察:从“看见”到“看不见”的嬗变熊方玲东海县幼儿园美术手工课:由“教”手工到“学”手工的嬗变熊笑娜连云港市青口中心小学儿童数学从“经验思维”走向“发现思维”徐波东海县青湖中心小学数据分析观念:儿童科学精神的重要一环徐芳芳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科学性”到“文化味”有多远?徐凯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伴读:在多域融合中提升儿童阅读品味徐娜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偏差镜像及其体验矫正徐平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教材的三度创作:高三数学复习的智慧之旅徐勇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守破离”三级仿写:阅读+”视域中儿童习作思维的重塑许惠芳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思维力: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闪亮坐标许小莲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图像识读:小学美术整体性教学的重要支点薛姣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窄式阅读: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追求颜倩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全球化语境下儿童音乐审美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表达杨慧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自助式研习:适合孩童学教方式的本质回归杨静东海县实验小学让道德与法治学科情境创设由实然向应然无限逼近杨明波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核心素养视角下低年段儿童绘本阅读微课程的构建杨明慧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走向专业化的写作教学杨素霞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教学引导法:从“策略建构”到“作用关联”杨维全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文化自觉”的教育意蕴及其教学实现杨晓宇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播土扬尘落来有“声”杨阳苏州市虎阜实验幼儿园模型赋能,解开“不解”之结杨逸静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符码编辑:构建从识记、理解到创造的儿童学习方式姚岚苏州市新康实验小学校“影视化”阅读:中国古典小说教学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殷业凤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赋活视阈下农村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探索尹娟东海县驼峰中学建立为儿童的学校音乐创意学习环境尹润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源之于五味,相生于调和——集团学校校本教研的方式探索于毓青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钩沉稽古探幽抉隐——《史记》整本书阅读发微俞江凤连云港外国语学校自然教育观下的“生长美术”教学实践探寻俞亚萍张家港市南丰小学推进数学长作业,构建融合共生的新境界郁蓉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科普阅读在场:让儿童阅读与科学精神初见张彩华连云港市苍梧小学从边缘回归主场:还习作讲评一席之地张程晓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演员的诞生:以情境教学为主的音乐表演活动课张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视觉思维:促进儿童数学思维生长的着力点张丽常州市武进区遥观中心小学阅读冲突的建立与渐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张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在课题研究中实现师生共成长张勤新疆克州第二中学“审美观照”:幼儿绘本“本味阅读”的支点张书琴东海县第二幼儿园让儿童的语言生命得到真正意义的生长张未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在克州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的思考张小娟新疆克州第三中学基于课堂观察深耕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张小勤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言语进阶力,在教材“特质”中生成张晓红朱莹莹淮安市淮安小学儿童版画PDC:用守旧的方式来创新张桠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小学数学“结构化经验”的数学价值及实践智慧章婷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让儿童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赵敏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习题设计的价值解析与转化教学策略微探赵梓如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当儿童好奇相遇儿童研究郑黎丽扬州市育才幼儿园解决问题: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应然追求钟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玩策略:“基于儿童立场”的户外混龄游戏仲唐晖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PISA视野下“知识图谱+整本书阅读”模型建构周佳太仓市高新区中学初中英语教学”学科能力“的疏离与进阶周杰侍桂丽连云港市朐山中学建构中绽放“精彩”:幼儿园结构游戏开展的有效策略周金花苏州市吴中区木渎范仲淹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基于儿童立场:“小先生制”对体育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探究周锦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全境式建构:小学“英语思维”培养的新途径周林汐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表现型评定:小学英语素养评价的困境和突围周玮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微语境:主题语境下英语语言知识教学策略探究与实践周希梅东海县第二中学课文中“长句子”的教学价值定位与教学策略研究周振芳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煲汤式”教研:基于FORE模型的校本研修重构朱海龙东海县和平路小学融通视野下的广域书法课程的建构朱俊淮安市实验小学践行“学为中心”指向素养教学朱礼峰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自媒体:基于SPOC模式的中职语文教学新视阈朱松江苏省东海中等专业学校童眼·童言·童心·童趣:基于儿童立场的阅读学习设计研究诸蕾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让美育成为儿童一生的“美遇”庄惠芬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让儿童写话自然生长左海霞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三体对话”协同学习观照下数学对话的新路径

“三体对话”协同学习观照下数学对话的新路径

协同学习是一种通过对话实现同伴互助、教师辅导的教学策略。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认为它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组织符合学科本质的学习、建立相互倾听的对话关系、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展开高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那么,如何使这三个要素有机融合呢?笔者认为,深入数学对话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法构建一个立体空间,引导学生进行一种精神相遇的深入对话活动。

一、三体对话的内涵三维世界观认为:万物都在一定的空间存在。

x 、y 、z 是关键性的三个向度,决定着这个空间的大小与走向。

学习对话同样如此,存在着特定的对话空间。

三体对话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与现实世界对话、与他人同伴对话、与自我内心对话。

在这样三位一体的对话活动中,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知识,系统地自主构建,从而使每个学生深度卷入学习之中。

与现实世界对话、与他人同伴对话、与自我内心对话相当于x 、y 、z 三个向度,稳定地构成立体的对话空间(如图1)。

它具有三向性,向思维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延展;它还具有均衡性,延展要平衡、融合、共生。

三个向度发展得越和谐,对话空间就越宽广,认知活动就越深入。

三体对话具有平等性、积极性、序列性、“三体对话”:协同学习观照下数学对话的新路径*蒋虹【摘要】协同学习是一种通过对话实现同伴互助、教师辅导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数学对话是实现协同学习的必要条件。

“三体对话”为数学对话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它立足于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与现实世界的对话、与他人同伴的对话、与自我内心的对话,以期让深度协同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协同学习;数学对话;三体对话;现实世界;他人同伴;自我内心【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1-0031-04【作者简介】蒋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江苏常州,213161)教师,高级教师。

他自图1“三体对话”空间模型*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协同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CJK-Q2020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制造哲理的沉思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博导师汉民| 阅读次数:1906 转自:不详时间:2004年4月14日17:48一、工业经济两百年反思在两百多年前,发生了工业革命。

此后,以电力、石油为代表的能源工业和以钢铁为代表的材料工业得以飞速发展。

同时,交通运输与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发展起来。

在此基础上,制造工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劳动力大批地从农业转向工业,人口集中,建筑工业飞快发展,大城市开始形成。

商业开始与生产分离,健全的市场经济与完善的金融体系逐步形成。

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工业经济得以确立。

与数千年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相比较,历时仅两百余年的工业经济发挥出了远为巨大的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创造出了惊人的社会财富和高度的现代物质文明。

可是,隐藏在这些辉煌成就背后的代价却是对于自然资源的穷尽式的消耗和对于生态环的严重破坏。

人类本来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可是,当人类进化到工业经济时代以后,却以一个人造的“文明”将自己包围起来,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远离自然,甚至站到与自然为敌的地位。

人类大规模的制造活动对于其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使物质与能量的品质降低,而低品质的物质和能量是无法再加以利用的。

工业经济的行为模式是对于自然过程的人为的、强制性的干预。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制造业中的“福特模式”,其特点可以归纳为:标准化产品的大量生产、互换性原理的应用、流水作业和精细分工、刚性生产设备、专业分化和顺序决策、集中领导与分级管理。

福特模式是一种“机械的模式”,它把整个企业组织得象一架机器,而每个工作人员,无论是技术人员或操作工人,都像一台机器中的零件,齿轮或螺丝钉,在那里机械地运转。

这种模式将制造系统及其组成单元视为“死的”、没有任何主动性的东西,强调从制造系统外部来对之加以设计、组织和控制。

这种模式适应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可是却泯灭个性,以牺牲个体的独立自主性来成全整体的协调一致性。

二、急剧膨胀的复杂性众所周知,现代制造系统和制造过程日趋复杂。

导致今天的制造系统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三:其一,现代产品的结构愈来愈复杂、功能越来越多样,而制造工艺也要求越来越精细。

复杂的产品、精细的工艺极大地提高了制造系统和制造过程的复杂程度。

其二,消费日趋个性化、多样化。

大批大量制造的标准化的、规格划一的产品不再为顾客所青睐。

制造企业不得不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而且必须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正在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的生产。

这些要求都极大地增加了制造系统和制造过程的组织、运行与调度的复杂程度;第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跨行业、跨地区、乃至于跨国的制造企业和制造资源正在集结成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制造网络。

这个网络每时每刻都在遭受动态的扰动,经历着动态的调整。

这么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其组织和运行的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

以上是就制造业内部来说。

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1]。

在知识经济成长的过程中,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历着十分深刻的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知识化、服务化及网络化。

同时,我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经营经营转变。

所有这些变化都促进了制造系统复杂化的进程。

现代制造系统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固有的非线性上;其次,表现在多自律单元的协同及其突现行为上;第三,表现在它的开放性上;第四,是它的非平衡性;最后,制造系统是生存在一个随机变化、难以预测的环境中,它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对于如此复杂的系统,以任何传统的运行模式与控制方法都是绝对无法驾驭的,而必须更新思想方法与行为模式,寻求新的途径与手段。

三、自组织的概念、特征和机制许多天然的或人造的复杂系统都是由大量的单元构成的,例如:生命系统、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人类社会、消费市场以及制造系统等等。

在如何组织、运行和优化这类由大量单元所构成的系统上,自然造化与人工经营之间存在明显的分野:前述从外部来对系统加以设计、组织和控制的模式可称为是“他组织”的模式,迄今包括人类的制造系统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人造系统都是采用“他组织”的模式;而以生命现象为代表的自然系统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路线——自组织的路线。

1.自组织的概念“自组织”是现代非线性科学和非平衡态热力学[2,3,4]的最令人惊异的发现之一。

基于对物种起源、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等过程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一些新兴的横断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自组织”的概念给予了界说: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从热力学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不断地降低自身的熵含量,提高其有序度的过程;从统计力学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自发地从最可几状态向几率较低的方向迁移的过程;从进化论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遗传”、“变异”和“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下,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过程。

C. R. Darwin的生物进化论的最大功绩就是排除了外因的主宰作用,首次从内在机制上、从一个自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来解释物种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2.自组织的特征自组织现象是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许多天然系统中,最引人入胜而又发人深思的一种行为。

与“他组织”相比较,自组织系统的行为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的特征:信息共享系统中每一个单元都掌握全套的“游戏规则”和行为准则,这一部分信息相当于生物DNA中的遗传信息,为所有的细胞所共享;单元自律自组织系统中的组成单元具有独立决策的能力,在“游戏规则”的约束下,每一个单元有权决定决定它自己的对策与下一步的行动;短程通讯每个单元在决定自己的对策和行为时,除了根据它自身的状态以外,往往还要了解与它临近的单元的状态,单元之间通讯的距离比起系统的宏观特征尺度来,要小得多,而所得到的信息往往也是不完整的、非良态的;微观决策每个单元所作出的决策只关乎它自己的行为,而与系统中其它单元的行为无关;所有单元各自的行为的总和,决定整个系统的宏观行为;自组织系统一般并不需要关乎整个系统的宏观决策;并行操作系统中各个单元的决策与行动是并行的,并不需要按什么标准来排队,以决定其决策与行动顺序;整体协调在诸单元并行决策与行动的情况下,系统结构和游戏规则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协调一致性和稳定性;迭代趋优自组织系统的宏观调整和演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反复迭代中不断趋于优化;事实上,这类系统一般无法达到平衡态,而往往处在远离平衡态的区域进行永无休止的调整和演化;一旦静止下来,就表示这类系统的“死亡”。

3.自组织的机制物种起源、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等自组织过程的发展方向是从混乱走向有序,可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却断言一个孤立系统必然从有序走向混乱。

这曾经是一个长期使人困惑的问题,在学术界引发过激烈的争论。

宗教界人士甚至据以“证明”上帝这一角色的必要性。

本世纪最后30年对关于自组织机制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于这一使人困惑的问题给出了理论上的解释:耗散结构理论[2,3] 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以提高自身的有序度,降低熵含量。

这一理论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协同学[4] 认为由大量微小单元组成的系统,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通过各单元的相互作用,可以自发地协调各个单元的行为,从而产生宏观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与功能结构。

这一理论认为在临界状态(分叉点)上,偶然的涨落经过放大,将起到推进有序化的作用。

元胞自动机[5] 以计算机建模和仿真的方法,研究由类似于生物细胞的大量并行个体所组成的系统的宏观行为与规律。

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离散的空间布局和时间间隔。

一个典型的元胞自动机是所谓“生命游戏”,它形象地表明,随机的初始布局是如何经过单元之间的短程通讯、微观决策、并行协调和反复迭代,最后演化成为稳定、有序的空间结构。

人工生命[6,7] 以计算机建模和仿真的方法研究生命或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及其主要的行为特征,包括遗传、个体复制、发育和自组织等等。

人工生命的研究认为生命的真谛在于其组织结构和行为特征,而不必拘泥于这些结构与特征所依托它的物质材料。

人工生命的研究表明,在秩序与混沌的边沿存在一片孕育生命的神奇的绿洲,自组织现象就在此发生。

四、新的哲理与新的制造体系如何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如何驾御后工业时期制造系统和制造过程的不断膨胀的复杂性,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从他们自己身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从生命现象中学习组织与运行复杂系统的方法和技巧,是解决今天制造业所面临的种种难题的一条有效的、甚至是必然的出路。

这是因为,地球上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岁月中所积累的种种优良品性,为解决人类制造活动中的各种难题提供了范例和指南[8]。

生物系统,从细胞到组织、到个体、直到群体(社会),都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

一个小小细胞的复杂程度甚至也不亚于一个社会。

大自然却自有一套绝妙的方法来组织与运行生命系统,这就是自组织的方法。

今天,人们所正在研究与推行的分布式网络化制造系统、Multi-Agent系统[9]、敏捷制造系统和仿生制造系统[8]等等,其实,是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或无意地学习与借鉴他们自身内秉的自组织的结构与运行模式。

人类的制造系统正在从传统的“他组织”走向自组织。

其中当然包含技术上的进步与升级,但首先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哲理上的转变,这是一种世纪性的转变。

下一个世纪的制造必然是自组织的。

自组织的制造系统将不再是一堆死的、被动的设备和物料的集合,而是由一系列具有自身利益界定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单元(Agent)所组成的整体[9]。

生产设备将不再是被动地被操作、被调度,而能够按照其所采集到的周围的信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采取正确的对策与行动。

在“游戏规则”许可的限度内,每一台设备都最大限度地争取其自身的“利益”,同时,也为整体作出一份贡献。

物料或毛坯也不再是简单地被加工,而能够根据零件或产品生产的要求,主动地选择最合适的加工路线、加工设备及工艺参数。

生产任务与生产设备之间甚至还可以仿照人类的社会行为,举行“招标和投标”,签定“合作协议”。

这种制造系统可以表现出极其复杂的行为和特性,但它们并不需要技术人员从外部来加以调度。

人类专家所需要做的是设计好“游戏规则”,并准确定义每个单元的“自身利益”和行为策略。

不能把“自组织”的概念与“自动化”或“智能化”混为一谈,后两者是对已经存在的、确定的系统而言的,而前者着眼的则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到精和从劣到优的进化过程或各种复杂的突现(emerging)行为。

与人为的“他组织”系统比较起来,按照自组织原则构建和运行的制造系统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更强的驾驭复杂性的能力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可以由按自律原则组织起来的、大量相互作用的、相对简单的单元来实现;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各自律单元可以自作主张,见机行事,而不必待命于或听命于某个指挥中心,因此,对于环境的随机变化和突然扰动,具有更为灵活机动的响应特性;由于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演化是基于大量单元各自的微观决策,而少量单元的决策失误或者损毁,并无关宏旨,因而这类系统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和更强的适应环境扰动的能力;更强的自行趋优的能力自组织系统一旦开始运行,它就具有一种“自提升”的功能,能够、而且必须在内部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地优化其组织结构,完善其运行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